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第三章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被討厭的勇氣第三章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被討厭的勇氣第三章讀后感1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第一遍讀過的感覺:書里的觀點很正哦!輕松的閱讀,讀完后有種蠢蠢欲動的感覺,想要照著做試試看,但需要再確認下實操方法。
“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是我們想有勇氣地生活成長的必經之路,這三步走就像游戲通關,要想到“他者信賴”這第二關,首先要真正做到:自我接納(對自己的無條件信賴),才有可能找到第二關的門。
過了第二關,第三關才會出現,第一關過了,第二關才顯現,跳著來的話,第一關沒過,看到的第二關也許是海市蜃樓無法開啟第三關的門。過關過的是否徹底,取決于人生這看似一條線上的各個點,即生活中的每一天是否盡情地舞蹈了。特別喜歡書中關于旅行的舉例,旅行不是你到了目的地的那一剎那,而是從你打開門,踏出旅行的第一步開始就人在旅途。有時候會糾結:擔心自己沒用看到體驗到別人體驗到的景致,從書中的角度想:每個人的旅途因為人而不同,別人的經驗可以借鑒,但每一刻的體會都是純個人的。
三關中的后兩關更有水到渠成的味道,真正難做到的是:第一關——自我接納。
大量的對話都是為了讓青年接納自我。
1、接納自我并付諸行動是第一步:“原因論” VS “目的論”。“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想起自己曾經做過的一個決定,我感覺自己是一杯很咸的鹽水,過去的經歷是我杯中的鹽,時間久遠無法析出,我能做的就是不斷地向里面加清水,稀釋成可飲用的淡鹽水。——“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是更新。”
2、自我接納的第二步:人際關系是自我接納的練習場。登上人際關系這個練習場,需要自己做一些準備:放下自卑情結和優越情結,“困擾我們的自卑感不是‘客觀性的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解釋’。”卸下一決高下的鎧甲,且不用“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敗’,所以才無法給予祝福。” 困難也好,挫折也罷,無論如何面對—接受—處理,同時相信處理方法和表達方式決不僅僅只有“發怒”這一處理方式。
3、自我接納第三步:課題分離。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不是去討別人的厭,自顧自地不顧他人感受和安危。而是即使冒著被別人討厭的風險,也要堅持自我,如堅持自己的觀點。在這里要分清是他人的課題,還是自己的課題。很典型的例子:別人是否討厭我,是那個“別人”的課題,但若我心中有想法說:“我都這么做了,你都不認可我、接納我。”這就變成了我的課題,我有求回報的心理。
4、自我接納的第四步:放棄自我中心。讀第三章時我有一個問題:在想融入一個群體時,我們是會付出,但付出的目的,似乎是被認可。問題和第三章里的“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有些相悖,好像答案在這一章中。如果做到了:將“對自己的執著”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尋找“共同體感覺”(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夠從中感到“自己的位置”的狀態),并積極地參與到共同體,可能之前所想的為獲得認可的“付出”,就成為整個人投入后的自然行為,而不帶什么“使命”。
本書關于阿德勒心理學的對話最后落點在:直面“人生課題”。也就是不回避工作、交友、愛之類的人際關系課題,要積極主動地去面對。人生的解釋權在每個人自己手里。
被討厭的勇氣第三章讀后感2
