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范文(精選27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范文(精選27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
本書作者是以心理學家的視角來描述他在集中營的幸存歷程, 換一個角度來看,是在極端情況下的人類適應的實驗歷程,極具研究價值——生理的,以及心理的!
比如:
1、集中營的人群,普遍的價值滿足感和欲望需求,降低到了“馬斯洛需要層次”的最底層:面包以及香煙,就能給他們帶來如同“天堂”般的短暫快感——因為生理饑渴的驅使,大腦需要全力聚焦在生存機能上,如同電腦內存不足時的降頻,人類降階返回到動物層級。
2、看到人類的心理適應性的極致:集中營后來的時段,作者看到營友尸體時的感覺是“完全沒有感覺”,沒有悲痛,沒有恐懼,沒有想法,即使這是昨天同組聊天的朋友。集中營的任何殘暴行徑,已經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發生——溫水煮青蛙,青蛙也是這般適應的么?
本書后半部分,講述“意義療法”。
作者是集中營的少數幸存者,并且是更極少數的始終保持“高貴人性“的集中營生存者。通過回溯自己的親身經歷,作者認識到“賦予生命意義”——對妻子的愛和渴望,以及必須完成的心理手稿——讓他的能量小宇宙始終在線,最終借助”命運之手”,渡過浩劫。
書中有些具體的案例,講訴“意義療法”是如何運作于普通患者的,可以看看。
初步感覺:
1、和《秘密》中的愿景模式的構造有相似之處?
2、和日本“森田療法”結合起來應用會更好?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2
作者用事實證明,即便在集中營,他也能保持自己作為人的尊嚴。在心理和精神的層面,基本上任何人都能夠決定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
怎樣看待集中營的苦難、人生的苦難呢?
生命的意義包含了苦難、剝奪和死亡。苦難、厄運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剝離的組成部分。沒有苦難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過:“我只害怕一樣——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苦難都是有意義的。當然這不包括能避免的苦難。
作者提出了面對困難的態度:“那一刻,我從科學的角度客觀地觀察和描述著折磨我的一切。通過這個辦法,我成功地超脫出當時的境遇和苦難,好像所有這些都成了過去。我和我的痛苦都成為自己心理學研究的有趣對象。斯賓諾莎在《倫理學》中談到‘作為痛苦的激情,一旦我們對它有了清晰而明確的認識,就不再感到痛苦了’”
這種方法我們可以借鑒。每當默默努力工作,還看不到成效時,通過想象自己將來的成功,激勵當下的生活。
對于這些客觀上無法避免的磨難,別人并不能夠替代你的痛苦。因此,自憐也沒有用。
芒格也認為,自憐沒有用。我們常常和他人比較,總覺得自己付出很多,依舊看不到收獲的時候,容易自憐。
很多理性、活得開心的人,并不是沒有遭受厄運,而是他們不去想自己有多慘,把精力用在了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上。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3
本書提出的意義療法認為,努力發現生命的意義正是人最主要的動力。
人對意義的追尋會導致內心的緊張而非平衡。不過,這種緊張恰恰是精神健康的必要前提。世界上再沒有別的能比知道自己的生活有意義更能有效地幫助人活下去(哪怕是在最惡劣的環境下)。尼采有句名言:“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在納粹集中營里,那些知道自己的生命中還有某項使命有待完成的人最有可能活下來。
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這個使命是他人無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來一次。這樣,每個人生命的任務就是特定的,完成這些任務的機會也是特定的。
成功就像幸福一樣,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物,是一個人無意識地投身于某一偉大的事業時產生的衍生品,或者是為他人奉獻時的副產品。
按照意義療法,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之意義:
(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度。
我們可以試著從以上三個方面來探尋自己生命的意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這樣可以少些焦慮和迷茫,幸福和成功即使暫時不在身邊,說不定哪天也會不期而遇。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4
適合所有人的書,強烈推薦。
再現人類史上極端的一種經歷和體驗,讓我們不但感受到納粹的惡,也會體會到人類在任何時候都有選擇的自由,有保持尊嚴的自由,哪怕活著只剩下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不死,不會餓死或者累死病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我們需要回答生活提出的問題,滿懷責任心去回答生命的問題,去實踐和行動。瞬間的意義就在于可以通過行動而固化下來。
我們應該聽從書里的建議,對待每一天應該像第二次去選擇,我們普通下棋的人,每落一個子,想到后面的N種情況,然后反過來決定該怎么落子。同樣,我們應該不停的用80歲的自己,五十歲的自己,三年后的自己,三個月后的自己來觀察當下,自己聯想個上帝之眼出來,于是便可以從容應對,不虛無,不焦慮,不狹隘,不悔恨,不嫉妒,不貪婪,不沉淪,不雞毛蒜皮,不得意忘形,不聲色犀利,不萎靡不振。
我們會擁抱時間,從事業或者家庭責任中挑戰自己的高度,從興趣愛好中尋找大自然或者技能極限的美妙,從幫助他人中過去幸福快樂,從不可避免的疾病和苦難中檢驗自己意志力的堅強和內心的自由。
不喜歡弗洛伊德的“深度心理學”,感覺更像消極,為了解釋而解釋。喜歡“高度心理學”或者因為我們閱讀和嬰兒期幸福的體驗,讓我成為“悲觀的樂觀主義者”。
生命有太多種可能性,哪有時間虛無呢?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5
作為臨床心理學家,作者從納粹集中營恐怖的經歷中汲取了力量。在那段經歷中,犯人活的就像牲口一樣,每天關心的是能不能吃飽,會不會被挨打或者拖到毒氣室。人和人的精神狀態也大有不同,有寄希望于被解放卻因為一年年圣誕節還被困在集中營而心理崩潰的,有忍耐不了這種痛苦去撞擊電網自殺的,在這種牲口般的生存環境中,人生存的意義是什么?
維克多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意義:去幫助別人找到他們的意義,好好地活著。于是便有一部部的著作產生了。
對于我們來說,他給到的幫助是什么呢?如何發現自己的生命意義呢?按照意義療法,我們可以用三種方式來發現生命的意義。
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者從事某項事業;
2.通過體驗某件事情或者面對某個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度。
文章的最后,想起來最近看的黑澤明的一部電影《生之欲》。當男主人公患癌走到生命的盡頭,看著不理解自己的兒子,無所事事的工作,沒有任何朝氣的自己,自己應該要如何獲得快樂?花很多錢沉浸于酒色玩樂中都無法找到自己,后面通過不顧一切地在自己的崗位上幫助群眾修建好公園,安詳地死去。專心做一些有意義開心的事情,少花些精力在自己的得失和別人的眼光里,會讓自己純粹的多,開心的多。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6
所謂活出生命的意義,就是不要去想生命到底有什么意義,而是活好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你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自己的情緒與行動。
永遠記住:“只要我們擁有自主選擇如何應對處境的自由,我們就不會一無所有。”或“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自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本書的前半部分主要講述作者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面對侮辱、被剝奪,時刻可能會到來的死亡等感受時,弗蘭克爾不斷地從人類特有的能力,如天生的樂觀主義、幽默、心理審視、短暫的獨處、內心的自由和決不放棄也決不自殺的意志力中獲得力量。
后半部分主要講意義療法:
對于面對不利的局面:
如果它是能夠避免的,那么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義的事,因為遭受不必要的痛苦與其說是英雄行為,不如說是自虐。另一方面,如果你不能改變造成你痛苦的處境,那你仍然可以選擇采取何種態度。
我們無法選擇遇不遇到厄運,但我們可以選擇不讓厄運摧垮我們!
