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讀后感(精選20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的目的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育的目的讀后感 1
懷特海認為:“人的大腦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它是永恒活動著的!敝R,是客觀性的存在,其本身并無意義,只有在被挖掘、被運用時,才煥發出令人矚目的光輝。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應是伴隨著發現、猜想、推理、驗證的探究過程,而不是被迫地強制性的灌輸過程。
保羅﹒弗萊雷在《被壓迫者教育學》中指出:“學生對灌輸的知識存儲得越多,就越不能培養其作為世界改造者對世界進行干預而產生的批判意識。”批判意識,是批判得以發生的關鍵性前提。喪失了批判意識的'人,將淪為沒有自主思想的“奴隸”,也就失去了改造世界的可能機遇。
然而,灌輸式學習不僅讓兒童淪為沒有批評意識的“知識奴隸”,也讓兒童的自主學習力變得衰弱乃至幾近喪失。盧梭在《愛彌兒》中指出,教育始于生命的誕生。孩子一出生,就是大自然的學生。這就充分說明人天生具有學習力。灌輸式學習,會無情地剝奪了兒童自主學習的機遇,也會逐漸削弱了兒童天生的學習力。正如懷特海所言,在較小的年紀反復灌輸精確的知識,就會扼殺學生的首創精神和求知興趣。
灌輸式學習的實質,是對兒童智力發展規律的漠視,是對兒童生命成長的一種戕害。
教育的目的讀后感 2
所謂僵化的知識,是指非原理性的知識。這種知識不具有普世性、不能幫助兒童理解生活、解決問題。學習過多的僵化知識,會使兒童背上沉重的知識包袱,使其思想呆滯。
然而,筆者通過觀察發現,如今兒童學習的很多知識其實都是僵化的知識。例如,兒童學習音樂學科時,被要求記憶大量的有關音樂家的信息;學習美術時,被要求記憶各類門派的作畫風格以及代表性人物;學習語文學科時,被要求掌握大量的并無實用意義的文學常識……這些僵化的知識,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對于兒童學科素養的形成幾無益處。
懷特海認為,童年是智力發展的浪漫期。在這一時期,兒童懵懂地面對若隱若現的內容,不知所措卻又興奮異常。此時的知識學習,應努力追求讓兒童的心靈中編織出一幅和諧的、繽紛的圖案。若在此時讓兒童記憶過多僵化的知識,那將會撲滅兒童學習的`欲望,折斷兒童想象的翅膀,挫傷兒童學習的熱情。
“少即是多”,在智力發展的浪漫階段,讓兒童學習少量的原理性知識,便為兒童提供了更多自主思考和自由想象的空間,利于兒童獨立構建五彩繽紛的心靈世界,也有利于兒童保持對學習的浪漫情感,為后期的精確學習、綜合學習奠下堅實的基礎。
教育的目的讀后感 3
成為一名老師,已經有接近兩年的時間,既然選擇教育的這條路,就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負責任的好老師,怎樣才能算是一名好老師呢?優秀的教學成績?評上中高級教師職稱?我認為一名好老師,不能從教師的角度評判,而是要從能否把學生作為教育主體,從能否促進學生的發展來評價!督逃哪康摹愤@本書做了深刻的闡述。
拿到這本書,映入眼簾的是封面上的幾行字!皩W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边@本書的重點在于智力的教育,反對灌輸生硬的知識,反對沒有火花的使人呆滯的思想。這條主線貫穿了整冊書。
在第一章教育的目的中講到“呆滯的思想是指那些僅僅被大腦所接收,卻沒有經過實踐或驗證,不具有普適性的知識。”也就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能把這些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當中。這樣一堆不能運用的知識,你覺得他能夠儲存在大腦里多久呢?一周,一個月,一年還是兩年?很多同學出了考場就已經把這些知識忘掉了。那同學們在他們人生當中最寶貴的時間里花如此多的時間來學這些很快就忘掉的知識有什么用呢?
本書當中還提到“不能讓知識僵化,而要讓他們生動活潑起來”如何防止思想上的僵化呢?
第一、不要同時教授太多科目。教授大量的科目卻只是蜻蜓點水的教授,一點皮毛只會造成一些毫不相干的知識的被動接受。所以學校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他們的.接受能力來合理的安排科目。做到少而精,所學的知識能夠靈活運用。
第二、要教就一定要教的透徹。新學的每一點知識都要講的清楚明白。教同學們學習知識背后的思維方式,幫助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能力。讓同學們徹底的掌握,能夠真正的運用到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在現行的考試制度下,對老師尤其是初中高中的老師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老師必須要十分清楚學生需要學習的知識范圍,不讓學生記住一些不相關的,次要的知識。因為這牽扯到了速度和效率的問題。學生的中學階段和高中階段,都是有固定時間長度的。初中三年后面對中考,高中三年后面對高考,這是暫時沒法改變的事。另一方面,老師又要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啟發同學們的創造性,不能讓同學們的思想僵化,所以說教育的藝術絕非易事,克服教育的困難,特別是初級教育中的困難,值得最有天分的天才來為之努力。
第三、每所學校根據自身的特殊情況設置適合自己的課程。這一點在我們國家暫時不太現實。因為全國絕大部分的同學是要面對中考和高考的。要想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學就不得不面對考試所規定的科目。
第四、根據智力發展的節奏和特征來安排教學。孩子年齡階段不同,智力發展也不同,只有根據智力力發展的節奏和特征來安排最適合孩子的教學才會產生最大的功效。
第五、有創造性的人。要想教導出思想不僵化有創造性的學生,就需要有創造性思維的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老師,以及創造性思維的管理層和校長。
最后,我想再說一遍“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币苍S這條路不是那么平坦,但是值得每一個教育人為了這個目標奮斗。
教育的目的讀后感 4
最近在讀教育家懷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書中到處可見智慧之光,閃爍著教育的真諦,有我國古人老莊哲學之感,書中也很多西歐文化的名人故事等,小字部分十分精彩,補充歐洲古典文化常識,由于譯文不太流暢,自己對歐洲古典文化了解不多,閱讀起來頗為費勁。《教育的目的》一書中有很多觀點對我來說很新穎,我也很認同。
教育家懷特海在書中P11頁指出,現在教育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借助樹木來認識樹林。與我古人所提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有英雄所見略同啊!因為教育者常常被一顆樹木困住,反而往往看不到整片森林。特別是現在的老師是某學科的老師,往往只注重本學科知識的傳授,那么就更容易犯錯誤。
書中說道:教育的目標是塑造既有廣泛文化修養(哲學般深邃.藝術般高雅)又在某個特殊方面有專業知識(促使社會進步騰飛)的人才。自我發展才是最有價值的智力發展。通常在16-30歲;訓練這種自我發展,最重要的應是12歲之前從母親那里受到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尤其是母親對孩子教育影響至關重要。所以,有人說一個民族的未來決定于這個民族母親的整體素質。
書中還指出,智力發展的訓練是思維活動的訓練,但反對的是不能與其它東西進行融會貫通的死知識,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識是相當有害的! 與此相聯系的'是填鴨式的灌輸式教育,因其會對被動接受,不能激起任何思想的火花。所以教授兒童小而精的科目,才讓他們進行自由想象和組合,感受發現世界的喜悅,他會發現,他所學到的東西,能夠幫助他理解在他的生命中所發生的一系列事情。
所以目前,我們學校正在做的課程改革,推進落實的項目式學習,是適應時代要求,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落實的項目式學習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學生從森林的角度認識樹木,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
教育的目的讀后感 5
《教育的目的》這本書是英國著名的數學家、邏輯學家以及教育理論家懷特海所著。在寒假讀了這本書后我有以下一些感觸分享給大家:
