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心理撫養第三章讀后感

時間:2022-11-18 11:28:44 讀后感 我要投稿

心理撫養第三章讀后感范文(通用12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心理撫養第三章讀后感范文(通用12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心理撫養第三章讀后感范文(通用12篇)

  心理撫養第三章讀后感1

  任何職業都要獲得從業資格證,而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子女教育方面參差不齊,尤其是育人基礎知識不夠豐富和系統。老師作為學校和家庭的紐帶,應該在開家長會的時候,向家長普及一些家庭教育的知識。寒假里,我認真閱讀了李玫瑾老師的《心理撫養》,里面很多觀點對家長具有指導意義。

  孩子成長過程中,不能只有表揚和贊美,更應該讓孩子知道人都有缺點和不足,要正視它們,改變或者接受它們。

  孩子在學校愛打架,一定是家長愛動手。作為家長,我也需要反思,孩子將近兩歲了,有時想給他立規矩,他不聽話的時候就打他屁股。可是不久我就發現他會拍打著玩偶,嘴里說著“打!打!打!”孩子的模仿和學習是天性,家長的言行都會反映在孩子身上。我覺得,還是得多跟孩子講道理,這樣他以后在校園里才能跟同學和睦相處。

  很多父母外出打工掙錢,讓孩子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年邁的爺爺奶奶和充滿活力的孩子中間,隔著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孩子說的他們聽不懂,長此以往,孩子不愛表達了,慢慢變得沉默寡言。

  教育孩子容易,教育家長很難,我們必須掌握更多相關知識,才能幫助更多家長和學生。

  心理撫養第三章讀后感2

  這本書涉及心理學、兒童教育學,書中的內容和建議具有很強實用性。人的成長是一件及其復雜的事情,父母都希望子女事業有成,家庭和諧,生活幸福。成年人的問題都可以在童年經歷中找到影子,“早年經歷對人的影響至關重要,因為決定了人的未來走向。”

  書中首先指出了一種常見的社會心理學現象“歸因偏差”,“人們在找原因時,往往把好的行為和成功的行為歸因于自己,而把不好的行為和失敗的行為歸因于外部”。這種認知偏差普遍存在,而人很難意識到其存在并進行糾正;與“歸因偏差”相對應,真正的心里成熟是相反的歸因,“在處理各種復雜問題時,人能夠不把緣由歸結于外部,而從自身找原因”;同時這種轉變是可以實現,覺察到自己的反應,提醒自己,進而養成習慣。

  對于教育小孩來說情感撫養和性格教養同樣重要,情感撫養意味著小時候的陪伴,“對于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親情和陪伴。”三歲以前的陪伴和照顧至關重要,“人的脾氣與初生前三年的照顧程度密切相關。”對于現實中留守兒童的問題,作者也給出了建議,如果不能由母親親自撫養,也要由固定的人撫養,形成穩定的依賴關系。書中提到情感撫養的作用在于“可以決定人性、人的情緒、性格、言語表達、還影響他的認知方式和親社會等方面的發展。”

  性格教養體現在不溺愛,讓孩子在與人相處中懂得感激與分寸。父母要讓孩子接觸外部的世界,告訴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培養孩子接受挫折的能力,心理彈性要從小練就。“當他漸漸長大,就要在之前有恩于他的基礎上,補充反面的內容立威于他,訓練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書中提到過度溺愛的孩子,遇到挫折會動不動以自殺的方式來威脅父母,應對困難的應對方式有多種,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孩子會選擇最極端的方式。性格教養的目的是養成“勤快、皮實、吃苦耐勞、經得住說、不輕易記恨的個性。”作者提倡讓孩子在四歲前后開始學習跑步、游泳,一項運動會讓人終身受益。

  作者還對選擇伴侶提供了建議,“真正但了過日子的時候,讓你感到幸福的一定是對方有好的性格,心里有別人,理解、體貼、寬容、平和、自律等性格品質才是婚姻幸福的保障。”性格是不易改變的,培養好的性格,選擇性格好的人相處。

