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讀后感3000字范文(精選8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傅雷家書讀后感3000字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傅雷家書讀后感3000字 篇1
每個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體會過父母的慈愛和教誨。當我讀著這本家書,感到的是一種另一番教誨,不是老師的教導,不是長者的叮囑,而是父母對兒女的關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關愛,卻不失被細心呵護的感覺,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種父母之愛,這也是大多數子女所體會不到的。這也許是這十年對她愛慕不減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書,就象一次次珍貴的談心,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我像一個乖孩子在感受著,聆聽著,用心銘記著。
父親傅雷是一個睿智,博學,正直的學者,年輕時甚至有些暴燥,極富個性。母親朱梅馥是一個具有東方文化素養,又經西方文化洗禮,既端莊賢淑,又溫厚善良的東方女性。
父親傅雷對當今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廣泛,研究精深,個人的文化修養極高。而他培養的對象又是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終于成長為國際大師的兒子傅聰。他深刻懂得,藝術即使是像鋼琴演奏也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但絕不是“手藝”,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體現。他教育兒子說:“我始終認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人”,要把一個“人”’盡量發展,沒成為藝術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一個純粹投身藝術的人,他除了藝術和個人的人格,已別無所求。
而所謂“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體而微的,這不只是一個愿望,一個口號。它大到對世界對人類對祖國的忠誠與獻身精神,小到對自己事業的嚴謹,對父母的孝敬,對妻子的理解,對友人的寬容,甚至具體到了一個樂段的處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兒子的言談舉止也都一一告誡“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讀者印象深刻,頗有感言。
母親在那個險惡的年代,在個人安危毫無保障的日子里,她心系遠方的兒子和孫子,她克制著內心的恐懼和痛苦,把堅強、安詳、無微不至的關懷傳送給漂泊異國他鄉的親人。一件為孫兒一針又一針織出來的毛衣,情重如山,她卻為“禮薄”而不安,為了讓兒子在異國感受到家庭的溫馨,她一絲不茍地寫下菜肴的制作程序,惟恐疏漏一個細節。她愛夫愛子,一生為這個家奉獻,然而,她同樣為了不能再忍受的人格尊嚴的踐踏和侮辱,夫妻二人一同將生命融合,邁向永恒,或許更多的是徇情,也算是個結束。然而這個結束卻從沒讓人把他們夫婦倆分開過。
夫婦二人作為中國人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兩個兒子成材,大兒子傅聰成為著名的鋼琴大師,小兒子傅敏成為英語特級教師。是他們教兒子先做“人”,后成“家”,在他們的人生的句號中,就用“人”字結束了,一切美好的的回憶不愿讓自己屈辱,不愿再讓生活中有如此多的自己不能忍受的不愉快。他們寧肯拋棄自己而獲一個解脫,來完成人的詮釋。 他們的死在我心中有了震撼,我不再象年輕時那樣為他們痛楚,只求半個世紀來他們真正的安息。
正是他們嚴格的家教陶冶出一個世界級的藝術大師。正如好友樓適夷面對傅雷對兒子傅聰的家教的過嚴過細卻“不以為然”。然而就是這樣嚴格的家教,才造就了他不俗的一生,并給千千萬萬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寶鏡,照一照我們給了孩子一些什么吧?為了孩子我們自己怎樣做事做人?
在書中我們不光看到了一個嚴格的戒子而又親切關愛的父親,同時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長。他的音樂譯著和兒子溝通交流,他把對祖國的發展的關切之情,以及對祖國的熱愛同樣流露給學生,傅雷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和心力,在對社會祖國和人類世界盡自己的責任。兒子傅聰,在異國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么豐富的養料,但父親使他在海外孤兒似的處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邊,時時給他指導、鼓勵和鞭策,使他有勇氣和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當成長的道路,通過這些書信,不僅兒子和親人之間,建立了牢固的紐帶,也通過這一條紐帶,也使傅聰與遠離的祖國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結合。后來的事實證明不管國內家庭所受到的殘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惡名,他始終沒有背棄他的祖國,不受祖國敵對者多方的威脅利誘,沒有說過或做過有損祖國尊嚴的言行,這就是一個父親對一個兒子的熏陶,這與父親在數萬里外,給兒子殷切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時間,距離都不是問題,有心的父母,你那顆不眠的愛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書,人生的加油站。
這種關愛不是意識一個階段,而是伴 父愛而來。這位嚴肅的父親,從來就沒有推卸自己的責任,即使在上海被日本包圍成孤島時,他就把孩子關在家中,而且很早發現在他幼小的身心中,有培養成為音樂工作者的素質,正如他對自己對人對工作對生活各方面都要求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精神一樣,對待幼小的孩子一樣,他親自編制教材,給孩子制定日課,一一以作則,親自督促,嚴格執行,他規定孩子怎樣說話,怎樣行動,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他做到了,也一同要求兒子做到了。真乃真父子。我為人間的這一遭父子情驚嘆,對,是朋友,是同志。
除了感慨傅雷在創作上甚豐的翻譯作品,驕人的成績,還為他是這樣一個集藝術與生命都美妙地融入自己生命中的一個近乎完美的人。他的生活有規律,人生就是優美的弧線,那留給我們的點點滴滴那樣溫暖每個少年、青年、父母的心。
對待兒子,他說:“我高興的是我有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長的!倍,他謙虛誠懇地說:“我與兒子的相處中,學得了忍耐,學到了說話的技巧,學到了把感情升華。教會我們如何和孩子相處,以怎樣的一種姿態交往!焙⒆咏浭芡纯鄷r,他說:“辛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不經歷尖銳的痛苦的人,不會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為孩子包辦,而為孩子這種蛻變的過程而高興,并且鼓勵他藝術要有更誠摯的心,“得失成敗盡置之度外,只求竭盡所能,無愧于心。
為了指導兒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學習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堅強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煩惱,他說“藝術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會忘了他的目的。”
面對現在大學生郵給父母的待寄匯款單,沒有其余的問候,而這位父親告誡兒子寫信就是強迫你整理思想,也是極好的訓練。在如今是多么需要啊。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誡兒子“人總得常常強迫自己,不強迫就解決不了問題,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緊時間”;“做事要科學化,要徹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難為情,被人家隨便多留,才能不打亂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習慣,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識與性情”。我覺的就是我們生活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而這樣嚴于律己教子的人,他卻說:“身外之名,只是為社會上一般人所追求,驚嘆;對個人本身的渺小與偉大卻沒有相干?鬃诱f的‘富貴于我如浮云’,現代的‘名’也屬于精神上‘富貴’之列,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們不因該受羈于貪念和欲望”。對成名成家的兒子不忘人生指南。
而當成年后,兒子面對感情的選擇,他竟也不失時機的幫助:“要找一個雙方缺點各自都能各自認識,各自承認,愿意逐漸改,同時能彼此容忍的伴侶(這一點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侶,也得用理智考慮,勿被感情蒙蔽,服人的眼光———結婚就會變,變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想不到這一著,必遭后來的無窮痛苦!倍斔麄兂杉液螅卸谇形疱X在手頭,撒漫使花,越是輕視物質,越需要控制物質。
隨處讀來,有反復叮嚀,有溫馨提示,有如朋友交心,有的甚至連點重重的著重號,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些如細流般溫潤人心的句句話語,難道只是一般父母意義上的嘮叨,這是千年修來的服氣。翻動著每一頁字字沁人心脾,我的心總能被染的金燦燦的。
隨書還附錄了兒子傅聰,傅敏給父親的信,看來這些信并非一去不復返,并有幸被我們讀者讀到這樣一本好書,比起其余誡子書更增添幾分民主平等。不幸的是這樣幸福一家被時代過早的拆散,作為一名教育者,一位家長,我力推這本書,或許你從中可以領略的更多,不妨親自拜讀。
傅雷家書讀后感3000字 篇2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間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的家信摘編,該書是一本優秀的青年思想修養讀物,是素質教育的經典范本,是充滿著父愛的教子名篇。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教育他們先做人、后成“家”,是孩子培養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因此傅雷夫婦也成為是中國父母的典范。
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奔視懈改傅恼佌伣陶d,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于字里行間,給天下父母子女強烈的感染啟迪。
從中,我首先感受到的是深厚的親情。傅雷夫婦平實的語言道出的是一片濃濃親情,讀后讓人感動不已!澳愕男盼覀兛吹枚鄬氋F,我們雖然分離了,可是心永遠在一起,這是你給我們的唯一的安慰!笨蓱z天下父母心,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勝過一切!爸挥心愕囊磺姓婺苁刮覀兊男拈_放,想到你我就覺得幸福了,沒什么抱怨的了!眱号悄敲慈菀鬃尭改笣M足和幸福!拔覀冏龈改傅娜耍瑸榱藘号,不怕艱難,不辭辛苦,只要為你們好,能夠有助于你們的,我們總盡量的給;希望你也能多告訴我們,你的憂,你的樂,就是我們的,讓我們永遠聯接在一起!薄爸灰3懶艁恚灰匆娔銓懼H愛的爸爸媽媽’,我已滿足了”“十七天不接來信,有點著急,不知身體怎么樣?”縱觀全書,類似這樣充滿期待、焦慮與關切的話語俯拾皆是,父母對兒女的牽掛、憂慮、關切之情躍然紙上。
更讓我折服的是,傅雷夫婦對子女的愛不是固執己見的,而是互相尊重的。“我高興的是我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他們與兒子以朋友的身份相處,并沒有要求兒子必須如何去做,而是以朋友的口吻向兒子提起,讓兒子容易接受。“年紀大的人總是往更遠的前途看,許多事你們一時覺得我看的不對,日子久了,現實卻給你證明我并沒大錯。”他們的地位是平等的,學習也是互相的。傅聰學習父親的為人處事,傅雷在與兒子相處的過程中“學到了忍耐,學到了說話的技巧,學到了把感情升華!备缸映闪伺笥选⒅,我想最理想的父子關系管莫過于此!
