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陶行知教育文集讀后感(精選1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陶行知教育文集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陶行知教育文集讀后感 1
工作之余,反復翻讀《陶行知教育文集》,每次都會有不同的感悟。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這與當今我們正在推行的素質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對實踐課改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這種理念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實際、禁錮于書本的基礎上產生的,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的變化,而生活無時不在改變,那么生活中就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這就需要我們做老師的有一顆善于發現的眼睛,及時的觀察,并發現問題,同時及時的做出回應,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得知識經驗,豐富情感體驗,拉近學習與生活的聯系,發展認知,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陶行知先生闡述"教學合一"理論時指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那學生就如同一個機器般被灌輸知識,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獨立思考更是無從談起。
聯系我們的教學,對于出現的問題,教師應該更多的引導,在關鍵地方給予學生提點,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直接把完整的解題過程告訴學生。因此,教師要把學生看成學生的主體和自我發展的主體,激勵和組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過程,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設計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自主地發現和解決問題。學生在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加深了對問題本身的理解和印象,相信在以后碰到同類型問題的時候,一定也能迎刃而解,起到了觸類旁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自主探究能力。對照一下自己,當然與陶先生所言還有相當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學中,爭取做到不能注重簡單的知識傳授,而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途徑,讓學生不但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學會探究解決新的問題,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生存。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寶貴的經驗和財富,是我們學習、研究、繼承和發展的永恒的課題。我們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學習,向前輩們學習,多積累知識,多和學生們相處,和他們成為親密的好朋友,成為他們心目中優秀的老師!陶行知的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教育文集讀后感 2
陶行知常說:“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偉人還大。”“尊重學生”,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為“朽木”。有的教師口誅之余,施以體罰,更是辱人之舉。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它不僅于事無補,反教學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們會摔破罐,撐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對體罰,他準確地說明了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余,在時代的意義上說它已成為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為,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罰非愛,而是對學習的傷害。作為現代學校的教師,我們要記住陶行知的話:“我們奮斗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動武,意味著教師自身的失職。
當然,愛不是放縱,愛里有紀律,愛里有教育。作為現代的教師,在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能去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才能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
老師們,熱愛自己的學生吧!當我們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這學生也許是一塊特殊的鐵塊,需要更多的愛去熔煉鍛造呢?當一些學生輟學,是否反思自己將愛灑向他的心間去了呢?有一個鄉村女教師為走訪學生翻山越嶺,不幸摔傷,但第二天又冒雪走訪了,她硬是以滿腔的愛找回20多個輟學生。我們能否用自己的愛將孩子牢牢留住,不讓他們流失呢?
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須要“制”的,否則既無補于事又傷神傷身,久之反倒說明自身無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里”,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自己的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
陶行知教育文集讀后感 3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每當讀到一段精彩之處總是感到有一位老人在講述自己一生對教育的感悟。或娓娓道來,或一臉嚴肅。先生說:“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方法,先生也正是以這樣的方式來對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論對我們這些教師來說無疑是最明亮的燈塔。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作為一名教師,我覺得要用心去學、去體會、去實踐,這樣才會進步。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每天要四問,一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二問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三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四問我的道德思想有沒有進步?每天都問問自己進步了嗎?