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通用15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通用1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 1
坦白的說,在進入大學之前我并不知道設計這個詞究竟意味著什么,我也一直想知道答案。在十一假期的時候我就在書店買了一本老師推薦的《設計中的設計》這一本書,想從中獲取我想要的答案。于是帶著問題,我就開始了我的“發現之旅”。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封面,簡單干凈,雖然只有黑白兩種顏色,不過卻散發著神秘感。這本書的作者是原研哉。他是日本平面設計師、日本設計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無印良品的藝術總監。目錄的前面是三位設計界的大師:李埃德爾庫特、前田約翰和杰斯帕莫里森對作者原研哉的'評價以及對《設計中的設計》這本書的體會,這使我在沒有閱讀之前就明白,我會在這本書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也許我對設計這個詞的意思會有更深一層的理解。
“用語言表達設計是另一種設計行為”這是原研哉在書的最前面說的一句話,在前言部分,我終于找到了作者對這句話的解釋。理解一個東西不是能夠定義它或是描述它,而是把這個我們認為自己已經知道的東西拿過來,讓它變得不知,并激起我們對其真實性的新鮮感,從而深化我們對它的理解。所以當作者用語言去表達他心目中的設計的時候,他就是將他心中原有的設計的概念推翻,然后再去從一個陌生的角度去認識設計,這也是一種設計行為。這句話也同樣是在告訴我們,設計任何東西,不要被其原本的事實規律所框住,一定要打破原有的規律,重新去認識它,理解它,這樣才會真正的設計出好的作品。
書中圖文并茂,生動形象。原研哉通過一些工業設計產品的圖片,加上他的解說,使其表達出一些工業設計創新、造福于人類帶給人類便捷的地方。
讀完了這本書以后,我不禁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原研哉的設計理念到底是什么呢?我感覺,他的設計作品顯現出來的不落陳規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設計被需求的空間并存在其中進行設計。在這樣的態度下,他拓展了設計的視野和范疇,使其在設計的領域中邁上了成功之路。而原研哉曾說過:“像設計不應該只看短期反應,而著眼于長遠的教育性理想:若每一個設計師都有一種追求市場的品味、對設計的感受性就會不斷地提升,社會了解設計意義的所在,設計師才會有更大的發揮。”所以對于設計,對于一個未來可能成為設計師的我們,一定要在創造的同時,發現其本身的價值,只有這樣,才會發掘物質其本身的價值。
那到底什么是設計呢?我認為,設計不光是一種學問,他是一種體現物品本身價值的必需品,一個好的工業設計產品,可以為企業創收,但卻不能丟掉產品本身的特征。就像無印良品一樣,雖然外觀并沒有那么特別,而且顏色也沒有那么鮮艷,但是設計師卻用了最樸實的手法將其表達出來,既環保,又可以高度表現出他的功能所在,這也就是設計的最高境界了。
我會追尋著原研哉老先生的腳步,去學習,去體會,去實現我的設計之夢。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 2
這段時間我不僅在為畢業設計想方案,同時也閱讀了《設計中的設計》這本書,讀了這么久,突然發現就像原研哉在開篇的自序中所說的一樣,自己越來越不懂設計了。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你對于設計的認知倒退了,而是證明你在設計的世界里又往更深處邁進了一步”,所以歸根結底,這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是因為我對設計這個異彩紛呈的世界越來越高漲的熱情,以及對設計的意義更加深刻的思考與感知。
設計是什么?在我離設計很遠很遠的時候,我一直以為他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名詞。而如今作為一個初學者,它有些神秘,有些美麗,又有點包羅萬象,意蘊復雜。對于這個最基本的問題,原研哉并沒有在這本書中給出一個明晰的答案。但他給了我們彌足寶貴的啟示。通過創新與交流來認識我們生活在其中的世界,這是我在第一章“設計到底是什么”中所認識的設計。
“設計的時代將要來臨”。當初的松下幸之助看到了設計發展前景,二戰后的日本產品設計高速成長,并且對質量的追求為規模化、量化的生產提供了品質保證。日本設計所具有的獨特魅力是因為,對如何形成真正具有自身特色的設計思想的思索,在于反思什么樣的東西才是“日本的”,在于將現代主義的感覺浸潤并融入日本的生活文化中去。
完美是枯燥的。設計不是工業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完美但千篇一律、毫無個性的東西。真正的設計應該不受教條、規則的束縛,充滿想象力,永遠在尋找新的、更好的、不同的、不被遺忘的創意。試著通過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事物,才可以尋求新突破。每個人也要有自己的邏輯體系,不人云亦云。
設計在哪里?設計已經深深的扎根在生活當中,最令我們視而不見、習而不察,而恰恰又離不開的大概就是設計了。因為生活中的細枝末節,每一個不容忽視的部分,都是設計。設計也為原本普通的生活,帶來不一樣的'溫馨與驚喜,讓生活變美、變放松。“生活本身,就是設計的起源地;而設計,歸根結底就是我們對生活的發言。”