讓我受益最大的是傅雷夫婦在孩子思想出現波動,生活中面臨重大選擇時候對孩子的諄諄教導,既不失父母的尊嚴,又能讓孩子得到解脫,真的妙極了,特摘錄幾段共享:
當得知孩子在國外內心苦悶又不敢在家心中訴說時,他說“心中的苦悶不在家信中發泄,又哪里去發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訴苦向誰訴呢?我們不來安慰你,又該誰來安慰你呢?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地解脫。只要高潮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就好了。太陽太強烈,會把五谷曬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死锼苟浞虿皇墙洑v過多少回這樣的情形嗎?”在外留學的傅聰一直把克里斯朵夫視為自己的榜樣,甚至以克里斯朵夫自居,傅雷特意舉克里斯朵夫的例子,正是為了激勵兒子理性地面對挫折,學會堅強,汲取教訓,實現理想的人生。
當兒子為技巧而煩惱的時候,父親這樣勸他“我勸你千萬不要為了技巧而煩惱,主要是常常靜下心來,細細思考,發掘自己的毛病,尋找毛病的根源,然后想法對癥下藥,或者向別的師友討教。煩惱只有打擾你的學習,反而把你的技巧拉下來。……而主要的還在于內心的修養,性情的修養:我始終認為手的緊張和整個身心有關系,不能機械地把‘手’孤立起來!贬槍Ω德數臒⿶,父親提出了多提升內在修養的看法。就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之下,傅聰在彈琴技藝突飛猛進的同時內在修養也在不斷提升。
當兒子準備從波蘭轉往蘇聯留學時,父親幫他分析了在波蘭的學習環境很好,告訴他在波蘭跟著杰老師能在七個月內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績實屬難得。并且說“從波蘭轉往蘇聯,極方便;再要從蘇聯轉波蘭,就不容易了!”他只是幫孩子分析情況,告知孩子利弊,真正的主動權還在兒子那里。
而當成年后,兒子面對感情的選擇,他竟也不失時機的幫助:“要找一個雙方缺點各自都能各自認識,各自承認,愿意逐漸改,同時能彼此容忍的伴侶(這一點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侶,也得用理智考慮,勿被感情蒙蔽,服人的眼光。結婚就會變,變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想不到這一著,必遭后來的無窮痛苦!备改赣米约旱挠H身經歷讓孩子引以為戒,又搬出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教育孩子。而當他們成家后,他又叮囑切勿錢在手頭,撒漫使花,越是輕視物質,越需要控制物質。當夫妻鬧矛盾時,又勸兒子“生活不是陽春白雪”而是“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體驗家庭生活的煩瑣與樂趣。
當兒子寫給他們的一封長信丟失了,他們為此心神不寧了二十多天,他想讓兒子把那封長信再寫一遍,他這樣對兒子說“我們為了丟失那封信,二十多天的精神痛苦,不能不算是付了很大的代價;現在可不可以要求你也付些代價呢?只要你每天花一小時的功夫,連續三四天,補寫一封長信給我們,事情就給補救了。而且你離開比賽時間久一些,也許你一切的觀感倒反客觀一些。”就這樣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就這樣得到了圓滿解決。
“說到驕傲,我細細分析之下,覺得你對人不夠圓通固然是一個原因,人家見了你有自卑感也是一個原因;而你有時說話太直更是一個主要原因。例如你初見恩德,聽了她彈琴,你說她簡直不知所云。這說話方式當然有問題。倘能細細分析她的毛病,而不先用大帽子當頭一壓,聽的人不是更好受些嗎?有一夜快十點多了,你還要練琴,她勸你明天再練;你回答說:像你這樣,我還會有成績嗎?對付人家的好意,用反批評的辦法,自然不行。媽媽要你加衣,要你吃肉,你也常用這一類口吻。你慣了,不覺得;但恩德究不是親姐妹,便是親姐妹,有時也吃不消。這些毛病,我自己也常犯,但愿與你共勉之……”
讀到這段話的時候我覺得直接拿來教育我的孩子是極好的,因為我的孩子在這一點上的表現和傅聰一模一樣。
杰出的音樂天賦,父親竭盡心力的栽培,少年成名,可以說傅聰和莫扎特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但不同的是,莫扎特的父親一心把兒子培養成音樂天才,卻忽視了對他的情感教育,使莫扎特形成了沖動、傲慢、不切實際的個性,最終導致了父子關系的惡化。而傅雷夫婦在培養孩子的音樂才能的同時,也培養孩子的豐富的情感,高尚的道德。下面幾句話可見一斑:
一個人唯有不求報酬地施與,才會得到最大的意想不到的報酬;
住在華沙必須問明房東的休息時間,切勿深夜練琴的事,望隨時記;
人越有名,不驕傲別人也會有驕傲之感:這也是常情;故我們自己更要謙和有禮;
若回國前有余款,可留在使館,或者根本送給使館,不要太看重個人利益,寧可節約些留給國家;
把個人看得渺小一點,自然會減少患得患失之心,結果身心反而舒泰,工作反而順心;
真誠是第一把藝術的鑰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真誠的“不懂”比不真誠的“懂”,還叫人好受些;
無論如何細小微不足道的事,都反映出一個人的意識和性情。修改小習慣,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識與性情。一個人爬得越高,越要在生活的各方面兢兢業業;
藝術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會忘了他的目的;孩子,一個人空有愛同胞的熱情是沒用的,必須用事實來使別人受到我的實質的幫助,這才是真正的道德實踐。
《傅雷家書》一書自問世以來,對人們的思想、道德、情操、文化修養的啟迪作用既深且遠。不僅對青年人,廣大的父母親更是受益良多,從中學到了很多教子之道。我想,這正是這本書得以長期流傳的原因吧!
