《孟子》讀后感(集合1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孟子》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孟子》讀后感1
人非圣賢,都會犯錯。此時,自我反省便是最好的補救措施。只有深刻反省,認識到自己錯在何處,才能對癥下藥,采取措施;也只有深刻反省,才會讓自己銘記在心,下不為例。正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但是,"自反"絕不僅僅是一種補救措施,它更是人們為人處事的一種智慧。
孟子曰:"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意即別人對我無禮,我需自省。道理很簡單:"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別人無禮,必是我有過在先。畢竟人非禽獸,誰又能無緣無故地去傷害別人呢?
這其實表達的是一種內斂的心境。每個人都有尊嚴,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中國人更好面子。當他人對自己無禮時,尤其是在大庭廣眾之下,每個人都會覺得有失顏面。這時,人們一般會據禮力爭,以圖挽回顏面。一些人按捺不住心中怒火,也會針鋒相對,奮起反擊。第一種做法固然好些,但局面既以尷尬,只能草草收場,再次相遇時,也只能形同陌路。
其實,還有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那就是"自反"。正如前文所說,誰都不會無端生事。這時,如果能夠抑制住一時怒氣,加以"自反",或承認錯誤,或解除誤會。不僅可以得到對方的原諒,更會使其尊重你。對,尊重,人的尊嚴就是這樣獲得的。
可見,儒家文化不僅使得我們好面子,更加告訴我們如何維護面子。面子不是表面文章,更不是虛榮,而是人的尊嚴,行得端,坐得正,以禮待人,以禮處事,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自反"是一種意識,我們既不能抱怨客觀事物,也不能向他人推卸責任。加強"自反"。我們才能夠糾正錯誤,挽回損失,完善自我。
《孟子》讀后感2
“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是《孟子》中《滕文公(下)》篇里的一句話。是孟子同滕文公對話講仁道時所論述的一個觀點。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及陷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于民有制。陽虎曰:‘為富不仁,為仁不富矣’。”百姓的基本情況是,有固定職業的人才能安分守己,沒有固定職業的人就不能安分守己。如果不能安分守己,就放蕩不羈,胡作非為,什么事情都能做出來。等到他們犯了罪,再去懲罰他們,這是陷害百姓,哪里有仁君在位做出陷害老百姓的事情呢?所以仁愛賢明的君主一定要謹慎從事,節省開支,尊重百姓,對社會取之有度,不能貪財。陽虎說過:‘要財富就不能仁愛,要仁愛就發不了財’。
這段話有兩層意思,一是針對百姓,二是針對君王及統治階層。針對百姓是講要有自己的事業,有固定的收入,愛崗敬業,生財有道。如果沒有固定的`職業與收入,則形同市井游民,無業盲流的無道德、無操守、無底線之人,邪惡異端之事往往發生在這類人身上,這是社會的悲哀,也是統治者的無能。僅僅懲罰而不從根本上解決民生問題,不是賢明的君王所為,也不是有道的王國;針對君王及統治階層而言,是告誡他們要體諒民生,體察民情,鼓勵有恒產者置業生產,服務社會,引導無恒產者樹立正確的財富觀,不要好逸惡勞,要勤勞致富,安居樂業。同時統治者不要對民眾索取無度,要多聽取老百姓意見,傾聽民間疾苦,做一個廉潔清明的人。魯國大夫陽虎曾說過:‘想發財就不能有仁愛,想仁愛就不要想發財’。類似今天我們說的當干部別想發財,想發財別來當干部。這體現了孟子的仁政、仁道的思想,于我們當下很有借鑒意義。
《孟子》讀后感3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義流派。孟子非常重視民心民意,所以才會大膽提出民為貴,社稷其次,君為輕的理念,以彰顯民心的重要性,他在政治上推行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有推崇孔子,攻擊楊朱,墨翟。從這里也足以看出孟子對于平民百姓的熱愛之心。
孟子繼承了孔子,并提出了憂患的概念,他認為人的生命之所在,事業之興敗,國家之存亡,都與是否具有憂患意識相關聯。憂國憂民之心也便是責任意識與承擔意識的重托。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其意為:君主若把百姓的憂樂當作是自己的憂樂,這樣百姓也會把君主的憂樂當作是自己的憂樂。這也是孟子對于君主寄以希望,可以仁政為國,愛民如子。
《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兩個方面內容,一為孟子與君主討論政治,另為孟子與儒家其他門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為人知道。《孟子》的文筆犀利,富有說服力,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戰國各諸侯國所走的霸道路線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歡迎,這也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真實寫照。
