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心理撫養》讀后感

時間:2024-12-12 11:14:31 海潔 讀后感 我要投稿

《心理撫養》讀后感(通用37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心理撫養》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心理撫養》讀后感(通用37篇)

  《心理撫養》讀后感 1

  本著取經的態度,花了幾天的時間讀完了李玫瑾老師的《心理撫養》,頗有感觸。

  全書用近幾年來的一些犯罪案例來剖析青少年犯罪行為發生的原因及產生這些行為家庭背景,告訴我們在家庭教育的警示和正面的撫養應該是什么樣的。

  “父母和孩子互為影像,很多問題都可以從彼此身上找到影子”。 孩子不僅遺傳了父母的聲形像貌,而且孩子產生的一些問題在我們家長身上都能找到部分原因。 有時小孩兒在考試不理想不會主動告知。反思一下,我總是各種嘮叨批評。忽略了在這段時間的的努力及閃光點,聚焦在考試分數本身。要是我們能合理方式回應,而且能夠引導他總結分析,肯定他的付出,表揚其他閃光點,情況會有好轉。

  “大人好好學習,孩子能天天向上”。就拿小孩閱讀來講,平常我們會陪小孩買書或者從圖書館借書。他看第一本,我看第二本。然后交叉閱讀,還在一起討論書中的劇情。同樣的.片段,會有不同的解讀。偶爾還會冒出些童言金句和獨特觀點,還是蠻詫異。如果家長在長期刷視頻,玩游戲,又怎么苛求小朋友專心讀書,不癡迷游戲呢?

  書中還把人生分為幾個階段。

  0-3歲,主要在于心理撫養,建議最好由爸爸媽媽親自撫養。現在國家和部分省份多地出臺了育兒假,最長可至嬰幼兒滿1歲。足見國家對這方面的重視。

  3-6歲,性格教養,規范和約束孩子,愛有底線。

  6-18歲,能力的培養。

  這幾個階段又讓我聯想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多為隔輩教育。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的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值得家庭、社會和國家各方面的關愛與關注。

  做一個智慧的父母,除了責任外,還得保持學習成長的心態去接納孩子,陪伴孩子成長。

  《心理撫養》讀后感 2

  這本書涉及心理學、兒童教育學,書中的內容和建議具有很強實用性。人的成長是一件及其復雜的事情,父母都希望子女事業有成,家庭和諧,生活幸福。成年人的問題都可以在童年經歷中找到影子,“早年經歷對人的影響至關重要,因為決定了人的未來走向。”

  書中首先指出了一種常見的社會心理學現象“歸因偏差”,“人們在找原因時,往往把好的行為和成功的行為歸因于自己,而把不好的行為和失敗的行為歸因于外部”。這種認知偏差普遍存在,而人很難意識到其存在并進行糾正;與“歸因偏差”相對應,真正的心里成熟是相反的歸因,“在處理各種復雜問題時,人能夠不把緣由歸結于外部,而從自身找原因”;同時這種轉變是可以實現,覺察到自己的反應,提醒自己,進而養成習慣。

  對于教育小孩來說情感撫養和性格教養同樣重要,情感撫養意味著小時候的陪伴,“對于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親情和陪伴。”三歲以前的陪伴和照顧至關重要,“人的脾氣與初生前三年的照顧程度密切相關。”對于現實中留守兒童的問題,作者也給出了建議,如果不能由母親親自撫養,也要由固定的人撫養,形成穩定的依賴關系。書中提到情感撫養的作用在于“可以決定人性、人的'情緒、性格、言語表達、還影響他的認知方式和親社會等方面的發展。”

  性格教養體現在不溺愛,讓孩子在與人相處中懂得感激與分寸。父母要讓孩子接觸外部的世界,告訴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培養孩子接受挫折的能力,心理彈性要從小練就。“當他漸漸長大,就要在之前有恩于他的基礎上,補充反面的內容立威于他,訓練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書中提到過度溺愛的孩子,遇到挫折會動不動以自殺的方式來威脅父母,應對困難的應對方式有多種,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孩子會選擇最極端的方式。性格教養的目的是養成“勤快、皮實、吃苦耐勞、經得住說、不輕易記恨的性格。”作者提倡讓孩子在四歲前后開始學習跑步、游泳,一項運動會讓人終身受益。

  作者還對選擇伴侶提供了建議,“真正但了過日子的時候,讓你感到幸福的一定是對方有好的性格,心里有別人,理解、體貼、寬容、平和、自律等性格品質才是婚姻幸福的保障。”性格是不易改變的,培養好的性格,選擇性格好的人相處。

  《心理撫養》讀后感 3

  任何職業都要獲得從業資格證,而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子女教育方面參差不齊,尤其是育人基礎知識不夠豐富和系統。老師作為學校和家庭的紐帶,應該在開家長會的時候,向家長普及一些家庭教育的知識。寒假里,我認真閱讀了李玫瑾老師的'《心理撫養》,里面很多觀點對家長具有指導意義。

  孩子成長過程中,不能只有表揚和贊美,更應該讓孩子知道人都有缺點和不足,要正視它們,改變或者接受它們。

  孩子在學校愛打架,一定是家長愛動手。作為家長,我也需要反思,孩子將近兩歲了,有時想給他立規矩,他不聽話的時候就打他屁股。可是不久我就發現他會拍打著玩偶,嘴里說著“打!打!打!”孩子的模仿和學習是天性,家長的言行都會反映在孩子身上。我覺得,還是得多跟孩子講道理, 這樣他以后在校園里才能跟同學和睦相處。

  很多父母外出打工掙錢,讓孩子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年邁的爺爺奶奶和充滿活力的孩子中間,隔著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孩子說的他們聽不懂,長此以往,孩子不愛表達了,慢慢變得沉默寡言。

  教育孩子容易,教育家長很難,我們必須掌握更多相關知識,才能幫助更多家長和學生。

  《心理撫養》讀后感 4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說:不論你的孩子多么可愛,也無論你有多么愛他,終有一天他會走出你呵護的范圍,所以心理營養也要多樣化。 一個12歲的男孩,晚上與同伴跑到網吧去玩,整夜都沒有回家,媽媽因為找不到孩子而萬分焦急。 第二天孩子終于從外面回來了,媽媽憤怒地訓斥了孩子,還用院子里的掃帚打了他兩下。然后孩子進屋睡覺去了,媽媽以為這事就算過去了。可是等這個媽媽做好飯,進屋叫孩子吃飯時,才發現孩子已經死了,原來這個孩子進屋就找了一瓶農藥喝下去自殺了。 僅僅被媽媽訓斥、打了兩下就自殺了,是孩子的性格太脆弱、叛逆,還是媽媽的管教方式過于簡單粗暴,才導致孩子出現自殺的心理。 有人說可能是這個媽媽的管教方式過于簡單粗暴,也有人持不同意見。 其實,面對孩子死亡媽媽痛苦萬分,這個媽媽平時從來不舍得打罵孩子,就是因為孩子一晚上沒回家,在擔心和焦慮的雙重作用下打了孩子。 對于孩子自殺的.心理,李玫瑾教授給出的分析結果:導致這個男孩自殺的原因是家庭教育。

  孩子的爺爺奶奶對這個孩子非常寵愛,什么事都順著、護著孩子,更不允父母說孩子。 過分溺愛的結果是讓孩子對家人的愛產生了錯覺,認為他是這個家里最重要的人,并養成驕縱的性格,于是就產生:你敢打我,我就死給你看的報復心理。 心理不成熟的孩子,哪里想到死亡的代價是慘痛的,就這樣輕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給孩子的愛里加點鹽,就是要在孩子做錯事時給予批評、糾正,再犯時可以適當體罰。孩子做錯事,父母生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如果我們不表明對犯錯這件事的態度,孩子就不知道做事的原則與底線,也不知道家人對他不光是寵愛還有會責罰。 有的父母不建議斥責孩子,更不建議打孩子,這樣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沒有原則地打罵孩子我當然不贊同,但孩子犯了錯連父母的斥責都承受不了,成年后能面對生活中的種種難關嗎! 止學時同學的欺負、嘲笑,老師的嚴格要求、工作時面對上司或同事的刁難,打壓,這些成長路上的絆腳石,孩子能應對嗎! 我們從小呵護大的孩子,不要指望別人也會像你一樣愛護孩子,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讓他們長大后能成為獨擋一面的人,不是一個只有玻璃心、只會躲在父母身后的孩子。 不驕縱孩子、鍛煉他們的心理承受力,讓他們體會生活的咸,感受多元化的父母之愛!

  《心理撫養》讀后感 5

  心理撫養是一種全新的育兒理念。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往往特別重視孩子是否吃飽穿暖、身高體重如何、是否活潑健康,把這些當成愛的全部,卻因為疏于了解、關注嬰幼兒、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從而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產生了一些難以逆轉的心理困境,特別是進入青春期后,會出現拒絕交流、出走、頂撞、不合群、學習困難等問題。對此,心理學專家李玫瑾在《心理撫養》一書中向父母傳遞了這樣一種理念:養育孩子,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加重要。

  作者認為,心理撫養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觀念、能力四個方面,父母必須參與心理撫養的`全過程,通過陪伴與關愛獲得孩子的依戀感,進而獲得管教孩子、“立規矩”的資本。家長通過參與孩子成長,進行情感撫育,教他做人做事,這種心理撫養比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更重要。“父母親自陪伴孩子成長,比給孩子掙錢更有價值”,我們不能錯過塑造孩子未來人生的最佳和最關鍵時期。

  人所有的心理表現必有相應的經歷和環境。比如,一個人是否會犯罪,往往與他出生后的家庭養育密切相關。

  因為決定一個人有沒有“人味”,要看他對人間悲歡離合的感悟,以及他帶給別人和社會的感受。一個人能讓身邊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為社會做出貢獻,這應該是父母最開心的事。能養育出這樣的孩子就是父母最大的功德。

  《心理撫養》讀后感 6

  給爸爸媽媽推薦李玫瑾教授的這本書《心理撫養》。閱讀育兒領域的書籍越多,越感受到作者們內在的某種一致性:都是為了孩子們生命更好的發展,內心平和喜悅,能夠為社會做出一定貢獻。

  這本書的`重點很清晰,就如書名一樣,希望家長們意識到,除了關注孩子的成績、外顯的能力,更要注重孩子成長過程中心理方面的健康發育,作者稱之為“心理撫養”,關于如何做,作者提及了非常多實用的方法。

  因為作者本身是犯罪心理學出身,書中大量案例都是真實的罪案。可能有些家長會認為,這些案例過于極端,犯罪的人畢竟是人群中極少的一部分。

  但我認為這恰好是一個非常新穎的角度,我們能夠從書中看見,一個孩子如何從“性本善”,在早年不當的家庭教育下,逐漸喪失人性,走向罪惡的深淵。

  芒格說過,如果我知道我會在哪里死掉,我就會永遠避免去那些地方。這種逆向思維,同樣適用于養育孩子,我們知道孩子會被如何養廢,就永遠不要以那些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

