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撫養讀后感(精選7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理撫養讀后感(精選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心理撫養讀后感1
歷時一周,讀完了這本《心理撫養》,看完后對于教育孩子還是有很多收獲的,如果不整理,可能很快這本書的內容就淡忘了,所以對自我的要求是無論讀后感好壞,都要寫出自己最真實的感受。
1.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特別重要。
每個孩子出生大都是以家庭為單位,孩子在家庭這個環境的熏陶下長大。這個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在對孩子有著影響,在孩子的童年時期要給予孩子豐盈的愛,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后性格大多比較爽朗、樂觀。
2.孩子的早年撫養方式非常重要。
李教授追溯那些犯罪分子的早年成長經歷,大多是在童年時期就沒有被關愛過,要不就是對于孩子的教養方式過于溺愛、放縱或者嚴格,造成孩子性格的缺陷。兇手缺少人情味或者約束感,這種早期的教養方式很容易造就孩子的性格,導致后期很難改變。
3.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為。
人的本質就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雖然以家庭為單位,但最終要走向社會,服務于社會,所以孩子要有適應社會的能力和行為。也就是在從小就要給孩子樹立規矩,讓孩子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是違法的,一定不能做。
孩子從小就應樹立規矩,比如到別人家做客,不能看到人家桌子吃的就像自己家一樣隨便拿,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到了別人家不能亂動別人的東西,還要禮貌叫人。關干叫人,這個我成長的過程中被這個深深的困擾著,村里有些長輩,我也不知道該叫哥還是叔、大爺、老爺,每次過年家里總會來很多的客人,我也不知道都是什么親戚,那種場面就比較尷價,家里長輩就會數落我,說我不知道叫人。有時候在村里為了避免叫人的尷尬,會寧愿多走點路繞開有人的地方回家。直到現在我也不是特別擅長親熱的叫人。
家長從小就是應該培養孩子的這種親社會的能力,不至干以后出現社交恐懼癥。關干孩子禮貌待人,這點家長更是應該給孩子樹立規矩。從剛會說話就要養成講禮貌的好習慣,我發現
我教的有些學生就不愛說謝謝,這段時間上網課,因為作業或者班級事務去聯系孩子,有的孩子無論你怎么發消息都是不回,更過分的是我還出現了被拉黑的行為。我們可以說她是個孩子去原諒她,那么長大了到了社會上就會突然變得有禮貌了嗎?很明顯不會。有禮貌是刻在骨子里的一種教養。如果在公司上班,對上司、領導的話不回應,還拉黑,我想這個人一定會被炒魷魚。
4.孩子的是非觀念是在嘮叨中形成的。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像是一張白紙,是非觀念的形成是后期形成的。一個最可怕的就是沒有是非觀念。以前我總會覺得家長好煩,絮絮叨叨的,一句話說了一遍又一遍,但我現在明白正是在這種絮叨中,在孩子的心靈上刻印了正確的觀念。
當然除了絮叨之外,更重要是家長給孩子樹立榜樣,家長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自己
首先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身教大于言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都是強調榜樣的作用。
