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

時間:2023-06-20 15:46:44 讀后感 我要投稿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500字(通用20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500字(通用2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500字(通用20篇)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

  再次閱讀《活出生命的意義》第一部分,這部分主要講述了作者在集中營的經歷,描寫了囚徒們在惡劣環境中的心理狀態。如今我們處在和平年代,可能很難體會到囚徒們所經歷的痛苦,但人總會遇到挫折的,從本書中我們可以學習到應該怎樣應對挫折。

  囚徒的心理反應的第二階段是適應階段。在這階段,他們表現得很冷漠,沒有情感,比如對家鄉的思念。情感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折磨,所以他們選擇了冷漠。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我對待別人的態度也是比較冷漠的,我害怕在人際關系中受傷,所以我用冷漠保護自己。但是,囚徒是處于極端環境下,他們別無選擇,不得不冷漠,而我更多的是在逃避。

  回憶往事有助于填補精神空虛、孤獨和思想貧乏,但是我們不能只活在過去之中,逃避現實。我也是一個非常喜歡回憶過去的人。回憶能讓我重溫過去所發生的.事情,回顧自己從過去是怎么走到現在的,那是我的記憶,是我擁有的東西。擁有記憶會讓我更有充實感。

  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任何人都能夠決定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不能把自己的不幸歸因于環境或過去,命運從來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正如《被討厭的勇氣》中所說,我們要有改變的勇氣。我一直很渴望愛情,但我一直認為自己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所以自己在沒有收獲愛情。因此我可以安慰自己說,我是因為有那些缺點才找不到愛情。這是自己給自己找借口,自己并沒有決心去改掉缺點來爭取愛情。

  生命最終意味著承擔與接受所有的挑戰,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這一巨大責任。經歷苦難也是一項不能逃避的任務。我們必須直面苦難。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2

  很早以前聽說二戰時期集中營中生不如死的經歷的簡單敘述時,我就已驚訝于為何有如此之多的人能堅持到抗戰勝利,(其實這對于總數來說已是少之又少),而不是拒絕承受而選擇自我結束生命。

  作者用平實的語言描述了從入營的驚恐到對暴力,死亡的麻木與冷漠以及最后為陪伴病人朋友而最終選擇留下,身邊的人不斷減少,不少同胞也彼此欺凌而謀生,而支撐作者活下去的是什么?他激勵我們不論對于苦難還是生活,我們應盡力去尋找其存在的意義。永遠不要尋問生命的意義,而其意義所在正是我們用點滴行動賦予,我們終一生回答生命留下的疑問。

  歌舞升平的現代,許多人陷入種“存在之虛無”的狀態,很多年輕人沒有目標,酗酒濫交,放縱地生活。美國出現過跨掉的一代“而佛系青年的“隨遇而安”也日益走紅。他們工作穩定衣食無憂,甚至躋身上流,而他們卻內心空虛而無意義,不再邁步探索,只是隨著時代的車輪被動地向前滾。

  而在集中營中最容易撐下來的'不是那些身強力壯的硬漢而是那些有目標的人們,他們明白出不出集中營不是他們能決定的,而不做惡霸,堅持活下去,永遠明白自己是誰卻是他們的行為。生命不是定局,一切過程在自己。集中營對肉體的摧殘固然可怕,可更恐怖是對人心靈的抹殺否認其人之為人的身份,而堅定自己,心懷目標則猶為重要,在國難當頭、危及存亡之際,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引領中華民族抗戰振興;和平年代喬布斯也表明“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帶來空前科技革新。

  在立志之時他們也明白自己為何而活。在面對挫折,失敗時也會輕易放棄,因為有了心中的夢想,即使苦難在其眼里也會有其獨特意義。就像尼采所說:”那沒能殺死我的,會讓我更強壯。”這也是為什么喬布斯在被自己創立的公司趕出家門后,不是撒手不干,而是堅持向前,成就了更廣闊的天。因為心中的信念,西南聯大的建立讓教育的星火不斷,中華文化不亡,世代相傳;教授們放棄錦衣玉食的生活,在漏雨的教室里帶來一堂堂特別的課,即使炮彈的轟炸,師生們都明白這苦難的意義“中華不亡,有我!”多少富家子弟扛起武器上戰場,保家衛國,多少婦女也主動擔任醫務人員,掙起國家的生命線。

  如今絕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苦難,有的只是一些困難、不如意,而許多人卻容易輕易被擊跨,否認生命的意義。他們抱怨命運的不公,環境的不利和身邊人,卻不知其實自己才是生命的主人。一些不可控制的力量可能會拿走你的許多東西,但它唯一無法剝奪的是你自主選擇如何應對不同處境的自由。你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自己的情緒。

  記住,這是你所擁有的時間,這是你所決定的生活,不論春風得意還是寒冷凜冽,都有其意義。為了目標、夢想向前走,用一生的時間承載生命所留下問題的份量,活出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3

  活出生命的意義活著是為了什么?相信每個人都曾經問過自己這個問題,而心理學家往往思考得更透徹。然而,心理學家們的觀點往往有自身經歷的影子。譬如弗洛伊德宣揚生活是為了簡單的祈求快樂,阿德勒則教導自立自強,爭權奪利。經歷了集中營的弗蘭克爾則說,人們活著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這也是人一生中被賦予的最艱巨的使命。弗蘭克爾發現可能尋找到生命意義的三個途徑:工作(做有意義的事)、愛(關愛他人)、以及擁有客服困難的勇氣。

  人的一生可能會有很多的境遇,也有一些不可控的力量會奪走你許多東西,但它唯一無法剝奪的是你自主選擇如何應對不同處境的自由。這種不斷的自主選擇,決定了你的一生。給我印象深的有幾點。一是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的成功,并不是作者所預料到的。他僅僅花了九天時間撰寫這本書,包括他的自傳部分(集中營的經歷)和理論部分(存在主義分析治療)。起初他堅持匿名出版,并沒有期望它會給作者帶來文學方面的聲譽。然而在眾多著作中恰恰是這本書帶給他巨大的成功。

  所以弗蘭克爾告誡他的'學生:“不要只想著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敗。成功就像幸福一樣,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物,是一個人無意識的投身于某一偉大事業時產生的衍生品,或是為他人奉獻的副產品。”正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二是在集中營的經歷,讓他意識到人可以習慣任何事物。他開始用專業的眼光來觀察和研究自己以及其他的“囚徒”,從而發現在人的身體和思想受到壓迫而處于原始狀態的情況下,人還是可以深化自己的精神生活,從而提高生存能力。進入集中營的“囚徒”們的第一階段是痛苦得想自殺,然而過幾天后就不再懼怕死亡。第二階段是冷漠,對眼前的一切不再驚訝,向更原始的精神生活倒退,保證基本生活和謀求生路就是努力的最終目的,與此無關的事情都可以被忽略。