傅雷家書讀后感3000字 篇3
讀《傅雷家書》前我和傅雷大約有三次交集:
一是前幾年略讀過他的著作《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但沒深入了解傅雷。
二是20xx年的初夏,認真讀了放在我家里二十年的《約翰克里斯朵夫》,心中頗為震撼,被克里斯朵夫感動,被羅曼羅蘭的文字感動,沒多想這是傅雷的翻譯。
三是20xx年末,在南藝校園閑逛,看見傅雷的雕像肅立在美術學院門前,才意識到傅雷和南藝的關系。
我當然老早就知道《傅雷家書》,也知道它是教育孩子的暢銷書,但是一直沒收,也沒主動了解過書籍的內容,知道是爸爸寫給兒子的信件。潛意識告訴我這樣的信件通常意味著說教,我遲遲沒有動閱讀的念頭。
合上《傅雷家書》最后一頁,我心中五味雜陳,我的潛意識是正確的,同時感嘆和此書相遇太遲。這是一個嚴厲地令人發指的父親,這是一個飽含著深沉愛意的父親,這是一個學貫中西、人格卓越的父親,做他的兒子很幸運,亦很艱難。
傅雷和妻子朱梅馥共育有兩子,大兒子傅聰,小兒子傅敏。傅雷對兩個兒子的培養很不一樣,他認為傅聰從小表現出很強的音樂天賦,就著力培養,傅聰也沒辜負父親苦心孤詣的栽培,成為名噪一時的鋼琴演奏家。而傅雷卻認為小兒子傅敏,資質一般,自然科學和數學還不錯,就讓傅敏走普通學校教育的路。有資料記錄,傅敏當年報考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但是傅雷堅決不同意,最后傅敏成為一名普通的英語老師。
《傅雷家書》中的書信主要是傅雷和傅聰之間的對話。當年傅聰遠渡重洋到波蘭學習鋼琴,傅雷為了訓練傅聰的思想,培養他的文筆和才智,平均每個月寫三封3000字的長信,和傅聰討論藝術、討論音樂,告訴傅聰人生道理,幫助他緩解在異鄉的煩惱和苦悶。這樣花費心血和精力的父親,世上能有幾人?
從通常角度而言,傅聰的確被傅雷培養成人生贏家,少年得志,全球世界巡演,定居英國,住在五層樓的別墅中,家中四臺鋼琴,有三架斯坦威?筛德數某晒s掩蓋不住傅雷的悲涼,在這悲涼中,我讀到傅雷教育的失敗。
是的,傅雷的教育是失敗的,除了鋼琴演奏的成功外,傅聰并沒有成為他父親在家書里千囑咐萬叮嚀的"人"——一個淡泊名利,報效祖國,感情專一,藝術至上的"人"。
我們先來看看傅雷對兒子傅聰濃厚的父愛。盡管傅雷學識過人,德藝雙馨,在當時也是名流,可他的父愛和普通父母并無區別,甚至比普通父母還愿意為兒子鞠躬盡瘁,付出一切。
兒子要遠行時,傅雷不放心,一點生活瑣事都要在信中再三安排:"一切零星小事都要想周到,別怕天熱,貪懶,一切事情都要做得妥帖。行前必須把帶去的衣服什物記在"小手冊"上,把留京及寄滬的東西寫一清賬。想念我們的時候,看看照相簿"。
兒子到了波蘭后,傅雷拿出自己26年前留學法國的經驗,手把手教兒子如何節省開支,如何請人吃飯:"事先可以協商,倘隔天通知下一天少吃一頓或兩頓,房東可以不準備飯菜,因此可以少算一頓或兩頓飯前。預料你將來不時有人請吃飯,請吃飯也得送些小禮,便是半打花也行,那就得花錢;把平時包飯地方少算的飯錢移作此用,恰好彌補。"
對于兒子的衣食住行,練琴交友,拜師學藝,傅雷左叮嚀右囑咐,末了,他還是不放心,說:"孩子,我真恨不得天天在你旁邊,做個監護的好天使,隨時勉勵你,安慰你,勸告你,幫你輔平將來的路,準備將來的學業和人格。"
用盡全身之力為孩子未來鋪就一條坦途,這是全天下父母的心愿,傅雷也不例外!可以想象出,在深夜的書房里,傅雷伏案工作一天后,雖然已經困頓不已,但是還要提著毛筆,用一筆一畫的正楷,把疼到骨髓里的父愛,編織進家書的字里行間。那份牽掛,那份想念,那份忐忑,那份操勞,躍然紙上,而我,一個普通的讀者,愴然涕下!
傅雷對兒子的要求極其嚴格的,其嚴厲程度,恐怕大多數父母都不及他萬分之一。
傅聰來信的信封不干凈,傅雷毫不留情地指出來,并由此推及做人方面,他認為:"日,嵤乱龅母蓛,等于彈琴要講究干凈是一樣的。我始終認為做人的作風應當是一致的,否則就是不調和"
傅雷寄給傅聰的書信,如果傅聰只回復"收到",傅雷勢必不饒,一定要傅聰明確"來信及譜二冊均已收到"。
傅聰演出海報的手寫簽名,筆畫筆鋒如何寫,傅雷都要提出中肯的建議。
傅雷自己太博學,太強大,生活在如此優秀的父親身影下,傅聰會不會很累?曾有傅雷的朋友問傅聰,他淡淡地回答說,還好,不覺得父親的嚴厲有多過分!憑直覺,這不是傅聰的真心話,但是面對濃得化不開的父愛,他又能怎么說呢?
傅雷在信中和兒子,談川戲,談昆劇,談李白,談《世說新語》,談貝多芬,談蕭邦,談克里斯朵夫,他希望兒子要真誠,做藝術家一定要先做人。
他一再囑咐兒子減少商業演出,把精力投放在自己技藝和藝術的提高上面,不要成為演奏家,而要做真正的藝術家。
他與兒子修家書的目的,除了思念兒子之外,更多的是希望兒子把在波蘭學習的心得體會,總結出來,寫出來,方便國內的學子參考。他希望兒子做教育家,他苦心積慮地為兒子以后的事業做準備,為中國的音樂界作準備。
他熱愛自己的祖國,叮囑兒子,好好學習,學成回來,報效祖國!傅雷是心中藏有大愛的人。
他深知兒子感情豐富,性情多變,除了學習之外,兒子的感情婚姻問題,讓傅雷夫婦最為牽掛。他們用自己的愛情和婚姻,一再告誡兒子,感情要專一,要多體貼自己的妻子。
可是,讓傅雷夫婦傾注全部心血培養出來的兒子傅聰,學成之后,遠走英國,為了演出的需要,加入英國國籍!這件事給傅雷夫婦帶來難以想象的痛苦!
我們不是當事人,不好評價是非,或許這其中本沒有是非!當年的中國,當時的環境,當時的氣氛!讓任何一個人身處其中,都未必比傅聰做得更好!做這樣的選擇,傅聰自有他的苦衷和無奈!
當看到傅雷遺書里的一行字:"何況光是教育出一個叛徒傅聰來,在人民面前已經死有余辜了!"眼淚再次模糊了我的雙眼!
讀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時,一直忘不了一句話:"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后還依然熱愛它"。
有些人把自殺的人視為是懦弱的人,膽小鬼。好死不如賴活著,一直是我們對生命的信條?墒"哀莫過于心死",心已經死亡,肉體只是一副架子罷了。
如果你細細讀完傅雷的家書,感同身受體會一個父親炙熱的愛,就明白傅聰加入英國國籍帶給他的致命打擊,你雖然不支持傅雷對生命的選擇,也許你會尊重,因為死亡,失去肉體不是這世上最可怕最痛苦的事情。
傅聰住在英國的五層別墅,和第三任妻子一起奏響斯坦威莊嚴的琴聲時,我想到傅雷信中滾燙的話語,說好的淡泊明志呢,說好的感情專一呢,說好的教書育人呢?
家書中傅雷對傅聰的教育,最后來,只落得一場空!
女兒十四歲,我們朝夕相處的十四年,使得我對教育有了最本質的認識,就是: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傅雷對傅聰的教育,再次印證這個認識。傅雷對傅聰的教育不可謂不盡心,無論是言傳還是身教,這世間難有幾人能超越傅雷!可是,今日住在五層別墅里的傅聰,遠不是傅雷當初教育時所期望的成果!
讀完《傅雷家書》,內心深深感謝傅雷,正是傅雷無私的愛和熱情(把自己心得寫下來,以備別人學習借鑒),才讓如我一樣的普通人,得以領略文學、藝術和音樂的魅力。這也正是《傅雷家書》自出版以來,暢銷不絕的原因。傅雷的光芒永遠在世間閃爍,他努力促使兒子去做的事,自己在不經意間達成了!
