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人性的枷鎖名著讀后感范文(通用16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性的枷鎖名著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人性的枷鎖名著讀后感 1
歷時一個月,斷斷續(xù)續(xù)讀完毛姆的《人性的枷鎖》,并沒有規(guī)定每天投入多少閱讀時間,而是在思緒不清、無法繼續(xù)完成手頭比較重要的任務時,翻開讀上一會兒。也正是這樣毫無計劃的間斷式閱讀,使我有時間在接受下一個情節(jié)時思考菲利普人生的各個階段。坦白說,看到“全文完”時,松了口氣,終于結(jié)束了,并不是篇幅長短導致的疲倦,而是跟隨者菲利普的半生,體會他所體會,感悟窮困潦倒且無希望兜兜轉(zhuǎn)轉(zhuǎn)的生活,太煎熬了,我甚至都惶恐,閱讀下一章時,菲利普會不會餓死在他躺過的街頭,再也沒法品讀他糟糕的人生境遇。
事實證明,主人公永遠帶有主角光環(huán),這倒不是去諷刺最后的結(jié)局,當看到菲利普能融入家庭采摘,能順心順意的不考慮錢財這般“紳士”所摒棄不談的身外之物,能確定自己的心意不再困死在那個皮膚發(fā)青、身材絲毫沒有豐裕觸感的“騙子”身邊,還是有種烏云撤離,看到久違的陽光的舒暢。
作者塑造的“菲利普”并不是我喜歡的人物形象,怯弱甚至有些許自私,執(zhí)拗且放不下自尊心,甚至于,當他期待伯伯早點逝世而繼承家產(chǎn)以擺脫日復一日設計服裝手稿,在七八月份夏日整天浸濕在咸臭的汗水中,看到這里我再不能因其身體缺陷而保留一絲憐憫。期待著不知何時才能改變困境的他人之物,而不是通過自身努力去改變現(xiàn)狀,只能做一位凄慘的白日夢想家。
即便如此,菲利普的思考也造成了不小的觸動,他對“生命是什么”、“存在的意義”的`思考,促使我同樣去思考活著的意義與價值。讀書筆記m生命是什么,也就是從有到無的過程,什么都不是,只是一個過程。從最初擁有生命的那刻起,到擁有財富、感情、家人以及一切,再到最后兩袖清風躺在病床上,記憶里最后只留下親人的眼淚,再也沒有其他。
既然如此,存在或者活著還有什么意義?當然有,它雖是過程,但對于每一位襁褓中的嬰兒甚至是當下的我們來講,都是未知的過程,我們都無法預測會遇見誰,過著怎樣的生活,風餐露宿還是金碧輝煌。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拿著唯一一把鑰匙,對應著獨一為二的人生之門,打開它,相當于解下你自身的枷鎖,擁抱未來。
人性的枷鎖名著讀后感 2
《人性的枷鎖》是毛姆的一部小說。初識毛姆,緣于《月亮與六便士》,讀罷,掩卷長思,月亮代表完美的理想,六便士代表骨感的現(xiàn)實,我們仰望高高月亮時,總會忽視腳底下的六便士;我們追求六便士時,又總會忘了純潔的月亮。月亮與六便士,無論想要什么都是你的選擇,我們均有選擇的權(quán)利。處于混沌中的人們,難以兩全,追求“六便士”的同時炫耀是在追求“月亮”。
如果說《月亮與六便士》是探討理想與現(xiàn)實的話,而《人性的枷鎖》便是在追尋生命的意義,跟著菲利普,我們看見了束縛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有形無形的枷鎖,最終尋得出路還是困頓其中,我想毛姆的作品為我們點亮了一盞黑暗中的明燈。
主人公菲利普先生一生都在與枷鎖作斗爭。從小殘疾的他敏感而自卑,但是他有一個很好的出身,父母雖然去世的早,但給他留下了一筆不小的.財產(chǎn),他可以自由去選擇他的學業(y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他用善良和真誠,收獲了友誼和愛情,自卑的枷鎖也蕩然無存。成年后,情欲又給他帶來枷鎖,他不斷掙扎在情欲的枷鎖里,經(jīng)歷了那么多事之后,他想明白了一切。在追求理想的途中,他又面臨了抉擇,是愛情和家庭?還是周游世界,探索人生?最后他選擇了家庭。
不難看出,這里的枷鎖是指生理上的殘疾,情欲的難以控制和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艱難。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和菲利普一樣,只不過我們沒有毛姆的文筆,難以用文字書寫自己的不甘和掙扎,只能活在麻木的生活里。所以,某種意義上,毛姆將我們的生存狀態(tài)在很久以前就進行了深度的刻畫,再讀毛姆,可以更加認真的審視自己,尋找更適合自己的方向,早日擺脫枷鎖。
我們每個人都能從中尋找到那個自己,我們都曾為自己身上的某些缺點而自、和痛苦,或為生活的艱辛而喪失信心,那是真實的自己,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敏感情緒。我們要做的是打破命運的安排,努力去尋夢,堅持到底,領(lǐng)悟人生的真諦。
人性的枷鎖名著讀后感 3
用幾天的時間看完了毛姆的經(jīng)典作品《人性的枷鎖》,之前以為這本書的主題是愛情,看過才發(fā)現(xiàn),他不僅僅是關(guān)于愛情,還有親情,友情,職業(yè)選擇,生活方向等等我們?nèi)松卸紩龅降母鞣N迷茫和反思。
故事圍繞著主人公菲利普·凱利展開,剛開始,他還是一個敏感脆弱的小男生,一路跌跌撞撞,在感情的枷鎖中掙扎,在生活的.汪洋中迷茫,慢慢的他找到了人生方向,掙脫了青春迷茫的枷鎖,蛻變成熟,步入三十歲的人生階段。
菲爾普斯,他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天生畸形足讓本就孤獨的小男孩,變的更加敏感脆弱,自卑感讓他既想融入集體,又不敢向他們敞開心扉,努力討好卻始終得不到同齡孩子的尊重,就這樣,他一路磕磕絆絆,努力逃離童年的孤苦,以為長大了,就自由了,卻發(fā)現(xiàn),生活永遠都不會讓你好過。