如果恐懼死亡,那么生命的短暫就是盡量過好此生最好的提示,那就盡情享受你現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樣,錯誤地行事與生活。
積極的態度既可使人備感歡樂與滿足,也能使人經受苦難和挫折。消極的態度則會加劇痛苦,削弱快樂、幸福和滿足感,甚至導致抑郁或疾病。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7
首先,讀完整本書,對作者心生崇高的敬佩。作者的經歷,作者對生命的意義的探索與思考,真的讓人頗受啟發。作者的生命是充滿意義的。作者也是偉大的。
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存在之虛無,找不到人生的意義,迷茫而空洞地活著,有時候真的是一種莫大的痛苦。但是個人感覺當代的精神特征之一就是存在之虛無,迷茫與空虛。
這段時間算是對我個人來說頗為關鍵的轉折期吧,我在這段時期內也會感到些許的迷茫。懷著這樣的心情,這幾天斷斷續續地看完了本書。
我感覺自己也算有點幸運,在這段特殊的時間正好與這樣的一本書相遇。雖然讀的不是很連貫,但是也算有了一些收獲,對自己的當下甚至未來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生命的意義,說起來很虛,但是我認為它對于一個個體來說真的很重要。找到并去踐行自己生命的意義,可以說是每個個體人生的終極使命。生命的意義,讓我們得生命變得充實,而不易陷入空虛和迷茫。
作者也在本書中也提到了三種找尋生命的意義的途徑:工作;愛;痛苦。生活肯定會有許多困難,在尋找并實現生命意義的過程中也必定會遇到許多挫折。但是無論外界條件多么惡劣,我們仍然擁有自由,選擇以什么樣的方式和心態去面對的自由。很多時候,很多困難,都會涉及到心態的問題。而我希望自己能夠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做一名悲劇性的樂觀主義者,能夠實現自我的超越。
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讓自己的生命充實,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實現。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8
今天要推薦的是《活出生命的意義》,作者是維克多·弗蘭克爾,職業:維也納普利克里尼克醫院神經官能癥科主任,《活出生命的意義》名列“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之列。
作者作為一個猶太人,通過自己在二戰集中營親身經歷的苦難來講述意義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意義能讓人堅強的生存下來,也能讓苦痛得到解釋從而舒解。
如果你在生命中正遇到悲傷,或者你沉浸在過往的悲傷中不能自拔,我推薦你看這本活出生命的意義,如果你能為悲傷找到一個意義,那將能極大的緩解你的悲傷,讓你從悲傷中自拔出來,復返樂觀。
如果你處于迷惘,也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定義一個意義,前去追求,事業愛情公益都可以。如果你恐懼某件事而無法面對,請你加倍的虛擬恐懼去面對。如果你過于期盼某件事而無法達到,那請你遺忘目的去關注于事情的過程。如果你曾經經歷過痛苦,那痛苦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經歷的財富,讓你更加無畏的去追求自己的目標。
如果你處在內疚當中,那請去擔當,承擔應負的責任,然后勇敢前行。
如果你面對死亡,請坦然面對。比如老人老去并慢慢死去,請正確的看待老人老去,正確的看待老人的死亡,這是不可逆轉的,不要因為老人的失能而去歧視,因為他們也曾經和你一樣成功過,因為你的未來也是如此。
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的挫折、傷痛、分別、離去,可以挽回可以避免的,應該竭盡全力。而那些已經過去或無法避免的,只能正確面對,賦予它以意義,以撫慰自己的內心善待身邊人。對未來應該抱有希望,才能更勇敢的面對每一天的開始,愿你與我都能擁有面對生活的勇氣。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9
活出生命的意義!什么是生命的意義?作者在文中提到:沒有一個醫生可以用概括性的語言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每個人生命的任務是特定的,完成這些任務的機會也是特定的。人不應該問他的生命之意義是什么,而是必須承認是生命向他提出了問題,他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生命的提問。對待生命,他只能擔當起自己的責任。
積極地應對生活問題的人好比一個每撕掉一張掛歷就把它整整齊齊地摞在一起,還要在背面記幾行日記的人。他可以自豪而快樂地回憶日記中所記下的所有充實的日子,那些他曾經有過的全部生活。
人不是眾多事物中的一種。事物相互決定對方,但人最終是自我決定的。成為什么,在天賦與環境的限度內,是他自己決定的結果。最終表現出哪一種,是決定的結果,而不是環境的產物。
存在之虛無的主要表現是厭倦。“星期日神經官能癥”----人們在忙碌了一周后,突然覺得生活沒有了內容,其內心的空虛感凸顯出來。同時虛無還戴著各種各樣的面具和偽裝出現。有時,遭遇挫折的人對意義的追求會通過追求權力(包括追求權力之最原始的形態即金錢)得到替補性代償。
你所經歷的,世人奪不去。不光我們的經歷,還有我們的行動和所有的想法、所有的苦難都不會消失。盡管它們已經成為過去,但我們可以使它們存留在世上。“曾經是”也是一種“是”,甚至更為確定。
人在登山遇險的關鍵時刻,只會有一種感覺,即好奇。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0
他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仍開始學習駕駛飛機,并在幾個月后領到飛機駕照,一直到80歲還登上阿爾卑斯山。
作為奧斯維辛集中營里幸免于難的他,很欣賞尼采那句“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并在文中多次分享。
在集中營,只有囚頭獄霸才能享有吸煙的特權,他們每周能獲得定額獎券,而那些對生活失去信心的,打算“享受”最后幾天監獄生活的犯人則是吸煙者當中的特例。每當看到獄友吸煙時,就知道他已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氣。勇氣一旦失去,幾乎不可能再挽回。
弗蘭克爾關注的并非多數人喪生的原因,而是為什么有些人能夠幸免于難。亦逐漸強化了他的核心理念:生命并非弗洛伊德所宣揚的那樣,只是簡單地祈求快樂,也并非阿德勒所教導的那樣,只為爭權奪利。
人們或者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這也是人們一生中被賦予的最艱巨的使命。他發現可能找尋到生命意義的三個途徑:工作(做有意義的事)、愛(關愛他人)以及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會拿走你很多東西,但它唯一無法剝奪的是你自主選擇如何應對不同處境的自由,人的內在力量是可以改變其外在命運的。
在這本著作給作者帶來極大的成功的時候,他告誡學生的是:永遠不要只想著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敗。成功就像幸福一樣,可遇不可求。當一個人無意識地投身于某一偉大的事業時產生的衍生品,或者是為他人奉獻時的副產品。當你的一切行為服從良心,并用知識去實現它,在很長一段時間后,成功將降臨于你。
記住: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敗。成功就像幸福一樣,可遇不可求!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1
《活出生命的意義》是王姊妹送給我們的一本書,它的作者是從死亡集中營中幸存的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看了這本書,不由得激起我關于生命意義的思考。什么是存在?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意義?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讓哲學家、心理學家們長篇大論來談論的問題;然而,也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回答的問題。只要我們活著,我們就在以各種方式回答這些問題,否則我們便枉稱為“人”。
世間萬物,不外乎三種。
一種不在意自己的存在,那是無生命之物。當蘇梅克·列維九號彗星直沖向木星之時,它不會作出任何避免毀滅的動作。
第二種,為自己的生存而奮斗,那是有生命之物。任何生命體都會做出趨利避害的行為,包括植物。樹木雖然不會走路,但它們的根系會選擇朝水、肥充足的方向生長。雖然有些物種似乎有“自殺”的行為,比如鯨會集體在岸邊擱淺,但都是事出有因,并非真的不想活了。史鐵生曾說,若鯨真會自殺,人類就應該去買鯨的作品來讀,因為會自殺的物種一定是有思想的。
第三種,就是我們人類了,我們是為存在的意義而活著的。所以,雖然我們與動植物同屬有生命之物,但并不是時刻都為存在而奮斗。有時,有人會因為覺得人生沒有意義而自殺;有時,有人會為了比自己生命更有意義的事去主動赴死;也有人,可以在最艱難困苦的環境下生存下來,只因為他們認為——他們的生命有意義。
有人會說:人生其實沒有意義,但為了活下去,我們得為我們的人生找出些意義。的確,當我們處于后現代社會的時候,“意義感”的缺乏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為什么當人類能夠成功應對各種疾病的今天,自殺卻成為越來越突出的問題?
