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作品讀后感:關于魯迅先生筆下的“偷”
讀完一本書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nèi)绾稳懽x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魯迅作品讀后感:關于魯迅先生筆下的“偷”,歡迎大家分享。
一、摘瓜不算偷。
《故鄉(xiāng)》中少年閏土跟“我”談他夏夜和爹一起管西瓜時說“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里是不算偷的。”原來,他們管的只是“獾豬、刺猬、猹”。由這里可見摘瓜解渴不算偷在當時當?shù)厥瞧毡槿绱耍@反映了昔日故鄉(xiāng)人民群眾善良淳樸、熱情好客的淳厚民風,襯托出記憶中故鄉(xiāng)的美麗可愛。這段借少年閏土之口說出的話與二十多年后親眼見到楊二嫂等女人到“我”家來“說是買木器,順手也就隨便拿走”等等順手牽羊、明偷暗搶的丑陋行為形成鮮明的對照,進一步反襯出現(xiàn)實生活中農(nóng)村破產(chǎn)、勞動人民痛苦的生活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關系。
二、先偷自家豆。
在《社戲》一文中,幾個鄉(xiāng)間小友設法陪我去看戲,夜歸途中大家決定偷一點豆子來煮吃。雙喜問偷誰家的時,阿發(fā)非常爽快地說:“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偷”,《辭海》意指“背著人做事”,阿發(fā)甘心冒著被娘知道“要哭罵”的危險,主動請偷自家豆,正反映了農(nóng)村少年的熱情天真、淳樸善良以及勇于承擔責任的品格。
三、偷豆得贈豆。
《社戲》中小伙伴們偷豆吃,“在阿發(fā)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他們曾擔心,“倘給阿發(fā)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但后文并未寫到挨罵,顯然是沒有罵;他們曾顧慮用了細心的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會被知道并挨罵,但第二天“并沒有聽到什么關系八公公鹽柴事件的糾葛”;他們偷了六一公公的豆,六一公公的反應,一是嗔網(wǎng)怪:“偷了豆,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委婉而又親切的語氣中帶著惋惜,又飽含著寬厚、仁慈和善良;二是肯定:既然是請客,“這是應該的。”對“偷”的肯定其實是源于對小客人的尊重,這與開頭“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相照應,體現(xiàn)了周圍群眾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三是詢問:豆可中吃?體現(xiàn)出對客人而非豆子的關心;四是夸贊:讀過書的人才識貨。在這個“百分之九十九不識字”的小村莊里,他們處處流露出對讀書人的敬慕和尊重;五是贈豆:這顯然是對小客人稱豆子“中吃”“感激”之余最高的獎賞,其質(zhì)樸、善良、純真的性情躍然紙上。為什么幾個大人都沒有罵呢?就是因為在他們看來,孩子們這樣做不是為偷而偷,而是為請客而偷,不罵體現(xiàn)出對小客人的尊重。為什么作者說“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難道偷來的才好吃嗎?自然不是,而是因為在看戲、偷豆過程中,“我”處處體會到了農(nóng)家孩子天真活潑、熱情能干的優(yōu)秀品質(zhì),體會到他們與“我”之間產(chǎn)生的純真、親密、友好關系,以及當?shù)厝嗣衲欠N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質(zhì)。也正因為如此,那場并不精彩的、令人昏昏欲睡的夜戲到文章末尾作者卻強調(diào)成“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四、沒偷反被誣。