看完這本《被討厭的勇氣》有四五天了吧,原本沒打算寫點東西,我看書一直都是看過之后評價了好壞推薦與否就拋到腦后了,雖然說這種讀書方法不被倡導,但我甘之如飴。過來寫讀后感是因為這兩天在看《認知覺醒》周嶺的書,里面的很多點都戳我的心,當然我很推薦這本書,不過我現在還是回歸正題吧。
整本書是以對話的`形式展現的,展現了阿德勒心理學,這本書一開始就是一個青年聽說某個智者說: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他無法接受這個觀點,于是找到了這位智者開啟了對話。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根本沒聽過阿德勒這個名字,其實他也是心理學三大家之一,于其同等的是我們眾所周知的佛洛依德,榮格。這本書中介紹了阿德勒心理學的很多方面,阿德勒心理學提出了目的論,和弗洛伊德的因果論不一樣,弗洛伊德說的話我們現在普遍都這么認為,弗洛伊德學說認為呢,現在是過去的自己造就的,過去對現在影響很大。但阿德勒卻這么認為,過去對現在沒有影響,你覺得有影響是因為你有想要逃避的事情,你覺得有影響,是你拿過去作為借口,你把過去的經歷作為借口來實現自己的目的,這就是目的論。
阿德勒心理學簡單來表達就是:我愛你,與你無關。他提出要學會分辨人生課題,比如我愛你,這是我的課題,我要做的事情。而你,你愛不愛我,不關我的事,與我無關,這是你的課題。想明白這一點,很多煩惱都沒有了。
阿德勒指出:一切煩惱都來源于人際關系。比如說人際關系中的“權力斗爭”,書中提到了關于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權力斗爭,比如說:父母對子女的教育管教,是以一種上下級的關系,以一種指導的關系進行教育,子女往往會輸在權力斗爭中,但權力斗爭的輸方往往會對贏方進行“復仇”,這就有叛逆的表象了,有的孩子為了復仇表現出來的叛逆形式是逃學、上網、染發等等讓父母感到不滿的事情。那么良好人際關系的相處方式是什么?
書中提出的最好的方式是與交流者是一種”橫向關系”,不表揚也不批評的關系。那么我們常用的就是“縱向關系”,比如父母對孩子說的:“做好的,好樣的”,這種表揚,這種上下級的態度,容易聯想到操縱,干涉。以表揚的話語來操縱孩子做自己滿意的事情,來干涉孩子們的想法。但是有時候孩子不得不依靠父母的引導才能走向正確道路,所以這時候就有了基于橫向關系的援助,被稱為“鼓勵”,比如說孩子幫忙做了家務,不應該說“做的好”,應該說“謝謝”,把孩子和自己劃到一個高度來,以示尊重。
當人聽到感謝之詞時,就會知道自己能夠對別人有所貢獻,人只有在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能獲得勇氣。當然有一種有價值,是:只要存在,就有價值。比如老人家,只要活著,家人們就開心,那就是價值。其實在關于這點上,橫向關系我很贊成,但實際使用起來卻很難。阿德勒心理學也可以說是被使用的心理學。
說實在的,今晚和我一個姐姐討論了一下這本書,主要是我單方面瘋狂輸出,輸出完之后才發現自己的語言漏洞很多,很多點都沒讀透,但我還是堅持發表了一篇讀后感,畢竟要是讓我再讀一遍,那就等明年吧。
別的不想說太多了,有興趣的就去看看這本書吧,書中還提到了自卑感,自卑情結,活在當下,人生意義等等。這本書名為被討厭的勇氣,如果你想活得自由獲得幸福,就要有邁開腿的勇氣。打開這本書,你就邁開了第一步。
被討厭的勇氣第三章讀后感3
今早終于全部讀完了,有種開眼界的感覺,是粗略的閱讀,多數是早上睡醒以后讀的。
先理理,我印象深刻的幾個名詞,他貢(能為他人帶來價值,但不是為他人,是為了自己讓自己體現了價值,從而有了我可以待在這里,有了歸屬感,我屬于這里,這樣便有了自在和自由)。這個他貢不一定是自己認為和眼見實現的,是種感覺,主要判斷來自于他人,是對他人的一種正面影響,和對影響帶來的幫助,好了,這個是他貢。
另一個名詞是,課題分離,有了它,全世界和人生都會變得簡單起來,人的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人際關系里用課題分離,一切都會明了,你是你,我是我。舉個例子,交友初期,你大可完全信任他人,因為信任別人是你的課題,至于最后,對方是否值得你信任,不是你的問題和課題,是對方的課題。如果你萬事持懷疑的態度,對方能感受到你的不信任,同樣也會報以懷疑,那么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朋友,也無法建立深度關系,一切的成功都是深度關系的產物,我接觸到的著作中,武志紅說過,馮唐也說過,這點很重要。