懷特海說“在衡量技術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時,我們絕不能把書本知識當做唯一的學習方式。第一手的知識才是理智生活的根基。書本學習很大程度上只是傳遞第二手的知識。因此,永遠沒有直接實踐來得重要。”我們都知道,從書本中獲取的知識都是他人總結的經驗,是抽象的難以消化理解的。如果老師只是一味地強調學習任務的完成,不顧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的發展,那么知識便會以填鴨式的方式進入學生的大腦中。最終知識也不過是學生腦海中的一個過客,停留片刻之后轉瞬即逝。但是當學生通過自身的實踐去發現知識,了解其中的奧秘,主動地探索知識,學生定能發現學習的樂趣,不斷學會絞盡腦汁運用各種方法去解決獲取知識路途中所發生的各種困難,最終獲取知識收獲快樂與成就感。
本書以“教育的目的”為題,但是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每一位教育者都應當深刻反思教育的目的,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要把他們看作是有血有肉的一個整體的人,而不是沒有靈魂和思想的機器。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孩子們才能夠走上最好的適合他們發展的道路。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需要我們每位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去思考;我們需盡最大的努力去培養和引導學生的創造力以及思維發展。唯有這樣,教學才不會陷入程序化、機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終充滿著鮮活的生命力。我也希望我在走上教育這條漫長的道路上能夠不忘初心,為孩子的個性自由發展做出更多的努力,奉獻自己的一份力。
教育的目的讀后感 6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的回答還是只是讓學生獲得一個漂亮的分數,那恐怕這樣的教育觀念可能只是停留在了表面。當然沒有人能真正的為此蓋棺定論,我想,價值觀不同,目的必然是不同的。
剛入職的時候,學校請池主任到校做講座,他當時分享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教育,就是要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公民。我想,就是我們要在教育過程中,教授給學生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能力,反過來,這樣的學生也會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這樣的循環才是良性的,才是長久的。這樣的教育目的更多的考量了社會的發展,個體的發展是為了集體的進步。這樣的教育觀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得到集體主義思想是非常一致的。
教育大師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給我們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角度。他在書中寫道,我們的目標是要塑造具有廣泛的文化修養,在某個方面有專業知識的人才,他們的專業知識可以給他們進步騰飛的基礎,而他們所具有的廣泛的文化,是他們有哲學般深邃,又如藝術般高雅。
在書中,他更是一針見血的指出,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雖然我們有時也這樣說,但我們真正做到了嗎?家里還在讀小學的小表弟每天都有寫不完的作業,為了考得高分,不得不去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家長的教育觀念和學校教育普遍的功利化。教育似乎全是為了考試。
我們要培養的是有文化又掌握專業知識的人才。專業知識是基礎,文化則引領他們進入更高遠的境界。但是,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對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缺乏足夠的重視,這導致我們的學生成為了學習的機器,他們失去了對美的感受,他們變得冷漠、自私、缺乏責任感——這一切都是我們不愿看到的,所以我們要關注學生的文化素養,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慢慢滲透美育和道德情感教育,使學生能夠成為既有文化,又掌握專業知識的人才。
至于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想只要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多用心多思考,心中總會漸漸有答案。
教育的目的讀后感 7
翻開《教育的目的》一書,我仿佛穿越了時空。細讀《教育的目的》,揣摩文思,感悟頗多,但在此只談他關于教育“差異化”的一些想法。
懷特海先生認為“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異化,那就是在消滅生活”。這句話告訴我們,首先必須要成認學生是有差異的,每個或每類學生都有自身獨特的個性特點,包括身體和心理兩方面,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育中排除差異化,所有的學生都用同一種標準“一刀切”,用同一把尺子要求孩子,這樣做外表看,確實能夠減輕教師備課上課的負擔,但是對學生來說,便是百害而無一利了。排除差異化,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的欲望和能力均可能遭到扼殺,從而會形成思維的惰性和定性;排除差異化,學生的個性很難展示或很難被注意到,從而無法使學生根據自身特點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學習,那么,好的學生可能得不到開展,差的學生可能很難跟上教師的步伐;排除差異化,就無法或極少能使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和人類的精神活動聯系在一起,如此,就是在消滅學生那“多姿多彩的生活”;排除差異化,教育唯分數是從的現象更難以撼動。由此觀之,教育者的眼中如果沒有學生的差異性,不尊重學生的特點,不看到學生的“與眾不同”,那么教育無疑是一場災難!
我認為要做到尊重學生的與眾不同,前提是要了解學生的差異。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教師在與之接觸過程中,有意識的發現這種個性,可能有些學生的個性并非教師喜歡的類型,那么這個時候也不能帶有任何主觀排斥厭惡情緒,而應尊重這些個性。特別是班級中成績不入流、行規有偏差的學生,他們不受老師待見,被老師、漠視,此時,假設是能夠對他“另眼相看”,多加關心,這類學生一般會對老師的付出有成倍的回報,這也是筆者本人的切身體會。作為教師,一個人管理幾十個學生,不可能針對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制定相應的政策,那么除個別特別的學生實施個別教育外,其他學生可以按照成績等分為幾個層次類別,這樣教師在布置作業、安排任務時更有針對性。
教育的目的讀后感 8
《教育的目的》這本書已經成為了經典中的經典,也正因為如此,即使時間流逝,這本書依然煥發著動人的馨香,不但沒讓人感覺到過時,反而日久彌新。
以下是我在讀書的時候的一些感受批注,與君分享:
當你丟掉你的課本,燒掉你的聽課筆記,忘掉你為了應付考試而背誦的細節,你的學習對你來說才是有用的。
在這個階段,教師責任重大。老實說,除了少數一些具有天賦的教師以外,我認為,帶領整個班級的學生沿著精確學習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同時又沒有某種程度的興趣的減少或損傷,這是不可能的。這是一個不幸的兩難選擇,首創精神和訓練都是需要的,但是訓練往往又會扼殺首創精神。
我只是想提出這樣一個忠告:教育是一個復雜的課題,沒有一個簡單的公式可以完全解決。
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應該在研究中開始,在研究中結束。畢竟,教育從整體上來說,是為了使受教育者做好準備,去迎接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經歷,用相關的思想和適當的行動去應付每時每刻發生的情況。教育如果不以激發首創精神開始,不以促進這種精神而結束,那么它一定是錯誤的。因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躍的智慧。
這種力量的最深刻的表現就是美感,對于所實現的'完美境地的審美感。這一想法不禁讓我想問,在現代教育中,我們是否對藝術的重要性給予了足夠的重視?
