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讀后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馬克思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馬克思讀后感1
1883年3月14日下午二點三刻,馬克思平起平靜地離開了人世。讀完《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后,我覺得它在告訴人們的是:人類失去了“當代所擁有的最重要的一個頭腦”,國際工人階級失去了“在緊要關頭都自然地去請教的中心點”,我們今后該怎樣做?在這個講話的最后,恩格斯說:“我敢大膽地說,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是的,馬克思為世人留下了《資本論》巨著。他獨一無二地解剖了資本主義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預言著人類社會應該存在的公正和公平的“模式”。應該承認,盡管這世界上有許多人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為惡魔,但不管怎樣,馬克思沒有“私敵”。
馬克思不是只看見地球綠色的草地和藍色的海洋,不是只看見汽車馬達的啟動和車輪的運轉,他看到了它們背后隱藏著的規律。他的眼光是明亮的,不是孩子似的的天真無邪,也不是月下情人的暗送秋波,而是犀利的、能穿透現實迷霧和未來時空的火眼金睛。在他的世界觀里,這種眼光給人們以無比的震撼力,他的唯物史觀就是一個例子。“物質資料的生產在社會生活中的決定作用”,“生產力的發展決定分工的發展,而分工發展的各個階段,同時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種形式”,“分工的每一階段還決定個人與勞動材料、勞動工具和勞動產品有關的相互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些晶瑩剔透、好不含糊的見解成了人們重大的思想理論武器,過去的一切神靈之身、神靈之音所造成的迷惑世界在這里都煙消云散了。
當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后,馬克思并不是高興得忘乎所以,因為馬克思活著不是為自己,不是為少數人,他關心的是全人類。他的胸懷如此豁達,他的生活如此激情,是因為他的整個心都裝著全人類,他的血液里流的是全人類的靈魂。所以他不是一時半響的地懶洋洋地哼著“人類贊歌”,而是用他畢生的心血為人類謀福利。當資本主義工業資本把全球鬧得天翻地覆之時,把工業文明“哺下”到世界每個角落之時,馬克思沒有隨著資產階級一起慶祝干杯,他噙著淚水的眼睛看著貧困潦倒的底層人們----無產階級,這些占世界大多數的無產階級的處境讓他不得不為人類設想一個更好的社會----共產主義社會。
盡管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誣蔑的人,但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馬克思所創立的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理論依據。沒有了馬克思就沒有今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以簡練的語言概括了馬克思一生中的兩大發現之一,即唯物史觀的發現:“正象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茂蕪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因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制度、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象過去那樣做得相反。”這里,恩格斯簡明扼要地概括出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采取一定方式進行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社會其他一切活動的首要前提;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的結構、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發展和變化,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推動著一種社會形態向另一種社會形態的轉變;由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著由政治、法律以及道德、哲學、宗教等構成的上層建筑,規定著它的性質、基本內容和發展方向。
馬克思不迷信權威、“思考一切”的思維品質,他偉大的創新精神和求實精神,無疑應該成為學生的精神養料。馬克思所以能為人類作出巨大的貢獻,首先是他在青年時代其就立志“為人類工作”,并且具有“目標始終如一”的頑強意志。.我們今天改革的每一步推進都是對馬克思學說的真正發展,也是對馬克思最好的紀念。
馬克思讀后感2
多年以來,馬克思主義一直掛在嘴邊,說的順溜,但是具體馬克思主義是什么,怎么學習運用我很茫然,學習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后我對此有了基本的認識,為了能更深的理解其精髓,便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研讀了一番。
通過研讀,馬克思主義哲學哲學這個神圣而抽象的名詞在我的腦海里逐漸清晰起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一層的體會。
縱觀世界歷史,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最科學最嚴謹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引導時代前進又隨著時代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就是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馬克思主義哲學必定隨時代實踐和科學發展而不斷發展。