  然而,豐富的精神生活,譬如宗教,愛,藝術,幽默,都能讓人暫時漠視痛苦。(需要培養一點幽默感了…)最重要的,雖然人不可避免的受致于環境,但在任何環境下,人都有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三是書中不止一次出現尼采的名言:“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追尋生命的意義,可以在極端困難的時刻讓人著眼于未來,并專注于此,這就是救贖之道。生命的意義不是某個含糊的東西,而是非常具體的。它構成每個人獨特的命運,在不同時刻采取正確的應對,而不是隨波逐流。有時候需要深思熟慮,但有時候也許順其自然是正道。四是意義療法把人看成這樣一種存在:他主要擔心的是實現某種意義,而不是僅僅滿足欲望和本能的需求,或者是調和本我,自我與超我之前的沖突抑或適應社會或者環境。從某種程度上說,它把人的存在往上提高了一個檔次,人不是為了自身的欲望或者適應性而活,而是更主動的去尋找存在的意義。

  意義療法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突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去創造,去愛,去克服困難,去奉獻和負責任。五是意義療法在改變自己行為方式的獨特性:“要像在經歷第二次生命,仿佛你已經獲得重生,再不要像過去那樣,一定要避免犯同樣的錯誤!”首先,它要求你設想現在就是過去;其次,過去能夠被改變和修補。在我看來,這幾句話對我的幫助最大。它讓我回溯自己過去犯的錯誤,設身處地來到過去的情境,對比過去和現在,驚訝地發現,過去和現在好像沒有差別,所以很難改變。只有當你回溯過去,明確找出自己的錯誤,代入到現在遇到的相似的問題中,才能改變自己的行為。六是書中強調人要擔負起責任,要實現生命的潛在意義,是想強調生命的意義要在世界當中而不是內心去發現,因為它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人的社會性決定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于某種事業或獻身于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弗蘭克爾活出了自己生命的意義,即幫助他人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

  重生的經歷讓他給出自己的忠告:“盡情享受你現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一樣,錯誤的行事與生活。”這不僅是因為生命短暫且只有一次,更讓人隨時反省,改變然后重生。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4

  我也是抱著讀一讀的態度來閱讀《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的。

  這本書是一個被關入納粹集中營的猶太人,心理學專家寫的書籍。書中從兩個部分告訴我們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也是香港中文大學50本必讀書籍,當然在各個知名書籍排行榜上,《活出生命的意義》都榜上有名。

  我從書中了解到自己活著的意義了嗎?當然沒有,作者是通過自身的集中營親身體驗,去述說關于活出生命的意義這個事情,開創了意義療法,去幫助成千上萬的人從痛苦中解救出來。

  關于這個意義療法,我覺得本質上是給迷茫的人找到心靈的寄托和安慰,真正賦予生命的意義。畢竟每個人對生命的意義都是不一樣的。

  我曾經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閱讀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其中第二個習慣以終為始,對我影響最為深遠。

  我自己就在不斷的幻想自己80歲躺在棺材里的樣子,那無盡的黑暗讓我感到恐懼,不敢去設想。也為不知道應該怎么樣書寫墓志銘而感到恐懼。

  由于閱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讓我對高效能有了全新的理解,對于人生也有了不一樣的看法,也知道了精英們是如何成為精英的。但是由于理解不深,反而有點走火入魔了。就有點像金庸的武俠小說里面強行修習六脈神劍走火入魔的鳩摩智,經脈逆轉,違背了史蒂芬科維的初衷了。

  《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讓我有了很多全新的啟發,我明白了一些道理和新的邏輯。人生每個階段的使命和意義是步一樣的!就像作者本人經歷了集中營,但是沒有描寫集中營的`至暗時刻,而是站在上帝的視角,審視自己經歷的這一切和人們心理上的變化。

  也讓我知道了人們剛從一個巨大的心理壓力上解放出來的時候,是有特別大的反彈作用力的',會做出暴飲暴食,大喜大悲,甚至犯罪來表達自己內心的。

  里面講了一個例子,就是他和朋友在鄉間小路上行走,后來看到一片綠幽幽的稻田,朋友就硬拉著他,踩著稻田行走。

  還一邊走一邊告訴他,我們在集中營里經受到了那么大的苦難,踩死幾根稻田又怎么樣呢?

  還有人剛被從集中營里解救出來以后,說道:如果出去了手上不沾點血,那就自己砍斷自己的胳膊。因為人從非常巨大的壓力中出來時候,壓力消失了,但是為了抵抗巨大壓力的心理抗壓性被反彈,就像壓在皮球上的重物消失了,皮球就會高高彈起一樣。很多人因此要走上自我救贖的道路。

  有的人自我救贖成功,會直面自己的內心,成為更強大更優秀的人,有的人無法完成自我救贖,就通過傷害別人,犯罪,來發泄自己的情緒。

  所以作者從一開始在集中營當中,給自己設立的目標,要完成自己才能寫的書稿,那時候,出獄完成書稿,成了他生命的意義。而出獄以后不到6天就完成了書稿,但是他看到許許多多的人在自我救贖上沒有成功,這才使他依然留在了那個城市,繼續為了那些痛苦的人們去進行自我救贖而工作。這時候,作者生命的意義變成了幫助人們解除心靈上的痛苦,完成自我救贖。

  這個經歷和故事給了我極深的震撼,我一直以為一輩子只能做一件事,所以我每天都很痛苦,去尋找一生只做的那一件事,苦苦尋覓,不過等待我的就是沒有,因為根本就不符合科學邏輯。

  人生命的意義在每個時期每個階段都是不一樣的。第二個部分作者帶我們分析了怎么樣才能活出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5

  曾經年少的我,不太能理解為什么總有人在不斷探索生命的意義,總覺得生命中有很多事情,并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推動著前進,人生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所有那些無法改變的都被稱之為“命”,所有好的不好的都被歸于“運”,既然如此,它的意義究竟在哪里?

  后來,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經歷了很多的事情之后,我對于人生和生命有了更多的領悟,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也見證了不少的奇跡,在歲月的流逝中,我越來越感受到生命的意義是可以被定義的。

  你如何定義你的生命,決定了你這一生將如何度過。若你放棄了定義的權利,那就必然只能接受命運的安排,聽之任之。

  01

  沒有意義的人生是怎樣的?

  不知道你身邊是否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稀里糊涂地就長大了,然后按部就班地工作、結婚、生子……終老,他們永遠處于迷茫之中,時常懷疑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的意義。

  對于這樣的一些人,他們通常沒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看到別人做什么,他們就跟著做什么,看到別人搶購什么,他們也就跟著去購買,看著別人舉手表示認同,他們也跟著表示認同,完全不去思考做這件事情的意義是什么,也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判斷事情的正確與否。

  他們整日活在別人的世界里,隨波逐流,還自我安慰的稱之為“隨遇而安”,可一旦生活中出現了無法解決的困難時,他們又會跳起來“怨天尤人”,將全部責任推給“命運”,抱怨命運的不公平。

  還有一部分人,因為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和動力,最終選擇了自暴自棄,或吸毒、或犯罪、或抑郁,甚至自殺……

  這就是沒有意義的人生!

