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娥冤的讀后感(精選21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竇娥冤的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竇娥冤的讀后感 1
竇娥死了,她臨死立下三樁誓愿:熱血長二白練懸;六月飛雪;楚州三年大旱。竇娥是悲劇的主角,可這出劇里的主要人物誰不是悲劇的承受著呢?
竇娥經歷坎坷,是劇中最大的悲劇性人物毋庸置疑。蔡婆婆相與兒媳的經歷就更好些?她的前生我們殊不知道,姑且看看他的下半生:中年喪夫,老來喪子,好不容易在60多歲的時候找到了個接腳的丈夫,卻不見得是一個忠厚足可依靠的老頭兒,又領著兇神惡煞不懷好意的兒子還得承受來自兒媳的道德說教和譴責,豈不也是悲劇加悲劇?
若僅就人生甘苦而言,老太太歷經滄桑,遭不少別人的白眼,本想好好地生活,但是誰曾關心她?誰讓他感受一份呵護的溫暖,誰給她可以依賴的感覺?
蔡婆婆的人生是一場悲劇。那么其他的人物呢?
賽盧醫,想勒死蔡婆婆,被張驢兒父子發現,做惡未遂大徹大悟,想:立地成佛。躲到一個僻靜的地方來做寫善事,不曾想到卻向善不能,在張驢兒的威逼之下,成了殺父的幫兇,此后事發,落了個“發煙瘴地面,永遠從軍”的下場。
張驢兒是個流氓惡鬼千刀萬剮地也難解心頭之狠。但是他又何嘗沒有收無常的戲弄:喜歡上竇娥,又陰差陽錯地毒死了自己的父親,最后也落了個凌遲的下場。所以《竇娥冤》里的每一個人幾乎都有意無意地上演著各自不同的`悲劇。揭示了人生命中悲劇性的一面,王國維稱他為“及列之于世界悲劇中,也無愧色”想到盧梭的那一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中!”悲劇想的人生有什么不好,悲劇從來就不應該是也不是不行的代名詞,我們活著是因為“那里”有悲劇。
竇娥冤的讀后感 2
《竇娥冤》是元代著名雜劇作家關漢卿的代表作,《竇娥冤》是中國十大悲劇之一的傳統劇目,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廣泛的群眾基礎。該劇描寫了一個三歲喪母,七歲被典,十七歲守寡的弱小無助的寡婦竇娥在無賴流氓張驢兒的坑害下,被誣為“毒死公公”的罪魁禍首而斬首示眾,最終借助托夢而冤情大白的故事。本故事歷來被理解為我國古典悲劇的典型作品,竇娥的冤案被認為是由于社會的黑暗和官吏的貪污腐朽無能造成的,而竇娥也被認為是反抗封建統治、反抗貪官污吏壓迫的典型。
可是通過本次品讀本故事我對一些地方產生了疑問,竇娥的冤案真的是由于官吏的貪污無能而導致的嗎?竇娥對天地日月、鬼神進行猛烈的'譴責是否是因為對貪官污吏的憤怒、對社會陰暗的怨恨呢?如果竇娥是被昏聵的官吏而判成死罪,那么竇娥又為什么不怒罵官吏,而要對天地日月,妖魔鬼神進行猛烈的譴責呢?
首先,如果仔細考察, 我們可以發現, 竇娥之冤與“無心正法”的“濫官污吏”其實關系不大。竇娥冤案的背后隱情本來就紛繁復雜,而楚州太守桃杌在劇中判案時僅能通過犯人的一面之詞、頭腦中的判斷及對犯人施加刑法來斷定雙方的對錯,而且在劇中張驢兒的供詞確實更加符合大家頭腦中的常理。于是在古代審案科技不發達而犯人竇娥又在將要向竇婆婆施加刑法時承認自己下毒藥害死了自己之前矢口否認的“公公”時,太守桃杌自然而然就判斷“大逆不道”竇娥是有罪的。其次,主人公竇娥的思想也是前后矛盾的,按封建社會的觀念,天地鬼神是明察世間是非,主持人間公道的,封建官吏為了愚弄人民也常常以青天自喻。于是生長在封建思想下的竇娥一直以為天地鬼神能為她主持公道,官府能給她還一個清白。于是當張驢兒以命案相要挾時,她毫不擾豫地選擇了“官了”。她本以為官府會主持正義,懲惡揚善。她在公堂上慷慨陳詞、義正辭嚴地為自己辯白,顯然也是將官府看成了是一個能夠主持正義的地方。可是到被問成死罪之時,她卻發出了“衙門自古朝南開,獄中無個不冤哉”及“如今輪到你山陽縣。這都是官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的呼喊。而且在劇中,她強烈抨擊天地鬼神濁清不分,是非混淆,致使善良橫遭殺戮,惡人得以橫行。由此可以看出竇娥此時確實是對封建官府、對現實社會的黑暗統治的有強烈的憤恨。可是在戲劇的第四節中,竇娥在向父親申冤時, 竇娥公開聲稱“不告官司只告天, 心中怨氣口難言”, 又說:“本一點孝順的心懷, 倒做了惹禍的胚胎”。竇娥這時卻又像是在否認自己先前對官府黑暗的判斷了。但是當她說“從今后把金牌勢劍從頭擺,將濫官污吏都殺壞, 與天子分憂,萬民除害”又像是在影射桃杌等這些官吏。我認為一種可能的解釋是,主人公竇娥本身并不認為她的冤案是由于官吏是貪官污吏造成的,由于深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她選擇讓可以代表明察秋毫的天地的父母官來判自己的清白,然而太守桃杌并沒有像想象的那樣還了她一個公道。于是她認為天地被蒙蔽了雙眼,閉塞了視聽,于是她痛罵天地,而作為天地的代表的官員她的恨意是不深的。最后竇娥冤案的解決也很具有傳奇色彩,案情的解決完全是靠竇娥冤魂的托夢哭告與在審案是冤魂出堂作證,才幫助竇天章了解了案情,緝拿了罪犯。
竇娥的故事發生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可是對我們現代的司法執行依然是有啟發的。首先竇娥冤案的造成在當時有很大原因是由于證據的不充分,因此我們在給一個案件下結論前一定要做出充分的考察調研,這樣做才能盡可能的還原案件的真相。其次從劇中竇天章復查案件導致竇娥冤魂過來伸冤的情節我們也可以得到啟示:案件的監督也十分重要,監督是對執行過程和結果的檢驗,我們應當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從而充分利用它。
竇娥冤的讀后感 3
在數以萬計的文學作品中,我唯一鐘愛的是《竇娥冤》中的女主人公竇娥。
竇娥的一生可以說是不幸的。竇娥因盤剝而淪為蔡婆婆家的童養媳,十三年后又成了寡婦。但她卻向命運屈服了,她是一個善良的弱女子,但她同樣也是一個以生命控訴封建社會的壯烈女性,她具有弱者的抗爭精神。