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最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家,他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他說:“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我們抱著這種精神去教育學生,總是不會錯的。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實踐,行知合一的師德風范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的奉獻精神是我們的一種巨大的精神動力,他的那些極具時代精神、創造精神,又極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見,都體現了當今素質教育的精髓內涵,成為我們不斷吸取教育改革營養的源泉,給予我們深刻的啟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先生這一至理格言,正是我們“教書育人”的永恒主題。我們的教育歸根結底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是什么?這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諦問題。要強調的是,我們在注重知行統一的同時,不可忽視學生的心理體驗,即如何使學生知行達到和諧統一,真正使學生達到“學做真人”,成為真、善、美的人。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包含教育的意義。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陶行知教育文集讀后感 4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句話是初學教育學時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所以從踏入工作崗位陶行知先生這句話就鞭策著我,讓我深受啟發。因而在看到《陶行知教育文集》這本書的書名時,著實讓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同時也暗暗希望通過拜讀它能打開思維,對今后的教學也能有所裨益。
這本書可以說匯集了陶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陶行知先生不僅是詩人、教育家,更可貴的是他還是一位行動理論家,他憑借寬廣的視野和深入的研究,倡導教育應該貼近人民大眾、貼近生活,富有時代特色,他主張的觀點有建設性且有可操作性。文集體現了他主張的“生活即教育”、“行知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其中“生活教育之特質”、“社會即學校”、“讀書與用書”等片段,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個人覺得他所倡導的理論是每個從事教育事業的人都有必要好好研究與思索學習的。
陶行知先生倡導并實踐了生活教育,他認為學校教育理論性較強、很多是空洞的,而生活中的教育卻是實在的教育,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教育應該以生活為中心,把理論和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那才是成功的教育。他說過“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
總體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有鑒于此,在課堂里,作為教師不,我們應該不問青紅皂白的`灌輸甚至斥責。其實我們應該讓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讓他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撥動學生的心弦,這樣不僅使學習目標得以實現,而且在改變居高臨下傳授知識的舊局面的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素質與做事能力,教他們學會觀察分析并且面對生活的本領,學以致用。
陶行知先生還主張學生怎樣學,教師就怎樣教。他把教和學的關系翻轉過來,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過程中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就是要注重一切從實際出發,要把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放在突出位置,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用合理的情境來促進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總之,通過拜讀《陶行知教育文集》,我深切感受陶行知先生有很多關于教育的理論很精辟,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在,都有著深刻的實際意義。我覺得自己在實際教學中還與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理論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因而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講學習到的理論貫徹到實際教學中,在行中知,在知中行,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用生活中真真實實的體驗引導學生探究,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生活。
陶行知教育文集讀后感 5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句求真名言,相信沒有一名教師會不知道是誰說的。他就是我國現代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偉大的愛國者陶行知。
“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方法,“事怎樣做便傅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生活教育理論在反傳統的舊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它揭露并批評了舊教育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山了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在當時的歷史下,對普及識字教育、掃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適應的。如陶行知提出“教學做合一”,要求“教”與“學”同“做”結合起來,同實際的生活活動結合起來,這對教師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尊重學生,注意教學之外的生活,指導學生在實際的活動中學好本領,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
陶行之先生的“教學合一“的教改思想,強調的就是師生的互動,從這個意義上講,對當時的教學方法的改革有積極作用,對于指導我們今天的教學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陶行知教育文集讀后感 6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馬可連柯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為一大事來,為一大事去”是陶行知對教育無限的愛的最真實的寫照。“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諷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是陶行知對我們教師和家長的良言忠告。教師對學生的愛能夠營造出和諧、親切、溫馨而且樂觀向上師生關系。陶公“四塊糖果”的故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即被陶公那博大的胸懷和睿智的教育機智深深地折服,更由衷地敬佩先生對學生的那種信任和尊重,也就是那種對孩子深深的愛。