當然也不是讓你,真的什么人都去信任,這個只是個態度,你的選擇和課題,以信任之心,與人相處相交,最終發覺對方不足以信任,這也不是你的問題,是對方的課題。大不了你可以剪短自己與此人的關系,因為拒絕聯系是你的權利也是你的課題,每個人手里都有一把友誼大剪刀,可以主動的剪斷與他人的關系,這是你的自由。
好,以上課題分離說完了,下面說說被人討厭和勇氣。
人們總是有尋求認可的欲求,仿佛別人或者自己在意的人不認可,就會懷疑自己,會不開心,感覺沒有得到支持,再或無法繼續無法去執行了,其實大可不必,你活著是為了自己,人生只有一種成功,就是按照自己意愿過完一生,而不是活在別人認可和期望里。如果別人不認可會怎樣呢?別人會討厭你,不認可你,你會不開心,但這是別人的課題,不是你的課題,可以不必考慮。我們自己需要考慮的,是當下自己的感受,自己到底想也怎么樣。如果總是怕別人會討厭自己,按照別人期望的模式去活,人緣是好了些,別人也不會帶給你討厭你的感受,但你都活在別人眼里了,無法真正做自己,所以了,自己活成自己想成為的人重要,還是達成別人期望值重要,一個是自己的課題,一個是別人的,會課題分離之后,就會變得簡單起來了。
按照自己意愿活著,這是條探索的路,路上可能會迷路,記住我們還有啟明之星,就是他貢價值,會指引我們砥礪前行。按照別人期望活著,是條明示的道路,按部就班就好,不會迷路,因為有得參考,大多數人都是走這條路,但你會不快樂,因為它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人是可以改變的,世界也是可以改變的,當你一改變,你眼前的世界整個都改變了,當你改變后視角變了,看世界時已是全新的世界,我們怕被人討厭,缺少被討厭的勇氣,現在需要堅定自己的內心,勇敢的做自己,哪怕被一大幫人討厭,又何妨呢?討厭我,那是他人的課件,按照自己心意做自己是自己的課件。
額,七七八八寫了這么多,這是淺讀,見解也膚淺,粗略的體驗,會再復讀用(復讀會微信讀書app閱讀,這次是Kindle),到時再寫一篇,與此文做對比看看,祝看到此文的人,有收獲,這是多想啦,高估自己,哈哈,記得書名,有好奇之心,將來會去閱讀就好,哈哈哈哈,隨你,這是你的課件,我已寫完!
被討厭的勇氣第三章讀后感4
與其說是被心理學上的邏輯驚艷到更多的是尋找到共鳴。
與蘇格拉底的原因論相悖,阿德勒心理學強調目的論,客觀的事實與主觀的解釋、被動的心態和主動的選擇之分。發生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看待已發生的事件;同樣的,被賦予什么沒關系,有關系的是怎么利用被賦予的東西。簡而言之,此時此刻的主觀能動性決定了你是誰,你怎樣。
人際關系是一切苦惱的源泉。反復提起的原生家庭問題在阿德勒理論面前就有了不同的答案,之所以自閉之所以沉浸在過去的傷害中是因為這樣才能更安心,這樣才能不與外界交往,才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活著。不愿反駁不是因為理論不足,不敢表白不是因為容顏不佳,不去面試不是因為能力欠缺,不反駁、不表白、不應聘的目的是拒絕被他人討厭和拒絕。如此,才能保護自己謹小慎微的自尊心不受傷害,才能心安理得的維持現狀。在對不變的眼前的不滿和對改變的未來的不安中,人往往更愿意選擇前者。人們總愛說等有時間了我就去干什么,但是只要我不去做,就永遠保留著只要我去做就一定會成功的可能性,所以不是沒時間沒精力,只是我的目的就是不做,不然我的真實能力和潛力可能會摧毀當前的生活。發脾氣同樣適用目的論,情緒是可以掌控的,多是為了威懾對方才怒發沖冠歇斯底里,講道理也能達到目的,但總會覺得效果大打折扣了。阿德勒就此論題給出的破解謎底是課題分離,你只負責去做,別人怎么想與你無關,即“我愛你,但與你無關”。