以意逆志便是孟子在《萬章·上》中所提出對于詩理解的方法。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評論詩的人,既不能根據詩的個別字眼就斷章取義,曲解詩句,也不能有辭句的表面意思曲解詩句的真實含義,而因根據作品的全篇立意,來探索作者的所思所想。知人論世也便是評論他人作品的原則。
對于孟子,我們并不能以三言兩語概括全部,因為他的.思想,使我們根本無法理解透徹的,他的精神和氣魄,猶如撥開云霧的萬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時代已經距離我們1723年了,但我們局限于世的視野和眼識,亦能感受到他散發出的耀眼光芒。
《孟子》讀后感4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孟子》這本書,這是一本能教育我們怎樣做人的書,同時也是一位良師益友,所謂聞名不如見面,今天,我就有幸讀到這本能讓我們終身受益的書。
關于教我們怎樣做人的書我讀的不多,但也涉獵過一些,比如《三字經》、《弟子規》等。但這本書對我影響比較大。這本書主要寫戰國時期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邊發生的一些故事,我讀后受益匪淺。
在這本書里有幾個故事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里,其中有一個故事叫做《師友之道》。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子說過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法則,為政治應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
通過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交友不能看這個人的財產和地位,重要的是看這個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讓你學習,這樣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這本書里還有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這個故事里講的是仁義,這個經常聽到的詞,在孟子看來,就好像良好的種子一樣,種下去以后生根發芽,耐心呵護,最終使之成熟收獲。如果種下去,但沒有收獲,那和雜草沒什么區別。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每個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標,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廢,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沒有什么意義。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通過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正的懂得做人的道理。我愛這本書,我不會忘記它的。
《孟子》讀后感5
今天我翻開了《孟子》這本書。
孔子之后,儒家的思想產生了分化,其中主要有思孟學派和荀子學派。孟子提出的“性本善”,主張士的內在道德修養,即“內圣”。荀子一系則更注重事功。《孟子》的思想成熟標志著士的覺醒,對中國知識分子階層產生了長遠的影響。他提出的那些思想,深深的影響與豐富了儒家思想的內容!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以百姓的憂樂為自己的'憂樂,百姓也會以國王的憂樂為自己的憂樂,和普天下人同憂同樂,就可以達到圣王的境界。我從這一句話中,看出了孟子繼承了孔子,孟子他提出了“憂患”一概念。他認為人生命的存在,事業興敗,都與是否有憂患意識相關聯。
不僅如此,孟子還揮發了樂道精神,“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是講應怎樣堅持自己的信念與原則,不被服富貴、貧賤、威武所迷惑、搖動、屈服,因而放棄自己的信念與原則。孟子,他不否認人可以從感官欲望和自然生理本能的滿足中獲得快樂。但又反對“縱欲”“晏樂”的滿足和愉快。有人會產生疑問孟子不是把“理義之悅我心……”并提將“理義”的道德愉快和道德美感與感性愉悅和生理美感并重嗎?但實際上,孟子更加重視前者!理義的愉悅,樂道精神的體現,亦樂道精神的內涵——如事親從兄的仁義之樂,知此節此的智禮之樂。孟子認為達到誠的境界,是最高的境界。而“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反身而誠”的大樂,就是孟子貴最高境界的愉悅體驗。是的,把誠提高到天道的位置,便是一種天人合一境界的內外融合而產生的愉悅!
閱讀《孟子》我不僅僅學到了語言,啟迪智慧,似乎還擔當了一個重要的使命——通過我的閱讀,我的血液里融入了民族文化的基因,播下民族精神的種子,無論身處何地,一定都可以詩意的棲居,無論遭到什么困難,一定都可以仰望星空!