5.培養孩子的耐挫心理。
現在的孩子動不動就想不開,這都是從小嬌慣,家長從來不舍得吵孩子,一直順著孩子心
理造成的悲劇。沒有一個人喜歡被批評,但批評的聲音卻有助干糾正我們的錯誤。
在帶班的過程中,我也經常批評我的學生。這里有一段話值得學習,我可以說給學生
聽:“很多人是不愿意被被人批評。批評別人是一種得罪人的事。可是,如果你做錯了沒人說你,你就不知道自己錯了,也就不會引起重視和改變。這時,誰批評你好呢?那就是跟你最親的人。他敢說你是因為他愛你,不怕得罪你,真心希望你更好。你是我的學生,你做錯了,我現在批評你,以后你走入社會就不會再犯這類錯。總之,只有親人,愛你的人才敢說你。“
我比較贊同書中的育兒觀念,書比較通俗易懂,所以讀得有些快,也許某一天會回過頭再
看這本。讀書,求的不是速度,更應該是質量。同時,把所學運用到生活中,所有的知識都是相通的。
心理撫養讀后感2
本著取經的態度,花了幾天的時間讀完了李玫瑾老師的《心理撫養》,頗有感觸。
全書用近幾年來的一些犯罪案例來剖析青少年犯罪行為發生的原因及產生這些行為家庭背景,告訴我們在家庭教育的警示和正面的撫養應該是什么樣的。
“父母和孩子互為影像,很多問題都可以從彼此身上找到影子”。 孩子不僅遺傳了父母的聲形像貌,而且孩子產生的一些問題在我們家長身上都能找到部分原因。 有時小孩兒在考試不理想不會主動告知。反思一下,我總是各種嘮叨批評。忽略了在這段時間的的努力及閃光點,聚焦在考試分數本身。要是我們能合理方式回應,而且能夠引導他總結分析,肯定他的付出,表揚其他閃光點,情況會有好轉。
“大人好好學習,孩子能天天向上”。就拿小孩閱讀來講,平常我們會陪小孩買書或者從圖書館借書。他看第一本,我看第二本。然后交叉閱讀,還在一起討論書中的劇情。同樣的片段,會有不同的解讀。偶爾還會冒出些童言金句和獨特觀點,還是蠻詫異。如果家長在長期刷視頻,玩游戲,又怎么苛求小朋友專心讀書,不癡迷游戲呢?
書中還把人生分為幾個階段。
0-3歲,主要在于心理撫養,建議最好由爸爸媽媽親自撫養。現在國家和部分省份多地出臺了育兒假,最長可至嬰幼兒滿1歲。足見國家對這方面的重視。
3-6歲,性格教養,規范和約束孩子,愛有底線。
6-18歲,能力的培養。
這幾個階段又讓我聯想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多為隔輩教育。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的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值得家庭、社會和國家各方面的關愛與關注。
做一個智慧的父母,除了責任外,還得保持學習成長的心態去接納孩子,陪伴孩子成長。
心理撫養讀后感3
決定一個人有沒有“人味”,要看他對人間悲歡離合的感悟,以及他帶給別人和社會的感受。一個人能讓身邊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為社會做出貢獻,這應該是父母最開心的事。人一生不可能不得病,為了擁有更好的生活質量,需要防未病。雖然疾病的發生是不分貴賤、貧富和學歷的,但肯定有其內在的病理,這就需要人們去研究。養育孩子也是這樣,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父母去了解多種角度的相關研究和育兒知識。
第一章 家庭是人生的起點
人,其實是“養育+教育”的產品。學校教育之前的家庭養育,尤其是心理撫養的好壞,可以影響乃至決定人的一生。一個人在做人生的各種選擇時,不能只顧眼前的感受,要有“明天”的概念,要想一輩子的事情。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往往只是生活的表象。所有社會問題其實都是人的問題。社會其實是一個責任說不太清的世界。社會即使有責任,也要落實到每一個人身上。人們在找原因時,往往把好的行為和成功的行為歸因于自己,而把不好的行為和失敗的行為歸因于外部。社會心理學把這種現象稱為“歸因偏差”。要克服這種人性的弱點,人們就要善于反思。問題往往不是出在眼前,而是源于過去。人成年后的問題基本上都可以在他早年的經歷中找到影子。孩子的問題多由身邊的大人造就。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的很多問題都可從父母身上找到影子。人的問題在早年,早年的問題在家庭,家庭的問題在家長,而家長的問題在婚姻。要孩子改變,大人要先改變自己,“教育孩子容易,教育家長很難。”如果家長不改變,孩子的心理問題就不能解決。”