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產生的源泉是實踐,發展的根據是實踐,檢驗的標準還是實踐。正因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實踐中,才得以根深葉茂,大樹參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和具體結論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馬克思主義是個發展著的理論,是開放著的體系。它總是把掌握客觀情況的變化,總結人民群眾的新鮮經驗,吸取當代科學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斷豐富自己,發展自己,在發展中堅持,在堅持中發展。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正內涵。一句話,全面發展自己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品質。
要用馬克思主義對待馬克思主義態度,核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引導社會前進的強大動力,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當前,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是要在黨的基本理論的指導下,一切從實際出發,把自己的思想認識自覺的從那些不合適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在實踐中不斷創新。
馬克思主義哲學把改變社會和把人民的解放做為自己的任務和目的。忘掉人民和人民的利益就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抽掉,就是拋棄馬克思主義。人民的利益不是一個標簽,不是一個抽象的東西,而是一個具體的深動的最感性的東西。只有真正的真實的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才能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
全面發展小康社會應當把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結合起來。馬克思主義認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發展有著
內在的必然聯系,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觀包含人的全面發展。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只有人的全面發展,才能確保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因此,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價值目標。
為一個龍的傳人,華夏兒女,全面發展小康社會責無旁貸。
為此,我會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全面的發展自己。一旦選擇,便風雨無阻風雨兼程的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
首先,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與現代實踐理論相結合,要認真學習,把群眾和單位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團結和凝聚全體員工,引進人才和科學技術,走科學辦廠的道路。制定一系列可行的符合實際的具有人性化的.科學的規章制度,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全面發展自己,讓自己與時俱進。
其次,要堅持要認真刻苦學習科學知識,用科學知識武裝頭腦,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在實踐中不斷的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素質,走科學辦廠的道路。
再次,要加強自身道德修養,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努力把自己培養成四有新人。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
而且,我還會加強體育鍛煉,讓自己有個健壯的體魄。因為健壯的身體和敏捷的思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保障
人類社會正在走向全球化,這是后現代的一種趨勢。人們開始從狹小的個人空間中走向一種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頻繁的信息化時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說教越來越得不到認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時代,人們談理想,談人生意義,所指向的是一個永恒的必然領域:真理的,價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
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我相信,明天對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馬克思說的好:解釋世界的不如改變世界的。