在友情里,菲利普斯經(jīng)歷過同伴的背叛,也經(jīng)歷過摯友的不離不棄;在愛情里面,菲利普斯遇到了撕心裂肺的愛,也遇到了不屑一顧的被愛;在親情里,父母的早逝,讓他很少感受過家庭的溫暖,寄養(yǎng)在大伯家,讓他對家的概念更加模糊。
菲爾普斯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卻是一個非常真實的人,是你,也是我。時而善解人意,時而尖酸刻薄,時而慷慨大方,時而吝嗇小氣,時而慈悲,時而冷漠……月有陰晴圓缺,菲爾普斯就像那輪月,陰晴有時,時而明亮,時而黑暗。
也許這就是人性,十惡不赦的魔鬼極少,盡善盡美的圣人鮮有,大部分都是介乎于黑與白的凡夫俗子,快樂有時,悲傷有時,自私有時,犧牲有時,掙扎有時,解脫有時……盡管如此,我們明知道會受傷,還是會去愛,明知道總會被生活打敗,還是會努力生活,明知道有一天會死,還是會好好活著,也許到頭來,我們還是會被人性禁錮,但卻從不放棄掙扎。
最后,借用高曉松的一段話,也許無法解答你我生活中的難題,至少可以緩解一下心中的疑惑。
我們早晚被生活打敗,只是你能堅持到下半場的什么時候,換人名額用完,體力用光,最終還是會被生活打敗,所以當你有能力的時候一定要狠踹生活,因為生活絕對不會因為你膽小怯懦什么都沒干而饒了你。
人性的枷鎖名著讀后感 4
今早要給自己心理建設,一早就要建設,今天RDF的早培結(jié)果出來了,我們妥妥的沒有入選,當了分母。
人總是期望越多,失望也越多,尤其是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雖然平庸,但是孩子是天使,是無限的可能,所以,對孩子也是無限的期待,開口式的期待,總覺得孩子有自己不知道的潛力、潛能,未知的稟賦,期盼著驚喜,為此,付出自己的心血,物質(zhì),精力和殷殷厚重的期待,然則,要知道養(yǎng)育孩子就是升級打怪的過程,是漫長的路途,應該做到的是不以小得而嘚瑟,不以小失而暴躁。
剛看完毛姆的《人性的枷鎖》,文章漫長而瑣碎,其實也正如人生,菲利普是個自小失去父母的殘疾兒童,腳先天有點跛,母親去世后他被伯父帶回家,伯父是位自私封閉的牧師,一切的付出只為了死后可以得到救贖,可以進入天堂,伯母是個干瘦克己的老太太,對菲利普有愛,也期望被愛,菲利普之前進的公學,以進入牛津大學成為牧師為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對自己自己的選擇有了質(zhì)疑,也有了搖擺,在此過程中,一些外在人的關(guān)注,伯父,校長,因缺乏那么一點點了解,一點點耐心,所以菲利普搖擺偏向了離開,他最終選擇了去德國學習語言,為更多的機會,學習了兩年,也認識了自己畢生的朋友海沃德,發(fā)現(xiàn)虛度光陰后,回到伯父家里,按照伯父的意見,進了會計師事務所做簽約伙計,無聊克制的干了一年后,菲利普知道自己對數(shù)字根本沒有天賦,在大家的鼓勵下他覺得自己可以在繪畫上有所發(fā)展,他執(zhí)意要去巴黎學習繪畫,這個不務正業(yè)的決定受到很多的阻礙后,在伯母的金錢援助下,他最終到了巴黎。在巴黎學畫的兩年,他認識了很多人,克朗肖,一個落魄的詩人,送他一塊波斯掛毯讓他尋找人生意義的人,他反思自己內(nèi)心和自己的能力,認為不想做一個二流的畫家而最終放棄了畫畫,最終選擇了跟自己的父親一樣職業(yè),從醫(yī),與人打交道,可以給人自由的工作,憑著一技背著箱子走天下。在這里他認識了自己糾纏了半生的女招待米爾德麗德,一個平胸窄臀但面貌清秀美麗的虛榮的`姑娘,并因為他的善良溫和,認識了樂觀豁達有趣的阿瑟尼一家,認識了孤獨又暴躁的索思醫(yī)生,并因為他們改變了自己的生命軌跡。
在此過程中,有因為投機股票而使自己破產(chǎn)無力繼續(xù)學醫(yī)的幾年,為了謀生,他進了阿瑟尼工作的貿(mào)易公司做導購,體驗了謀生的疾苦,最終因為自己的繪畫基礎(chǔ)而在貿(mào)易工作做到相對輕松的服裝設計。有與阿瑟尼一家相處的幸福開心滿足,在田園摘啤酒花的愜意優(yōu)美,并在此他與薩利敞開了心扉,永結(jié)連理。有做產(chǎn)科實習醫(yī)生,對人間百態(tài),人家疾苦的體會,生活不易,麻木茍且。更有伯母去世,伯父的冷酷無情,菲利普生活的磨難,盼望繼承遺產(chǎn)的迫切,甚至是罪惡,文章細致,故事娓娓道來,讓人感慨萬分。
菲利普在追求自己一生所向時,可謂是幾經(jīng)波折,按照現(xiàn)在父母培育孩子的理念看,也是虛度光陰,任意隨性,但是細看其經(jīng)歷,所有的過往都是財富,在貿(mào)易公司謀生的日子里,繪畫基礎(chǔ)和通曉德語讓他拿到更好的收入,在日常生活中,繪畫學習對其發(fā)現(xiàn)生活,發(fā)現(xiàn)大自然之美都有很大的幫助,讓他更加的熱愛生活,在這個雜亂的世界里能保持對世界的熱愛,不絕望,不放棄,不消極。最后因為薩利或許的懷孕,讓菲利普徹底的反思了一下自己,他認識到自己一直活在未來的美好中,而應該抓住的,享受的是現(xiàn)在的美好,菲利普放棄了自己長久以來追求的夢想之境---西班牙及環(huán)球旅游,作為索思醫(yī)生的醫(yī)院合伙人,踏踏實實的與薩利在法恩利海邊小屋共度一生。
這本書厚重有質(zhì)感,有生命的思考,人性的思考,內(nèi)心的反思和對于人漫長一生諸多偶然的釋然,涉及人物眾多,各有鮮明的特點,海沃德的夸夸其談,克朗肖才華與世俗生活的折磨,克拉頓對藝術(shù)的忘我追求和需要釋放內(nèi)心的無力感,如籠中困獸無出口的挫敗感,又不放棄的孜孜尋求,都讓人深受感染,認識到人的多樣性,人在世上生活的千姿百態(tài)。存在就是有道理的。