第二章 心理彰顯人之靈魂
遺傳與生理相當于“心理硬件”。不可否認,心理品質的基礎取決于遺傳,所以優生優育很重要。“文將后代多福壽,武將后代多暴虐”。中國古人講“祖上積德,福澤子孫”,這是一種很高的智慧。所以,每個人在為人父母后,要為自己的血統和后代著想,注意自我修行,要自律,努力成為好父親、好母親。當然,前提是要先做個好丈夫、好妻子。早年養育相當于系統軟件編程,電腦軟件不計其數,但所有電腦最先安裝的是系統軟件,這是決定性的基礎軟件。家庭,就是人的心理系統軟件制造商。隨著人生閱歷的豐富,有的人會不停地更新應用軟件,不斷自我完善,終身成長。人要學會自我反思,先真正認識自己,再決定怎樣作為。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改變不了別人。自我反思還可以讓我們自我審視,明白獨立的自我是有價值的,然后選擇自強不息。你的心胸有多寬闊,你的人生就有多寬闊,反之亦然。人的許多潛意識活動常常不自知,潛意識用來研究人的真實心理非常有用,心不由己往往是“此地無銀三百兩”。人心里有什么,眼里就有什么,即眼里看到的往往是心里有的。信仰是個性中最穩定的內容,指人對某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堅信不疑。一個人一旦有了信仰,就會擁有巨大的精神力量,始終如一地堅持某些信念和做某些事情。
第三章 心理發展有跡可循
每個人都是有來歷的。想認識一個人,一定要了解他的過去。知道一個人的過去,就可以知道他的現在。知道一個人的過去和現在,才能預測他的未來。結婚前不要急,一定要舍得花時間考察。有句老話叫“日久見人心”,人心是需要時間來檢驗的。結婚意味著兩個獨立的個體要共同生活,共擔責任,共同養育孩子。這個過程一定會有摩擦,弄不好還會起火花,甚至把婚姻燒毀了。走進婚姻殿堂后,兩人就要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不必事事較真。一旦太計較,夫妻互不信任,心存芥蒂,怎能相親相愛呢?所以,夫妻最好的相處之道是隱約知道又不太清楚,使用“模糊邏輯”來處理婚姻生活。“難得糊涂”是婚姻的相守之道。總而言之,大家婚前請睜大雙眼,婚后請閉一只眼。婚前還有選擇的機會,覺得不行就換人,所以一定要看清對方再決定。婚后,法律已鎖定兩人關系,一旦有了孩子,就得從長計議。孩子是否幸福會影響父母晚年的幸福值,如果父母現在不顧及孩子,一旦孩子出了問題,父母的后半生會很痛苦。既然婚前已慎重選擇,婚后就要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多看對方的優點,少看對方的缺點。從被動接受養育和教育到主動尋求自我發展,從受外部影響到自己修身養性。這是一個逐階晉級的過程,人生最后的高度取決于前面基礎性臺階的質量。父母早年認認真真地養育孩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我不贊同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完全放手。在孩子還不懂什么是未來的年紀時,父母應以智慧的方式對孩子有所約束和要求,而不是任其無知無畏地錯過人生某些關鍵的環節。養育的最佳時期是依戀期,父母與孩子的親緣,最濃時分就在依戀期。好好珍惜孩子的依戀,這是父母未來教育孩子的一種心理資本。青春期最需要父母的智慧,人生也有轉型期,青春期就是人從依戀到獨立的一個重要轉型期。對這個時期孩子的各種掙脫表現,養育者“不急”是唯一的破解之道。父母應該學會在子女成年后及時放手。放飛,是讓孩子過他們想要的生活,做他們自己。