我一直擔憂,如果我們不能用新方法來迎接新時代,維持和提升我國人民精神生活的水準,那么遲早,那些落空的愿望會轉化為狂野的爆發,我們將重蹈俄國的覆轍。
教育的目的讀后感 9
《教育的目的》是懷特海寫的一本關于智力教育的書。 他一開始就說: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在某一方面既有廣泛的文化修養,又有專業知識的人才。 專業知識可以為他們提供進步和騰飛的基礎,博大精深的文化讓他們像哲學一樣博大精深,像藝術一樣優雅。
自我發展是最有價值的智力發展。 學校教育只起引導作用。 一個人能否成長為人才,在社會上站穩腳跟,全靠自己的努力。 當一個人愛學習的時候,無論時間多緊,他總會擠出時間來學習,甚至放棄時間去做其他事情來提升自己。 當然,學習一兩天容易,但堅持很難。 你必須日復一日地堅持。 沒有強烈的學習熱情,只有堅持是不夠的。 向下。 學校教育雖然只是教育性的,但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仍然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學校教育的'關鍵在于教師。 在學校里,教師陪伴學生的時間最長,因此教師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發展。 如果一個教師教授大量的科目,而只教皮毛的一點點,只會造成對一些無關知識的被動接受,而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 如果一個老師只教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讓他們認識世界,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就能幫助他們成才。
同時,教師要注意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采用符合他們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方法,采用多種不同的思維訓練方法。 一種思維訓練方法不可能適合所有學生,教師也不要期望過高。 一篇好的演講能一勞永逸地激發一個班級的仰慕之情,而一切都是循序漸進,循序漸進的。 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到他們是在真正地學習,而不僅僅是表演知識性的細枝末節。
教育的目的讀后感 10
《教育的目的》是懷特海寫的一本關于智力教育的書,他在開篇就說:我們的目標,是要塑造既有廣泛的文化修養又在某個特別方面有專業學問的人才,他們的專業學問可以給他們進步、騰飛的根底,而他們所具有的廣泛的文化,使他們有哲學般的深邃,又有藝術般的高雅。
自我進展是最有價值的智力進展。學校教育只是起到引導性的作用,一個人能否成長成才,能否在社會上立足,關鍵是取決于自身的努力程度,當一個人愛學習的時候,無論時間多么緊急,總會擠出時間去學習,甚至會舍棄做其他事情的時間來進展自我提升,固然,學習一兩天很簡單,但是堅持很難,要日復一日的堅持,沒有內心強大的對學習的喜愛是堅持不下來的。別看學校教育僅具有引導性,但其任然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占據不行無視的地位。學校教育的關鍵在于教師,在學校中教師是和學生相處的時間最久的,因此教師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進展。若一名教師教授大量的科目,卻只是蜻蜓點水地教授一點皮毛,只會造成一些毫不相干的學問的被動承受,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假如一名教師只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讓他們對所學的學問去熟悉世界,并在現實生活中加以運用,就能夠幫忙他們成長成才。
教師要留意了解到每個學生的特點,并且采納符合他們身心進展規律的教學方式,要實行多種不同的思維訓練方式,一種思維訓練方式不行能適合全部的兒童,教師不應當奢望一次精彩的演講就可以一勞永逸地鼓勵岀一個令人欣賞的班級,全部的事情都是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而來的。因此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的思維,從而讓學生覺得他們是在真正地進展學習,而不只是在表演智力的小步舞蹈。
教育的目的讀后感 11
作為一名一線教學工作者,教學內容基礎,教學工作具體,有時候在繁瑣的工作當中,很容易忘了屬于這一份職業的星辰與大海,更多是沉浸在日常的單一重復當中。然而,越是基礎的工作,越需要有一個遠大的高屋建瓴的向導,不忘初心,才能更好地前行。這本書的主題雖然有些宏大甚至沉重,但全篇讀完,能讓讀者對于教育工作者的真正任務產生進一步的思考。特別是第一章到第三章,令我非常有收獲。這本書當中,懷特海針對當時英國存在的教育問題進行了反思,以此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觀點,但對于今天的中國教育現狀,仍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懷特海認為,教育是為了生活和生命而存在的,并圍繞生活而展開運行。凝練成為一句話就是: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也就是說他主張將教育與生活聯系在一起,并把學生視為有血有肉的個體,而不再是工具。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將知識運用到鮮活的生活之中,再通過生活實踐來驗證知識的科學性,而不是當一個知識的搬運工,機械地將知識填裝到學生的大腦中。畢竟教師就是教育目的最直接的實施者之一,也就是說一名教師在立足于教育現實的'同時,也要時刻保有一份堅定的教育信念和追求。
書中提到:“不能讓知識僵化,而要讓它生動活潑起來——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問題!睂τ谶@一點,我也感觸頗深。單純的概念必須要結合生活當中能接觸的實際事物來舉例,學生們才會又快又好地掌握。在解答一些具體問題時,帶入到生活場景,學生們也會更印象深刻。在今后的教學中,這個做法也值得我繼續發揚光大,在備課時考慮如何結合當下學生們喜愛的話題上多花心思。
關于教育的節奏,懷特海結合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分為三個階段:浪漫階段、精確階段及綜合運用階段。在他看來,教育的節奏,是指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學習方式應該在學生的智力發育達到適當階段時采用。不同的情況下,這三個階段開始的時間和持續的時長都不盡相同,而我們的教育應該是這樣一種不斷重復的周期。所謂教育有周期,其實就是教與學都有周期,從“教”的方面講,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好計劃,從“學”的方面講,有一個接受過程甚至是反復練習的過程都是常見的現象。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計劃性的同時更要有充足的耐心。
在教育的節奏這一章里,懷特海還特別提到:“如果教師在滿足學生有節奏的渴望方面恰到好處地起激勵作用,學生一定會不斷地為某種成就而欣喜,不斷地重新開始。”這一句話我是十分贊同的,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非常需要老師的肯定和鼓勵。很多時候,一句簡單的贊揚,就能夠激起學生們更加積極的學習熱情。希望自己能時時牢記這一點,努力給予我的學生們更多的正面反饋,幫助他們投入到學習的樂趣當中。
這本書在讓我通過日常教學工作以外,能更多地去思考關于教育的本質,對我而言大有裨益。
01、作者簡介:
懷特海,英國數學家、哲學家、教育家。他與羅素合著的《數學原理》標志著人類邏輯思維的空前進步,被稱為永久的偉大學術著作之一;創立了龐大的形面上學體系,《過程與實在》、《觀念的歷險》等是其哲學代表作;他深刻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廣泛承認。
02、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原版首次出版于1929年,是他有關教育的演講論文集,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觀念。他主張教育應該充滿生活與活力,反對學生灌輸知識,面應引導他們自我發展;他強調古典文學藝術在學生智力發展和人格培養中的重要性,倡導使受教育者在科學和人文方面全面發展;他還重視審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義,認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經常目睹偉大崇高,道路教育便無從談起”。懷特海的教育思想對今天提倡的“素質教育”有很大的參考與指導價值。
03、精彩分享:
1、真正有價值的教育是使學生透徹理解一些普遍的原理,這些原理適用于各種不同的具體事例。在隨后的實踐中,這些人將會忘記你教他們的那些特殊的細節;但他們潛意識中的判斷力會使他們想起如何將這些原理應用于當時具體的情況。
2、 填鴨式灌輸的知識、呆滯的思想不僅沒有什么意義,往往極其有害——最大的悲哀莫過于最美好的東西遭到了腐蝕。
3、 人的大腦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它是永恒活動著的,能對外部的刺激做出最精密的反應。你不能向對待工具一樣,把它磨鋒利了才去使用它。不管學生對你的課程有什么樣的興趣,這種興趣必須在此時此刻被激發;不管你要加強學生的何種能力,這種能力必須在此時此刻得到練習;不管你想怎樣影響學生未來的精神世界,必須現在就去展示它——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也是很難去遵循的一條規律。