竇娥被誣告毒死張驢兒的父親,她本來是對官府十分信任,如實陳述事情的過程,希望大人你明如鏡,清似水,照妾身肝膽虛實……寫出了她安于命運,新人婦道的性格特點。
然而她得到的卻是貪官“人是賤蟲,不打不招”的`吼叫。竇娥為了讓自己的婆婆免受皮肉之苦,只好招認是自己藥死了公公,這無疑表現了竇娥作為孝婦的善良性格,但更重要的是表明竇娥已看清了官府的黑暗。
她終于深刻地認識到“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的黑暗社會的本質:這是一個不講天理,不辨清濁,不分好歹,錯勘賢愚的世界。
“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盜跖……”竇娥對“天”“地”發出了控訴和斥責的這一番話說得痛快淋漓,無情地揭露了中國封建社會不公平的現象:“為善的,受貧苦,更命短,為惡的,享寶貴,又壽延。
這個作品控訴了元代社會的黑暗與殘暴,歌頌了人民的反抗精神。
竇娥臨刑前又曾發下三樁誓愿,表現了至死不屈的抗爭精神。而三樁誓愿的兌現(一腔熱血飛上自練,伏天降下三盡瑞雪,楚州大旱三年),則不僅表現了這善良女子的沖天冤氣,而且更表明人民群眾堅信,宇宙間還有正氣存焉,這是對人民群眾進行反抗斗爭的極大鼓舞。
我愛的竇娥并不總是怯弱的,至少她敢于反抗,這在古代又有多少人真真正正的與封建勢力進行過反抗呢?竇娥之死,雖然是必然的,但卻給我留下了一個敢于反抗,敢于斗爭的不可磨滅的印象。
竇娥,是一位與黑暗勢力抗爭的弱者,但她這種敢于抗爭的精神仍然值得讀到這篇文章的各位學習。
竇娥冤的讀后感 4
竇娥冤,這個典故我從很早很早以前就聽說過了,然而,它就像其他任何一個故事一樣輕輕劃過我的心海。不過是一個孤苦伶仃的女子,因被惡人冤枉,最終在亂世中煙花一般的香消玉殞。我甚至連她是怎么被冤枉的都不曾得知,唯一能讓我銘記于心久久的,是那神話般的誓言,若伊人是含冤而死,則六月伏天飛雪,尸埋三尺深雪,上天有眼,果真破了大自然的規律,帶著女子的幽怨,清清涼涼,企圖喚醒人們沉淪的心。
終于認認真真地看過一遍,心里卻是百感交集。誠然,結局邪不壓正,是皆大歡喜。可是,竇娥凄慘的掙扎給我帶來的沖擊卻揮之不去。想必是關漢卿那對人物語言淋漓盡致的描寫,才使我無限的沉醉在其中。
這部作品本身就是久盛不衰的戲曲,舞臺表演是它的靈魂,只有真真切切的表演,才能活生生地讓我們感受到竇娥內心的絕望。干巴巴的閱讀,只能看到一個個你來我往的對話,我反復琢磨了很久,竇娥,這是個不卑不亢的女子。是的,不卑不亢,是我們公認的,對這個女子的定位。她拒絕張驢兒無理的要求時深明大義,臨死前帶著無盡哀怨卻堅決地誓言。
這部戲曲的語言是對白,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含蓄的詩句,可是,我們分析一個人的性格,不就是從他平時的談吐中觀察出來的么?當蔡婆婆向竇娥說起張家父子強行娶親的事情時,竇娥拒絕;婆婆不明事理地認為這是在報答救命恩情“我的性命都是他爺兒兩個救的,事到如今,也顧不得別人笑話了。”竇娥道“你雖然是得他得他營救,須不是筍條筍條年幼,劃的便巧畫蛾眉成配偶。想當初你夫主遺留,替你圖謀,置下田疇,早晚羹粥,寒暑衣裘,滿望你鰥寡孤獨,無捱無靠,母子每到白頭。公公也,則落得干生受。” 前者的語氣似要妥協,卻更是煩躁不安。從“事到如今”和“顧不得”這兩個詞更能告訴讀者,蔡婆婆的決定是錯誤的。沒有思考,沒有掙扎,沒有反抗。蔡婆婆這個人物不壞,而且還顛覆了在我心目中傳統的債主形象。竇娥七歲時,她的父親竇秀才欠蔡婆婆四十兩銀子,去拜訪蔡婆婆時,蔡婆婆道“秀才請家里坐,老身等候多時也”。首先是稱呼,“秀才”算是對竇寇章最高最高的尊稱了。在其他文學作品里,債主對窮酸的欠債人都是很不客氣的,例如范進中舉里,屠夫管他的秀才女婿叫“現世寶”,“癩蛤蟆”,這又親屬關系的都這樣,蔡婆婆與竇秀才無親緣關系,能做到這樣的確說明蔡婆婆是個心善的人。后面蔡婆婆還能把竇秀才請到家里去,心平氣和地和他談話,著實是一位吃齋飯,信佛教,面目慈藹的老人形象。想來將竇娥交給這樣的人,是很放心的。
可惜,人無完人,不光是好人蔡婆婆,天底下所有善良的`人把持不住都會走向另一個極端,那就是不分好壞。這一點竇娥和她形成鮮明對比,從語言氣勢上就看得出,竇娥面對糊涂的婆婆,倒也不急躁,擺道理,講事實,思維邏輯有理有序,體現了竇娥大女子的風范。將她與有名智者小比一下,可惜了生錯地方,不然定是讓人刮目相看的才女。而且,竇娥說話還是很有技巧的,說到最后不忘加上“公公也,則落得干生受”來刺激婆婆,她知道婆婆是個守婦道的人,一定會猶豫不決,這樣便有了轉機。竇娥的語言還有一處給我印象較深,竇娥即將被斬時,對監斬官發出的誓言“要一領凈席,等我竇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練,掛在旗槍上。若是我竇娥委實冤枉, 刀過處頭落,一腔熱血休半點兒沾在地下,都飛在白練上者。” “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竇娥委實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竇娥尸首。”“ 大人,我竇娥死的委實冤枉,從今以后,著這楚州亢旱三年”這三個句子,都是肯定句,使人聯想到竇娥一身素白,烏絲隨風飛揚,漆黑的眸子閃爍著不屈的光芒,從她柔軟的唇中卻逸出如此鏗鏘有力的話語,如此挑戰極限的看似大逆不道的話語。很佩服關漢卿,不知道他是怎么想出這三個扣人心弦的咒語,不僅緊緊纏繞住了楚州的命運,更使我的心中產生了無與比擬的震撼。血濺白練,這兩個現象與第三個相比,不知要仁慈多少。當時讀到第三個咒語時我終于知道,知道竇娥心中的痛和怨恨了。和前兩個稍有不同,第三個咒語,沒有若是,而是委實。到這個時候,我才明白竇娥是認真的,她,已經什么都無所謂了。楚州大旱三年,多么殘酷!但是,我竇娥就是要讓你們記住,記住這三年大旱的來歷,說得不道德些,我承受的痛苦,你們也要一起陪我嘗嘗!我承認這是我自己的想法,或許有些偏離了,但為什么不允許一個善良的人,無辜的人,宣泄他的忿恨呢?難道善良,所以要忍耐,要無聲無息的死去,不明不白的死去么?關漢卿用語言構造的竇娥這一人物形象,能使其經久不衰的原因,大概在于竇娥符合我們心中,一個正直的人在那個時代應具有的`所有品質。有自己的原則,所以干脆的拒絕;不愿親人受難,所以無奈的“認罪”; 不甘心尸首兩異的結局,所以許下絕望的誓言。
