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小兒辯日》讀后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兩小兒辯日》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兩小兒辯日》讀后感1
《兩小兒辯日》這篇顧問描寫了有一天孔子到東方游學,看到兩個小孩正在爭辯,便問其原因。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表明黎明時太陽大而正午時太陽小嗎?”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感覺清涼,而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這不就說明了黎明時太陽小而正午時太陽大嗎?孔子不知道誰是誰非,兩小孩說:“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
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感受到了古代兒童那種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勇于向權威挑戰的精神,也體會到了孔子實事求是的為人態度,更加感悟到了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件事的道理,這些新的感受使我覺得應該改變一下自己。
這篇課文使我聯想到了弟弟與妹妹曾經爭論過的一個問題。那天,屋子里十分沉悶,不時傳來雷鳴,妹妹突然問弟弟說:“你認為云是什么顏色的?”弟弟毫不猶豫的回答:“白色。”妹妹卻一口反駁:“我認為應該是黑色的:”弟弟理直氣壯說出了理由:“我們平常抬頭看天空,看到的云不是白色的嗎?”妹妹也理直氣壯的爭辯道:“現在屋外天空中的云不是黑色的.嗎?”……兩人一直堅持自己的觀點,后來外公聽到了他們的吵鬧聲,向他們解釋了云“變色”的原因,他們才恍然大悟。
弟弟妹妹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回答了同一個問題,就如文中的兩個小孩子一樣,在同一個問題中思考出了兩個答案。
--要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這是我學習課文以及聯想生活實際感悟出的道理。
《兩小兒辯日》讀后感2
為什么清晨的太陽看上去要比正午的太陽大得多?在《兩小兒辯日》中,孔子沒能給出答案。而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根據所掌握的知識,我們很容易就能把這個現象解釋清楚。
清晨太陽初升時,背影是遠山、樹木,相比較而言,太陽看上去還算很大的;而到了正午,背影換成了廣袤廖寂的天空,對比著來看,太陽就顯得很小了,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光學上的`原因。
考慮完這個問題后,我在想:這個道理對于太陽適用,那對于我們身邊的事,甚至我們人本身,是否也一樣適用呢?
我們自詡為“萬物之靈”,以為自己是全世界的主宰,我們頭頂著天,腳踏著地,覺得自己十分高大,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站在巍峨挺拔的高山前,我們不得不抬頭仰望,仰望那比我們高大得多的山峰;站在波濤洶涌的大海邊,我們不得不屏息靜氣,傾聽那比我們的呼吸激昂得多的濤聲;甚至從一棵從石縫中生根發芽的小草身上,我們都能發現比人類更頑強的精神。相比之下,我們是該仍然自負得說:“我很偉大”,還是該謙遜溫和地說一聲“我很渺小”?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很渺小,就像一顆微小的星星,我不能像太陽那樣,帶給萬物光和熱,也不能像月亮那樣,為人們照亮黑夜,但我還是努力地發出屬于我自己的光芒,向人們證明我存在的價值。
我是渺小的,但我還是會快樂地燃燒自己。等到多年以后,我變成了在空氣中游蕩的一粒分子,我還可以驕傲地想起我那沒有遺憾的短暫一生。
《兩小兒辯日》讀后感3
知識可以從書本里發現,就像寶藏可以從土地里發掘出來一樣。發現寶藏需要用雙手挖掘,知識就更應該用自己明亮的眼睛發現。
今天,我們就學習了一則文言文【兩小兒辯日】。它主要講述的是:兩個小孩爭辯到底是早上離我們近,還是中午離我們遠,最后連孔子這個大文學家都判斷不出來。
從這一百二十七字當中,我明白了兩個可貴的'道理:我們做事應該像孔子那樣謙虛,不是曾有人說過:“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嗎?”也應該謹慎,畢竟一失足成千古恨呀。在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中,在生活中,就應該學會觀察,發現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這樣你就會快樂。翻翻那陳舊的歷史,牛頓如果不細心觀察,就不會發現地心引力,如果列文虎克不善于觀察,就不會發明放大鏡。如果伽利略不向亞里士多德的權威學說提出質疑,就會永遠埋藏一個真理。
學海無邊無際,知識源源不斷,就像大海里的水一樣多,一個人永遠也學不完。所以,遇到問題一定要不恥下間,對權威敢于質疑,敢于發表自已的見解,不向權威屈服,要相信真理,真理往往比權威要令人信服得多。
書本是知識和道理的海洋,我所學到的道理將永遠銘刻我心。
《兩小兒辯日》讀后感4
有句俗話說得好:”細節決定成敗。“只要善于發現并觀察,在生活中發現疑問,并提出問題。那么,你就擁有了開往成功大門的鑰匙。
這是我學完《兩小兒辯日》所得到的啟示。它主要講了:孔子東游時見兩個小孩在辯論,一個則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雙方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無法裁決,被兩個小孩笑話。
雖說,兩個小孩的`觀點都不正確,但正是這樣,兩個小孩善于發現的品質才更加可貴。不僅如此,他們說出了各自的理由,十分可信,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都不能判斷是非。且先不說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讓人景仰。更應為兩小孩勇于探索發現的精神而敬佩。因為這正是我們常常在生活中所忽視的細節。
我感慨萬千。從古至今,多少仁人志士勇于發現問題,尋求答案,最終獲得了成功。
愛因斯坦在六歲時,常常提出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是父親啞口無言。他總敢于提出問題,然后尋找答案。在不斷探索的道路,他才能越走越遠。
在英國,著名的科學家焦耳從小就善于發現,勤學好問,通過不斷的學習和認真的觀察計算,他終于發現了熱功當量和能量守恒定律。
是呀!”細節決定成敗“注重細節,善于發現,那樣,才能打開成功的大門!
