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讀后感:相似的悲劇一遍又一遍上演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后感:相似的悲劇一遍又一遍上演,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悲劇人物的悲劇命運——因性格注定,因時代注定。
十二歲時第一次讀《百年孤獨》,完全被情節的曲折離奇和情感的錯綜復雜所震懾。
時隔四年重讀,覺得布恩迪亞家族承受的百年孤獨與最終消亡不是命運的偶然,倒像是必然。
因夢想而孤獨,因孤獨而執著夢想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馬孔多的創始人。他不滿于日常生活的落后,被吉普賽人、阿拉伯人帶來的“文明世界”的種種新奇玩意兒迷住,試圖通過自己的實驗測量地球的形狀、煉制點金石,“世界上正發生著不可思議的事情。就在那邊,在河的另一邊,各種魔法機器應有盡有,而我們卻還像驢子一樣生活。”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知識和對科學的幻想超過了馬孔多這個深陷沼澤的村莊所能承受的范圍。
最終,他像自己的摯友、充滿智慧的梅爾基亞德斯一樣,“由于逾越了人類知識的界限,從大地上被抹去”。在生命的最后十幾年,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整日胡言亂語,沉浸于自己臆想的天地中,被家人綁縛在栗樹下,最后在家中神志不清游蕩多日,死在自己的房間里。
當年為了逃避在馬孔多肆虐的失眠癥而出走的印第安人卡塔烏雷,此刻突然回來。被問及回來的原因,他莊重地答道:“我來是為了王的下葬。”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曾經充滿創業激情、勇于開拓,帶領妻子兒女和幾十個年輕的伙伴出走家鄉最終定居于一片水澤并命名為“馬孔多”,憑借自己無窮的體力和進取心,建立起“當時已知村莊中最勤勉有序的典范”的青年男子,最終在磁鐵迷狂、天文演算、煉金幻夢中消磨殆盡。由于時代、環境的限制,他對科學的一腔熱情終不被他人理解。他因愚昧年代中對科學的執著而孤獨,被時代拋棄,而他派遣孤獨的方式,不過是愈加瘋狂地研究、演算;他終生苦苦追求自己科學的夢想,試圖將知識在愚昧的馬孔多傳播,卻只是陷入更加與世隔絕的孤寂。
是戰爭毀了他,還是戰爭使他暴露本性
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童年時代起就在煉金實驗室里和父親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同工作,以至于他習得的制作金銀工藝品小金魚的技藝成為他晚年生活唯一可做的事情。
上校在年齡尚小時就顯出與眾不同的洞察力和百發百中的預感。他性格中的孤僻、冷漠和心底深處的傲慢自大以及罪惡感,使他與家人間始終存在不可逾越的隔閡。為了排遣心中的孤獨,他選擇了戰爭。作為自由派領導人,他一生發動過三十二場武裝起義然而無一成功,逃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伏擊和一次槍決,官至革命軍總司令,拒絕了共和國總統頒發的勛章,簽署結束長達二十年內戰的協定后自殺未遂,然而晚年一直靠在馬孔多的金銀器作坊中制作小金魚維持生計。
戰爭改變了他,又或者,只是釋放了他壓抑許久的自我。在他成為大權獨攬的革命軍總司令后回家,“他對時光在家中侵蝕出的種種令人心碎的細微創痕毫無察覺,而任何一個還保有鮮活記憶的人,像他這樣長久離家后歸來都本該有觸目驚心之感”。他大權獨攬卻在孤獨中陷入迷途,失去方向。被占領市鎮中人們的歡呼令他厭煩,因為他們也曾向他的敵人發出同樣的歡呼。