在孩子的養(yǎng)育過程中,如龍應臺所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看了《人性的枷鎖》終究明白,人無論在世上如何的輝煌,如何的奮進,如何的努力,如何的尋找生命的出口,終于一切將歸于平庸,歸于實實在在的生活,生命是一條沒有回程的旅行,孩子是一段旅程的陪伴,放平心態(tài),接受孩子的平庸,也許一切的煩惱和焦慮都會迎刃而解。
人性的枷鎖名著讀后感 5
這段時間一直在看毛姆的《人性的枷鎖》,書有點厚,我讀的也很慢。快一個月了,才讀了不到一半。文字并不艱澀甚至描寫的很優(yōu)美,在緩緩的故事節(jié)奏的帶領(lǐng)下,我也跟著一起回顧著自己的成長歷程。
成年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一直在一個不太好的狀態(tài)中彷徨。仿佛被什么東西框定住了,只能在有限的范圍里伸縮。而前方的路,似乎又一眼能望到頭。我焦慮、想要改變、用力掙脫。但似乎周圍有個漩渦,牽引著我往里越陷越深。外在力量越來越大,對抗越來越累,把我折磨的.精疲力竭。我開始迷茫,不知道前方的路在哪里。我開始自我懷疑,不知道對抗有什么作用。我開始恐懼,不知道脫離了主流的既定規(guī)則是不是錯誤的。就這樣不斷地被消磨直到殆盡,麻木、接受、放棄抵抗,就這樣在這局促的空間里被無限遏制著。
其實一開始,還是羨慕毛姆筆下那個主人公青年時期那些多姿的彩的人生閱歷的。但之后想來,自己其實更折騰。
一邊看著主人公不斷思考,掙脫束縛在自己身上的枷鎖;一邊我自己也思考著自己這些年到底岀了什么問題,為什么感覺自己被困住了。我覺得我的外面是紛亂的世界,而我的內(nèi)在卻是一片荒蕪。
我從內(nèi)心出發(fā)去界定,設法去看清被既定認知束縛住的自己。我試圖補充養(yǎng)份,各種豐富的、有層次感、朝氣蓬勃的陽光和色彩。終于,我的內(nèi)在重新鮮活起來,我明白了自己應該去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上更多的可能。
我覺得找回了我自己,我解放了我自己。
人性的枷鎖名著讀后感 6
關(guān)注我們《人性的枷鎖》是英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的長篇半自傳體小說,具有多方面的價值和意義,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書評觀點:
小說生動地展現(xiàn)了人生中各種“枷鎖”,如宗教、情欲、理想等對人的束縛。菲利普自幼受到宗教的影響,曾虔誠地祈求上帝治愈他的跛足,但最終失望,這使他開始質(zhì)疑宗教的意義,宗教成為了他的第一道枷鎖。在愛情方面,他對米爾德麗德的癡迷和執(zhí)著,讓他陷入了痛苦的深淵,愛欲成為了他難以掙脫的第二道枷鎖。而在理想的追尋中,他不斷地嘗試不同的職業(yè),從牧師、會計到畫家,再到最終選擇學醫(yī),這種對理想的迷茫和探索構(gòu)成了他的第三道枷鎖。這些枷鎖是普遍存在的,讀者能從菲利普的經(jīng)歷中看到自己在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束縛和困境,引發(fā)強烈的共鳴。
作品深入探討了人生的意義這一哲學命題。菲利普在經(jīng)歷了種種挫折和痛苦后,最終領(lǐng)悟到生活毫無意義,也不可能改變成另一個樣子,只有摒棄人生的幻想,掙脫精神上的枷鎖,才能成為自由人。這種對人生意義的思考是深刻且具有啟發(fā)性的,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也不禁反思自己的人生。
主人公菲利普是一個復雜而真實的人物形象。他天生跛足,性格孤僻、敏感、執(zhí)拗,但同時又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對自由的渴望。他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地犯錯、不斷地反思,既有軟弱和迷茫的時刻,也有勇敢和堅定的時候。例如,他在愛情上的盲目和執(zhí)迷不悟,讓他受盡了折磨,但他也能夠在經(jīng)歷痛苦后逐漸覺醒,重新審視自己的感情。這種復雜的性格使得菲利普成為了一個令人難忘的角色,讀者能夠感受到他的痛苦、掙扎和成長。
小說中的配角也都性格鮮明,各具特點。比如虛偽的牧師伯父、善良的阿特爾涅一家、淺薄自私的米爾德麗德等。這些配角與菲利普的'互動,進一步豐富了小說的情節(jié),也從不同角度展現(xiàn)了人性的善惡美丑。
小說情節(jié)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菲利普的人生經(jīng)歷充滿了戲劇性,他的每一次選擇和遭遇都緊緊抓住了讀者的心。從他在學校的遭遇、愛情的挫折,到職業(yè)的選擇和生活的困境,每一個情節(jié)都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人入勝,使讀者仿佛置身于菲利普的世界中,與他一同經(jīng)歷著人生的起伏。
毛姆的寫作風格簡潔明了、樸實無華,語言流暢自然,具有很強的可讀性。他善于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和情感變化,使讀者能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思想和感受。同時,他的敘述方式也很巧妙,常常采用倒敘、插敘等手法,增加了小說的層次感和懸念感。