《兩小兒辯日》讀后感5
讀了《兩小兒辯日》這篇文言文后,我已完全理解了這個故事蘊含的深刻道理。
他的大概意思是:孔子看到兩個小孩在辯論,便問他們為什么?一個小孩說:”早晨太陽剛升起時離人最近!“,另一個小孩說:”中午太陽才離我們最近呢!“,之后他們各自也說出了自己的理由,但孔子也不知道真正的答案。
它寫出了古人善于思考的精神,敢于向對方提出辯論,敢于說出自己最真實的道理。我很佩服兩個小孩子,他們勇于自己的觀點,有自己的獨立與創新。孔子也是實事求是,并不是裝作很有文學,而是謙虛向上,俗話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他就是這樣的。
我認為,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我們在學習上,太過于依賴老師和同學,很少發表自己的'觀點,我們應該互相交換自己的思維,一起學習共同進步。人們常說”學無止境“,是啊,像孔子這樣的才子都還會謙虛學習,更何況我們呢!當然也應該努力學習,充實自己學習上的不足。
《兩小兒辯日》是一篇好的詩,教給我們好多道理。只有我們和詩中的人有一樣的精神,我們也會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
《兩小兒辯日》讀后感6
今天,我們學完了兩小兒辯日這篇文言文,我思緒萬千。
這篇文言文主要講了兩個小孩對太陽遠近問題的辯論和孔子無法判斷對與錯的事情。
由這一課我想起一件事情來、昨天的時候,老師讓我們背注釋,其中有一個詞叫做“器皿",我不知道“皿"字怎么讀,與此同時,閆亞妮也問我怎么讀,我看這個詞像“血”,于是就告她讀“xue”。后來,我給媽媽背的時候,才知道這個字讀“min”。今天,學完這一課,我明白了自己不應該不懂裝懂。孔圣人也曾經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還有一次,李老師教我們畫旋轉圖形。老師講完以后,我還是不知道怎么畫。老師讓我們練習畫一個,我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眼看老師就要來檢查了,我急忙看了看前桌的。課后,我想去辦公室問問李老師,但是又怕同學們嘲笑,于是就沒有去問老師。通過學這一課,我明白了對不明白的.事要虛心好學,千萬不能因為虛榮心,怕被別人知道,而隱瞞自己的不足。
這個文言文告訴我們: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每一個人都會有所不知,知識無窮,學海無涯,學無止境。
這一則文言文所蘊含的道理,令我受益匪淺。
《兩小兒辯日》讀后感7
孔子不能回答兩小兒的問題。這并不是孔子不博學,而是因為人類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永無止境,在博學的人也有答不上來的問題。
自從人類誕生之日起,對未知的探索就開始了。閱讀歷史,我不禁對中外偉大的先驅探索者產生由中的敬佩之情。哥白尼經過幾十年的觀察與探索,終于推翻了具有宗教色彩的“地心說”,從而使“日心說”得到發展;達爾文的考察與探究人不是上帝創造的;蘋果叢樹上落下使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的定律;瓦特看到水汽所產生力量,從而發明了蒸汽機。等等等等。中國的神話傳說“嫦娥奔月”,敦煌壁畫——“飛天”。
都是古代先人對自然,對星空的向往。明代的.萬戶就是為這種向往而粉身碎骨。、時至今日,中國神舟飛船對太空的探索;蛟龍號對深海的觀察不都是先人的愿望與夢想嗎?毛澤東同志的“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不都實現了嗎?由此可見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因為他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推動力。所以他會讓我們的思維插上理想的翅膀,飛得更遠,更高……
【《兩小兒辯日》讀后感】相關文章:
兩小兒辯日03-16
兩小兒辯日 / 兩小兒辯斗原文及賞析07-22
兩小兒辯日 / 兩小兒辯斗原文及賞析02-09
兩小兒辯日說課稿11-04
兩小兒辯日試題06-11
《兩小兒辯日》課件03-31
《兩小兒辯日》古詩07-09
《兩小兒辯日》鑒賞06-13
《兩小兒辯日》 教案06-17
《兩小兒辯日》說課稿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