  《心理撫養》讀后感 7

  這是我讀的李玫瑾老師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是《幽微的人性》。《幽微的人性》主要講李老師作為犯罪心理學家對人性的理解和剖析,讓讀者能更加立體地看到人性的復雜性。其中有提到一些子女教育的問題,因為人的品行和性格主要都是在童年時期受父母和環境影響形成的,犯罪行為的原因也往往可以追溯到犯罪分子童年的經歷,但李老師在那本書中沒有重點講子女教育。所以當我看到她出了這本專門講子女教育的《心理撫養》,便毫不猶豫買下來。

  讀完之后收獲很大,我覺得它是每一位父母都應該讀的指導書目之一。其實我不喜歡讀關于教育孩子的書,因為我認為孩子不是機器,每個孩子都不一樣,父母不可能也不應該像讀說明書一樣按照書上的內容去“教育”孩子。但李老師的書特別之處在于,她在書中并沒有過多教我們具體如何教育子女,而是通過很多真實的例子讓我們從一個更加宏觀和長遠的視角去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李老師的方法論講得很少,主要在構建理念,不斷地從各個角度讓我們認識到做父母意味著什么,孩子的成長需要什么。

  摘取李老師書中講的一段話:

  “我想告訴所有戀愛中或初入婚姻的年輕女性:無論你的生活多難,你要想好,你有沒有時間和耐心去陪伴一個弱小的生命?若沒有,我建議你要慎重!不要輕易地懷孕!如果孩子在早年對誰都沒有形成依戀,那么發生心理異常的可能性就會增加。這種孩子容易出現冷漠、無情、殘酷等表現。他們的智力發展可能完全正常,但社會性發展容易出現問題,比如在與他人交往等性格方面出現異常。犯罪心理學研究發現,許多殺人惡魔冷酷無情的心態,往往源于他們在幼年沒有對撫養人形成依戀,或者在10歲前后失去了依戀對象。由此可見,母親的親自撫養是多么重要。”

  李老師的這段告誡不僅適用于所有的年輕女性,也適用于所有現在在國家政策的鼓勵考慮是否生二胎三胎的女性。我個人認為,那些在催婚、催娃、催二胎的壓力之下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不動搖的女性朋友們非常值得大家尊重和佩服,因為她們懂得李老師上面講的那個道理,她們知道,如果自己沒有辦法給孩子最好的陪伴,那么就不要生孩子,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

  《心理撫養》讀后感 8

  《心理撫養》這本書,給在看家長朋友們一點閱讀建議。朋友們大家好,這個我的這次出版的這個心理撫養呢,我看到有些這個朋友們的'留言啊,他就講說這書呢,實際上比較有用的就是最后兩張。

  我看到這一塊兒呢,我就想一定我要說一說,就是如果你要這么認為的話,那你就虧大了,因為這本書我認為真正的分量在前邊,后邊是操作性的。

  什么叫操作性的,操作性就是說照著這個賬號,華股你照著做就行了,但是如果你原理不明白,你可能照貓畫虎還不一定照的對,因此我特別。

  想呼吁就是我們的這個一些讀過這書的這個家長呢,哈,你別把前邊跳過去,只看后邊兒,其實我認為前邊更重要。

  《心理撫養》讀后感 9

  “絕大多數父母都非常愛自己的孩子,為了孩子可以傾盡所有,辛苦照顧,投入錢財等,可就是這樣,有些孩子大一些就‘不認賬’,對父母不但不感恩,還一肚子的不滿,這讓許多父母非常痛苦,他們不明白這是為什么,其實這里有一個重要的事情被忽略了,他們只養大了孩子的身軀,卻因為不懂而沒有認真的養育孩子的心靈”。

  這是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在《心理撫養》這本書里面的一段話,也是我看到感觸最深的一段話。當一個生命呱呱墜地,家人關注的只是孩子的吃喝拉撒,也就是身體層面的撫養。因為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一歲以內的嬰幼兒除了哭鬧、吃奶就是睡覺,這個時候根本就不存在教育,這恰恰是一個巨大的家庭教養誤區。這個時期的嬰幼兒從母體被緊緊的包裹的子宮中來到這個世上,周圍沒有了任何包裹,他頓時就失去了安全感,他會通過不停的伸手動腳來去觸碰世界,感覺到邊緣尋找安全。所以孩子只有在母親的懷抱里面被緊緊的抱著的時候,聽到母親的心跳與哺育的時候他才是安靜的,因為這個時候他覺得他是最安全的。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二戰時期有很多遺留下來的.孤兒,這些小嬰兒被放在保育所里面,每天有固定的工作人員為他們吃奶,換尿布,但是這些孩子還是有很多死掉了,他們并沒有生病,這是一直令很多保育員不解的地方,直到后來他們才發現,原來這些孩子是因為沒有擁抱與撫摸,沒有父母情感的交流,而產生了巨大的孤獨與恐懼,而這種無助的恐懼殺死了他們。所以,從出生后的每一天,除了身體的喂養以外,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養育,這也是他未來的心理資本。在孩子身體不斷成長的過程當中,心理的撫育是時時刻刻伴隨的,也是極為重要的,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養大了孩子的身體,卻看不到沒有長大的孩子的心靈。

  心理撫養這本書是一本非常非常值得讀的書,是一本非常值得中國家長去仔細研讀的書。希望所有的家長能夠通過看到孩子90%的內在,從而養育一個身心健康的擁有美好未來的孩子。

  《心理撫養》讀后感 10

  假期讀完了李玫瑾老師的《心理撫養》,感受頗深。這本書會讓人全面地了解到孩子的撫養、教養、性格的形成與家庭和父母息息相關,這是一本值得每一個爸爸媽媽認真閱讀的書,通過這本書學習一些教育方面的知識,對子女的成長大有助益。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作者開篇用案例來講述了家庭是人生的起點及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的重要性,早期的家庭養育和家教養方式對人的心理行為的形成和發展緊密相關。心理撫養重在養心教育,養心教育重在語言、情感、認知方式,養育的過程中心理教養決定一個人的品行,一個人的性格決定著命運。李玫瑾教授用近幾年來的犯罪案例剖析了青少年犯罪行為發生的原因及產生行為的家庭背景,采用邏輯推理的方式告訴我們在養育道路上的警示和正確的撫養應該是什么樣的。

  現在的社會普遍性的教育焦慮,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注重各種能力特長的培養,卻忽視了孩子的情感和性格的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是父母長期的用心經營,并不斷完善和改變自己來啟發和引導逐步實現的'。一個人對人間悲歡離合的感悟能力以及他帶給別人和社會的感受將是決定著他是否能夠回饋家庭和社會的重要因素。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能樂觀面對,遇到困難能迎難而上才是孩子將來在社會上生活開心快樂,學業有成,事業成功的基礎。作為父母對孩子的養育決不能止步于哪一次考試,哪一次犯錯,而是一項伴隨自己一生的成長的探索之路。

  有人說“貴族是三代以上養出來的。”所以養人是人生的一種修行。我們為人父母,也并不是完美的人,每個孩子都不同,養育需要因人而異,需要用心觀察,需要用智慧去發現,去觀察,不同階段用不同的方法。要做有“智慧”的父母。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成長軌跡,做好早期品行教育,給予情感上的滿足,建立規則和邊界,樹立正確的行為習慣。只有在成長中不斷的修正自己的養育之路才能引導孩子成為你想要的樣子。

  《心理撫養》讀后感 11

  育兒書看過很多,第一次看一本書,把育兒的角度,從事物的結果導向原因。雖然身邊很少接觸的少年犯,但是書中的種種分析,讓人觸目驚心,膽戰心驚,不好的原生家庭會對孩子的一生起著不可忽視的位置!

  作為家長,沒有人愿意自己的孩子去犯法,但是從兒童時期,家庭父母不足夠關愛讓孩子也沒有愛的溫暖,從而心理不健康。

  家庭是人生的起點,人的很多問題源于早年養育,父母親自陪伴孩子成長,比只給孩子掙錢更有價值。

  看到一個個少年犯法的案例,自小沒有感受到關愛和溫暖,或者家長的.打罵造成了孩子的不良心態。長大成人后,這些孩子沒有穩定的工作,無法組成家庭,于是就走上了犯法的道路。

  一直認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既然生了他們,就不止是物質方面的給予,更要心理扶養,幫助孩子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父母的愛是指向分離的愛,孩子感受到父母愛,長大成人后,才能自力更生,有謀生的能力。

  心理扶養比物質扶養更重要,性格比能力更決定命運。愛需要學習!

  《心理撫養》讀后感 12

  最近一直在思考育兒問題,對于如何做好一個合格的媽媽,如何正確的養育孩子,如何培養出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等問題,我沒有深刻清晰的認知,雖然經常聽身邊的人分享,可以獲得一些碎片化的,各有千秋的育兒經驗。但是還是不能讓我明白這些問題到底怎么解。想起一句經典的話:改變我自己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改變最好的方式就是學習,將不會的知識去學會它,弄明白它。于是我買來了育兒書籍《李玫瑾》系列育兒書。

  通過閱讀《心理撫養》這本書前半部分,體會最深刻的是:

  1.家庭是人生的起點,在孩子早年的教育和陪伴是非常關鍵的,讓孩子感受到愛,感受到家的'溫暖。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想要養育出好的孩子要先做好一個好的榜樣。樹立正確的行為習慣。

  2.心理撫養重在養心,這個是核心。也讓我終于明白了為什么覺得育兒不易,為什么找不到一個可以參照的方法來養育孩子。

  是因為每個孩子都不同,需要因人而異,需要用心觀察,需要用智慧去發現,去觀察,不同階段用不同的方法。要做一個有“智慧”的媽媽。遵循孩子的發現規律,成長軌跡,做好早期品行教育,給予情感上的滿足,建立規則和邊界,樹立正確的行為習慣。

  做一個智慧媽媽,除了責任和學習以外,還要保持成長的心態,開放的心態去接納孩子,陪伴孩子成長。

  《心理撫養》讀后感 13

  這本書是在我讀了李玫瑾老師《幽微的人性》后就加入了書單的,只因與她的三觀太過契合。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我看過幾乎所有采訪她的節目,她的所有講座、視頻、博客我都有聽有看,她對于養育孩子的觀點、理念,我都認可,并且在自己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落地生根、發芽長大。

  所以,對于她的感激,是發自內心的。

  這本《心理撫養》,依然是通過豐富的案例來說明一個主旨觀點:在孩子小時候給他足夠多的真正的愛,比賺多少錢、買多少他喜歡的東西重要得多。一個家庭,不管貧富,都要把陪伴孩子而不是用金錢表達愛,更能讓他受益終生。

  以下這些李玫瑾老師說過的話,都對我有著至深的影響:

  她說,要從自己做起,建立一個良性的家庭傳承模式。于是,我所經歷過的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的東西,我會有意識地把它們變成溫暖的模樣給孩子,比如歡迎孩子的小伙伴常來家里玩、過夜,每年過生日都請他自己決定請誰參加,名額不限;比如盡量不吵架、營造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氛圍;比如遇事先自我反思,而不是相互埋怨,自己做錯了就坦誠道歉;比如以自己的足夠自律來身體力行地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比如在成長路上只把自己作為參照物,不以任何其他人為參照物;比如多多徒步,在豐富的社會交往中提升孩子與世界的聯結……