什么才是好的設計?沒有標準答案。事實上,哪有那么多好與不好,只要它足夠有趣、足夠有新意;只要你喜歡,哪怕一件有趣的小物件,也可以將不好變成好,給你帶來完全不同的感官享受,讓你怦然而心動。
在現代工業飛速發展的當代社會,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如何退去浮華、回歸自我,保持一顆平靜寬容的心越來越多的被人追捧。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也不僅僅限于好用,他們更愿意選擇那些能夠觸動心靈的設計產品。
正如原研哉寫在最后:“我想邀請那些對設計有興趣,在設計入口觀望的人一起來閱讀。設計世界看起來門檻很高,不會讓人將其與流行或者潮流聯想在一起,相信有很多人即使對設計有興趣也不一定會真的認為自己可以進入設計界,但我認為,只要腳踏實地,就能走好設計這條路。我期待那些對設計有興趣的人能夠堅定地進入設計界”。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 3
剛剛轉到設計專業半年,在了解這個專業的時候就去網上搜索設計的相關書籍,第一個跳出來的書就是這本《設計中的設計》,將設計用文字表達出來本身也是設計,這個書名也是一種設計,連續兩個關鍵字都能被檢索到,無論是用哪一個搜索引擎都會搜到這本書的。
不得不說自序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就吸引了我去閱讀,幾乎是一口氣讀完的,這也恰好印證了自序中說的“當你讀完這本書覺得自己越來越不部設計時,這并不意味著你對于設計的認識倒退了,而是證明你在設計的世界里又往更深處邁進了一步。”這一句話像是一劑強心劑,書中也有很多枯燥無味的內容都被讀者自動省略了,不懂正常嘛,作者都這么說了,接著往后看就好了。到了后面產生了很多疑問,同時也有了很多收獲。我不能說看完這本書真的對設計的理解更深一步,但是他確實是從自己的產品上提取了很多設計的思維的視角。
中國的設計教育大多是從用戶出發,分析用戶,研究用戶的特征再去做一些設計,但是有個很大的問題是,用戶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很多的分析結果是錯的,或者說是片面的,這樣的設計根本不能稱得上是好的設計。設計被任務化目標化,視角就變得很窄。這本書中詳細介紹了無印良品的品牌理念的誕生,以及自己產品背后的靈感來源,對日用品的再設計是他對日本經濟發達之后日本人生活的思考之后得到的理念。這樣的理念結合了日本的文化思想(作者自己有詳細的介紹)。之前在別人的書評里也看到說這根日本的禪宗也有很大的關系,無印良品的設計也頗具禪宗的意味。因此很多人喜歡上了這個品牌的設計理念。無印良品是為日本的社會現狀而設計,但他的目標卻是全世界。這其中我們能看到他的視角從來不只是放在用戶身上,他關注的是整個社會的`文化氛圍,經濟的動態,世界的潮流(他在日本人看地圖的方式中很明顯的體現了這點),一個民族的設計特點卻被整個世界所接受,正是因為他很多設計關注到了整個人類的思想意識。
例如環保節能的設計,引導人們的理性消費,甚至倡導整個社會的節約,方形的紙筒,原生態的火柴都不僅僅是設計了這么一個產品而已,他對于人們的價值觀,審美都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再者婦產醫院標識的那個設計也令我印象深刻,從人性和情感的角度進行設計,這無疑是最有人性化的地方。人性化的設計總會被所有人喜歡,甚至覺得有點暖心,這也是現代設計的一個很重要的趨勢吧,屬于設計心理學的范疇,如果能很好的進行實踐,設計出來的東西絕對是很受歡迎的。
看完這本書都多多少少明白了什么是日本設計,但是對于中國設計可能更加迷茫了,感到我的路還有很長啊,需要很多的學習才能成為未來的設計師。在這里提醒自己時刻保持廣闊的視角;把握中國文化的本質,立于中國文化而走向世界;學會研究人,懂得人的心理,懂得人性。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 4
這本書無法讓人更懂設計,它為你武裝設計的思維,并要求你不斷迭代關于設計的觀念。
一、原研哉作為一名設計者
20xx年起,原研哉受田中先生之托成為無印良品咨詢委員會的一員,構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無印良品呈現出的形態。極簡主義/簡約在無印良品這里并不能粗暴地概括為簡潔和樸素,因為簡化工序會使其更易被模仿;它的意義在于提供了“優雅而質樸的生活提案”,從而形成世界性的影響。
根植于日本的品牌能夠成為WORLDMUJI,一部分是由于田中先生所倡導的“從日常生活的審美意識中提煉而成”,另一部分便是原研哉對它的發揚光大。
這一理念除了指導產品開發,在向受眾直接表達的平面廣告上也產生了經典的呈現。
《地平線》系列取景于“烏猶尼”鹽湖和“馬魯哈”草原,意在通過一條完美的地平線表達“虛無”(Emptiness)的概念。拍攝這個普遍真理的自然景象在4米高的地方取景,地平線將天和地完美分割。
原研哉作為獨立設計師也設計了長野冬季奧運會開幕式的節目冊。
二、《設計中的設計》對我曾經工作的啟示
設計不是做加法。
設計,讓人想到的是“加法”或者“濃墨重彩”。是一種加在原材料上的改變它的想法,也是一種加在物與物之間的結構,或者賦予色值。這本書第一次讓我意識到……設計的本質——先“深入”地理解,再“淺淺”地表達;它不應該被注意到,因為最完美的設計呈現出來的是一個整體。
在達到這個理解之前,引起省思的是原研哉提出的`“留白”,這樣一個中國傳統水墨畫里的詞匯。當把“留白”作為“設計”的理念提出,產生了奇妙的對比。