馬克思讀后感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是長期且艱巨的。中國是內化馬克思主義歷史上的領頭羊,即使毫無前人經驗可借鑒,中國共產黨人依舊乘風破浪,將馬克思主義融入到本國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十月革命打開了社會主義的大門,將馬克思主義跨過國界線送至鄰國和更遠的遠方,崇尚共產主義的人們信奉,傳誦它;被資本主義浸泡得耳目潰爛的人們無視,嘲笑它。而在中國,年輕的李大釗率先舉起馬克思主義大旗,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當《新青年》上首先刊登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文章;當宣傳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在全國各地相繼成立;當馬克思主義著作被翻譯,出版。中國社會終于要迎來翻天覆地而又匯流統一的改變,千軍萬馬蹄踏來,是這場偉大戰役的前奏,它氣勢磅礴,不遺余力,將渾水摸魚的人一網打盡,將旁門左道的論斷摒棄一邊。
盡管勁頭十足,但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依舊是艱辛的。江山未有人留名,卻也沒誰能一家獨大。同時并存的其他各種主義如實驗主義,無政府主義,新村主義等,與馬克思主義堅持者展開了長期而激烈的辯論,毛澤東,周恩來,陳獨秀等中央領導人也為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而嘔心瀝血。最終,歷史選擇的馬克思主義成為了改造中國社會的思想武器。
歷史上有名的忒修斯悖論,它描述的是一艘在海上航行的名為忒修斯的船,一塊木板腐爛了,就用新的替換它,如此幾百年,直到它身上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開始的那些了,那么它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正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當理論體系中的要素被替換,被更改,被歲月的流沙一點點磨新,馬克思主義是否還保持著它的本真?事實勝于雄辯,中國給出了答案。就算再怎么替換木板,忒修斯之船依然由共產主義掌舵。而且新的木板使這艘大船更加堅不可摧,使它在中國的領海任意徜徉。
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是隨著時代和實踐的變化而不斷發展的科學理論,這就是講話”中指出的“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過程。具體地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結合起來,同中國的優秀歷史傳統和優秀文化結合起來,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又發展馬克思主義。一是馬克思主義在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實現具體化。二是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上升為馬克思理論。三是把馬克思主義植根于優秀的中華文化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以及建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從而得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
青年是社會發展的晴雨表,是引風氣之先的社會力量。有道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馬克思主義繼承和發展的重擔無疑落在了當代青年身上。國家教育部規定每一位大學生都必須修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當代大學生使命擔當》等相關課程。時代需要的青年,應當是被科學文化知識加冕,以高尚思想道德修養滌身,同時自覺肩負起共產主義事業和偉大中國夢的青年人。
由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組成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引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成就自我,改造世界的路上披荊斬棘,與夢想比肩而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馬克思主義經受住了中國發展的考驗,時代變化的考驗,成為指導中國共產黨乃至全世界無產階級發展壯大的真理,中國青年也在理論與實踐中探求摸索著價值的平衡。
然而今日,青少年一代卻在互聯網的涉入下,信仰悄悄變了質,也許我們確實不需要每天把馬克思主義掛在嘴邊,但也不能讓它只存在于前人的事跡里,或被掩于心底的灰塵下。中國夢需要每一個中國人,傳承馬克思主義也不僅僅是人民大會堂里代表們的事,上大學不應該僅僅是為了找工作或養家糊口,而是在年輕一代的肩上,有一整個中國需要扛起。于是他們黑色的瞳孔里映照出中國夢的火種,大火燒遍,激起這個從不畏懼的民族的每一個人吶喊夢想時的擲地有聲。
以馬克思主義為內核的中國的忒修斯號,將以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青年為掌舵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航道上高歌猛進,乘風破浪,將在中華民族精神的旭日的照耀下,揚帆而去,其道大光。
馬克思讀后感4
在如今生活中,人們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場,而且想要發展的好立場一定要堅定。馬克思主義是共產黨的主導思想,《馬克思主義》這部作品也是入黨必讀,下面為大家推薦《馬克思主義》經典讀后感1500字,希望可以幫助到朋友們。