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自己。自卑是個中性詞,是人追求進步的一種健康的心理狀態,但我們往往夸大它,使其成為認可欲求。總是讓別人的喜好左右自己的行為,總想要去得到身邊的人乃至是全世界的人的認可。如果別人的認同與表揚成為操縱自己情緒的手段,那個體就失去了獨立存在的意義。那么如何才能以一顆甘于平凡的心態輕松的活著呢?書中概括了三點:自我接納、他人信賴、他人貢獻。簡單的說就是接受自己,無論是優秀的你還是不堪的你都是獨一無二的你,有些人僅僅是因為你的存在就會幸福。其次,無條件的信賴而不是信任他人,信任需要擔保抵押但信賴是不講條件的,你始終都是你,背叛不足懼。最后,放下得失之心,做有益于他人的事,從對他人有用中實現自身價值。從課題分離到共同體感受,完成人際關系的良性閉環。讓我們像祈禱文中那樣祈禱吧: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生命的軌跡不是一條直線而是由無數個剎那構成的點。就像旅行的目的不是到達某個地方,人生的意義也不執著于攀登某個高度,途中的風景才彌足珍貴。鴻鵠之志也難解瑣碎生活中的滿地雞毛,所以沒有目標也無妨,認真過好此時此刻,這本身就是跳舞。老師今天教的字學會了嗎?領導今天布置的工作完成了嗎?親友今天要表達的愛心發射了嗎?絢爛耀眼不過瞬間,重復繁瑣是必修課更是世間常態,腳下的路、身邊的人才最重要。煙火氣、凡人心,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
一切都源于自己,今日份的幸福是晚飯吃燴餅。
被討厭的勇氣第三章讀后感5
當第一次看到被討厭的勇氣這個名字的時候,自己真的是不能夠理解其含義,難道說被人討厭還需要勇氣嗎?
看完之后個人印象比較深刻的有以下三方面。第一,相比于廣為大家熟知的弗洛伊德的原因論思想,阿德勒的思想是目的論。第二,分離課題,不妄加干涉他人的課題,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第三,我覺得就是四個字,活在當下。
1、原因論和目的論
原因論從我們小的時候已經不知不覺的融入了我們的生活,它是給予了我們很大的幫助,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也給了我們一定的束縛。因為所以從很小的時候我們就了解這樣的因果關系。
比方說因為小時候的經常被欺負所以自己現在性格比較自閉害怕與人相處,站在原因論的立場上那就是小時候經常被欺負導致了你現在害怕與人相處,小時候被人欺負已經是事實,這個事實造成了你害怕見人的另一個事實。
站在目的論的角度應該是這樣的,你的目的`是你害怕見人,所以你需要尋找可以讓你實現害怕見人目的行為、方式。你自卑、小時候被欺負導致你性格內向這些都是你害怕見人給自己提供的辦法。
或許你會說這都是事實,如果說這是事實,是否一個事實造就了另一個你害怕見人的事實。但是難道所有小時候被欺負的小孩子都害怕見人嗎?當然不是。去和別人接觸溝通會讓你感覺害怕,而不和別人溝通會讓你感覺舒服,根本原因是因為你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如果你的目的是去和別人交流、溝通,是為了這個目的而為,我想你所有的想法也會為這個目的而做。改變自己的目的,改變自己對既定事實的看法。
2、分離課題,分清主次
為什么要分離課題呢?分離課題就是為了分清主次關系,不要妄加干涉他人的課題。比如說你有一個畫畫的興趣愛好,你給自己定了每天畫一個小時的畫,這肯定是你的課題了,因為這個畫畫是你的事情。比方說有一天你因為有事沒有畫畫,你的朋友看到了你沒有畫畫讓你趕緊畫畫去。我想你當時肯定不會特別開心,因為他干涉了你的課題。
我們都不希望被他人所干涉,反之亦然,他人也不希望自己被干涉。當你去干涉他人的課題的時候主觀意識里是想要別人按照自己的思維去做事情的,怎么能讓人開心呢。可以去引導但是不能無視他人的意愿去強加干涉。就好比帶著馬兒到河邊喝水,你可以把馬兒帶到河邊但是不能強迫它喝水。
3、人生只存在于剎那之間,我們的生活只是此時此刻
人生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人生是由每一個剎那的點組成的。因為我們不可能知道下個瞬間會發生什么事情,需要怎么做。所以說盡可能的做好當下瞬間應該做的事情。