在無印良品所有的物品中,牙刷架是它的設計理念最生動體現,“扳指”狀的牙刷托完全脫離傳統牙刷杯的規制。
它意味著終極的指向。
從新產品設計的角度而言,人群的區隔、產品的定位是它的原點,它的配方、它的包裝設計是隨之而生的產物,就如雞和蛋。這一整套的動作能夠稱之為設計。當人們談論設計之時,是從微觀的角度把它具象成為了一幅圖或者一個視覺作品。
這個思路在炮制多美滋高端新產品“致粹”的時候得到了完整的練習,它的視覺體系出發點不是理性的說服,而首先是感性的共情。它共情的對象是和虎媽相對的另一類新手媽媽,她們不為自己的孩子預設既定的角色,而是通過陪伴,來發掘并充分激發孩子的潛力。而落到“奶粉”這樣嚴謹的產品,它的產品支撐點在于改變營養元素的結構,激發它提供的免疫作用。
在視覺設計上,如何把產品的理性和人群的訴求無聲地聯系起來?首先找到了一個比喻——鉆石,鉆石和碳由相同的元素構成,結構使它們有天和地的區別。
在包裝的設計上,將鉆石的切面及透光的效果作為設計的元素,或者可理解為基底,不言自明地表現高端、可靠、堅實,又不似其它奶粉般冷感。
三、再看《設計中的設計》
時隔多年,在現在的平面工作、甚至管理工作中這本書里樸素的話語依舊會隨之浮現。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 5
書里,原研哉談到了日本人的邊緣意識,他在書里提到這種意識也許和日本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有關,在亞洲甚至都能算上獨有的。我自認沒有什么盲目的愛國情懷,認為如今的中國在各方面吊打日本。實際情況甚至與此相反,在我心里,我們國家跟日本的差距不是用GDP能夠彌補的。但是,我還是要說,書里所說的這種邊緣意識不僅僅獨存在于日本。所以,在這里我想談一談我們自己的邊緣意識文化,我想用中國國畫作為這個切入點。
一直覺得中國國畫格調真的挺高,西洋畫包羅萬千,工藝技法,空間結構,筆觸光影讓你目不暇接,可是中國國畫里有哲學。一切藝術要以哲學為立足點,利益便自然高了一個臺階,好作品很多,有思想的作品難得。所以,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思想其實中國人幾千年前就有人懂了。至于我們的文化是如何衍變成現今的模樣那涉及的方面就實在太多,若要一步步理清是在不是我一個普通讀者能做到的。僅僅簡單就人口而言,如果中國也只有一億三千萬人口,那或許我們現存的文化又是另外一個面貌。經濟效益控制文化,或是文化引領出新的經濟發展模式,這是一個問題。
中國閉關鎖國遭受了很大的'代價,但是那段時間在封閉的環境內也孕育出了性純的本土文化。現在被浪潮一沖,閉關鎖國也許僅存的一點價值都沒了。反觀日本,江戶時期同樣閉關鎖國,遭受二戰打擊和西方經濟浪潮的沖擊,這樣的環境下都還能培育出優秀的本土文化。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 6
原研哉的《設計中的設計》,一直是我很想讀的一本書,但讀完這本書后,說實話,我不是很明白,也許是對里面的內容理解得不夠透徹吧,因此這本書包含的內容都不是很明白,懵懵懂懂的。
設計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與設計有密切相關的聯系,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
原研哉回顧了現代設計的發展歷程,并且策劃了“二十一世紀的日常用品再設計”展覽,通過與許多設計師的互動,共同思考設計與日常生活的聯系。然而,在設計實踐中,原研哉師試圖建立一種信息建筑的思維方式,讓平面設計不僅能作用于人的視覺,而且能夠觸動人的所有感官,設計其實是我們觀察和認知世界的一種方式,但如果設計師能夠以一個動態的眼光,去判斷所面臨的項目,或許會生出一些更具生命力,更具開創性的想法,去指導設計的行為,其結果會更好。而在這物欲橫流的社會上,很多人和書都在提醒著我們,人應當保持一種純潔的心境。設計其實也一樣,雖然常常不可避免地與商業相關,卻不能成為市場利潤的奴隸。因為只有這樣,設計才能積極地影響社會和人們的'生活,設計中的設計才不會失去它原本的意義。
因此,設計無處不在,時時刻刻地與我們的生活相互聯系。
成語必不可少:絕對需要,指不達到某種目的就不能做成某種事情。如: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的講話》:“判死刑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又如:食品是人人必不可少的。
成語懵懵懂懂:糊里糊涂,什么也不知道。如:明·吳承恩《西游記》第28回:“呆子懵懵懂懂的,托著缽盂。”又如:那些李逵式的官長,看見弟兄們犯事,就懵懵懂懂地亂處置一頓。——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 7
“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原研哉
“輕輕地將手肘撐在桌子上,托著臉來看這個世界,眼前的一切似乎也會隨之有所不同。我們觀看世界的視角與感受世界的方法可能有千萬種,只要能夠下意識的將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設計。
當你因為讀完這本觀念設計書而感到越來越不懂設計時,這并不意味著你對設計的認識倒退了,而是證明你在設計的世界里又往更深邁進了一步。”
這是作者——日本著名設計師原研哉先生寫在開篇自序中的一段話。也正是這句話讓我產生了第一個疑問:
這本書要告訴我什么?