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存在反而成為結果,先有思后有在,存在就變為依靠“思”而不能獨立的`依附者。所以,這句名言可以有好多變體:“我賺錢故我在”、“我行善故我在”、“我有老婆(老公)故我在”、“我有子女故我在”、“我愛故我在”等等,總之就是對自己是否存在沒有了信心,只能依靠外在之物來證明內在之存。
究其根源,實在是人類遠離信仰而致。當人不再相信人是上帝所造之后,人就只是無目的、無意義的隨機過程的產物,因此人的存在就失去了根本的意義!試想,一只猴子抓起一把沙子隨意撒出去,無論沙子組成什么圖案,那堆沙子都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因為其存在毫無目標。若是沙畫藝術家,用一把沙子精心做出精美的圖案,那這堆沙子也就有了意義和價值,因為是藝術家帶著某個目標而做成的。當然,藝術家可能會因為不滿意或是各種理由,把他們所做的畫抹去,但就在沙子逐漸形成圖案的過程之中,沙子就已經實現它們的價值和意義了啊。所以,大衛在《詩篇》139篇感言:“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雖然,從自然過程看,似乎只是無數個精子中的一個與卵細胞形成受精卵進而在母腹內生長發育的結果,但這一過程其實都掌握在造物主的手中,每一個胎兒都是奇妙可畏的創造物,這就已經決定了胎兒的意義與價值,何需再從外部尋找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呢?
這恩典是萬古之先,在基督耶穌里賜給我們的。——提后1:9”當我們確認我們的生命因此而充滿了貴重的價值與奇妙的意義之時,我們就再也不被世上各種患難和勞苦愁煩所困住,也不會再為各樣的誘惑所搖動,我們的心靈可以歸回安息,不再以外在之物證己之存,而我們所作一切,只為榮耀真理,而不必為自己證明什么,不必為自己實現什么價值。
讀完《活出生命的意義》,掩卷長思,我似已明白,卻又似仍有許多不明白。然我已知我意義與價值之所在,不在于我做出什么事,而在于生命放在我身上的計劃與目標。當我從前想做點什么的時候,是為了證明自己還有價值;但我現在想作點什么的時候,為的就不再是自己的價值,而是真理的榮耀。當我在床頭有所思想,思想有所得的時候,那就是真理的榮耀!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2
最近讀了弗蘭克爾著作的《活出生命的意義》,書中描述的二戰期間集中營內黑暗恐怖的生活和作者對于生命的態度強烈震撼了我的內心。弗蘭克爾是猶太人,是著名的心理學家,1942年,他被納粹關押到曾被稱作“死亡工廠”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哥哥、妻子,不是死于牢獄,就是被送進了毒氣室,而他自己也在漫長的囚獄生涯中,遭受了我們難以想象的身心折磨。重獲自由后,僅用了9天就完成了這本書。
集中營內的非人生活將囚犯從活生生的人變為一個個號碼,除了自身赤裸的軀殼以外,喪失了所有一切。在這種極端扭曲的現實中,集中營內有退行到禽獸一樣的行為,但依舊有人走過一個個屋子安慰別人、把自己最后一塊面包給別人,閃耀人性的光輝。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作者在一無所有的狀況下,發現人擁有選擇人生態度的自由,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剝奪的。他自己本來可以安全地逃亡美國,但為了照顧父母他選擇留了下來。在集中營里,他懷著強烈的求生欲望期盼有朝一日能夠活著與妻子重逢,并完成自己的心理學著作,他從這強烈愿望中汲取力量,支撐他活了下來。當一個人領悟到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就有意想不到的無窮無盡力量,能夠毫不畏懼地經受任何艱辛困苦。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取得了飛行員駕駛執照,一直到80歲還攀登了阿爾卑斯山。
弗蘭克爾以其切身經歷告訴我們: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即便是在最為惡劣的情形下。如果磨難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難作為自己獨特的任務,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認識到自己對所愛的人或者未竟事業的責任,就永遠不會拋棄自己的生命。生命的充實和豐滿,需要我們為了一個有意義的目標而快樂地努力與奮斗。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努力找尋和體驗生命的意義,過有意義的人生。作為國家電網的一名員工,我們應在這個平臺上充分發揮自身的才能,在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貢獻,與此同時,我們就會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許在工作中我們總會遇到困難和失敗,我們并不是一定要避開它,要相信,我們一樣可以從中找到它的意義,而那時候,也一定會有個比自己想象中更加強大的自己,來面對和克服那些使我們焦慮和恐懼的事情。而經過這樣的選擇和努力,我們,會收獲更大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3
《活出生命的意義》是維克多弗蘭克爾在經歷奧斯維辛集中營存活之后,寫的一本書。當時拿起這本書的時候,著實是被題目吸引,因為我正在糾結“人為什么要活著”。說來,在眼睛一睜一閉之間,這期間所發生的事情,有什么意義呢。如果沒有意義,那我是干嘛來了!
書篇翻開,前面一大半是在描寫作者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里悲慘生活——毒氣室、鞭打、挨餓甚至需要咬破手指涂在臉上以證明自己足夠健康來躲避死亡,這畫面讓我一下聯想到《辛特勒的名單》。這么大篇幅的描寫集中營的悲慘,為什么還要活著呢?
