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薦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學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論和教學論。陶行知的教學思想,開始在《教學合一》一文中作了較為系統的論述。他說:“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主張教學合一,反對教學分離。教與學是師生的共同活動,是教學論的起點。離開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就談不上有教學,這是教學理論的基本問題。陶行知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教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教師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的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不能主觀地“拿學生來湊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應該主動地去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興趣和愛好,改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因為學生的稟賦不同,接受能力各異,教學方法也不能強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同時教師要“一面教,一面學”,不斷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學生。這是他主張“教學合一”的理由。陶行知的這一思想是在他看到國內“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的情況下提出來的,有較強的針對性;同時也闡明了他的教學主張。這一主張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教與學,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尤其是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之間的辯證關系,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獲取知識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如果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自覺地學習,主動地探求,教師只管“教”或“教學”,也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再則,世界上“新知無窮”,學生不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沒有探索新知的本領,也不能適應未來的生活,學生不能永遠跟著教師走。“教學生學”,就是教學生自己會學,這體現了學生主體的思想。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領導者、組織者,也是知識的傳播者,處于主導地應,理應發揮主導作用。但這種主導作用必須以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前提,否則教師的主導作用也不能發揮。“教學生學”,也體現了這一思想。這就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這一對矛盾,在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下得到統一,正確地反映了教與學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還有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諸因素,這也要在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下統一,所以教師必須了解學生,改進教學方法,“一面教,一面學”,深入掌握教材內容,以促進知識的轉化。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
【薦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相關文章: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薦11-25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1-02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1-11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0-18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01-06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5篇)11-25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5篇11-06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5篇10-18
讀陶行知名篇有感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