什么是設計?這個我再熟悉不過的問題,在讀完短短幾百字的自序后,突然變得陌生,陌生到好像從未思考過的問題!
現在我明白了,這就如同逐夢的人,可能由于走的遠了,追的乏了,一顆堅定頑強的.心在飽經現實的打壓、誘惑后,雖然依舊在奔跑,但早已忘記了最初的夢想,舍棄了精髓,徒有其表罷了。
原研哉終其一生都在思考,設計到底是什么。這位日本頂級設計師無時無刻不在觀察著生活的變遷和世界的變化。和我們不同的是,他在面對各種變化的時候,喜歡把所有復雜的、繁亂的、色彩繽紛的東西劃歸到一個永恒的起點來重新審視。
再設計追求回到原點,重新審視我們周遭的設計,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來探討設計的本質和內涵。從無到有自然是一種創造,但將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種創造。原研哉認為設計的本質就是解決社會上多數人共同面臨的問題。
“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與洞察能力”。這句話或可代表作者的“設計觀”,原研哉對設計的認知中心,一切都是以“建筑”為核心而生發出去的,作者曾說過:“建筑是綜合一切的最高水平……平面設計、工業設計、紡織品設計等只不過被看成被建筑統一前的低水平的、被切割成片的小房間而已”。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 8
《設計中的設計》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設計師,因為你設計的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設計,還有你的生活。設計是從生活中發現新問題的行為,額環鏡是由具體生活的人構成的,它之所以能走向前方,就是因為有技術與設計的存在。設計的應用很廣泛,也可以說成包羅萬象,它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物體,與大自然;人類息息相關設計師們所說的設計都離不開我們的生活,從一個很小的細節可以體現一個很完美的設計,當然也離不開設計師的才能。我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設計,我們的物質享受更離不開設計。
設計是一個很抽象的詞,但當設計師把它剖削了之后,它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有時甚至會擦肩而過,看你有沒有發現而已,設計也如此。設計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對于企業來說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來源。總的來說經濟、政治、文化都離不開設計。比如說;商品是市場的主體,是消費欲望的集合體,無論設計什么都要適合消費者更能實現具有引導性的設計,作者還從國家的品牌來解析這個設計。因為每一個國家的形式不一樣、經濟、文化都白一樣,所以設計出來的東西也要人們所接受。
正如作者所說的環保,這是當今世界最關注的問題,需要我們慎重的考慮,其實環境也是設計中的一個環節,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作為一名設計師不但要對社會的`敏感度,而且要順應時代的變化。設計也不能因為技術的發展而陷入停滯。因為時代在發展,我們要真正認識到設計本身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發揮了什么技能,以及產生的價值,這些都是我們必須所要知道的。
但我對設計真的一點都不了解,但看完這本書后我深刻的了解到設計真的很廣泛,而且設計出來的商品都要符合時代的進化,這些都是為了我們能擁有一個更為寬廣的視野,更好地觀察世界之美,同時我們要真正了解到設計的涵義,設計為了什么?怎么樣設計?這些都是要我們解決的問題。作者之所以一步步邁向設計中心,使自己成為一名真正的設計師,這都離不開他們的努力,所以我們要腳踏實地的學好設計。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 9
《設計中的設計》這本書是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所著。開始看到這個書名就覺得這本書寫的必定是設計的哲學,晦澀難懂。然而當我帶著這種難懂需下苦功夫的心態去閱讀它時,發現很多思想作者都是通過一種樸實易懂的語言訴說給讀者。往往沉浸在這個絕妙的設計創意中又迫切希望出現另一個驚喜。該書圍繞“RE—DESIGN”這樣一個二十一世紀日常用品設計理念,展現了日本環保而不失時尚,簡約而不失美感的設計風格,編者說原研哉的設計即理性又感性,的確設計不止要設計者滿腔熱情的個人情感,更多的是要從社會的角度去設計。書中涉及很多政治,經濟,社會的問題,其他的我不敢說是否理性和客觀,但在看待中國問題上原研哉是以一種冷靜而理性的眼光來看待的,這一點難能可貴。
以“RE—DESIGN”為主線,書中介紹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設計及他個人的設計,并有一章談及對日本消費欲望的引導。全書的創意雖然令人驚喜,但令我如覓良師益友的是他對日本的思考和他所推崇的精神,都令我深深地折服。