傅雷家書讀后感3000字 篇4
這本書作為初二女兒的必讀書目進入我的視野。它是一本家信匯編,選自于1955年-1966年間大翻譯家傅雷夫婦與兒子傅聰之間的往來信件,是真實的生活以及思想交流的呈現,而不是為了出書而創作出來的。這些信件中有柴米油鹽的日常,有離別的思念,有對鋼琴、音樂、藝術的感悟與探討,更重要的是有父母對子女做人做事方面學問的循循教誨,對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引導。
本來讀罷想和女兒交流下感想的,但是女兒對此很不屑(也許是因為學校把此讀書當做任務來抓,要求每一頁都要劃重點,批注評論、感思。這一做法讓她最終也走上了“形式主義”,沒有認真用心去讀),用很多網絡上的反面批判觀點懟我道,有什么好看的,還交流呢,傅雷就是一個出軌的丈夫,一個家暴的父親!而兒子呢,就是一個賣國賊!
唉,這些一邊倒的往往是過于偏激的評論。
傅雷也的確存在著對感情不忠和對兒子管教的嚴厲甚至暴力,他在信中都很明確地自省過自己的過失,表達過自己的悔恨,如“自問一生對朋友對社會沒有做什么對不起的事,就是在家里對你和你媽媽做了不少虧良心的事!保案阃纯嗤暌黄疬^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藝術的壯年,幸虧你得天獨厚,任憑如何打擊都摧毀不了你,因而減少了我一部分罪過。”但是這般自省能做到就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后面那么多傾注這深沉父愛的信件交流就是對這一悔恨的彌補,傅聰能把這些交流的信件上十年地保存著,也說明了對父親的諒解與深愛,傅雷夫人在信件中也提到“婚后因為他脾氣急躁,大大小小的折磨總是難免的,不過我們的感情還是那么融洽,那么牢固,到了現在年齡打了,他火氣也退了,對我更體貼了,更愛護了”。人誰無過?當事人都已經原諒,我們讀者也應該寬容地對待改過自新的人,才不至于不能全面地看待一個人。
傅雷是一個對自己非常嚴苛而有條理的人,看他的照片面相上那凜冽的目光,不茍言笑的面容就可窺探一二;再看他寫的信件,整整齊齊、一絲不茍,無論單字還是格式章法都堪比打印機出品;編這本書的作者,也就是傅雷的第二個兒子傅敏在編后記中提到過,他爸爸給每封信都編的有編號!
在三觀上,他信奉的是傳統的儒家思想文化,這個在他給兒媳婦米娜的信中呈現得非常清楚,“大多數歐洲人看到中國人沒有宗教(以基督教的眼光來看),而世世代代均能維系一個有條有理,太平文明的社會,就大感驚異,秘密在于這世上除了中國人,再沒有其他民族是這樣自小受健全的道德教訓長大的!薄拔沂冀K是中國儒家的門徒,遇到極盛的事,必定要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儒家文化是以人為本的,講求克己復禮來處理自己與自己,與別人與社會乃至于整個宇宙的關系,追求真、善、美。
他在信中教導兒子人生的藝術是音樂藝術的基礎,做人始終是第一位的。做人的教育有很大一部分也和很多普通的父母一樣,在日常生活中的細節中隨事而教,不知不覺滲透的。如“盡管忙,寫信時也得提一提‘來信及譜二冊均已收到’,不能光提‘來信都收到’。”,這是教兒子對于別人的詢問要顧答審詳;“你切不可二三個月不寫信給李團——你不能忘了團體對你的好意與幫助,要表示不忘記,除了不時寫信,沒有第二個辦法!边@是在教兒子對別人的幫助要心存感激;“圍巾必須和大衣一同脫在衣帽間,不穿大衣時,也要去除圍巾。手插在上衣口袋比插在褲子口袋更無禮貌,切忌!你所來往的圈子是特別有教養的圈子,一舉一動務必特別留意”這是從生活細節上教兒子要有教養。
當然由于傅雷學貫中西,盡管沒有美術音樂實踐,但是有很深的鑒賞評論功夫,而且也是學究型的人,在兒子的學業發展方面也能給很多建議,而且兒子在有新的學習體會時也非常愿意和他分享。其實傅雷和我們現在內卷下的那些雞娃的給孩子做課堂筆記的父母也很像的,他曾經在兒子困惑是選波蘭老師還是選蘇聯老師時,給兒子整理思路列了滿滿兩張紙的思維對比問題清單。
在對待金錢上,傅雷夫婦教導兒子要正視金錢,要善于理財,有預算有計劃有控制有反審,音樂鋼琴藝術的追求是為了愉悅身心或者說整個人類,不是為了追求金錢,但是藝術的追求也要金錢提供物質基礎。當兒子不停奔波巡演的時候,不斷給兒子寫信讓兒子把節奏慢下來,多休假多接觸造型藝術和大自然,以滋長自己的藝術心境。這是傅雷“以人為本”的儒家思想的充分體現,也是非常正確的金錢觀。
給兒媳婦的教導不難看出傅雷是個有溫度有胸懷的人。傅雷寫信給兒媳,推薦了一些處理婚姻關系方面的書,也有藝術方面的書,還有了解中國文化方面的書,鼓勵她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更能理解好支持她自己的丈夫,又寫信給兒子讓兒子請家政女傭給兒媳更多進修時間,要克制藝術家性情的成份,多一些理性,對待妻子要多一些愛心和寬容去經營,良好的家庭氛圍才有利人生藝術,音樂藝術的發展。有點“管得太多”,但是也不得不承認,他愛屋及烏地很關心他兒媳的成長,盡管最終的目的是有利于兒子的成長,整個家族的成長,但是這的的確確地對兒媳的成長是有幫助的。
所以不得不說傅雷是一個良師益友類的父親,想想前幾年被廣電封殺的“某爽”,如果有這樣一個父親,她的命運絕不會如此。
再說傅聰,他是深受父親學問教育思想影響的,他在信中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的時候就說過“常翻閱《人間詞話》,每次感觸很多。昨天看了一場京戲,也很感動,覺得中國藝術有一個特點,能用最簡單最概括,同時最有品位的方法來變現極豐富的意義,而最妙的就在于樸實。王國維論詞有‘隔’與‘不隔’之別,其實就是這個意思。任何藝術創作都脫離不了這樣一個原則,歸根結底,就是一個藝術家是不是真誠的問題。”。同是肖邦競賽第一獎斯坦范斯卡評價傅聰彈的肖邦是一種不可學的天賦,這種天賦多半來自心靈的純潔。傅聰認為這和王國維的“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是一樣道理,從這些不難看出傅聰是崇真,真誠的人,是追求一顆赤子之心的人。
后來,在“反右”那個歷史年代,父親被劃為右派,傅聰演出受阻,他出走英國后又加入應該國籍,個人覺得是一件可以被理解的事情,因為“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他曾在信中表示,“這一次出來感想不少,到東南亞雖然不是回國,但是東方的風俗人情多多少少給我一種家鄉感。我的東方人的根真是很深,好像越是對西方文化鉆得深,越發現蘊藏在我內心里的東方氣質。西方的物質文明盡管驚人,上流社會盡管空談文化,談得天花亂墜,我寧可在東方街頭聽嘈雜的人聲,看人們的笑容,感受到一股親切的人情味,心就化了,因為東方自有一種和諧,人和人的和諧,人和大自然的和諧,我在藝術上能夠不斷進步,不僅在于我自覺的追求,更重要的是我無形中時時刻刻都在化,那是我們東方人特有的才能!睆倪@段中我們能想見傅聰心中有那種歸而不得的失落,只能退而求其次地尋找思鄉的安慰。他把自己的藝術成就歸于中國文化的涵化。而且在以后很多年中,在他的眾多演出中,他沒有做任何有損祖國的事情,所以我個人覺得不能說他是“叛徒”。
我還特意在抖音中搜索了傅聰的在各國的演出視頻,在中國的媒體采訪視頻,在上海音樂學院大師班里的教學視頻,敦厚的面容,光亮的眼神,率真的言語,他應該是按照那顆“赤子之心”活到晚年直至去世的。
所以,傅雷也好,傅聰也好,他們有他們那秉承儒家文化的的真、善、美,《傅雷家書》是值得一看的書,可以從理解儒家文化方面去看,可以從子女教育方面去看,可以從音樂教育特別是鋼琴學習方面去看,可以從藝術家修身養性方面去看,也可以從尋找一個人生導師方面去看,甚至從處理翁姑婆媳關系上去看……
傅雷家書讀后感3000字 篇5
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上是人類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近一時期我被《傅雷家書》深深吸引,那一封封家書,就象一次次珍貴的談心,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我像一個乖孩子在感受著,聆聽著,用心銘記著,同時使我對生活增添了新的感受和思考。
每個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體會過父母的慈愛和教誨。當我讀著這本家書,感到的是一種另一番教誨,不是老師的教導,不是長者的叮囑,而是父母對兒女的關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關愛,卻不失被細心呵護的感覺,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種父母之愛,這也是大多數子女所體會不到的。
這是一部充滿著父母之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每個做父母的都深愛自己的子女,這是一種自然規律。盼子成材,望子成龍,更是所有父母的宿愿。然而如何教育子女?子女怎樣才能成材?一直是困惑所有父母的課題。《傅雷家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很發人深省的啟示。
父親傅雷是一個睿智,博學,正直的學者,年輕時甚至有些暴燥,極富個性。母親朱梅馥是一個具有東方文化素養,又經西方文化洗禮,既端莊賢淑,又溫厚善良的東方女性。夫婦二人作為中國人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兩個兒子成材,大兒子傅聰成為著名的鋼琴大師,小兒子傅敏成為英語特級教師。
做為父親,傅雷非常嚴厲,甚至有些“殘酷”,但他完完全全盡到了做父親的責任。盡管傅雷每天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但他時刻沒有忘記做父親的責任。孩子從小到大,無論在身邊還是相隔天涯,他都完完全全承擔起了父親的一份責任。當四十年代初在上海被日本包圍成孤島時,他不讓孩子在外念書,甚至反對孩子上街頭游玩,他把孩子關在家中,而且發現在傅聰幼小的身心中,有培養成為音樂工作者的素質,便首先在家中,圍繞著音樂教育這個中心,他親自編制教材,給孩子制定功課。對待幼小的孩子,正如他對自己、對別人、對工作、對生活那樣,嚴肅認真,一絲不茍,親自督促,嚴格執行,并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規定孩子怎樣說話,怎樣行動,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比方每天同桌進餐,他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邊的姿勢,是否防礙了同席的人,飯菜咀嚼,是否發出喪失禮貌的聲音。甚至因傅聰不愛吃青菜,專揀肉食,又不聽父親的警告,就罰他只吃白飯,不許吃菜。這些在我們看來,很是“殘酷”,但是大器之成,有待雕琢。正是這樣嚴格的家教,才造就了孩子不俗的一生,并給千千萬萬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寶鏡,照一照我們給了孩子一些什么?為了孩子我們自己怎樣做事做人?