關漢卿在人物語言的細節上很下功夫,一個個細節聯合起來,便如同滿天璀璨的星星一起閃耀,那光芒一定超過月亮,太陽。正如以上所舉的例子,一個小詞,就能夠看出那人當時的心境;許多個小詞,那么就可以總結出一個人的性格。竇娥從另一方面講,有些任性了,怎么可以為了自己,讓百姓受苦呢?可是,關漢卿在這篇文章所要體現的,就是竇娥的任性。這部戲曲能夠體現的中心思想很多,但我覺得最最有價值的,是人 餓了要自己找食吃,疼了要讓別人知道,受了委屈,就要說出來。當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脅和損壞時,一定要嚴肅對待。我在美國時,深刻體會了美國人民熱愛自身利益的情懷,也能明白為什么這個國家會如此強大。不懂得保護自己,像蔡婆婆那樣的人,最終只會走向滅亡;學會行使爭取自己的應有的權利,像竇娥一樣,才能組成一個和諧守法度的社會。不是有句話說么,想要別人愛上自己,一定要先自己愛自己。
喜歡這樣的一個女子,嬌柔的身軀包裹在雪白的綢絲中,姣好的面龐上有一雙溫柔的丹鳳眼。被微風親吻的三千青絲流淌過女子凌厲的目光,飄向遠方,遠方。唇邊掛有倔強的微笑。永遠不知道屈服和妥協,夢中總會有屬于她的貞潔之花用真理的雨露澆灌。只愿這虛幻的背影永不消散,成為我朦朧中翹首盼望的歸宿。
竇娥冤的讀后感 5
雖然長久以來,我們都將元曲與唐詩宋詞并駕齊驅,然而,事實上人們對元曲的認知要遠遠少于其他兩者,不知是因為我們的中文課本鮮少提及的緣故還是,人們對此本就缺乏興趣,總之我們僅有的一點信息也只是來源于歷史教科書里的驚鴻一瞥。突然覺得有些可惜,這些曾在歷史上散發過耀眼光芒的作品也只是被歷史協商贊譽的一筆,便消失無蹤。好在,現代的那些戲曲大師們還沒有摒棄他們,在被很多人以往的同時,也還總有那么一些人記得它們。也許在人文的歷史上這些東西會漸漸淡去光澤,但在戲曲的舞臺上卻愈加光芒萬丈。
提到元雜劇,就不得不提及兩個元曲的祖師爺:湯顯祖、關漢卿。我想大多數人對這兩個人都有一種認知:對二人的'名字如雷貫耳,卻怎的也想不起來,其相關的作品。也許我們知道,但時間的磨合早已讓我們將這些作品與作者對不上號,只是偶爾別人娓娓道來時,才會如夢初醒:原來如此。就如同我這次讀的關漢卿的《竇娥冤》一樣。撇開《竇娥冤》來看關漢卿,印象中這人的名字并不陌生,但這些被烙在記憶中奉獻給了應試教育的名字在某種程度上僅僅只是一個名字罷了。反之,撇開關漢卿來看《竇娥冤》,又是一派熟悉的景象,卻終究不能從腦海里找到它的出處。直到今天,才將兩者真正的結合在了一起。其實早年在書中學到這個劇目的時候,就已經對其充滿了好奇,卻直到今天才尋得機會一睹其廬山真面目。其實從現代的角度來看,《竇娥冤》除了是一部相當出色地戲曲,更是一部人物性格飽滿豐富的小說。我想這樣的小說在今天這個社會里是沒有幾個人可以企及的。故事流暢宛如一氣呵成,情結細膩生動又不是厚重感,人物角色個性鮮明,構思巧妙大膽,在現實的基礎上又加之神話色彩,真正做到了把理想融進現實,在深刻反映現實的前提下又做到了戲曲本身的觀賞性。至此,我算是真正知道了這個千古奇冤的案子究竟是怎樣的。
《竇娥冤》很大程度上是扮演了一個英靈著的角色,在向人們訴說那段歷史中人們的生活情況,也可以說,《竇娥冤》就是長久以來腐朽的封建文化中黑暗的縮影。人們在對現實社會無力回天的時候,突然發現了戲曲這一出口,元曲的行調格式并不是規范的戲曲格式,不像湯顯祖的《牡丹亭》亦或是王實甫的《西廂記》那樣將每一個人物刻畫殆盡,每一出場順序,每一段獨白、獨白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元雜曲則更加注重生活化,也許并沒有想過要將這樣的戲劇搬上像《貴妃醉酒》那樣的舞臺,只是用來聊以慰藉生活在苦痛中的大眾罷了。某種意義上來說,《竇娥冤》實則是把人們的苦痛與愿望以曲目的形式唱給大家聽。和大多數藝術家一樣,關漢卿生前并沒有什么功成名就,寫的東西也不受人們待見,這種被許多人視作上不得臺面的東西很長一段時間被人們摒棄了。終于有一天,當人們生活水生火熱之時,才發覺之前的歌功頌德是多么的愚昧,于是又將那些在某一個時間里被自己丟掉的東西拿回來重新審視。毫無疑問,好的作品是需要歷史來沉淀的,且這種沉淀是建立在人民的認知上的。
竇娥冤的讀后感 6
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這是發生在元代的一個悲劇。
窮書生竇天章女兒竇娥,從小賣給蔡婆婆做童養媳。婚后不久,丈夫逝世,婆媳倆相依為命。蔡婆婆討債,被欠債人脅迫,有生命危險時,被張驢兒父子相救。無賴張驢兒貪圖美色,妄圖娶竇娥為妻,卻被拒絕。張驢兒惱羞成怒,買來毒藥打算毒死蔡婆婆,霸占竇娥,不料陰差陽錯害死了親生父親。公堂上,糊涂官判糊涂案,竇娥為了保護婆婆,被迫認罪。行刑前,竇娥向蒼天立下三個誓愿,含冤離開了人世……三年后,竇天章應試高中,重審此案,終于為女兒沉冤昭雪。
讀了此書,我心里感慨良多。竇娥是一個孝婦。小時候,父親為了生活,已經無法養活她,只好送人,年幼的她深知父親的艱苦,即使心里有萬般痛苦,也不任性撒嬌。長大了,就是婆婆引狼入室,讓她委身于人,她也沒做出大逆不道之事,只是同婆婆講清事理。在公堂上,竇娥寧愿自己去死,也不讓婆婆受一點皮肉之傷。最后平反時,她也讓父親照顧好婆婆。
想起這些,我不禁慚愧。在家中,我完全是個驕橫的公主。遇到好吃的.,我總是搶著吃完,不留一點給父母;每次我心情不好,就把氣撒在父母身上,一點也不顧他們的感受;平時在家,我也很愛折騰,比如早餐明明說好吃這個,可吃到一半就不吃了,害得父母在百忙之中還要給我重燒早飯。跟竇娥相比,我無地自容。因此,我下定決心,學習竇娥的優良品質,孝順父母,做一個讓父母幸福的人。
竇娥冤的讀后感 7
我們欽佩陶潛“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節操;我們仰慕屈原“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的高尚;我們感嘆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豁達;但我們始終不會忘記他們胸中那股熊熊的烈火——尊嚴。那么何為尊嚴?