書的下半部分告訴我,你活著的意義。
精神健康有賴于一定程度的緊張——即已完成的和有待完成的任務之間的緊張,或是當下狀態與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人實際需要的不是沒有緊張的狀態,而是為追求某個自由選擇的有價值的目標而付出的努力和奮斗。他需要的不是不問代價的消除緊張,而是某個有待他去完成的潛在意義的召喚。人所需要的不是“內穩態”,而是所謂的“精神動力”,也就是存在的動力處于一個緊張的極化區。
人類還遭受一種喪失,那就是原本作為其行為根基的傳統迅速的消減,喪失了告訴她必須做什么的本能,喪失了告訴他應該做什么的傳統。有時人甚至連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這樣,他要么去做別人所做的事情(隨大流),要么做別人希望他做的事情(集權主義)。
很明顯,我之前寫的一些文字,大多也跟文中一樣,批判年輕人(當然尤其包括我自己),整天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渾渾噩噩的一天天這么過著,但終究沒能探究到這類現象的原因。叔本華說:“人注定要徘徊在焦慮和厭倦這兩極之間”。誠然,每次列完計劃的時候,總會有些隱隱的焦慮,感覺很難完成。執行中的時候偶爾有那么幾天遇到了突發事件,導致計劃延緩后,惰性的思想就會出現,計劃便成了一沓廢紙。接著,就像是熱鍋上的螞蟻,弄弄這個,摸摸那個,不知道該干什么,躁動不安。又或是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摸著空空如也的腦袋,問自己“為什么要活著呢?”
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于某種事業或獻身于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按照意義療法,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的意義:
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過面對某個人
3)再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的某種態度。
找到一件事,是你心底想做的,然后卯足了勁兒的去完成,忘記時間,忘記自己。或許,你會說,我也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沒關系,我也曾處于這樣的狀態,分享給你一句話:先努力看看,看看以后會變成什么樣!
走著走著,你就知道自己要什么了。不走,怎么知道!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4
曾經年少的我,不太能理解為什么總有人在不斷探索生命的意義,總覺得生命中有很多事情,并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推動著前進,人生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所有那些無法改變的都被稱之為“命”,所有好的不好的都被歸于“運”,既然如此,它的意義究竟在哪里?
后來,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經歷了很多的事情之后,我對于人生和生命有了更多的領悟,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也見證了不少的奇跡,在歲月的流逝中,我越來越感受到生命的意義是可以被定義的。
你如何定義你的生命,決定了你這一生將如何度過。若你放棄了定義的權利,那就必然只能接受命運的安排,聽之任之。
沒有意義的人生是怎樣的?
不知道你身邊是否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稀里糊涂地就長大了,然后按部就班地工作、結婚、生子……終老,他們永遠處于迷茫之中,時常懷疑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的意義。
對于這樣的一些人,他們通常沒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看到別人做什么,他們就跟著做什么,看到別人搶購什么,他們也就跟著去購買,看著別人舉手表示認同,他們也跟著表示認同,完全不去思考做這件事情的意義是什么,也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判斷事情的正確與否。
他們整日活在別人的世界里,隨波逐流,還自我安慰的稱之為“隨遇而安”,可一旦生活中出現了無法解決的困難時,他們又會跳起來“怨天尤人”,將全部責任推給“命運”,抱怨命運的不公平。
還有一部分人,因為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和動力,最終選擇了自暴自棄,或吸毒、或犯罪、或抑郁,甚至自殺……
這就是沒有意義的人生!
生命不是完全不可控的
相信一定會有人反駁說,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各種天災人禍都是沒有辦法避免的,那我們要如何去掌控我們的生命呢?
是的,在我們的一生中,確實有不少的事情是我們無法預料和掌控的,但我們需要在我們可控的范圍內,將生命的意義發揮到極致。尤其是當你遇到沉痛的打擊時,為自己的生命找尋和賦予一定的意義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本書作者的親身經歷就是很好的例子,他用自己的一生向我們證明了,在困難甚至是死神面前,如果你的信念足夠強大,你也還是能夠激發出強大的力量去戰勝它,從而逆轉你的命運。
我們要做的,無非就是去找到這樣的一個信念,用它去給自己的生命賦予一定的意義,僅此而已。
很多人,輸就輸在不相信三個字上,放棄就在一瞬間。
如何發現生命的意義
說了這么多,究竟要如何做才能發現自己生命的意義呢?
一般來說,那些認為自己生命沒有意義的人,通常是內心過于空虛的人,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或者是對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抱太大的希望,那么,嘗試全身心投入去做一件你喜歡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發出你對生命的熱愛之情,你不僅會有源源不斷的幸福感,同時還會具備應對各種磨難的能力;
當然,如果你一時沒有找到自己所熱愛的事情,那就嘗試著去全身心的愛一個人,因為在你愛著對方的同時,你的生命也會變得更加充實。
如果,你當下既沒有熱愛的事情,也沒有遇到你愛的人,那么你就嘗試著去勇敢面對苦難。事實上,所有不可避免的痛苦都是有意義的,它會讓你從另一個角度成長,給了你一個逆風翻盤的機會,就看你是否能夠把握這個機會了。熬過去,就是勝利!
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每當遇到困難的時候,我都會想起這句話,然后勇敢的去面對生活賜予我的一切挑戰!
所以,你找到屬于你生命的意義了嗎?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5
這本書是是在讀熊培云的老師的書《慈悲與玫瑰》中讀到的,熊老師是相信”個人自救“的,即使在世界最壞的時候,外界環境最惡劣的時候,個人還是能夠擁有內心的自由和作出相應的遵從內心的選擇,他引用的便是書中的“即使在可怕的心理和生理條件下,人也能夠保持一定的精神自由和意識獨立”。
正是在熊老師的指引下,翻開了在好久前就下載在微信讀書的這本書。說實話,我也不知道我何時屯的這本書,但正是受到熊老師的召應,又一次接觸了一個偉大的靈魂。
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各種人,但能遇到擁有偉大的靈魂的機會少之又少。讀完這本書之后,我去了解弗蘭克爾的生平,才發現除了偉大的靈魂之外他更是一個有趣的人,六十八歲還在學習飛機駕駛,八十歲還去登山,從某種意義上,他對于生命的這種追求,符合了我心中的理想。
對弗蘭克爾的介紹,一般都是說他是維爾納第三勢力學派“意義療法與存在主義分析”,與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并列。
三個學派到底有什么區別?我做的簡單的歸納就是,心理分析是追溯過去,從人的過去中發現癥結并解開,個體心理學重視參與現在,認為每個人都應從參與社會活動中尋找自己,而意義療法學派這是面向未來,需要設定目標去完善自己。三個學派各有側重,而針對的不同的心理缺陷。
而意義療法對于患者而言,是最殘酷的,因為他需要在治療師的引導下,重新發現生命的意義。在弗蘭克爾眼中“人類對生命意義的追求是其主要的動機。這種生命的意義獨特的,因為只是并且只能是由特定的某個人來完成。對意義與價值的追尋雖然一種心理防御機制,但是也是一種人類必需的合理的真正需要。”
正是基于這種假設,弗蘭克爾提出了導致“意源性神經官能癥”的兩種可能“存在之挫折”和“存在之虛無”。所謂“意源性神經官能癥”是相對于“心源性神經官能癥”,主要不是因為心理因素導致的,而是由追尋意義的過程遇到了挫折和認為沒有認可意義值得追尋,所以出現了諸如空心癥和對生活各種不滿意的癥狀。他們并不是心理疾病,但是患者卻會深受困擾。