書中講到每一個設計都離不開節約資源這個中心,更深的層次就是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他說“不是要為物施加人的力量,而是等待自然的給予”,他推崇日本的簡單意象——在空物一物的空間里配置一點東西。他所展示的那些案例幾乎都是簡單而蘊育深長的。就如日本的經濟一樣,處于成熟期的日本設計對設計領域的重新配置,應該突顯她成熟文化的典雅。
全書另我感動的地方有兩個。一個是原研哉對日本的熱愛。他說“每當我來到別的國家,就會更加關注日本,對自己無法完全呈現日本文化感動著急。我出生在日本,我愿意用心凝視我們腳下這塊土地。”但不盲目,他深入剖析了日本經濟科技的發展,承認不足與展望未來,字字謙卑卻掩蓋不住他的大師風范。另一個是對所處自然環境的熱愛,不推崇同西方文化一樣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十足的色彩斑斕的設計,他引導的是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設計。書中講到一種四角形的紙管衛生紙的設計:四角形的紙管,在抽取時有一定的阻力,這個設計在于造成不便,這種阻力發出的信息和實現的功能是節約資源。這個案例正是從細微中體現了他的這種理念。
讀完全書,使我對設計對創意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設計,什么設計才有創意。不再是我認為的橫空出世,絕無僅有的東西。“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所以設計要時刻保持對社會的敏感度。”是的,對社會的敏感度。“藝術發生的根本立足點是作為個體的個人,而設計的落腳點更側重于社會。”擯棄狹隘的個人主義,用敏感的觸角去思考周圍的事物,下意識地將這些思考過的東西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由此告誡自己:視野要開闊,觸角要細膩。在認知和把握世界的時候,多閱讀大師的作品,對自己審美水平的提高和設計理念的形成是非常有幫助的。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 10
讀書首先得了解作者,本書的作者日本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先生,日本設計中心代表,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無印良品咨詢委員會委員。他以一雙無視外部世界飛速發展變化的眼睛面對“日常生活”,以謙虛但同時尖銳的目光尋找其設計被需要的所在,并將自己精確地安置在他的意圖能夠被賦予生命的地方。當我們的日常生活正在越來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時,他敏銳地感知到了設計的征候和跡象,并且自覺自主地挑戰其中的未知領域。他的設計作品顯現出來的不落陳規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設計被需求的空間并在其中進行設計。在這樣的態度下,他拓展了設計的視野和范疇,在他所經歷之處,嶄新的地平線不停地被發現和拓展。“設計師的工作,并不只是設計實踐。在當前環境中,為設計找到一個合適的場所,并對設計領域重新配置,對于設計師來說,也許是更為重要的工作。”在本書的最后一章中,原研哉認真闡述了“設計領域的再配置”這一問題。顯然,他對設計的思考已經遠遠超出了技術層面,而是圍繞信息傳達這一設計的本質功能,以充滿自省的精神在深化和反思自己的設計意識。
在原研哉看來,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設計師要時刻保持對社會的敏感度。這在《設計中的設計》一書中,他正是以這一想法為中心展開論述。 “設計到底是什么?”為了給出自己的答案,原研哉回顧了現代設計的發展歷程,并且策劃了“RE—DESIGN――二十一世紀的日常用品再設計”展覽,通過與許多設計師的互動一起來思考設計與日常生活的關系。在設計實踐中,原研哉試圖建立一種信息建筑的思維方式,讓平面設計不僅能作用于人的視覺,而且能夠觸動人的所有感官。作為日本著名品牌“無印良品”的設計委員,原研哉以“無中生有”的理念為圭臬,凸現了“無”的力量。同時,作為一名非常具有社會責任感的設計師,他也把引導消費欲望作為自己的任務之一,并對其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中國的經濟正在高速發展,經濟的繁榮給設計也帶來了新的契機。在這種時候,能夠聽到原研哉作為一名優秀的設計師對設計工作的思考,無疑是正逢其時。這也與我個人的一些想法不謀而合。回國以后,我也一直在從事設計工作。設計是什么?當中國的經濟發展駛入了快車道,創意時代的到來已成為無法拒絕的現實,“設計”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回到開頭,回答一下這個最為基本的問題?原研哉并沒有在這本書中給出一個明晰的答案。但他給了我們彌足寶貴的啟示。我想這也正是《設計中的設計》一書的真正意義所在。