  她說,你的心胸有多寬闊,你的人生就有多寬闊,反之亦然。于是,我試著調整自己的心態,從原先封閉的、孤傲的'、防備的、戰斗的狀態,慢慢轉變為開放的、平和的、善意的、和諧的狀態。這一轉變是漫長的,先后歷經若干年的時間,但它又是卓有成效的,它的成效并不是體現在我多賺了多少錢、升職有多快,而是體現在我與外界關系的一點一滴上,更加和諧美好了,更加圓融真實了,也讓我更加真切地認識到:利他,最終還是會利己。

  她說,讓孩子在幼年時走出家門,多接觸人與社會,是一種有益的心理培養,千萬不能以為學習成績好就萬事大吉。于是,從娃六歲開始就帶他徒步,迄今為止累計徒步80+次,收獲頗豐。關于徒步的好處,我想另外行文記錄,在此特別想說的是,不管孩子學習成績好壞,都要看見孩子,都要堅信他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

  這本書出版于6月,我在16個月后才讀完了它,的確算不上早,但作者的教育理念,甚至是三觀,早已在我多年關注她的過程中深深印在了我的腦海里,體現在了我養育孩子的一點一滴中。或許書的語言略有重復,文采并不斐然,但其平實又真實的敘事方式,還是讓我再一次領略了她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

  《心理撫養》讀后感 14

  《心理撫養》一書由公安部鼎鼎大名的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所著。

  今天剛拜讀了第一章的前6節,很多真實案例非常讓人揪心,早年正常的孩子,因為家庭教育缺失而逐漸走上犯罪道路,結局真的令人痛惜!本來可以非常美好的.生命卻給這個世界的某一些人帶去災難,摧毀的不僅是自己的人生,更是他人的。

  最有感悟的是明白了什么叫做:不教而善。

  不教而善的兩個條件:

  1、孩子一直跟父母生活在一起,

  2、父母的言談舉止顯現的都是善良、正派,即父母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人。有的父母非常自律,認真工作、顧及家庭,還愛學習,愛思考,愛在家里討論問題,孩子耳聞目睹就會潛移默化,不善而教。

  誠如李教授所言:教育孩子不用天天查書,不用天天問專家,家長要花一點時間自我反省,想想孩子的表現跟自己有什么關系,自己給予了孩子什么,自己哪一種教育方式會導致孩子這樣。

  養育的過程即時刻反思自己的過程,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以人為鏡可以正自身。

  《心理撫養》讀后感 15

  近期和先生共讀李玫瑾教授的這本《心理撫養》受益匪淺。在孩子的撫養上,我們都是新手,不斷學習與摸索。

  李教授告訴我們家庭是人生的起點,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尤為重要。李教授曾研究犯罪心理,通過分析各種罪犯心理以及其相關的家庭背景總結出,很多社會問題其實都是人的問題,而那些犯罪者的問題都源于早年的養育,養育者不善養育將會對兒女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

  隨著經濟飛速發展,社會節奏加快,人們對物質追求越來越高,拼命追求更好工作更高收入,卻忘了對孩子優質的陪伴,尤其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很多孩子成為了留守兒童。李教授研究發現問題青少年很多都是缺少健全的家庭結構,缺乏父母的陪伴與引導。

  我曾經也是抱有這種觀念,覺得只有多掙錢以后才能讓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到現在才明白親自陪伴比給她掙錢更有價值。女兒至今三歲多,因為自己工作忙,前三年每一年都更換不同的親人幫忙照顧女兒,雖然是放在身邊養育,但真正的陪伴也只有周末。家里的老人比較寵孩子,現在身上也寵出了不少毛病,到現在管教起來都有點不易了。這正是印證了李教授說的,前三年沒有建立足夠的情感依戀會相對來說更難管教孩子。已經錯過養育的最佳時期,如今三到六歲階段,希望能慢慢的彌補回來感情,當然,自己也要不斷學習與進步,優秀的.父母才能養育優秀的孩子。

  書里《心理撫養》在列舉和分析眾多研究過的案例后,李教授告訴我們心理教養重在“養心”,“養心”即認真養育孩子的心靈,首先剛出生時要給孩子的撫養接觸,這是在建立孩子未來的心理資本。同時也要考慮到情感,脾氣與語言等方面的心理撫養。情感的撫養是給孩子無假的愛,其中媽媽的愛不可戒斷也無可替代;脾氣的撫養是及時到位的照應,我們生活中那些脾氣不好的人很多都是生命初期被虧待過;語言的心理撫養則是耳邊人生豐富,書中李教授說“一個可愛的小話癆,意味著他從小就享受著多人的寵愛。”其實我們生活中那些生活在大家族里的人,一般社交能力也大都比小家庭里的人要強,大家族出來的孩子從小接收到的人生就很豐富。這三個方面給會給我們做父母的不少啟示,我們對孩子的撫養方式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親社會行為的發展,而我們父母一直強調的東西也會直接成為孩子的觀念。

  另外,心理撫養同樣也重在“品行”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古人所講的道理到現在依然有學習價值,對孩子的教養最佳時期是人類社會行為的初始時期。好的性格會影響人的一生,性格不好會讓人生的路越走越窄。在這里,李教授告訴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意鍛煉孩子的忍耐力,同時也要培養耐搓之心。呵護孩子父母容易做到,但磨練孩子對于父母來說則需要更多的勇氣與膽量。孩子的一生誰都無法預料以后會遇到什么挫折和磨難,我們要做有長遠目光的父母,出來到位的情感撫養以外,一定要讓孩子從身體上吃苦,到心理的耐苦,這是種更深遠的愛與付出。

  同時適度的懲罰也是對孩子的一種保護,適度讓孩子遭遇痛苦和畏懼,孩子內心才會理解“敬畏”的含義。而“敬畏”是人內心重要行為底線的“防火墻”。所以,父母理應為保護好自己的孩子做更長遠的考慮。

  書篇最后,直接告訴我們每個孩子三歲之后父母都應該適時對她說“不”,與人溝通,要讓孩子學會講理,互動。父母應幫孩子練就延遲性滿足,訓練誘惑,教孩子自我管理。與人接觸應該禮貌為先,與人相處時學會包容與分享,做體力之苦去練就堅韌意志,這里李教授教我們,孩子四歲之后就可以帶著跑步和學游泳了。《心理撫養》讓我受益良多,發現了自己很多撫養上的不足,希望未來路上不斷學習精進自己的相關知識,做個合格的媽媽!

  《心理撫養》讀后感 16

  因為李玫瑾老師的書實在是太精彩,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也是不斷的在做筆記,其中最深刻的幾點體會就是:

  首先,作為父母,一定要有充分的準備之后,再生育孩子,而既然生,則必須養!尤其是對于0-3歲的孩子,最佳的養育環境是一個多人口的家庭,比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當孩子在一個人口多的家庭里成長的時候,他會有更多的.機會訓練與人打交道的能力,而如果家里只有父母,也一定要保證孩子在任何哭鬧的時候,有人響應,有人天天陪著說話,給孩子給予充分的關注和愛。

  養育者隨時的在線,和溫柔以待,會讓孩子養成對這個世界的信任,在未來才能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信任他人。

  再則,一個人重要的成長階段分為幾步:

  0-3歲,情感撫養,撫養人要用全部的愛去耐心呵護和幫助孩子;

  3-6歲,性格教養,要規范和約束孩子。這一過程對幼小的孩子來說,帶來的體驗時常是痛苦和磨難,說白了,就是立規矩的過程。

  6-18歲,能力培養,這是心理發展的第三個臺階,主要由不同層級學校的老師通過教育活動來完成。能力包括智能、技能、特殊能力等。

  18歲以上,自我修養,這是心理發展的第四個臺階,由獨立進入社會生活的個體自己來完成。

  而每個階段的養成,又對下一個階段起到決定性作用,一旦錯過某個階段,再想彌補,就需要成倍地付出親情,還不一定收效。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知道,養育比掙錢重要的多。

  《心理撫養》讀后感 17

  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人的育兒觀已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但仍有太多的父母因觀念、方式、時間、環境等因素的制約而不得法。

  讀完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撫養》,我竟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本書為我們傳遞了一種全新的.育兒理念:養育孩子,心理扶養比物質扶養更加重要。

  作者認為:心理扶養包括情感、性格、觀念、能力四個方面。

  父母必須參與心理扶養的全過程,通過陪伴與關愛獲得孩子的依賴感,進而獲得管教孩子、“立規矩”的資本。

  想想為什么有些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后拒絕交流、出走、頂撞、不合群、學習困難等問題。那是因為父母在孩子小時對她的心理疏于了解,同時也沒有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所以在孩子還小時,當她還足夠依戀家長時,父母通過參與孩子成長,進行情感扶育,教她做人做事。

  很多父母盡管陪著孩子,但是從來不會教孩子如何做人做事。以至于孩子長大后因不會做人做事而四處碰壁,或者在社會上無法立足。

  還有許多父母最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特別注重能力的培養。能力確實很重要,可以影響一個人掙錢多少、地位高低等,但在人的心理發展過程中,它應該排在情感和性格之后。因為決定一個人有沒有“人味”,要看他對人間悲歡離合的感悟,以及他帶給別人和社會的感受。

  一個人能讓身邊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為社會做出貢獻,這應該是父母最開心的事。能養育出這樣的孩子就是父母最大的功德。

  最后,以“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句話來和所有的父母共勉之。只有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心理撫養》讀后感 18

  《心理撫養》的作者是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家。她通過三十余年的教學與研究發現,人的心理問題與早年的教育息息相關,由此提出了人的教育要關注早年心理撫養,尤其要關注與人性相關的情感、與命運相關的性格等觀點。比如,一個人是否會犯罪,往往與他出生后的家庭養育密切相關。

  與其他兒童教育類書籍不同,這本書從社會問題的視角著手,直擊早期家庭教育對人的性格養成、行為形成的重要影響。提到所有社會問題其實都是人的問題,而人的問題又源于早年的養育,孩子的問題多是身邊的大人造就的等等。從家庭是人生的起點開始到性格培養決定命運,從基因遺傳,到意識、觀念、情緒、情感、意識、品行等多方面細致深度地講解。例如,“心理品質的基礎取決于遺傳,所以優生優育很重要。人的心理具有客觀性,即使是同一對父母,在不同時間生下來的孩子都會存在這種客觀的差距,所以要因人施教”以及“心理發展有跡可循。在心理發展的四個重要的臺階中,18歲之前就占了三個這18年可謂奠定了人生的根基。其中,最重要的是前兩個臺階(0-6歲)。這讓我們知道,父母早年認認真真地養育孩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會影社會響孩子的一生。因此,在孩子還不懂什么是未來的年紀時,父母應以智慧的方式對孩子有所約束和要求,而不是任其無知無畏地錯過人生的某些關鍵環節。”書中列舉了作者在幾十年工作中接觸的青少年犯罪者的.事跡,通過與他們的溝通交談,尋跡到他們在早年撫養時家庭出現的問題直接影響了他們的心理風格,終而作出犯罪行為。讀時不禁讓人反觀自身的問題,唏噓家庭撫養的重要。

  許多父母最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特別重注能力的培養。能力雖然重要,可以影響一個人掙錢多少、地位高低等,但在人的心理發展過程中,它排在心理撫養和心理教養之后。父母親自陪伴孩子成長,比給孩子掙很多錢更有價值。與其給孩子存錢,不如教孩子如何為人處世。能養出一個能讓身邊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功德。