之所以出現“存在之虛無”,在弗蘭克爾看來主要源于“人類本能的指導行為的安全感的喪失“和”前現代社會指導行為的傳統的崩潰”,人們失去了行動的方向,只有要么跟從所有人走流行主義的路線,要么服從某個權威進入集權主義的牢籠,但在這個過程中人要么是焦慮,要么是厭倦。正如叔本華說的“人注定要徘徊在焦慮和厭倦兩極之間。”
要治療意源性神經官能癥,弗蘭克爾認為只有靠個人自我去發現生命的意義“你不該追問抽象的生命的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
而實現的途徑在他看來有三條:
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
2、通過體驗自然或文化或者一個人的獨特性(愛)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采取某種態度
如果一本書,只講到意義療法的理論和相應的實踐方法,它并不能使我信服,因為不管是理論還是實踐的方法都太抽象,無法想象和實踐。
但這本書的最大的可讀之處是,弗蘭克爾時奧斯威辛集中營中的那個1/28的幸存者,在書的前部分相當于他的集中營經歷的自傳,講述了他如何在集中營那么惡劣的環境下存活下來。相對于那些無所顧忌的囚頭,和那些完全失去自我變成工具一般的普通獄友,他是靠尋找活下去的理由和找尋內心的自由來度過集中營的`艱苦。
集中營每日的心理挑戰是:我能否活下來?不能活下來,所受的苦難有何意義?失去活下去的勇氣,意味著失去生命。
在集中營人只關注自己和親人的生命,精神高度緊張,摧毀了所有的價值觀念,懷疑一切。而失去自我價值,沒有人的感情和自尊。就如真正的綿羊一樣,等待著宰割。
弗蘭克爾卻能在集中營仍然從事他認為有意義的事情:
一,完成自己的專業書稿
二,回憶自己的深愛的妻子
三,黑色幽默面對苦難
四,欣賞偶爾的自然風光
五,尋找獨處沉思的時間
正是集中營的生活,讓他認識到:
在集中營,在活人實驗室我們親眼目睹有人像豬玀,
有人像圣人。人的內心里,這種都可能有。
最終表現出那一種,是決定的結果,而不是環境的產物。
他從中更是體會到苦難的意義,苦難是讓人的精神升華,苦難是命運的選擇讓你找到生命的意義。
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講:“我只害怕一樣,那就是配不上我受過的痛苦”
同時他也批判了現代社會主流價值觀,大家對于幸福的過度追求中,暗含著對不幸的一種蔑視和認為不幸是恥辱。
一個人的不幸從對社會做貢獻的角度來講意味著“沒用”,諸如乞丐,殘疾人等。
我們的社會尊崇成功,尊重對有社會貢獻的人。但經常會將“人的有用”和“人的尊嚴”混淆。不是每一個人都對社會有貢獻,但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有人的尊嚴,有他活著的意義和價值。
如果只認同人的有用,而忽略人的尊嚴,無異于希特勒的納粹。那么用安樂死執行屠殺“慈善”地殺死因年邁、疾病、精神障礙或其他各種疾患而喪失社會有用性的人的黑暗時代就不遠了而人性是復雜的。
“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毒氣室時人發明出來的,但是,心中默默祈禱著上帝而進入毒氣室的也是人。”
正因為人性復雜,我們才更需要每一個個人的自救,即使再最惡劣的環境下,也要保持內心的自由。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6
作為一部心理學著作,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于其研究結論并非出自傳統的調查方法而是源于作者的親身經歷。納粹集中營的黑暗生活不僅沒有擊垮他,反而引發他對生命意義的進一步思考,最終開創了意義療法。意義療法將心理學和哲學相結合,引導人們積極樂觀面對生活,找尋自己生命的意義,為心理治療領域做出了極大貢獻。
感激作者能夠忍痛回憶起那段地獄般的歲月,才讓讀者不僅可以一窺納粹時期的集中營毫無人性的生活,也可以借由作者的苦難經歷悟出生命的意義。
環境決定論VS自主決定論
環境決定論認為人不過是眾多外在因素的偶然產物,是一種被動的存在。而存在主義認為人生就像一塊橡皮泥一樣,你可以把它捏成這樣,你也可以把它捏成那樣,這完全取決于你自己如何行動,如何生活。
集中營里,囚徒形同豬狗命懸一線,不僅食物極度匱乏,每天還要面對干不完的重活,眼前唯一重要的問題是解決饑餓和缺覺。盡管面對同樣的苦難絕境,你仍然能看到有兩類人:一類人已經完全喪失對未來的渴望,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另一類人仍然保有仁慈之心,他們可以選擇安慰別人,也可以將自己的最后一塊面包留給別人,雖然這部分人少之又少。但我們依然能夠看到,人們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在物質人身極度受到限制的狀況之下,人類依然擁有精神自由,這種自我意志是外界力量無論如何無法剝奪的。而絕大部分人放棄了這種自由,成為了臣服于外在環境的犧牲品。
作者就是第二類極少數之人,他相信“人的內在力量是可以改變其外在命運的”。他或回憶溫暖的往事,或以幽默感自嘲處境,或發揮自己醫者的角色醫治獄友,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苦難VS機會
誠如作者所說,我們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生什么,但我們依然可以自由選擇以何種態度和行為去面對生活提出的問題。而苦難正是命運向你發問的時刻,沒有人能夠解除你的苦難,替代你的痛苦,你獨特的機會就依存于自己承受重負的方式之中。而人生的巨大轉折也往往來自苦難的挑戰,因此苦難是有意義的。這里雖然有雞湯的味道,但實際上作者強調的“苦難”指的是命中注定的苦難,如果苦難本身可以避免,那么人們首先要做的是想辦法解決苦難的根源,而不是自虐式的一味受苦難折磨。
發現生命的意義
意義療法認為,負責任是人類存在之本質。生命對每個人都提出了問題,人們必須擔負起責任回答屬于他的那些問題。
作者認為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于某種事業或獻身于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因此,意義療法給出了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之意義:
(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愛某個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度。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7
這本書是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的一本著作,它是從心理學角度,對人在極端環境下的心理發展做出的觀察。弗蘭克把自己和同事被關機集中營的獄友當成樣本進行一個心理學視角的觀察。作者在這種極端的生命體驗中,開創了意義療法,對心理學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它幫助人們找到了絕處逢生的意義,戰勝極端痛苦。
進入集中營的人,先后會經歷個階段的心理發展過程。第一階段,恐懼和震驚,他們還抱有一絲希望,希望有一天能出去,至少相信結果不會這么糟糕。第二階段:冷漠、無動于衷的階段,即情緒死亡的境界。這個階段的犯人目睹慘狀已無動于衷,絲毫激不起惡心、恐怖或憐憫的情緒,他們冷漠寡情,感覺鈍化、自覺什么都不在乎。這個階段的冷漠,其實是因為自我防衛所必需。第三階段:恢復。他們從極度緊張的狀態中松弛下,已經相信自己已經自由。這種感覺在心理學上叫"人格解體"
作者通過分析集中營的犯人,發現一種在心理學上非常偉大意義的"意義療法",即幫助精神崩潰的人重新找到生活的意義。適度的緊張感對于人的精神健康是必要的,因為當下狀態跟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能夠喚起人們潛在的斗志,召喚著人們去完成還沒有完成的任務。人對意義的這種追求,就會讓人產生一股精神動力,即便是在集中營這種極端環境下,犯人最終成為什么樣的人,仍然主要取決于他自己的內心。想要恢復犯人內在的力量,就必須讓他們看到未的某個目標,這一點對于任何遭遇厄運的人都適用。
在書中,作者提出找到生命意義的三個方式。
第一:從事某項事業取得成功。直接追求成功并不會給你帶幸福,因為追求成功的觀念容易引發一個后果,就是人們會以自己的不成功或者不幸感到羞恥,反而會加重人們本身的不幸福。
第二: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不是要我們控制生命中發生的事,而是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的情緒和行動。在面對人生必經的苦難時,它提醒我們,人性只有借此機會才能得到考驗和升華。