卡爾·馬克思——古往今來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為人民和世界奉獻了一生,這位偉大人物的名字以及他的學說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在世紀之交的20xx年他還被世人評選為“千年風云人物”,可見,他給后人留下的是無法估量的財富,世人才會給予他這么高的評價。我覺得這項榮譽馬克思是當之無愧的,他生前的戰友左爾格這樣評價他:“他的一切功績是不需要立碑行傳的。”證實他業績的不是青銅白石,而是來自世界各個角落響應他不朽的戰斗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無數工人階級隊伍。
《馬克思主義》,在那里我們能夠追尋到他的足跡,從點點滴滴的文字河流中,閱讀它就好像在與一位偉人對話,整個人都被深深的感動和震撼了。它帶領我們去了解馬克思的生活,他的一生就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去一同感受馬克思這個人,把他當成朋友,和他展開對話,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我們去理解他,進而理解他的思想。我相信只要你試圖面對、解釋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那么,你就無法繞開馬克思,并且通過研習他的思想說不定就能帶你走出事物的泥沼。
馬克思是一位理論家,一位學識淵博而又思想深邃的學者,他一生中的主要活動就是科學研究。我們在課堂上聽到更多的也是他的思想和認識有多么的正確,以至于我們產生了一種錯覺,總覺得他是高高在上的,把他想象成為一位刻板整日埋頭苦思的哲人,一位不識人間煙火的圣賢先知,我們太注重“偉人”的光環而忽視了人性最真實的一面。看了這《馬克思主義》之后,通過作者樸實的文字,間單的描述,我的內心受到了很大的觸動,我就不完全那樣認為了。我開始認為我們將馬克思的威嚴莊重的一面擴大化了,甚至將他“妖魔化”了。要知道他堅持自己的理論研究必然一定程度上對一些生活瑣事不太關注,只能說他不拘小節。他的確有作為偉人常人所不及的科學探究精神,可事實上,他也是是普通人,不是“神”,不是遙不可及的圣人。拿馬克思自己的話說:“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也是個實實在在、真真切切生活著的人,他的生活也會有不修邊幅的時候,他也有自己的嗜好,他喜歡下棋、抽煙、喝酒,也有自己的個性,也有與恩格斯之間不俗的友情……親情、友情、愛情、事業,他都不缺,他都擁有。
這位偉大的革命導師,一生從事人類解放事業,并積極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他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對工作的忘我投入,對友誼的珍愛,對親情的眷戀,無一不感動著我們每一個人。他的偉大不在于他是為自己,而是為整個人類事業孜孜不倦的工作。這本書使我對馬克思的整個人生經歷有了一個更加全面系統的認知,對他的一些生活細節、生活習慣也了解的更多,這對于我理解馬克思的學說有很大的幫助。
1818年5月5日這一天馬克思來到了人間,這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卡爾·馬克思誕生于德國萊茵省摩澤爾河畔一個山清水秀的文化古城特里爾城,這座城市很早享受到了法國大革命帶來的成果,所以憎惡封建壓迫、崇尚自由平等的精神在那里的人們心里深深地扎了根。而且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和寬松的家庭氛圍影響,馬克思的童年是幸福快樂的。慢慢地,馬克思在踏入社會以后就看清了社會現實,看清了富有與貧窮的巨大差別,看清了剝削階級的丑惡嘴臉。他能明辨是非,同情貧苦的勞動人民,幼小的心靈就能盛裝人間的苦難。他立志要為全人類謀取幸福。他認為能為全人類謀求幸福,才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為了全人類的解放事業他屢次被驅逐出境,流離失所,但是他仍不改革命的雄心壯志。馬克思的堅持不懈的精神感染了許多志同道合的人,在他們眼中,馬克思是國際工人的靈魂,是無數貧苦人民心中的希望之燈。馬克思的思想博大精深,他在政治、文學、歷史、哲學上及至自然科學方面都取得了卓著成就,他那不朽的思想,哺育了兩個半球的無產階級運動,被稱為世界社會運動的導師。
馬克思讀后感5
捧著一本書,要先看看它的封面,看看它的字眼,然后才或挑燈夜戰或廢寢忘食地細細品味。有的書有五彩的畫面,有亮眼的字眼,但未必有豐富的內容和思想,好比康師傅跟統一以及牛肉排骨方便面不管是袋裝還是桶裝,外面的包裝使人一見就五味飄香,但其中的營養大部分是減肥的成分。以前很少讀馬克思的原著,所以在談《形態》的讀后感時,我是帶著漫談讀馬克思的原著以及讀馬克思這個偉大的“大家”本人的意識流進行的。
以前讀《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都是啃別人吃剩下的骨頭,或者說就像老師說的那樣“嚼別人嚼過的饃饃”。而讀原著的感覺就不一樣,效果就非同一般,不是對那些“原理”、“方法-論”枯燥乏味的生厭,而是有著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那種探險的刺激和豐收的喜悅。那里的觀點不是來自遙遠天堂的上帝和神靈,而是來自生活實際;那里的文字是多么的優美,不是法國人一貫失的高談闊論,不是美國人經常使用的花言巧語,而是角度的全面、觀點的新穎、論證的深刻。所以馬克思在告誡人們聯系實際之前,他自己已經那樣做了。他對青年黑格爾派和費爾巴哈在這方面做得不夠進行了嚴厲的批判,“這些哲學家沒有一個想到要提出關于德國哲學和德國現實之間的聯系問題”。
馬克思不是在桃花源里作田園詩,他的處境是非常“糟糕”的。反動政府要驅逐他,權力派要指責他,還有許多流派和哲學家對他指手畫腳,但馬克思正像恩格斯說的那樣----把那些東西“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拂去”。他的生活條件也極端艱苦,如果沒有恩格斯在經濟方面的支持,他可能要用上倍多的時間來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而這將占去他作理論研究的大量時間。“人們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解決吃喝住穿的問題,然后才能從事政治、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工作”,對于這句話,馬克思他本人也是有著切身感受的。所以馬克思一些偉大的經典的論點的原材料都來自生活本身。