做為父親,傅雷即可親又可敬,尤如心心相印的朋友。傅雷對待孩子除了嚴肅、嚴厲外,又不失細致入微的關懷、體貼與溫馨。在孩子經受痛苦時,傅雷鼓勵孩子說:“辛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不經歷尖銳的痛苦的人,不會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在孩子事業方面遇到挫折時,他鼓勵孩子要有更誠摯的心,“得失成敗盡置之度外,只求竭盡所能,無愧于心!睘榱酥笇鹤影讶烤Ψ旁谘芯繉W習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堅強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煩惱,他說“藝術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會忘了他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誡兒子“人總得常常強迫自己,不強迫就解決不了問題,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緊時間”!白鍪乱茖W化,要徹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難為情,被人家隨便多留,才能不打亂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習慣,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識與性情”!吧硗庵皇菫樯鐣弦话闳怂非螅瑢人本身的渺小與偉大卻沒有相干。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們不因該受羈于貪念和欲望”。 當孩子成年后,面對感情的選擇,他竟也不失時機的幫助:“要找一個雙方缺點各自都能各自認識,各自承認,愿意逐漸改,同時能彼此容忍的伴侶(這一點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侶,也得用理智考慮,勿被感情蒙蔽。”而當孩子們成家后,他又叮囑“切勿錢在手頭,撒漫使花,越是輕視物質,越需要控制物質”!S處讀來,有反復叮嚀,有溫馨提示,有如朋友交心,有的甚至連點重重的著重號,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些如細流般溫潤人心的句句話語,難道只是一般父母意義上的嘮叨,這是千年修來的福氣。翻動著每一頁字字沁人心脾,我的心總能被染的金燦燦的。想到我們這些做父母的身上正是缺少這樣東西。我們應該學會與孩子朋友式地相處。
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與人格修養的讀物。傅雷的藝術造詣極為深厚,對無論古今中外的文學、繪畫、音樂的各個領域,都有極淵博的知識。他曾經有志于美學及藝術史論的著述,卻終于遺憾地不能實現,但在他的兒子身上得以實現。我覺得,這其中移傳基因是一方面,主要的是得益于父親對孩子的嚴傳身教和細致入微的(書信)交流。更主要的還是他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和對做人的高標準。傅雷在注重培育兒子的藝術才能的同時,十分重視教育兒子如何做人。他說:我始終認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人”,要把一個“人”’盡量發展,沒成為藝術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一個純粹投身藝術的人,他除了藝術和個人的人格,已別無所求。傅雷對藝術的理解十分深刻,站在人格的高度上看藝術,他說:藝術即使是像鋼琴演奏也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但絕不是“手藝”,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體現。而所謂“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體而微小的,這不只是一個愿望,一個口號。它大到對世界對人類對祖國的忠誠與獻身精神,小到對自己事業的嚴謹,對父母的孝敬,對妻子的理解,對友人的寬容,甚至具體到了一個樂段的處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兒子的言談舉止也都一一告誡“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我印象深刻,頗有感言。甚至傅雷夫妻的人生的句號中,就用“人”字結束了,一切美好的回憶不愿讓自己屈辱,不愿再讓生活中有如此多的自己不能忍受的不愉快。他們寧肯拋棄自己而獲一個解脫,來完成人的詮釋。
這是一部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傅雷一生對文學藝術孜孜不倦,并有很高的造詣,同時他還是一位優秀的文學翻譯家,在思想、理論、藝術上都是卓有特色的。由于潛身做學問,傅雷不習慣參加集體活動和政治生活,但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他對自己祖國的熱愛是根深蒂固,同時在潛移默化地感染著孩子們。傅雷對孩子的愛國主義教育不是體現在自編的功課里,也不是體現在表面的說教上,更多地是體現在他的音樂譯著和與兒子溝通交流中,他把對祖國的發展的關切之情,以及對祖國的熱愛用書信流露和矛諸行動給孩子們,傅雷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和心力,在對社會祖國和人類世界盡自己的責任。即使當他在蒙受不白之冤時,也只字不說有損祖國的言語。兒子傅聰,在異國漂流生涯中,吸取了豐富的養料,當他在海外過著孤兒似的生活困境之時,父母好像仍在他的身邊,時時給他指導、鼓勵和鞭策,使他有勇氣和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確成長的道路。通過這些書信,不僅兒子和親人之間,建立了牢固的紐帶,也通過這一條紐帶,使傅聰與遠離的祖國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結合。后來的事實證明不管國內家庭所受到的殘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惡名,他始終沒有背棄他的祖國,不受祖國敵對者多方的威脅利誘,沒有說過或做過有損祖國尊嚴的言行,這就是一個父親對一個兒子的熏陶,這與父親在數萬里外,給兒子殷切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特別是解放后,傅雷目睹了黨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為新中國的宣傳工作做了大量事情。
傅雷家書讀后感3000字 篇6