  02

  生命不是完全不可控的

  相信一定會有人反駁說,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各種天災人禍都是沒有辦法避免的,那我們要如何去掌控我們的生命呢?

  是的,在我們的一生中,確實有不少的事情是我們無法預料和掌控的,但我們需要在我們可控的范圍內,將生命的意義發揮到極致。尤其是當你遇到沉痛的打擊時,為自己的生命找尋和賦予一定的意義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本書作者的親身經歷就是很好的例子,他用自己的一生向我們證明了,在困難甚至是死神面前,如果你的信念足夠強大,你也還是能夠激發出強大的力量去戰勝它,從而逆轉你的命運。

  我們要做的,無非就是去找到這樣的一個信念,用它去給自己的生命賦予一定的意義,僅此而已。

  很多人,輸就輸在不相信三個字上,放棄就在一瞬間。

  03

  如何發現生命的意義

  說了這么多,究竟要如何做才能發現自己生命的意義呢?

  一般來說,那些認為自己生命沒有意義的'人,通常是內心過于空虛的人,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或者是對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抱太大的希望,那么,嘗試全身心投入去做一件你喜歡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發出你對生命的熱愛之情,你不僅會有源源不斷的幸福感,同時還會具備應對各種磨難的能力;

  當然,如果你一時沒有找到自己所熱愛的事情,那就嘗試著去全身心的愛一個人,因為在你愛著對方的同時,你的生命也會變得更加充實。

  如果,你當下既沒有熱愛的事情,也沒有遇到你愛的人,那么你就嘗試著去勇敢面對苦難。事實上,所有不可避免的痛苦都是有意義的,它會讓你從另一個角度成長,給了你一個逆風翻盤的機會,就看你是否能夠把握這個機會了。熬過去,就是勝利!

  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每當遇到困難的時候,我都會想起這句話,然后勇敢的去面對生活賜予我的一切挑戰!

  所以,你找到屬于你生命的意義了嗎?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6

  書的作者弗蘭克是猶太人,納粹時期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卻奇跡般地活了下來,所以才寫成了這本書,書的第一部分就是介紹他在集中營的經歷,前面寫到他是如何裝在擁擠的火車車廂里被運送到集中營,以及當時左右兩道選擇就是生死選擇等等這些,讓我想起了《美麗人生》中的這些畫面。

  這一部分看得特別慢,每段描述腦海中都會浮現那些畫面,也看得比較壓抑,透過這些文字能感受到作者強大的`內心和清醒的意識,也許正如他所說,他對未來有期待,對當下賦予了意義,他需要活下來把他的研究弄完,并且,他的心中還有愛,他無時無刻不在思念他的妻子。

  第二部分作者介紹了他的意義療法,他提到:“根據意義療法,努力發現生命的意義是人最主要的動力。這就是為什么我用“追求意義”一詞,而不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學說強調的快樂原則”(我們也可以叫它“追求快樂”),也不用阿德勒心理學派的“追求權力”或者“追求優越”之說。“

  意義療法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

  作者提到了發現生命意義的三種不同方式:

  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者從事某項工作;

  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者面對某個人;

  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度。第一種就是成就或成功,其意義顯而易見。第二種和第三種需要進一步解釋。

  找到生命之意義的第二種方法就是通過體驗某種事情——如真善美——通過體驗自然和文化或體驗另一個人的獨特性——就是說去愛某個人。

  讀這本書時,尤其是對于集中營生活描述的部分,腦中不時冒出這些想法:我現在真是太幸運啦,我的生活真是太美好了啊,原來賦予意義能如此強大啊,原來內在力量是可以改變命運的呢。

  這本書很薄,值得在迷茫的時候讀一讀,也值得在情緒低落的時候讀,最后引用下文中多次提到的尼采那句:“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7

  今天在閱讀《活出生命的意義》第一部分的時候,有這樣一句話,特別打動我:

  “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

  也就是說,我們每天都處于各種不同的選擇中。當我們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是選擇自信的、自尊的、勇敢的往前走,還是膽怯的、退縮的、懦弱的往前走,這都是我們內心最寶貴的選擇自由,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被剝奪的自由。

  所以在任何環境下,選擇如何對待別人,選擇如何對待我們的環境,這是上天賦予我們的自由。

  這篇文章里提到“犯人最終成為什么樣的人,仍然取決于他自己內心的決定,而不單單取決于集中營生活的.影響”,所以在缺少睡眠、食物不足以及心理緊張等情況下,犯人選擇如何生活,其實選擇權在他自己。

  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過“我只害怕一樣--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

  我們每天都在思考,究竟我應該走一條什么樣的路,才能達到將來我希望達到的目標?究竟我現在每天這么辛苦的工作生活是否值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這句話太合適了,“我只害怕一樣,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也就是說,我希望我現在所受的這些痛苦,在將來都能夠換取我所希望拿到的結果。

  《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這段話也特別打動我:

  “人接受命運和所有苦難,背負起十字架的方式,為他提供了賦予其生命更深刻含義的巨大機會。即便在最困難的環境下也是如此,他仍然可以做一個勇敢、自尊和無私的人。否則為了活命,他會忘記自己的尊嚴,變得無異于禽獸。在這樣的情況下,這種苦難環境所提供的能使人道德完善的機會,有的人會充分運用它,有的人會放棄他,這也決定了他是否配得上自己所遭受的苦難。”

  這本書還提出了心理學上的一“臨時性存在”的定義,“臨時性的存在”指的是一個人的存在看不到結局,看不到臨時存在何時結束,也不可能去追求生活的終極目標。

  也就是說,他活在這段時間里面,不能夠為未來而生活,也不可能確定終極目標,因為他不知道這個臨時存在何時結束,就像處在集中營里的人,不知道集中營的生活到底能否結束,或者不能預測這樣一種生存狀態何時才能結束,看不到未來,也就沒有生活的目標。

  這特別像我們現在很多人,我們活著也僅僅只是活著,我們每天提出要自律,要生活,要有目標,為將來而活,那么將來我們到底希望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狀態呢?

  最近有一個做理財規劃的朋友告訴我這樣一個理論--以終為始。

  就是說以我們將來的目標為起點來制定現在的規劃,比如我們希望在60歲、70歲退休的時候,每個月生活能夠自由自在,能夠沒有債務負擔,能夠實現最基本的、不受外界束縛的財務自由。

  那么為了這個目標,現在我們應該做什么呢?從我們的工作生活當中,我們需要做出哪些努力呢?

