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柳家大院》有感范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柳家大院》有感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柳家大院》有感范文1
老舍先生出生于城市貧民家庭,童年時代是在北京胡同里的大雜院度過的,大雜院的人和事在他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柳家大院》講述的就是北京大雜院的故事,熟悉的素材與背景顯然是這篇小說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故事的講述者“我”是個在街上擺卦攤的算命先生,老伴已經去世,與拉洋車的兒子相依為命,“住著柳家大院的一間北房(租的)”。懸梁自盡的小媳婦所在的王家共有四口人,住兩間房(也是租的`),公公老王“給一家洋人當花匠”,還認得幾個字。丈夫小王是個石匠。
小姑子二妞由老王服務的那個洋人“供給著在一個學校念書”,自居女學生。因為“娘家使了一百塊的彩禮”,王家“爺兒倆大概再有一年也還不清這筆虧空”,“所以老拿小媳婦出氣”。老王是“一天到晚對兒媳婦挑鼻子弄眼睛”。二妞“和她爸爸一樣討人嫌”,給她嫂子小鞋穿,亂造謠言給嫂子使壞”。小王雖然不像爸爸、妹妹那樣惡毒,但受到爸爸、妹妹挑唆后還是經常狠狠地毆打小媳婦。并且,“一打,他可就忘了他的胳臂本是砸石頭的”。小媳婦“沒有一天得著好氣,有的時候還吃不飽”,最后在不堪忍受、萬念俱灰的情況下選擇自殺,結束了自己年僅十七歲的生命。
小說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二妞。她是小媳婦之死的罪魁禍首。是她不忿于嫂子的“臉上居然有點象要笑得意思”,要懲治嫂子,先踹了嫂子一腳,導致小媳婦手中正端著的飯鍋出了手,掉在地上,鍋里的米粥潑了一地。然后二妞馬上惡人先告狀:“爸,瞧她把飯全灑在地上啦!”在一個貧窮之家,“糟蹋糧食”幾乎是不可饒恕的罪過。所以“小王的臉當時就漲紫了,過來揪住小媳婦的頭發,拉倒在地。小媳婦沒出一聲,就人事不知了”。第二天小媳婦就上吊自殺了。
我對二妞這個人物的印象,就是一個詞就是尖刻,否則很難解釋她為什么要千方百計陷害嫂子。但老舍先生對此顯然并不滿足,他特意在小說中設計了一出二妞與張二嫂吵架的情節,對二妞這個人物作了更為嚴厲的批判。當時小媳婦被打之后躺在床上,鄰居張二嫂“動了善心”,過來看看小媳婦,安慰了她幾句。這下子可得罪了二妞,她當即就與張二嫂吵了起來。不過她可不是張二嫂的對手,張二嫂一句“你這個丫頭要不下窯子,我不姓張”就“把二妞罵悶過去了”。接著張二嫂罵得更厲害,“三禿子給你倆大子,你就叫他親嘴;你當我沒看見呢?有這回事沒有?有沒有?”通過張二嫂一連串責問,我們可以肯定,有!這就不僅尖刻,而且品行不端。此處令人“拍案叫絕”。二妞此時只有十四五歲,很難想象成年后她會是怎樣的一個人。
《柳家大院》是那種具有完整結構與完整故事情節的傳統意義上的小說。在魔幻、先鋒、心理、意識流等大行其道的今天,這種傳統意義上的小說已經被不少人視為陳舊、落伍,應該被送進垃圾箱了。只是我能力有限,只能欣賞這類小說。老舍先生的創作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幽默,不過我一直認為這一特點與他的大多數作品的主題—窮人的苦難與不幸—不相協調。魯迅先生曾批評過老舍先生油滑,我想原因可能即在于此。《柳家大院》雖然沒有幽默成分,但因為文字采用了不少北京口語,整篇作品多多少少仍給人以輕佻、不莊重之感—北京口語很大程度上給外地人的印象就是嬉皮笑臉、油腔滑調、“耍貧嘴”。這也是它在深度方面難以達到魯迅先生同樣描寫女性悲慘命運的短篇小說《祝福》的原因。
讀《柳家大院》有感范文2
但作品并不僅僅唱出了黑暗社會底層婦女的悲歌,更像作者自己所說的那樣“在平凡的事件中看出意義”。從貧民窟司空見慣的血淚的生命史中挖掘出底層勞動人民的悲劇根源,揭示整個民族精神文化的痼疾。
誰是逼小媳婦走上自殺絕路的兇手?單從文章表面看,我們可以斷然地回答她是被自己家中的親人——公公,小姑子,丈夫折磨死的。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婦女的地位是最低下的,就如魯迅悲痛地指出:“有時簡直并牛羊而不如”。貧窮往往能將人性的殘忍與對生命的漠視展露無疑。小媳婦是被她的父母以一百元的代價“賣”給王家的,這樣就使王家“再有一年也還不消這筆虧空”。“愛與不愛,窮人得在金錢上決定。”因為窮,小媳婦被人認為是王家生活貧困的根源,被當作“出氣筒”。但是如果究其根本,我們可以看到是所謂的“文明”在從中作梗。這“文明”,指的就是中國固有的封建倫理道德加上外來的資本主義文化思想,是它毒害著勞苦人民的心靈,釀造著生活的苦酒,使像小媳婦這樣的“苦人”走上絕路。