第四章 心理撫養重在養心
養人,養身容易養心難。人一出生就是“天生的心理囚徒”,在生命初期無能無助時,他不僅要依賴別人提供物質滿足,同樣需要心理滿足,那就是讓他看到人臉、聽到人聲、被人擁抱和愛撫。撫養人就是他的心理營養的來源。如果沒有人管他,那就相當于他在感覺被剝奪的情況下發育。情感撫養可以決定人性,決定人的情緒、性格、言語表達,還會影響他的認知方式和親社會行為等方面的發展。母愛不可戒斷,也不可替代。對人類而言,一對一的親自撫養、滿足依戀需求的過程不可簡化,不可或缺,也不宜替代。人類繁衍有著自然之道。暴脾氣的人多在生命初期被虧待過,從一個社會的國民修養,可以觀察出這個社會對嬰幼兒的撫養是否有過虧欠。越是內心平和的人越有內在力量,越有后勁。因為人在平和狀態下,理性才會達到最佳狀態;相反,越是急躁甚至暴躁的人,他們的力量只會表現在外部的粗魯和蠻勁上,且人在急躁或暴躁時難以做出最好的理性判斷。所以,暴躁與暴戾往往是在讓別人痛苦的同時也傷害了自己。心理撫養既需要知識,還需要眼光。今天每個家庭的養育是否到位,可以決定十多年后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國民教養水準。我們要努力改變以往那種粗放型的養育方式,要養性情平和的人,而不要養太多那種“哭著長勁”的暴脾氣的人。孩子年齡越小,他的外部表現越能顯現出身邊人的行為模式。所以,一個人的親社會行為或說一個人的善良就是一種無聲的標志,標志這個人得到了良好的初生撫養。善良很重要,善良在某些特殊時刻可能會救你的命,因為善良的人甚至在自己生命面臨威脅時還在替別人著想,在危機時刻軟化了犯罪人的心。父母對某些事情的在意、堅持和強調,都會成為孩子未來的觀念,成為一個人一生中最早的觀念。觀念形成的時間越早就越恒久,這種觀念甚至可以進入潛意識的狀態,成為他瞬間不用思考而做出反應的根據。
第五章 人性由情感喚醒
養育一個心性健全的孩子,首先要讓他具有人性。萬物之中存在著大自然的智慧,因為萬物的運行并非人類的意志;相反,人的所謂智慧恰恰來自大自然,是人逐漸發現并認識自然界本身擁有的智慧,就這點而言,大自然的規律和力量遠遠超出人類的智慧。人性中的情感是養育而來的,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人類生命初期的無能無助正是大自然的精心設計。自然的智慧還顯現在越是低等的動物,它們在生命初期自立的能力就越強;相反,越是高級的動物,它們在生命初期自立的能力就越弱。安全感是個人社會性發展的基本保障,有安全感才會有信任,有信任才會融合,他才會愿意與人親近。我們依戀一個人,是源于這個人給我們帶來的美好、舒服、快樂的記憶和感受。這是一種潛意識,我們在這個人身邊無緣無故就覺得舒服。依戀情感是教養孩子的心理資本。錢能生錢即資本,心理撫養就在于積累心理資本,你用辛苦付出擁有了他對你的依戀,你才擁有對他的心理影響和約束力。資本,在經濟學中是指可以增值的投入。只有真正地付出辛苦的撫養過程,才能讓撫養人獲得這種心理資本,即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力和心理控制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的天性里既有善的一面,也會有惡的一面,作為父母,家庭養育的智慧之一就是揚善抑惡。在家庭生活中經常可以見到一個現象,孩子往往會欺負那個對他百般順從的親人。供著養,就是一種寵養,當他成長中出現不好的表現時,你不制止,不表明態度,他腦中就不會形成是非觀念,他做事就不會有行為底線,完全憑欲望行事,變得無規無矩,無法無天。人的情感越豐富,人性就越豐滿,人性始于情感,一個人情感越豐富,人性越豐滿,情感越單一,人性就越單薄。
第六章 心理教養重在品行