  《心理撫養》讀后感 19

  花了一周的時間讀完了李玫瑾老師的《心理撫養》,感受頗深,這是一本值得每一個爸爸媽媽認真讀的書。以前我也有聽過李玫瑾老師的教育視頻和音頻,也學習過一些教育方面的知識。但是看完這本書會讓人更加全面的了解孩子的撫養、教養、性格的形成與家庭和父母息息相關。

  全書共分為7個篇章,作者開篇用案例來講述了家庭是人生的起點及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的重要性,接著用兩個篇章來分析人的心理行為的形成、心理行為的發展與早期家庭養育和家庭養育方式有關;然后用兩章告訴讀者心理撫養重在養心教育,養心教育重在語言、情感、認知方式和父母的行為習慣等各個方面對孩子的影響;最后兩章闡述了在養育的過程中心理教養決定一個人的品行,一個人的性格決定著命運。全文用近幾年來的犯罪案例來剖析了青少年犯罪行為發生的原因及產生行為的家庭背景,采用邏輯推理的方式告訴我們在養育道路上的警示牌和正確的撫養應該是什么樣……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看完《心理撫養》這本書才深刻的體會到這句話,一個優秀的孩子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是父母長期的用心經營,并不斷完善和改變自己來啟發和引導逐步實現的。現在的社會普遍性的教育焦慮,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注重各種能力特長的培養,卻忽視了孩子的情感和性格的培養。一個人對人間悲歡離合的感悟能力以及他帶給別人和社會的感受將決定著他是否能夠回饋家庭和社會的重要因素。其實初為父母時,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在社會上能生活得開心快樂,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能樂觀面對,遇到困難能迎難而上……但是隨著孩子上小學初中之后,更多的`家長是焦慮的聚焦于孩子的分數和名次。焦慮是一個人對事物的認知不清晰所產生的一種情緒,作為父母看完這本書會明白孩子養育并不會止步于哪一次考試,哪一次犯錯,而是一項伴隨自己一生的成長的探索之路。

  為人父母,我們自己并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從書中能從自己身上看到父母對我們早年撫養的痕跡,從而形成了現在的優點和缺點。對于這些我們應該坦然接受,從中學習并不斷成長才能完善自己。也是在這種成長中不斷的修正自己的養育之路才能引導孩子的成為你想要的樣子。有人說“貴族是三代以上養出來的。”所以養人是人生的一種修行。

  《心理撫養》讀后感 20

  《心理撫養》一書由公安部鼎鼎大名的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所著。

  今天剛拜讀了第一章的前6節,很多真實案例非常讓人揪心,早年正常的孩子,因為家庭教育缺失而逐漸走上犯罪道路,結局真的令人痛惜!本來可以非常美好的生命卻給這個世界的某一些人帶去災難,摧毀的不僅是自己的人生,更是他人的。

  最有感悟的是明白了什么叫做:不教而善。

  不教而善的兩個條件:

  1、孩子一直跟父母生活在一起,

  2、父母的言談舉止顯現的都是善良、正派,即父母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人。有的`父母非常自律,認真工作、顧及家庭,還愛學習,愛思考,愛在家里討論問題,孩子耳聞目睹就會潛移默化,不善而教。

  誠如李教授所言:教育孩子不用天天查書,不用天天問專家,家長要花一點時間自我反省,想想孩子的表現跟自己有什么關系,自己給予了孩子什么,自己哪一種教育方式會導致孩子這樣。

  養育的過程即時刻反思自己的過程,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以人為鏡可以正自身。

  《心理撫養》讀后感 21

  《心理撫養》這本書,給在看家長朋友們一點閱讀建議。朋友們大家好,這個我的這次出版的這個心理撫養呢,我看到有些這個朋友們的留言啊,他就講說這書呢,實際上比較有用的就是最后兩張。

  我看到這一塊兒呢,我就想一定我要說一說,就是如果你要這么認為的話,那你就虧大了,因為這本書我認為真正的分量在前邊,后邊是操作性的。

  什么叫操作性的,操作性就是說照著這個賬號,華股你照著做就行了,但是如果你原理不明白,你可能照貓畫虎還不一定照的`對,因此我特別。

  想呼吁就是我們的這個一些讀過這書的這個家長呢,哈,你別把前邊跳過去,只看后邊兒,其實我認為前邊更重要。

  《心理撫養》讀后感 22

  心理撫養是一種全新的孕育兒觀念。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往往特別重視孩子是否吃飽穿暖,身高體重如何,是否活潑健康,把這些愛當成愛的全部,卻疏于了解,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從而導致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產生了一些難以逆轉的.心理困境,尤其是進入青春期后,會出現拒絕交流、出走、頂撞、不合群、學習困難等問題。因此,這本書里給了我們很多新的觀念。即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為重要。心理撫養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觀念、能力四個方面。父母必須參與心理撫養的全過程。

  通過陪伴和關愛,獲得孩子的依賴感。進而獲得管教孩子立規矩的資本。家長通過參與孩子成長,進行情感撫育,教他做人做事。這種心理撫養比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更重要。父母親自陪伴孩子成長,比給孩子掙錢更有價值,我們不能錯過塑造孩子未來人生的最佳和最關鍵的時期。

  《心理撫養》讀后感 23

  心理似乎永遠寄居在軀體之內,是一種可以支配、引領、決定軀體活 動方向與活動方式的力量。心理現象有時也可用“精神”來形容,屬于摸 不著、抓不住的存在,那么,如何研究呢?如何養育呢?如何塑造呢?這 一切要先明白一個問題:何謂心理?

  如果用最簡約的方式來表述一個正常人的心理現象涉及什么的話,那 么,至少包括以下六個內容:

  一是決定心理現象發生的遺傳與生理基礎;

  二是決定人一生心理基礎的.早期心理發展內容;

  三是對心理內容進行分層 管理、存儲與提取的意識活動;

  四是人與外界互動及對外反應的認識活動;

  五是顯現心理活動的動向和程度的情緒情感;

  六是體現個人心理風格與特 性的人格或個性。

  《心理撫養》讀后感 24

  看了李玫謹教授的《心理撫養》,我很慶幸當初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停止了所謂的程序育兒,以及摒棄了不能奶睡、抱睡的說法。孩子初來到這世界,所有的安全感都來自撫養人,奶睡、抱睡是這個自然界所有哺乳動物哺乳后代最原始的方式,他們靠著氣味辨認你,靠著氣味去尋找安全感。

  我與兒子在小的時候,兒子經常就嗦著我的奶頭睡著了,他睡的很沉,當他哼唧的時候,我一給奶頭,他基本就能一覺到天亮,而奶里似乎能分泌一種神奇的安眠的物質,讓我這個經常失眠的人,也睡的非常的好,甚至當我中途被尿憋醒的時候,會想著兒子啥時候醒來嗦奶,嗦奶的'時候我睡的比自己入睡更香沉。書上說,沒有親密撫養過的孩子,最容易變成冷酷變態殺人狂魔,試想在他還小的時候,沒有人對他產生回應,他把玩著一個物件安慰自己,尋找快樂,那今后對人也一樣是冷漠的,因為世界所有的一切對他而言,都像這物件一樣供他研究、把玩,他根本不會產生絲毫的人性。這書中講的很多道理,讓我這個沒什么見識的人,都覺得通俗易懂好理解。將這本書加入我收藏的行列,時不時的拿出來看看,權當做教育孩子的箴言準則。

  《心理撫養》讀后感 25

  對李玫瑾老師的崇拜由來已久。今天有幸讀到了她的著作《心理撫養》的第二章。所有社會問題,其實都是人的問題。在這一章里,李玫瑾老師列舉了幾個犯罪的例子。指出:所有這些問題的存在不能歸結于社會,都是有犯罪人的心理問題所導致的。如果經常在社會上找原因,而不從內求,這就叫做歸因偏差。

  這樣的人性需要反思。社會是不具有責任能力的社會,即使有責任也要落實到每一個具體的人身上,尤其是犯罪行為。社會是靠你我他共同來創造的,出了問題去指責社會是沒有意義的。我們應該做的`就是把具體的人的問題和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關系搞清楚。這樣才能對自己有正確的認知,對社會有客觀公正的評判。

  《心理撫養》讀后感 26

  看完后會有心頭一緊的感覺,會有一絲絲危機感,甚至有一絲絲焦慮,因為可能會意識到了自己某些地方正在犯錯誤,這是我個人看完這本書的第一感覺,不知道其他人有沒有同感?但是思考片刻后,我個人感覺養育孩子還是需要放松自己,畢竟犯罪事實是個案,不是通病,養育孩子的路上可能也有很多無奈,例如某個階段的陪伴缺失,本書提出問題是值得作為家長的我們反思,需要意識到養育孩子心理撫養和性格撫養的重要性。這應該是這本書的教育意義。

  這本書講的是心理層次的剖析,所以也給我們打開了更多看問題的角度。例如被欺凌者有沒有問題!

  我覺得它同時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例如為什么談戀愛要了解對方的家庭,為什么要問對方家里老人的情況。“臭味相投”“富不過三代”的科學心理依據。

  本書從犯罪的事實倒推回人的成長階段,從而讓養育者明白養育一個孩子該從哪些地方著手。例如,書中從撫養缺失帶來的后果角度講了嬰兒為什么哭了一定要抱,從性格養成角度談了男孩子為什么要窮養。為什么不要死盯著孩子的成績,為什么成績不好的孩子,很多性格養的好的孩子往往更有出息等等。本書核心點是孩子養育過程中出現問題,應該追溯到孩子的早年被撫養的經歷,有誰陪著,是怎么陪伴的,這些直接影響孩子一生的行為和命運。

  這本書非常容易看進去,特別適合不喜歡看書的父母,因為淺顯易懂,都是大白話,并不是理論性非常強的一本書,它的觀點全部在標題上表明,很多其他養育書籍中的理論觀點在這本書里面都是用生活化的場景講述。例如延遲滿足,這里講的是吃葡萄理論,先吃大還是吃小。通書都是用案例的形式來講述,案例貼近生活,很新,而且很多不幸的遭遇故事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平時刷手機也能刷到的.案例。

  看完本書感覺有部分思維方式是父母輩的,例如孩子做錯事的一些處理方式,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父母輩一貫的思維,可以讓我們看到父母輩帶孩子其實也有很多我們比不上的優勢,例如我和先生曾討論過,父母的性格可能會把孩子帶的更開朗等等。所以大家千萬不能焦慮,如果能親自帶,那是最好的,現實情況暫時無能為力時,盡量把情況調整到最好,只要一直努力著,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

  書里面有個別觀點做法是個人不太接受的,這個看個人培養的傾向。

  《心理撫養》讀后感 27

  今天剛拜讀了第一章的前6節,很多真實案例非常讓人揪心,早年正常的孩子,因為家庭教育缺失而逐漸走上犯罪道路,結局真的令人痛惜!本來可以非常美好的生命卻給這個世界的某一些人帶去災難,摧毀的不僅是自己的人生,更是他人的。

  不教而善的兩個條件:

  1、孩子一直跟父母生活在一起

  2、父母的言談舉止顯現的都是善良、正派,即父母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人。

  有的父母非常自律,認真工作、——讀書筆記顧及家庭,還愛學習,愛思考,愛在家里討論問題,孩子耳聞目睹就會潛移默化,《心理撫養》不善而教。

  誠如李教授所言:教育孩子不用天天查書,不用天天問專家,家長要花一點時間自我反省,想想孩子的表現跟自己有什么關系,自己給予了孩子什么,自己哪一種教育方式會導致孩子這樣。

  《心理撫養》讀后感 28

  昨天浩浩媽問我一個問題,說孩子有唇腭裂,如何養育才不會讓孩子會自卑,還有這個唇腭裂的事和孩子說還是不說好,孩子的爺爺奶奶說是不要和孩子說明事實。

  嗯,這是一個好問題,剛好我新買了一本書《心理撫養》,這是著名犯罪心理學家李玫謹教育寫的,我看了幾個章節,感覺不錯,對于我們養育孩子提供挺好的方向。我決定和大家一起伴讀這本書,這本書一共82個章節,一個晚上一個章節,我會抓一個點和大家聊聊心理撫養的這件事。

  現在相對于我們的父輩爺爺輩們來說,我們的孩子都不缺吃了,但不缺吃了,但卻缺了心理營養,心理的撫養顯得尤為重要。而我們的唇腭裂孩子的心理營養更缺少一點,好不容易出生啊,又大費金錢做手術,照顧,不求孩子有多么成功,只希望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成長,但我們擔心啊,萬一孩子自卑呢!一個自卑就能讓孩子難過了。

  那么我們來學習好了。

  第一章節,沒有時間思維的人容易迷失。

  這個章節主要說是一個叫周全的殺人犯,李玫謹教授說,這個人什么都好,就沒有一個叫時間思維的思考方式。用自己聰明才智犯罪,但忘記了自己其實可以把時間拉得長一點,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干正道也會取得財富的,而不是急著去犯罪得到錢而早早斷送自己的前程,最后落下一個階下囚下場。

  這一個章節,冰哥也看了,因為我放在桌面上,他也看了,我們聊了一下時間思維的事,他說,犯罪真不值得的,因為人的一生其實很短的,如果犯罪還會加快結束自己的壽命。冰哥是明白的。

  時間思維是什么?我們如何用這個時間思維來看待我們孩子的成長?

  我是懷孕21周得知冰哥是唇腭裂的,至今七年了。而群里還有不少媽媽正在孕期,或者出生正畸的,沒做手術的。而冰哥都上一年級啦,開始有像大家所擔心別人笑話孩子的情況了。冰哥就說過有同學說他太丑的事了。但冰哥說,沒關系,把他的話當空氣了。

  我經常和大家說,不用著急,這些所有的困難都會過去的,以終為始的思考問題也是我現在愛用的。孩子在孕期,我們可以想,這個只是一個暫時的過程,孩子在正畸,這個也只是一個過往而已,最終就是可以做手術的。七個月不長牙,一歲不長牙,如同鄺院長說的,不會沒有牙的。

  這些真的只是暫時的',想要的目的都會達到的,而我們要做的,平常心陪孩子,等孩子長到那個可以做手術的時刻就好了。

  孕期的不安,孩子出生的擔心,手術的恐懼,術后的煩鎖護理,這些都是暫時的。這些都過了之后就沒有其他事了嗎?不會!

  不知道大家看過《士兵突擊》這部電視劇里連長說,生活就是問題疊著問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迎合這些問題。

  日子慢慢過,一天會比一天好,我們遇到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就好了。冰哥上一年級了,也會有一年級的問題,老師打電話和我說冰哥跳繩不及格讓我在家讓孩子多練練,我們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每天都練上十來分鐘,終于可以從每次1個跳到每次30個甚至40個了,但是,他的同學都能一次跳100個了,可是這有什么關系呢,我們只和自己比,一天比一天好就是最大的進步了!

  今天的讀書體會就聊到這,感謝大家與我共讀,愛是共同成長,我們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我之前對唇腭裂也是一無所知的,養育唇腭裂是第一次,做媽媽也是第一次,冰哥說媽媽是50分的媽媽,希望媽媽多學習,做他的好媽媽!

  《心理撫養》讀后感 29

  最多體會的是:三歲以前對孩子一定給予滿滿的愛與呵護,讓他有安全感,建立你們之間的默契。養育的最佳時期是依戀期,父母與孩子的親緣,最濃時分就在依戀期。好好珍惜孩子的依戀,這是父母未來教育孩子的一種心理資本。同時也積攢了看護人的心理資本,將來你再教育他的時候,他才心甘情愿聽你話。

  就像清朝末代皇帝~溥儀。他三歲登基,被所有人擁護,大臣見他下跪,太監低眉順眼,百般忍耐遷就,造就了他胡作非為,打罵太監,讓太監吃石頭,吃地上的臟物,以此為樂趣,他不曉得什么是同理心。后來給他請了老師也不管用,他總是有他的歪理。

  后來周圍的人發現,有一個人對他說話特別管用,那就是他的奶媽王焦氏。當他又一次讓身邊的人吃地上的東西,因為那東西太監吃不下去他大發雷霆時,身邊的人悄悄地把奶媽找來了。他說:“我知道奶媽是小腳,她走不快,我會主動迎上去,看到奶媽我會撲到她的懷里,在她的懷里那是我最快樂的時候!”他在《我的前半生》里寫道:“奶媽不會講什么大道理,但她知道我發脾氣不高興了,所以來看我。她悄悄地問我:‘聽說,是你讓他們吃地上的東西?皇上,他們也是人哪,人怎么能吃下那些東西呀?’”這時,溥儀回答說:“我只是覺得好玩。”奶媽說:“可是我見不得這種事,如果你再這么玩,以后我也不敢來了……”聰明的奶媽言外之意是:“你要是哪天不高興,讓我也吃這些地上的東西,那我可受不了。所以我也不來了……”沒想到,這小皇上居然著急了,急忙喊道:“那不行,你得來!那我以后再也不讓他們吃地上的東西了。”

  這段真實的寫照讓我們看到什么?第一,奶媽對小皇帝擁有獨一無二的約束和控制力,這是來源于她曾經的哺乳撫養,他們之間具有強烈的依戀關系;第二,這份能約束他、控制他的力量不是物質性的,不是強制命令式的,也不是滔滔不絕講道理式的,而是情感性的。所以,心理約束和控制力實質是一種情感的力量。

  但要強調的是,這種因情感而形成的心理控制力具有形成的時間性要求和背景要求。只有在人完全無能無助時、陷入不能自主和自助的痛苦之中時,他人的耐心陪伴、及時呼應、不計辛苦地幫助他解除痛苦的過程,才有可能積累起這種情感力量,形成這種心理控制力。

  六歲之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三歲之前有恩于他,從三歲開始立威于他,威就是威嚴。3-6歲就是給孩子立規矩,培養觀念的時候。父母在意并強調的東西會成為孩子的觀念。每天的生活連續起來就像一條潺潺流淌的小河,那么觀念就是這條河流不同場景的抓拍,每一幀畫面都是這條河流的'標記。缺愛的心靈就像荒漠,心理貧困有時比經濟貧困更讓人絕望。心理撫養重在養心,一個體會過愛的孩子,才會愛別人,才會表達愛。受過挫折打擊的孩子才會有同理心,懂得換位思考。家長適當的批評孩子,使其心理堅韌,抗錯能力強,不再嬌貴任性。現在社會好多孩子包括年輕人動不動輕生,跳樓,喝藥,跟事發者相關人物有關,也許是老師說了什么刺激了孩子,不否認老師有他的問題,但是家長一點責任沒有嗎?為什么孩子的心理這么脆弱?工作以后遇到挫折怎么辦?輕生并不能夠解決問題。所以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比什么都重要。適度懲罰其實也是一種保護,自己懲罰總比將來別人懲罰要好。

  父母不僅要給予全程陪伴呵護,更要鍛煉孩子的忍耐力,意志力,延遲滿足以及抗挫的能力。性格取決于后天養成,心理教育更要恩威并施。父母給孩子什么,孩子就會給別人什么。父母希望孩子今后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就要以什么樣的方式對待他。

  很多孩子出問題時會瞞著家長,為什么?因為家長對孩子不寬容、不民主,不能接納孩子。有的家長說:“我的孩子愛撒謊。”這意味著什么?孩子每次跟他們說真話,他們都持否定的態度,孩子以后就不敢再告訴他們真實的情況。要是家長能接納孩子的一切,即使孩子犯錯了,也能以合理的方式回應,孩子就不會這樣了。

  貴族是三代以上養出來的。養人是人生的一種修行。你這一代可能是不完美的,但你可以通過好好養育下一代,讓下一代比你更好,然后形成滾雪球效應,代代相承得越來越好。而對成年子女要學會放手與接受。有人說,放手的愛,是母鷹親手將雛鷹推下懸崖那一刻的痛心與堅定。

  最后我想說:誰都無法預測人的一生會遇到什么挫折或磨難。有長遠眼光的父母,在情感撫養到位的基礎上,一定要舍得讓孩子從身體吃苦,到心理耐苦,有意培養孩子的堅強性格,這是一種更深更遠的愛的付出。

  《心理撫養》讀后感 30

  歷時一周,讀完了這本《心理撫養),看完后對于教育孩子還是有很多收獲的。淺淺認識總結如下:

  一、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特別重要,每個孩子出生大都是以家庭為單位,孩子在家庭這個環境的熏陶下長大,這個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在對孩子有著影響,在孩子的童年時期要給予孩子豐盈的愛,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后性格大多比較爽朗、樂觀。

  二、孩子的早年撫養方式非常重要。李教授追溯那些犯罪分子的早年成長經歷,大多是在童年時期就沒有被關愛過,要不就是對于孩子的教養方式過于溺愛、放縱或者嚴格,造成孩子性格的缺陷。兇手缺少人情味或者約束感,這種早期的教養方式很容易造就孩子的性格,導致后期很難改變。

  三、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為。人的本質就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雖然以家庭為單位,但最終要走向社會、服務于社會,所以孩子要有適應社會的能力和行為。也就是從小就要給孩子樹立規矩,讓孩子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是違法的,一定不能做。比如到別人家做客,不能看到人家桌子吃的就像自己家一樣隨便拿,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到了別人家不能亂動別人的東西,還要禮貌叫人。對于這些規矩我深有體會,我成長的過程中被這個深深的困擾著,村里有些長輩,我也不知道該叫哥還是叔、大爺、老爺,每次過年家里總會來很多的客人,我也不知道都是什么親戚,那種場面就比較尷尬,家里長輩就會數落我,說我不知道叫人。有時候在村里為了避免叫人的尷尬,會寧愿多走點路繞開有人的地方回家。直到現在我也不是特別擅長親熱的叫人。家長從小就是應該培養孩子的這種親社會的能力,不至于以后出現社交恐懼癥。關于孩子禮貌待人,這點家長更是應該給孩子樹立規矩。從剛會說話就要養成講禮貌的好習慣,我發現我教的有些學生就不愛說謝謝,這段時間上網課,因為作業或者班級事務去聯系孩子,有的孩子無論你怎么發消息都是不回,更過分的是我還出現了被拉黑的行為。我們可以說她是個孩子去原諒她,那么長大了到了社會上就會突然變得有禮貌了嗎?很明顯不會。有禮貌是刻在骨子里的一種教養。如果在公司上班,對上司、領導的話不回應,還拉黑,我想這個人一定會被炒魷魚。