小說創(chuàng)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當時西方社會正處于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危機之中。小說中所展示的“充滿恐怖的現(xiàn)實世界”,正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通過菲利普的經(jīng)歷,讀者可以看到社會的冷漠、人性的丑惡以及人們在困境中的掙扎,從而對那個時代有更深刻的認識。
總的來說,《人性的枷鎖》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內(nèi)涵和藝術(shù)價值的小說,它不僅是毛姆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經(jīng)典之作。它讓讀者在感受菲利普的人生故事的同時,也能夠?qū)ψ约旱娜松M行思考和反思。
人性的枷鎖名著讀后感 7
思來想去,對于一本極其鐘愛的書,最重要的時間不是閱讀過程耗費的30小時,而是讀完之后1小時的感悟和總結(jié)。完整的讀后筆記能進一步吸收其中的營養(yǎng),也可避免多年以后回想這本書的時候只記得書名和模糊的好感。
內(nèi)容簡介:《人性的枷鎖》是一部現(xiàn)實主義的半自傳體成長小說,故事以毛姆的親身經(jīng)歷為藍本,描述了身患殘疾的主人公菲利普從孤兒到長大的完整過程,親情、愛情、友情、藝術(shù)、理想,在重重枷鎖中,苦尋自由而難得,最終發(fā)現(xiàn)這些都是人性的枷鎖,從而走向釋然。
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在于,作者對自己人性的自私、偏見、洞察、反思、感悟等毫無掩飾地剖析和展示,講述了發(fā)現(xiàn)自己的枷鎖、被枷鎖所困、走出枷鎖的全過程,可以理解為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公開于世,毫不遮掩任何骯臟以求全自身。
菲利普的人生體驗了很多職業(yè),每一行都堅持不久,這種多變有時候是因為自己對于生活價值的追尋,有時候則單純因為內(nèi)心的浮躁。從我的觀感來看,他是一個做一行厭惡一行的人,不符合我個人的觀念,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在這些繁雜的經(jīng)歷中遇到的一切,正好勾勒成這部我喜歡的小說。他的行為正確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每一個階段對身邊人物的觀察、對當下處境背后意義的思考以及對人性枷鎖的掙扎,是非常清晰和深邃的。
第一階段:帶著跛足出生即喪親,寄宿在伯父家。伯父是牧師,菲利普因此接觸到了宗教信仰觀念,無知地相信上帝的存在,也奠定了自己羞于表露情感、善于用沉著冷靜偽裝自己的性格,畢竟寄人籬下需要察言觀色。
第二階段:前往皇家公學上學,本質(zhì)上還是宗教信仰的延續(xù),因為這個學校的畢業(yè)生大部分都去了教堂從事牧師等相關(guān)工作。菲利普在這里正式地遇到了第一個枷鎖,即同學們對于自己跛足的嘲笑,讓菲利普成為了眾矢之的,自尊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內(nèi)心變得敏感和防御,以至于后面好不容易交到了一個同性好朋友,卻因為這個好朋友和別人走的比較近而氣急敗壞。
“一個高年級的男孩靈機一動,模仿菲利普笨拙地跑了幾步。剩下的人看見都捧腹大笑,也開始一瘸一拐地繞著菲利普跑,他們大喊大叫,笑聲刺耳。所有人都被這個新發(fā)現(xiàn)的樂子逗得不行…這些男孩都忘了游戲的事,只顧著戲弄菲利普。菲利普被眼前的一幕嚇得大驚失色。他不能理解為什么這些人要嘲笑自己。他從來沒有這樣害怕過,心怦怦亂跳,氣都喘不勻,只能愣愣地站在那,眼睜睜地看著男孩們大笑著,繞著他跑,模仿自己一瘸一拐。他手足無措地呆站在原地,咬著牙不讓自己放聲大哭。”
正因此,菲利普開始將其對宗教的信仰付諸實踐。
“他覺得只有配合著吃苦受難的禱告,才會被上帝認為是最有誠意的。手腳的'麻木冰涼是給上帝的最好奉獻。他跪下來,臉埋在雙手中,用盡全部的力量向上帝祈禱希望自己的跛腳能夠復原。”
當他后來發(fā)現(xiàn)虔誠的禱告無效時,便徹底丟棄了宗教信仰,這也是他中途輟學前往海德堡學語言的核心原因。
第三階段:前往海德堡學習語言,在這里呼吸到了自由。遇到了朋友海沃德,這個人對于性的態(tài)度以及對法國浪漫的描繪改變了菲利普:對性的態(tài)度讓菲利普在這方面充滿好奇,加之剛好在這里見識到了一對情侶,便更加好奇想要體驗愛情;對于法國的描繪則讓菲利普始終埋藏著一顆前往法國體驗浪漫的種子。在期間的一次假期,菲利普回到了牧師家中,遇到了威爾金森小姐,這是牧師當年為了讓菲利普在海德堡有地方安居而求助的一個親戚,彼時剛好請到家來以表感謝。菲利普把對于愛情的好奇向往一股腦施加在了威爾金森小姐身上,也因此得到了威爾金森小姐的鐘愛,但實際上他并不愛她,最終的結(jié)果就是動情的威爾金森遍體鱗傷,包括生理和心理。
“每天早晨,他對她一丁點兒興趣都沒有;到了下午,才開始稍稍有點喜歡;但是一入夜,只要摸一下威爾金森的手,他都能興奮半天。”
在假期的結(jié)束,倆人即將分別之時,“他站在石階上,威爾金森小姐飛快地親了他一下。火車開動,她縮在車廂一角,悲慟地抽泣起來。菲利普在回教區(qū)的路上卻覺得像是卸下了擔子。”
此后,威爾金森不斷給菲利普寫信,包括菲利普去了法國之后,但是菲利普卻把她當成了貼皮膏藥,盡力甩開。這段感情是菲利普作為一個男人,出于好奇和性欲去追求一個女生所導致的悲劇,因為這樣的出發(fā)點錯誤但難以辨別。女生們與其因為這個故事去討厭這本書,為何不把這個故事當成警醒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呢?