《孟子》讀后感6
暑假期間,我讀了《孟子》一書,這本書主要介紹了古人對生活的理解。
《孟子》告訴我們的都是做人的道理。其中有一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說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我對它的理解是:人生中,敢于選擇,才有機會。
在選擇機會的那一瞬間,不同的.決斷,就會有天壤之別的結果。
就拿自然界的植物來說。新疆的白楊,果斷的選擇了荒土,保衛家園,它失去了婆娑的姿態,卻換來了筆直的干。它成了人類的保衛者,正直,質樸的象征。永遠屹立在人們心中。沙漠里生長的仙人球,它生長在惡劣的環境中,可它能夠茁壯成長,點綴荒涼的沙漠,讓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變得更加美麗。
不僅是植物,動物也是如此。鳥兒關在籠子里,盤子里裝滿了新鮮的鳥食,而鳥兒卻放棄了這一切,站中籠口,張開了有點笨拙的翅膀,堅定的選擇了藍天與自由。
連那些動、植物都能做到的事,難道人類做不到嗎?做得到,因為世間萬物給予我們是同等的機會,在機會面前,需要作出正確的選擇。那選擇瞬間,會成為生命的起點,成功的關鍵。鳥兒因選擇藍天而自由,白楊因選擇荒土而得到稱贊,仙人球因選擇沙漠而輝煌。
在生活中,種種機會等待我們去選擇,我們要敢于選擇機會,去尋求最艱苦的環境。讓生命能夠在困難的環境中發現自己認識自己。才能夠完善自己。選擇困厄的環境,善于去點綴,終究是快樂的。
我愿成為仙人球、白楊,更愿做那只展翅翱翔藍天的勇敢的鳥兒。
《孟子》讀后感7
在讀《孟子》之前,只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知道母子很會教育孩子,對孟子卻知道的甚少。后來通過誦讀《孟子》,才發現孟子的高明之處和他不平凡的人生。
孟子主張“仁政”,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在“民有饑色,野有餓殍”的戰亂時代,孟子重視普通百姓的生存權利,提出了“省刑罰、薄稅斂”、“不違農時”、“取于民有制”等一系列主張。他認為先使人民有產業,然后再以“禮儀”來教導人民。要實現仁政,重要的是王權能夠以仁治國。以仁愛之心施政,才是仁政,這樣才能使民眾歸附,也就擁有了天下。才能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的理想社會。
孟子認為“性本善”,孟子主張人對自身良知的發掘,肯定人性之善。他在《告子上》中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至大至剛”“塞與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很形象的表現出了內心充實,道德完滿的精神狀態。也只有不斷地完善,當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我們常用孟子的這段話來激勵自己:“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每一次讀這鏗鏘有力的警句都讓我頭腦清醒,使我渾身充滿力量。感謝古圣先賢的智慧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總之,通過誦讀《孟子》我收獲了很多很多,但我深深的知道經典不厭不回讀,每讀一遍就會增加一分對《孟子》的理解。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常讀《孟子》,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學習。
《孟子》讀后感8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盡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曰:“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譯文(前兩段):孟子說:“充分利用心靈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保持心靈的思考,涵養本性,這就是對待天命的方法。無論短命還是長壽都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命。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孟子說:“一切都是命運,順應它就承受正常的命運。所以知道天命的人不站在危險的墻下。盡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正常的命運;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非正常的命運。”心得:當一個人出生,上帝并沒有決定他是貧是富,是出人頭地還是平凡。
更不會少給你某樣或少給別人某樣。他是公平的。即便是他給你關了一扇門,卻一定會為你開一扇窗。但是以后的生命之路的好與壞,就要靠自己來決定了。你付出的越多,回報也就越多;努力越多,收獲也就越多;學習的越多,知識也就越多……也許你現在還沒有看到成效,但在不久的將來,你就會知道,當時的付出是值得的。就像孟子說的,只有用心靈思考的人,才知道人的本性。正如現在的我們一樣,只有用心學習、用心思考,才是真正會學習的人。這不禁讓我深思,我的命運,我認真對待了么?恐怕沒有,而且還差得很遠。
總認為時間有的是,以后再努力也不遲。可是真的還有的是時間么?不長了,所以趁現在還不晚,要把命運緊緊地握在手中。努力,努力,在努力。不要讓命運掌控我,而是要由我來掌控命運!