《傅雷家書》在書架已躺多時,當初一口氣買下兩本家書,《傅雷家書》和《曾國藩家書》,一直未曾翻動,內心總是矛盾的,每次想要打開時,卻先入為主地認為離我生活甚遠,想必不能馬上共情,最近,整理書架,再次拿起這本書,隨手翻動幾頁,便覺正是讀書時。
這本書收錄了傅雷與兒子傅聰之間的書信,其中以傅雷的書信為主體,全面展現了傅雷的藝術思想、人生智慧和教育理念,也生動體現了傅雷真誠、正直的品格。
傅雷先生的每一封家書中,無論是對兒子生活的體貼關心,還是是對兒子所遇困境的幫助鼓勵,無不體現了傅先生對孩子的人格教育,時時事事教育兒子如何做人。
兒子傅聰學習鋼琴,傅雷先生鼓勵兒子在藝術道路上不斷精進的過程這反復強調,先做人,后做藝術家。這個做人,可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世俗意義上的做人,而是要做人格卓越、精神上有所升華的人。怎樣才能有一個廣闊的人生格局呢?傅雷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真誠,真誠是藝術的第一把鑰匙。大多數從事藝術的人,缺少真誠。這種真誠不是嘴上說說的,而是真有所感,要能夠放下虛榮心去正視自己、了解別人。對藝術、對真理的真誠,傅雷把它稱作"赤子之心"。
傅聰獨自在外求學,有段時間學習進展不順利,消極的態度和情緒見諸筆端,傅雷看到兒子的這些家書,亦是擔心、焦慮,先生除了及時表達了自己對兒子的理解和關愛之外,更多的是和兒子探討如何平靜對待人生的挫折和苦悶。挫折和苦悶,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傅雷認為,需要區分"小我"的苦悶和"大我"的苦悶。總的來說,"小我"的苦悶是狹隘的、對自己有害的,不容易解脫的,而"大我"的苦悶是有可能有益的。什么叫"小我"的苦悶呢?就是從一己之私出發的苦悶。這種苦悶是最傷人的,害人害己。那什么是"大我"的苦悶呢?就是從社會、從人類福利出發而產生的苦悶,因為它的出發點是正義、善良的。所以即使苦悶,也不會有害處,反而可能會激發自己做出一些真正的貢獻。
看到這里,不禁想起前些天在里看到的一篇文章,清華大學的副校長施一公的一篇演講詞,施教授動情地說道,他和很多執著的科學家們有一點不一樣,哪點不一樣?大部分科學家因為興趣驅使在做科學研究,而驅使施教授做科學研究的更多的是責任和義務,所以,無論面臨什么樣的困境,這種從社會、從人類福利出發而產生的苦悶,不僅沒有壓垮施教授反而是激發他在自己的科研領域和教育領域做出了貢獻。
當我們因為一次的小失敗而發牢騷,感慨自己命運不好時,學著暫時不去憂慮個人的得失、委屈,跳出"小我",也許對我們自己的價值認知是一次有益的審視。
傅雷先生自己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藝術家,在藝術修養方面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公式:藝術修養=藝術鑒賞+藝術表現。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必須先具備良好的藝術鑒賞能力,能夠領悟不同的藝術境界,然后才是好的藝術表現力,他給了兒子傅聰最好的藝術教育。這些思想給我們普通大眾培養孩子的藝術修養以最具實踐價值的引導。
藝術鑒賞貴在通,"通"就不局限、不迂腐,就能培養格局、眼界、心胸。傅雷鑒賞藝術作品,往往是先從這個作品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思潮入手,再分析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最后體會作品的內涵和意境。 藝術表現貴在化,傅雷認為,藝術表現最看重的是"化"。因為化,所以能忘記自我,與藝術作品合一,與觀眾或聽眾合一。怎樣才能做到"化"呢?首先,千萬不能做藝術工匠。如果過于注重技巧,忽略了藝術性,就很容易造成表達方式的機械和僵硬,就不能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其次,要達到理性與感情的平衡。傅雷認為,藝術表達的理性與感性平衡,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感性認識,有個初步印象和大概的認識;第二個層次是理性認識,深入了一步,了解到本質。但這還不是終點,必須要再深入下去,進入第三個層次,傅雷把這個層次稱為"愛"或者叫"感情深入"。在這個層次上,藝術家把理性的認識再用心靈去體會,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和原作者的喜怒哀樂融為一體,附著在原作者的神經上,引起了共鳴和反響。
兒子傅聰在藝術上取的成就與父親傅雷對他的藝術教育密不可分。如今,我們的孩子們都在我們的引導、要求下習得琴棋書畫,想起一個值得深思的段子,一位望子成龍的母親天天威逼利誘孩子練習鋼琴,但有一天當孩子告訴她,他喜歡上了彈鋼琴,以后要以彈鋼琴為生了,母親聽到這些話卻不干了。笑話也罷,事實也罷,值得我們深思的是,我們給了我們的孩子怎樣的藝術教育,還是僅僅讓孩子們多了一項技能而已,傅雷先生對兒子的藝術教育思想對我們是最好的啟迪。
傅雷先生認為,古往今來的藝術家大多不會生活,這不是他們的光榮,而是他們的失敗。傅雷始終教育兒子,重視生活本身,不要看不起生活的瑣碎,生活的瑣碎內容就是生活藝術的全部內容。從這些家書中可以看出端倪,很多時候,傅雷在給兒子的信中,傳授生活經驗,更是在一些生活細節方面不吝筆墨,看似絮叨,實則是對兒子最好的生活教育。
當傅聰告知父母自己談戀愛了,傅雷除了作為父母的開心外,更多的是和兒子探討對終身伴侶的認知,傅雷認為,對終身伴侶的要求,就像對待人生中的一切要求一樣,不能太苛刻。沒有一樣優點不是伴隨著不足的,多次書信電話提醒兒子要求伴侶的時候,還是要想好可以忽略哪些小節,又有哪些本質性的問題是不能讓步的。傅雷還將自己和夫人的生活細節講給兒子聽,傅雷和夫人之間有著共同的理想和看法,能夠正視自己和對方的不足,能夠互相包容和忍讓。這些對傅聰的婚姻生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傅聰獨自在國外求學期間,曾一度因為高強度的練習,身體出了狀況。傅雷先生不僅僅是書信電話叮囑兒子注意休息,更多得是與兒子探討勞逸結合。傅雷經常說僅僅依靠音樂來培養音樂是行不通的。在音樂訓練之余,要多去公園,多去博物館、美術館,通過造型藝術和大自然來放松精神。勞逸合理安排,最重要的是維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融入大自然,經常跳出自己的牢籠,才能呼吸到新鮮空氣,找到新的感覺和看法,可以啟發對藝術的理解和感受。同樣的,定期欣賞造型藝術,可以調劑自己的狀態,也會讓音樂表達更豐富、更有生命力。傅聰國外求學期間,能在每日高強度的練習中,保持對藝術的熱愛和創作的靈感,也得益于與父親不厭其煩的勞逸結合說。
傅雷先生對兒子傅聰的生活教育體現在生活的各種細節方面,他常對傅聰說處理好生活上的細節,都是為了更完美地享受人生。
金庸先生曾說,傅雷家書,是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中國君子。 我想,我不僅是旁觀了大家的各種風范,更是在觀中受之啟迪,汲之養分。書已合起,生活繼續,傅雷先生的藝術思想、人生智慧和教育理念,將成為我拓寬人生境界和格局的明確指引!