心理撫養是心理發生和發展的第一個臺階,即人性的喚醒與情感關系的建立。心理教養是心理發展的第二個臺階,是在初級情感基礎上,讓情感發展得更為完整。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行為界限和行為規矩,若在六歲前的養育過程中有意教導,他的行為就會體現出教養。行為界限和行為規矩,最初只是為了保護孩子不觸碰危險的物品,同時也讓他明白什么事情不能做。隨著孩子長大,隨著他接觸更多的人和事,隨事而教,制止與否,都會影響他今后社會行為方式的建立。教養不同于撫養,教養雖然發生在養育的早期,仍在牽著孩子的手、抱他在懷中的階段,但孩子已經開始有接觸他人的機會,有自主的動作,教養就需要在這種涉及他人的“社會行為”開始之時隨事而教。心理養育需要恩威并施,無論你的孩子多么可愛,也無論你有多么愛他,終有一天他會走出你呵護的范圍,所以心理營養也要多樣化。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即使沒有做錯,在被別人冤枉時,一個人仍然要堅信自己,有以此證明或考驗自己的心理勇氣,這才是用大智慧養育孩子。性格就是人來到這個世界后,在生命的早期與身邊人的互動中經過不斷重復逐漸形成的穩定的社會行為方式。找對象時,人們常常會考慮對方的長相、身材、能力、學歷和家境,但真正到了過日子的`時候,讓你感到幸福的一定是對方有好的性格,心里有別人,理解、體貼、寬容、平和、自律等性格品質才是婚姻幸福的保障。很多家長的注意力都在孩子的智力水平和學習成績上,卻忽略孩子的性格培養。大量事實證明,好的性格可以彌補人的能力弱項。相反,聰明之人如果性格存在嚴重缺陷,他的高智商就可能成為助紂為虐的工具。眼高手低的人更容易有挫折感,把孩子養得驕橫、無恥,到他成年尤其在中年之后,再想把他改變過來比登天還難。對男孩一定要苦著養,絕不能讓他們在早年舒舒服服地過日子,因為他們成年后要承擔養家的重任。性格如何影響人的命運,性格決定命運,是因為社會行為方式決定人的行為軌跡,前面一步走錯,后面步步錯位。學習過程是磨煉人的身心沉穩的重要方式和途徑。耐挫之心越早歷練越好,許多父母不明白,人的軀體抗壓性差別不大,抗壓性差別最大的是人的內心,而內心的強大沒有一個是靠天天夸獎夸出來的。心理彈性需要從小練就,對孩子的愛不單單表現在呵護上,還表現在磨煉上。狠下心來磨煉孩子比呵護更難,更需要父母的勇氣與膽量。人心是可以撐大的,心理是有彈性的。
第七章 性格培養決定命運
當一個人通過家庭教養培養出自律能力時,他就能夠對自己的欲望進行克制,不會輕易拋棄婚姻等以法律為名的承諾,不會輕易地放棄對父母的贍養或幼子的撫養;當他通過家庭教養培養出自省能力時,他會更加包容與自己個性不同的人,能夠與人合作,進而有更大的社會作為;當他通過家庭教養培養出同情心,他對別人的苦難就會有一份更深切和博大的情感,進而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對生養自己的土地和人民懷有報效的情感。在有特殊需要的時候,有情感和良好性格教養的人寧肯犧牲自己來換取更多人的生機,如緊急救險救人、戰爭中的犧牲等,我們視其為具有最崇高的情感和最有教養的人。這一切都由后天養育所決定。如果一個人因撫養缺陷沒有形成感悟力,就會缺少人性的表現,缺乏自律與自制,更談不上責任擔當或表現出良好的教養。這種人可能一時得勢,但其人生的路仍然會越走越窄。“愛孩子,并不是一味順從,稍懂事起就要教他行為有規矩,明白可為和不可為的界限。”這種意識在與孩子的互動中,越早讓孩子知道越好。與人溝通,學會講理、互動,教會孩子一種重要的社會行為方式,有想法、有要求、有情緒時,要學會好好說話,不要鬧。這種說“不”的教育方式,不僅僅是給孩子一個明確的態度:如果你做得不對,你再鬧我也不會讓步,我對你的愛是有原則的,事情的結果取決于你自己的表現。所有的孩子都會從中感知你的反應。只要你夠堅決,他就夠明白。從此之后,他將學會克制情緒,撒野般胡鬧的情況會越來越少。但是,說“不”并不是最終目的,只是堵住了撒野胡鬧的一條路。但情緒需要表達出來,這為下一步的引導奠定了基礎,那就是教他表達與溝通,學會正確表達情緒的方式。延遲滿足練就耐性,生活中的誘惑實在太多,一個沒有耐性的人不可能有長遠的未來,有些事做早了事倍功半,只有看準時機才會事半功倍。誘惑訓練,教其自我管理。人的欲望遠遠大于人的需要。抵制誘惑,最重要的品行就如同節食,節制眼前,從而獲得長遠。體力之苦練就堅韌意志。今天你的“狠心”就是他明天強大和自信的來源,讓孩子在六歲前開始經歷體力之苦,他會一生受益。