《孟子》讀后感9
“心者,人之北辰也。茍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故以‘盡心’題篇”,趙氏之注開篇便點明此篇題旨——存心養性,知天立命。
世世如事,人生在世,就如同扁舟泛于湖海,內心的守望便是風帆,航向的駛離,都靠著風帆的指引。
心若簡單,干凈,便得到的是靜怡和穩穩的生;心若嗔念過多,便時常覺以石為飽,那么你駛向的便是無盡的貪念之海。
我心雖為明鏡,怎奈世間落花太多。修身,最難把控的是內心的欲望、外在的誘惑。有人因富貴放棄德行,有人因德行放棄富貴。也許彼此都認為對方不值得。差別何以如此?
在人世的幻海中沉浮,我們必須保持自己內心的安定,修身養性之事,完全取決于自己,不能怨天尤人。一個人能做到表里如一,不拿腔作勢,就會真正快樂了。一個人能推己及人,換位思考,就會有仁有義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投機取巧、放棄原則、不顧名譽的人,是沒有什么羞恥感的人,也是無可救藥的人。
死生有命,誰都無法強求于立世百年,我們能做到的,只不過是尊于自己的內心,確立一個人生目標,往前走,就可以了,逆境可以讓人養成警醒、多慮的.好習慣。一切太順利的時候,人就疏于思考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存其心,養其性,才能做到凡事平常心以對。
我們只是普通人,不是圣人更不是神人,短短數十載,或許不能做到如何風光于世,流芳百年,但也切莫留下遺臭萬年的印記,我們唯其可做的便是,做一個好朋友,好同事,好丈夫,好父親,好兒子,忠于內心的自己。
《孟子》讀后感10
今日讀到孟子與盡心篇之“什么是正命”,覺得有一點感觸:孟子曰:“順受其正”,南先生解讀為不怨天不尤人。真正的修養在動心忍性之間,能夠確實檢查出自己的錯誤。“不遷怒,不貳過”,有時候明明自己錯了而不自知或反省不出來,反而遷怒與別人。這種錯誤也是我們日常工作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我們總會為自己的錯誤找出很多條主客觀理由,但很少從自身反省錯誤;往往為了掩蓋自己的一個過錯,而去編造很多謊言,把大量的時間浪費了。有時部門工作出現錯誤的時候,很少從自己管理中找問題,總是盯著問題本身和犯了錯誤的直接責任人,每次如果能夠多想一點,找出問題產生的制度或流程缺陷,盡可能完善制度流程,防微杜漸,確保同樣的問題不會再次出現。對照財務工作,個人覺得財務案例分析是提高財務人員技能的一個非常好的工具,我中心財務管理部的一項主要工作就是收集和更新財務案例,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通過過往的教訓,我們及時修訂制度流程,通過案例培訓,讓財務人員知道有些做法的危害性。“是故知命者,不立于危墻之下”,對于財務人員來說,把控風險是第一要務;風險過大的事情,須盡量提醒并阻止經營管理人員進行決策;決不可為了表現自己而去做一些風險較大的財務處理,給公司帶來潛在的危害。
反省錯誤的同時也是提高自己修養的.過程,很多時候我們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主要是自己的修養不足,而修養不足的原因很多,但客觀原因主要是工作經歷不足,見識不夠。今年公司提倡的輪崗制和項目組工作制都是幫助管理人員解決工作經歷不足和見識不夠的問題,讓管理人員通過不同崗位歷練,了解不同崗位特性,不斷積累各方面的工作經驗,從專業性人才向復合型全面性管理人才過渡,增強管理人員的學習能力,為公司管理團隊建設打好基礎。
《孟子》讀后感11
《孟子》是我國思想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孟子》一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讓我體會頗多。