  心理撫養第三章讀后感3

  昨天浩浩媽問我一個問題,說孩子有唇腭裂,如何養育才不會讓孩子會自卑,還有這個唇腭裂的事和孩子說還是不說好,孩子的爺爺奶奶說是不要和孩子說明事實。

  嗯,這是一個好問題,剛好我新買了一本書《心理撫養》,這是著名犯罪心理學家李玫謹教育寫的,我看了幾個章節,感覺不錯,對于我們養育孩子提供挺好的方向。我決定和大家一起伴讀這本書,這本書一共82個章節,一個晚上一個章節,我會抓一個點和大家聊聊心理撫養的這件事。

  現在相對于我們的父輩爺爺輩們來說,我們的孩子都不缺吃了,但不缺吃了,但卻缺了心理營養,心理的撫養顯得尤為重要。而我們的.唇腭裂孩子的心理營養更缺少一點,好不容易出生啊,又大費金錢做手術,照顧,不求孩子有多么成功,只希望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成長,但我們擔心啊,萬一孩子自卑呢!一個自卑就能讓孩子難過了。

  那么我們來學習好了。

  第一章節,沒有時間思維的人容易迷失。

  這個章節主要說是一個叫周全的殺人犯,李玫謹教授說,這個人什么都好,就沒有一個叫時間思維的思考方式。用自己聰明才智犯罪,但忘記了自己其實可以把時間拉得長一點,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干正道也會取得財富的,而不是急著去犯罪得到錢而早早斷送自己的前程,最后落下一個階下囚下場。

  這一個章節,冰哥也看了,因為我放在桌面上,他也看了,我們聊了一下時間思維的事,他說,犯罪真不值得的,因為人的一生其實很短的,如果犯罪還會加快結束自己的壽命。冰哥是明白的。

  時間思維是什么?我們如何用這個時間思維來看待我們孩子的成長?

  我是懷孕21周得知冰哥是唇腭裂的,至今七年了。而群里還有不少媽媽正在孕期,或者出生正畸的,沒做手術的。而冰哥都上一年級啦,開始有像大家所擔心別人笑話孩子的情況了。冰哥就說過有同學說他太丑的事了。但冰哥說,沒關系,把他的話當空氣了。

  我經常和大家說,不用著急,這些所有的困難都會過去的,以終為始的思考問題也是我現在愛用的。孩子在孕期,我們可以想,這個只是一個暫時的過程,孩子在正畸,這個也只是一個過往而已,最終就是可以做手術的。七個月不長牙,一歲不長牙,如同鄺院長說的,不會沒有牙的。

  這些真的只是暫時的,想要的目的都會達到的,而我們要做的,平常心陪孩子,等孩子長到那個可以做手術的時刻就好了。

  孕期的不安,孩子出生的擔心,手術的恐懼,術后的煩鎖護理,這些都是暫時的。這些都過了之后就沒有其他事了嗎?不會!

  不知道大家看過《士兵突擊》這部電視劇里連長說,生活就是問題疊著問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迎合這些問題。

  日子慢慢過,一天會比一天好,我們遇到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就好了。冰哥上一年級了,也會有一年級的問題,老師打電話和我說冰哥跳繩不及格讓我在家讓孩子多練練,我們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每天都練上十來分鐘,終于可以從每次1個跳到每次30個甚至40個了,但是,他的同學都能一次跳100個了,可是這有什么關系呢,我們只和自己比,一天比一天好就是最大的進步了!

  今天的讀書體會就聊到這,感謝大家與我共讀,愛是共同成長,我們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我之前對唇腭裂也是一無所知的,養育唇腭裂是第一次,做媽媽也是第一次,冰哥說媽媽是50分的媽媽,希望媽媽多學習,做他的好媽媽!