4、 教育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借助樹木來認識森林。我極力主張這樣的解決方案,就是根除科目之間毫無關聯的狀態,這種分崩離析的局面扼殺了現代課程中的生動性。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當理想降低到實踐的水平時,其結果便是停滯不前。特別是當我們把智力教育看做僅僅是獲得機械呆板的大腦能力,看作僅僅在于對有用的原理作系統的敘述,那么就不可能有任何進步,盡管在對課程大綱無目的的重新安排中,在回避那不可避免的時間短缺的徒勞的努力中,將會進行許多活動。我們必須接受這樣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上帝創造了這樣一個世界,其中眾多的知識主題絕非一個人所能夠掌握。羅列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的各種科目,用這種方法來對待這個問題是毫無希望的。知識的科目太多了,每一個科目都有其存在的充分證明。也許這種知識材料的過剩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幸運,因為對重要原理處于一種愉快的無知狀態,使世界變得有趣了。我非常希望你們銘記于心的是,雖然智力教育的一個主要目的是傳授知識,但智力教育還有另一個要素,比較模糊卻更加偉大,因為也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古人稱之為“智慧”。你不掌握某些基本知識就不可能聰明;但你可以很容易地獲得知識卻仍然沒有智慧。
教育的目的讀后感 12
《教育的目的》是英國教育家、哲學家和數學家懷特海的教育代表作,集中體現了他在教育哲理上的系列思考。他在書中以其嚴密的邏輯和深刻的哲學剖析了關涉教育目的的一些基本問題,其主要觀點來自于實踐經驗、教育反思和理論批判。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激發和引導生氣勃勃的學生自我發展。
書中有幾個說法或觀點讓我很有感觸:一是"惰性思維",二是"教育的實用性"。
"惰性思維":只是通過大腦去接收某些觀點,而不去應用、驗證或與其他新事物有機地融合起來。為了使其通俗易懂,書中舉了一個例子:那些聰慧的婦女雖未受過什么教育,但閱歷豐富、涵養深厚,步入中年以后成為社會中最有文化修養的群體——原因在于她們擺脫了惰性思維的枷鎖。我想,這里的惰性思維不單單指向學生,可以說指向任何一個有思想意識的人。
我想避免讓自己陷入"惰性思維"的最好方法,也是最為簡單的`方法便是"反思",如在教學過程中,反思自己的每一堂課,在班級管理上反思自己的每一次決定和措施,在待人接物上,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等,在不斷的反思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并及時改正,同時讓自己的長處更加突出,在反思中,認識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而在這一過程中,必定要克服"惰性思維"的阻礙。
而對于學生,我想他們中的大部分在不同程度上都有這種思維,有的學生上課不聲不響,也在認真聽講,作業也是認真完成,但就是考試不出成績,我們不能說這樣的孩子懶惰,不勤奮,因為他向我們展示的現象,給我們的感覺是認真踏實的,對于這樣的孩子,我們往往認為他們是沒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我想,找到正確的也就是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是一件易事,前提一是對自己有較為正確的認識,如了解自己的學習行為習慣,自己的性格特點等,二是,對于課堂上老師所講的內容,不僅僅停留于簡單的信息接收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對信息要進行吸收和消化,將課堂上課下所聽到看到的信息、知識內化成自己的東西,這才是真正的學習。
只是簡單盲目的接收信息,卻不動腦經加以思考,就像機器人聽從指令完成任務一樣簡單機械,但學習本身并不是完成一項項具體的任務。這樣的學生或許是被"惰性思維"控制著,行動上不懶惰,但思想上卻并不勤快,學生自己也并未意識到,所以學習效率不高不出成績。若不及時改變思維,久而久之,他們或許會一次次被這樣看上去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的結果打擊,進而對學習失去信心,以至變成頭腦簡單,做事魯莽之人。所以,我在課上和課下,經常告訴學生學習要動腦筋,多思考。不僅要求自己反思,也時常提醒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進行反思。
另外一個就是"教育的實用性",他認為教育應該是有用的,()人接受教育學習到的東西卻藏而不用是不應該的。書中還說到"理解即寬容",意思是教育的目的應服務于學生在生活中的體驗、發現和應用,而不是與生活相脫離。如果所學的知識缺乏實用性,不能解決思想和生活中的問題,那這樣的學習也就毫無意義可談,可以說是在浪費時間。這就讓我想到,之所以反對和制止學生看那些言情武俠小說、漫畫等,是因為這些東西都是虛無縹緲的,沒有任何實用價值,所以我們倡導"看好書",也就是看有思想內涵,有實際意義的書籍。
另外,結合自己所教的科目來說,并不是就課本講課本,而是要正確啟發和引導學生將課本知識與自己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習,才能將課本上的知識學得活靈活現,也才能夠更加凸顯出學習課本知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能被調動起來。
無論如何,理論指導總是與親身實踐是密不可分的,教師這條道路上,我需借助這些正確思想,在其指導下大膽采取行動,不斷豐富和完善自我!
教育的目的讀后感 13
《教育的目的》是懷特海寫的一本關于智力教育的書,他在開篇就說:我們的目標,是要塑造既有廣泛的文化修養又在某個特殊方面有專業知識的人才,他們的專業知識可以給他們進步、騰飛的基礎,而他們所具有的廣泛的文化,使他們有哲學般的深邃,又有藝術般的高雅。
自我發展是最有價值的智力發展。學校教育只是起到引導性的作用,一個人能否成長成才,能否在社會上立足,關鍵是取決于自身的努力程度,當一個人愛學習的.時候,無論時間多么緊張,總會擠出時間去學習,甚至會舍棄做其他事情的時間來進行自我提升,當然,學習一兩天很容易,但是堅持很難,要日復一日的堅持,沒有內心強大的對學習的熱愛是堅持不下來的。別看學校教育僅具有引導性,但其任然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占據不可忽視的地位。學校教育的關鍵在于教師,在學校中教師是和學生相處的時間最久的,因此教師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發展。若一名教師教授大量的科目,卻只是蜻蜓點水地教授一點皮毛,只會造成一些毫不相干的知識的被動接受,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如果一名教師只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讓他們對所學的知識去認識世界,并在現實生活中加以運用,就能夠幫助他們成長成才。
教師要注意了解到每個學生的特點,并且采用符合他們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方式,要采取多種不同的思維訓練方式,一種思維訓練方式不可能適合所有的兒童,教師不應該奢望一次出色的演講就可以一勞永逸地激勵岀一個令人贊賞的班級,所有的事情都是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而來的。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的思維,從而讓學生覺得他們是在真正地進行學習,而不只是在表演智力的小步舞蹈。
教育的目的讀后感 14
每天的忙碌讓我很少有時間抬頭望一望教育的星空,認真思索忙碌究竟是為什么。作為教師,我要帶領孩子們去往何處?對于這些教育最本原的問題,我在《教育的目的》中找到了答案。
懷特。海在書中指出:“人的大腦從來不是消極被動:它處于一種永恒的活動中,精細而敏銳,接受外界的刺激,對刺激作出反應。你不能延遲大腦的生命,像工具一樣先把它磨好然后再使用它。不管學生對你的主題有什么興趣,必須此刻就喚起它;不管你要加強學生什么樣的能力,必須即刻就進行;不管你的教學給予精神生活什么潛在價值,你必須現在就展現它。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也是一條很難遵守的規律!币苍S真的只有那些最笨拙的教師才會不停的對學生說:“這些內容很重要,以后你們就知道了!庇纱宋蚁氲搅酥煊佬陆淌谠趫蟾嬷刑岬降模骸艾F在不幸福,將來怎么能真正的幸福!笔前。绻F在我們所講授的知識都是一個個枯燥無味的符號和定理,那么學生怎么可能把這些內容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從而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呢?讓學生在當下的課堂上感受到知識的魅力和崇高,應該是教師要努力做到的。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對自己所講授的學科有深刻的'理解和精準的把握。懷特。海主張教育應該充滿生氣和活力,反對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應引導他們自我發展。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業,以學生為本,塑造他們美好的人生,是我們不懈的追求。這一切都只能通過教師來完成。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正是因為這樣才對新教育那句“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深有感觸。教師是教育的實施者,教師的思想和行為決定了教育的質量,更決定了一間教室中幾十個孩子每天的思想和生活,所以我想真的要關心教師們的教育生活好不好,心情好不好,是否還懷有那種教育理想,是否會全身心的為每個孩子的發展負責。正像懷特。海重視審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義,認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經常目睹偉大崇高,道德教育便無從談起!倍@里的偉大崇高,我想不僅有圣賢的那些被人傳頌的故事,更有教師的引領作用。