第四階段:倫敦學會計,這段經(jīng)歷是為了避免從海德堡輟學回來之后無事可做而作出的選擇,堅持不久便終止了,期間由于出差去了幾次巴黎,接觸了繪畫,便下定決心前往巴黎學習藝術(shù)。
第五階段:巴黎學畫畫,這部分我認為是全書的精華,作者把巴黎藝術(shù)家的生活細節(jié)展示給了大家,從心理活動到日常習慣,毫無保留,生動具象,讀起來感覺自己結(jié)交了不少巴黎藝術(shù)家。菲利普在這里學習了審美,且以此為抓手思考人生,遇到了諸多對自己影響深遠的人,包括喜歡自己的范寧普里斯,這個女生最終因為貧窮饑餓而死,在學畫期間一無所成,臨死之前寫信給菲利普這么說,“我再也堅持不住,想到讓別人碰我的身體,我就受不了,我把所有的東西留給你。”
這個女孩本質(zhì)上是質(zhì)樸、對繪畫充滿熱情的,但是在菲利普眼中,就是一個自負、令人討厭的小丑。這個女孩的死讓菲利普意識到追逐藝術(shù)的風險:可能到頭來一事無成,生命也因此毫無意義,因為不成名就沒有任何收入。
巴黎學畫期間他遇到了生命中的大部分人,全書在這部分洋洋灑灑,毫不吝嗇地把每個人的特色和風格展示給讀者。當時在看這段的時候,竟錯誤地感覺自己對藝術(shù)的鑒賞能力都提升了,或許真的有些許提升。藝術(shù)家們之間對于哲學、藝術(shù)、生命的思維碰撞,很容易激發(fā)讀者的思考,算是本書的一大亮點,很難短短幾句話寫出點什么來概括。
“起先他對印象主義畫家的作品只是嘆為觀止,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演化成崇敬之情。他發(fā)現(xiàn)自己也開始像其他人一樣嘖嘖稱贊馬奈、莫奈和德加等人的成就。”
“最讓他心里放不下的,是范寧的努力全都白白付諸東流。沒人比她更刻苦,也沒人比她更虔誠。她全心全意地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不難看出這種堅如磐石的自信心一點作用也沒起。”
受制于現(xiàn)實和對自身藝術(shù)天賦的質(zhì)疑,最終菲利普選擇放棄。但是這段時間的體驗和成長將會伴隨他一輩子,為他的生活增添些許溫暖。
第六階段:倫敦學醫(yī)。這里最重要的感情線是他和兩個女人:米爾德里德和諾拉之間的故事。米爾德里德在感情上把菲利普傷的體無完膚,但是我個人感受下來,菲利普對米爾德里德的追求始于征服欲,在被無數(shù)次的戲耍之后演繹成了偏激,再往后被毫無底線的玩弄之后,演繹成了將她作為一個用以觀察人性能夠無恥到什么地步的工具,最終的最終,菲利普對她的感情,變成了同情和因為可以幫助當初追不到的人而讓其對自己徹底依賴,那種內(nèi)心的滿足,從始至終毫無愛意。諾拉對菲利普是真愛,但這種單相思就像菲利普對米爾德里德,不同的點在于諾拉被甩之后,選擇了安穩(wěn)地過自己的生活,斷的干干凈凈。這段故事充滿戲劇性,也算是全書的精華,菲利普在絕望之中深刻體會人性的枷鎖,也為他后來的成熟鋪上了一層厚厚的水泥。
第七階段:遇到薩利。往后的菲利普和以前大不相同,以前更多地是偏見、自私和傲慢,經(jīng)歷了上述幾個階段之后,變得成熟、溫暖和大度。全書能夠以遇到薩利結(jié)局,我認為是對菲利普一生最大的恩賜。
印象比較深刻的一段,是菲利普面對一個寫實主義的畫作頓悟,一下子拋棄了之前崇拜的印象主義和理想主義,也有可能是毛姆有過類似的頓悟,所以走現(xiàn)實主義寫作路線。
“如今的菲利普以一種不屑的眼光看待理想主義。他一直以來都對生活充滿激情,而他接觸到的大部分理想主義卻只是教人膽怯地逃避生活。理想主義者無法忍受人世間的沖撞騷動,所以總是離群索居。他沒有力量奮起反抗,只能將這種反抗詆毀為惡俗。”
“骯臟、罪惡、缺陷,統(tǒng)統(tǒng)只是過眼云煙;他想看到最真實、赤裸的人。每當遇到卑鄙殘暴、自私貪欲的行為,他都興奮地不停搓手:唯有這些才是真實啊!他在巴黎學到,世上本無美丑,有的只是真相。對美的追求不過是感情用事罷了。”
“他模糊覺得似乎有比自己一直崇拜的現(xiàn)實主義更好的思想,而且那顯然不是只能讓人消極避世的、軟弱而蒼白的理想主義。它強勁有力,充滿氣魄;它能坦然接受生命中的活力與懈怠,丑陋與美麗,懦弱與勇敢。它其實還是一種現(xiàn)實主義,只是被推到了更高的層度;事實在這里得以大見天日,暴露于一道耀眼的明光之下。”
印象還比較深的一段,是最終菲利普對于人生的感悟。
“當你的手里握著生命厚重的經(jīng)紗時,一旦清楚這世上本無意義可言,就能頗為自足地選擇幾根緯紗,編成想要的圖案。有一種圖案最為醒目、完整、美麗,它描繪了從降生到成人,從婚戀到育子,為了一口果腹的干糧疲于奔命,最終在床榻上與世長辭。除此之外,生命還呈現(xiàn)出一些別的格局,錯綜復雜而精彩紛呈,只是其中尋不到幸福和成功的蹤跡。”
“菲利普覺得放棄對幸福的追求就是放棄自己最后的一絲幻想。之前,他總以過得是否幸福來衡量生命的價值,可最終卻只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生活過得一塌糊涂,而現(xiàn)在,他意識到也許衡量生命價值的標準并不在于此。幸福和痛苦都無關(guān)緊要。它們就像其他瑣碎的細節(jié),一同被設計到生活的圖案之中。”