陶先生任育才小學校長時,一天,他發現學生王友用泥塊砸同學,他當即斥止了王友,并令他放學時到校長辦公室。放學后陶先生來到校長室,見王友已經等在門口。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我卻遲到了。”當王友懷疑地接過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顆糖果放到他手里:“這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接著,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進王友手里:“我調查過了,你砸他們,是因為他們欺負女學生。這說明你很正直,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王友哭了:“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我的同學啊······”陶先生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過去:為你正確認識錯誤,我再勵你一塊糖果······我的糖果發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每當我們遇到學生打架事件時,我們是否會有這樣的胸襟和機智來面對我們的學生呢?在我的印象中,我們自己每每遇到這種情況時,更多的是對孩子的說教,有時甚至會是不分青紅皂白地一頓指責和數落。根本無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無法達到教育轉化的目的。我們的學生在這種說教中也形成了的是一種等待和應付,等待著老師劈頭蓋臉的批評后的.一句“你錯了嗎?”學生會應付式地、高興地回答“我錯了。”“以后還會不會這樣?”“不會了。”跟小朋友說“對不起”。犯錯的孩子會在心里長長地舒口氣,興高采烈地對被欺負的孩子說對不起。開心地走出這說教的大門,回到教室去,繼續著自己快樂的游戲。這樣地說教有沒有用呢?各位老師心里很明白,也許第二天孩子還會繼續著他欺負學生的游戲,老師又會繼續著自己的說教,實在沒轍了就請父母。其實,在我們的教育中,面對我們的學生,我們要賦予更多的耐心、細心和愛心。對孩子們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循循誘導,讓孩子們自己一步步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將我們以往的批評,指責,抱怨換成欣賞,啟發,激勵。
教師沒有愛,教學就會沒有動力。沒有課堂上的師生之間的心與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要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的,比什么偉人都要大”,陶公親切地稱學生為他的“愛人”。心中有學生,心中就會有愛,有愛的課堂總是那樣地親切、和諧;有愛的課堂總是那樣的美,那樣地能吸引老師和孩子。民主的愛,智慧的愛,公平的愛,會讓教師收獲到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沒有愛的教育將會使之枯燥,像山泉枯竭一樣。”從小沐浴在愛中的孩子他以后給予人家的也是愛。只有愛的教育,才會讓孩子在充滿陽光的道路上成長;只有愛的教育,才會使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愛是教育的基礎,愛是教師的職業情感,愛就是理解、尊重、信任與公正、賞識。
培根說:“讀書使人充實;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礙,讀書則可使人順暢。”,從《陶行知教育文集》中,可以讀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然而我想讀出更多的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回音。
陶行知教育文集讀后感 7
假期,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一書,我覺得本書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行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經過八十多年的考驗,不僅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今天的中國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鑒價值和指導意義。讀完本書,回想自己短短幾年的教學生涯,我心潮起伏,難于平靜。簡要談談讀后感。
一、和學生共同學習“在共同生活中,教師必須力求長進。
好的學生在學問和修養上,每每歡喜和教師賽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教師非常愿意我們的學生能有一天跑在我們前頭,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是教師對于學生的希望。當今的社會日心月異,信息量瞬息萬變,不斷地在更新。我們在教學中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學生前頭引導學生,不能固步自封,守著老教材、老教法貽誤學生,這是我們應有的責任。師道之可敬在此。有教師經常說: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可是桶再大也不可能取之不盡,要不斷的往桶里注入新的水才行!記住這點,我平時就注意積累,遇到需要時更要不怕麻煩地尋找答案,不斷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學生前頭引導學生,盡到自己的責任。因此我利用一切時間,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只有具備了真才實學,才能對得起教師的職業稱號,對得起自己的學生,才能在新教改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教學相長,從容正視學生求知若渴、躍躍欲試的目光?
并在教學中思考,怎樣才能做到以身作則,培養學生的實事求是的科學品格與開拓創新的意識,培養學生以天下為己任的人文胸懷與奉獻精神……通過實踐,我發現只有經常閱讀報刊,閱讀網絡,才能夠讓我對世界保持一種新鮮感。經常閱讀經典,能促使我學會思考,能夠使我的觀點不落后于學生,讓我找到與學生交流的話題,從而增加彼此的交融性,從而適時地進行點撥、引導,在無形中提升我的品位,強化教師的人格魅力,從而影響我的`學生敢于求實創新。
二、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從開學以來我發現我班的學生有個毛病都不喜歡做眼操,只要眼操音樂一響,很多學生為了逃避做眼操而在操場上呆一會,音樂一完再氣喘吁吁的跑到教室。我總是對孩子說做好眼操的重要性,但是學生明白了又能怎樣,還是不喜歡做。很多方法都用了,但是效果并不大。前幾天讓班長記下誰不做眼操,就讓他中午到我辦公室做十遍,明明知道是在懲罰學生,但是沒有別的辦法了,只能試試。嘿!還真管用,除了2個學生不聽話,受到懲罰,其他學生還不錯,大多數能坐在教室里認真的做,心里為自己的高招偷著樂。這節不是我的課,但是得先做眼操,我告訴科任老師等一會上教室。因為我想上樓試探一下學生做眼操的情況,還沒走到教室,就聽到了教室里亂哄哄的,只有幾個孩子在做。這時我氣得火冒三丈,讓學生坐好了聽音樂,等音樂一完,讓班長喊著全班做,做完一遍,我讓班長再喊一遍,就這樣連續做了4遍,剛要做第五遍,“啊!