第三:去愛某個人,幫助愛人實現他的潛能。愛是人類終身追求的最高目標,所以它自然也是人們找到生命意義的一個方式,只有在深愛著一個人的時候,你才能完全了解這個人,了解他的本質,了解他的潛能。可以說,愛是直達另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唯一途徑。所以,通過愛,你能夠幫助對方認識到他的潛質,從而實現他的全部潛能。
不得不說,人們一直擁有自我選擇的自由,是選擇拋棄生命還是把苦難當你磨刀石,把忍受痛苦轉化成對內在力量的考驗。不同的選擇使人生具有了不同的意義。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將困苦的環境看成自己道德完善的機會并進行自我超越,達到人生意義的新高度。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8
談生命的意義有點太大,宇宙萬物的存在才造就了世間粉彩斑斕。是小草灑脫還是大樹威壯更有意義?從小到青春到中年都很多次問自己,存在有何意義?不得解。所以就摘抄本書的話語以此做結。
可能找到生命意義的途徑有三個:工作(做有意義的事)、愛(關愛他人)以及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惟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尼采知道為什么而活,便能生存。
承受不必要的苦難與其說是英雄行為,毋寧說是自虐。
滋養內心的自由,擁抱自然、藝術、詩歌和文學之美,感受對家庭和朋友的愛,是十分重要的。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9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永遠活著
一口氣讀完了《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對我的觸動非常大。這是本溫婉而堅定,樸實而有力量的書。作者弗蘭克爾是著名的心理學家,是20世紀的一個奇跡。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的全家被關進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
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和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極大的熱情,67歲仍開始學習駕駛飛機,并在幾個月后領到飛機駕照。一直到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作者著眼于人類存在的意義以及對這種意義的追求,自創我odour意義療法,認為努力發現生命的意義正是人最主要的動力。
書的第一部分講的是作者在集中營的經歷。
如果你發現經受磨難是命中注定的,那你就應該把經受磨難作為自己獨特的任務。你必須承認,即使在經受磨難時你也是獨特的、孤獨的一個人,沒有人能解除你的磨難,替代你的痛苦,你獨特的機會就依存于自己和受負重的方式之中。對我們來說,生命的意義包含著從生到死受苦受難這一更廣闊的循環。
這是不是說,要發現生命的意義,痛苦是不可缺的呢?不是,作者只是堅持一點:盡管痛苦是存在的,甚至可以說通過痛苦找到意義,條件是痛苦難以避免。如果它是能夠避免的,那么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義的事,因為遭受不必要的痛苦與其說是英雄行為,不如說是自虐。另一方面,如果你不能改變造成你痛苦的處境,那你仍然可以選擇采取何種態度。如果生活奪走了你的全部,你最后擁有的就是面對生活的態度,這是人擁有的最后一項權利。我們要創造性的去改變讓我們遭受磨難的處境,但也要知道如何承受不可避免的痛苦。
書的第二部分講的是意義療法。
作者相信,三個方法可以幫助人找到生命的意義。
第一,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它的意義就是成就或成功。
第二,通過體檢某種事情,如真善美,通過體驗自然和文化或體驗另一個人的獨特性,就是說去愛某個人。
第三,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度。也就是即便是處于絕境的受害者,面對無法改變的厄運,仍能實現自我超越,并以此改變自己,能把個人悲劇轉化為勝利。
作者認為人必須承認是生命向他提出了問題,他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生命的提問。對待生命,我們只能擔當起自己的責任。因此,意義療法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
讀完這本書后,大家會不會在心中問自己一句“我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呢?”。我認為思想只有通過行動體現,才能產生其價值,并且開始之后就不要停止。今后,我們可以以更大的熱情投身于工作、旅行、創作、交友、愛人之中,歸根結底是我們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是我們選擇了將生命的任務解釋為對社會或對自己的良心負責,并感謝磨難和對手不離不棄的造就。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20
生命本身是無意義的,我們賦予他什么意義,我們就會有什么樣的意義。由于個體的不同,我們無法定義某一種價值觀就是最優化的,相反,正是由于人的不同的,所以會有不同奇妙的人生,構成了我們五彩斑斕的世界。
苦難我們無法選擇,但如何面對苦難是我們可以選擇的,就像我們面對疫情一樣,疫情是我們無法選擇,我們能做的就是如何面對疫情,是抱怨還是積極面對?選擇權在我們手中,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選擇自己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尼采曾說過,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作者創立了意義療法,他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的意義,一、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二、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追求真善美或愛上某個人),三、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度。
希望你我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活出自己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21
生命本身是無意義的,我們賦予他什么意義,我們就會有什么樣的意義。由于個體的不同,我們無法定義某一種價值觀就是最優化的,相反,正是由于人的不同的,所以會有不同奇妙的人生,構成了我們五彩斑斕的世界。
苦難我們無法選擇,但如何面對苦難是我們可以選擇的,就像我們面對疫情一樣,疫情是我們無法選擇,我們能做的就是如何面對疫情,是抱怨還是積極面對?選擇權在我們手中,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選擇自己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尼采曾說過,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作者創立了意義療法,他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的意義:
一、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
二、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追求真善美或愛上某個人)。
三、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度。
希望你我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活出自己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22
該書前面內容講述了作者在集中營的經歷,讓我看的心驚膽戰,雖然內容沒有涉及過于血腥的畫面,但是還是讓讀者感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同時我也很佩服作者能在那種環境中存活下來,這不僅僅是機緣,更是有強大的意志力吧!
感觸很深的就是,以前的作者認為沒有吃的,沒有穿的,20多個人睡在一起,是不可能的事,可是進入集中營之后,環境改變了好多,曾經以為的做不到,也慢慢習慣了,好多人以為自己做不到的事,不都是隨著時間和環境的改變而改變了嗎?
培養幽默感并以一種幽默的態度看待事情,是人在掌握生存藝術時學到的技巧。
有時候生活確實很苦,很殘酷,把你打擊的體無完膚,可是,我也慢慢意識到生活真的需要幽默,幽默讓自己笑笑。然后迎接著苦難,我們繼續生活!