人性的枷鎖名著讀后感 8
“菲利普面帶笑容,抓住了莎莉的手,緊緊地攥在自己手里,此時此刻,太陽當頭,陽光燦爛。”
菲利普的故事,至此講完,我也隨之長長舒了一口氣,一下子變得輕松起來。上下兩集共870頁的巨著,以圓滿的結(jié)局而告終。
在《序言中》,毛姆說《人性的枷鎖》是一部自傳體小說而不是自傳。1915年出版《人性的枷鎖》,當時41歲的毛姆寫此書必然是在三十多歲,可見這是毛姆的一部早期成長史。故事從菲利普九歲寫起,到約三十歲和麗莎結(jié)婚結(jié)束,其間二十年前的生活歷程,讓我們見證了一個人的成長過程。
一個人來到這個世上,有諸多不可選擇的東西,而且必須要被這些東西所捆綁,諸如身體狀況、家庭教育、生活條件等。
主人公菲利普出生在一個宗教家庭,且是一個瘸子。他的父母在他九歲時相繼去世,成為孤兒的他不得不跟著伯母伯父生活。伯父是一位基督教牧師,伯母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菲利普的童年必須受到宗教的熏染,每天他要讀《圣經(jīng)》周末要坐在教堂里虔誠地地禮拜,這種枯燥無味的活動讓他毫無興趣,可是當聽大伯說上帝無所不能甚至可以搬動大山時,他有了意志,不惜在寒冷的冬天光著身子跪地祈禱,真誠期待上帝治好他的跛腳,但沒有。
他開始認為“信仰是外部強加給他的,那完全是新的環(huán)境和榜樣所起的作用。”他毫不猶豫地拋棄了童年時代的信仰,像脫掉他不再需要的斗篷一樣卸掉了捆綁在他身上的宗教枷鎖。
菲利普日漸長大,對環(huán)境的認識讓他有了新的發(fā)展方向,他要畫畫。他在兩年的畫畫期間思考了許多問題。“菲利普經(jīng)過苦思冥想,得出一個結(jié)論:凡是真正的畫家、作家和藝術(shù)家,身上總有那么一股力量,驅(qū)使他們把全部心神都放在事業(yè)上,這樣一來,他們不可避免地要讓個人生活從屬于藝術(shù)事業(yè)。實際只是受到主宰他們的本領(lǐng)的愚弄。生活從他們的`指縫間流過,他們一輩子就好像沒活過似的。菲利普感到,生活就該好好地過,而不應只用作會話的題材。他要經(jīng)歷各種各樣的經(jīng)歷,從人生的瞬間吸取生活所提供的全部激情,最后他打定主意要采取某種步驟,并承擔其后果。”菲利普問了他的畫畫老師,如果注定只能是個二流畫家,他寧可放棄。就這樣,菲利普卸去了只能當個二流畫家的枷鎖,他決定從醫(yī)。
在學醫(yī)的過程中,菲利普認識了米爾德里德。這個他看上去不漂亮的點心店女招待,最后卻讓他瘋狂地癡迷地愛上了她。他也知道米爾德里德并不喜歡他。自始,菲利普就知道這一場畸形的戀情,但他卻左右不了他的內(nèi)心。這一場戀愛讓菲利普飽受了屈辱和折磨,他曾對米爾德里德說:“我曾經(jīng)認為我可以設法讓你愛上我,但現(xiàn)在我明白了,那是不可能的。”最后,米爾德里德的墮落,使菲利普慢慢厭惡了她而卸去了情感的枷鎖。這一枷鎖,不像宗教和畫畫卸去的那么簡單,而是需要時間的來松綁。
菲利普投機股票虧本負債,不得不受貧困的煎熬。他無奈地流露街頭,若不是朋友在他困頓時收留了他并給他謀到一份“顧客招待員”的工作,他還不知道會怎樣呢。正是和朋友阿特爾涅一家的愉快來往,讓菲利普結(jié)識了阿特爾涅的女兒,成就了一個圓滿的家庭。
故事的結(jié)尾有些平淡,但也反映出拉一個道理,一個人來到這個世上,學習、工作、結(jié)婚、生兒育女,直到去世,這是一種最簡單也是最完美的線條。
毛姆筆下的故事,總是在細節(jié)中給人以啟發(fā)和深思。他的話字里行間透著哲思與睿智,讀來頗有收益。
菲利普的成長經(jīng)歷,是每個人生活在世的必然過程。縱觀人的一生,其實總在受著別人以為應該做的事情的影響,而不是為我們自己真想做的事情所左右。
如何對待人性的枷鎖,毛姆說的一段話很值得借鑒:“回想起自己走過的漫長人生歷程,他愉快地忍受了生活所加給他的一切。他忍受了生活變得如此艱辛的殘疾,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因此而受到扭曲,但他也發(fā)現(xiàn),同樣由于這種殘疾,他卻獲得了那種帶給他無窮樂趣的反省能力。要是沒有這種殘疾,他就永遠不可能目光敏銳地欣賞美,不可能熱愛文學藝術(shù),也不可能對生活中的各種景象發(fā)生興趣。他經(jīng)常受到嘲弄,遭到蔑視,而這一切都使他的思想轉(zhuǎn)向內(nèi)省,促使他心里開出朵朵芬芳的花。”
老子在《道德經(jīng)》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但凡事無均有兩面性,失此得比。不難想象,看似枷鎖的一面,同時也隱含著不為人知的優(yōu)勢,善于利用,便是成就。
“每個人都有缺陷,不是身體上的就是精神上的。
你永遠愛她,她就永遠美麗!”
