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的讀后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少有人走的路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給父母講座時,我會放一張圖片:夫妻兩個在吵架,孩子在旁邊無助彷徨的坐著。
我會問家長一個問題:“你們希望孩子回憶父母的畫面是親密的、恩愛的?還是冷漠的、對立的?”
所有家長都回答是前者,但實際上卻表現的往往是后者。
父母永遠是孩子的榜樣,而且孩子越小父母在孩子心中越是權威,因為所有孩子都是愛父母的,因為這種愛而無條件的相信父母。
我們經常會見到孩子為人處事方面很像他的父母,這是因為孩子愛父母而潛移默化的受到父母的影響,吸收了他們為人處事的.行為和觀念。
但卻有一種現象,孩子和父母的行為恰恰相反,比如父母其中有一個脾氣非常暴躁,經常打罵愛人孩子,甚至有不良嗜好,而孩子卻出奇的脾氣好,對誰都好,甚至好到讓人受不了。
閱讀《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我明白了,這種好只是一種畸形的好。因為他們小時候,父母沒有給到他們正向的榜樣,他們只是把自己的需求當成別人的需求,把自己認為的愛當成是正確的愛。所以,他們會用自認為的愛去對待別人,其實這是一種自私的愛,這種愛的動機實際是“恨”。
作者把這種人叫做受虐狂或虐待狂。也就是說,他們既是虐待別人的人,也是被虐待的人。
我想起我的婆婆,我結婚之后跟她相處了7年,07年她去世了。她給我的感覺是又可恨又可憐。
她就有很強的虐待性,比如,她看到家里的擺設不舒服了,她立刻就會召喚我公公來搬動這些東西,公公動作慢些她就會開罵;我們剛結婚的時候,她把油鹽醬醋都是鎖起來的,如果做飯的時候缺了什么,我必須得張嘴跟她要,類似的讓人感覺有些變態的做法還有很多。
而她同時又經受著“被虐待”的經歷。比如,她會說很難聽的話刺激她的兒女,或者在兒女跟前互相拆臺,所以兒女們都不愿意到她跟前多呆。我是一個比較中立的人,所以,我的姑子、侄兒、外甥,都比較喜歡跟我聊天兒,導致出現一種現象:他們回來以后,不進婆婆的家門,反而先去了我那個家。這讓婆婆很是不舒服,她曾經無數次的抱怨過孩子們對她不親。
婆婆16歲就嫁給了公公,她的姐姐被送人,兄弟們四分五裂,她的父母經常吵架。這就是她的原生家庭。
她自己沒有得到優質的愛,自然就不知道怎樣愛別人。現在我就能明白,其實在她的內心深處有著她沒有得到想要的愛的仇恨,連她自己也不知道,這種仇恨成為了她的潛意識,所以她就會虐待最親的人同時也在虐待自己。
我的愛人有三個姐姐一個哥哥,他們的婚姻都不幸福。他們也都不會經營家庭教育孩子,所以孩子們也各自在為父母的不會愛而買單。
實際上,我走出來學習,就是因為處理不了家庭矛盾了,人生走到了無望的地步。如果當初我沒有選擇走出來,我的家現在一定已經不存在了。
所有的父母都認為自己是愛孩子,但是,錯誤的愛帶給孩子是終身的傷害,甚至這種傷害會一代一代的延續下去。
在這樣的一個家庭里生活了將近20年,活生生的缺愛導致心理畸形的例子就有很多,我自己也曾經是這種畸形的愛的受害者。所以自從從事家庭教育之后,我有一個強烈的使命:
讓來到我生命中的所有的人都學會愛,學會真正的愛。
父母永遠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樣,父母怎樣“愛”,孩子也會傳承他們的“愛的方式”。
那么,什么是真愛呢?
真愛的目的永遠都是促進心智的成熟,出于其他目的的愛都不是真愛。
此刻,這本書讀了1/3,但是我似乎明白了作者為什么把書名定為《少有人走的路》。我想,少有人走的路,就是一條心智慢慢成熟的路,一條尋求真愛的路。
就像作者說的,愛是無法定義的。所以,愛是一個永恒的話題,讓我們一起在尋求真愛的路上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
【少有人走的路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04-01
少有人走的路的讀后感02-20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04-28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10-26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10-21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范文12-25
關于《少有人走的路》的讀后感07-02
《少有人走的路》的讀后感范文07-01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范文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