傅雷家書讀后感3000字 篇7
《傅雷家書》是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及其夫人寫給兒子傅聰和傅敏的一本家書集,其中不僅包括了父母對孩子的關愛,也包括了父母寫給兒子關于做人做事的指導。
傅雷說,他寫給兒子的書信有多方面的作用:
一、討論藝術;
著名鋼琴大師--傅聰幼年時就被父親傅雷發現其擁有音樂工作者的素質,這開啟了傅聰的音樂之路,使傅聰的音樂才華得以施展,這為后來傅聰的成就奠定了基礎。傅雷在一九五四年十月十九日夜中寫到自己關于聽到奧艾斯脫拉赫與奧勃林的FranckSonata的印象,從音量音質等多方面來剖析演奏家的教養與了解,并且談論了自己對于這首曲目的感受。繼而聯想到前年傅聰彈奏時的優劣之處,再給予他相應的指導。
二、激發青年人的感想;
“他按照父親的規定,每天上午下午,幾小時幾小時的練習彈琴,有時彈得十分困倦,手指酸痛,也不敢松弛一下,只好勉勉強強地彈下去。但有時卻彈出了神,心頭不知到來了什么靈感,忽然離開琴譜,奏出自己的調子來。在樓上工作的父親,從琴聲中覺察異樣,從樓梯上輕輕下來。傅聰見父親來了,嚇得什么似的,連忙又回到琴譜上去。但這一次傅雷并不是來制止的,他叫孩子重復彈奏原來的自度曲,聽了一遍,又聽一遍,并親自用空白五線譜,把曲調記錄下來。說這是一曲很好的創作,還特地給起了一個題目,叫做《春天》!睆拇颂幙梢钥闯龈道讓τ诟德斠魳飞系慕虒Р恢共接趥鹘y樂曲上的演習,更多地是給予他音樂創新的指導與支持。在這方面,父親傅雷對兒子傅聰給予了音樂創作上的.肯定,這是傅聰在第一次音樂創作上被父親所認可,這也是他音樂創作路上的一道里程碑。
三、訓練傅聰的文筆和思想;
“他們是先有了佛教思想,佛教情緒,然后求那種色彩來表達他們那種思想與情緒的。你現在卻是倒過來。而且你追求的只是色彩,而你的色彩又沒有感情的根源。受外來美術的影響是免不了的,但必須與一個人的思想感情結合。否則徒襲形貌,只是作別人的奴隸……唯其如此,你雖犯了形式主義的毛病,連形式主義的效果也絲毫產生不出來。在這段話中傅雷講訴自己通過欣賞佛教畫作體悟作者思想的事情,進一步來告誡兒子一個好的作者必須要先有思想和情緒才能賦予你的思想和情緒在你的作品中,這樣才能讓人們感受到你的思想和情緒。若非如此,即使你的作品多么富麗堂皇,人們也只會覺得你的思想與情緒中充滿俗氣鄉氣。
信中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灌輸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正如他言“這孩子在藝術修養上確實已經成熟起來了,對這一點我是比較放心的。我擔心的是他身居異國,對祖國實況有所隔閡,埋頭藝術生活,最容易脫離實際,脫離政治,不要在政治上產生任何失誤,受到任何挫折才好”,傅雷不只關心傅聰藝術修養還擔心他對祖國的現況不明,易脫離實際,在政治上產生失誤。
傅雷家書不僅僅是一封家書,它更多地是一個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意與教導之情。傅雷家書之所以深受廣大群眾喜愛是因為它教人做人做事的指導,再有教導了父母們應當怎樣教育孩子的模板。
傅雷,一個生活在戰亂時期的偉大文藝學者,是當時著名的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以及美術評論家。在這個為人的背后依舊潛藏著另一段屬于家庭的故事。
《傅雷家書》是傅雷及夫人在兩兒子遠行之后,通過各種通訊方式給孩子傅聰、傅敏所寫的書信,它是一本具有特殊意義的,傅雷曾說,他給兒子寫信有多種作用:一、討論藝術;二、激發青年人的感想;三、訓練傅聰的文筆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實“鏡子”。在書信中體現了一對父母對兒子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育,把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在那一字一句中灌輸給了下一代,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毙胖谐松钪幸恍┈嵥樾∈拢蔡幪幱成涑隽艘粋父親在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教會一個年輕人應如何做人,應如何對待生活的問題,教導著自己的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
而面對這樣一本字里行間都流露出拳拳愛子之心的書籍,為人子弟的我們又該作何感想呢?
人的自愛其子,是一種自然規律,但我們又怎能將它視為一種理所應當呢,父母的字字句句都充滿了對兒女滿心的期待,期待他們的健康成長,期待他們的正直做人,期待他們的一帆風順,而我們卻將其視為啰嗦,進而便將其拋之腦后,正如傅雷在書中寫到:“長篇累牘地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發你一些年輕人的想法,讓我做父親的得到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傳布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訊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不論是在做人方面,還是在其他方面。”就是這樣的一字一句,就足以讓我們做兒女的終身都難以報答.。
而今社會卻充斥著種種道德的滑坡,人情的冷淡;面對無數孤寡老人,我們漠視;面對身躺血泊的孩子,我們淡然;甚至是面對我們最親的人流落,我們依舊的無視。面對這種種的情況,我們是否應該反思呢?
傅雷利用那恰到好處的語言,寫出了天下千千萬萬的父母想對兒女說的話,利用這一字一句編織著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橋梁。希望它可以帶給更多的人更多的溫暖,可以給我們點燃一盞明燈,照亮道德黑暗的前程,讓迷途的人 兒歸返。
這是一部優秀的教育篇,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
每個人都體會過父母的慈子和教誨。當我讀著這本家書,感到的是一種另一番教誨,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種父母之子,這也是大多數子女所體會不到的。這也許是這十年對她子慕不減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書,就象一次次珍貴的談心,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我像一個乖孩子在感受著,聆聽著,用心銘記著。傅雷是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他是一個博學,睿智,正直的學者,極富個性。母親朱梅馥是一個具有東方文化素養,又經西方文化洗禮,既溫厚善良,又端莊賢淑的東方女性。
父親傅雷對當今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廣泛,研究精深,個人的文化修養極高。而他培養的對象又是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終于成長為國際大師的兒子傅聰。他深刻懂得,藝術即使是像鋼琴演奏也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但絕不是“手藝”,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體現。他教育兒子說:“我始終認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人”,要把一個“人”’盡量發展,沒成為藝術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一個純粹投身藝術的人,他除了藝術和個人的人格,已別無所求。
讀了《傅雷家書》之后,真為傅雷先生對人生的如此認真和對子女的如此關愛而感動萬分。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巨細,無不關懷備至。為人父母的可以從中學習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學藝術的特別是學鋼琴的可以從中學習提高技藝的方法,對解放初期至文革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也能從傅雷這位當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書中對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強個人修養。從家信的話語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對自己要求極嚴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讓兒子立下的三個原則:不說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愛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動。
有人認為書信是最為真切、自然和誠實的文字。是啊,因為寫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時即刻的內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給親人寫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認錯誤,從自身的經歷中給出經驗和教訓。所以,我想讀傅雷家書我們讀到的應該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對傅聰音樂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強調技巧、而后反復要他能真正領悟作品本身,這也就是凡事多從“為什么”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看到事物的本質。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經歷也在不斷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中西二種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養出成功的兒女。傅雷夫婦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的兩個孩子,都很有成就。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于字里行間,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啟迪。讓我更加了解父母了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教育書,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與孩子的一本書,讓孩子更了解父母,讓父母更了解孩子。