人性的枷鎖名著讀后感 9
上帝在賦予人類自由的同時,又給我們套上了無形的枷鎖。人類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擁有了感情,最大的困擾也是擁有了感情,愛、恨、情、仇都無疑是人生的枷鎖。
“不知不覺間,菲利普養(yǎng)成了世上給人以最大樂趣的習慣——博覽群書的習慣;他自己并沒有認識到,這一來卻給自己找到了一個逃避人生憂患苦難的庇護所;他也沒有意識到,他正在為自己臆造一個虛無縹緲的幻境,轉(zhuǎn)而又使得日常的現(xiàn)實世界變成了痛苦失望的源泉。”(摘抄于書中第98頁)
因為孤兒和機緣巧合而過早地投入到書本的虛擬世界中,對兒童來說,是幸運還是不幸呢?不過感覺這一點倒與自己有點相像。從小就缺乏同齡的玩伴,于是跟著鄰家的打哥哥滿山跑,老爸在忍無可忍之下把我毒打了幾頓。兒時的童真又怎能忍受得了這般摧殘!內(nèi)向的我只能把自己埋沒于書海中,我把那里當做自己的樂園,當做避難所,所有的不快都可以在那里得到發(fā)泄和彌補。有得必有失,書畢竟是書,縱然里面的世界描繪得再好,也不過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幻境,是與現(xiàn)實相脫節(jié)的。久而久之,我們便會把自己關(guān)在那個小牢籠里,對身邊的環(huán)境產(chǎn)生不適,甚至是對身邊的人、事、物進行排斥。
菲利普自幼父母雙亡,天生坡腳,自幼由當郊區(qū)牧師的伯父威廉撫養(yǎng)。剛開始翻讀,還以為菲利普會受到伯父、伯母的虐待,飽嘗孤兒的痛苦,沒想到他的伯母居然把他當自己的孩子一樣疼愛。盡管在菲利普的眼里,他的伯母被描述得如此的令人反感,但她的愛是如此的真摯,她是真的心疼這個孩子。
菲利普是在浸透著宗教氣息的環(huán)境里長大的,很早就切身體會到了宗教的虛偽。曾經(jīng),他對上帝具有回天的神力這一點深信不疑,他熱烈而虔誠地祈求上帝在新學年開始前治愈他的殘疾。然而,時間證明那不過是一個謊言,是欺騙。菲利普熱愛生活,對未來充滿憧憬,不愿為了“侍奉上帝”而虛度自己寶貴的一生。于是,他不等畢業(yè)就毅然離開了死氣沉沉的皇家公學,輾轉(zhuǎn)于學畫,學醫(yī)。菲利普擁有著青年人的熱血,好高騖遠,不惜窮其一生去追尋人生的目標。同時,他的理想又都是迷茫的,都不能堅持到最后,只能在迷茫中追逐。但他至少勇于反抗,反抗他伯父的安排,反抗現(xiàn)實,反抗命運的'安排,這是值得深思的。
小說著重描寫菲利普如何掙脫宗教和小市民習俗這兩條禁錮人類精神的鎖鏈,力圖在混沌、紛擾的生活旋流中,尋求到人生的真諦。他飽嘗人間艱辛,歷盡世態(tài)炎涼,最后得出結(jié)論:生活就像一條波斯地毯,雖說色彩斑斕,令人眼花繚亂,實質(zhì)上卻毫無意義。
菲利普的人生枷鎖是社會的產(chǎn)物,那我們的呢?又時,我們的人生的枷鎖是我們自己給套上的,戰(zhàn)勝自己便是打開它鑰匙。
人性的枷鎖名著讀后感 10
《人性的枷鎖》是毛姆的一部小說。在假期的時候我讀完了這本書。現(xiàn)在覺得還有很深的感慨。
盧梭說過“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中”;《人性的枷鎖》是毛姆有自傳性質(zhì)的經(jīng)典作品,主人公菲利普天生患有腿疾,父母早亡,小小年紀被送去伯父家寄養(yǎng)。作為神父的伯父對小菲利普并沒有感情,而且他特別自私冷漠,造成了這個早熟的孩子愈加敏感害羞的個性。
菲利普最開始是陪朋友鄧斯福德去追求倫敦國會街上點心店的女招待米爾德麗德,他對這個“瘦長的個子,狹窄的臀部,胸部平坦坦的像個男孩”的女人第一印象就不好:“要在巴黎,誰也不會瞧她一眼”。不但如此,這女人還淺薄刻薄得要命,一副千金小姐般故作高傲的`派頭實在惹人討厭。
但正因為她對菲利普那愛答不理的傲慢態(tài)度嚴重傷害了菲利普敏感的自尊心,這從厭惡開始的感情在糾結(jié)抑郁中竟慢慢演化為了想念。不但如此,隨著米爾德麗德每一次對菲利普的玩弄、欺騙、侮辱的加深,菲利普那種必須獲取芳心的欲望反而愈加強烈,到最后竟然發(fā)展到出錢給米爾德麗德和露水情人度假尋歡的地步。
菲利普獨自一人在德國求學時,他日益增長的見識讓他覺察到,異教徒信奉自身宗教的虔誠程度,并不下于英國國教徒。研究神學的大學生維克斯向他揭示出,“一代人有著一代人的信仰”,“人們總是按照自身的形象來塑造神祗的”。
菲利普的人生道路并不順暢,他進行了很多嘗試經(jīng)歷了不少痛苦才逐漸解除了宗教、學歷、愛情、友誼、世人眼光、個性、世俗期待等等加諸在人一生中的種種枷鎖,獲得心靈的平靜與精神的自由。
人性的枷鎖名著讀后感 11
我認認真真的想了想,我是如何開始喜歡上毛姆的。這是無意中我的同事跟我提到了《月亮與六便士》,她說:“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及的夢想,六便士是為了生存不得不賺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膽怯地抬頭看一眼月亮,又繼續(xù)低頭追逐賴以溫飽的六便士?”說道這里她突然問我:“如果是你,你選月亮還是六便士?”我并沒有立刻回答她的問題,因為我在思考。
正因為我倆無意中談到的話題讓我對毛姆產(chǎn)生了極大地興趣。于是我買了他三本書回來慢慢看,《人性的枷鎖》是我了解毛姆的開始。