在竇娥的身上,她這樣來詮釋尊嚴:
堅守底線體現她的尊嚴。在“官休”與“私休”之間,她用堅決的話語:“我又不曾藥死你老子,情愿和你見官去來”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在婆婆與張驢兒的勸說,壓迫下,道出了“我一馬難將兩鞍鞴,想男兒在日曾兩年匹配,卻教我改嫁別人,其實做不得”的心聲。堅決的態度,真實的心聲,這是竇娥在用堅守底線——貞潔,來維護自己的尊嚴。
剛強不屈體現她的尊嚴。在廳堂上,被嚴刑厲打的竇娥唱道:“呀!是誰人唱叫揚疾,不由我不魄散魂飛。恰消停,才蘇醒,又昏迷。捱千般萬拷,萬種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層皮。”多么揪糾心的話語,多么殘酷的拷打,可竇娥依舊道:“委的不是小婦人下毒藥來。”這樣的竇娥,她是用自己的剛強不屈,來體現自己的尊嚴。
選擇死體現她的尊嚴。在生與死的選擇中,她選擇了死。她用死保全了年邁孤寂的'婆婆。但她的死卻非同于一般的死。在死的那一刻,她立下了三樁誓言:血濺白練,六月飛雪,三年大旱。她是要有尊嚴的去死,她是要用死后的三樁誓言見證自己的清白。
一個個體的生命有尊嚴的死去了,這足以詮釋何為尊嚴。
竇娥冤的讀后感 8
開折,通過監斬官和其他人的行為,描寫了一副陰森肅殺的刑場氣氛。竇娥便在這種氣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場了。一上場,竇娥便唱了兩只曲子:[端正好]、[滾繡球]竇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現出來,說明自己無辜被判死刑,冤屈驚天動地,臨死之前,把控訴的對象指向了天和地。竇娥控訴天地一場戲,極具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好文章,千古流傳。我們來看一看這段唱詞:“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一句是說現實世界有它固有的統治秩序,人們的命運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下一句,一個“天地也!”一聲感嘆,蘊涵著竇娥無限的感情。
有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爭,有指責,有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兩個表強烈反問語氣的詞,表達了竇娥對天地強烈的質問。作為主宰萬物、維持現實世界秩序的最高統治者——天地,本應該使社會清明,公正無私,卻是非不分,曲直不明。“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福貴又壽延。”用非常肯定的語氣直接指明現實中存在的不公平現象:壞人得志,好人受欺。這種現實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間應該存在的公理形成鮮明的對比,不禁使人對主宰萬物的天地產生懷疑。“天地也!作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這一句是對前幾句的總括性結論,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們期望或相信的那樣維持現實的公平合理,相反,卻和社會上的邪惡殘暴的壞人一樣,助紂為虐,為虎作倀,殘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這句指責,推翻了天地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對人們現實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緊接下來,悲憤之氣達到極點,便是對天地的直接而強有力的指責和痛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這不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更進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現實世界中的地位。
這種對天地的大膽的指責批判在古代以天為上的社會里是不多見的,中國古代人民因為以農業為生,特別重視“天”。現實世界的最高統治者皇帝被認為是承接天的命令,代替天來行使統治權。因此被稱為“天子”。竇娥的這一段唱詞,把自己受冤屈的原因直接歸結到了天的身上,矛頭直指封建統治者所賴以維系的精神支柱。既是對整個封建專制制度的徹底否定,也是對傳統的封建專制思想的否定。具有很強的民主主義精神。這種思想也是關漢卿借竇娥之口抒一己之憤。最后一句“哎,只落得兩淚漣漣。”是憤怒的控訴達到極點之后的轉折,無法改變自己命運的悲憤而又無奈的嘆息。
這段話之所以具有非常高的藝術感染力,是因為它用精辟而非常概括的語言表達了長期以來人們對社會不平等的強烈憤慨。表達了普通老百姓要求維持社會公平,懲惡揚善的愿望。在句式上,幾乎全用口語,既貼近老百姓的.語言,又自然流暢,氣勢充沛,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因此,千百年來盛傳不衰。
在去刑場的途中,竇娥向劊子手提出一個小小的請求,要求從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見傷心難過,這個小小的細節顯示了竇娥的善良細心。在蔡婆婆將張驢兒父子領回家中,勸說竇娥答應張驢兒父子招親的要求時,竇娥寧死不從,而且批評了蔡婆婆的軟弱和茍且行徑。竇娥被張驢兒陷害,又被貪官桃杌不分青紅皂白問成死罪,經受殘酷拷打,拒不承認,當貪官要拷打蔡婆婆時,竇娥顧念到婆婆年邁,經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認了貪官要她承認的藥死公公的罪行(這在重視綱常倫理的封建社會是十惡不赦的大罪)。在將要赴刑場處斬的路上,竇娥還牽掛著婆婆,怕她看見自己受刑而傷心難過,經不起打擊。這個細節雖小,卻充分反映了竇娥的善良。
竇娥冤的讀后感 9
昨晚去戲曲研究院看秦腔《竇娥冤》,剛開始很激動,很興奮,也很期待,我卯足了勁去欣賞。因為她是《竇娥冤》,驚天地,泣鬼神,一部很經典的傳統劇目,被稱之為中國十大悲劇。
或許是我對于《竇娥冤》的期望值有些偏高,昨晚有些小失望,我的情緒一直沒被調動起來,劇情每到高潮時,她就是上不去,卡在半中腰,讓我實在難受,失望……
或許是那位年輕的演員的表演不到位,全劇的最高潮應該屬于斬竇娥那一場,可是讓人感覺有些平淡,竇娥內心的東西表現的不足,沒能抓住身為觀眾的我。這與馬友仙老師扮演的竇娥還是差的太遠,不過還是要鼓勵這位年輕的演員,希望她能繼續努力,向前輩多學習。
又或許是她的舞美有些缺陷,從而影響了我對全劇的看法,在竇娥發下三樁誓愿被砍頭之后,血飛白練,六月飛雪,在這一塊應該是最能打動人的地方,可是,昨晚讓我很失望,竇娥被砍頭之后,整個舞臺暗了下來,我心里那個急呀,怎么能全場暗下來呢,并且暗場時間持續半分鐘,我的情緒一下被隔的拔涼拔涼的,就在這時,燈光突然亮起,只見舞臺半空出現帶有斑斑點點的血跡的白練,舞臺中央飄起了鵝毛大雪,竇娥身上蓋著一塊白布,哎呀,這一舉動大大影響了我的情緒。
在我的想象中,應該是連貫的,當竇娥被殺的`那一刻,舞臺應該使用淡淡的冷光,然后用一束紅光打向那條懸在半空中的白練,天空霎時大雪紛飛,將竇娥的尸體掩蓋。此刻再加上特殊的音樂烘托,那將會達到很棒的效果,那才能顯示出竇娥的冤屈,驚天地,泣鬼神……
全劇中,按理說高潮是最能打動觀眾的,可是高潮沒有打動我,卻在全局即將結束的時候,卻打動了我,當竇娥的父親竇天章做官回來后,蔡婆婆悲痛的喊了一句:“你怎么才回來?”就這一句,我的眼睛濕潤了,我想了很多很多……
我想再說一下關于這個故事,身為貞潔烈婦的竇娥,心地善良,怎么會發下楚州三年大旱的誓愿呢?難道她只是為了以“東海孝婦”的傳說來驗證自己的冤屈嗎?她有沒有想過,大旱三年,楚州因此會餓死多少無辜的黎民百姓?為了證實自己的冤屈,難道就要拉上這么多無辜的生命為自己陪葬嗎?這兩者相比較之下,孰輕孰重?