看不到生活有任何意義、任何目標,因此覺得活著無謂的人是可憐的,這樣的人很快就會死掉。一般他們還會說:“我對生活不再抱任何指望了。
人不活著不可怕,可怕的就是行尸走肉般活著,不知道活著的意義,每天虛度光陰!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23
回顧中國近代史,倒是在經歷抗日戰爭的時候,“意義”經常被強調。那個年代,生而為中國人的意義,就是保家衛國。抗戰結束,內戰爆發,水深火熱之中的“意義”是解放中國。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處在亟需解決溫飽再奔向小康的階段,所謂“意義”都是很實際的事,似乎大家擺脫赤貧以后,“意義”也慢慢淡出了人們的生活。
說起“生命的意義”,可能是在說為人兒女或者為人父母的意義,可能是在說作為伴侶的意義,也可能在說作為員工或者領導的意義。人,可以通過自己工作找到生命的意義,但是在中國,大多人是需要退休的,這就阻斷了多數人通過工作的途徑實現自身一生意義的道路。
另一層現實是,自小沒有經過職業啟蒙的我們這一代人,如何能在工作中尋找到自己的意義呢?印象里,關于工作,接受的教育都是在要求我干一行愛一行,也許用成熟的眼光看待工作,工作都是一樣的,但是人是可以主動調節的,這個時候大概總要搬出那套“想改變世界,要從改變自己開始”的理論,來證明工作和工作之間是沒有差別的,有差別的是對待自己的工作的態度。這個理論乍看之下無法反駁,但是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人的感受。嗯,我想,也許這也是許多人并不能從工作當中活出自己生命的意義的原因吧。
為人兒女或者為人父母抑或為人伴侶,屬于書中所述第二條實現意義的方式,人類生來就要尋找愛,通過愛與被愛看見“意義”。但是人生不總是快樂美好,就像書中寫道: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度也是發現生命的意義的一種方式。隨后作者又解釋道,無論如何遭受痛苦不是尋找意義的必要方式。而是,即使在遭遇痛苦時,人們也可能找到意義,假如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話。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有意義的事就是去消除痛苦的根源,不論這種原因是心理的、生理的或政治的。遭受不必要的痛苦與其說是英雄行為,不如說是自虐。
生命永不重復,每個人的命運都是獨特的,所以每個人對于苦難的看法與感受也是不同的,生命的意義總是在變化,但作為意義永遠不會消失。這本書的作者在納粹時期,全家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哥哥以及妻子均死于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作者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經歷促使他開創出了意義療法。作者所受的苦難就是不可避免的苦難,在我想來,現代的普通人是幸運的,至少不必要遭遇這種苦難,或者抗戰時期的苦難。
我們普通人的苦難,或許最多的還是平淡生活中的小坎坷,除此之外,算的上苦與難的大概就是生離死別吧。杜甫有句詩說: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大意是,只是因為死亡而離別的話只需要吞聲哭泣就好了,因為死亡無法挽回,可是知道對方活著還要分別,那必然非常悲傷。交通科技發達的現代,距離造成的分別已經不需要像古代那般生別常惻惻了,死別,應該算是不可避免的苦難之一了。我們的啟蒙教育習慣,是沒有死亡教育的,而且,中國人都比較忌諱死這個字眼。我第一次接觸到死亡,大概是在我小學的時候,那年我的外曾祖母去世,只記得那天還需要上學,早上醒來媽媽沒在身邊,爸爸告訴我媽媽沒在是因為外曾祖母去世了,我只是想到,媽媽會因為這個哭的很傷心,所以我也哭了。之后再對死亡有印象,已是初中,那年曾祖母去世,我印象最深的卻是,爸爸在床邊面對著窗戶坐了一天或者更久,堅挺的背影透露出來的卻是憂愁與無奈。那時候還不能理解“死亡”這個字眼到底嚴重到什么程度,不能理解永遠回不來的永遠到底有多遠。
不記得在哪看到過一個故事,中國人很忌諱談論生病跟死亡,尤其是與臨終之人。一個人的父親得了很嚴重的癌癥,檢查出來的時候就已經是晚期,全家就決定瞞著這位老父親,怕給病人增添額外的壓力和心理負擔,但是這位病人隱約從自己親人的態度中察覺出什么,每每想問清楚,卻總也得不到明確的回答,家人總是告訴他就是小毛病不要想太多,過陣子就好了,病人就在這個善意的謊言中一天天衰竭,直到病情突然惡化而離世。也許,隱瞞真相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隱瞞真相也讓臨終之人失去了面對死亡的緩沖時間,也失去了實現遺愿的唯一機會。生老病死,是人必須經歷的,那對待死亡,可能也只有好好告別。
若死別即苦難,那又怎樣從這份苦難中找到意義呢。或許是警醒活著的人一輩子不長要珍惜當下的生活珍惜身邊的人,或許是提醒我們生活平淡但是不要忽略了平淡中的那一抹美好,又或許是在教會我們好好告別,不留遺憾。
“你所經歷的,世人奪不去。”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身上、在每個時刻都是不同的,愿每一個追尋意義的人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24
作為難得的真實題材,我為能看到這樣一本書而感激。弗蘭克爾在集中營的3年可謂,受盡苦楚。我曾經看過一部美劇,有講述類似于他這樣的生活,于是在書的前半部分,我讀到不敢讀下去。我形容當時的心情是:壓抑著悲憫著,哭不出來的壓抑與窒息感。我為自己的反應感到奇怪,對于這替古人擔憂的舉動感到難以理解,我停下了書的閱讀,不斷反思,最終看到了自己的恐懼,這毫無緣由的恐懼。是我內心的恐懼,讓我不能順利的流暢的讀下去。我不知道這恐懼是因而而已,但是我看到了,不理智的懦弱,我隨后做了自我調節,又繼續閱讀下去。人們在做改變前,總是喜歡給自己加上種種限制,限制了自己的自由。以為一切就應當如此,或者他們更愿意使這一切看起來更合理化,讓自己可以為自己的“不上進”寬心。但是自由處處都在,它不會是一種擠壓感,就像空氣一樣,你以為滿了,而是存在太多空隙。
于是,人和人的差別也就這樣展現開來,是自主的靠向自由,然后改變,還是被自己的枷鎖困住,寸步不前。我以為弗蘭克爾用自己的智慧救了自己,用自己的超然救了自己。用形式打破了形式。我們看到了他的卓越,還有他為人類社會留下的巨大精神財富。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每當上帝給我們一個磨難的時候,就是給我們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一個思考的機會,一個改變的機會,一個更有作為的機會,一個活出自己生命意義的機會。
當我們必須面對這樣或那樣的困難的時候,似乎應該感激,因為是上帝瞧得起你,不想讓你蹉跎終了或者玉損香消。生命的意義應該在生命中找尋答案。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我覺得是推翻了之前一些教科書的肯定句,更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可能。意義療法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可以為我們所用,為我們解決很多問題。此書還是值得一讀,更值得細品。書籍精髓的整理詳見筆記摘錄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25
活出生命的意義活著是為了什么?相信每個人都曾經問過自己這個問題,而心理學家往往思考得更透徹。然而,心理學家們的觀點往往有自身經歷的影子。譬如弗洛伊德宣揚生活是為了簡單的祈求快樂,阿德勒則教導自立自強,爭權奪利。經歷了集中營的弗蘭克爾則說,人們活著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這也是人一生中被賦予的最艱巨的使命。弗蘭克爾發現可能尋找到生命意義的三個途徑:工作(做有意義的事)、愛(關愛他人)、以及擁有客服困難的勇氣。