還要做呀,累死了!”一個個很抱怨的樣子,我很嚴厲的說:“怎么,閑累了,早知道一遍做好,何必需要做這么多遍,你們明白老師的用意嗎?”一個孩子說:“老師這樣做是為了讓我們有一雙明亮的眼睛,今后不至于戴眼鏡。”“同學們能明白就好,希望以后為了自己的眼睛好好做眼操,好嗎?”“老師,谷沛成沒了”一個孩子的話把我的視線引到了他的座位上,是呀,大半節課過去了,我竟然沒發現少了一個人,心里為自己的粗心感到慚愧。“是不是到語文老師辦公室了”課代表說:“沒有呀,我剛從辦公室上來。”“那到哪去了!”一種不詳的預感使我快步跑到辦公室,問了語文老師,她說:“孩子作業沒完成,應該不能回家拿吧?”我想也是,他家離學校很遠,他還能不去上課跑回家?越想越害怕,很快到了下課,還沒有看到他,下一節課是英語,一打鈴,我又跑到教室,看到了這個孩子坐在那里,說實話,當時又是氣又是高興。
我一臉的嚴肅對他喊:“谷沛成,你給我出來。”可能他也知道了事情的嚴重性,所以很膽怯的低著頭出來。“你到哪去了,嚇死我了。為什么不上課,快說呀!”任憑我怎么問,他就是不說話。我氣的大聲喊:“你怎么回事,再不說話我就打電話叫你爸爸來。”這時他小聲的說了一句:“出去玩了。”我一聽,“你沒搞錯吧,不上課出去玩,到哪玩了。”他說:“在水爐旁邊”我氣的要命:“你說你這孩子語文作業不完成,不快點補上,還有時間玩。先上課,下了課再說。”看著他的背影,我不免自責起來,可能我的聲調太高嚇著孩子了。但是一想他回來就放心了,如果真有個閃失,我如何向他家長交代。
下了班回家,我給他家長打了個電話,反映他孩子最近的學習情況以及今天發生的事情,(我和他家長經常通話)家長說可能最近忙忽視了孩子,表示一定配合老師把孩子的學習成績提上去。放下電話我輕松了很多,一會我又接到了谷沛成媽媽的電話,她說:“孩子今天的事情很是生氣,我問了他為什么不上課,他說因為蹲廁所時間長了,等出來已經上課了,他怕老師說他,所以一直等到下課才敢回教室,你說這孩子就是不敢說話。”我聽了他媽媽的解釋,心里說不出什么滋味,真的感覺冤枉了孩子,如果當時的我能冷靜下來和孩子說話,不對他大聲吆喝,說不定孩子會告訴我事情的經過,真的是好后悔。
第二天一到教室,我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谷沛成叫了過來,他還是那樣膽怯的看著我,我笑著對他說:“谷沛成,你昨天的事情老師都知道了,都是老師不好,冤枉你了,你怎么不告訴老師真相呢?”“我怕你說我”“真是的,以后呀男子漢不要這么膽小,有什么話就對老師說,你不說出來老師怎么知道發生了什么事,對不對。”“恩”“好了,今后學習上要好好表現,不會的問題一定來問老師,老師會幫你的,知道嗎?”“知道了!”高興的一溜煙跑到座位上,能看的出孩子心里的疙瘩解開了。希望他今后敢于大聲“說話”。
陶行知教育文集讀后感 8
我有幸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在上學的時候老師就就對我們說:是陶行知老先生讓中國教育事業向前邁了一大步,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他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辦中國人民所需要的教育。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經過八十多年的考驗,不僅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今天的中國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鑒價值和指導意義。
通過閱讀《陶行知教育文集》,讓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是那么的貧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所以在讀書的同時,我還認真做了筆記,做到學有所得。下面我對讀本書的幾點體會記錄如下: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創辦的曉莊試驗鄉村師范學校,開辟了同一條改造中國教育的新路,創立了“生活教育”學說,使教育貼近人民大眾,參與社會生活,提高學生的文化和科學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舍身實驗室,亦當埋骨邊疆塵”。“生活教育”學說是從中國土地上生長起來的,富有時代特色,受到進步教師和勞苦群眾的歡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直到今天,陶行知所創立的“生活教育”仍很中肯、新鮮,仍有進行試驗的價值。這一方面說明陶行知視野的寬廣,研究問題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說明教育界舊習慣勢力之大。老教育觀念改變之難!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也讓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學中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在傳統的教育中我們讓學生讀死書,讓他們以考試分數為目的,以分數來分學生的好壞。陶爺爺形象的把傳統教育比喻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則漫畫這么形容的。一幅圖:學校開學了,學生帶著長方形,正方形,六邊形等等各種形狀的腦袋進入學校。另一幅圖:他們畢業后,一個個帶著圓形的腦袋從學校走出來。這個漫畫形象的表現了傳統教育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以傳受知識為已任,學生以接受知識,應付考試為追求的目標。生活教育他則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對殺人的各種考試。這是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課標中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主。他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現代學習方式,這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多么的重要。現代的教育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取得和藹發展。
二、所謂“教學”即教生學;所謂“學生”意要于學會生存。
因此,歸根結底教育的最終目的就在于“教會學生學會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徑,這就涉及到方法論的問題了。
教學并非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教養學生的'能力。如果說教學內容已體現了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的話,就無所謂能力的培養了。因此我們主張要由“喂養”式轉為“覓食”式的教學。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學”,就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素質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所以教師的社會職能就是體現出“導”這個特點來。陶行知認為,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等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根本不用思考,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復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類的問題。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探索解決新的問題。
“教得法子必須根據學得法子”,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這里所指的實際出發,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于學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天賦才能和各年齡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教育的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學就怎樣教,學得多也就教得快。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系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于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于學生的快慢程度。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展區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同時,現代教育理論還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
興趣等對學習的影響。綜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發展學生的個性。
三、教學內容科學與否直接關系到教育的產物:
“人”是否真的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應試教育表現出一大“弊端”,即教育的片面性。片面性是指應試教育偏重于“生學準備”的教育,“考什么,教什么”。陶行知提出了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論中體現出一個核心觀點:“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始終把社會看成一個整體,把生活看成一個整體,把人看成一個整體。把人的一生看成一個整體,也把教育與生活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對待。他指出“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因此由于生活的內容是全方面的,故而教育也應體現出全面性。
總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豐富多彩的,同時我們教師所學習所要作的也是豐富多彩的。我作為一個新教師,更要向陶行知學習,向前輩們學習,多積累知識,多和孩子們相處,和他們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們的老師。我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祖國的明天更美好!