竇娥冤的讀后感 10
在之前與古代文學打交道的過程以及從小受到的教育中中,我們更多接觸的是唐詩宋詞這一類的文學作品。唐詩大多是格律詩,語言整齊而精煉,字字珠璣,具有極大的音韻美。而宋詞雖然少了一些形式上的約束,也講究煉字,短短幾十字,以簡練的文字來表達深遠的意蘊。而本學期所學的元雜劇卻與之截然不同,是融合歌舞的表演藝術,我們現今讀到的元雜劇語言通俗易懂,情感明晰,是更直白生動更有藝術感染力的一種文學作品。
在粗粗了解元雜劇的體制后,我閱讀了關漢卿所著的竇娥冤,它是傳統的'雜劇,沿用了四折加楔子的方式來敘述,楔子講述竇端云如何來到蔡婆婆家,第一折作為開端寫流氓張驢兒脅迫竇娥婆媳嫁給他父子為妻,第二折寫竇娥因孝順之心被太守嚴刑逼供,蒙受不白之冤,這是情節的發展,第三折是本劇的高潮,寫竇娥受刑,血染三尺白綾,六月—飛雪,第四折是全劇的結尾,竇娥之父為其洗冤,制裁惡人。
其中,第三折竇娥臨死前,爆發出的怒火成為了傳唱至今的經典。她說: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這一段氣勢洶洶的唱詞對天地的指責大膽而驚人,唱出了對社會不公的憤慨,一反之前竇娥善良溫順的摸樣,給予鮮明的對比效果,更突出了竇娥對于封建統治的控訴,是反抗意識的覺醒。竇娥指天發出三個誓愿,血飛白練,六月—飛雪,三年大旱,這些看似不可能的誓愿一一實現,以種種不可思議的跡象向全世界證明了她多么無辜。
最終,竇娥的冤屈被平—反,但以鬼魂的形態去傾訴而非人,這本身對封建社會不公平制度的一種諷刺,在官僚制度的層層阻礙下,不以鬼魂之身是不無法接觸當權者的。以鬼魂訴冤在現實生活中是無法發生的。讓我們做一個假設,假設竇天章不曾一舉及第,不曾官拜參知政事,終其一生只是個庸碌無為的落魄書生,也許對竇娥的冤案就會投訴無門,反遭迫害,竇娥永遠蒙受冤屈。平—反冤屈最終還是基于掌權者的意愿,而非真正的公平正義,這是作為封建社會底層人民共同的無奈。
竇娥冤被稱為我國古典悲劇的典范性作品,由竇娥悲苦的命運揭開了黑暗社會的面貌。竇娥的悲劇絕不僅僅只是她一人的悲苦命運造成的,更是整個封建社會加諸在她身上的。年僅七歲便被窮苦潦倒的書生父親賣給蔡婆婆,年紀輕輕守寡與婆婆相依為命,竇娥恪守婦道,謹遵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和三從四德,是典型的封建社會所推崇的女性形象,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女性,受到最多迫害,成為代社會底層善良、孝順而走向反抗的婦女的典型,充分揭示了封建社會對人的毒害以及作家對現實的反思,這樣一部作品,兼有極強的抒情性和深刻的涵義,值得我們去品味欣賞。
竇娥冤的讀后感 11
真正善良、淳樸之人,必然是對別人索求甚少,必然是寧愿自己承受所有的苦難和非人的折磨也不愿別人因為自己而受一點點累、吃一點點虧。
沒有最黑暗,只有更黑暗。對任何一種統治都不要有過高的期望,官吏公差和無賴流氓其實是有共同之處的,唯一的區別就在于他們什么時候合流、什么時候同污是需要一些先決條件的。大凡一個朝代越是到統治的'中晚期,這些勢力聯合起來對底層民眾進行肆無忌憚的掠奪、殺戮的趨勢就越明顯。
竇娥只能模模糊糊地感受到現實的黑暗與不公,21世紀的讀者卻不能沒有一點哲學的、歷史的常識。兼濟天下對絕大多數小知識分子而言當然是非分之想,明哲保身卻是他們必須領悟、掌握的生存策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古今東西,概莫能外。不要奢望公平,公平需要自己去爭取;不要相信仁義,仁義取決于人,但現實中不仁不義、難仁難義的人那么多,“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百姓是愚頑魯鈍的,強權是凜然不可侵犯的,所以自求多福不但是美妙的愿景,更有賴于高明的智慧才能實現。“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擔荷人類苦難”?別傻了,省省吧,孔夫子、耶穌基督、佛陀都沒能做到的事情,你還是先掂掂自己的斤兩吧!
社會當然在發展,也會進步。但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是正如煤的形成,犧牲必巨,成果必微,成不了仁卻死得不仁不義、不明不白的糊涂蛋真不知道有多少呢。你可以圍觀,你可以裝大尾巴狼,但一定不要以為自己可以死的偉大,布魯諾、譚嗣同、遇羅克不是一般人想做就能做的。
生活就是修行,至于能修成什么果,全在于自家的修持和緣法。善哉!