心理撫養讀后感4
這本書涉及心理學、兒童教育學,書中的內容和建議具有很強實用性。人的成長是一件及其復雜的事情,父母都希望子女事業有成,家庭和諧,生活幸福。成年人的問題都可以在童年經歷中找到影子,“早年經歷對人的影響至關重要,因為決定了人的未來走向。”
書中首先指出了一種常見的社會心理學現象“歸因偏差”,“人們在找原因時,往往把好的行為和成功的行為歸因于自己,而把不好的行為和失敗的行為歸因于外部”。這種認知偏差普遍存在,而人很難意識到其存在并進行糾正;與“歸因偏差”相對應,真正的心里成熟是相反的歸因,“在處理各種復雜問題時,人能夠不把緣由歸結于外部,而從自身找原因”;同時這種轉變是可以實現,覺察到自己的反應,提醒自己,進而養成習慣。
對于教育小孩來說情感撫養和性格教養同樣重要,情感撫養意味著小時候的陪伴,“對于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親情和陪伴。”三歲以前的陪伴和照顧至關重要,“人的脾氣與初生前三年的照顧程度密切相關。”對于現實中留守兒童的問題,作者也給出了建議,如果不能由母親親自撫養,也要由固定的人撫養,形成穩定的依賴關系。書中提到情感撫養的作用在于“可以決定人性、人的情緒、性格、言語表達、還影響他的認知方式和親社會等方面的發展。”
性格教養體現在不溺愛,讓孩子在與人相處中懂得感激與分寸。父母要讓孩子接觸外部的世界,告訴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培養孩子接受挫折的能力,心理彈性要從小練就。“當他漸漸長大,就要在之前有恩于他的基礎上,補充反面的內容立威于他,訓練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書中提到過度溺愛的孩子,遇到挫折會動不動以自殺的方式來威脅父母,應對困難的應對方式有多種,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孩子會選擇最極端的方式。性格教養的目的是養成“勤快、皮實、吃苦耐勞、經得住說、不輕易記恨的個性。”作者提倡讓孩子在四歲前后開始學習跑步、游泳,一項運動會讓人終身受益。
作者還對選擇伴侶提供了建議,“真正但了過日子的時候,讓你感到幸福的一定是對方有好的性格,心里有別人,理解、體貼、寬容、平和、自律等性格品質才是婚姻幸福的保障。”性格是不易改變的,培養好的性格,選擇性格好的人相處。
心理撫養讀后感5
任何職業都要獲得從業資格證,而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子女教育方面參差不齊,尤其是育人基礎知識不夠豐富和系統。老師作為學校和家庭的紐帶,應該在開家長會的時候,向家長普及一些家庭教育的知識。寒假里,我認真閱讀了李玫瑾老師的《心理撫養》,里面很多觀點對家長具有指導意義。
孩子成長過程中,不能只有表揚和贊美,更應該讓孩子知道人都有缺點和不足,要正視它們,改變或者接受它們。
孩子在學校愛打架,一定是家長愛動手。作為家長,我也需要反思,孩子將近兩歲了,有時想給他立規矩,他不聽話的時候就打他屁股。可是不久我就發現他會拍打著玩偶,嘴里說著“打!打!打!”孩子的模仿和學習是天性,家長的言行都會反映在孩子身上。我覺得,還是得多跟孩子講道理, 這樣他以后在校園里才能跟同學和睦相處。
很多父母外出打工掙錢,讓孩子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年邁的爺爺奶奶和充滿活力的孩子中間,隔著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孩子說的他們聽不懂,長此以往,孩子不愛表達了,慢慢變得沉默寡言。
教育孩子容易,教育家長很難,我們必須掌握更多相關知識,才能幫助更多家長和學生。
心理撫養讀后感6
今天剛拜讀了第一章的前6節,很多真實案例非常讓人揪心,早年正常的孩子,因為家庭教育缺失而逐漸走上犯罪道路,結局真的令人痛惜!本來可以非常美好的生命卻給這個世界的某一些人帶去災難,摧毀的不僅是自己的人生,更是他人的。