  心理撫養第三章讀后感4

  近日,又閱讀了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撫養》這一本書,讓我受益匪淺,特別是封面的一句話,給我印象最深:“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重要,性格比能力更決定命運”。

  一個孩子出生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他,怎樣撫養、教養和培養他,這本書給我們明確指出了全新的育兒理念,本書共分為7個篇章,李玫瑾教授通過三十余年的教學與研究發現,人的心理問題與早年的養育息息相關,書中重點從“心理撫養”和“心理教養”兩個方面闡述,告訴我們父母的陪伴、教育決定孩子的健康成長。

  李玫瑾教授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的很多問題也能從父母身上找到影子”,所以,父母也需要成長、學習。

  一、0—3歲,嬰幼期父母多給予關愛

  當一個嬰兒出生后,作為父母就應當與孩子建立親密關系,通過喂養、換尿布、各種接觸,讓孩子感受到愛,雖然他暫時不會說話,不會表達,但他可以通過哭,通過氣味來感受和依賴親人提供物質滿足和心理滿足。

  父母早期全心全意的愛與陪伴,是孩子生命最初的情感來源,也是孩子獲得安全感的保障。

  父母沒把孩子帶在身邊,而是交給爺爺奶奶撫養,等到孩子大了,再接到身邊上學時,就會發現,孩子見到父母就像見到了陌生人,會緊張、拘束、害怕,心理距離會持續很久。

  所以,不管多么艱難,孩子一定要自己撫養!尤其是孩子3歲以前,千萬不要圖省事,輕易把孩子交給包括雙方父母在內的任何人。

  二、3—6歲,兒童期父母加強性格培養

  三歲開始,孩子能夠行走,可以說出自己的要求了,會有一些不合理的索求,這時,家長可以對他無理要求說“不”,讓孩子逐漸掌握不同場合下各種行為的尺度與規矩。

  父母需要對這一時期的孩子耐心地樹規矩,教會孩子表達與溝通,學會講理,學會禮貌待人,學會分享與包容。

  這個階段非常重要,因為性格教養缺失,他在今后的生活中,可能會出現各種問題。

  讓孩子在六歲前開始經歷體力之苦,他會一生受益。要重視孩子的性格培養,一定要讓孩子養成勤快、皮實、吃苦耐勞、不輕易記恨的性格。

  三、6—18歲,青少年期父母加強能力培養

  隨著獨立意識與自我意識的不斷增長,孩子對父母有依戀之情,有些孩子會出現叛逆,父母一定要耐心和堅忍,記住“和善而堅定”的原則。

  這個時期,需要培養能力。能力與個人的兩個因素有關:一是先天稟賦,二是后天努力。

  所以,父母要與學校老師多溝通,多關注孩子在校的表現以及給孩子創造學習氛圍,投入教育資本,不斷提高孩子的能力。

  四、18歲以后,成年人的自我修養

  人一旦成年,許多事情就需要由自來獨立判斷或決定,孩子18歲以后,父母要學會放手,不能再替子女選擇和決策,否則,子女就會是“巨嬰”、“啃老族”。

  所以,該放手時就放手,人只有在不斷成長中,才能長大。

  書中很多案例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父母的缺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大的問題,養育孩子這件事,并不是有錢就能解決好的,人在成長過程中,親情陪伴比金錢重要得多,只有家庭和諧了,孩子才能健康成長了,社會才能更穩定。

  一個優秀的孩子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是父母長期的用心經營,并不斷完善和改變自己來教育和引導逐步實現的。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家庭養育的重要性,作為家長,要關注孩子的身、心、靈,多與孩子溝通,培養孩子堅強的性格,珍惜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不斷自我完善,終身成長,只有大人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心理撫養第三章讀后感5

  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人的育兒觀已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但仍有太多的父母因觀念、方式、時間、環境等因素的制約而不得法。

  讀完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撫養》,我竟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本書為我們傳遞了一種全新的育兒理念:養育孩子,心理扶養比物質扶養更加重要。

  作者認為:心理扶養包括情感、性格、觀念、能力四個方面。

  父母必須參與心理扶養的全過程,通過陪伴與關愛獲得孩子的依賴感,進而獲得管教孩子、“立規矩”的資本。

  想想為什么有些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后拒絕交流、出走、頂撞、不合群、學習困難等問題。那是因為父母在孩子小時對她的心理疏于了解,同時也沒有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所以在孩子還小時,當她還足夠依戀家長時,父母通過參與孩子成長,進行情感扶育,教她做人做事。