馬克思不是只看見地球綠色的草地和藍色的海洋,不是只看見汽車馬達的啟動和車輪的運轉,他看到了它們背后隱藏著的規律。他的眼光是明亮的,不是孩子似的的天真無邪,也不是月下情人的暗送秋波,而是犀利的、能穿透現實迷霧 和未來時空的火眼金睛。在他的世界觀里,這種眼光給人們以無比的震撼力,他的唯物史觀就是一個例子。“物質資料的生產在社會生活中的決定作用”,“生產力的發展決定分工的發展,而分工發展的各個階段,同時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種形式”,“分工的每一階段還決定個人與勞動材料、勞動工具和勞動產品有關的相互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些晶瑩剔透、好不含糊的見解成了人們重大的思想理論武器,過去的一切神靈之身、神靈之音所造成的迷惑世界在這里都煙消云散了。
當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后,馬克思并不是高興得忘乎所以,因為馬克思活著不是為自己,不是為少數人,他關心的是全人類。他的胸懷如此豁達,他的生活如此激情,是因為他的整個心都裝著全人類,他的血液里流的是全人類的靈魂。所以他不是一時半響的地懶洋洋地哼著“人類贊歌”,而是用他畢生的心血為人類謀福利。當資本主義工業資本把全球鬧得天翻地覆之時,把工業文明“哺下”到世界每個角落之時,馬克思沒有隨著資產階級一起 慶祝干杯,他噙著淚水的眼睛看著貧困潦倒的底層人們----無產階級,這些占世界大多數的無產階級的處境讓他不得不為人類設想一個更好的社會----共產主義社會。
如果說“一個人死去只是軀體的死去而靈魂仍活到世上”有幾分道理的話,那么馬克思的光輝思想是永遠活在人們心中的,是永垂不朽的。讀馬克思的著作不像讀武俠小說,不像讀《草樣年華》或《大路朝天》,讀他的著作需要一顆虔誠的心靜下來讀,這樣思想將受到重大啟發,靈魂會得到全新的洗禮,讀一遍不行,要反復地讀,其思想涵養、文字藝術才能被真正領悟到。他的著作不能呆在“小屋子”里讀,而要帶到生活中、世界中去讀,才能領悟到其中的真諦。
馬克思讀后感6
大家好,今天我分享的是《馬克思與我們》這本書。其實馬克思這個名字我們并不陌生,可以說是很熟悉了。但我們真的了解馬克思嗎?我們真的理解馬克思的思想嗎?我們真的懂得馬克思的當代價值嗎?這本書就拉近了我們與馬克思、與馬克思思想的距離。
為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特別策劃了一套“走近馬克思”的叢書,這套書包括《馬克思與我們》、《馬克思與信仰》、《馬克思與當代中國》、《馬克思與世界》。這本書都是大約200多頁的篇幅,還專門邀請漫畫家李新慧為書本配上了插畫,形象地詮釋了馬克思學說中的一些經典話語,增添了閱讀的趣味性。《馬克思與我們》通過對馬克思與我們的人生觀、馬克思與我們的歷史觀、馬克思與我們的時代觀、馬克思與我們的科學觀、馬克思與我們的宗教觀、馬克思與我們的文明觀、馬克思與我們的理想觀等方面的論述,帶領我們“重讀馬克思”“走進馬克思”,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
這本書帶給我的閱讀感受是深入淺出,每一章節前部分內容主要是介紹闡述馬克思的思想觀念,這一部分看的相對比較慢,需要慢慢理解,也會有很疑惑的時候。而后部分則是將其思想內容進行延伸,延展到我們所處的時代和社會,延伸到我們的自我認知與生活價值,結合“我們”本身來進行理解則容易的多。因此,這是一本能讓我們認識馬克思、認識“我們”自己、認識馬克思與我們的關系的書,既有大方向的理論,又有理論面對的時代性課題和人生困惑的思考。下面,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印象比較深刻的。
說到人生觀、價值觀,很多人會覺得是個很宏觀的話題,但其實通俗點說就是對“我們為什么要活?”“我們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思考。人生在世最大的問題莫過于理解什么是我們自己。馬克思提出人和動物都是生命的存在,但人的生命活動是“生活”,它表現為生理的存在、心理的存在和倫理的存在。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滿足這三方面的需要—比較充裕的物質生活滿足生理需要,比較充實的精神生活滿足心理需要,比較和諧的社會生活滿足倫理需要,這三個缺一不可,而且人們在特定的處境之下,可能需要的、最渴望的是其中某一個方面。馬克思說:“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所以,人作為生活的存在,是非常復雜的個體,不是單一的生理、心理或倫理,而是一個統一的東西。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面對現實的誘惑與考驗,我們要懂得追問“我們為什么要活?我們生命的意義何在?生命的價值如何去實現?”,不斷思考不斷反思,從而度過有價值意義的人生。
作為一個人,我們追問生命的意義,實際上是想實現生命的價值。馬克思在他的中學的作文里邊就提出,他的人生價值追求就是“為全人類而工作”,他給自己的座右銘是“目標始終如一”。閱讀馬克思的書,就能體會到馬克思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學說、理論和思想,還表達了人格化的社會理想和價值訴求。從價值觀本身來說,馬克思認為其主要矛盾是社會的價值理想、社會的價值規范和社會的價值導向,與我們每個人的價值期待、價值認同和價值取向之間的矛盾。通俗地說,就是“社會到底要什么”與“我到底要什么”的矛盾。“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每個人的價值觀看起來是隨意性的,但深層次隱藏著社會的性質、社會的內容和社會的形式。所以在這對矛盾中,其主要方面是社會的價值理想、價值規范和價值導向,因此我們要以社會環境為前提,樹立、培養、踐行該時代下社會環境倡導的價值觀,對我們來說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馬克思的學說理念滲透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構建也體現在我們的處事態度、追求目標上,我們的生活,時時處處都有馬克思打下的烙印。最后,用孫正聿老師的一句話作為結束:馬克思有一句名言:“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講“馬克思與我們”,就是希望用馬克思理論的徹底性來使我們更好地理解生活、理解社會、理解歷史、理解未來。