傅雷家書讀后感3000字 篇8
第一次讀《傅雷家書》還是在上高中,一位學長買了這本書,感覺不錯借給我讀。
我羨慕,世上還有一種叫"家書"的東西,能把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以及精神世界如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在一個恰當的時間,有一合乎胃口的文章和讀物,好似一場美好的宿醉,如臨一遭感覺上的掠奪。
在那粗陋枯干的日子里,書中那個典雅的靈魂向我們啟示,原來生活可以是這樣。
也許從未遠離的緣故,我和父母之間沒有過書信,在我寂寞迷茫最想和父母交流的年齡,家長是無暇的,和大多孩子一樣,我們接受的是,只要不犯錯,沒有特殊情況,終不會與父母有深入交流的機會。
大人們的生活里只有生存、日常沒有藝術和其它,他們對孩子的期待是健康、富足和正直,他們對家庭關系的要求是和睦,哪怕是彼此之間最寂靜的和睦。
父輩們有著傳統的教育理念,他們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在權威與平等之間,權威永遠占據上風。
偶爾,也會和父母分享一些生活里的照片,聽他們嘮叨誰家孩子如何上進,誰家孩子如何懂事之類的,這大概就是所謂溝通的全部。
除此,沒有更多的思想和心靈對接了,當然也沒有抱怨。
我知道,千千萬萬的父子母子之間,都如我們一樣的沉默。
記得當時所有讀過《傅雷家書》的"同仁"一致認同這是一本好書,要知道在叛逆的青春期,取得一個共識的不易,就可以想見該書的震撼力,那是如何評價都不為過的。
它撥動了無數敏銳的心弦,使千千萬萬讀者為之感悟,為之動容,為之一讀再讀,而每讀必有收獲。
它的出現,讓我們有著同感的小伙伴們眼前為之一亮:長大了,我們要做像傅雷夫婦一樣的父母。
再次拜讀《傅雷家書》,是聞聽了它的再版,內容和裝幀都"煥然了一新",新增了許多從未發表過的書信,傅雷全家各個時期的照片穿插其間。
玫瑰成片的花園,窗明幾凈灑滿陽光、洋溢書香琴韻的客廳,雅致的格紋窗簾,掛滿照片的背景墻,透出的是一家人自在的笑意和眼神里的相知相愛,那濃濃親情可謂地地道道的"原汁原味"。
傅雷夫婦給孩子寫信是有分工的:父親重教育,母親重生活。
傅雷先生在對博聰的家信中不僅談藝術學習,還談生活、戀愛,談做人,談修養,甚至于兒子寫錯字,父親也會"鄭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糾正。
他們是父子,更是朋友、知己、老師與學生。
傅雷在給傅聰的信里這樣說:"長篇累犢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閑聊),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
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
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布給別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
說心里話,我更愛看母親和兒子傅聰的通信,母親喜歡寫毛筆小楷,清秀的字體間偶還夾雜著英文,透著母親的知書達理。
母子間少了那些對藝術的探討,更多的是一個母親無法掩飾的思念和關心,對兒子一點一滴成就的驕傲。
傅雷先生說,將思想落實到文字上,也是梳理思想的過程。
不妨我也梳理一下,這里,我不談大家千篇一律的,只聊那些自認為非主流的,卻也撩動我心柔軟的觀點和話語。
傅雷說得好:最折磨人的不是腦力勞動,也不是體力勞動,而是操心。
源于這種"操心",才有了眼前的這本影響了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傅雷家書》,它里面的每一篇章,跳動著天下所有父母都具備的剖肝瀝膽的熱情和毫無保留的付出。
我們讀它,不斷被其中的文字潤澤、漲滿,被破土而出的新鮮力量所感動。
其實,這種"操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從古至今,所不同的只是它的表現形式。
在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進程中,父與子的關系狀態是非常穩定的,封建的家庭關系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家長制度,父子關系是訓誡與遵從,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
松動與改變是在20世紀初,西方思想文化的傳入,使民主、自由的觀念開始為一些進步青年所接受,這種追求個體意識的思想直接沖擊了家長制,但對于絕大多數的中國家庭而言,以"孝"為核心的父子關系仍然根深蒂固。
無論是家長對子女的人身支配還是對家產的支配管理,都決定了子女只能依附于家長。
真正進入現代意義的父子平等,是從上世紀80年代后開始的,這個變化的背后,事實上反映的是從"家本位"到"人本位"的轉變過程。
簡單說"家本位"就是個人要服從家庭。
"人本位"則相反,強調個人的利益和個體意識的獨立。
獨生子女時代的小家庭模式,使孩子在家里的地位開始提高。
只有一個孩子,家長有精力來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況和精神需要,從而使彼此之間的了解更加深入,這在子女眾多的傳統大家庭里是無法做到的。
父母的角色也不單純只是父母,他們要承擔一部分原來屬于兄弟姐妹的責任。
這就要求父母放低姿態,在一定程度上與子女保持了"平輩"的感覺。
過去,孩子們獲得知識的途徑很狹窄,父母是孩子學習模仿甚至崇拜的對象,父母的權威無比高尚,家庭教育顯得很有力度和見成效。
但信息網絡時代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一切。
在孩子們眼中,電腦和網絡不僅僅是學習工具,它還能將自己不愿讓人知道的秘密記下來并加上密碼,比日記本更私密;能讓大千世界盡收眼底,能與四面八方的人盡情交談。
但這一切不需要父母太多的指導和參與。
"除了孩子要靠家長養活,我們對孩子的影響力越來越小。
"許多家長發出無奈地感嘆。
家庭中的民主與平等隨著時代的變化越來越濃郁,這種變化是一種潤物細無聲般的漸進過程。
父子兩代人之間的交往開始轉化,傳統的溝通方式不再有效。
以前的那種單向的以父為主變為現在的父子雙方互受影響已成趨勢。
值得提醒的是,這種變化或許正在矯枉過正,然而卻也由不得我們,僅是希望,現代的人們有足夠的清醒。
此刻,我們比以往更加懷念傅雷夫婦,他們的育子成效在那個時代是顯而易見的,在今仍不過時,然而我們必須承認,這需一定的條件作保證,父母要學貫中西,兒女也要知書達理,彼此更要在相互尊重和愛護的基礎上達成充分的默契。
慶幸,過了這么多年,《傅雷家書》依舊暢銷,年齡相差如此懸殊的年輕一代,居然在這本書上與父輩的我們沒有出現代溝,看來這本書快要成為留之后人的經典了。
在高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通訊工具的進化更是日新月異,一封最普通的書信已經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可它曾經給與我們的點點滴滴,與親人的感情溝通與朋友的思想慰藉,卻是我們一輩子的溫暖。
偶爾,我也會在收拾東西的時候,翻出一些老照片和塵封多年的書信,把它們打開來,呼吸一下新的空氣,然后就再次封存它們,放在黑暗的書櫥中。
真的是,舍不得丟棄。
那一封封發黃的書信里,都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都是我們青春的思緒。
青蔥歲月里,每每收到朋友的來信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心情會興奮好多天。
給朋友回信,無論多么辛苦與勞累都會打起精神全心全意,透過墨香傳遞那份真摯的友誼,互吐心中的思念,互祝對方安好,互給對方加油,互相訴說彼此的心聲……
時過境遷,再也不會有人提起筆,與我在紅塵中,用墨香傳遞情誼了,這種方式早已成為了古老,可我依然懷念曾經那些獨特而溫暖的味道。
也許是經歷過那個"書信"的年代,對《傅雷家書》的理解,從某種意義上會比現代的年輕人略微深刻一些。
再讀《家書》,我發現傅雷寫給兒子的信和沈從文寫給妻子的有一拼,輕言細語深情嘮叨,幾近于情書風格。
幾十年來,父母與孩子就這樣以書信的形式溫暖著、幸福著。
讓我終不能釋懷的是,這樣的家書在1966年嘎然而止。
傅雷夫婦以最極端的形式走向最絕望的結局。
是怎樣的屈辱和孤寂,讓生命就這樣遺憾地劃上了終止符。
我深深的不解。
好死不如賴活著的茍且,在當時是稀缺的,對他們來說更是不屑,深刻洞悉人情世故卻孤傲自尊,決不妥協。
沒有了工作,停發了稿酬,還能和妻子在自家小花園里種玫瑰、喝咖啡、抽煙斗、彈鋼琴……臨終不忘續交房租、給保姆留下生活費、給自己留出火葬費……與妻子朱梅馥一起安安靜靜的離開這個世界(將被褥鋪在地板上,以免踢到凳子擾了鄰居)。
他們努力過,至死都在堅持。
想到的,做不到;做到的,改變不了。
那是悲壯的事實,是命運。
后來,曾有許多人震撼、感慨而反復追想,因為不愿蒙羞而茍活者有之,而將最后時刻規劃得如此精細、負責,將最激憤決絕的壯舉做到如此理性、從容者,實在不多。
受到打擊、傷害、挫敗,人會很自然地灰心、低落。
然而,我還是想問,這些真的強悍到可以左右心的方向嗎?為什么沒有更多的智慧和方法,讓他們的心變得安然,像山一樣堅定、博大。
他們可知,再強大再杰出的人都必須學會甘心,遵從命運。
人于世事往往存在兩種狀態:一是銳意進取,二是任其自然。
一些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快樂的。
力求變化,即使最終改變不了什么,他的成就感在于追尋的過程。
還有人,樂知天命也是快樂的,盡力而為,適時隱退,接受不可改變的事實,也許不夠積極,卻也從容自在。
就像那些文人,指點江山不在政壇,而在文字中縱論古今,江山在手,同樣心懷天下地引領世人,予人源源不斷的力量。
"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前些年,上海曾舉行過一項名人評選,傅雷排第三,僅次于巴金和陳毅。
可見,在人們心底,那傷、那痛那份敬佩與感動,還在。
我在想,如果歷史改寫,他們夫婦毅然在困境中挺了過來,這本《傅雷家書》還會進入我們的視野嗎?即便人在書也在,想必讀書的我們心境也會不同——少了幾層憐君薄命的情懷。
一個人在逆境中,幾多沉浮幾多磨難,與命運抗爭,也懂得與命運和解,相視一笑,前怨盡消,該有多么的美好!
【傅雷家書讀后感3000字】相關文章:
《傅雷家書》傅雷02-09
《傅雷家書》傅雷11-05
傅雷散文《傅雷家書》09-21
《傅雷家書》11-08
傅雷家書是傅雷寫給誰的08-18
傅雷《傅雷家書兩則 》11-08
《傅雷家書兩則》傅雷11-08
《傅雷家書》讀后感05-11
傅雷家書讀后感09-21
《傅雷家書》經典讀后感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