陶行知教育文集讀后感 9
讀了陶行知的《陶行知教育名著》這本書,我的眼中不僅僅僅是陶行知教育名著,而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傳遞者,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教育名著中,“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令人敬佩,“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人格魅力令人敬重,“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品性令人敬仰!
我讀完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我對陶行知先生有了一個簡潔的理解和感受,對他的教育和教學方法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了。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對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傳遞是一個長遠的過程,他的教育思想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教育理想。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在我們的教學中要把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融為一體,使他的教育思想不斷地轉換,使他的教育理念不斷地革新,使他的教育思想不斷地革新,使他的教育思想不斷地革新,使其教學內容不斷地革新,使他的教育思想不斷地革新。
通過學習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我對陶行知先生的教學思想和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在此不談談對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作為我們新教師,必須要具備豐厚的文化科學文化知識。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文不全,就不能理解”。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里,對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教師的文化底蘊,陶行知先生的教學思想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要把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融于教學中去,把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轉化為學生的學習能力,把陶先生的教學思想轉化為自身的教學能力,把陶行知先生的教學思想轉化為自身的生活態度和思想品質。
第二,我們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陶先生的教學思想是:“教者必先受教,而不是學者,教者必須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教之必須不懈,持之以恒”。陶先生說:“學生只有在學習的基礎上才能獲得知識,而教師只有在不斷的學習中才能獲得知識。”我們教師只有把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學行為和教學效果統一起來,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第三,我們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論修養。陶先生說“學生的教學是為了不教”的思想,教師的教學思想不僅僅是教學,更主要是教學思想。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對教學的一種反思、改進、創新。
第四,我們要學做一名“有思想、有道德、有智慧、有創新的教師”。陶先生說過“沒有思想就沒有個性,沒有個性就沒有靈魂。”他的教育思想是:“學做教學,而不是教書。”他的教學思想,不僅體現在教學方法上,更體現在育人思想上。陶先生說“有思想就有靈魂,有道德就能成為人。”我們要把教育思想放在教學實踐上,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在思想中實踐,在實踐中創新。教師在學生中要形成正確的學生觀、世界觀,要成為教學活動的示范者、指導者和幫助者,而不要把學生當作一個知識的倉庫、倉庫,一味地強迫他們去學習,而應該成為引導者、促進者、組織者。
通過讀了陶先生的這本書,我感觸非常深,我要在今后的教學中,以陶行知先生為榜樣,做一個有思想、有道德、有知識的好教師,努力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文化的教師。
陶行知教育文集讀后感 10
讀書節,學校給每位老師發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文集》,讀罷這本書,我受益匪淺。他是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以教人者教已”的方法來對待“教育”和“生活教育”;他以睿智的目光、哲學的視野、博大的胸懷,用溫情、智慧和愛詮釋教育的真諦。對于我們這些教書匠來說,無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燈。
一、教育要用情,這種情是來自與對學生的大愛,來自于做教師的責任。
作為一名教師,沒有對學生的愛、沒有對教育事業的愛是無法教育好學生的。對學生的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按規范導之以行,或示范,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讓學生每天進步一點,每天都有成功的喜悅。但是,若教師只愛一部分學生,就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這種愛是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師應當具有的真正的愛。所以,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愛。教師愛學生,才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才能教育產生效果。
二、教育要講信,要教育孩子做誠實的人。
教育本身就必須是誠實的、追求真理的。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千教萬教人學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化學老師為促使學生仔細觀察,用手指頭蘸了(其實沒蘸)了蓖麻油嘗了嘗,之后讓學生跟著做------本書中美國的教師也做了類似的事:花一節課的時間考試教師叫給學生的錯誤的東西,然后再在試卷上畫上0分,讓學生明白老師講的也不一定是對的,要用自己的頭腦思索,思索之后對的才值得去堅持,不要人云亦云。教育和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要教會學生探究。
三、要做一個自信的教師。