  以終為始,合理的規劃現在的生活,打破這種臨時存在的概念是我們現在需要做的事情。

  當一個人時刻處在臨時存在的環境中時,他不知道未來生活如何,所以時刻覺得生命是沒有意義的,時刻覺得生活是茫然的,沒有動力的。

  《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里面還講到了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作者在集中營里面遇到了一個即將不久于人世的女孩子,這個年輕的女子告訴他:“我感謝命運給了我這么沉重的打擊,以前的生命讓我糟踐了,我從沒有認真考慮過精神完美的事。”

  所以每個人內在的自我狀況,最終不是取決于那些生理或心理條件,而是自主決定的結果。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8

  大學時讀了《喬布斯傳》,直至畢業前夕,都給予我潛移默化的影響。其中最大的影響當屬“尋找到自己的使命”,或者用本書的話說:“尋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

  然而畢業后的現實不是肥皂劇,無法看了第一集就預測到最后的結尾。這就注定尋找自己生命的意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我到現在都無法確定生命是否存在終極意義,只能說讀過本書后,明確了這樣一個觀點:生命的意義,只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才能被定義。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一切都還是未知數。

  現在想來,也許尋找生命的意義,存在兩種途徑,一種像喬幫主那樣,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自己是為什么而活;另一種是到生命的盡頭才知道此生意義的所在。走第二條道路的人,需要不停地去回答生命提出的各種問題,答案的集合便是此生的意義。就拿作者的經歷來說,如果在作者初出茅廬時,就問他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假如那時的他未卜先知地說是“經歷集中營的苦難,并活下來”,那周圍人一定覺得這孩子病的不輕。

  當然,作者即使不經歷集中營的苦難,他也會找到生命的意義。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集中營的苦難升華了作者,作者在苦難中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義:對如何應對苦難的回答,成就了他為人的尊嚴、完善了他不屈的人格、詮釋了他生命的.意義。

  作者是通過三種方式來應對苦難的:工作(做有意義的事)、愛(關愛他人)以及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根據書中描述,即使在集中營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作者也沒有停止用自己的所學去幫助他人、用小紙片記錄自己的所想所得、在冰天雪地里依然想著自己和妻子相處的點點滴滴...

  不要空想生命的意義是什么,要通過以上三種方式來回答生命提出的問題,用一生的行動去回應。為回答生命的意義而受的苦是值得的,待已歸道山時,此生雖不是驚天偉業,但也足夠精彩自適。

  生命是一棵樹,深植于過去的悲與喜中,矗立在當下的選擇和擁有里,向著生命終極意義的方向生長。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9

  向陽而生,懷揣夢想

  向下扎根,深耕課堂

  向上成長,四溢花香

  向陽花開,迎接新時代教育人生命的怒放

  《活出生命的意義》是美籍猶太作者,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的自傳體小說,同時也是一部心理學著作。弗蘭克爾被認為是20世紀的一個奇跡。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的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氣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但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遼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光彩的見證。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開始學習駕駛飛機,并在幾個月后領到駕照。一直到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這本書曾經感動千萬人,他并不是當年集中營里被編號為119104的待決囚徒,而是讓人的可能性得以擴大的圣者。正如弗蘭克爾所說:“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自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弗蘭克爾在本書中闡述了他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描寫了弗蘭克爾自己在集中營的經歷。這是無法復制的.的地獄經歷,讀來令人唏噓不已。弗蘭克爾認為,哪怕在集中營里經歷了殺戮、恐懼,進而變得冷漠、遲鈍,甚至很多人舍棄了人性只為了活下去,但人依然能夠在絕境下選擇自己的行為。他說:“我們這些在集中營生活過的人,都記得那些走過一個個屋子安慰別人,把自己最后一片面包給了別人的人。這些人在數量上不多,但足以說明一點: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取,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

  第二部分弗蘭克爾就具體闡述了意義療法。他認為人類必須要明白自己生命的意義。生命對每個人都提出了問題,人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這個問題,這就是追尋意義的過程。意義療法認為人們應當明白自己的意義所在,負責任是人類存在之本質。在人的一生中,愛具有意義,苦難也具有意義。盡管苦難本身并不能帶來積極的意義,但是人們對待苦難的方式賦予了將苦難轉化為成就的機會。生命是短暫的,但并不意味著沒有意義,所以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去舍棄它。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曾經思考人生的意義,但很少有人能夠想得清楚明白。或者說,人一生都處在不斷追尋自己人生意義的過程中。弗蘭克爾因為他獨有的人生經歷,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更是比一般人透徹。但就像書中所說:存在之本質就是責任,每個人都有他自己所需要承擔的一部分責任,所以每個人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只要我們能找到了一個合適自己的切入角度,去愛他人,愛工作,愛生活,承擔起責任,我們就完成了自我實現。也許這就是生命的意義吧。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0

  我的理解:Something bigger than myself 即是大部分人(乃至全人類)的福祉,只要我們通過創造與工作,通過愛,通過拯救別人于苦難(哪怕自己承受這苦難,抑或苦難使自己體悟到了他人之痛),使我們能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切入角度,服務他人,服務于大眾,乃至服務于全人類,我們就完成了自我超越,更完成了自我實現,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1.創造與工作

  2.親密關系與愛

  3.苦難的意義

  對于怎么找,弗蘭克給了三個建議:

  再回到最開始的問題:活著為了什么?現在我們有了答案,為了自我超越,找到那個bigger than myself的東西。

  現代科學也證明了這一點,科學家們做了一個實驗,雇傭了100個人,不讓睡覺,不許休息,就是跑步,最后這批人全都累趴了,都說你現在就是把一頭獅子放進來,我都跑不動了。可是,當科學家們用電擊他們的肌肉時,發現他們的肌肉還是可以收縮的。可見他們并不是真的跑不動了,只不過他們以為自己到極限了,跑不動了。更確切的說,是他們的大腦告訴他們的。其實這是大腦的一種正常的保護機制,當疲勞達到一定程度就會警告“不行了,到極限了”。而實際上,根本就沒達到。一位美國的母親為了救自己被壓在車下的孩子,竟然將汽車抬起了一角,一位父親為了救自己掉下陽臺的孩子,飛奔撲救,竟然及時接住了孩子。當他們要做的事比他們自己的生命都重要的時候,他們就真的能不再管大腦里那個“不行了,到極限了”的聲音,超越極限,超越自己。

  作者弗蘭克是一名被關在奧特維辛集中營中的猶太心理醫生,從剛進集中營時看到淋浴噴頭能流出水都無比激動(毒氣室外觀跟澡堂一樣),到聽到別人指著他說“看,這樣的人就是下一個就要進毒氣室的人”時還能“幽默”的發笑,最后到從剛死的朋友身上扒鞋子,只因為他那件比自己的結實。1944年圣誕節前,奧特維新流傳圣誕節時戰爭將結束,所有人都會被釋放,然而圣誕節過去后,期盼已久的勝利并為到來,這直接導致集中營里死了80%的人,不是由于饑餓和寒冷,而是由于失去了希望。弗蘭克之所以活了下來,因為他心中還有兩樣事物,其一是他的家人,尤其是他對妻子的愛,在很多苦難之時給了他莫大的動力,另一樣是他的手稿,他所要完成的'心理學“意義療法”的手稿。這兩樣都是bigger than himself的,所以支持他活了下來。