  很多父母盡管陪著孩子,但是從來不會教孩子如何做人做事。以至于孩子長大后因不會做人做事而四處碰壁,或者在社會上無法立足。

  還有許多父母最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特別注重能力的培養。能力確實很重要,可以影響一個人掙錢多少、地位高低等,但在人的心理發展過程中,它應該排在情感和性格之后。因為決定一個人有沒有“人味”,要看他對人間悲歡離合的感悟,以及他帶給別人和社會的感受。

  一個人能讓身邊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為社會做出貢獻,這應該是父母最開心的事。能養育出這樣的孩子就是父母最大的功德。

  最后,以“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句話來和所有的父母共勉之。只有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心理撫養第三章讀后感6

  《心理撫養》的作者是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家。她通過三十余年的教學與研究發現,人的心理問題與早年的教育息息相關,由此提出了人的教育要關注早年心理撫養,尤其要關注與人性相關的情感、與命運相關的性格等觀點。比如,一個人是否會犯罪,往往與他出生后的家庭養育密切相關。

  與其他兒童教育類書籍不同,這本書從社會問題的視角著手,直擊早期家庭教育對人的性格養成、行為形成的重要影響。提到所有社會問題其實都是人的問題,而人的問題又源于早年的養育,孩子的問題多是身邊的大人造就的等等。從家庭是人生的起點開始到性格培養決定命運,從基因遺傳,到意識、觀念、情緒、情感、意識、品行等多方面細致深度地講解。例如,“心理品質的基礎取決于遺傳,所以優生優育很重要。人的心理具有客觀性,即使是同一對父母,在不同時間生下來的孩子都會存在這種客觀的差距,所以要因人施教”以及“心理發展有跡可循。在心理發展的四個重要的臺階中,18歲之前就占了三個這18年可謂奠定了人生的根基。其中,最重要的是前兩個臺階(0-6歲)。這讓我們知道,父母早年認認真真地養育孩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會影社會響孩子的一生。因此,在孩子還不懂什么是未來的年紀時,父母應以智慧的方式對孩子有所約束和要求,而不是任其無知無畏地錯過人生的某些關鍵環節。”書中列舉了作者在幾十年工作中接觸的青少年犯罪者的事跡,通過與他們的溝通交談,尋跡到他們在早年撫養時家庭出現的問題直接影響了他們的心理風格,終而作出犯罪行為。讀時不禁讓人反觀自身的問題,唏噓家庭撫養的重要。

  許多父母最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特別重注能力的培養。能力雖然重要,可以影響一個人掙錢多少、地位高低等,但在人的心理發展過程中,它排在心理撫養和心理教養之后。父母親自陪伴孩子成長,比給孩子掙很多錢更有價值。與其給孩子存錢,不如教孩子如何為人處世。能養出一個能讓身邊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功德。

  心理撫養第三章讀后感7

  看完后會有心頭一緊的感覺,會有一絲絲危機感,甚至有一絲絲焦慮,因為可能會意識到了自己某些地方正在犯錯誤,這是我個人看完這本書的第一感覺,不知道其他人有沒有同感?但是思考片刻后,我個人感覺養育孩子還是需要放松自己,畢竟犯罪事實是個案,不是通病,養育孩子的路上可能也有很多無奈,例如某個階段的陪伴缺失,本書提出問題是值得作為家長的我們反思,需要意識到養育孩子心理撫養和性格撫養的重要性。這應該是這本書的教育意義。

  這本書講的是心理層次的剖析,所以也給我們打開了更多看問題的角度。例如被欺凌者有沒有問題!