《故鄉(xiāng)》中忠厚老實得遲鈍、麻木的中年閏土竟被豆腐西施楊二嫂誣陷。楊二嫂“在灰堆里,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后,便定說是閏土埋著的,他可以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里去”。老實巴交的閏土當然不需要這么做,因為主人“凡是不必搬走的東西,盡可以送他,可以聽他自己去揀擇”。他根本不必將東西偷藏在灰堆里,盡可大大方方地拿走。但不知道內(nèi)情的楊二嫂對他的誣陷卻深刻地揭示出現(xiàn)實生活中像閏土這樣老實巴交的農(nóng)民不但受著“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的侵擾、折磨,甚至還受到周圍那些與他一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楊二嫂們欺負、侮辱的殘酷事實,作者借此對封建社會人與人之間冷漠隔膜的關系進一步給予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
五、明偷受寬容。
“那豆腐西施的楊二嫂,自從我家收拾行李以來,本是每日必到的。”她來干什么?用母親的話說,楊二嫂等一些女人來“說是買木器,順手也就隨便拿走的”。有何為證?有她親口所說:“迅哥們,你闊了,搬動又笨重,你還要什么這些破爛木器,讓我拿去吧。”一個“拿”而非“買”,可見來者之意不在買。有“我”親眼所見:她一面“絮絮的說”,一面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出去了。有“我”親耳所聞:她“在灰堆里,掏出十多個碗碟來”,在誣陷是閏土藏的之后,“便拿了那狗氣殺……飛也似的跑了”。對于這樣一個強拿硬要、明偷暗搶、自私自利的楊二嫂,迅哥一家卻既沒有當面揭穿她的把戲,也沒有將她繩之以法,更沒有像丁舉人
對孔乙已那樣打斷她的腿。這種極度的寬容,顯然寄寓了“我”對勞動人民生活日趨貧困的悲慘遭遇深切的同情。
六、竊書不算偷。
“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這是《孔乙己》中身為讀書人的孔乙己荒唐而又可笑的觀點。讀書人偷東西本來是比楊二嫂之流更為可恥的行為,但孔乙己卻是非常認真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不以為恥,以至于與人爭辯時“漲紅了臉,額
上的青筋條條綻出”。在那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社會,靈魂已經(jīng)被科舉制度毒害得扭曲、變形、麻木的孔乙己固執(zhí)地認為讀書是高人一等的,讀書人所做的事當然比那些粗俗的短衣幫高雅,因而狡辯讀書人竊書不能算偷。這顯然代表了當時孔乙己之類沒落文人的普遍心態(tài),但麻木不仁的孔乙己們哪里知道這種思想恰恰是造成他們悲劇的.根源。
七、因偷被打殘。
農(nóng)民對于走路的人摘瓜解渴、小孩子偷豆“請客”不當作偷,是因為那里民風淳厚,人們熱情好客;迅哥兒對于楊二嫂的明偷暗拿予以寬容,是正在追求進步的青年知識分子對農(nóng)民給予的哀憐的同情。但時時自命清高,處處自以為高人一等,以至于一廂情愿地始終認為“竊書不算偷”的孔乙己偷的是何家的書、丁舉人家的東西。何、丁之流,是通過科舉考試爬到農(nóng)村上流社會的讀書人,他們有了一定的權(quán)勢,就有了作威作福的資本,在老百姓的眼里,這才是真正的高人一等的。“他家的東西,偷得的么?”他們怎么會有迅哥兒那樣的同情心呢?但孔乙己偏偏死抱著“竊書不算偷”的信條,竟去“竊”他們的東西,結(jié)果終于被丁舉人打折了腿。讀書人任意毒打讀書人,這一悲慘的結(jié)局是對孔乙己可笑觀點的極大和極殘酷的諷刺,它不僅揭示了封建社會人與人之間冷酷無情的關系,尤其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毒害下讀書人成則可以私設公堂、欺壓百姓、為所欲為,敗則只能窮困潦倒、任人欺凌的殘酷現(xiàn)實。
【魯迅作品讀后感:魯迅先生筆下的“偷”】相關文章:
關于魯迅的作文:我看魯迅先生筆下的“我”11-04
魯迅先生作品經(jīng)典語錄09-21
談魯迅先生筆下的人物命運12-05
魯迅筆下的故鄉(xiāng)12-06
魯迅筆下《社戲》11-22
朱自清筆下的魯迅09-18
魯迅筆下的“看客”09-30
讀魯迅魯迅筆下的人物有感11-18
魯迅先生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