竇娥冤的讀后感 12
竇娥家境貧寒,母親又去世得早,所以竇娥對自己的父親更是關心,不久父親為了進京趕考,只好把竇娥給別人做了童養媳。長大后她遭受奸人陷害,被處死刑。竇娥咬著牙,眼含淚水痛咒道:“我死后血濺一丈二尺白布,三尺大雪蓋我尸體,楚州大旱三年!“果然這一切在竇娥死后都得到了驗證。這真是千古奇冤啊!其實做人就要象竇娥一樣敢怒敢言,光明磊落。
如今我們的時代改變了,當官的處處為老百姓作想,對老百姓們更關心、更體貼了,同時,在新社會、新國家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為民辦實事的官也越來越多,我相信像竇娥那樣的悲劇不會重演。
我的理想是當一名清官,為國家出一份力,多造福于人民。讀了《竇娥冤》之后更讓我懂得了清官的重要性。以后我的'理想如果實現了,我一定像林則徐、宋慶齡、孔繁森……看齊。
通過窗戶我仿佛看見竇娥在向我微笑,勉勵我前進,將來造福于民。
竇娥冤的讀后感 13
竇娥是一個善良女子──具有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對悲劇人物所要求的那種善良性格。她有封建社會下層少女可能遭遇的命運:做童養媳。我們一開始就看見她和父親生別──也就是永別。父親哭道:“兒呵,我這一去了呵,幾時再得相見也?”直逼第四出。我們在對話中,還知道這個用來抵債的小女孩三歲就死了母親。劇作者不給這不懂事的七歲小女孩語言,她不開口,更收可哀的效果。只在父親辭出時,她才哭鬧,也就夠了。這里不需要成年演員扮演,那樣一來,意味就不真純了。
這是基礎。情形已經夠慘了。緊跟著是十年后,我們再見她時,不是新婚后的少婦,而是開始由成年演員扮演的年輕寡婦。原來她已經和丈夫死離了,──死離太慘,不宜明寫。而且不足以成為悲劇。劇作者也不寫那悠長的十年的童養媳生活。不重要嗎?形式有限制,他放棄可能在生活上比較幸福的十年。她和未婚夫很可能就有青梅竹馬的感情。蔡婆婆也不算壞人。這說明她為丈夫守節,不一定完全由于封建觀點,還可能由于有較深的感情。這樣一想,你會幫自己在開始就建立一種真純的悲劇感情:這女孩子實在命運多舛。
更大的打擊還在后頭。這些苦難經歷,由于女主人公只是消極承受,不能形成震撼人心的悲劇作用。但是有過這一連串的苦難經歷,我們明白,她的性格將是一個經得起考驗的性格。我們將發現她對命運之神永不低頭。她可能迷信,還可能頭腦封建:這是封建社會一般的婦女的精神生活。她的性格中真正屬于她自己的那一部分,卻是剛直。她認為對的時候,一定說到做到。她勸說婆婆。她大罵張驢兒。她說話不會拐彎兒,做事不會拐彎兒。她是那種堅強的性格。這是性格的一面。劇作者鞭辟入里,寫她的烈性,又寫她的孝心。她怕婆婆受刑,招成死罪;怕婆婆看見她赴法場就刑,哀求劊子手繞道后街。直到做了鬼,她還一再要父親照管孤苦無依的'婆婆。
忠厚還表現在她不知道怎樣對付那一對地痞父子。我們可以想象這一對老實的婆媳的尷尬處境。悲劇為她們結束了這種可恥的生活。張驢兒的父親錯吃羊肚湯,毒發身死。嫁張驢兒?還是上公堂?她相信自己清白。她對統治機構存著幻想。她以為封建社會和它的統治機構是上天為她這種苦命人設立并服務的。
說明劇作者的反抗思想的,就是這里并不出現什么傳奇。他把一個信任官府的善良少婦如實寫成官府把她活活兒屈死。不信任統治機構的反叛者,被統治機構處死,有動人心處,但決不如信任者被處死的控訴力量那樣“感天動地”。
從三大愿起,關漢卿采用浪漫主義手法。它的可能性包含在他賦予少婦的斗爭到底的靈魂中。沒有人為她昭雪,她為自己昭雪。她為自己昭雪,豈不加強人間暗無天日的暗示?
最后父親以廉訪使的身份為女兒昭雪,豈不加強人間暗無天日的暗示?
換一個清官為竇娥雪冤又怎么樣?可以。但是悲劇意味淡薄了。十三年前說“幾時再得相見也”的父親,富貴榮華及身,多年尋訪女兒不見,而今只有夢中相會,她不僅是死鬼,而且還是屈死鬼。他邁進統治機構,發現它屈殺了他的獨養女,怎么能不失聲痛哭:“白頭親苦痛哀哉,屈殺了青春幼女孩兒也!”清官沒有這種凄厲的哭聲。他雪冤,然而他救不活他屈死的女兒的性命。觀眾面對著傷心的老人,又流下了眼淚。
《竇娥冤》的悲劇性,單純有力,像釘子一樣,越敲越深,又像階梯一樣,越升越高。
竇娥冤的讀后感 14
《竇娥冤》是元代著名雜居家關漢卿的雜居代表作,是一出具有較高文化價值、廣泛民眾基礎的中國十大悲劇之一的傳統劇目。竇娥是這部劇中最悲苦的人物,她三歲喪母,七歲被典,十七歲守寡,不幸的生活讓她只能守著其父教導的“三從四德”和婆婆孤苦過活。屋漏偏逢連日雨,賽蘆醫為了免債欲謀害蔡婆婆,被當地惡棍張驢兒所救的蔡婆婆從此又走上了不幸之路。逼婚不成的張驢兒誤殺了自己的父親,憤怒之下將罪名栽到竇娥身上。被告上公堂的竇娥對官府還是有一些信任的,哪知時局腐敗,污吏橫行,被張驢兒買通了的知府為了逼迫竇娥認罪,竟當著竇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善良孝順的竇娥不忍心看婆婆受罪,只好屈打成招,被定了死罪。刑場上的竇娥是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她悲憤的咒罵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為天!”一句話道出心中的激憤、委屈、埋怨、指責……更道出官場的黑暗,窮人地位低下掌控不了自己的命運。為了表達自己的反抗決心,在臨行時她提出三樁誓愿,第一樁誓愿——血飛白練,通過這種方式,她向世人顯示她的清白無辜;第二樁誓愿——六月飛雪,通過這種違反常規的自然現象來證明社會的不公平;第三樁誓愿——亢旱三年,通過這種直接的方式反抗官府的昏庸,官吏的無心正法。這三樁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一步步遞升,表達了竇娥希望通過三樁誓愿直接懲戒殘暴昏庸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夠沉冤昭雪。三樁誓愿也是竇娥反抗精神的上升,而三樁誓愿的實現更是竇娥反抗的最終結果。
竇娥就是那個時代造就的悲劇,可以說狹隘落后的封建思想毒害了女性的一生,女性們結婚生子操勞一生卻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有的被當成繁殖勞動的工具,有的甚至像牲口一樣被買來買去。究根結底是落后的封建道德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男人們覺得男尊女卑是自然規律,應該享有對女人的控制權;而很多婦女們欠缺自省意識,看不到自身的處境。竇娥雖具有獨立的意識和強烈的反抗精神,但在時代大背景下,她也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命運被別人主宰。竇娥的故事只是千千萬萬個被壓迫被迫害的婦女的縮影,在那個時代不知有多少女性步了竇娥的后塵。竇娥三樁誓愿的實現也說明自身反抗的無力,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使冤屈得以洗刷,只能寄希望于外物或虛無縹緲的天地。
生長在新時代的女性們在地位上比封建社會雖有所提高,且隨著社會分工的日益精細化,對性別的要求也會越來越明顯,但在很多工作崗位和地區對女性還是存在差別對待的,所以希望新時代的女性們時刻警醒,不要被表面現象蒙蔽了雙眼,可能的話用一切手段維護自身的基本利益。
竇娥冤的讀后感 15
昨晚去戲曲研究院看秦腔《竇娥冤》,剛開始很激動,很興奮,也很期待,我卯足了勁去欣賞。因為她是《竇娥冤》,驚天地,泣鬼神,一部很經典的傳統劇目,被稱之為中國十大悲劇。
或許是我對于《竇娥冤》的期望值有些偏高,昨晚有些小失望,我的情緒一直沒被調動起來,劇情每到高潮時,她就是上不去,卡在半中腰,讓我實在難受,失望……
或許是那位年輕的演員的表演不到位,全劇的最高潮應該屬于斬竇娥那一場,可是讓人感覺有些平淡,竇娥內心的東西表現的不足,沒能抓住身為觀眾的我。這與馬友仙老師扮演的竇娥還是差的太遠,不過還是要鼓勵這位年輕的演員,希望她能繼續努力,向前輩多學習。
又或許是她的舞美有些缺陷,從而影響了我對全劇的看法,在竇娥發下三樁誓愿被砍頭之后,血飛白練,六月飛雪,在這一塊應該是最能打動人的地方,可是,昨晚讓我很失望,竇娥被砍頭之后,整個舞臺暗了下來,我心里那個急呀,怎么能全場暗下來呢,并且暗場時間持續半分鐘,我的情緒一下被隔的拔涼拔涼的,就在這時,燈光突然亮起,只見舞臺半空出現帶有斑斑點點的血跡的白練,舞臺中央飄起了鵝毛大雪,竇娥身上蓋著一塊白布,哎呀,這一舉動大大影響了我的情緒。
在我的想象中,應該是連貫的,當竇娥被殺的那一刻,舞臺應該使用淡淡的冷光,然后用一束紅光打向那條懸在半空中的白練,天空霎時大雪紛飛,將竇娥的尸體掩蓋。此刻再加上特殊的音樂烘托,那將會達到很棒的效果,那才能顯示出竇娥的冤屈,驚天地,泣鬼神……
全劇中,按理說高潮是最能打動觀眾的,可是高潮沒有打動我,卻在全局即將結束的時候,卻打動了我,當竇娥的`父親竇天章做官回來后,蔡婆婆悲痛的喊了一句:“你怎么才回來?”就這一句,我的眼睛濕潤了,我想了很多很多……
我想再說一下關于這個故事,身為貞潔烈婦的竇娥,心地善良,怎么會發下楚州三年大旱的誓愿呢?難道她只是為了以“東海孝婦”的傳說來驗證自己的冤屈嗎?她有沒有想過,大旱三年,楚州因此會餓死多少無辜的黎民百姓?為了證實自己的冤屈,難道就要拉上這么多無辜的生命為自己陪葬嗎?這兩者相比較之下,孰輕孰重?