他南征北戰路途中出生的孩子,用和他一模一樣的眼睛望著他,向他致意時的警惕神色和他回應時的神色一般無二。“他感覺自己被分裂,被重復,從未這般孤獨。”長久的戰爭使他對他人的懷疑到達了頂峰,甚至時刻懷疑戰友和手下對他心存不滿,對他撒謊,想要加害于他。“‘最好的朋友,’那時的他常這樣說,‘是剛死去的朋友。’”他幾十年后回到故鄉,不過是為了逃避這場無盡的、正常的、什么都不曾發生的戰爭。他深陷孤獨,不再感知到預兆,“為了躲避必將陪伴他終生的寒意回到了馬孔多”,在最久遠的回憶中尋求最后的慰藉。
他無數次想起那個來自童年的遙遠的午后,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而他唯一的快樂時光就是在金銀器作坊里打造小金魚的時刻。這個“遙遠的午后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場景,在上校一生倍感孤獨的時候頻頻出現:他被捕后面對行刑隊的時候,他預知父親的死亡的時候,他下令槍斃自己的戰友的時候,他臨終前最后一次看馬戲團的時候……
因為這個午后的場景,是他對過去唯一的美好記憶,代表了他孩提時代還未被傲慢與罪惡感侵蝕的時候,那份寶貴的純真。他曾為權利而戰、為榮譽而戰、為自由而戰;他被迫發動三十二場起義,最終又親手結束這場長達二十年的內戰;他憑借自己神奇的預感,打破與死亡之間的所有協定,“并像豬一樣在榮譽的豬圈里打滾”,最后耽擱了將近四十年才發現純真的可貴。
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的母親烏爾蘇拉曾在雙目失明后細細回顧了馬孔多創建以來家中的大事小事,意識到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并非像她想的那樣,由于戰爭的摧殘而喪失對家人的情感,實際上他從未愛過任何人,包括他早逝的妻子蕾梅黛絲,更不必提他的兒子們。
她猜到上校并非像所有人想的那樣為著某種理想發動那些戰爭,也并非像所有人想的那樣因為疲倦而放棄了近在眼前的勝利,他成功和失敗都因為同一個原因,即“純粹、罪惡的自大”。她最終得出結論,“自己不惜為他付出生命的這個兒子,不過是個無力去愛的人”。
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的孤獨,如果說源于他隨著預感的天賦而來的自大和自我唾棄,那他選擇戰爭的方式去逃避、最終卻諷刺的親手結束自己挑起的戰爭并在對童年純真感情的回憶和懊悔中去世,也不足為奇了。他具備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卻沒有一絲一毫真心實意的感情,使他遭受必然的孤獨,也讓讀者為他的可悲唏噓不已。
不同的性格,卻承受同樣的結局
麗貝卡和阿瑪蘭妲,前者是唯一血管中流淌的不是布恩迪亞家族血液的外鄉人,后者則是帶著典型布恩迪亞家族的高傲外表和膽怯內心的人。看似毫無關聯的兩人,卻因為曾經對同一位男子的愛戀和由此生出的情感糾葛緊緊聯系在一起。
麗貝卡是父母雙亡的孤兒,被母親的遠房親戚加好友烏爾蘇拉?布恩迪亞領養。面對真摯的感情,敢愛敢恨、心性沖動的麗貝卡勇敢追求,就算此人是自己名義上的哥哥,也毫不顧忌世俗的眼光,毅然嫁給心愛之人,甚至不惜與家人斷絕來往。然而后來同樣性格沖動莽撞的丈夫被不明兇器所殺,麗貝卡在悲傷和孤獨的侵噬下,重拾早年的異食癖好。她把自己和唯一的女仆關在與丈夫一同修建的房子里,終日以泥土和墻皮為食。與其他被社會孤立而渴望被接納的布恩迪亞人相反,晚年的麗貝卡將門窗釘牢,開槍殺死每一只不慎闖入她的地盤的野生動物,只為建立自己的孤獨特權。她享受這樣的孤獨,這是她辛苦多年忍受過去的折磨好不容易贏得的。
麗貝卡的孤獨,能看出是一種對過去的逃避。她去世丈夫的家人的一舉一動都能牽動她對和丈夫生活的美好回憶以及遺孀的痛苦與悲哀。為了換得內心的平靜,擺脫令人心痛的過去,麗貝卡選擇了切斷與外界的一切聯系,她主動選擇了孤獨。無法接受丈夫去世的現實,這似乎是一種懦弱;然而她為追求真愛與家人斷絕來往,后來主動選擇后半生在孤獨中度過,獨自一人默默承受來自過去的折磨,又何嘗不是一種莫大的勇氣?