  四、孩子的是非觀念是在嘮叨中形成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像是一張白紙,是非觀念的形成是后期形成的。一個最可怕的就是沒有是非觀念。以前我總會覺得家長好煩,絮絮叨叨的`,一句話說了一遍又一遍,但我現在明白正是在這種絮叨中,在孩子的心靈上刻印了正確的觀念。當然除了絮叨之外,更重要是家長給孩子樹立榜樣,家長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身教大于言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都是強調榜樣的作用。

  五、培養孩子的耐挫心理。現在的孩子動不動就想不開,這都是從小嬌慣,家長從來不舍得吵孩子,一直順著孩子心理造成的悲劇。沒有一個人喜歡被批評,但批評的聲音卻有助于糾正我們的錯誤。在帶班的過程中,我也經常批評我的學生。但我會告訴他們“敢說你是因為愛你,不怕得罪你,真心希望你更好。你是我的學生,你做錯了.我現在批評你,以后你走入社會就不會再犯這類錯。

  “總之,只有親人,愛你的人才敢說你”。我比較贊同書中的育兒觀念,書比較通俗易懂,所以讀得有些快,也許某一天會回過頭再看這本。讀書,求的不是速度,更應該是質量。同時,把所學運用到生活中,所有的知識都是相同的。

  《心理撫養》讀后感 31

  心理學專家李玫瑾在《心理撫養》一書中向父母傳遞了這樣一種理念:養育孩子,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重要。

  李玫瑾教授先強調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然后寫了家庭養育者用心用情去對孩子做養心和品行的教育,最后還提到如何通過挫折教育等磨練心性。

  01、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的很多問題都可從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最大,不僅具有給予生命的決定權,還有物質提供的決定權,照顧程度的決定權,甚至是性格發展的決定權。

  孩子從身體到心靈,都是父母造就的。所以父母的撫養方式,尤其是早年的撫養方式很重要。

  父母給孩子什么,孩子就會給別人什么,父母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就以什么樣的方式對待孩子。

  試想一個從沒體會到愛的孩子怎么會把愛給別人?一個從沒感受過快樂的孩子怎么會擁有陽光開朗的心態?一個從沒被尊重過的孩子怎么會懂得尊重他人?

  所以孩子的一切問題都是拜家長所賜。

  抓家庭教育,關鍵是抓家長,而不是抓孩子。看到孩子的問題時,家長要先想想自己有什么責任,以往哪些地方做的不好,想明白了就趕快調整,家長一調整,孩子很快也就跟著好了。

  02、要想一個人有健全的人性,一定要在他幼小的時候給予優質的情感撫養,小心呵護其社會情感的發展。

  優質的情感養育來自媽媽的`陪伴撫養,母愛不可戒,也無可替代。

  一個人的情感發展取決于他生命的第一年,是否在撫養中擁有出于真正的愛而給予的足夠耐心、細心、寬容,甚至小小的縱容。對于一歲之內的初生兒,爸媽大可放開地去愛他,給他足夠的情感營養,用你的身體、你的擁抱、你的撫慰、你的笑容、你的聲音去表達愛。

  當然只有單一的愛也是不行的,當孩子出現不當的行為是要馬上制止的,因為你的反應就是為他建立處事規則。

  3歲以后父母就要注意給孩子立規矩。6歲前的教育很關鍵,如何養成好的習慣,如何與人相處,如何面對是非對錯,這些都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教給孩子。

  越是內心平和的人越有內在力量,越有后勁。因為人在平和狀態下,理性才會達到最佳狀態。

  父母理性平和,孩子看到才會學到,父母急躁火暴,孩子自然是有樣學樣。

  最好的教育是“不教而善”,也就是身教重于言教。當然“不教而善”要符合兩個條件,一是父母長期陪在孩子身邊,二是父母本身的言行善良、正派,即父母都是很好的人,工作認真,顧及家庭,自律性強,好學上進,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差不了。

  03、家長不僅要關注孩子的學習和分數,更要重視孩子的性格培養,一定要讓孩子養成勤快、皮實、吃苦耐勞、經得住說、不輕易記恨的性格。

  現在還多家長一說就是學習成績,考了多少分,第幾名。要么就是吃得好不好,住得舒適不舒適,而很少關心孩子心理上的成長。

  一個健康的孩子一定身心都健康,所以在物質條件日益豐富的今天心理撫養顯得尤為重要。

  孩子成長中,不可不批評,也不可總是批評。同理,不能不表揚,也不能總表揚。

  你難保孩子走上社會每個人都會像你一樣呵護他,你就不能把孩子養成玻璃心。

  這就需要在平時的教育中,既要有恩于他,又要立威于他。訓練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嬌慣或放縱,養成“錯了也不能說”的心理。

  對于不對的事,家長就要勇于說“不”。

  這種說“不”的教育方式,不僅僅是給孩子一個明確的態度:如果你做得不對,你再鬧我也不會讓步,我對你的愛是有原則的,事情的結果取決于你自己的表現。所有的孩子都會從中感知你的反應。只要你夠堅決,他就夠明白。從此之后,他將學會克制情緒,撒野般胡鬧的情況會越來越少。

  有話好好說,也是社會生活中一個特別重要的規則。

  要教會孩子有想法、有要求、有情緒時,要學會好好說話。為孩子建立一種與人溝通的言行方式,既可以讓他疏通自己內心的情緒,也讓他明白,有些事情需要有不同的考慮,聽聽別人的話未必不是好的選擇。

  通過延遲滿足練就耐性。比如想要的東西不能馬上到手,要通過等待甚至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耐性。

  最后用體力之苦練就堅韌意志。要想讓孩子心理堅強并有韌性,一定要從身體之苦進行磨煉。

  當然現在社會沒有那么多體力活來訓練孩子,所以李教授給出的方案一是長跑,二是游泳,通過這樣的運動來磨練。

  其實好多抑郁癥的孩子都是比較宅的,從小缺乏體力之苦,不愛體育運動,一坐就是一天。

  《運動改造大腦》里就提到通過運動能改善人的大腦,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緩解壓力,治療抑郁癥等。

  在孩子七歲前給他們多些屬于自己的時間,讓他們到屋外、到田野、到山上、到水里去玩,讓他們感受自由的快樂和生活的快樂,讓他們身體內的神經系統,也是心理活動的基礎得到強化加固。當他們的體質強健后,意志力也會更加堅強,心理的彈性或韌性才有保障。

  真正的愛不是單一的,多樣式的愛才能養育出健康的孩子。

  《心理撫養》讀后感 32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和困擾,心理健康問題也日益突出。心理撫養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方式來調節情緒、緩解壓力和改善心理健康。而通過閱讀心理撫養類書籍,我們可以獲取更多的知識和技巧來幫助自己更好地調節情緒和處理壓力。

  心理撫養的重要性

  心理撫養是指通過各種方式來調節和平衡個體的心理狀態,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環境和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心理撫養不僅可以緩解壓力和焦慮,還可以提高個體的情緒和幸福感,促進身心健康的發展。而閱讀心理撫養類書籍,則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方式來獲取心理撫養的知識和技巧。

  心理撫養類書籍的特點

  心理撫養類書籍通常會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介紹一些有效的心理撫養方法和技巧。這些書籍通常會結合實際案例,通過生動的故事和細致的分析,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心理撫養的原理和方法。心理撫養類書籍還會提供一些實用的工具和練習,幫助讀者更好地應用心理撫養的技巧。

  心理撫養類書籍的效果

  通過閱讀心理撫養類書籍,我們可以獲得更多的心理撫養知識和技巧,從而更好地調節情緒和處理壓力。這些書籍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還可以提高我們的自我認知和自我控制能力。心理撫養類書籍還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緒和需求,從而改善人際關系。

  心理撫養類書籍的推薦

  在眾多的心理撫養類書籍中,有幾本經典的作品值得推薦。《如何高效撫養自己》是一本介紹心理撫養方法和技巧的實用指南,通過簡單明了的'語言和生動的案例,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心理撫養的原理。《心理撫養的藝術》則是一本關于心理撫養的理論和實踐的綜合性著作,通過對心理撫養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撫養的技巧。

  心理撫養是一種重要的方式來調節情緒、緩解壓力和改善心理健康。通過閱讀心理撫養類書籍,我們可以獲取更多的知識和技巧來幫助自己更好地調節情緒和處理壓力。我們應該積極地閱讀心理撫養類書籍,提升自己的心理撫養能力,從而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心理撫養》讀后感 33

  一、要培養孩子的自信,但不可一味贊美,以致孩子形成自戀型人格。

  “自戀型人格往往是后天養育造成的。如果我們對一個小孩天天夸“你真棒”“你真帥”“你真神”,不說別的,這個孩子長大后就會產生一種錯覺,出現自我認知障礙,覺得自己真的很了不起。當他獨立走向社會面臨難題或面對更強的對手時,往往不能接受現實。”

  鄭淵潔說:“鼓勵能將白癡變成天才。”但只有夸贊沒有直面問題的批評也可能把天才變成白癡。走上工作崗位后,見識過很多類型的同事,有的人對自己的迷之自信遠遠超過了自己的實際水平,出現問題總是找別人的原因,最后面臨難題(甚至并非不可解決的問題)時心態轟然崩塌,自己斷送了自己的前途。這大概就是“自戀型人格”的惡果。

  二、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不教而善”。

  “在心理學史上,從弗洛伊德到榮格都在研究后天經歷對人心理產生的深遠影響。他們的研究成果讓我們知道,人生經歷形成的記憶不僅停留在相關的神經細胞中,還會遺傳給后代。這意味著我們今天學習和努力的經歷,會成為下一代甚至是下下一代的能力。因為我們的能力里面有祖先曾經的努力,所以我們會在某種情況下重現他們的行為模式。”

  三、狠得下心來。有原則、立規矩。

  “所謂性格,是指人在后天形成的與他人有關的社會行為方式。人的所有社會行為都有第一次,比如第一次索要一個喜歡的東西時,若是以哭鬧的方式獲得滿足,會養成一種性格;若是哭鬧無用,以跟人商量或自己努力的方式獲得滿足,則會形成另一種性格。所以,對初涉世事的幼兒來說,撫養人在滿足他任何要求的`同時,也是在教他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如何待人處事,為他建立一套與他人和社會有關的行為規范。一旦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成為有教養的人,孩子日后就比較容易融入群體和社會。”

  四、心理撫養既需要知識,還需要眼光。

  “脾氣不好,在小范圍內可能只是一個人的修養問題,但當一群人都脾氣很大時,就很容易形成群氓,如同沙塵暴一樣,球迷發狂后的破壞力就是證明。如果一個地區、一個國家這樣的人多了,就會影響國家形象。”

  所以,心理撫養既需要知識,還需要眼光。今天每個家庭的養育是否到位,可以決定十多年后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國民教養水準。我們要努力改變以往那種粗放型的養育方式,要養性情平和的人,而不要養太多那種“哭著長勁”的暴脾氣的人。