最后,不管是目的論、分離課題還是強調人們的生活是由每一個剎那組成這樣的思想,最終實際上還是想要讓我們盡可能的能夠放下包袱,活得輕松。只有放下了包袱,我們才能夠活的簡單輕松,只有活的簡單輕松了才能夠體會到幸福感。我想負重累累的你肯定不會有時間去體會到幸福吧。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從此書中有所收獲,還記得這本書的結尾的一句話,“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決定”。幸福與否只在我們的意念之間,當你改變了這個世界都會跟著改變,你只是需要有能夠改變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第三章讀后感6
書中提到,我們無法改變,并不是缺少能力,而是缺少勇氣。當一個人具備了被討厭的勇氣時,關系也更簡單輕松了。
課題分離很重要。意識到什么是自己的課題,什么是他人的課題,可以避免我們被束縛或束縛別人的局面。而,如何界定課題是誰的呢?那就看這個課題需要誰負責?誰需要承擔這個課題的后果。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課題負責。
還有一個反常規的點在于,過去不能決定我們的未來,不能決定我們會是什么樣的人。只有自己的心念可以決定我們的人生,我們是什么人。如何看待過去、創傷或什么,這完全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不要再避開自己的人生課題了。面對它們。
自我接納而不要自我肯定,無需假想自己是多么優秀的人,不要自我欺騙,需要實事求是。這才是誠實地肯定自身的價值,但凡存在,就是價值。
對他人要當成伙伴而不是競爭對手,看成橫向關系而不是縱向關系,這樣才沒有對錯好壞之分,也沒有輸贏之分,真正獲得了自由。
以及,要發展、意識到共同體感覺,我們是世界、宇宙的一部分。當我們認可這一點,也會自然而然地貢獻,這個貢獻不一定要是看得見的,也可以是看不見的。在這種貢獻中,我們會更能肯定自我的價值,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點是,不要批評和表揚,無論是對孩子還是誰。很簡單,批評和表揚都是一種評價體系,都帶著上級對下級的不平等色彩。也會在無形中形成干涉。一個有賞罰心理的人,容易因為害怕被批評而變得膽怯怕事,不敢活出自己,也容易因為想要得到表揚而故意討好,把自己的力量交到他人的.手上。
取而代之的,應該是鼓勵。鼓勵是這樣的,是平等和自由的關系,是真誠地說謝謝,當他人幫助了我們時。鼓勵也是對他人的幫助,必要的一種幫助,當他人需要時。
發現這本書是許多年前,真正讀這本書是最近,很有緣,對應到我的許多“癥狀”,可以說解開了我的不少心結。書里還提到活著的意義,那就是不要盯著過去,也不要盯著未來,自己去賦予意義才是自由啊!
并且,請活在當下吧,當下就是一個接一個的剎那,它不是一條線,更像是一個點,這才是我們可以把握住的。
讀完之后,真心感覺到內在更勇敢了,也明白了在很多種情境下該如何做,是一本非常實用的人生自助書。
感恩。
【被討厭的勇氣第三章讀后感】相關文章:
被討厭的勇氣第三章讀后感(通用10篇)11-16
被討厭的的勇氣讀后感07-02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08-23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04-18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范文01-24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讀后感01-22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精選26篇)08-16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精選23篇)08-12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900字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