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設計》讀后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作業設計》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關注課堂教學改革的同時,個性化作業的設計已成了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前不久我通讀了《個性化作業設計經驗》由特級教師于永正主編,共分三部分——個性作業思考與實操、另類作業設計及反思、奇思妙想創新與展示。選編文章共有63篇,這些文章基本上都是來自一線教師的筆下,集合了諸位優秀的數學教師深入淺出地把自己的作業設計心得呈現給讀者,以幫助那些在個性化作業設計方面還沒有摸著門道的教師朋友。。
自從讀了《個性化作業設計經驗》這本書后,我收益匪淺。明白了對學生作業形式如果稍作醞釀,經常性的變換,學生的作業形式定能煥發出個性的光采,閃動生命的活力,進而會為學生提供多元化思考的空間,引發學生創新的熱情。所謂教育個性,就是教師運用個性化的教學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中,從而實現教學和教育的效果。個性化的教學通過形式的個性化(比如教學方法,教學語言,教學思路等)達到培養具有思維個性的學生,即培養有個性的,有創造力的學生。這是我們教育所要追求的東西。
作業是鞏固和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學生內化知識,外化素質的重要方式。傳統的語文作業,也不是教師布置,學生抄寫,教師批改,學生訂正。這種單調,枯燥與無休止的循環往復的抄寫,不僅使學生對語文學科產生了厭倦情緒,失去了興趣,更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
那么,我們個性化設計應該怎樣來操作呢?
一要明確要求,二要注意形式,三要作業反饋。
這本書給人的總體印象是“活”,從個性化的作業訓練中,讓學生的思維拓展開來。別總把視野局限在課本上,同時,教師也應重在認真專研文本。從文本的角度出發,讓作業個性化,適應現代教育的需求!老師布置作業,學生完成作業,這理應是天經地義的事。然而,收作業時,卻是我最頭痛的時候,因為這時的“天經地義”就會大打折扣。深感困惑的我常常無奈地感嘆:唉!想讓學生愛上作業,真的好難!因為不光是那幾個總是懶于寫作業的“頑固分子”令我無奈,更讓我頭痛的是還有為數不少的同學僅僅是為了“完成”作業而“完成作業”,至于作業的質量、作業的數量和作業的效果,好像從來都與他們無關。時間長了,我開始反思自己,為什么學生對待作業索然無味呢?是不是我布置的作業欠趣味性才提不起學生的興趣呢?
假期里,我在于永正老師的《個性化作業設計經驗》書中找到了答案,有兩點感受比較深刻:
1、透過《米芾學書》故事看問題。
《米芾學書》故事中秀才受到智慧在于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那秀才隨便翻了翻米芾的字”,看似隨便,其實秀才在那一翻一看中就發現了米芾習字的問題,也發現了米芾是一個求學上進的人。于是秀才在那么一瞬間就想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要我教你寫字,先要用五兩銀子買我一張去寫。”這也體現了秀才的智慧——善于“對癥下藥”。我們在評價學生時,往往只能看到學生的不好,只是一味指責。經常聽到教師在檢查學生作業的時候有一些抱怨,而后就是懲罰學生重寫作業。教師很少考慮學生“不好”的癥結在哪里,對此“癥狀”該如何“下藥”考慮得就更少了。舉個例子說,教師經常留抄寫生字的以鞏固詞語概念這樣的作業,為了讓學生記得牢,往往讓學生把一個字或詞語重復寫很多遍。而很多教師在批改作業的時候往往發現學生的作業“質量”很差——錯字多,字跡潦草。原因是什么呢?關鍵在于教師把學生當成了“機器”。作業量太大,過多的機械抄寫,只能導致學生“小和尚念經”一樣的結果——“有手無心”,所以錯字成行、潦草難辨也就在所難免了!如果我們像故事中的秀才那樣,善于根據學生的特點,變換布置作業的方式、形式,也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雙休日、“五一”、“十一”長假中,作業采用“實踐活動+習作”形式。
現在,小學生的假日很多,除了常規的雙休日和寒暑假,還有“五一”、“十一”長假。這些假日,為學生調整身心、接觸社會、密切與家庭成員的關系提供了很好的機會。這樣的方法值得借鑒,因為這樣的作業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在注重學習過程與方法指導的同時,對鞏固學過的知識、拓展知識面、熟練掌握已有的技能等都有幫助,并且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也有和大的幫助。
是啊,如果作業缺乏“靈性”之美,只以“量”定,不能讓學生樂意為之,那樣的作業,對學生的進步能有多大作用呢?我想正面作用沒有多少,負面作用卻不容我們忽視: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被“作業的重負”壓滅了;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被剝奪了;學生自主閱讀的空間失去了……所以,我們給學生布置作業,也要講“質”而不是論“量”。我們關注學生寫作業的結果,也要關注學生寫作業的過程,力求讓學生寫作業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過程。
根據所學方法,我設計了以下幾個開放式作業方式:
一、設計填空式作業
小學課文豐富多彩,有記事的,有說理的,有寫景的……我往往總要求學生將背誦的部分一字不落地抄下來,作業形式單調,讓學生乏味。這時我就根據所學方法,要求學生把背誦的課文設計成填空式,這樣,就避免了大段大段地抄寫,傳統地死記硬背,學生多元化的思考也得到很好地發揮。
二、設計問答式作業
不同的課文向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而我根據課文的特點給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形式,極力擯棄那些繁瑣、重復的練習,讓學生有大量的時間去思維,發展作業的興趣。如:教完《黃河的主人》一課,我要求學生圍繞這一課每人設計一道問答題,并作出回答。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有的圍繞題目設計,有的圍繞每小節的中心句設計,有的圍繞插圖設計……學生的想象是豐富的,只要老師有一雙善于發現的慧眼,有一個靈活、善于思考的大腦,即會誘發出學生智慧的火花。設計的問答有:
1、課文中“黃河的主人”是誰?
2、為什么說他是“黃河的主人”?……
而后我把這些問題進行匯總,要求全班同學逐一討論,學生表現積極,尤其是那些設計問題的同學,當他們發現自己設計的問題出現在屏幕上時,是那么自豪!那么興奮!
三、設計繪畫式作業
繪畫可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繪畫式作業更是形式新穎,有助于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為學生大膽思維,放心作畫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如:教古詩《游園不值》一課時,詩中“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一句可謂春意盎然而又含義深刻,滿園的春色到底是什么樣呢?留給了學生無窮的遐想。于是,我布置學生這樣一道作業,每人畫一幅畫,畫出滿園春色在你腦中的樣子。學生的思緒在騰飛,畫筆在馳騁,滿園的春色該是多美,多妙,最好的語言也難以描繪,那么讓我們跟隨孩子的畫筆,一起去欣賞。看,一棵棵婀娜多姿的楊柳,一條條清清流淌的潺潺小溪,一簇簇花叢,一只只翩翩飛舞的蝴蝶-------一切都在不言中,都在孩子的畫里了。
總之,教師設計作業,既要顧及作業的一般作用與功能,更要注意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改革作業的形式和內容,從而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多得到提高。我希望能再次閱讀一遍《個性化作業設計經驗》這本書,得到更多的啟發。
【《作業設計》讀后感】相關文章:
教學作業設計03-18
作業設計報告01-20
作業設計方案03-20
作業設計方案07-14
圓明園的毀滅作業設計05-14
作業管理規定設計02-24
作業設計報告15篇04-14
課后服務作業設計總結04-21
化石吟教案與作業設計03-27
優秀作業設計模板(3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