孟子一生都在追求仁義,字里行間無不體現出孟子對“仁”的重視。在第一章第一節,孟子初會梁惠王時,對王“曰利”的行為進行了批判,強調了“仁”的重要性:“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在第二節,我們便認識了周文王這個人物。他就是以“仁”來行王政的典范。《孟子》書中多次提到這位偉大的君主。他建臺子,挖水池,老百姓都很樂意幫忙,在文王說不著急時,竟還愈加賣力,還將臺稱為“靈臺”,將池稱為“靈沼”。麋鹿魚鱉都可以在其中快樂地生活。各國老百姓都愿意成為文王的子民,在其治理下過上幸福的生活;面對蠻橫無理的昆夷,文王還可以放下架子,做到有禮有節,不跟他們一般見識……所以,他深得民心,成為百姓“引領而望之”的'君主。這才會有后來孟子的一句“仁者無敵,王請勿疑”,這就是仁德的魅力,有仁則王。
“仁”的力量代代相傳,延續至今。不論何時何地,得民心者得天下,為民謀利的君主和官員,永遠受到老百姓的擁護。漢文帝在位時,躬行節儉,勵精圖治。采取了“薄稅斂”、“省刑法”、“以德服人”等有利于國計民生的政策,使社會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國力日益強盛,百姓富裕,天下小康。焦裕祿為蘭考群眾的利益鞠躬盡瘁、積勞成疾,去世后成為官員們學習的優秀楷模,他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干部和群眾……
“仁者愛人”,在現實生活中,不僅僅是為政者,我們每個人都要將孟子主張的仁義藏于心間,處處為他人著想,將心比心,以仁處事,這個社會才會和諧美好。孟子的仁義主張在當時雖不得賞識,但是卻能夠經受漫長歲月的考驗,我們現代人應深刻領悟,將其發揚光大。
《孟子》讀后感12
最近,筆者通讀了我國古代的儒家經典《孟子》一書,頗有些感想。
《孟子》一書的`內容,總起來看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兩個字“仁政”。大多數的篇章就是講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實現“仁政”。當然,還有關于修身、學問和教育等方面的內容,暫不討論。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書中并未加以解釋。但從《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關于仁政的某些觀點。你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食,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亡。”、“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民為貴,社稷次這二,君為輕。”、“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說到底,仁政也是兩個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結論:仁者無敵。
應該說,孟子的“仁政”觀點,在20xx多年的封建社會里,被歷代統治者奉為經典,并被當作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長期處于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
《孟子》讀后感13
王立群讀《孟子》,沒有介紹《孟子》的主要仁政思想,而是偏離主題,得出“強勢人格”的結論,倒也出了我的意外。
接著,列舉了王立群先生少年時代的坎坷,表面上,王先生通過舉例,說明“強勢人格”的結論,給我的初步感覺,王先生是脫離了主題,偏離了《孟子》,很是意外。
后來晚上作夢的時候,突然想明白了,其實,我看王先生演講讀《孟子》的時候,用了“曲筆”的`手法。之所以這樣說,我有我的理由:
其實,王先生想通過年少時代的坎坷,對比國家當時的不仁政。當時,讓一個初中學生在深夜干一種拉車的重體力勞動,是曲折的表現當時國家的“不仁”。也給我們反方向思考,仁政的重要性。
到了如今,似乎國學開始興旺了,但這樣的潮流,才剛剛開始,從于丹開講國學,到現在的王立群,易中天等等講諸子百家,很是熱鬧,但是真正敢于講《孟子》的仁政,時機還不十分成熟。換言之,還不適合在如今20xx年夏天講仁政這個題目。起碼講仁政這個題目,不能夠用直筆。但是講孟子,你又不得不說仁政,怎么辦呢?講仁政的話,你舉例說明,難免舉例用到當代的例子,誰有勇氣直接批判當代呢?恐怕是沒有的,如果孟子那種咄咄逼人的口氣批判時弊,恐怕可能招徠不必要的麻煩。正是來自這樣的擔心,講仁政的時機沒有成熟。