教育的目的讀后感 15
與羅素的大名相比較,我們對懷特海的了解,是伴隨式的。
這本薄薄的《教育的目的》,是懷特海整個哲學大廈外的隨手之作。正如皮亞杰出于對“認識論”研究的目的而投身兒童智力發生領域,懷特海出于“演講”需求陸續寫了《教育的目的》。作為獻給學校教師的勸解,它闡述的是博見洽聞者對教育常識的梳理。它的啟示并不過時。
在茅于軾為本書所做的推薦序言中寫到:“我國從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普遍的問題是把人當成工具來培養,要把人塑造成建設社會主義的人才。人是為建設服務的,只不過是一種工具而已!蓖瑫r,茅于軾指出,學習的第一目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獲取知識的方法。老師所需要的是保護孩子們天性中就有的好奇心,進而表揚他們提出問題,啟發創造性思維。
懷特海亦在前言中明確: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教育要塑造既有廣泛的文化修養又在某個特殊方面有專業知識的人才。
“我們必須要記。鹤晕野l展才是最有價值的智力發展,這種發展通常在16和30歲之間發生。訓練這種自我發展,最重要的應該是12歲之前從母親那里所受到的教育!弊晕野l展亦即一個人自我教育中建立自發地從自身出發探索周圍世界,獲取知識的途徑的能力。
懷特海強調教育要避免太多科目,同時要在所教科目上做到透徹。針對兒童,他說:“如果只給兒童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讓他們對所學的知識進行自由的想象和組合,他們就會利用這些所學的知識去認識世界,并在現實中加以運用。這些孩子自己的發現就是一些普遍的、基礎的概念,這些概念能夠幫助孩子理解他生活中涌現出來的層出不窮的各種事情,孩子就是要這樣來生活。”對所學知識進行自由的想象和組合,那就需要給孩子創造一種開放性的游戲環境,在這種心理氛圍中,他們運用材料,自由發揮,逐步從思維上建起一套屬于自己的游戲方法,并推及其它方面。
“知識的唯一用途,就是武裝我們的現在。與先賢們的交流是一種偉大且令人激情迸發的集會,但這種集會只能在一個地方進行,那就是現在,而先賢們到達這個地方的先后順序并沒有什么意義。”
注意這里所說的“現在”,它所涉及的深沉廣闊的思維感受,就如同“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這一真理般的命題,對那些正在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進程中的人,具有方法論上的啟發。即,所有已經成型的知識與方法皆為此時此地而存在,我們選擇性地認識,激發,再認識與激發。
“最理想的教育取決于幾個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師的天賦、學生的智力類型、他們對生活的期望、學校外部(臨近環境)所賦予的機會,以及其他相關的因素。這就是為什么統一的校外考試非常有害的原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升其判斷力,鍛造其對復雜環境的掌控能力,使學生能夠運用理論知識對特殊事例做出預見——所有這些能力的塑造,不是單靠幾張考試科目表中所體現的幾條既定規則就能傳授的!苯y一考試的弊端造成了人們在不同地理、風俗、境遇、個體差異等前提下,為追求一致性而喪失了自我發展的可能,多數人在大一統的教材和考試中,變得比較被動,思維僵化,興趣索然,有一些人會放棄對學習熱情和好奇心。
懷特海說:“人的天性各不相同,有很大的差異性。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異化,那就是在毀滅生活!彼脑掅槍Φ氖前倌昵暗挠,但也適用于更多時代的更多人!敖逃母锏牡谝灰獎帐牵瑢W校必須作為一個獨立的單位,必須有自己的經過批準的課程,這些課程應該根據學校自身的需要由其自己的老師開發出來。”
另外,懷特海堅持對審美的培養是教育中極其重要的部分。這使得人們具有對風格的追求意識,進而對人類生活中的“創造”產生心理共振。要知道,藝術和創造是相伴隨的概念,無論物理學家還是數學家,那些在各自領域最前端的位置挖掘的人,絕大部分是出于對審美和“秩序的可能性”而工作的。
懷特海強調在學生心智發展的不同階段,應該采用不同的課程,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他意識到極其重要且常人很難理解的問題,在復雜的教育實踐中,把較難的內容往后放并非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智力發展的階段性早已在皮亞杰和維果茨基的研究中得到總結。但懷特海與他們不同并且進一步的地方在于更強調智力發展階段的循環特性。他借用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中關于認識的“正”、“反”、“合”概念,將智力發展的階段規定為三個階段:浪漫階段、精確階段、綜合階段。即大量感受、精確認識、運用實踐,三個階段。
浪漫階段是指孩子們懵懂面對大量的信息和內容,不知所措卻興奮異常,知識不受系統程序的支配,孩子處于對事實的直接認知中,只是偶爾對認識的事實進行系統化分析。這時候對幼兒和兒童來說,重要的是給他們提供足夠的感受機會,大量的自然環境、游戲材料,動手和參與過程。此時他們無需“規定”這些事物和材料的分類、性質,亦不進行任何訓練,重在感受。
然而人必須對大腦中紛繁復雜的騷動進行有需整理,這就要求進入精確階段。這一階段,各種知識之間的廣泛關系居于次要地位,從屬于系統闡述的準確性。各種概念被分類,條理化和系統化。這時候,你只需在某一領域或類型中,獲得必要的訓練即可。掌握了思維的方法,能夠運用知識于不同的客體對象之后,孩子的大腦會發生質的變化。精確階段是通過掌握精確的知識細節進而領悟原理的階段。
到綜合運用階段,就是黑格爾所說的理論綜合。這是在增加了分類概念和有關技能之后重又回歸浪漫。利用分析和綜合力,在漫漶分散的各類信息中尋求潛在的邏輯關系,進而將知識的邊境向前推進一點點。這一階段是拋棄細節而積極使用原理的階段,這時候知識的細節退卻到下意識的習慣中去了。重要的是對方法的運用。
每個人都必然經歷從具體特殊的實例到對一般概念的了解,這種對應關系在幼兒期正是用大量圖片文字和發音的對應來訓練的。之后,人又必須學會從一般概念向具體事例的運用的轉變,即所謂的綜合運用。如果通俗來講的話,這有點類似培根的歸納,得到某種共性后,又以演繹的方式將之推演到個別事物中去。
在懷特?磥,盡管智力發展有階段性和循環性。但初期的浪漫階段是至關重要的,它能把孩子推向精神世界的生活中去。它的精髓是在知識王國里遨游和激發大膽生動的創新,盡管它也缺乏精確階段所必要的克制和約束。這就涉及到幼兒教育中兩個最重要的問題:關乎自由的開放性和關乎訓練的規范性。教育的開始和結束階段主要的特征是自由,但是中間會有自由居于次要地位的訓練階段。需要注意的是,鑒于知識的能動性,教育中過分嚴格的訓練是極其有害的。而我們的教師最喜歡做的事,就是不斷地實施“過分嚴格的訓練”,讓孩子對教室、老師、學習產生厭惡心理,視學校如同牢籠。
在教育的任何階段,都不能沒有訓練——或沒有自由,但是在浪漫階段,重點是必須放在自由方面,允許兒童自己觀察,自己行動。在精確階段也并非沒有浪漫。真正的關鍵是,要在實踐中發現自由和訓練之間的那種確切的平衡,這種平衡能使求知獲得最大的收益。所謂平衡的原則就是:在成長的早期,應該注重自由,在稍后的中間階段,重點放在對指定的知識的確切掌握上。另外,唯一重要的訓練是自我訓練——這種訓練只有通過充分享有自由才能獲得。
在所有的教育階段,自由教育是一種培養思維能力和審美力的教育,它通過教授思想深刻的名著、富含想象力的文學作品和藝術杰作來進行。它關注運用能力。如果你想了解什么東西,那就親自動手,這是一個可靠的原則。你的概念獲得了現實感,這種現實感來自于你親眼目睹了這些概念和原理的適用范圍。因此,開放的環境、開放的精神、開放的游戲、,在任何教育階段都比較重要。
教育的目的讀后感 16
最近在全國流行了一本有關教育的書籍,是英國著名教育學家懷特海編著的《教育的目的》一書,他在書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發展的一個過程,要極力培養學生把思考和讀書成為一種習慣,把學習成為一種需求。還指出在生活和勞動中,不能利用和使用的知識是相當有害的。而教育的核心是不能讓知識僵化,要它充滿活力,活潑起來。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核心問題。同時教育是讓學生更大程度地變得不同和具有差異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按照他們自身的發展而發展。
教育只有一個主題,就是讓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擁有五彩繽紛的生活。反思我們現在,由于教育的目的和課堂的模式決定了中國的學生會出現大量的厭學情緒,從而產生了所謂的“差生”和“壞生”。我們沒有向學生展示生活的多姿多彩,而只是一味地灌輸知識,完全采用的是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課堂上,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布置作業,學生完成作業。在有限的時間里,將各種各樣的知識擠壓教給他們。北大教授鄭也夫把中國12年中等教育的現狀比作壓縮餅干。他說,“學生的天賦和能力參差不齊,傳統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壓下提。即成績好的學生會被限制,而成績較差的學生會被逼迫去學習,出現了伺候分數的現象”,而分數變成為了劃分“優秀學生”同“差學生”之間的唯一衡量尺。更重要的是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是單純地教給學生解題的方法和問題的答案,并沒有傳授其思想。只是單純得為了解題而解題,為了考試而考試。鄭也夫教授精辟的論述,已經把我們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全部揭露出來。我們認真去想想,這些用于考試的內容真能讓學生們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多少問題嗎?