設計在哪里?最令我們視而不見、習焉不察,而恰恰又離不開的大概就是設計了。我們穿戴著經過設計的衣、帽;生活在經過設計的房屋里,使用著設計過的各種日用品、電器等;在經過設計的建筑物里使用他人設計的工具勞動著;就連我們漫步的街道也是經過設計過的。我們無意識地生活在設計的海洋中。生活本身,就是設計的起源地;而設計,歸根結底就是我們對生活的發言。想想我們曾經為之贊嘆的那些古人留傳下來的美麗器物吧,它們的巧奪天工令今人心馳神往,無法想象在那樣一個時代如何會有這樣的“設計”。但在當時,這也不過是人們為了改變自己的生活而做的努力吧。
生活是最殘酷的淘洗,只有適合生活的器物,才能代代相傳,躲過漫長時日的侵襲。而藝術也好,文明也好,借著這些物質存在,才為我們所感知、認識、欣賞、繼承。今天的中國,已經越來越受到世界的矚目。正如原研哉在書中所談到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的一個新基準,他囑咐日本人應該對此保持平靜和內觀,再造成熟文化。那么我們呢?僅僅是依仗著青春期般的熱情是不夠的,我們也應該關注自己腳下的這塊土地,爭取在“這塊土地”上做出屬于中國又屬于世界的設計。當創意成為產業,當設計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身為設計師的我們,是不是應該更加冷靜和謹慎呢?“日常”是原研哉反復提到的一個詞。在他看來,這是設計的源泉,也是設計的.意義。《設計中的設計》這本書說到底,是在提醒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一個設計師,因為你可以設計的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設計”,還有你的生活。在書中我們可以體察到日本的設計文化。
日本文化的獨特之處在于,一千多年的文化積累和三百年的鎖國造就的純日本的江戶文化和百年維新受到的全方位的西方文化的洗禮的相互碰撞。一個國家的高速成長時期就好比一個人的青春期,而日本已經經歷過準備面對成熟期。原研哉認為,成熟期的人們應該具備這樣的意識:人類的幸福并不是只能在持續增長的經濟中找到,我們應該對“異國文化”、“經濟”、“科技”等這些因素進行冷靜的思考,意識到自身文化的長處所在,爭取生成一種成熟文化應該具有的典雅氣質。我個人認為,這個觀點對于發展中的中國也是有借鑒意味的。日本文化所推崇中的簡單意象是,在空無一物的空間里配置一點東西的構思方式,“無中生有”的概念性商品品牌無印良品就是典型的代表。無印良品注重呈現產品的質地,包裝力求簡單樸素,使用環保的無漂白紙張做商品袋。它傳達的是一種新鮮而且純粹的感覺,而展現的是一種優雅而質樸的生活方式。無印良品的理想,是它生產出來的商品一旦被消費者接觸到,就能觸發一種新的生活意識,這種生活意識最終啟發人們去追求更為完美的生活樣式,而意識具體化就是帶給消費者一種“這樣就好”的滿足感。在個性化被盲目推崇的今天,“這樣”中蘊涵的“抑制”、“讓步”以及“退一步海闊天空”的理智態度或許更接近真正的自由價值。
今天的世界到處是“文明的沖突”,僅僅是主張自己文化的獨特性是無法和世界共存的,在今后的世界里,關注全局、抑制利已主義的理性精神將會取代小眾文化優先的價值觀。設計不是一種技能,它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設計行為就是用感官來接觸外界獲取信息,然后將信息重新組合,有目的、有計劃地去干預人們印象的生成的過程。所以設計師最大的任務就是信息傳達,用清晰、獨創、幽默的設計語言來表達自己的生活態度。請別把設計看成是一門專業,它植根于生活,反映著生活。你的一個語言的組織表達,一個事物看待方式,都是自己的設計成品,設計就是一種態度。不管你是不是設計師,你都應該讀一讀這本原研哉的設計著作《設計中的設計》。幾點感悟:
1)對普通日常事物的RE—DESIGN,才是最考驗設計功力之處。恰如《犬與鬼》的“鬼魅易畫,犬馬難描”。
2)有深度的設計,不能僅僅局限于視覺設計本身,而是要打通經脈,以一感通五感。
3)良好的設計:獨創性(Creativity)是心,幽默感(Joy/Humor)是技,清晰傳達(Clarity)是體,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 11
s曾經看過一本原研哉的《設計中的設計》,后來在圖書館看見一本叫《設計中的設計(全本)》的書,書的容量較之前者多了兩倍,增加了很多新的章節,書名由design of design變成了designing design,反映了作者在重新編排此書時思想上的波動。原研哉是為平面設計大師,卻對我們已然習慣了的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做了大量再設計課題,書中收錄了他策劃的再設計的很多精彩作品展,當然其目的并不是為了告訴我們人類自古以來積累起來的智慧所創造出來的產品是多么的“錯”,他的研究告訴了熱愛設計的人們不要被束縛于日常生活的高墻中,“從‘無’開始固然是一種創造,而把熟知的日常生活變得陌生則更是一種創造。”他想傳播的也是他一直所追求的設計思想。
夏日炎炎,讀這本從封面到內頁都是純白的書讓人無論從視覺上還是心理上都有一股清涼感,第一章RE—DESIGN——二十一世紀的日常用品是舊內容,坂茂的方形衛生紙筒,佐藤雅彥的出入境章,隈研吾的捕蟑盒,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作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似乎到處手抖充斥著設計,地板,書籍,燈具,啤酒瓶。這些的確都是設計的產物,將這些東西陌生化,再進一步捕捉到新鮮感進行再設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夠做到這一點,才是一個真正的'設計師。”