王立群學習了《史記》,自然知道直接批判之外,還有“曲筆”的做法。象王立群先生,用的“曲筆”,十分隱蔽十分巧妙的說明了非仁政帶來的后果,反方面說明了孟子的仁政主張,一般讀者,是可以對付過去的,深層的說,也對得起王先生的文人的良心吧!也真是難為了王先生了。
不管如何,《百家講壇》開始講《諸子百家》,也是值得大家喝彩的事情,無論曲筆直筆,都應該喝彩。
《孟子》讀后感14
最近幾天有些浮躁,感覺心神不寧。或許是過年前巨大的能量場感染了我,或許是自己太過于敏感,身體的疲憊不覺涌上來。今天發現,工作了要保持每天的閱讀,身體鍛煉,整理,這三件小事,都是不容易的。
人會有惰性,會有情緒,會喜歡“吃喝玩樂”一切不動腦的東西,這也是天性使然。
閱讀《孟子》,這段時間是看不下去的,歸結原因是心緒不寧,工作了的我特別容易受到周圍能量場的影響,這兩天一直都在購置年貨,也是受大環境的影響。
現在發現,讀《孟子》實際上是在吸收來自國學文化的高頻能量,《孟子》,久石讓的音樂,優人神鼓的《托缽僧》,這些都是很純粹的能量,每天站樁,每天聽音樂,每天閱讀,每天做這一件件小事來改善自己生命的狀態,這些都是養人的寶物。每天下班后留出一段時間和他們相處,去感受他們一點一滴。今天站樁的時候對他有了更深層次的鏈接,我感覺到腹部的'氣在一點點往下沉,優人神鼓的音樂不斷進入我的身體,我通過身體不斷抖動將身體的負能量和情緒排泄出去,完成了整個能量的循環。
閱讀《孟子》,我感受到孟子對世人的仁愛和精神境界。一個人的言語是他思想最直接的體現,我感受到這位智慧的老人對世間的仁愛。
閱讀《孟子》,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在人世間為自己的內心建立起一個屏障,讓那些濁氣遠離在外,之前我一直不太懂得保護自己,也是自己傻傻地全然接受很多東西,這也讓我受了很多傷害。
現在我漸漸地為自己的內心構筑一個帳篷,好好保護自己的赤字之心,而立之年,立身后齊家。
《孟子》讀后感15
看完了深奧的后,我開始研讀表現溫`良`恭`儉`讓`仁`信`義禮`智`信的孟子。看完后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句話的意思是:老天將要降大任于你,你必須要多用心,多勞動,少吃飯,空乏你的身體才行。想想我自己,這四條原則中我又做到了哪些?就先說苦其心志吧!
翻開名人史,發現自己并沒有勾踐那么臥薪嘗膽,就算是小事,我也不刻意去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一點我雖經常做家務,可沒有哪次我是自愿的,少了那種主動性,我每次干活都有氣無力的`。餓其體膚更是遙不可及,少吃?多吃還差不多。至于空乏其身就更不可能了。這每一樣都不可能,別提什么“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了。雖然不能用古代的要求來約束現代人,但這做為目標卻激勵著人們不斷向前。汶川大地震引證了這句話,老天就是要降大任于中國,降給中華龍,地震不是痛苦,而是會心的動力!就像《真心英雄》唱的一樣: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讓我們記住這句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名師點評:你真不簡單啊!小小的年紀竟能去讀這樣的書!你的讀后感符合基本的格式要求。你能抓住最著名的一句話,得出自己的體會,并且還能對照自己的行為進行深刻的反省。最難能可貴的你還把這句話的意義引申到國家這個層次,結合我們國家發生的“大難”,起到鼓舞斗志的作用。你的野心還不小啊,一心想要“天降大任”,即使不降大任也要有意識的鍛煉自己的意志力啊。
【《孟子》讀后感】相關文章:
孟子的讀后感《孟子》的讀后感02-17
孟子的經典名言04-12
《孟子》的說課稿06-11
孟子的名言07-03
孟子的名言精選06-17
孟子名言精選04-06
孟子名言03-29
《孟子》說課稿08-16
孟子與仁政(12-06
孟子與仁政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