“麗貝卡,”麗貝卡去世多年后,已經失明的烏爾蘇拉曾發出這樣的感慨,“我們對你太不公平!”也許知道現在,烏爾蘇拉才意識到,不屬于自己族人的麗貝卡身上的沖動心性和熾熱情感,才擁有無畏的勇氣,而那正是為家庭勤勤懇懇一生的烏爾蘇拉希望自己的后代具備的品質。
阿瑪蘭妲一生未嫁,不是因為沒有追求者。意大利機械師皮埃特羅?克雷斯皮、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的好友赫里內勒多?馬爾克斯上校都曾瘋狂地追求過她。皮埃特羅?克雷斯皮最終為她殉情,她為此自責不已,燒傷了自己的雙手,并在手上永遠纏上黑紗,發誓終身不嫁。赫里內勒多?馬爾克斯上校堅持十幾年向她求愛,可阿瑪蘭妲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還是拒絕了,就這樣孤獨終老。
開始看來,她因為意大利機械師曾經愛慕過比她資貌更加出眾的麗貝卡而心懷怨念,出于報復心理,鐵石心腸地拒絕意大利機械師的多次求愛,令他遭受許多不公平的折磨,最終殉情;而令和藹可親的赫里內勒多?馬爾克斯上校日夜煎熬徒勞等待,則是出于她對過去的不光彩的事情的痛苦怨毒。
一直這么想著,不由對這個心胸狹隘的人物產生了厭惡。直到最后讀到她受到死神的指令為自己縫制壽衣。生命的最后幾年中,阿瑪蘭妲試圖忘記自己對麗貝卡早已根深蒂固的仇怨和那些不光彩的回憶,但越是想要逃避,越是記得清楚。她曾祈求死神讓麗貝卡死在自己前面,因此盡量慢而細致地縫壽衣,因為一旦縫好,她就會死去。
她花了整整四年時間來縫制,起初滿心怨念,可縫到最后,眼見自己要在麗貝卡之前離開人世,但她心中毫無受挫感,相反感到擺脫一切痛苦獲得了自由。“也就在那時,她理解了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晚年制成小金魚又銷毀的舉動。世界不過是身外之物,她的內心不再為任何痛苦而波動。她深深遺憾沒能在多年前獲得這樣的領悟,那時還來得及凈化記憶,在嶄新的光芒下重建世界,并且將麗貝卡救出悲慘的境地。”她終于意識到,早在她年少時,表面看起來純潔無暇,卻已經遭到怨恨的玷污。
阿瑪蘭妲一生的孤獨,并不因為她沒有愛,沒有感情,她只是太過膽怯,不敢追求自己的意中人。事情的結果并非由她的鐵石心腸導致,相反,由于她心腸太過柔軟,不愿也不敢傷害任何一個人,導致了悲劇。
再仔細琢磨,會發現她恐懼的對象并不是自己的愛人,而是她飽受折磨的心靈。她沒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內心,對自己的感情、對自己內心生發的愛慕和仇恨都感到毫無理由的恐懼,以致于她不敢接受自己的所思所想,不敢接受自己的欲望。這與前面敢愛敢恨的麗貝卡正好相反。
一生都在害怕中度過的阿瑪蘭妲,臨終前終于接受了現實,也接受了自己的心。早年因懼怕而產生的孤獨,最終化為對孤獨的.深刻理解。
這些典型的布恩迪亞家族人物,或熱情似火,或冷若冰霜,皆落得孤獨下場。不僅是性格使然,更是那個時代的愚昧思想和動蕩時局所注定。
悲劇故事中的一抹亮色——烏爾蘇拉
烏爾蘇拉可以稱得上是這部基調為黑色的巨著中為數不多的色彩。她年輕時為愛出走家鄉,成為丈夫開創雄心偉業最得力的助手。一生勤勤懇懇、活力充沛,是全書壽命最長久的人物,為家庭付出最多的人物,對現實洞察最透徹的人物。烏爾蘇拉就是全書發展的線索,總結她豐滿的人生,也就總結了馬孔多的起起落落,興盛衰亡。
她總能發現人性的閃光點。不論從沉迷實驗、不顧家庭的丈夫,沖動莽撞的大兒子,孤僻冷漠的二兒子,任性刁蠻的大女兒,憤世嫉俗的二女兒,為人嚴苛的孫媳,窮奢極欲的孫子,偏執的曾孫,終日懶怠的玄孫等等令讀者或厭惡或惋惜的角色身上,烏爾蘇拉總能憑借自己真摯的心靈和敏銳的洞察力發現每個人的閃光點。與故事中大部分悲觀的、不愿接受現實人不同,烏爾蘇拉對這個家永遠保持著最熱切的忠誠和毫無保留的包容。正是這種對家庭不求回報的愛,使得她能穿過迷惑的表象,一眼看透家族的境況,憑借一己之力扭轉局面,維持生活。
在丈夫被吉普賽人新奇的發明吸引、無暇照顧家庭時,烏爾蘇拉以極強的毅力撫育四個孩子長大;在家族的鼎盛時期,她卻時時居安思危,儲存積蓄,在后來家族衰亡時維持生計;在后輩不是被殘酷的現實擊垮就是在紙醉金迷的表面現象掩護下度日之時,年邁的、依然雙目失明的烏拉爾蘇再次挑起家庭的重擔。盡管最后家族的沒落已無力挽回,烏爾蘇拉仍不放棄自己的希望,竭力維持家中環境的干凈整潔,甚至臨終前,她心中想著的仍是這個無數次背叛她、傷害她的家庭,“不要讓紅螞蟻毀掉房子,不要讓蕾梅黛絲照片前的長明燈熄滅,不要讓布恩迪亞家的人近親結婚……”