  弗蘭克書里介紹了心理學的”意義療法“中的一個小招數:臨終床療法,想象你已經獲得了你想擁有的一切,而此時你也已經80歲奄奄一息躺在床上,行將咽下你人生的最后一口氣,回首一生,你是否覺得自己的一生有意義?掙錢,成名,當領導,游遍山川大河五湖四海,吃過全世界各種人間美味,可如此美妙的一生意義到底何在?答不出啊,仍然覺得空虛寂寞冷啊。作者后來給出了答案,自我實現其實是個偽命題,自我實現只是個過程,實現這個過程的動作叫做:自我超越。只有我們在人生百年中真正找到了Something Bigger Than Myself 并且為之不斷努力,最終實現了這一目標的人,就算完成了自我超越,而自我實現這一副產品也自然就得到了。

  按照馬斯洛的個人需求層次原理,一個人最高層次的需求是自我實現。可是對于如何自我實現,翻閱古往今來東西方的各種典籍,除了教我們要正直,要有目標,要努力,要有耐心,之后等著,成功會來的,自我實現也會來的。可是越想越不對,努力是沒錯,可總要有個方向吧,定目標也總要又個方向吧。總不能定個我要發財的目標,然后拼命賺錢,最后金山銀山摟在懷里然后蹬了腿閉了眼也算不上自我實現吧。(這最多算是實現了第二層次,安全的需求)

  一口氣拜讀完維克多弗蘭克的這本《活出生命的意義》,深受打動。書中回答了一個一直困擾我的問題:活著為了什么?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1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就感覺是這是一本話題沉重的書,我就猜想作者肯定經歷過生與死的折磨,肯定有著非同尋常的經歷,否則寫不出這么沉重的書,伴隨著書的序言,我對全書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

  書中描述的一戰期間集中營內黑暗恐怖的生活和作者對于生命的態度,強烈震撼了我的內心。弗蘭克爾是猶太人,是著名的心理學家,1942年,他被納粹關押到曾被稱作“死亡工廠"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哥哥、妻子,不是死于牢獄,就是被送進了毒氣室,而他自己也在漫長的囚獄生涯中,遭受了我們難以想象的身心折磨,重獲自由后,僅用了9天就完成了這本書,真的震撼到了我。書中描寫的場景光是今天想想,內心就久久不能平靜。

  集中營內的非人生活,將囚犯從活生生的人,變為一個個號碼,除了自身赤裸的軀殼以外,喪失了所有一切。在這種極端扭曲的現實中,集中營曾有退行到禽獸一樣的行為,但依舊有人走過一個個屋子安慰別人、把自己最后一塊面包給別人,閃耀人性的光輝。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責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作者在一無所有的'狀況下,發現人擁有選擇人生態度的自由,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剝奪的,他自己本來可以安全地逃亡美國,但為了照顧父母他選擇留了下來,在集中營里,他懷著強烈的求生欲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活著與妻子重逢,并完成自己的心理學著作,他從這強烈愿望中汲取力量,支撐他活了下來,當一個人領悟到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就有意想不到的無窮無盡力量,能夠毫不畏俱地經歷任何艱辛困苦。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取得了飛行員駕駛執照,一直到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

  弗蘭克爾以其親身經歷告訴我們: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即便是在最為惡劣的情形下。如果蘑難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難作為自己獨特的任務,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認識到自己對所愛的人或者未競事業的責任,生命的充實和豐滿,需要我們為了一個有意義的目標而快樂地努力與奮斗。

  再想到我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所謂的困難和失敗,跟作者相比,真的的是不值得一提。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在生活態度上來個根本的轉變。我們不應該再問生活的意義是什么,而應該像那些每時每刻都被生活質問的人那樣思考自身。就像尼采說的“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努力找尋和體驗生命的意義,過有意義的人生,才能不枉在世上走一回。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2

  英文名Man’s Search for Meaning,字面意思我認為是人類對意義的找尋,作者翻譯成“活出生命的意義”,也許更合適。號稱美國最有影響力十大圖書之一,硬著頭皮讀完,卻有點失落,也許是期待的太多,或者自己沒有真正學深悟透。

  全書10萬字,204頁,分成2個部分。第1部分描述作者在集中營的經歷,第2部分介紹意義療法。

  從第1部分作者的經歷中感受到,作者能夠存活下來,多種因素的結合,主要還是自己從不放棄和積極的態度。那些無論如何鞭打都不出操,吸煙解悶追尋一時半會快活的人,大都活不過24個小時。

  第2部分的意義療法中提出找到生命的意義有3種方法:第1種,做事情,具體的事情或事業,農民種地,工人板磚都是做事情;第2種,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主要指體驗自然和文化或者體驗另一個人的獨特性——去愛某個人;第3種,忍受不可避免苦難時采取的某種態度。

  簡言之就是,做具體事情,愛,樂觀忍受苦難。 愛不是性欲和本能的副現象,愛與性一樣,都是主現象。性是愛的`表達方式。

  快樂是一種附加品,如果這種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反而會受到減損。

  對失眠的恐懼、對入睡的過度關注反而讓患者難以入睡。試著想相反的事情——盡可能晚點上床睡覺。

  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極的一面,而積極的一面是責任。

  個人一旦找到了意義,他不但會感覺幸福,還具備應對磨難的能力。

  意義的導向弱了,結果是對即時快樂的追求占據上風。 抑郁、侵犯和成癮依賴——是意義缺乏導致的。

  老年人擁有財富——這是他們過去的成就,任何事情、任何人都不能從過去中奪走這些財富。

  那些沒能殺死我的,會讓我更強壯。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3

  《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我早有耳聞,卻一直沒有機會閱讀,直到加入了愛的讀書會,有幸獲得豆豆老師的贈予,才得以一讀。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集中營的經歷”,即作者在集中營中自傳式的記錄;第二部分“意義療法概觀”是理論性文字。

  本書的第一部分,讓我很受震撼,不是因為對集中營生活的描述得有多么不堪,恰恰相反的是作者以一種科學家的冷靜來觀察和總結,在那樣極端惡劣的環境下,能以如此平和的心態思考生命的意義,而不是輕易放棄生命或形同朽木,著實令人由衷的敬佩。

  關于集中營的電影和書籍有很多,但是像這本書這樣,客觀的講述,并且總結出一套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的可能從未有過。試想一下,一個人一邊經歷著極端的痛苦,一邊卻能從這種痛苦中總結出一套心理學療法,怎能說不是一種偉大?