近年來很多老師“信課件”、“信教學時尚”、“信課改新潮概念”、“信評價標準”、“信應試指揮棒”,惟獨缺失了自信力。適當的使用課件、課改理念、評價標準等等也都是教學所必要的,但教師斷不可忘卻自信力的培育與發掘。
(一)要努力。路遙說:“人處在一種默默奮斗的狀態時,思想就會從生活的瑣碎中得到升華。”的確如此,人歸根結底是精神的存在物。當夜深人靜,萬賴俱寂時,我們會在心底響起清脆的聲音,直扣心靈,追問每個當下的日子究竟有何意義。雖然,我們似乎難以握住生命的真理,但當我們努力于一份自覺有意義的事物時,我們的心就多了份安定,少了份浮躁與空洞。要激勵學生多讀多寫,語文教師就得多讀多寫,讀好,寫好,在讀書做文中享受語文。如此才能將這份興趣、熱情與方法與學生分享,讓學生受其感染,親其師,信其道,走上熱愛語文的路途,終身受益。王尚文先生在《走進語文教學之門》中說:“教師所能教給學生的只有自我。”我明白先生的意思是教師要比學生更可教才行,唯教師學好、學實,才能將所學之得與學生分享,否則只能是“水中撈月”一場空而已。錢夢龍在其新著《教師的價值》)中也說:“老師自己愛讀書、會讀書,才能教出愛讀書、會讀書的學生。”因而,做教師,首先自己要努力。
(二)要是思考。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作為語文教師,僅有閱讀與寫作本身還不夠,需有理性的反思,在反思中沉淀,在反思中燭見理性之光。諸如語文教學的.性質之爭(工具論、人文論,亦或兩者兼顧),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否統一為正確理解并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都是值得每個語文教師思考的問題;再如語文教學的實效性等問題,都是語文教學中不可回避的問題。
(三)要境界。特別欣賞羅曼·羅蘭的一句話:“真正令人滿意的幸福是人伴隨自己最大潛能地改變世界”。在羅曼·羅蘭的表述中,我清晰地發現幸福的本質在于個體實現改變、影響世界的價值,這種價值的層次即為境界。身為人師,我想呼喚我的學生,走進田野,去感受一草一木的蓬發,激發他們閱讀優秀的作品,喚醒內在沉睡的生命……
陶行知教育文集讀后感 11
最近我拜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他的教育思想在我的腦海里更加清晰起來:“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教育是力的表現或變化。世界是力創造的,所以解決困難也必須拿力來才行。”“手和腦在一塊兒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這些陶行知親自闡述的教育思想,讀來更加耐人尋味,讓我更明白了教育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需要挖掘的,教予學生死的知識,不如讓學生自己從實踐中去領悟。從書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陶行知用他的一言一行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學校,他愛學生,他把學生和學校稱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給我很大的啟示。下面是我讀后的一點體會:
一、教學做合一
所謂“教學”即教生學;所謂“學生”意要于學會生存。因此,歸根結底教育的最終目的就在于“教會學生學會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徑,這就涉及到方法論的問題了。
教學并非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教養學生的能力。如果說教學內容已體現了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的.話,就無所謂能力的培養了。因此我們主張要由“喂養”式轉為“覓食”式的教學。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這一語道出我們應該做一個怎樣的老師。世界上有兩種不合實際的教學方式:
1、只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學生讀它、記它。
2、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注意的中心點是從書本上移到學生身上來。這兩種教學方法學生都是處在被動的地位,知識是無限的,老師能教給學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識教給學生,或者說把學生看成一只鴨子,把知識當作糧食,只知道把鴨子為飽,今天看來這就是典型的填鴨式教學,只注重了老師的教,沒有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
二、學會尊重學生、欣賞學生
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學生為本,寬容對待學生。課堂上雖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師”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與學生共同探討知識、共同進步;但面對調皮的“小搗蛋們”,往往還是缺少耐心,當他們太調皮時想以教師的權威壓制學生,讓學生乖乖地聽從不再惹事生非,但總是事與愿違。特別是望著個別學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顧的神情,真讓我一籌莫展。《陶行知教育文集》里要求教師“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師要有豁達的心胸,真誠的態度,熾熱的情感;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因學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尊重學生還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松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當你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當你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煩惱時,一定要冷靜。如果我們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啟發、表揚、激勵會是另一種情景。 陶老 先生四塊糖果的故事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此外,我們教師也必須在教育活動中不斷得到成長,這樣才會完善自己,得到學生的尊敬、信任和愛戴,使自己具有強大的教育感召力。學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走在時代前沿的鮮活的群體。教師如能走近他們,了解認識他們的思想、情感和個性,才能從本質上認識學生,從學生身上了解時代的訊息,領悟到學生真正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產生真正的愛,才能恰到好處地關心愛護學生,使學生感觸到教師的關心。
陶行知教育文集讀后感 12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朱永新先生在《陶行知教育文集》第三輯中說的。“陶行知”這名字,在我們的口中響起的時候,我們就會有一份輕松的感覺,我們就有了一份輕松的滿足感。但是,我想,陶行知先生這種“千教萬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不僅僅是他對教育的理解,我相信更多的是他對教育的思考與總結。