在“我”這個算命先生的眼里,老王是大雜院中“第一個不是東西的”,他在洋人家中當花匠,正是這掙錢不多但在旁人看來相當“體面”的差事,使老王自詡為“文明人”,專學文明人的派頭,好像“文明人的吹胡子瞪眼睛是應當應分”。自個兒身份卑微,圍住的又都是肝火旺,愛吵架的家伙,向誰去耍聰明人的派頭呢?這苦難,當然就落到了他家那“像窩窩頭”的兒媳婦身上。他是公公,卻“想把婆婆給兒媳婦的折磨也由他承辦”。
一天到晚對媳婦挑鼻子弄眼睛,他為媳婦立下許多“規矩”。要她這樣那樣的,“變著方兒挑她的毛病”。“為了三個錢的油,兩個大的醋,他能鬧得翻江倒海。”他想盡方法來虐待媳婦,罰餓、的丫頭,變著法兒折磨她的小嫂子,恨不得“把她一下子捶碎才痛快”,可她無論怎樣自認高貴,都逃不脫“窮人家姑娘的.悲劇命運”,她還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正盤算著把她賣出去,更沒有意識到她嫂子就是未來的自己。這樣的結局使得悲劇之悲達到了無以加復的地步。
老舍曾說過:“讀歷史設若能使我們落淚,那么眼前擺著一片要斷氣的文明,是何等傷心的事”。柳家大院就是以北京為代表的古老城市的縮影,文章讓讀者通過大雜院中驚心動魄的悲劇,看到封建宗法社會中的人情世態,人與人的關系和人倫關系,看到長期統治著中國社會的封建文化道德是怎樣地毒化著廣大勞動人民的心靈,麻痹著他們的靈魂。使他們變得愚昧、保守、自私和殘忍。
社會的下層貧民,他們不光在物質上貧困,更可悲的是病態的文明扭曲了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自身的奴隸性使他們向老爺太太諂媚討好的同時,又去欺辱和奴役比自己更加弱小的人,在悲劇的循環中,在病態“文明”的絕對統治下,精神的貧民永遠無法看到希望的曙光,享受到真正的文明。
讀《柳家大院》有感范文3
《柳家大院》是老舍筆下的一部短篇小說,講述了柳家大院里各色人物的生活,重點講述了張家、王家和“我”家在大院里生活。
作品中的主人公“我”是個算命先生,一天也抓弄個三毛五毛的,老伴兒早死了,兒子拉洋車,日子還算過得去。“我”在柳家大院里算是個“文明人”,但我并不像老王那樣總也吹胡子瞪眼睛,更不會對兒媳婦挑鼻子弄眼睛,擺派頭,折磨兒媳婦。因此,“我”這個“文明人”很同情王家的那個像窩窩頭的小媳婦。
不光作品中的“我”同情小媳婦,當我讀完這篇小說的時候,我也十分同情小媳婦,并且對她周圍的人充滿了憤恨,特別是老王、小姑子二妞和丈夫小王。他們都是她的親人,應該去照顧這個只有十七歲的弱小的小媳婦,可他們不但沒有這樣做,還處處為難小媳婦。
老王要學“文明人”,要做足了當公公的氣派,他變著方兒的挑兒媳婦的毛病,他沒有空兒的時候,便叫女兒替他辦,總之是小媳婦沒有一天得著好氣的,有時候還吃不飽。丈夫在城外做工,十天半月回來一趟,本應該沒有什么事,不能打罵小媳婦,也沒有什么理由呀。可是,小王經不起老王和二妞的挑撥,結果每一次都要毒打自己的媳婦。小媳婦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自己受了冤枉卻沒有人來幫忙,連自己的丈夫都不曾關心過自己。更何況,柳家大院里的人都認為男的該打女的,公公該管教兒媳婦,小姑子該給嫂子氣受,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無奈呀,小媳婦終于忍受不了這樣的痛苦,在房梁上吊死去了。
我就想不明白,為什么丈夫可以打妻子,怎么就下得去手呢?為什么小姑子總是搬弄是非來欺負嫂子?難道她就不是一個女人嗎?她沒有嫁出去的那一天嗎?她就不怕以后有同嫂子一樣的命運嗎?小媳婦固然可憐,她死了也許會是一種解脫。但我覺得二妞更可憐。因為,她不曾想過自己將來的命運,她不會善待別人,她還并不知道,她所看見的就是自己未來的命運。更可笑的'是,她還不知道父親要把她打發了,進點彩禮,然后給兒子續一房,賣個三百二百的除給兒子續妻之外,自己也得留點棺材本兒了。
可見,當時的社會,女子的地位有多么的低微,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亡從子,終沒有自己做主的時候,自己受的苦,也只有自己知道。而且女人與女人之間都不存在互相的關愛。真的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雖然,作品中的悲劇性很強,但作者筆下的文字卻表現得不那么強烈,文中沒有華麗的語言,平實而又有地道的京味,全文的語言都很幽默,使得文章更具有了諷刺意味。使人讀后沒有思想感情的波折,卻能使人有深深地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