Haptic——無感的覺醒,人有五感;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這個策劃中原研哉要求設計師們不許畫草圖直接受“觸覺”來激發出物體。Haptic的展覽中有兩個作品我十分喜歡,深澤直人——果汁的肌膚,看到這一系列的作品時頓覺內心一陣清涼,甚至一個荒唐的理念從腦海中飄過:要是能進他的設計公司做設計跟大師一起做設計這輩子就完滿了,好好練口語吧!如同作者所寫,這一系列最出彩是香蕉汁盒,讓人看到后會有從盒子口撕開紙盒大口喝的沖動,因為那里有一處香蕉蒂的設計,這樣就會聯想到撕開香蕉的動作,于是讓人不自覺的想要撕開紙盒,我的感觸是不是太大,不知不覺就掉入了設計師的陷阱里,這就是他的設計哲學“no thought”;草莓汁盒的外部肌理處理的和真實的草莓完全一樣,有讓人想伸手觸摸的沖動,仿佛盒蓋未啟草莓的香甜已經撲面而來,可恨那只是張圖片。夏天光著腳丫漫步是我們這代人童年的回憶,當我們一天天長大越來越追求奢華品質的皮鞋不惜把腳磨的傷痕累累時,是否還記得當年夏天走在草地,踩在泥土上的觸感呢Haptic展上的木屐我很喜歡,因為直到現在無論春夏秋冬不在特別的公共場合我都有赤腳的習慣,作品在傳統的木屐上有些植入了青苔,有些植入了松樹林葉或是水泥石板,就如里特維爾德的《紅藍椅》一樣,這樣的鞋子穿在腳上未必舒服,這樣的設計向人們傳達的是釋放腳底的自由,釋放設計師內心的自由。
六月份去了一趟北京看原研哉的設計中的設計展,親眼看見大師作品感覺心潮澎湃,白菜葉的果盤、深澤直人的果汁的肌膚,senseware的水滴設計,去無印良品店看到了直人先生的天圓地方的CD盒,才發現原來開關和電源是連到一起的,拉下電源線CD盒啟動,和想象中不一樣的開啟方式,帶來別樣的觸感,試想這樣一個CD盒,如果掛在家里玄關換鞋的地方的墻壁上,走進家門順手一拉音樂響起,是多么愜意的享受。良品的店里真的有很多設計巧妙的小東西,抽拉試的煙灰盒課放在汽車里使用,還有一把圓規與尺子二和一的產品是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怎么去實現的東西,什么時候在國內也可以有這樣一種類型的店子,可以在擺放
《設計中的設計(全本)》從人的五感方面談論了設計的意圖,更多的是從人的本源出發來考慮設計,原先生的思想對我以后的設計會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 12
原研哉的《設計中的設計》,一直是我很想讀的一本書,但讀完這本書后,說實話,我不是很明白,也許是對里面的內容理解得不夠透徹吧,因此這本書包含的內容都不是很明白,懵懵懂懂的。
設計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與設計有密切相關的聯系,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
原研哉回顧了現代設計的發展歷程,并且策劃了“二十一世紀的日常用品再設計”展覽,通過與許多設計師的互動,共同思考設計與日常生活的聯系。然而,在設計實踐中,原研哉師試圖建立一種信息建筑的`思維方式,讓平面設計不僅能作用于人的視覺,而且能夠觸動人的所有感官,設計其實是我們觀察和認知世界的一種方式,但如果設計師能夠以一個動態的眼光,去判斷所面臨的項目,或許會生出一些更具生命力,更具開創性的想法,去指導設計的行為,其結果會更好。而在這物欲橫流的社會上,很多人和書都在提醒著我們,人應當保持一種純潔的心境。設計其實也一樣,雖然常常不可避免地與商業相關,卻不能成為市場利潤的奴隸。因為只有這樣,設計才能積極地影響社會和人們的生活,設計中的設計才不會失去它原本的意義。
因此,設計無處不在,時時刻刻地與我們的生活相互聯系。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 13
《設計中的設計》這本書給我帶來了深刻的啟發和思考。原研哉先生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為我們揭示了設計的本質和內涵。
原研哉強調了設計不僅僅是關于外觀和形式,更是對生活和人類需求的深入理解。他認為好的設計應該是“無中生有”,從“無”的視角出發去創造新的價值。這讓我反思了以往對于設計只是追求美觀和功能性的狹隘認知。例如書中提到的'再設計項目,將日常常見的物品,如衛生紙進行重新思考和設計,打破了我們對這些物品的固有印象,展現了設計的無限可能。
書中還提到了“五感”的設計理念,即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來傳遞設計的信息和情感。這使我意識到,真正成功的設計是能夠全方位地觸動人們的感官,引發情感共鳴的。比如一個舒適的空間設計,不僅在視覺上讓人感到愉悅,其材質的觸感、空氣的味道等都會影響整體的體驗。
此外,原研哉對于日本傳統文化在現代設計中的運用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將日本傳統文化中的簡約、自然、細膩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到現代設計中,形成了獨特的設計風格。這讓我明白了設計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與文化、歷史緊密相連。一個具有文化底蘊的設計,更能在時間的長河中經久不衰。