  我覺得它同時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例如為什么談戀愛要了解對方的家庭,為什么要問對方家里老人的情況。“臭味相投”“富不過三代”的科學心理依據。

  本書從犯罪的事實倒推回人的成長階段,從而讓養育者明白養育一個孩子該從哪些地方著手。例如,書中從撫養缺失帶來的后果角度講了嬰兒為什么哭了一定要抱,從性格養成角度談了男孩子為什么要窮養。為什么不要死盯著孩子的成績,為什么成績不好的孩子,很多性格養的好的孩子往往更有出息等等。本書核心點是孩子養育過程中出現問題,應該追溯到孩子的'早年被撫養的經歷,有誰陪著,是怎么陪伴的,這些直接影響孩子一生的行為和命運。

  這本書非常容易看進去,特別適合不喜歡看書的父母,因為淺顯易懂,都是大白話,并不是理論性非常強的一本書,它的觀點全部在標題上表明,很多其他養育書籍中的理論觀點在這本書里面都是用生活化的場景講述。例如延遲滿足,這里講的是吃葡萄理論,先吃大還是吃小。通書都是用案例的形式來講述,案例貼近生活,很新,而且很多不幸的遭遇故事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平時刷手機也能刷到的案例。

  看完本書感覺有部分思維方式是父母輩的,例如孩子做錯事的一些處理方式,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父母輩一貫的思維,可以讓我們看到父母輩帶孩子其實也有很多我們比不上的優勢,例如我和先生曾討論過,父母的性格可能會把孩子帶的更開朗等等。所以大家千萬不能焦慮,如果能親自帶,那是最好的,現實情況暫時無能為力時,盡量把情況調整到最好,只要一直努力著,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

  書里面有個別觀點做法是個人不太接受的,這個看個人培養的傾向。

  心理撫養第三章讀后感8

  歷時一周,讀完了這本《心理撫養》,看完后對于教育孩子還是有很多收獲的,如果不整理,可能很快這本書的內容就淡忘了,所以對自我的要求是無論讀后感好壞,都要寫出自己最真實的感受。

  1.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特別重要。

  每個孩子出生大都是以家庭為單位,孩子在家庭這個環境的熏陶下長大。這個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在對孩子有著影響,在孩子的童年時期要給予孩子豐盈的愛,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后性格大多比較爽朗、樂觀。

  2.孩子的早年撫養方式非常重要。

  李教授追溯那些犯罪分子的早年成長經歷,大多是在童年時期就沒有被關愛過,要不就是對于孩子的教養方式過于溺愛、放縱或者嚴格,造成孩子性格的缺陷。兇手缺少人情味或者約束感,這種早期的教養方式很容易造就孩子的性格,導致后期很難改變。

  3.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為。

  人的本質就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雖然以家庭為單位,但最終要走向社會,服務于社會,所以孩子要有適應社會的能力和行為。也就是在從小就要給孩子樹立規矩,讓孩子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是違法的,一定不能做。

  孩子從小就應樹立規矩,比如到別人家做客,不能看到人家桌子吃的就像自己家一樣隨便拿,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到了別人家不能亂動別人的東西,還要禮貌叫人。關于叫人,這個我成長的過程中被這個深深的困擾著,村里有些長輩,我也不知道該叫哥還是叔、大爺、老爺,每次過年家里總會來很多的客人,我也不知道都是什么親戚,那種場面就比較尷尬,家里長輩就會數落我,說我不知道叫人。有時候在村里為了避免叫人的尷尬,會寧愿多走點路繞開有人的地方回家。直到現在我也不是特別擅長親熱的叫人。

  家長從小就是應該培養孩子的這種親社會的能力,不至于以后出現社交恐懼癥。關于孩子禮貌待人,這點家長更是應該給孩子樹立規矩。從剛會說話就要養成講禮貌的好習慣,我發現我教的有些學生就不愛說謝謝,這段時間上網課,因為作業或者班級事務去聯系孩子,有的孩子無論你怎么發消息都是不回,更過分的是我還出現了被拉黑的行為。我們可以說她是個孩子去原諒她,那么長大了到了社會上就會突然變得有禮貌了嗎?很明顯不會。有禮貌是刻在骨子里的一種教養。如果在公司上班,對上司、領導的話不回應,還拉黑,我想這個人一定會被炒魷魚。

  4.孩子的是非觀念是在嘮叨中形成的。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像是一張白紙,是非觀念的形成是后期形成的。一個最可怕的就是沒有是非觀念。以前我總會覺得家長好煩,絮絮叨叨的,一句話說了一遍又一遍,但我現在明白正是在這種絮叨中,在孩子的心靈上刻印了正確的觀念。