  五、真正有力量的教育應該來自心理上的力量。

  無論父親,還是母親,能夠做到讓孩子發自內心地尊重自己,敬佩自己,愛戴自己,這就是最成功的教育。

  “聰明的母親應該學會放手,能讓孩子自己完成的,讓孩子盡早學會自理。另一方面,母親要有意識地在孩子面前顯示堅定的一面,即對一些重要的事情提出要求后,必須堅持到孩子接受,不能輕易放棄自己的主張,但態度要溫和。母親的嚴格應該是“和善而堅定”。

  父親與孩子的關系,更多的時候是為孩子樹立一種榜樣,這個榜樣應該是孩子將來在家庭之外能用得上的行為方式。如了解分歧,分清事理,調解關系,在社會生活中處理問題的行為方式。父親因為有力量,所以更不能輕易地動用暴力。父親要給孩子傳達這樣一個信息:“我有力量,但我從不濫用。”我跟你講理,跟你探討,就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真正有力量的教育應該來自心理上的力量。無論父親,還是母親,能夠做到讓孩子發自內心地尊重自己,敬佩自己,愛戴自己,這就是最成功的教育。在孩子最為難的時候,遇到挫折的時候,父親若能夠以自己的見多識廣、開闊的心胸給孩子一些建議和指導,可以告訴他“這件事眼前是件大事,但你以后回過頭來看就不大了”,這就是在培養孩子的胸襟。父親要給孩子朋友般的感覺,做一個孩子人生的指路人。”

  《心理撫養》讀后感 34

  缺少自我反思意識的人往往心理不太成熟,因為他們只看到別 人有錯,卻不知自己需要改變。

  如果一個人有自然意識和社會意識,但缺少自我反思意識,就屬于心 理不成熟的人。心理不成熟的人往往不知如何從我做起。

  心理學實驗中常常用這樣的術語——自變量和因變量。自變量一般 是起始變量、刺激變量,常常是另一個變量變化的起因。因變量則是因為 其他變量的刺激和誘導才發生變化的變量。缺少自我反思意識的人往往是 “因變量”,總指望別人的改變來改變現實,永遠不知道自己該如何成為主 動的“自變量”。遇事只期待別人改變,這是將自己的命運系于別人身上 的表現。這種人在社會生活中一定會遇到很多挫折。

  1992年,某報社邀請我參加一個座談會,一共有六位專家,其中有婚 姻法專家、社會學家、婦女問題研究專家,還有兩位著名律師。主編說: “我們報社最近想搞一個活動,就是維護婦女和兒童的權益,幫助母親找 回孩子,讓孩子回到母親身邊。”

  這個活動以一個案例為由頭,當事人是位28歲的南方女子,長得非 常清秀,很文靜的樣子。她一臉愁容地坐在旁邊,幵始跟我們訴說自己的 經歷。

  她和前夫是大學同學,相戀四年,畢業后就結婚了。他們一起到廣東某市創業,開了一家公司,很快就步人正軌并掙到錢了。一年后,她休孕 生子。因要照看孩子,她對公司的事情就顧及少了。一年多以后,丈夫gj 家越來越晚,她的懷疑最終被證實了,丈夫與天天在一起工作的女秘書肖 上了。他們就離婚了,孩子判給了她。

  她越想這件事就越氣:“我跟你一塊創業,還給你生了兒子,你居然這 樣背叛我!公司至少有一半的股份應該歸我。”于是,她開始打官司。結 果,在打官司期間,前夫借探視之機把孩子抱走了,把公司也注銷了,從 此在這個城市消失了。

  她非常氣憤,就把所有工作都停下來,跑到全國各地去尋人。因為一直沒有找到前夫和孩子,她就跑來找這家報社,希望報社能幫她維護自己 的權益。

  當她講完后,在座的專家就幵始給她提建議,幫她想辦法找前夫。看 我一直沒發言,報社主編就說:“李教授,你既然來了,也談談你的意 見吧。’

  我的想法跟在座各位有所不同,我怕傷到這名女子,就推辭道:“我 就不說了。”但主編非讓我說,我想了想,就以心理咨詢中“當事人中心” 的方式,站在這名女子的角度給她提了下面三個問題:

  “第一,在你28年的人生中,沒有這個男人的時間應該有20年吧? 沒有他的時候,你能不能生活呢?你過得好不好呢?

  “第二,你跟他在大學里相處了四年,畢業后跟他共同創業并獲得成 功,還為他生了一個兒子。從這三點來看,你怎么都比那個女秘書有基礎、 有資本,可你為什么會失去他?原因在哪兒,你想過嗎?

  “第三,你相貌清秀、身材苗條,又有大學學歷和創業經歷,現在才 28歲,如果開始新的人生,按七八十歲來算吧,還有四五十年時間呢。可 是,如果你把時間都花在找孩子和前夫上,除了因找不到而增加痛苦和怨 恨外,你還能得到什么?即使找到了,孩子夾在你倆的沖突中間,會有怎樣的心理創傷呢?”

  我問她這三個問題,是想讓她在回答時能夠反思并發現自己陷人的盲 區。我認為,從學歷到創業經歷,她自身就擁有很好的價值,完全可以重 新開始自己的人生和事業的追求,而不應該被一次失敗的婚姻拖進無休止 的補救努力中。

  我跟她說:“事實上,你找前夫越迫切,他就會躲你越遠。相反,你要 自強自立,不再糾結,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活得獨立而精彩。時間長了, 隨著孩子對你的惦念越久,前夫可能會有內疚感,反而會惦記你并覺得愧 疚。你放心,兒子既是你的,也是他的,他不會虧待自己兒子的。世界這 么大,你干嗎非在一棵樹上拴住自己呢?”

  我說這番話,是想喚醒她去思考自己選擇哪種生活方式會更好。

  生活中類似的故事很多,出軌者想方設法擺脫婚姻的束縛,被甩者卻 不甘心放手乃至拼死捍衛,于是原本是世間很珍貴的一種情感卻變成最毒 的毒液和最狠的利刃,讓雙方兩敗倶傷。例如,2007年年底,有位在外企 工作的女子完全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卻用自己的余生進行報復,把丈夫與 第三者的親密照片發到博客,然后自殺身亡。

  這個事件在網上引發關于第三者插足及懲罰的討論。當時有個記者就 給我打電話,說他們想做一個節目,重點討論一下我國法律為什么不制定 通奸罪,為什么不懲罰第三者。

  我說:“如果媒體這樣導向就錯了。別的.先不說,如果一個女人真的愛 丈夫,那她愛他的目的是什么?應該是希望他幸福快樂。如果你特別愛一 個人,是不是希望他活得好呢?那他現在不愛你了,想離幵你了,你干嗎 不給他自由?”

  當然,有這等胸襟的人太少了。如果夫妻已經有孩子了,那確實應該 為孩子考慮一下。倘若就夫妻二人,為什么不能大度一點呢?

  倘若夫妻一方在城里有工作,另一方是農村婦女,當女性已為他生了孩子,男方卻拋棄她,那我們應該幫助這個弱者,因為她不好再嫁人。可 是,像上面兩個案例中的女性都接受過高等教育,都能自食其力,為什么 不能好好生活,非要自毀或讓雙方盡毀呢?這是不明智的選擇。

  人要學會自我反思,先真正認識自己,再決定怎樣作為。因為很多時 候,我們改變不了別人。自我反思還可以讓我們自我審視,明白獨立的自 我是有價值的,然后選擇自強不息。相反,抱持“我過不好’我要讓你也 過不好,的狹隘心態,結果往往是先毀滅自己,再毀滅別人,或者先毀人 后毀己。

  其實,人來到這個世上時都是單性的自己,這樣一直活到二二十歲才 和另一半攜手與共,而當走到生命的盡頭,至少有一半的人離世時也是孤 單的,另一半早已先他而去。所以,夫妻相伴大多只是人生的一段路程, 長短有別而已,再相愛的人也有分開的那一天。想明白這一點,你還計較 他活著時就離開你嗎?

  人活在世上,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首先要做一個獨立的人,要自信 和自尊。也就是說,你可以愛別人,也可以被人愛,但你就是你,你的價 值首先體現在你是能自立的,而不是將自己的一切依附于某個人身上。只 有這樣,你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感情是相互的,愛情更是一種彼此需要的情感關系,而不是占有的關 系。因為對方有獨立的人格,有自由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你也一樣。如 果一個人不需要你了,對你沒感情了,你懲罰他又有何用?記住,你的心 胸有多寬闊,你的人生就有多寬闊,反之亦然。

  《心理撫養》讀后感 35

  我們今天繼續來讀李玫謹老師的書,第二章節所有的社會問題都是人的問題。人的問題又從哪里來的?李老師找到了問題的關鍵,就是什么?犯罪→人→心理→早年→家庭→養育→父母。倒著這樣的順序,我們就會發現,這個就很好解釋了,人不會突然犯罪的,也不會突然出什么問題的,而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做父母在孩子的早期不當教育出問題的,孩子天生不帶著犯罪的基因來的。

  而這些問題又從我們哪些教養方式上出問題了,今天我們聊一個點。就是我們如何表揚一個孩子?以下是我先摘抄李老師書的原話:人格缺陷有很多種,其中一種就是自戀。自戀型人格往往是后天養育造就的。如果我們對一個孩子天天夸:你真棒“,”你真帥”“你真神”,不說別的,這個孩子長大后就會產生一種錯覺,出現自我認知障礙,覺得自己真的很了不起。當他獨立走向社會面臨難題或面對更強的對手時,往往不能接受現實。

  這種人格上的缺陷,往往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里長輩過分喜愛與寵溺,給他的外部評價不客觀造成的。事實上,社會生活是很無情的。不會特別寵愛誰。一向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一旦在生活中屢遭挫折,就會出現心理落差。

  可是不是有好多育兒專家說過嗎?好孩子是表揚出來的。是的,這話是沒有錯。那我們應該怎么表揚孩子?以下,我分享我在育兒課程上學習到的表揚孩子的要點。

  表揚孩子的要點:

  1、表揚過程,不是結果。

  2、表揚不分大小。

  3、錯誤中也有值得表揚的部分。

  這是一個概念,那我們怎么做呢?比如胡冰這段時間喜歡折紙。我怎么表揚他?是不是表揚他真棒呢。不是,而是什么?媽媽看著你認真折紙的樣子真帥。這個表揚的背后說明什么 ?說明他認真的樣子真帥。我們的孩子天生在外貌有缺陷,可是也可以很帥的。比如胡冰認真折紙的這個動作就是帥。然后孩子也能知道,帥不僅是一個人的外表,有些動作也可以很帥。像我們看人家跑步,打球都會發現動作標準,生氣勃勃的.男生,稱為真帥!

  表揚不分大小。什么叫不分大小。有一天,我帶胡冰去朋友家玩,人家給他一個小玩具,沒拆封的。然后他拆開了,還沒開始玩的時候,就自己把包裝紙一點點放進垃圾箱里。這個簡單的動作要不要表揚。要。回到家,睡前聊天時,我說,冰,媽媽今天看到你在阿姨家把玩具包裝紙放進垃圾箱,媽媽很開心,你真是個愛干凈整潔的好孩子。以后,不管在哪里,他手里不管是有一點垃圾不會隨手就扔,有時走到街上,也會拿著一直找到垃圾箱才會扔。

  什么叫錯誤中也有值得表揚的部分。比如有時冰哥寫作業,有時會拖拉,但最后還是寫完了。媽媽怎么表揚?先肯定他在寫作業時,不懂的地方會自己查字典,寫不好的字也會自己擦掉自己寫,還會老師要求訂正的地方訂正,寫完作業后還把作業本放回書包。媽媽希望你到寫作業時間就要自己快點去寫,把事情做得像你寫字這么漂亮好不好?他說好的!