不教而善的兩個條件:1、孩子一直跟父母生活在一起,2、父母的言談舉止顯現的都是善良、正派,即父母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人。有的父母非常自律,認真工作、——讀書筆記顧及家庭,還愛學習,愛思考,愛在家里討論問題,孩子耳聞目睹就會潛移默化,《心理撫養》不善而教。
誠如李教授所言:教育孩子不用天天查書,不用天天問專家,家長要花一點時間自我反省,想想孩子的表現跟自己有什么關系,自己給予了孩子什么,自己哪一種教育方式會導致孩子這樣。
心理撫養讀后感7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說:不論你的孩子多么可愛,也無論你有多么愛他,終有一天他會走出你呵護的范圍,所以心理營養也要多樣化。 一個12歲的男孩,晚上與同伴跑到網吧去玩,整夜都沒有回家,媽媽因為找不到孩子而萬分焦急。 第二天孩子終于從外面回來了,媽媽憤怒地訓斥了孩子,還用院子里的掃帚打了他兩下。然后孩子進屋睡覺去了,媽媽以為這事就算過去了。可是等這個媽媽做好飯,進屋叫孩子吃飯時,才發現孩子已經死了,原來這個孩子進屋就找了一瓶農藥喝下去自殺了。 僅僅被媽媽訓斥、打了兩下就自殺了,是孩子的性格太脆弱、叛逆,還是媽媽的管教方式過于簡單粗暴,才導致孩子出現自殺的心理。 有人說可能是這個媽媽的管教方式過于簡單粗暴,也有人持不同意見。 其實,面對孩子死亡媽媽痛苦萬分,這個媽媽平時從來不舍得打罵孩子,就是因為孩子一晚上沒回家,在擔心和焦慮的雙重作用下打了孩子。 對于孩子自殺的心理,李玫瑾教授給出的分析結果:導致這個男孩自殺的原因是家庭教育。
孩子的爺爺奶奶對這個孩子非常寵愛,什么事都順著、護著孩子,更不允父母說孩子。 過分溺愛的結果是讓孩子對家人的愛產生了錯覺,認為他是這個家里最重要的人,并養成驕縱的性格,于是就產生:你敢打我,我就死給你看的報復心理。 心理不成熟的孩子,哪里想到死亡的代價是慘痛的,就這樣輕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給孩子的愛里加點鹽,就是要在孩子做錯事時給予批評、糾正,再犯時可以適當體罰。孩子做錯事,父母生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如果我們不表明對犯錯這件事的態度,孩子就不知道做事的原則與底線,也不知道家人對他不光是寵愛還有會責罰。 有的父母不建議斥責孩子,更不建議打孩子,這樣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沒有原則地打罵孩子我當然不贊同,但孩子犯了錯連父母的斥責都承受不了,成年后能面對生活中的種種難關嗎! 止學時同學的欺負、嘲笑,老師的嚴格要求、工作時面對上司或同事的刁難,打壓,這些成長路上的絆腳石,孩子能應對嗎! 我們從小呵護大的孩子,不要指望別人也會像你一樣愛護孩子,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讓他們長大后能成為獨擋一面的人,不是一個只有玻璃心、只會躲在父母身后的孩子。 不驕縱孩子、鍛煉他們的心理承受力,讓他們體會生活的咸,感受多元化的父母之愛!
【心理撫養讀后感】相關文章:
《心理撫養》讀后感(精選6篇)11-17
《心理撫養》讀后感(通用5篇)03-03
心理撫養讀后感(通用6篇)11-17
讀心理撫養讀后感(通用8篇)11-17
心理撫養這本書讀后感(精選5篇)11-17
心理撫養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11-17
《心理撫養》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11-17
心理撫養讀后感范文(通用7篇)11-16
心理撫養讀后感300字(精選5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