  當然除了絮叨之外,更重要是家長給孩子樹立榜樣,家長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身教大于言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都是強調榜樣的作用。

  5.培養孩子的耐挫心理。

  現在的孩子動不動就想不開,這都是從小嬌慣,家長從來不舍得吵孩子,一直順著孩子心理造成的悲劇。沒有一個人喜歡被批評,但批評的聲音卻有助于糾正我們的錯誤。

  在帶班的過程中,我也經常批評我的學生。這里有一段話值得學習,我可以說給學生聽:“很多人是不愿意被被人批評。批評別人是一種得罪人的事。可是,如果你做錯了沒人說你,你就不知道自己錯了,也就不會引起重視和改變。這時,誰批評你好呢?那就是跟你最親的人。他敢說你是因為他愛你,不怕得罪你,真心希望你更好。你是我的學生,你做錯了,我現在批評你,以后你走入社會就不會再犯這類錯。總之,只有親人,愛你的人才敢說你。“

  我比較贊同書中的育兒觀念,書比較通俗易懂,所以讀得有些快,也許某一天會回過頭再看這本。讀書,求的不是速度,更應該是質量。同時,把所學運用到生活中,所有的知識都是相通的。明天《正面管教》這本書就到了,加入了一個共讀群,希望這個寒假能夠細細品味這本書。

  心理撫養第三章讀后感9

  給爸爸媽媽推薦李玫瑾教授的這本書《心理撫養》。閱讀育兒領域的書籍越多,越感受到作者們內在的某種一致性:都是為了孩子們生命更好的發展,內心平和喜悅,能夠為社會做出一定貢獻。

  這本書的重點很清晰,就如書名一樣,希望家長們意識到,除了關注孩子的成績、外顯的能力,更要注重孩子成長過程中心理方面的健康發育,作者稱之為“心理撫養”,關于如何做,作者提及了非常多實用的方法。

  因為作者本身是犯罪心理學出身,書中大量案例都是真實的罪案。可能有些家長會認為,這些案例過于極端,犯罪的人畢竟是人群中極少的一部分。

  但我認為這恰好是一個非常新穎的角度,我們能夠從書中看見,一個孩子如何從“性本善”,在早年不當的家庭教育下,逐漸喪失人性,走向罪惡的深淵。

  芒格說過,如果我知道我會在哪里死掉,我就會永遠避免去那些地方。這種逆向思維,同樣適用于養育孩子,我們知道孩子會被如何養廢,就永遠不要以那些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

  心理撫養第三章讀后感10

  這是我讀的李玫瑾老師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是《幽微的人性》。《幽微的人性》主要講李老師作為犯罪心理學家對人性的理解和剖析,讓讀者能更加立體地看到人性的復雜性。其中有提到一些子女教育的問題,因為人的品行和性格主要都是在童年時期受父母和環境影響形成的,犯罪行為的原因也往往可以追溯到犯罪分子童年的經歷,但李老師在那本書中沒有重點講子女教育。所以當我看到她出了這本專門講子女教育的《心理撫養》,便毫不猶豫買下來。

  讀完之后收獲很大,我覺得它是每一位父母都應該讀的指導書目之一。其實我不喜歡讀關于教育孩子的書,因為我認為孩子不是機器,每個孩子都不一樣,父母不可能也不應該像讀說明書一樣按照書上的內容去“教育”孩子。但李老師的書特別之處在于,她在書中并沒有過多教我們具體如何教育子女,而是通過很多真實的例子讓我們從一個更加宏觀和長遠的視角去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李老師的方法論講得很少,主要在構建理念,不斷地從各個角度讓我們認識到做父母意味著什么,孩子的成長需要什么。

  摘取李老師書中講的一段話:

  “我想告訴所有戀愛中或初入婚姻的年輕女性:無論你的生活多難,你要想好,你有沒有時間和耐心去陪伴一個弱小的生命?若沒有,我建議你要慎重!不要輕易地懷孕!如果孩子在早年對誰都沒有形成依戀,那么發生心理異常的可能性就會增加。這種孩子容易出現冷漠、無情、殘酷等表現。他們的智力發展可能完全正常,但社會性發展容易出現問題,比如在與他人交往等性格方面出現異常。犯罪心理學研究發現,許多殺人惡魔冷酷無情的心態,往往源于他們在幼年沒有對撫養人形成依戀,或者在10歲前后失去了依戀對象。由此可見,母親的親自撫養是多么重要。”

  李老師的這段告誡不僅適用于所有的年輕女性,也適用于所有現在在國家政策的鼓勵考慮是否生二胎三胎的女性。我個人認為,那些在催婚、催娃、催二胎的壓力之下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不動搖的女性朋友們非常值得大家尊重和佩服,因為她們懂得李老師上面講的那個道理,她們知道,如果自己沒有辦法給孩子最好的陪伴,那么就不要生孩子,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

  心理撫養第三章讀后感11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說:不論你的孩子多么可愛,也無論你有多么愛他,終有一天他會走出你呵護的范圍,所以心理營養也要多樣化。 一個12歲的男孩,晚上與同伴跑到網吧去玩,整夜都沒有回家,媽媽因為找不到孩子而萬分焦急。 第二天孩子終于從外面回來了,媽媽憤怒地訓斥了孩子,還用院子里的掃帚打了他兩下。然后孩子進屋睡覺去了,媽媽以為這事就算過去了。可是等這個媽媽做好飯,進屋叫孩子吃飯時,才發現孩子已經死了,原來這個孩子進屋就找了一瓶農藥喝下去自殺了。 僅僅被媽媽訓斥、打了兩下就自殺了,是孩子的性格太脆弱、叛逆,還是媽媽的管教方式過于簡單粗暴,才導致孩子出現自殺的心理。 有人說可能是這個媽媽的管教方式過于簡單粗暴,也有人持不同意見。 其實,面對孩子死亡媽媽痛苦萬分,這個媽媽平時從來不舍得打罵孩子,就是因為孩子一晚上沒回家,在擔心和焦慮的雙重作用下打了孩子。 對于孩子自殺的心理,李玫瑾教授給出的分析結果:導致這個男孩自殺的原因是家庭教育。

  孩子的爺爺奶奶對這個孩子非常寵愛,什么事都順著、護著孩子,更不允父母說孩子。 過分溺愛的結果是讓孩子對家人的愛產生了錯覺,認為他是這個家里最重要的人,并養成驕縱的性格,于是就產生:你敢打我,我就死給你看的報復心理。 心理不成熟的孩子,哪里想到死亡的代價是慘痛的,就這樣輕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給孩子的愛里加點鹽,就是要在孩子做錯事時給予批評、糾正,再犯時可以適當體罰。孩子做錯事,父母生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如果我們不表明對犯錯這件事的態度,孩子就不知道做事的原則與底線,也不知道家人對他不光是寵愛還有會責罰。 有的父母不建議斥責孩子,更不建議打孩子,這樣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沒有原則地打罵孩子我當然不贊同,但孩子犯了錯連父母的斥責都承受不了,成年后能面對生活中的種種難關嗎! 止學時同學的欺負、嘲笑,老師的嚴格要求、工作時面對上司或同事的刁難,打壓,這些成長路上的絆腳石,孩子能應對嗎! 我們從小呵護大的孩子,不要指望別人也會像你一樣愛護孩子,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讓他們長大后能成為獨擋一面的人,不是一個只有玻璃心、只會躲在父母身后的孩子。 不驕縱孩子、鍛煉他們的心理承受力,讓他們體會生活的咸,感受多元化的父母之愛!