烏拉爾蘇一生最大的遺憾,大概就是自己費盡心力培養的孩子卻都不成器,她的后代中沒有一個繼承了她的堅毅與活力。每當她預見到兒子的悲劇將要在孫子身上重演,或者曾孫的結局和孫子的悲劇下場驚人的一致,就總會戰驚地發現“時間并沒有像她剛承認的那樣過去,而是在原地轉圈。”烏爾蘇拉一次又一次目睹繼承了父輩性格的子孫們重蹈父親的覆轍,發現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相似的命運一遍又一遍上演,而這僅憑她一己之力,是不可能改變的。她或許早已料到,在她死后,家里會重又陷入荒廢狀態。
年老失明后,烏爾蘇拉的洞察力反而增強,就連驕傲自大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都評價:“烏拉爾蘇是唯一能夠看透自己不幸的人。”
那么烏拉爾蘇的孤獨又在哪里呢?
看到她臨死前,已經活脫脫變成一個干癟的“木乃伊”,她想要重振家風,卻心有余而力不足。子孫對她多加嘲弄與不屑,甚至把她當成玩具取樂。烏爾蘇拉在現實感受不到溫情,只好尋找過去的靈魂,與他們交談。她時常憶起自己的兩個兒子何塞?阿爾卡蒂奧和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年幼時的光景,和丈夫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起創建馬孔多的場景,甚至夢見自己的外祖父、曾祖母。熱愛家庭卻被家人拋棄,被拋棄后反而更加愛護家庭,這是烏爾蘇拉一生的悲哀與勇敢,也是她不被人理解,最終被孤立的原因。
她是最色彩斑斕也是最孤獨的人,因為她了解所有人的孤獨和不幸,卻從沒有人愿意哪怕嘗試著去理解她的內心。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熱愛生活。”讓我們把這句話獻給偉大的母親烏爾蘇拉?布恩迪亞,致以我們最崇高的敬意。
“因為注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
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想要通過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充滿神秘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引發讀者對馬孔多百年孤獨的真正原因的深思,并以此為鑒,擺脫命運的擺布。
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拉丁美洲幾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使得拉丁美洲百年的歷程不斷重復著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就像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命運,相似的結局一遍又一遍上演。
《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專訪中對孤獨的解釋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作者著書的目的大概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眾要團結起來,走向文明,走向開放,走向繁榮。
【《百年孤獨》讀后感:相似的悲劇一遍又一遍上演】相關文章:
再說一遍詩歌06-23
每天讀一遍的勵志名言精選05-25
哲理故事:多等一遍雞鳴01-06
童年,我一遍遍走過-童年作文700字08-03
童年,我一遍遍走過-五年級01-12
每天讀一遍的勵志名言大全05-15
美文欣賞:把我們的曾經走一遍03-24
當你扛不住的時候就讀一遍05-07
事先徹底過一遍美文摘抄07-01
讀《把失敗的路,再走一遍》的感想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