在美國,小學教育便設置了這樣一類課程,例如如何解決沖突,如何解決壓力,還有如何同知心朋友交流、學會制定計劃并行動、學會享受自然之美、如何相信自己的判斷、如何將想法明確地告訴對方等等,除了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還開設關于品格教育的課程。如同理心、尊重、勇氣、幽默、責任感、毅力、忠誠、誠實、合作、寬容、公民意識和原諒等等,以上這些課程在我們的教材中是看不到的,甚至連我們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都還需修煉。在生活中,種種行為規范其實就是從很小就開始潛移默化了,并不是像我們只是喊喊口號,或者只是關注一些現實生活中并不多用的“琴棋書畫”。事實上,中國家長很多年前已經意識到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但是怎么樣才算不輸在起跑線上,只有培養孩子好的習慣、自信和健康的體魄,以及興趣、獨立思維和健全的人格,才算真正的不輸在起跑線上。而當今中國卻是歪曲其本意,拔苗助長。做了很多完全是違背孩子興趣與意愿的東西,他們從小就讓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補習班,也不管孩子是否喜歡。只要他們認為是對的,就會不惜一切人力物力財力去努力實現他們自身的愿望,而不是孩子的愿望。
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為了思想、精神和文化的傳遞,即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條理。在一個課堂紀律良好的班級,學生們聚精會神得在學習二次方程的解法,也順利掌握了方法。但是教師教會他們解法的意義是什么?這是否就是教育的結果?掌握解二次方程式的方法,只是磨練大腦的過程,不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標。所以我們不能把學生變成為了學習知識而學習知識,為了考試而考試。這個觀點,北大教授鄭也夫已強烈地呼吁過,不要把孩子變成“考試的機器”。
當然中國的教育在這幾年里也正悄悄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高考制度也在不斷改革中。從以前由全國統一命題發展到現在由各省市自主命題,很多重點大學還開始了自主招生的項目。就像今年浙江省高考命題還向全省人民開放征求意見。這所有的一切都向我們展示了中國教育的“進步”。
但是相比國外教育,我們還是相差得較遠。幾年前,美國一支研究小組特意派隊來中國,調查中國的教育現狀。回去之后,交出了一篇3萬字的論文——中國還不足為懼,因為中國式的教育都是填鴨式的。所有的教育都是圍繞高考指揮棒在轉,徹頭徹尾違背了教育的本質,完全偏離了育人的目標。那種超前教育和額外教育把天真爛漫,充滿活力的孩子培養成呆若木雞的考試機器。而最終被認為判斷“教育”成功與否的高考,考得卻是他們一輩子都用不到的知識,而這些一輩子都不用的知識卻可能決定了他們一輩子。但最基本的與人溝通能力,演講能力,基礎興趣愛好,這些影響人一生的東西卻在教育過程中嚴重缺失。最后美國研究小組得出結論:中國目前的教育體制嚴重抑制了其發展,所以現階段無需畏懼中國。
前段時間,央視一臺節目提出了,對“中國式過馬路說不”。為什么義務教育普及了那么多年,大學教育開放了那么多年,卻連最基本的行為規則都沒有掌握好。而越來越多的國人踏出國門之后,發現國外的人們是那么謙讓、有禮、包容。再對比國內,反而只有幾百年歷史的西方國家看上去比上下五千年歷史的中國更像是有文化底蘊。就像在英國,可以微笑地接受陌生人和你擁抱、和你擊掌;在那里,坐公車不要排隊,因為大家都謙讓地讓彼此先上;在那里,你可以對英國人說:你們的食物是垃圾(English food is rubbish),英國人卻很有風度地笑笑回復到:我喜歡中國食物(I love Chinese food)。
國外教育從幼兒到中學的培養重點是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本能自由發展和創新能力。反而把知識的`傳授放在次要。同時在知識的傳授上,他們更注重對學生的激發和引導,引導學生去自己尋找答案,發現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培訓學生的一種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發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磭鴥鹊慕逃,卻是一味地灌輸知識,學生通過死記硬背掌握知識,但是這種單純靠記的方式只能用來應付考試,對學生來說,不是所有的知識都是靠記憶能夠掌握的,沒有用于實踐的知識,是很容易被遺忘的。
而高中和大學更是對學生培養的關鍵時刻。初中階段,大部分學生還是處于對自我比較懵懂的一個階段,自我認識還不是很清,到了高中階段,自我個性和意識的快速萌發,使得學生的自主性越來越強。這個時候老師的作用更是要從激發引導中下手,而不是去強壓給學生。學生應該是學習的主體,要讓他們愿學、想學、要學。而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作用也是舉足輕重,不可獲缺的。呼吁家長們在百忙之中,抽出點時間陪孩子聊聊天,打打球,玩玩;虍敽⒆又覍嵉膬A聽者,這都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正能量。在這里,我呼吁各位家長,在覺得孩子是全家人的希望和未來時,能夠調轉過來,思考一下自己其實是孩子的未來,家長的行為舉止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現在的“你們”可能就是“孩子”未來成長后的樣子。
現在整個教育界都已經意識到學生的自由發展和個性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是英美等西方發達國家,他們在人受教育的曲線上,就傳授專業知識這一點上是由疏到密。而在能力思維和人格培養上,是由密到成功。
俗話說,成功者總是奮力去找方法,失敗者總是奮力去找借口;成功者將想法立即付諸于行動,失敗者總是在猶豫不決。所有的成功來自于勤奮。在哈佛的夜晚,最耀眼的不是舞會的歡聲笑語,也不是LV的名包和豪華的跑車,而是100座圖書館的溫暖燈光。座無虛席的圖書館,四處可以看到奮筆疾書的學生,半夜2點的哈佛校園,才是夜晚的開始;哈佛早晨的草坪上、走廊里、長椅上躺著疲憊的學生,可以看出昨晚整夜奮戰的痕跡,路人們都輕輕而過,從不會有人去打擾他們的休息。
對于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更加覺得自己的責任重大。要努力去回歸教育的本源,還需我們不斷地向各行各業宣傳、呼吁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但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教育一定會趕上和超越西方各國,傳承我們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
教育的目的讀后感 17
當我們埋頭去課程,教學,乃至于許許多多的細枝末節的教育教學工作時,很少有人抬著望一望教育的星空,認真想一想我們究竟要往何處去,教育的目的究竟是為什么。這些教育最本原的問題,人類那些最偉大的哲學家(同時也是教育家)始終在思考,卓越的哲學家、教育家懷特海的思考,尤其應該給予敬意。