“千教萬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句話說的一點也不假,它的真理,它是真理,它不僅僅是一句空話。它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真諦。我們的教育,就是用自己的真誠與真愛來澆灌,用我們的真理與真知來滋養。
當前,我們的國家正在進行教育改革,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必須提高教育質量。但是,我們在改革中,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
1、在實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很多教師對素質教育有了一定的認識。
2、對教育質量的關注還不足以讓我們教育的孩子對素質教育有一種偏見,而且,我們的學校的孩子在一開始就缺乏這種觀點。
我們的教育質量還不足以讓我們的孩子對素質教育有一種偏見,而且,我們的學校的孩子都缺乏這種觀點。
3、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是,我會盡自己的努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去關心孩子,去引導孩子。
我們的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都有了我們自己的人生的軌跡。但是,我們應該怎樣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呢?陶行知先生在文中說過:“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我認為,陶行知先生的“千教萬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我們的教育目的,也是我們的學校的教育目標所在吧?
陶行知先生說:“真正的教育家,永遠是愛滿天下。”我們的孩子也是一個充滿愛的世界,我們就是孩子的一個個生命個體。所以,當我們的教育實施到底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富有個性的.人。但是,我們的學校呢?學生是一些生活的一部分,他們是的個體,有的學生是被動的接受,有的學生是不會主動參與活動,有的學生是受到教育的影響,有的學生是被動的接受……
作為一名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學生眼中的好老師,我們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在自己的眼里是一個好老師。因為,學生就是我們的朋友,他們可以從我們的眼睛看到我們,也可以從我們的耳朵聽到我們的心。所以,我們應該用心靈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將不斷學習先生的優秀教育思想,并用以指導自己的工作,以實現自己的價值。
陶行知教育文集讀后感 13
今年寒假初次拜讀《陶行知教育文集》,先生的教育之光洞開了我懵懂迷茫的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學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等。但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陶先生反復強調的“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
陶行知所說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做’字在曉莊有個特別定義。這定義便是在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干,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而現在的孩子缺少的卻是重要的——做”。
先生多次講到:”如果我沒想學會游泳,我們必須在水中游。”這是強調要在做中學。每次讀到這個例子,我就想起自己班上的這些孩子。因為是農村留守兒童比較多,孩子們平時跟著爺爺奶奶,老人們都是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平時除了上學,其他事情一律包辦。幾年級的`孩子啦,衣服還不會自己穿,飯要喂著吃,鞋要抱在懷里換。做完作業連書包都不會收拾。到校后卻發現不是作業忘帶啦,就是課本落在家里啦,諸如此類的小事真是舉不勝舉。結果孩子們依賴性越來越強,一點生活常識也沒有,生活上沒有自理能力。學習上也困難重重。
班里的一個小女生,葛艷艷長得清秀可愛,禮貌十足。可是一談到學習就知道搖頭,根本就不知道動腦筋思考問題,平時的成績一塌糊涂。向父母了解情況,他們一直認為孩子太笨啦。我告訴他們孩子這不是笨,而是在生活中缺乏動手動腦的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要讓她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生活經歷也是一種學習,比如做家務、做手工、或去購買東西等。都要鼓勵并引導孩子去做,不要認為不讓孩子做就是對她好,不能太嬌慣孩子。聽了我的話,他們點頭贊成。可是一到平時生活又舍不得啦。說孩子不會干,干不成還不少添亂……。像葛艷艷這樣的孩子還真不少,所以我常常有點兒擔心。現在的孩子長大了怎么辦?現在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之后,更增添了幾分擔憂。
陶行知教育文集讀后感 14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最具有影響力的教育思想家,也是最具有批評精神和創造精神的教育開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實踐,行知合一的師德風范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從他的文集中可以學到教育的精髓。
陶行知先生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兒童的創造力是千千萬萬祖先,至少經過五十萬年與環境適應斗爭所獲得而傳下來之才能之精華。教育是要在兒童自身的基礎上,過濾并運用環境的影響,以培養加強發揮這創造力,使他長得更有力量。教育不能創造什么,但能啟發兒童創造力,以從事于創造之工作”。作為一名小學老師,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怎樣培養學生創造力呢 ?陶行知先生認為應該做好三個方面事情:一是需要有充分的營養,小孩的體力與心理都需要適當的營養。二是需要建立最基礎的良好習慣,解放小孩子的頭腦、雙手、眼睛、嘴巴、時間、空間,也就是解放兒童的創造力,以解放兒童高層次的潛能,從事高級的思考追求,以至于發明創造。三就是需要因材施教。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要同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兒童,發現他們的特點,予以適宜的肥料、水分、陽光,除去害蟲,這樣,他們才能夠欣欣向榮。