  心理撫養第三章讀后感12

  一、要培養孩子的自信,但不可一味贊美,以致孩子形成自戀型人格。

  “自戀型人格往往是后天養育造成的。如果我們對一個小孩天天夸“你真棒”“你真帥”“你真神”,不說別的,這個孩子長大后就會產生一種錯覺,出現自我認知障礙,覺得自己真的很了不起。當他獨立走向社會面臨難題或面對更強的對手時,往往不能接受現實。”

  鄭淵潔說:“鼓勵能將白癡變成天才。”但只有夸贊沒有直面問題的批評也可能把天才變成白癡。走上工作崗位后,見識過很多類型的同事,有的人對自己的迷之自信遠遠超過了自己的實際水平,出現問題總是找別人的原因,最后面臨難題(甚至并非不可解決的問題)時心態轟然崩塌,自己斷送了自己的前途。這大概就是“自戀型人格”的惡果。

  二、 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不教而善”。

  “在心理學史上,從弗洛伊德到榮格都在研究后天經歷對人心理產生的深遠影響。他們的研究成果讓我們知道,人生經歷形成的記憶不僅停留在相關的神經細胞中,還會遺傳給后代。這意味著我們今天學習和努力的經歷,會成為下一代甚至是下下一代的能力。因為我們的能力里面有祖先曾經的努力,所以我們會在某種情況下重現他們的行為模式。”

  三、 狠得下心來。有原則、立規矩。

  “所謂性格,是指人在后天形成的與他人有關的社會行為方式。人的所有社會行為都有第一次,比如第一次索要一個喜歡的東西時,若是以哭鬧的方式獲得滿足,會養成一種性格;若是哭鬧無用,以跟人商量或自己努力的方式獲得滿足,則會形成另一種性格。所以,對初涉世事的幼兒來說,撫養人在滿足他任何要求的同時,也是在教他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如何待人處事,為他建立一套與他人和社會有關的行為規范。一旦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成為有教養的人,孩子日后就比較容易融入群體和社會。”

  四、 心理撫養既需要知識,還需要眼光。

  “脾氣不好,在小范圍內可能只是一個人的修養問題,但當一群人都脾氣很大時,就很容易形成群氓,如同沙塵暴一樣,球迷發狂后的破壞力就是證明。如果一個地區、一個國家這樣的人多了,就會影響國家形象。”

  所以,心理撫養既需要知識,還需要眼光。今天每個家庭的養育是否到位,可以決定十多年后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國民教養水準。我們要努力改變以往那種粗放型的養育方式,要養性情平和的人,而不要養太多那種“哭著長勁”的暴脾氣的人。

  五、真正有力量的教育應該來自心理上的力量。無論父親,還是母親,能夠做到讓孩子發自內心地尊重自己,敬佩自己,愛戴自己,這就是最成功的教育。

  “聰明的母親應該學會放手,能讓孩子自己完成的,讓孩子盡早學會自理。另一方面,母親要有意識地在孩子面前顯示堅定的一面,即對一些重要的事情提出要求后,必須堅持到孩子接受,不能輕易放棄自己的主張,但態度要溫和。母親的嚴格應該是“和善而堅定”。

  父親與孩子的關系,更多的時候是為孩子樹立一種榜樣,這個榜樣應該是孩子將來在家庭之外能用得上的行為方式。如了解分歧,分清事理,調解關系,在社會生活中處理問題的行為方式。父親因為有力量,所以更不能輕易地動用暴力。父親要給孩子傳達這樣一個信息:“我有力量,但我從不濫用。”我跟你講理,跟你探討,就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真正有力量的教育應該來自心理上的力量。無論父親,還是母親,能夠做到讓孩子發自內心地尊重自己,敬佩自己,愛戴自己,這就是最成功的教育。在孩子最為難的時候,遇到挫折的時候,父親若能夠以自己的見多識廣、開闊的心胸給孩子一些建議和指導,可以告訴他“這件事眼前是件大事,但你以后回過頭來看就不大了”,這就是在培養孩子的胸襟。父親要給孩子朋友般的感覺,做一個孩子人生的指路人。”

【心理撫養第三章讀后感】相關文章:

《心理撫養》讀后感(精選6篇)11-17

心理撫養讀后感(精選7篇)11-17

《心理撫養》讀后感(通用5篇)03-03

心理撫養讀后感(通用6篇)11-17

心理撫養讀后感范文(精選10篇)11-18

《心理撫養》讀后感(通用6篇)11-18

心理撫養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11-18

讀心理撫養讀后感(通用8篇)11-17

心理撫養這本書讀后感(精選5篇)11-17

心理撫養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