  從作者的字里行間,我看到一位性格堅韌,頭腦冷靜的偉人。用毛主席的話來說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活生命的意義》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選為最具影響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并入選香港大學必讀50本圖書。如果你正虛無度日,熱情漸消,茫然于生命的意義,那么,來讀一讀這本書吧。

  在荒涼的環境中,人們不能暢所欲言,唯一正確的做法就是忍受痛苦,以一種令人尊敬的方式去忍受,在這種處境中的人們也可以通過回憶愛人的形象獲得滿足。我生平第一次理解這句話“天使”存在于無比美麗的永恒思念中“。

  作者在這里給出了一種忍受痛苦的方式:回憶愛人的形象。

  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另一半,處于絕境時只有思念才能熬得過去。因為懷有對另一半的思念和希望,才有了動力,所受的苦難才有意義。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即使被關在臭名昭著的奧斯維辛,環境是壓抑的,身體是不自由的,絕大多數人的精神和肉體都是痛苦的,但是作者卻悟出了心靈的自由是誰也無法奪走的自由。他告訴我們,雖然不能避免痛苦,但是我們依然能夠選擇面對痛苦的態度。

  苦難、厄運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剝離的組成部分。沒有苦難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作者提出將苦難、厄運和死亡看成是生活的組成部分,以一種平靜的心態面對它們。

  也許當下我們并不能明白這些苦難對我們有什么意義,甚至到死都不能。但是當你知道這些都是生命的一部分,那它就有意義了。

  三種方式發現生命的意義:

  (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度。

  作者在這里總結了三種發現生命的意義的方式。

  第一種是比較普通的,我們所從事的工作,能給自己帶來成就感,能給他人帶去所需。我們可以說我們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第二種不是通過工作,可能壓根兒就不喜歡這個工作。那么通過體驗某種事,比如去愛某個人,也可以發現生命的意義。

  第三種就比較難了,這也是作者所經歷過的——忍受苦難。在苦難中選擇什么樣的態度來面對,也能體現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4

  本書的作者是維克多弗蘭克爾,一名精神病學家,在執業的過程中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被關進了集中營,在最著名的奧斯維辛集中營渡過一段時間。

  作為一個生活在現代和平社會的人很難感同身受的理解集中營里的生活。當我去思考生命的意義的時候,我能想到的是廣泛的幾種答案,諸如:有人認為人生沒有意義,人死如燈滅;或者有人認為還有來世;也有人認為靈魂永恒存在……答案各種各樣。

  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觀點就有了不一樣的人生意義觀,也就有了不同的行為動力。世界也因此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當我沒有看或者思考人生的意義的時候,生活可能還是原來的軌跡。一旦認知發生了改變,行為就會產生相應的變化。世界總是充滿未知,保持好奇心是人類不斷進步的動力。

  世界上充滿了各種關于生命的學說,終歸還要自己去選擇。無論我們主動還是被動的選擇,都會去賦予自己生命一些意義。

  對于自己生命意義的堅持或許會在某些情況中發生變化。這就像當時的許多人在集中營里會徹底激發出本性來。

  在這里沒有名字,只有去人性化的編號代表著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這里最不缺少的是死亡和恐懼,情感變得多余,麻木也成為了自我保護的應對措施。

  對自己遭遇的解釋會讓人產生很多信念的震蕩,比如弗蘭克爾說“我否定了自己的前半生”,讓我印象深刻。這種集中營的生活是大多數被囚人員終其一生最痛苦的經歷,這種痛苦也是最深入靈魂的,更是激發許多人思考人生的意義,這時的他們對于宗教的'虔誠更是達到了難以想象的高度。對于被拯救的希望、美好生活的回憶或向往成為被囚者活下去的力量。

  在這個恐怖的環境中,一旦喪失活著的希望,很快就會死亡。饑餓折磨著每個被囚者,疾病纏繞著大多數人,生理和心理的極限被不斷的挑戰。但是弗蘭克爾還是心懷希望,同命運抗爭,他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著并采取正確的行動。這里并不像人們想的那樣人性泯滅,這里有高尚的人,也有卑鄙的人,或許是某個囚犯為更需要的人獻出僅存的半塊面包,或許是某個看守自費改善囚犯的生存條件等等。

  在我們每個人的經歷中總會經歷痛苦的事情,并且還很多,當我們能夠為痛苦找到意義的時候,痛苦就從無名變成了有名的代價,痛苦也就變得更容易承受了。作者的這種積極思想,不僅幫助了他挨過最艱難的日子更是對我們以后的生活有良好的啟發。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做決定,都處在當下的人際關系當中,不在以后也不在過去,做決定是自主的也是自由的。說到這里弗蘭克爾認為生命的意義是負責任。他的人生意義是為了幫助他人活得有意義。

  負責任的自由才是真自由,否則就是放縱。作者對于生命意義的發現和堅持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對于身處痛苦的人更是值得一讀。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5

  在書中,作者主要有這么幾五觀點:

  1、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2、到頭來,我們終將發現生命的終極意義,就在于探索人生問題的正確答案,完成生命不斷安排給每個人的使命。這些使命因人因時而異,生命的意義亦然。因此,我們不可能以概括的方式來解釋生命的意義,而這類的問題也絕無法用泛論來解答。生命并不是模棱兩可的玩意兒,而是非常真切具體的東西,正如人生的使命也分成真切具體一樣。這些使命構成了人的命運,每個人的命運都獨一無二各有不同,無法同別人互作比較。同樣的境遇不會重復,每個境遇需要當事人給予不同的反應。置身在某種情境當中,人有時必須以行動來塑造自己的命運,有時候則最好趁機深思熟慮,借以領悟人生的道理,又有時候,光是接受命運,承擔個人的十字架即足矣盡矣。

  3、即使身在痛苦中,他也是宇宙間孤單而獨特的一個人。沒有人能替他受苦或解除他的重荷。他唯一的機運就在于他賴以承受痛苦的態度。

  4、人存在的意義是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每一個人都被生命追問,而他只有以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只有以‘負責’來答復生命。”

  5、幸福感通常根本不是作為目標而浮現于人們的追求面前,只不過表現為目標既達的某種附屬現象。

  這些觀點和我前些日子里看的畢淑敏的書里的有些論點頗為相似。

  現在的我正在逐步感受自己可以選擇的自由。有個故事這樣說“有人問牧師:我選擇信仰上帝,站在正義的一邊,會有什么獎勵呢?牧師回答他:選擇站在光明一邊的人,光明本身就是上帝給予他的獎勵,而選擇站在黑暗一邊的人,黑暗就是上帝給他的懲罰。”很多時候,事情就是這樣擺著的,面對它,自己所持有的態度或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當然,這并不是指不顧事實地盲目樂觀,而是理性面對現實快樂生活的一種方式。這也并不是一種盲目地悲觀,似乎我們能做的只剩下這些態度。