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我們把孩子們扣得太緊了!每次開夕會時,我都向學生宣布些不能做的條條框框,告訴他們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學生沒有足夠自由的時間供自己支配,從而也就失去很多創造的時間和機會,這是我們應該反省的.有時上講新知識時,沒等學生去經歷和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就告訴他們這樣的題應怎樣去做,在做題時避免哪些可能出現的問題。把所有可能出錯的.地方都替學生提前想到了,堵上了。學生就成了做題的“機器”,哪里還有創造力?有一次,上完圓的新課后,我布置了一個特殊的作業:用圓畫出自己想畫的圖案。沒想到第二天的作業“百花齊放”,全班所有的孩子都發揮了自己的創造力。他們圓規下的圓“千姿百態”,創造出了一個由圓組成的美麗世界。如果我們能多為孩子提供一些這樣的創造的機會,他們一定會展現出我們意想不到的創造力。
教育大師的文章讓我深刻認識到:教師應該是一個啟發者,誘導者,帶著學生走入一片更加廣闊的天地;更應該是一個培植者,培植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具有創新的原動力。
陶行知教育文集讀后感 15
暑假里,我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文集匯集了陶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體現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教育”及“行知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有很多關于教育的理論很精辟,不僅在當時很先進,在現在看來,也很有實際意義。值得我們這些新教師學習學習。文集中的“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我之學校觀”等片段,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確需要不斷學習和積累,自己的教學理念觀點必須有所轉變。下面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 用愛心去對待學生,傳遞給學生一份愛心。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體現了真摯的師愛。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給我很大的啟示。
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他們可能在某個方面不如別人,但在另一方面卻勝人一籌。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來判斷一個學生,把“差生”視為“朽木”,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教師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作為現代的教師,更應多教給學生一些謙讓、寬容、仁愛;多灌輸一些理想、道德、情操,讀后感《《陶行知教育文集》讀書體會》。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學會愛父母、愛他人、愛家庭、愛學校、愛祖國。當然,愛里有嚴,愛里有教育。陶先生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絕不可浪費,看到學生出現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及時對學生進行指導。
二、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讓每個學生受益
“教的方法必須根據學的學法”,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從實際出發,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于學生個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讓每個學生受益。正像陶先生說的那樣“松樹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就教得多,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系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于教師的主觀意圖,而應該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的可接受水平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
三、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陶行知先生闡述“教學合一”理論時指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學生只是做個“書呆子”、像一個口袋,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當今,素質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的社會職能必須體現出“引導”這個特點來。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不用思考,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思索,經過不斷反復推敲尋求最佳結果。對照陶先生的教育理論和當今素質教育的.要求,我覺得自己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學中,爭取做到不能注重簡單的知識傳授,而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途徑,讓學生不但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學會探究解決新的問題,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生存,學會創造。
四、以“生活教育”促進素質教育,培養社會型人才
“生活即教育”是陶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陶先生強調教育以生活為中心,正是強調了教育的目標應該是提高人的素質與做事能力,教人學會生活的本領,學以致用。這不正是我們當今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嗎?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取得和諧發展。
總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豐富多彩,值得我們教師學習研究。在今后的教學生涯中,我要學習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努力培養合格的人才,為祖國教育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陶行知教育文集讀后感】相關文章:
陶行知教育名言10-10
陶行知教育名言01-27
陶行知的教育名句01-28
關于陶行知的教育名言10-19
陶行知教育的名言名句01-28
陶行知教育名言大全01-24
陶行知教育名言名句01-27
陶行知的名言04-30
陶行知的名言01-29
陶行知的名言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