竇娥冤的讀后感 16
元人雜劇中《竇娥冤》可算是最出色的一出。中學語文課本曾收錄其中竇娥赴刑場一節,其指天斥地一段令人感動尤深,今次有機會從頭至尾通讀一邊,卻又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首先這個故事開始得非常蹊蹺,僅僅因為張驢兒父子無意中搭救蔡婆婆一命,便要強行入贅到蔡婆婆家。張驢兒雖然流氓,如此不由分說實在令人瞠目結舌,而事情居然成立更讓人覺得匪夷所思。元朝時代的中國民風民俗如何,今人只能遙想而已。不過關漢卿實在也太粗枝大葉,整個過程缺乏鋪墊,沒有充分的起承轉合直接就到了命案一節。推敲起來,雜劇據我理解委實有一點象現代街頭的活爆劇。形式,技巧,內容上都非常簡單。從其中的各種動作來看(科),似乎當時連道具都沒有。像后來戲園子里的那種精致的戲劇當時應該還沒有出現。
竇娥冤的語言最為人稱道,元代時期的市井俚語,粗鄙言辭躍然紙上,加上文人時的唱詞混合成一種奇特的文本。我們無法想象當時演出的情況。我也從未看過現代的演出,而流傳下來的文本本身就成了戲劇的全部。我敢肯定,元代時只有劇作而無導演的`概念,表演甚至也不受重視,是一個只有劇作家的時代,還是一個戲劇的萌芽時代。
我忍不住將其和莎劇相比,哈姆雷特中也有鬼魂述說冤情的相似情節。這種超自然的東西在《竇娥冤》中不僅推動情節前進更成為情節本身。據某位宿儒評論:中國人無宗教的生活卻有宗教的精神。竇娥所許的三個愿一一應驗,在西方看來正是天譴無二,用中國人自己的話來說是報應。將是非曲直訴諸天理,始終認為于一個高于塵世的天道,沉冤最終昭雪,惡人終得報應。對于這樣的一種道德觀念,或曰人生態度,我實在無法表達自己的復雜感覺。只能說中國無法產生出法律精神可見一斑。對于現世的麻木使中國人無法憧憬一種合理的社會秩序和合理的幸福。似乎最大的幸福永遠就是永遠只能在沉冤昭雪的一刻含笑九泉。而且我們也不難從中窺見中國人并無社會發展的概念,就算是改朝換代也僅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永遠象走馬燈一樣循環往復,簡直和靜態沒有兩樣,在《竇娥冤》中大量出現的典故幾成故事的一部分。這些在今天的人看來已經死亡的典故,想必在那個時代盡人皆知,這種敘述當中包含的潛臺詞就是現世所發生的一切不過是古代的再現,是古人事跡的又一次搬演。這種循環往復的歷史觀成為民族的潛意識,中國之無法發展出近代意義上的國家也就不難想見。
一邊是哈姆雷特對于命運的疑惑,對于人生的懷疑。一個無辜的被拋入歷史當中的人在突然的變故中窺見生命的真相,最終也成為祭品之一。另一邊是竇娥遭遇生活的顛沛流離,遇人不淑之后更成為黑暗的司法制度的犧牲品。在我看來莎氏是直擊存在的本身,而關漢卿不過借竇娥的冤情昭示天理公道,并無真正的悲憫之情,竇娥死得真的很冤。
竇娥冤的讀后感 17
或許命運的捉弄使一柔弱女子遭遇誣陷;或許命運的捉弄使她早年喪命,我們無不為她――竇娥喊冤。
與竇娥相比,我們很幸運,像“溫室里的花朵”在父母的呵護下茁壯成長,竇娥的一生是短暫而不幸的,三歲喪母,七歲做童養媳,二十歲丈夫便死了, 本以為還可以過安淡平靜的日子,確遭人誣陷。我們非常同情她的遭遇,或許放在大多數人身上,有可能屈服,有可能反抗,但我相信更多的是與黑暗勢力抗爭。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時光不可再重來,竇娥因不像黑暗勢力屈服而喪命,人們佩服她的勇氣;人們贊嘆她的品格;人們熱愛她的'精神,而所謂的“屈服”者卻遭人鄙視,遭人唾棄。
竇娥不像黑暗勢力低頭,我們要不像生活挫折低頭,學習不像失敗低頭,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有挫折和失敗,面對挫折與失敗要鼓起勇氣去面對,而不是一畏的退縮。失敗不僅一次,一次次的放棄了失敗會一事無成。
小時候的竇娥喜歡讀一些詩歌,也非常喜歡文學,但她并沒有像我們一樣,在學堂里上課,衣食無憂,每月還有足夠的零花錢。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要努力!要奮斗!要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竇娥冤的讀后感 18
記不得是第幾次觀看河南豫劇《竇娥冤》了,每次看后都會心情沉重,隨著劇情發展心境鍵入。為古人擔憂、悲泣。一曲千古流唱的竇娥冤,感天動地,讓人斷腸。
竇家之女名叫端云,自幼喪母,父親將她撫養成人,并許配蔡門為妻,完婚之后,父親便依依不舍的前去京城趕考。端云嫁入蔡門后,婆婆將其改名為竇娥,誰知竇娥天生的苦命,新婚不久,丈夫就死于天命,丟下她們一老一少兩個寡婦。一日婆婆出去討帳,債主為了賴賬,將竇娥婆婆騙至郊外,欲將其勒死,被前來此處的張驢父子救下,當張驢父子知悉竇娥婆婆家境之后,便心起歹意,硬逼竇娥婆媳嫁于張驢父子為妻,竇娥婆婆羞辱難當,堅決不從,張驢父子威脅老婆婆說如若不從就將其勒死,老婆婆無奈,將張驢父子帶回到家中,張驢父子對竇娥婆媳百般調戲,怎奈竇娥生性剛烈,弄得張驢父子難以如愿,所以張驢之子就心生歹意,趁竇娥給婆婆端羊肚湯之機,便將毒藥放至湯中,讓竇娥端于婆婆服用,本想借竇娥之手除掉婆婆,然后逼竇娥與其成婚,誰料竇娥婆婆身體欠安,不思茶飯,張驢父親正在眼饞,見婆婆不思飲用,便端起一飲而盡,結果一命鳴乎,張驢見狀,便將竇娥告上公堂,硬說竇娥藥殺公爹,在重金收買之下,可惡的昏官硬判竇娥死罪,重刑之下竇娥寧死不招,無奈昏官欲將竇娥婆婆大刑加身,為了不讓年邁的婆婆身受皮肉之苦,竇娥無奈含冤招認。