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問課堂》讀后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叩問課堂》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叩問課堂》是一本好書這本書從不同的角度深刻剖析課堂之病癥,讓我陷入沉思,并獲得心靈的頓悟。
書中闡述的一些觀點讓我耳目一新,并有了新的認知。
觀點一:跳出課堂看課堂。課堂對于教師而言,猶如人的臉面。如果就課堂論課堂,拋開課堂背后的本質,就會背離教育,漸行漸遠。這如同僅從美化臉面上做文章,涂脂抹粉,而不顧及人的內在品質。我們應該跳出課堂看課堂,離課堂遠一點,才能把課堂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就會消除對課堂已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即從自身專業素養、外部條件等課堂外的宏觀認識上去理性思考,這樣也許會對課堂教學問題認識得更深刻、更持久。像這樣跳出課堂看課堂,讓我們老師換個角度看自己的課堂,作為一個旁觀者理智的分析自己的課堂,換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自己。為我們的反思成長提供了一個新的渠道。
書中幫助我們分析了課堂效率低下的原因:(1)教師教學思維不夠清晰與接受的邏輯訓練有關。這是教師在專業課程學習過程中的疏忽而導致的。書中告訴我們,哲學課程與教育學課程都以培養教師的教學邏輯思維能力為主,為我們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指明了方向。(2)課堂教學中重點知識與非重點知識的混淆,在于教師對學科知識與教學大綱的理解不夠。很顯然作為一個專業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效率,首先要在專業上過硬。
觀點二: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對教師的愛”的“教師對學生的愛”才可能提高課堂效率。是的,教師對學生的關愛搞不好會“因愛致恨”,如果把“關心學生”轉換成“關心學習”,在學生看來是功利的'表現,對于考的差的學生他們或許不需要教師討論成績好壞,而是需要教師理解他本人的辛酸。同時作者還告訴我們,教師給學生心理上的安全感,給學生以尊重和關愛,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學生會愛上教師。決定師生關系的并不是教師是否應該愛學生,而是教師對學生付出的愛,能夠換回學生對教師的愛的比率,要想提高這個比率需要的是教育智慧,而不是簡單的增多感情投入。因為感情投入越大,感情的使用率越低,學生的反感就越厲害。為了讓學生喜歡老師、喜歡學習,我們應該采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誘之以利”的方法。
從書中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實質上,學生無心于課堂的責任還在于教師。我們的課堂就好比一個劇場,不管上演的是多么精彩的劇情,旁觀者注定是要離場的。學生如果當不上導演,甚至連群眾演員也當不上,也就注定了他們離場的必然。因此,在課堂上我們要盡量讓每一個孩子參與課堂,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事可做,讓每一個孩子在課堂上都有所收獲,只要能讓孩子有所收獲,參與課堂,學生就是學習的主人,課堂就是屬于孩子自己的,因此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是我們一直努力的方向。
如今考試成績不僅僅是學生的命根,她還是教師的命根、學校的命根、家長的命根。問題在于,一旦學生的考試成績成了他人的命根時,學生也就成了追求考試成績的工具與手段。所以,把考試成績作為他人,而非學生的命根,這才是應試教育的病根。正是考試分數主體多元化、考試分數功利化與教育教學眼前化等現象,異化了當前的教育教學。我們教師無力改變大環境,可我們有責任把自己的課上好,并潛移默化地調整學生的態度和思想。當教師是一份良心活,我們既為人師,就要用心搞真教育,走真正的育人之路。
社會上每個人都應有各自的位置,而我們教師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作為教師,我們在上好自己課的同時,還要時刻懂得如何關心差生、尊重差生和熱愛差生。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必將使差生在學習過程有良好的心境、愉悅的情緒來激發積極認識和意志活動。教師要像愛護自己子女那樣無微不至地關心他們,和他們交朋友、鼓勵他們大膽發問,不厭其煩地給予解答、從內心深處注意發現他們的難處和可愛之處,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及時地發現他們的進步并給予表揚和鼓勵,使他們找回自尊、樹立信心。
這本書,耐人尋味,無論從思想上還是行動上給我帶來深刻的震撼和洗禮。
【《叩問課堂》讀后感】相關文章:
《叩問課堂》讀后感(精選6篇)04-20
《叩問課堂》讀書心得06-11
叩問課堂讀后感(通用7篇)05-27
叩問課堂讀后感7篇參考04-11
叩問課堂讀后感(通用13篇)08-23
叩問課堂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03-20
《叩問課堂》讀后感(教師版)08-08
《叩問課堂》讀后感1000字-讀后感01-22
關于《叩問課堂》的讀書心得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