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生因孤獨而豐盛讀后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生因孤獨而豐盛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生命本來沒有名字。”——這話說得多么好!我們降生到世上,有誰是帶著名字來的?又有誰是帶著頭銜、職位、身份、財產等來的?可是,隨著我們長大,越來越深地沉溺于俗務瑣事,已經很少有人能記起這個最單純的事實了。
我們彼此以名字相見,名字又與頭銜、身份、財產之類相聯,結果,在這些寄生物的纏繞之下,生命本身隱匿了,甚至萎縮了。無論對己對人,生命的感覺都日趨麻痹。多數時候,我們只是作為一個稱謂活在世上。即使是朝夕相處的伴侶,也難得以生命的本然狀態相待,更多的是一種倫常和習慣。
浩瀚宇宙間,也許只有我們的星球開出了生命的花朵,可是,在這個幸運的星球上,利益的交換、身份的較量、財產的爭奪,比比皆是,最罕見的偏偏是生命與生命的相遇。仔細想想,我們是怎樣地本末倒置,因小失大,辜負了造化的寵愛。
近日和朋友討論:一個人不去想那些人生大問題,豈不活得快樂一些?我想,不是因為思考,所以痛苦,而是因為痛苦,所以思考。想不想這類問題,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基本上是由天生的稟賦決定的。那種已經在想這類問題的人,多半生性敏感而認真,他不是刻意要想,實在是身不由己,欲罷不能。相反,另有一種人,哪怕你給他上一整套人生哲學課,他也未必會真正去想。喜歡想人生問題的人,所謂喜歡想,并不是刻意去想,而是問題自己找上來,躲也躲不掉。想這類問題當然會痛苦,但痛苦在先,你不去思考,痛苦仍然在,成為隱痛。既然如此,你不如去面對它,看一看那些最智慧的人是怎么想這類問題的,這可以開闊你的思路,把痛苦變成人生的積極力量。
智慧是逼出來的,知道困境不可改變,只好坦然接受,這就叫智慧。也許,對人來說,智慧的極限就在于認清人生之謎的無解,因而滿足于像美國作家門肯那樣宣布:“我對人生的全部了解僅在于活著總是非常有趣的。”人生無常,死亡隨時可能來臨,這個道理似乎盡人皆知。但是,對于多數人來說,這只是抽象的道理,而在一個突然被死神選中的人身上,它卻呈現出了殘酷的具體性。同樣是與死神不期而遇又僥幸地逃脫,情況也很不相同,這種非常經歷能否成為覺悟的契機,取決于心性的品質。
一個嬰兒剛出生就夭折了。一個老人壽終正寢了。一個中年人暴亡了。他們的靈魂在去天國的途中相遇,彼此訴說起了自己的不幸。
嬰兒對老人說:“上帝太不公平,你活了這么久,而我卻等于沒活過。我失去了整整一輩子。”
老人回答:“你幾乎不算得到了生命,所以也就談不上失去。誰受生命的賜予最多,死時失去的也最多。長壽非福也。”
中年人叫了起來:“有誰比我慘!你們一個無所謂活不活,一個已經活夠數,我卻死在正當年。把生命曾經賜予的和將要賜予的都失去了。”他們正談論著,不覺到達天國門前,一個聲音在頭頂響起:
“眾生啊,那已經逝去的和未曾到來的都不屬于你們,你們有什么可失去的呢?”
三個靈魂齊聲喊道:“主啊,難道我們中間沒有一個最不幸的人嗎?”
上帝答道:“最不幸的人不止一個,你們全是,因為你們全都自以為所失最多。誰受這個念頭折磨,誰的確就是最不幸的人。”
苦難與幸福是相反的東西,但它們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都直接和靈魂有關,并且都牽涉到對生命意義的評價。
多數時候,我們生活在外部世界上。我們忙于瑣碎的日常生活,忙于工作、交際和娛樂,難得有時間想一想自己,也難得有時間想一想人生。可是,當我們遭到厄運時,我們忙碌的身子停了下來。厄運打斷了我們所習慣的生活,同時也提供了一個機會,迫使我們與外界事物拉開了一個距離,回到了自己。只要我們善于利用這個機會,肯去思考,就會對人生獲得一種新眼光。
我相信,一個歷盡坎坷而仍然熱愛人生的人,他胸中一定藏著許多從痛苦中提煉的珍寶。苦難不僅提高我們的認識,而且提高我們的人格。苦難是人格的試金石,面對苦難的態度最能表明一個人是否具有內在的尊嚴。
以尊嚴的方式承受苦難,這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內在成就,因為它證明了人在任何時候都擁有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夠安靜聆聽別的生命也使別的生命愿意安靜聆聽的純真,此中的快樂遠非浮華功名可比。
【人生因孤獨而豐盛讀后感】相關文章:
因音樂這樣孤獨著作文12-06
豐盛的大餐說課稿11-02
豐盛的晚餐作文08-01
豐盛的午餐作文05-07
人生因責任而精彩01-27
人生,因幫助而精彩01-11
人生因苦難而富有01-28
人生因誠信而美麗01-28
人生因追求而富有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