  對于人生的意義,這個問題似乎一直總是徘徊在我的腦海里。本書的.作者弗蘭克用他自己的切身經驗,告訴我們要活出意義來。他用自己在集中營里非人一般的生活中尋找到的人生意義并且支撐著他活下來的例子,告訴人們,無論境遇如何,人總是能夠活出意義來。看到他這樣的例子,我內心對于未知的恐懼似乎也少了一些。從小到大都被大人們告知要未雨綢繆,而長大了才發現自己過于的焦慮和擔憂。那種焦慮和擔憂,來自于自身的不足,來自于信息爆炸的社會里的各種傳言,也來自己的心態。現在,我漸漸知道,一些事情,比如痛苦和失敗,我們并不是一定要避開它。要相信,當真的沒法避免時,我們一樣可以找到它的意義。而那時候的我們,也一定會有個比自己想象中更加強大的自己,來面對和克服那些使我們焦慮和恐懼的事情。而經過這樣的選擇和努力,我們,會收獲更大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6

  斷斷續續地把《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讀完了。之前讀過英文原版,受限于英文水平,很多意思還是沒有理解。現在將中文翻譯版讀完,有了很多新的感悟。

  知道這本書是從《得到》推薦的,自己讀下來,感覺作者的親身經歷增加了說服力,是我喜歡的類型。對于我這種整天愛瞎想"人為什么而活著"的人來說,讀這類書籍也算是跟自己對話了。

  本書的作者是維克多·弗蘭克爾,猶太人。生活在二戰時期,可想而知命運的悲催。作者本人被關入了埃斯維辛集中營,后世人稱"死亡工廠".但是幸運的是,作者活了下來。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研究對象,展示了在集中營中人生百態。有些人放棄了對未來的渴望而死去,有些人過于樂觀而死去,但是有些人知道為什么而活,有幸生存了下來。殘酷的經歷讓作者領悟到:人們活著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

  或許很多人都想過這個問題:我們為什么來到這個世界?享樂?承受痛苦?或許我們不經歷極端的環境考驗是不會真正領悟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生活。作者經歷了對于一個人來說所有的苦難,領悟到了生命的意義。進入集中營后,這些不幸的人首先表現出驚恐,這是所有人正常的反映,因為死亡可能近在咫尺。而后進入冷漠,相當于"活死人",他們面對同伴的痛苦不在有任何情感,因為自己也可能隨時面對這種境地。作者發現,那些看不到生活有任何意義、任何目標,覺得活著無所謂的人會很快死掉。物質上的匱乏不是根本原因,精神上的絕望才是最死亡的導火索。最后作者總結到: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在生活態度上根本轉變。我們需要了解自身,需要說服那些絕望的人;我們期望生活給與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對我們有什么期望。我們不應該再問生活的意義是什么,而應該像那些每時每刻都被生活質問的人那樣去思考自身。我們的回答不是說與想,而是采取正確的行動。生命最終意味著承擔與接受所有的挑戰,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這一巨大責任。

  作者將生命的'意義歸結為責任,那么如何找到生命的意義呢?作者給出了三個途徑:工作---做有意義的事情;愛---關愛他人;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作者強調,命運的無常會奪走你許多東西,但是永遠奪不走你自主選擇如何應對不同處境的自由。讀到這里,我想起了余華的《活著》中的主人公福貴。不管生活如何剝奪他的財富、親人、尊嚴,他的生活總有目標,選擇堅強面對生活的不幸。作者所說的尋找生命的意義的三個途徑,跟瑞·達里歐的《原則》中如出一轍,"有意義的工作,是指人們有激情去投入的事業;有意義的人際關系,是指相互之間能夠真心相互關愛".

  這本書可以時不時翻出來看看,審視自己對生活的態度。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7

  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看到封面上的《活出生命的意義》時,我開始覺得這將會是一本沒完沒了,又枯燥又無聊的書。可是這本書卻顛覆了我的想象。

  弗蘭克爾,也就是這本書的作者。是二十世紀著名的心理學家,猶太人。二戰納粹時期,他和他的家人全都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哥哥,妻子,父母全都死于毒氣室,全家只剩他和妹妹。當大部分人都對生活失去希望,自暴自棄時,弗蘭克爾卻在這地獄般的集中營里樂觀的活了下來,也幫助了他身邊的許多猶太人擺脫了輕生的想法。不僅如此,他出來以后還開創了意義治療法,幫助了更多人找到再生的意義。

  這本書里有一個句子,“為什么人類什么都能適應呢?”,這句話成為了整本書中最有意思的一個問題。活著的意義是什么、生命的意義是什么。還記得書中他寫道,我問那些曾經受過極度折磨或痛苦的人:“你當時為什么不自殺?”,雖然每個人給出的答案都大不相同,有的說,因為自己的女兒,不舍得讓他們自己一個人活在世界上;有的說,有些美好的回憶讓他們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和美好,也就放棄了輕生的念頭;還有的說,因為他們被人需要著,所以堅持了過來。雖然這些原因都不一樣,可是活下來的人都明白了一件事,自己的生命是有意義的,在這個世界上他們被需要或者被懷念。

  “人無論遭遇任何困境,都能適應得了。”這是我覺得最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句話。起初我看到這句話感覺十分的不可思議,作者為什么這么說呢。這么多猶太人被抓進去之前,他們有的是醫生,有的是作家,有的.是廚師……誰都沒想過自己將會被關在一個如同地獄般的地方,一關就是幾年。可是所有人都極其迅速地適應了這種生活,因為他們想活下去,他們也有活著的意義。

  最后,我也希望在讀完這本書后,受到作者的啟發,我也能盡快準確的找到我的生命的意義,要明白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為了什么,對周圍的人有什么幫助,也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后再遇到困難的時候,也要想著克服而不是放棄。雖然我們現在的生活比二戰時期集中營里的猶太人好太多了,但是他們的精神是我們可以學習的。我也要像這本書的作者一樣,找到自己的目標,去努力實現它,甚至幫助更多的人。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8

  弗蘭克爾醫生是從“追求意義”、“存在之挫折”、“意源性神經官能癥”等概念,層層銜接,漸次引申介紹“意義療法”。我想直接從“生命之意義”篇章中向大家展示弗蘭克爾的魅力。

  這本書名為《活出生命的意義》,從一開始,我就帶著這個問題閱讀,我想大家也會和我有一樣的感受。但是,直到132頁,大約讀到這本書的60%的樣子時,他才正面解讀這個問題。

  原文是這樣翻譯的:我覺得沒有哪個醫生能夠用概括性的語言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這個問題就好比問一個棋手:“告訴我,大師,世界上最佳的招法是什么?”離開特定的棋局和特定的對手,壓根兒不存在什么最佳的招法,甚至連較好的招法也不存在,人的存在也是這樣。你不應該追問抽象的生命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這個使命是他人無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來一次。這樣,每個人生命的`任務就是特定的,完成這些任務的機會也是特定的。由于生命中每一種情況對人來說都是一種挑戰,都會提出需要你去解決的問題,所以生命之意義的問題實際上被顛倒了。人不應該問他的生命之意義是什么,而必須承認是生命向他提出了問題。簡單地說,生命對每個人都提出了問題,他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生命的提同。