懷特海是機械死板的考試制度的堅決的反對者,他認為,支離破碎的知識、信息與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毫不相干,教育不是傳授僵死的知識,而是教人們如何掌握知識的藝術,讓知識充滿活力,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問題。我們是在與人的大腦而不是與僵死的物質打交道。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判斷力,以及控制復雜情況的能力,使他們在特殊情況下應用理論知識對前景作出展望——所有這些能力不是靠一條體現在各科目考試中的固定規則所能傳授的。因此他主張,要根除各科目之間那種致命的分離狀況,教育只有一個主題,就是五彩繽紛的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這是一個宏大而又難解的問題。身為一個一線教育工作者,讀完懷特海的作品后,不禁被深深地觸動了。之前并沒有深思過的這個問題,也時常在腦海中盤旋。
韓愈的《師說》一文將教師的功能定位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幾乎成為了我國關于教師的傳統認識。教師教育的目的就是傳授圣人的學說,解答疑難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學者,教書往往是無組織的行為,他們對世界對知識的認識很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在傳授的過程中自然而然也帶著個性的烙印。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由為少數人服務的、高水準的`職業演變成了為公眾服務的機構。教師的職責不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因材施教也因為條件的原因幾乎得不到實現。教育的目的是否就因此發生改變呢?懷特海認為教育不僅僅是來促進發育,他更贊揚理智的卓越。把教育看做生長,就是希望通過教育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地發展,而不是把知識等外在的東西灌輸進一個容器。蘇格拉底早就提出,求知是每個人靈魂里固有的能力,并用盲人作比來嘲笑當時宣稱能把靈魂里原本沒有的知識灌輸進去的所謂智者們。這就是反對用狹隘的功利尺度去衡量教育。然而,人們總是要給生長設定一個外部的目的,例如將來適應社會,謀求職業,出人頭地等等,壓著孩子朝這類目的努力,否則仿佛生長、教育就失去了根本的意義。
這位英國的哲學家、數學家、教育家,在看待教育上的兩條戒律(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二,“所教科目務須透徹”)時,是抱有置疑的態度的。他認為在眾多的科目中選擇一小部分進行教授,會導致學生被動地接受不連貫的思想概念,會沒有任何生命的火花閃爍。由此可見,教育的功利性是應該被淡化的,應更多地著眼于個體的發展,從人本化角度來考慮,反對向學生灌輸知識,反對讓“校外考試”扼殺了文化的精華。
事實上,以往的應試教育正被這只“校外考試”的無形的手操縱著,師生們為了絲毫的分數之爭全心全意地死記硬背著那些“無活力的概念”,真是可悲至極。教育全力做的事,竟是以適應現實為目標來塑造學生。蒙田說過,學習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豐富自己。學習是為了發展個人內在的精神能力,從而在外部現實面前獲得自由。同時,也正是獨立的人格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對改變現實起到偉大的作用。如果只是為了適應現在,社會的發展又靠什么去完成呢?懷特海反對教育中無活力的概念,其實就是反對為應試而去學習的做法。帶著這樣的目的去學習是不可能真正學“好”的。記得有次在課上和孩子們提到那個島問題,對這個當前的熱點,孩子們也知道一二。但大多數只知道,為了領土主權,所以我們必須收復那個島,而且到時可能會干涉我們的,無非就是美國這個世界好事者。這讓我想起了曾看過的一篇文章,在采訪的日本中學生中,大多數學生認為中日戰爭還會再次爆發,而時間,很可能是在大陸收回那個島以后。因為海峽是日本的運輸生命線,一旦失去,會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且不從中來談什么日本的侵略性,就看日本學生在考慮問題的時候,真正地把地理、歷史及當前的國家經濟等問題都聯系在了一起。不禁感慨,我們的中學生還是單純地把知識當成一門課程,當作一個分數來學習,完全忽略了各個科學領域之間的相關性,更別提用它們來認識所處的世界,并極力地去改變它了。
所以,在素質教育轟轟烈烈地被推行開來的今天,我們更要去考慮教育的目的。如果教育工作者沒有辦法從思維上更新觀念,不能從根本上革新教育,那會如懷特海所說“從一種形式主義陷入另一種形式主義,從一團陳腐呆滯的思想陷入另一團同樣沒有生命的思想中!毙抡n改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教學。教師不再是單一的知識傳遞者的角色,而是通過花費更多的時間來判斷學生的需要,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推動和鼓勵學生自主地進行知識的探索。教育的目的也許無法簡單地明示,但作為教師,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學生對于生活的靈感、感悟和創造,“使學生通過樹木而見到森林”。
“教育是一個一分鐘一分鐘、一小時一小時、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細節的過程。不存在一條由燦爛的概括鋪成的空中過道通往學問的捷徑。”教育的目的到底為何,需要我們在每次的教學過程中去思考;激活學生對一切的感悟和創造,需要我們盡最大的努力去培養和引導。這樣,教學才不會陷入程序化、機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終充滿著鮮活的生命力。
教育的目的讀后感 18
打開《教育的目的》一書,我仿佛穿越了時空隧道,看到一個充滿睿智的鮮活的人正向我昂首走來——英國的懷特海,一個偉大的哲學家、教育家。他留下了許多供我們對教育、對學習永久反思并值得借鑒的文字。盡管他的思想言論不全部與我們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很多時候足可以成為一面鏡子,供后來的我們照出自己的面貌。
細讀《教育的目的》,揣摩文思,感悟頗多,但在此只談他關于教育“差異化”的一些想法。
懷特海先生認為“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異化,那就是在毀滅生活”。這句話告訴我們,首先必須要承認學生是有差異的,每個或每類學生都有自身獨特的個性特點,包括身體和心理兩方面,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育中排除差異化,所有的學生都用同一種標準“一刀切”,用同一把尺子要求孩子,這樣做表面看,確實能夠減輕教師備課上課的負擔,但是對學生來說,便是百害而無一利了。排除差異化,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的欲望和能力均可能遭到扼殺,從而會形成思維的惰性和定性;排除差異化,學生的個性很難展示或很難被注意到,從而無法使學生根據自身特點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學習,那么,好的學生可能得不到發展,差的學生可能很難跟上教師的步伐;排除差異化,就無法或極少能使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和人類的精神活動聯系在一起,如此,就是在毀滅學生那“多姿多彩的生活”;排除差異化,教育唯分數是從的現象更難以撼動,中國北大教授鄭也夫說,“學生的天賦和能力參差不齊,傳統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壓下提。即成績好的學生會被限制,而成績較差的學生會被逼迫去學習,出現了伺候分數的現象”。由此觀之,教育者的眼中如果沒有學生的差異性,不尊重學生的特點,不看到學生的“與眾不同”,那么教育無疑是一場災難!