被打入死牢。赴刑場之時,竇娥柔情滿懷,苦苦思念父親,“一腔恨壓心頭怨氣難消,佩枷鎖赴刑場怎能心甘,臨刑前望京師苦苦思念,血淚啼啼久等待,心急煎烈盼父來,早來片刻咱能見,遲來一步相見難”。行刑之前竇娥滿腔悲憤指天罵地許下三樁誓愿,“善惡錯堪你枉為天,清濁不辨你枉為地,蒼天若知我竇娥冤,誓愿應在這山陽縣,第一樁,窮盡東海千傾水,難洗竇娥一身冤,沾沾青天神靈顯,收去甘露旱三年;第二樁:熱血不把大地染,血濺白廉掛高竿;第三樁:滿天烏云為我聚,西北風兒為我旋,蒼天若知我竇娥冤,皚皚白雪把我掩,一身清白留人間。果然竇娥死后,六月天下大雪,楚州旱三年,鮮血飛濺掛高竿。
常言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藝術取之于生活,來源于生活,自古就有無道的昏官,為了蠅頭小利,不惜悶著良心草菅人命。老天爺也有打瞌睡的`時候,所以就有了屈打成招的冤假錯案發生,還好,竇娥的父親在她死后終于為她平反昭雪,懲治了惡人,總算皆大歡喜!
竇娥冤的讀后感 19
這一天我讀完了《竇娥冤》這本書,讀完后,早已淚流滿面。
這本書主要講了:竇娥是個美麗善良而又堅貞不屈的勞動婦女。她七歲死了爹,十歲死了娘,從小就沒有父母的疼愛,為了殯葬母親,賣身頂債作了童養媳,成年不久,就克死了老公,被流氓欺負,而且還吃了人命官司,最后判了死刑。她要死后熱血濺紅了三尺的白練;然后立即大雪紛飛,掩埋了她的遺體;繼而,楚州大旱了三年。
多感人的故事啊!多可憐的竇娥啊!多不幸的童年啊!我情不自禁的發自心里的憤怒。我十分的清楚――我們比竇娥幸福,快樂;說到痛苦,我們又是竇娥幾分之一呢?
我們是幸福的,快樂的`,有一個完整的家庭,有個溫暖的避風港,吃好,睡好,住好,穿好,一切都好,沒有憂慮,只有快樂。但生活中依然存在著很多寄生蟲,生在福中不知福,例如我的同桌梁劍鋒,每天都要人催著才做作業,上課不認真聽講,吃東西,開小差……他卻不知道,他的幸福,全是他的爸爸所供應給他的!
我們應該珍惜現在,要為國爭光,因為我們的幸福都是來之不易的,為我們的祖國發揚光大!
竇娥冤的讀后感 20
以前我只聽說了《竇娥冤》,卻不知它是怎樣一個故事,今天終于讀完了。
竇娥自幼喪母,結婚后不久,丈夫病故,兩代孀居,婆媳兩人相依為命,生活十分貧苦。一天,蔡婆去找賽蘆醫索債,賽蘆醫謀財害命,蔡婆被當地惡棍張驢兒所救。從此,張驢兒仗著自、己救了蔡婆一家人,持恩逼婚,要蔡家婆媳坐堂招婚。蔡家婆媳不肯,張驢兒便想毒死蔡婆,好霸占美貌弱小的竇娥。
不料,他準備的毒藥誤被其父飲下身亡。蔡婆為了免除災禍,給了張驢兒十兩紋銀,讓他買棺葬父。張驢兒卻以這十兩紋銀為證據,訛詐蔡婆害死了自己的父親,他買通當地縣令,對蔡婆橫施酷刑。竇娥怕婆婆年老體弱,經不起折磨,只得含冤忍痛自己承擔,被判刑。竇娥死后,應其誓言,血濺素練,三伏時節瑞雪紛飛,楚州地面干旱三年。
六年后,竇娥的父親竇天章金榜提名,考取了狀元,路過山陽。當日深夜,他正在審閱案卷,忽然見到女兒竇娥前來,求父親代女兒伸冤昭雪。
第二天,竇天章開堂審案,終于使冤案大白。結果,張驢兒和縣令被判刑,賽蘆醫被發配充軍,竇娥的冤案終于得以昭雪。
讀完故事后,我感嘆,竇娥死的'太冤了,人世間竟有這樣的昏官和壞蛋!
竇娥冤的讀后感 21
或許命運的捉弄使一柔弱女子遭遇誣陷;或許命運的捉弄使她早年喪命,我們無不為她――竇娥喊冤。
與竇娥相比,我們很幸運,像“溫室里的花朵”在父母的呵護下茁壯成長,竇娥的一生是短暫而不幸的,三歲喪母,七歲做童養媳,二十歲丈夫便死了, 本以為還可以過安淡平靜的日子,確遭人誣陷。我們非常同情她的遭遇,或許放在大多數人身上,有可能屈服,有可能反抗,但我相信更多的是與黑暗勢力抗爭。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時光不可再重來,竇娥因不像黑暗勢力屈服而喪命,人們佩服她的勇氣;人們贊嘆她的品格;人們熱愛她的精神,而所謂的“屈服”者卻遭人鄙視,遭人唾棄。
竇娥不像黑暗勢力低頭,我們要不像生活挫折低頭,學習不像失敗低頭,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有挫折和失敗,面對挫折與失敗要鼓起勇氣去面對,而不是一畏的'退縮。失敗不僅一次,一次次的放棄了失敗會一事無成。
小時候的竇娥喜歡讀一些詩歌,也非常喜歡文學,但她并沒有像我們一樣,在學堂里上課,衣食無憂,每月還有足夠的零花錢。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要努力!要奮斗!要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竇娥冤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竇娥冤的課件06-11
《竇娥冤》課件06-11
《竇娥冤》說課稿06-13
竇娥冤教案03-10
竇娥冤教案07-28
《竇娥冤》教案04-12
《竇娥冤》教案03-07
《竇娥冤》教案08-11
竇娥冤教案03-13
《竇娥冤》的教案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