  這個看是“玄虛”的說詞,第一遍看時因沒有明確的回答有些失望,第二遍看時因為客觀的表述感到作者的真實,第三遍看時才朦朧的感受到人生哲學的力量——問題的答案就是問者的回答。弗蘭克爾正是通過“讓人自己回答生命的提問而給自己的生命賦以意義”,并發展形成最后的“意義療法”。當然,他自己也是這么回答自己的。特別是在集中營的歲月中,二十八分之一的生存機會面前,他找到了屬于他自己的生命的意義,并最終熬過了最艱難的歲月。

  所以,當你覺得人生昏暗、前途迷茫、處境艱難時,沒有必要從各味“雞湯”中找自己的方向,更應該清醒的思考如何回答“生命對你的提問”,你的回答就是你的“生命之意義”。

  順便說一句,弗蘭克爾16歲時就提出這個影響他一生的信念,也是他個人生活和專業研究的基石。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9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集中營的經歷和意義療法

  封面的那句話很好的描述著弗蘭克爾的人生經歷——“他并不是當年在集中營里被編號為119104的待決囚犯,而是讓人的可能性得以擴大的圣者”。

  弗蘭克爾活出了生命的意義,在他看來——他生命的意義就在于幫助他人找到他們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爾在書中說“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惟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環境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在意義療法的第一章中,他列舉了弗洛伊德的快樂原則,列舉了阿德勒的“追求權力”,以此他提出了不同于這二者的“追去意義”。

  在存在之挫折中,他指出了存在的三個定義:存在本身、追求意義、意義。這三個在我看來通俗意思就是活著、自我、人類。

  在心里——動力中,他借用尼采的話“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他指出緊張是必要的,這是由已完成和有待完成間的矛盾產生的。他舉例到,讓工程師加固橋梁,反而需要施加壓力,以使構成橋梁的材料更加致密。

  在存在之虛無中,他借用叔本華的話“人注定要徘徊在焦慮和厭倦這兩極之間”。他指出三個東西可以賦予人意義——苦難、成功、他人。

  在生命之短暫中,他指出我們應該嫉妒老人,因為他們不僅擁有的是可能性而且已經是現實性,他們做過了,愛過了,也勇敢的承受過痛苦,可以在自豪而快樂的日子里回憶過往的日子。

  他說——人不要只想短暫性本身,要去想之前有過的豐富果實,曾經歷過的快樂和痛苦,曾做過的許多事情。那一切都不會被否定,也不會被忘卻。應該說“曾經存在”是最為確定的一種存在。

  在對泛決定論的批評中,他提到,人無法選擇外在的環境,但可以選擇內在的態度去面對。他說,自由是人的生命中消極的一面,而其積極的一面就是責任。

  在為悲劇性的樂觀主義辯護中,他指出“三重悲劇”在意義療法中包括了——痛苦、內疚、死亡。他說人在面對災難時總有能力——獲取負責任的行動動機,提煉改過自新的`機會,將苦難轉化為成就。不要“過度意念”,要了解“矛盾意向法”。他在年輕人的三大癥狀——抑郁、侵犯、成癮依賴中指出,要抓住意義的導向,要找到不得不集體實現的意義,要把握每一個情境的意義來獲得總體的意義。他反對集體罪過的觀念,因為殺人犯用菜刀殺人,不代表菜刀就是來殺人的。

  他勸戒我們——盡情享受你現在的生活,就像是活在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樣,錯誤地行事與生活。

  他說因為在磨難中依然能找到意義,那生命的意義就是無條件的,至少在潛在意義上講是這樣的。因此無條件的意義也意味著人無條件的價值,而這種價值給了人尊嚴的持久性。因此不能僅從有用性意義上的價值來評判人,還要注意到人尊嚴上的價值。

  最后他說道——雖然世界的狀況不妙,但是,如果我們都不努力做得最好,那它只會越變越遭。

  因為有了奧斯維辛,我們知道了人能夠做什么。

  因為有了廣島,我們知道人正處于什么樣的危險之中。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20

  《活出生命的意義》(以下簡稱意義)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他是作家,是心理大師,是醫學博士,他是二戰期間納粹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幸存者,本書以他在集中營的親身經歷為體驗寫成,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在集中營的日子,第二部分是理論部分。由于時間關系,本次只把第一部分作為重點。

  全書以在集中營的經歷,從精神病科醫生的視角,闡述了人在惡劣的生存條件下如何活下來,如何忍受非人的痛苦,進而探索生存的有意義在哪里。作者在死亡率高達99%的納粹集中營能夠活下來,除了幸運之神的安排,很大一個原因在于作者內在強大的心理力量。作者也是普通人,在惡劣的環境里,也會恐懼,疼痛,但他終究通過個人的意志力,改變自己,也通過自己的專業影響其它犯人。

  愛與幽默感以及內在的自由是作者戰勝苦難的法寶,即使身體不能自由,但心卻是自由的,如他所言“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的自由”,“人的內在力量是可以改變外在命運的”。

  書中還寫到“要想恢復犯人內在的'力量,必須首先讓他看到未來的某個目標”,這句話對于當時時刻瀕臨死亡的集中英尤為重要,食物短缺,天氣寒冷,流行病都嚴重減弱的犯人的抵抗力,當看不到勝利前的曙光時,許多犯人就沒有熬過黎明前的黑暗。

  現實生活中越多人因為失去了生命的目標,而喪失了生命的活力,每天活的如行尸走肉,甚至因生活空虛而自殺,曾經聽過一個故事,一個女孩因失戀而失去生活的動力,自殺被搶救過來,仍心灰意冷,意志消沉,閨蜜并未對她講人生的大道理,只是和她一起回憶了兩人一起出去逛街買衣服,一起沿街找好吃的小吃店的細節,通過這些細節的回憶,女孩終于從失意中恢復過來,直至重新活過來。我想打動她的,不是人生的大道理,而是生活中那些細節的美好,無論是穿著還是美食,都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如尼采而言“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這個世界給予我們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對生活有什么樣的期望,即取決于我們對生活報以什么態度才是重要的,內在的態度,決定了我們生活的態度,是消極應對,被命運推著走,還是積極行動,從生活中不斷找尋生命的意義,從而克服不斷遇到的困難和磨難,把這一切當做生活的饋贈,不斷的超越自己,不斷的成長,再次引用尼采的一句話“那沒能殺死我的,會讓我更強大”,能夠從本書中讀到這層意義,對我來說,也是獲得生命意義的一部分。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相關文章:

活出生命的意義作文06-14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書筆記10-28

400字作文:活出生命的意義08-09

活出生命的意義初中優秀作文01-28

活出生命的意義心得體會范文05-18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書筆記(精選7篇)07-05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書筆記范文(精選5篇)07-05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08-16

活出生命的意義的讀后感12-13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