  李老師說,人們在找原因時,往往把好的行為和成功的行為歸因于自己,而把不好的行為和失敗的行為歸因于外部。社會心理學把這種現象稱為“歸因偏差”。要克服這種人性的弱點,人們就要善于反思。可有的人從來不反思自己的問題在哪里,只會怪罪社會。

  而我們這些做媽媽如果看到孩子哪里不好,也容易怪罪孩子。卻不知,原因在我們這里。冰哥和媽媽說,媽媽,你要好好學習,你要學好如何做一個媽媽,你一天沒學好,你學兩天,你學一年學三年都要去學,因為我只有你一個媽媽。我聽孩子的。因為我是他唯一的媽媽!

  《心理撫養》讀后感 36

  1999年,李玫瑾教授就登上了央視《今日說法》欄目的舞臺,解析各種犯罪心理問題,講得最多的,是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話題。

  人的心理問題和早年的養育密切相關。也因此提出了“家庭是人生的起點,要關注早年心理撫養”的觀點。她強調,父母對孩子的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重要,人的性格比能力更加決定命運。

  所有的社會問題,無論是道德滑坡,還是貧富分化,歸根到底,都是人的問題。同樣是遭遇不公、感到絕望,有的人能熬過艱難、重新開始,有的人卻以身試法、一毀俱毀。為什么同樣的社會刺激,落在不同的人身上,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反應呢?

  人其實是“養育+教育”的產品。之所以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往往不是因為眼前的遭遇,而是根源于這個人早年的養育情況。

  如果一個人,童年時受到的養育和教育有重大缺陷,沒有經歷過“愛的撫養”,就會變得冷漠殘忍,不僅會讓自己的一生受到影響,也會讓別人,讓整個社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家庭是什么?是我們每個人的起點,是我們第一所學校。但是很多人覺得,工作和事業比家人重要,賺錢比陪伴孩子更有意義,正是這些錯誤的認識,讓很多家庭看似結構完整,其實功能不全。

  一個好的家庭,不光是要結構完整,有家人在側,給孩子提供照護和陪伴;還要具備應有的功能,關愛孩子,就要做到用心撫養。生育不是一拍腦門的決定,必須對下一代負起責任。

  首先,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不要急于責怪孩子,父母要先自我反省。

  父母希望孩子將來做個什么樣的人,最好能自己先成為這樣的人;言傳身教的力量,比物質獎勵、身體懲罰來得更加直接有效。

  另外,事業再重要,也絕不能忽視家庭。

  不如多花時間陪伴孩子成長,以身作則,教會他們如何為人處世、如何用積極樂觀地態度面對未來的挑戰。因為這些心理資本才是父母留給孩子最好的財富。

  再有,珍惜和孩子相處的過程。

  同時,親自陪伴孩子成長,也是父母自我成長和成熟的過程。在撫育孩子期間,父母會遇到很多以前沒遇到過的問題,需要不斷學習和擴充人生知識。

  最后,要想改變孩子,得先改變父母。

  重點不應該是孩子,而是孩子的家長。當孩子出了問題,一定是家庭教育有不到位的地方。所以,根兒在大人身上,得先教育大人。

  自己只是養大了孩子的身軀,卻沒有認真養育孩子的心靈。

  如果我們想讓孩子有一個美好、健康、快樂的未來,就要在早年家庭養育中,注重對孩子的心理撫養和心理教養。這兩種心理養育,將為孩子奠定一生的心理基礎。其中,心理撫養主要側重于情感關系的建立,是心理發展的第一個臺階。

  情感是缺失的,他們缺少對生命真實的感受。

  一個人的情感發展,最關鍵的就在于生命的第一年,是否得到了足夠的情感營養,比如父母的擁抱、撫慰、笑容、聲音,細心的對待和足夠的寬容。

  聯合國兒基會早就指出,孩子在一周歲之前被怎樣撫養或者照料,會影響他們后半生的大腦功能。很多中國家長并沒有重視這個問題,以為孩子小,除了哭鬧、吃奶就是睡覺,就什么都不懂就更談不上教育。

  人出生后的每一天,給他任何的撫養,都是他的心理營養,是他未來的心理資本。

  只有父母用辛苦付出建立了孩子對家的`依戀,父母才能擁有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和約束力。

  這個約束力實質上是一種情感的力量,是父母通過良好的親自撫養,使孩子依賴、信任自己,從而對父母產生的一種依戀情感,

  父母沒把孩子帶在身邊,而是交給爺爺奶奶撫養,等到孩子大了,再接到身邊上學時,就會發現,孩子見到父母就像見到了陌生人,會緊張、拘束、害怕,心理距離會持續很久。

  這時候,孩子即使能接受父母的管教,那也是一種“外部控制力”,是來自父母的硬性要求,絕不是來自我們說的父母的“心理約束力”。

  心理發展的第二個臺階,它是指在建立了初級情感的基礎上,通過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讓孩子的情感更加完整地發展。

  三歲這個關鍵的年齡段開始,父母就要花時間開始帶孩子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比如串門,去公共場所玩耍等等,通過創造和他人接觸的機會,給孩子立規矩,告訴他怎樣才是恰當的做法,來奠定孩子未來行為教養的基礎。

  第一,要培養孩子的耐挫心。

  如果犯了錯誤,一定不能護短,父母要該訓就訓、該批評就批評,就像給孩子打心理的疫苗一樣,可以增加他們內心的抗壓能力。這樣,等孩子長大后,走到社會上,遇到更多的艱難,才能經得住風浪。

  第二,要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

  父母從小就要教會孩子怎么好好說話,這是對他非常重要的一種社會行為方式。

  第三,教孩子學會延遲滿足。

  如果從小對孩子過于放縱,隨時滿足他們的要求,那等孩子過了3到6歲,上學后就會坐不住。

  生活里的東西都不是白來的,需要辛苦去掙。

  我們有意而為地讓孩子學會等待和克制,逐漸培養他的耐性。只有做好眼前的節制,才能獲得長遠的滿足。

  培養孩子,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加重要。她認為,很多犯罪行為的源頭出在早年的家庭教養模式上,所以,要想讓自己的孩子長大后有著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走正路,過得踏實而幸福,那父母絕不能錯過塑造孩子未來人生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孩子小時候,父母要親自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通過陪伴、關愛和智慧的引導,對孩子進行情感撫育和性格培養,這個過程意義深遠。

  ,它不僅可以幫助家長修正自己的育兒方式,也可以幫助成年人逐本溯源,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療愈。書中有很多實用的育兒小方法,也能給成年人自律、自修提供啟發。

  《心理撫養》讀后感 37

  初識李玫瑾教授,是2018年在百度上知道她的,聽她講授孩子家庭教育方面的視頻,很受感慨。

  近日,又閱讀了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撫養》這一本書,讓我受益匪淺,特別是封面的一句話,給我印象最深:“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重要,性格比能力更決定命運”。

  一個孩子出生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他,怎樣撫養、教養和培養他,這本書給我們明確指出了全新的育兒理念,本書共分為7個篇章,李玫瑾教授通過三十余年的教學與研究發現,人的心理問題與早年的養育息息相關,書中重點從“心理撫養”和“心理教養”兩個方面闡述,告訴我們父母的陪伴、教育決定孩子的健康成長。

  李玫瑾教授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的很多問題也能從父母身上找到影子”,所以,父母也需要成長、學習。

  一、0—3歲,嬰幼期父母多給予關愛

  當一個嬰兒出生后,作為父母就應當與孩子建立親密關系,通過喂養、換尿布、各種接觸,讓孩子感受到愛,雖然他暫時不會說話,不會表達,但他可以通過哭,通過氣味來感受和依賴親人提供物質滿足和心理滿足。

  父母早期全心全意的愛與陪伴,是孩子生命最初的`情感來源,也是孩子獲得安全感的保障。

  父母沒把孩子帶在身邊,而是交給爺爺奶奶撫養,等到孩子大了,再接到身邊上學時,就會發現,孩子見到父母就像見到了陌生人,會緊張、拘束、害怕,心理距離會持續很久。

  所以,不管多么艱難,孩子一定要自己撫養!尤其是孩子3歲以前,千萬不要圖省事,輕易把孩子交給包括雙方父母在內的任何人。

  二、3—6歲,兒童期父母加強性格培養

  三歲開始,孩子能夠行走,可以說出自己的要求了,會有一些不合理的索求,這時,家長可以對他無理要求說“不”,讓孩子逐漸掌握不同場合下各種行為的尺度與規矩。

  父母需要對這一時期的孩子耐心地樹規矩,教會孩子表達與溝通,學會講理,學會禮貌待人,學會分享與包容。

  這個階段非常重要,因為性格教養缺失,他在今后的生活中,可能會出現各種問題。

  讓孩子在六歲前開始經歷體力之苦,他會一生受益。要重視孩子的性格培養,一定要讓孩子養成勤快、皮實、吃苦耐勞、不輕易記恨的性格。

  三、6—18歲,青少年期父母加強能力培養

  隨著獨立意識與自我意識的不斷增長,孩子對父母有依戀之情,有些孩子會出現叛逆,父母一定要耐心和堅忍,記住“和善而堅定”的原則。

  這個時期,需要培養能力。能力與個人的兩個因素有關:一是先天稟賦,二是后天努力。

  所以,父母要與學校老師多溝通,多關注孩子在校的表現以及給孩子創造學習氛圍,投入教育資本,不斷提高孩子的能力。

  四、18歲以后,成年人的自我修養

  人一旦成年,許多事情就需要由自來獨立判斷或決定,孩子18歲以后,父母要學會放手,不能再替子女選擇和決策,否則,子女就會是“巨嬰”、“啃老族”。

  所以,該放手時就放手,人只有在不斷成長中,才能長大。

  書中很多案例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父母的缺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大的問題,養育孩子這件事,并不是有錢就能解決好的,人在成長過程中,親情陪伴比金錢重要得多,只有家庭和諧了,孩子才能健康成長了,社會才能更穩定。

  一個優秀的孩子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是父母長期的用心經營,并不斷完善和改變自己來教育和引導逐步實現的。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家庭養育的重要性,作為家長,要關注孩子的身、心、靈,多與孩子溝通,培養孩子堅強的性格,珍惜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不斷自我完善,終身成長,只有大人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心理撫養》讀后感】相關文章:

《心理撫養》讀后感(精選25篇)06-28

心理撫養讀后感(通用18篇)08-10

心理撫養讀后感范文(精選7篇)06-07

《心理撫養》讀后感(通用15篇)04-27

心理撫養讀后感范文(精選17篇)06-06

《心理撫養》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06-05

讀心理撫養讀后感范文(精選26篇)06-09

心理撫養這本書讀后感(精選30篇)08-28

心理撫養讀后感范文(通用25篇)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