閱讀完這本書,我對設計有了全新的認識和理解。它不再是簡單的造型和裝飾,而是一種思考方式,一種對生活的態度。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我將嘗試運用書中的理念和方法,去探索更多有意義、有價值的設計。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 14
《設計中的設計》是一本具有深遠影響力的設計著作,讀完之后,讓我對設計這一領域有了全新且更為深刻的理解。
原研哉在書中強調了設計不僅僅是關于外觀和形式,更是對生活和文化的一種深刻洞察與回應。他認為好的設計應該是“無中生有”,從最基本的需求和問題出發,去創造出新的價值和意義。例如,書中提到的“再設計”概念,通過對日常用品如衛生紙的重新思考和設計,讓我們看到了設計的無限可能性。這種對常見事物的重新審視,打破了我們固有的認知,提醒我們設計的本質在于解決問題和創造更好的體驗。
書中還提到了設計與信息傳達的.關系。設計作品不僅僅是一個物體,更是一種信息的載體。一個優秀的設計能夠清晰、準確且富有感染力地傳達出它所蘊含的信息。這讓我聯想到了許多成功的品牌標識設計,如蘋果的 logo,簡潔而有力地傳達了品牌的價值觀和理念。
此外,原研哉對于材質和觸感的重視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指出,設計師需要對材質有敏銳的感知,因為材質能夠直接影響到用戶的感受和體驗。比如,柔軟的棉質衣物和光滑的絲綢給人的觸感截然不同,而這種觸感上的差異也會影響到人們對產品的喜好和評價。
閱讀這本書,讓我認識到設計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融合了藝術、科學、技術和人文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同時,也讓我明白了設計師所肩負的責任,不僅僅是創造美觀的物品,更是要通過設計來改善人們的生活,促進社會的發展。
總之,《設計中的設計》拓寬了我的視野,讓我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待周圍的世界和設計作品。它激發了我對設計的熱情和思考,也讓我更加期待能夠在未來的學習和實踐中,將書中所學到的理念和方法運用到實際當中,創造出更有意義和價值的設計。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 15
讀完《設計中的設計》這本書,我深受啟發,對設計這一領域有了全新且更為深刻的理解。
一、設計的本質與內涵
原研哉在書中強調,設計并非僅僅是對物品外觀的修飾,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思考和創造。它關乎解決問題、滿足需求以及傳遞情感和價值觀。例如,書中提到的無印良品的設計理念,以簡潔、自然的風格展現了對生活本質的追求,讓消費者在簡單中感受到舒適與寧靜。這種設計不僅僅是為了銷售產品,更是在倡導一種生活方式。
二、創新與觀察
書中還指出,設計師需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創新思維。通過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和不被注意的問題,從中挖掘設計的靈感和可能性。比如,對人們使用物品的習慣和行為的細致觀察,可能會引導出更符合人體工程學和用戶體驗的設計。
三、跨領域的融合
設計不再局限于單一的學科或領域,而是融合了藝術、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元素。這種跨領域的融合為設計帶來了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多的可能性。像一些智能家居產品,不僅在技術上實現了智能化,同時在外觀和交互設計上也充分考慮了美學和用戶心理。
四、對未來設計的思考
讀完這本書,讓我不禁思考未來設計的走向。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設計將如何更好地適應新的`材料、技術和社會需求?是更加注重可持續性,還是更加追求個性化和情感化的表達?
總之,《設計中的設計》為我打開了一扇重新審視設計的窗戶,讓我明白了設計的力量和價值不僅僅在于創造美觀的物品,更在于改善生活、推動社會進步。它激發了我對設計的熱情和探索欲望,也讓我更加期待未來設計領域的發展與創新。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相關文章:
在急流中教學設計05-14
中位線的教學設計11-16
《周易》中的設計思想09-07
《周易》中設計思想06-09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范文05-09
包裝設計中綠色設計理念的滲透論文02-02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及板書設計04-01
生活中負數教學設計12-14
電路中的開關教學設計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