教育若排除差異化,其弊端顯而易見,但是在教學中,在課堂上,有幾人能真正做到尊重學生的差異?現實很嚴峻,然而,值得慶幸的是,改變正在發生,很多教育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已然走在思考、探索及實施差異化教學的路上。如華國棟教授的《差異教學論》、教育家呂型偉先生的《實施有差異的教學》、揚州一中對學困生學習需要的研究和實踐等,這些都是可喜的變化。作為教師的我,也在努力思考在教育中如何尊重學生的與眾不同。
我認為要做到尊重學生的與眾不同,前提是要了解學生的差異。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教師在與之接觸過程中,有意識的發現這種個性,可能有些學生的個性并非教師喜歡的類型,那么這個時候也不能帶有任何主觀排斥厭惡情緒,而應尊重這些個性。特別是班級中成績不入流、行規有偏差的學生,他們長期不受老師待見,被老師打壓、漠視,此時,若是能夠對他“另眼相看”,多加關心,這類學生一般會對老師的'付出有成倍的回報,這也是筆者本人的切身體會。作為教師,一個人管理幾十個學生,不可能針對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制定相應的政策,那么除個別特別的學生實施個別輔導教育外,其他學生可以按照成績等分為幾個層次類別,這樣教師在布置作業、安排任務時更有針對性。
同時課堂教學及生活教育的方式方法應靈活多樣。若是每次對每位學生都用同一種上課方法或教育方式,學生難免會產生“免疫力”,失掉學習的興趣,若想使學生不斷按照老師設定的目標一步步前進,就需要尊重差異,把差異當作一種資源開發。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不斷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比如對于知識水平較低的學生,課堂“教”重于“學”,主要是教師講解,學生理解,并且主要是一些基礎知識,若是遇到一些故事性比較強的文章,可以選擇這類學生根據情境進行角色扮演,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中淺顯的意思。再如對于一些性格較活潑的孩子,課堂可以采用學生講課等方式,激發學生對課堂的興趣。
當然評價也要有差異性。筆者現在的課堂實行的是積分獎罰制度,實施以來,覺得效果還是不錯的。具體做法是根據之前的目標設定,每個月小結一次學生目標的達成度,由于目標不同,所要求的分數線標準亦不同,在作業、課堂表現等方面完成比較好、積分較高的,教師自掏腰包獎勵一些學習用品,反之,假期作業加倍。當然,這也僅是一種先期嘗試。
《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經典之一,它是從教育實踐中來,也應該回到教育實踐中去。也就是:我們要在教育中去理解它、實踐它,教育中應認識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并尊重他們的“與眾不同”!
教育的目的讀后感 19
本學期,學校給我們發了懷特海《教育的目的》這本書。作者懷特海是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英國著名的數學家、哲學家和教育理論家。他的祖父曾經是一位校長,父親也先后從事過教育和宗教工作。受家庭的影響,他對教育有著濃厚的興趣。1929年出版的《教育的目的》是他的代表作。
這本書一共分為七章。其中第一章"教育的目的"是他主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開篇就說:我們的目標,是要塑造既有廣泛的文化修養又在某個特殊方面有專業知識的人才,他們的專業知識可以給他們進步、騰飛的基礎,而他們所具有的廣泛的文化,使他們有哲學般的深邃,又有藝術般的高雅。
從科學和邏輯方面考察教育時,他說:"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識是有害的。"所謂知識的利用,是指把它和人類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調節思想的精神活動聯系在一起。這實際上是說,理論知識必須在學生的課程里具有可應用性。教育的核心問題是:不能讓知識僵化,而要讓它生動活潑起來。
《教育的目的》這本書還值得關注的是懷特海對教育節奏的論述。他說:"生命中存在著很微妙的涉及智力發展的周期,他們循環往復的出現,每一個循環期都各不相同,且每次循環期中又再生出附屬的階段。"缺乏對智力發展的節奏和特征的認識是我們的教育呆板無效的主要原因。
智力發展的過程分為浪漫階段、精確階段和綜合運用三個階段。教育是這個循環周期過程的持續不斷地重復。懷特海提醒說:"我們應該堅決擯棄這樣的觀念:在教育中設定不切實際的遙遠的目標。"孩子在青春期的浪漫階段所表現出來的東西決定了他將來的生活如何被理想和想象所塑造和豐富。蒙特梭利教育法的成功在于,它承認了浪漫在孩子的智力發展過程中所起到的主導作用。智力發展的過程顯示出一種節奏性,這種節奏包含著一種互相交織的循環,而整個過程作為發展的小漩渦,又被一個具有相同特點的更重要的.循環周期所控制。浪漫、精確和綜合運用,自始至終地存在,但是交替地占據主導地位,這種交替形成了不同的循環周期。
懷特海說:"通往智慧的唯一途徑是在知識面前享有絕對的自由。"但是通往知識的唯一途徑是在獲取有條理的事實方面的訓練。自由和訓練是教育的兩個要素,在兒童身心發展的過程中對自由和訓練的調節,就是"教育的節奏"。沒有興趣就沒有智力的發展,興趣是注意和理解的先決條件。你可以用體罰來引起興趣,或用一些愉快的活動來誘發興趣。沒有興趣就沒有進步。激發生命有機體朝著適合自己的方向發展,最自然的方式就是快樂。
懷特海還在這本書中論述了"技術教育及其與科學和文學的關系"、"古典文學在教育中的地位"。懷特海是數學家,他還講了數學課程。有興趣的老師和朋友可以把這本書找來讀一讀,相信一定會有收獲。
教育的目的讀后感 20
懷特海先生的《教育的目的》是怎樣的一本書?翻譯者王立忠先生給了我們讀者很好的解釋,這是一本奇書!
錯過一一遺憾一輩子!
遲讀一一遺憾一輩子!
知而不讀一一后悔一非子!
知而細讀一一幸運一輩子!
所以,這是一本值得所有人研讀的奇書!
給你一縷前所未有的有神清新!
給你一個千載難逢的拍案叫絕!
給你一個今生難得的相見恨晚!
究竟是怎樣的一本好書,能這么絕、這么奇?帶著這樣的好奇,寒假期間我認真的閱讀了這本書。
這本書我覺得很與眾不同,首先從內容組成上來說,它涵蓋了"技術教育""古典文學"、"數學"、"大學"等各個學科中教育的目的,為我們不同領域的教學起到引領,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去引導學生。其次,它讓我不由自主的想把一些書內的名言警句或是很認同的觀點,用記號筆標記下來,細細品味,不斷地激發我的感悟和靈感。
在我英語教學的.十年生涯中,我用一個個chant、一首首歌曲來增添學習趣味,用一個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來吸引學生記憶,生日送歌、英語情景劇表演,在補充講解水果沙拉時,不是只利用PPT的圖片讓孩子們看,而是帶孩子們展開奇思妙想,親手制作各種水果沙拉……盡量將英語教學生活化,如此才會使"你的才能富有活力、你的思想栩栩如生"?v然有了一些方法,但是也有彷徨,我們的教育就是把所有的學生都看待為精英來教,故造成不少學生跟不上,沒有學習的興趣,所以被動學習為多。有時以延長學生的學習時間,得到好的成績分數為目的,何談興趣?
教育的模式是不斷創新的,新的模式必將帶給我們新的思考,F在流行用繪本進行教學,在我們學校里雖然還沒有開始試行,但是我經常鼓勵孩子們可以在學校圖書室里或者書店盡量多借閱一些英語繪本,簡單有趣,又富有哲理,通過一些基礎的英語閱讀,想讓每一個孩子通過書籍,慢慢的在心中都能開出一朵朵美麗的小花。
懷特海認為:"學習必須有所側重"!當讀到這里時我也不禁在思考,我國的教育要求培養學生"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可事實是:即使是最有天賦的學生,由于人生時間有限,也不可能在每一個方面全面發展。因此,"我們的目標是,要塑造既有廣泛的文化修養又在某個特殊方面有專業知識的人才,他們的專業知識可以給他們進步、騰飛的基礎,而他們所具有的廣泛的文化,使他們有哲學般的深遊,又有藝術般的高雅"。這段論述十分值得細細揣摩。
學生所學的學科太多了,所有的學科都有值得學的若干理由,我們不得不要求學生對所有科目給子同的關注,那又該怎么因材施教?我們只有在有限的教學生涯中,多關注學生個體,攜著我們對教育事業的初心,帶著學生們一起去生活中探尋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教育目的實踐總結03-08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06-13
家庭教育的目的和意義05-26
教育論文題目的擬定與技巧04-26
《教育的目的》讀后感01-21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模板04-25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范文03-28
關于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06-19
有關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10-14
教育的目的讀后感范文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