馬克思讀后感7
卡爾·亨利希·馬克思(1818—1883),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馬克思的—生是偉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即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是指引全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而進行斗爭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科學共產主義的創始人。偉大的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他是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是近代共產主義運動的弄潮兒。《馬克思傳》基本上按照馬克思一生的革命歷程安排章節,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時間順序,而是把一些內容相關的事件和活動適當集中。
這就使有關問題的聯系較緊密,重點突出,闡述較充分,以生動細致的筆觸和嚴謹的敘事風格講述了馬克思一生的思想活動和生活,同時透過對這位偉大人物生平的描述展現出一個時代激蕩的社會變革與政治風云夾敘夾議,融思想性與可讀性于一體是《馬克思傳》不同于其他此類傳記的獨特之處一直以來,馬克思作為共產主義的先驅者和締造者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個19世紀是在深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國家和地區。
在中國他的知名度絕對不亞于毛澤東,他之所以偉大,歸咎其理,莫過于思想的偉大一個新世紀的大學生,一個生活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中國大學生,更要對這種指導思想有些認識,學習這種偉大思想的理論知識,指導實踐,無畏的人格,蔑視迫害和忍受疾病的折磨少年的馬克思是一個理想主義者,這種對事物要求完美的追求深深植入了馬克思心中,引導他最終選擇為被壓迫,被剝削人民的解放事業,為沒有階級沒有壓迫至善至美的共產主義社會奮斗一生的人生道路,中學時期馬克思已經能夠對宗教歷史等社會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人格,品質形成的雛形時期,大學生活的時代一個人的思想發展最迅速的時期,這時的馬克思已經能從哲學的高度來把握法的精神馬克思生活上的窘迫其實源于他對金錢的態度,其實也反映了他的個性,他不善于理財,因為他認為金錢不重要,懶得花心思,也因為他豁達的性格,不拘小節的作風。但生活的壓力沒有使得他在工作上有任何的退縮,執著的追求,使他可以從容面對任何困難,他的不斷抗爭本身就是非常偉大的事情。與其想到今天的我們這個社會,其實壓力依然很大,但至少沒有窘迫到那個年代的地步,我們有更好的條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去改變,去創造,去抗爭。在資本橫流的這個社會,保持對物質的正確態度是非常關鍵的,應該由思想去創造物質,而不是物質決定思想,這個觀念好想有點唯心了。
但至少是我對金錢和理想的態度。事業中的馬克思是執著的,專橫的,偏執的,尖銳的,這點是毫無疑問的,這也正是偉大之處,有人不習慣這一點,因為他沒有看到這僅僅是因為他對事業的態度,很多人評價他的時候用了很極端的詞,但正是因為這些極端才能創造出偉大的理論,西方文化崇尚極端,無論哲學,文學,還是科學,而中國文化崇尚中庸,平衡和矛盾始終是對立的。在西方社會,你需要堅持你的想法,并且不斷的證實你的成功,馬克思理論的成功得到驗證是在他晚年時期,他對唯物主義的概述,超越了所有前人,是由于他不斷的批判,極端的批判。但是用中國文化來解釋,其實他也在不斷吸收,改進和妥協,這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地方。當今社會,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的交流已經由沖突轉變為了相互融合,而不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魯迅先生對拿來主義的態度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口號,大概可以說明這個現象吧,當然文化的融合只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一個方面。
這位偉大的革命導師,一生從事科學研究事業,并積極地為無產階級社會實踐不斷奮斗,提出了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這套十分全面系統科學的方法去看待事物,他的偉大在于他對人類事業孜孜不倦的工作,理論是用來指導實踐,實踐是用來修正補充理論,學習也同樣要理論和實踐
從書中學到運用正確的態度對待人生,不斷努力,不斷奮斗,馬克思不僅是人類革命的導師,也是這個社會不斷進步,不斷發展的動力,
【馬克思讀后感】相關文章:
馬克思的故事讀后感09-14
馬克思傳的讀后感03-30
《馬克思傳》讀后感04-19
《馬克思傳》的讀后感01-25
《馬克思傳》讀后感范文05-20
神圣家族馬克思讀后感03-17
《馬克思靠譜》讀后感01-03
馬克思讀后感精選4篇04-13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讀后感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