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論》讀后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反杜林論》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反杜林論》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由恩格斯于1876-1878年間完成。全書總結了馬克思主義誕生后無產階級革命的經驗和自然科學發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統的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同時批判了杜林庸俗的經濟學和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觀點及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主義,闡明了經濟決定政治,歷史發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理論的內容。
一、概論
在概論中,恩格斯說到:“現在社會主義,就其內容來說,首先是對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有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的階級對立,以及生產中普遍存在的無政府狀態這兩個方面進行考察的結果。”由此可理解為現代社會主義的內容,我們一般從事物存在的矛盾中去考察,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基本矛盾考察的結果,于是人們便考察自然界和人類歷史。赫拉克利特說:“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為一切都在流動,都在不斷變化,不斷生成和消逝。”從本質上講,這個觀點應該是馬克思后來辯證法中:“事物是變化發展的,是靜止和運動的統一”觀點的前身。但也是由于此,在后來人們研究事物時易犯形而上學的錯誤。因為研究者易把自然界中的各種事物和各種過程孤立起來,不從運動的狀態而從靜止的狀態去觀察,不從本質變化去看待而認定是永恒不變,割裂二者聯系。于是恩格斯便將形而上學和辯證法作了一個比較,指出辯證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觀念上的反映時,本質是它們的聯系、聯結、運動、產生和消逝的,得出了:“自然界的一切歸根到底是辯證的而不是形而上學的運行的。”這就說明了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產生的歷史的認識論根源,指明自然科學的發展為唯物辯證法的創立提供了條件和可能,而唯物辯證法則為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哲學基礎。隨著自然觀的變革,新的事實迫使人們對以往的全部歷史作一番新的研究,于是提出了唯物史觀。用人們的存在來說明他們的.意識,為科學的說明社會歷史提供了一條新道路。對于以往的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這些互相斗爭的社會階級在任何時候都是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的產物,即自己時代的經濟關系產物,證明了無償勞動的占有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通過這種生產方式對工人進行剝削的基本形式。那么根據剩余價值學說就可得知這構成了有產階級手中日益增加的資本量和積累起的價值量。同時剩余價值學說第一次科學的闡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實質,成為了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的直接理論基礎。
通過恩格斯的分析,于是可以得出唯物辯證法的創立為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奠定了哲學基礎,而剩余價值學說闡明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和資本生產過程,使社會主義變成了科學。
二、道德和法。永恒真理
杜林曾自我標榜說,他提出的道德原則適用于“一切時代,一切社會,一切世界”,適用于“人類及人類以外的一切生物”的終及真理,并認為“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變的”。這說明了杜林道德觀點認為存在超越時代,超越階級的永恒道德。恩格斯舉了社會中存在的封建貴族、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都各有自己的道德標準,得出了:“人們自覺地或者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來批判杜林“終極真理”和“個人思維至上”的謬誤。指出了真理和謬誤的對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領域內才有絕對的意義,超出了這個領域,這種對立就是相對的了。”同時恩格斯也借此闡述了馬克思的道德觀,即第一,道德具有歷史性。因為一切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歷史發展階段的不同,人們的道德觀點,善惡觀念就不同。好比封建社會認為皇帝是“天子”,見面行三拜九叩的大禮是禮儀標準,而現在社會中,這種觀念就不再是主流思想了。第二,道德具有階級性。道德是社會經濟的產物,而社會直到現在都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它或者為統治階級的統治和利益辯護,或者代表被壓迫者對這個統治階級的反對及其未來利益。但道德都是不可能超越階級的,只有在消滅了階級之后,才可能有超越階級的道德。
三、道德和法、平等
杜林認為“平等都是絕對好事,不平等都是絕對壞事”,認為“不平等起源于暴力,是兩個人之間一方對另一方施暴的結果。”恩格斯則批判的指出:“暴力是產生不平等的根源,不平等是社會生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只存在經濟上的不平等,就會產生意識上的從屬觀念,而不一定通過暴力。”所以平等不僅僅是表面的,更多的應該是實際的,存在于社會、經濟領域中才行。因此,無產階級提出的平等具有階級要求,或者它是明顯的社會不平等的自發反應中產生的,或者是對資產階級不平等要求的反應中產生的。這兩個方面的內容都是消滅階級,只有消滅了階級才會出現人人平等,而到那時,也就沒有了平等或者不平等的問題了。平等的觀念,無論以資產階級的形式出現,還是以無產階級的形式出現,本身就是一種歷史的產物,這個觀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歷史條件,而這種歷史本身又以長期的以往的歷史為前提,所以平等的觀念不是永恒的真理,更不能說“絕對”。
四、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
在自由和必然的關系上,杜林把人的意志自由看成“絕對的,不受客觀規律支配的。”恩格斯則指出:“自由是在于根據對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認識來支配我們自己和外部自然界。”人們只有認識了客觀必然性,并在實踐中按照客觀規律去改造客觀世界,才能在行動上取得自由。違背了客觀規律就不可能得到自由,反而會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自由又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歷史時期,人們所獲得的自由是不相同的,自由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變化的。只有到共產主義社會,人類才能實現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得到真正的自由。杜林提出的兩個關于自由的定義,一方面認為自由是理性與非理性沖動的合力,另一方面,又把自由解釋為對自然規律“強制”的感受,前者把自由理解為主觀的,后者把自由解釋為意志的被動選擇。這無疑隨隨便便的就給第一定義一記耳光。黑格爾是第一個正確敘述了自由和必然的關系:“必然只是在它沒有了解的時候才是盲目的。”“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于認識這些規律,從而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這也就是說,自由是以對必然性的認識為基礎的,當人們通過實踐,一旦認識了自然界和社會發展的必然性,就可以把作為“自由之物”的盲目必然性轉化為“為我之物”的必然性,從而獲得自由。其次是承受和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獲得自由的前提,這就是說,人們認識必然性之后,人們的行為就是擺脫了盲目被動狀態,掌握自己命運,這也就批判了杜林的意志絕對自由的唯心主義。最后,自由是指以客觀規律的認識為基礎的人的實踐。認識的根本目的是指導實踐,所以意識到自由后,積極主動地從事社會實踐,從而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
五、總結
“為了不在如此年輕的,不久才最終統一起來的黨內完成派別分裂和混亂局面的新的可能。”馬克思和恩格斯決定寫《反杜林論》。在批判中,恩格斯總結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最新發展和國際工人運動的經驗,第一次從整體性的角度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進行了闡述,使得杜林的思想錯誤暴露無遺。
【《反杜林論》讀后感】相關文章:
有關反杜林論的論文07-14
《論語》讀后感_讀后感04-12
《吶喊》讀后感_讀后感04-01
刀鋒讀后感-讀后感06-18
項鏈讀后感讀后感12-10
《靈車》讀后感-讀后感10-11
《女巫》讀后感_讀后感03-04
《燈光》讀后感_讀后感03-04
《傳奇》讀后感_讀后感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