人的一生可能會有很多的境遇,也有一些不可控的力量會奪走你許多東西,但它唯一無法剝奪的是你自主選擇如何應對不同處境的自由。這種不斷的自主選擇,決定了你的一生。給我印象深的有幾點。一是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的成功,并不是作者所預料到的。他僅僅花了九天時間撰寫這本書,包括他的自傳部分(集中營的經歷)和理論部分(存在主義分析治療)。起初他堅持匿名出版,并沒有期望它會給作者帶來文學方面的聲譽。然而在眾多著作中恰恰是這本書帶給他巨大的成功。
所以弗蘭克爾告誡他的學生:“不要只想著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敗。成功就像幸福一樣,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物,是一個人無意識的投身于某一偉大事業時產生的衍生品,或是為他人奉獻的副產品。”正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二是在集中營的經歷,讓他意識到人可以習慣任何事物。他開始用專業的眼光來觀察和研究自己以及其他的“囚徒”,從而發現在人的身體和思想受到壓迫而處于原始狀態的情況下,人還是可以深化自己的精神生活,從而提高生存能力。進入集中營的“囚徒”們的第一階段是痛苦得想自殺,然而過幾天后就不再懼怕死亡。第二階段是冷漠,對眼前的一切不再驚訝,向更原始的精神生活倒退,保證基本生活和謀求生路就是努力的最終目的,與此無關的事情都可以被忽略。
然而,豐富的精神生活,譬如宗教,愛,藝術,幽默,都能讓人暫時漠視痛苦。(需要培養一點幽默感了…)最重要的,雖然人不可避免的受致于環境,但在任何環境下,人都有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三是書中不止一次出現尼采的名言:“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追尋生命的意義,可以在極端困難的時刻讓人著眼于未來,并專注于此,這就是救贖之道。生命的意義不是某個含糊的東西,而是非常具體的。它構成每個人獨特的命運,在不同時刻采取正確的應對,而不是隨波逐流。有時候需要深思熟慮,但有時候也許順其自然是正道。四是意義療法把人看成這樣一種存在:他主要擔心的是實現某種意義,而不是僅僅滿足欲望和本能的需求,或者是調和本我,自我與超我之前的沖突抑或適應社會或者環境。從某種程度上說,它把人的存在往上提高了一個檔次,人不是為了自身的欲望或者適應性而活,而是更主動的去尋找存在的意義。
意義療法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突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去創造,去愛,去克服困難,去奉獻和負責任。五是意義療法在改變自己行為方式的獨特性:“要像在經歷第二次生命,仿佛你已經獲得重生,再不要像過去那樣,一定要避免犯同樣的錯誤!”首先,它要求你設想現在就是過去;其次,過去能夠被改變和修補。在我看來,這幾句話對我的幫助最大。它讓我回溯自己過去犯的錯誤,設身處地來到過去的情境,對比過去和現在,驚訝地發現,過去和現在好像沒有差別,所以很難改變。只有當你回溯過去,明確找出自己的錯誤,代入到現在遇到的相似的問題中,才能改變自己的行為。六是書中強調人要擔負起責任,要實現生命的潛在意義,是想強調生命的意義要在世界當中而不是內心去發現,因為它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人的社會性決定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于某種事業或獻身于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弗蘭克爾活出了自己生命的意義,即幫助他人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
重生的經歷讓他給出自己的忠告:“盡情享受你現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一樣,錯誤的行事與生活。”這不僅是因為生命短暫且只有一次,更讓人隨時反省,改變然后重生。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26
意義療法對那些因為失去生活意義而陷入抑郁的人來說,當然是有所幫助的。我以為心理醫生的治療本身就是要找出病因,對癥下藥。但這往往是困難的,不能說意義療法就可以一藥治百病。
人的意識的形成首先是有感覺而來的,不是所有感覺到的都形成意識,絕大多數停留在潛意識中。當人的感覺流動像一條平緩的小河,人的意識也會是比較平靜的,不會自動形成湍流或浪花。但是當外界的刺激加大,感覺信號成倍增加,猶如河水突然加速,奔騰喧囂的向前,意識之河也就難免不形成各種各樣的漩渦,陷入混亂之中。但人的意識一定還是在一定范圍內有自我調節,回到平衡狀態的能力,無論是怎樣達到這一目的的,我相信不同的人可能通過不同的方法,對意義的確定和堅信,一定屬于其中之一,也就是在混亂的漩渦中有一個中流砥柱般的的信念,當然會有助于使意念回到平衡狀態,避免精神的崩潰及自殺。
但我覺得意義的確立只是方法之一,而且只對一些人有效,這是毫無疑問的。就像作者的那個朋友,夢里預見到戰爭三月底結束,結果,四月初就因為沒有看到戰爭結束而放棄生命。其實對未來的期望,通過確立生命意義來度過苦難,是一種常見的策略,大多數人都使用過。為什么有些人放棄了,而另一些人堅持下去,這個才是人與人之間的的不同。其實人的心理素質也是大多是天生的,后天的努力當然可以改進不少,但是面對極端的考驗,人的承受能力有巨大差別的。
就像長跑,每天都跑的人肯定耐力會提高,比起缺乏鍛煉的人自然是好很多。即使每天都跑,人還是有體力的極限。心理的極限是一個意思。肯定不排除,在集中營里,有不少人是通過與別人競爭而勝出的策略,來保持自己的心理正常,他們也許毫無道德底線,唯一的目的就是自己的生存。也許應該做一個調查,在所有集中營的幸存者中,有多少是通過生命意義的確立來度過難關的,有多少是犬儒主義動物本能而勝出?這也可能永遠不會知道答案。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27
集中營里邊的經歷令人為之震撼,特別是關與年輕女子去世前與作者交流那段。
這個年輕女子知道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但在跟她談話時,她卻很快活,她告訴我:“我感謝命運給了我這么沉重的打擊……以前的生命讓我糟踐了,我從沒有認真考慮過精神完美的事。”她指著窗外:“這棵樹是我孤獨中唯一的朋友。”透過窗戶,她只能看到栗樹的一條枝椏,上面開著兩朵花。“我常常跟它交談。”她對我說。我感到震驚,不知道如何回答。她是否在說胡話?她是否有了幻覺?我好奇地問,樹是怎么回答她的。她告訴我:“它對我說,我在這里,我在這里,我就是生命,永恒的生命。”
它對我說,我在這里,我在這里,我就是生命,永恒的生命。
這太美了。
鐵絲網可以囚禁人的身體,卻關不住每一個自由的靈魂。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相關文章: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1-07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08-16
活出生命的意義優秀讀后感07-20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集錦08-17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作文10-07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精選16篇)07-27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精選20篇)05-12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400字06-16
《活出生命的意義》的讀后感(精選5篇)04-20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精選7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