一篇關(guān)于格非的文章,《文學在讀者中尋找認同》,引用里面的一段話:從最根本的意義來說,文學是一項尋求認同的事業(yè)——作者通過寫作來尋求理解,尋覓知音,而讀者則通過閱讀,來發(fā)現(xiàn)作者與他們建立認同。我之所以愛上閱讀也是因為想要在作品中找到與作者有共鳴的地方,在迷茫的時候在書中尋找答案,然后學會思考,學會反思。小說中的主人公菲利普是一個矛盾的結(jié)合體,真實、糾結(jié);既不安于現(xiàn)狀,又沒有能力改變未來。我又何嘗不是自己想的.挺好的,可做起來又是另一回事。但我永遠比不上菲利普的一點是,他一直在不斷地嘗試,不斷奔波,他有一顆無處安放的心,他在不斷尋找生命的意義,而我卻沒勇氣邁出哪怕是一步,只好不甘心的安于現(xiàn)狀。
當菲利普發(fā)現(xiàn)自己的跛腳被別人嘲笑的時候,他好像感受到了生命的苦澀。他幼小的心靈模糊的意識到這種不幸與痛苦可能會和自己終生相伴。他開始變得敏感,不合群,在小小的學校里,默默忍受孤獨。中學時代,他擁有了他認為最好的朋友羅斯。但他渴望只有他一人擁有羅斯的友誼,所以當他看到羅斯和其他人玩的時候,他會憤怒、不安,好像被搶去了心愛玩具的孩子一樣無助,終于因羅斯受不了他歇斯底里的占有欲而離開他。最后就算他可以有機會進入頂端大學,可他還是急于逃離了那片讓他發(fā)瘋的地方。這一時期,菲利普的性格養(yǎng)成對他今后的生活和人走向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包括愛情。
他去了德國留學,到法國學畫畫,然后又繼承了父親的衣缽,從醫(yī),直到他找到生命的意義,最后終于知道自己要什么。
他放棄進入頂端大學的機會,非要這么折騰,哪怕別人說他當畫家失敗,當學徒失敗,但他說他不后悔。對啊,為什么要后悔呢?如果所有的東西都用一個標準來衡量的話,人生又有什么意義呢。
人性的枷鎖名著讀后感 12
看了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面紗,刀鋒,繼人性的枷鎖是放到最后來閱讀的。因為喜歡這么一本厚厚的大部頭書,你會不知不覺跟著作者游歷主人公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所愛所恨,所憫所怨。而后知后覺的將自身融入其中,來思索自身所活著的意義,追求的自由,渴望的愛情,心底的欲望。像一場洗滌心靈的`救贖,久久不能釋然抒發(fā)。
人類可貴之處就在于每每跌跌撞撞疼痛前行的路上,哪怕世俗再殘酷,我們?nèi)栽诓粩嘧非笙蛲敲篮玫纳睢6枷胍欢ㄊ亲杂傻模鞘庆`魂中噴涌出的渴望啊!)真,善,美作為衡量人性的標準,顯得重中之重,不可或缺。
愛情,我們將其傾盡心力去追求的,也終將會失去,因為我們誰也不曾真的屬于誰,我們甚至都不屬于自身。妙的是,它所帶給你那種幸福愉悅的感受,真實又幸福,但你最后又不得不為失去后的苦痛來買曾體會快樂的單!愛情會死亡,而溫情和習慣會取勝,就像愛有盡頭一樣,恨也有盡頭。然而不能確信的是,我們究竟是仍在愛著呢?還是只在痛惜失去的愛情呢?
我們每個人心里都有一道枷鎖,牢牢被牽制住,動彈不得。想要逃脫枷鎖便要一一尋求答案。菲利普已然躍過枷鎖勾勒出一幅精美絕倫,美不勝收的人生圖案。那你呢?
生命沒有意義,這是菲利普在經(jīng)歷了眾多人間冷暖,世態(tài)炎涼后得出的結(jié)論。但如果生命沒有意義,那我們又何嘗計較失敗,成功。我們也只是在這大千世界活出一個小小的自身,做自身想做的事,把能做的事做到更好,心之所向,我想這便是活著的意義,生存的希望。
人性的枷鎖名著讀后感 13
如果說《月亮與六便士》是一部天才的簡史,那么《人性的枷鎖》便是普通人的生活寫照。一個人的前三十年有高峰,有低谷,有激情,有消沉,有轟轟烈烈,有平淡如水,曾經(jīng)躊躇滿志,抑或卑微到塵埃里。古人云,三十而立,當活到這而立之年,說明已走過人生的三分之一,從本書中則可看到蕓蕓眾生的一個縮影。主人公菲利普幼年時失去雙親,跟著牧師大伯和伯母一起生活。跛足的存在讓他自卑,受到同學的嘲笑與欺辱,寄希望于上帝能醫(yī)治肢體上的殘疾。當發(fā)現(xiàn)于事無補以及牧師大伯的自私虛偽冷漠,改變了去牛津大學念神學成為一名牧師的初衷,到國外學習藝術(shù)繪畫,因意識到?jīng)]有天分改行做律師學徒,最后繼承父業(yè),成為了一名醫(yī)生。期間,他目睹了人生百象,也曾在幾段感情中失去自我無法自拔。因囊中羞澀流落大街,切切實實體會到生活中物質(zhì)條件得不到滿足時的尋死覓活之感。他想干一番大事,想周游列國,也想要一個家的溫暖。
菲利普從年幼到中年,掙脫了一個個人性的枷鎖宗教、倫理、世俗、情感,最終感悟出生活的意義,超然物外,走向自由。那么生活的意義是什么?答案就在克朗肖送給菲利普的波斯地毯里。地毯織工把地毯的格局編的錯綜復雜,并非出自某種目的,不過是滿足其美感的樂趣罷了。正如地毯織工那樣,一個人也是這樣度過其一生的。從生活、行為、感情和思想的五花八門的事件中剪輯些材料,他完全可能設計出一種有一定規(guī)律可循的圖案,一種錯綜復雜的圖案,或者一種色彩繽紛的漂亮的圖案。雖說,這興許不過是一種可自由選擇的幻想或許是一種荒誕不經(jīng)的幻象與縷縷月光混雜在一起的戲法而已。一個人可以從那寬闊無垠的生活長河中拘起幾滴不同的水,拼湊成一種格局,從而使自己心滿意足。“有一種格局,最明顯,最完美無缺,同時也最漂亮動人一個人呱呱墜地來到人間,漸漸長大成人,戀愛結(jié)婚,生兒育女,為掙片面包而含辛茹苦,最終雙目一閉棄世而去。”但生活還有別樣的格局,雖雜亂無章,卻妙不可言。有些人的一生,其格局尚未完美之前,盲目的.、冷漠的機會卻使它突然中斷了。幸福與痛苦降臨人間,跟生活中的其他細節(jié)一樣,不過是使得人生格局更趨紛繁復雜罷了。菲利普認為生活沒有意義,一切都微不足道。不論是做過的還是來不及做的事,一切都無關(guān)宏旨。“他不過是暫時占據(jù)在地球表層的蕓蕓眾生中間的一個最不起眼的動物而已;然而他又無所不能,因為他能從一片混沌中探出其奧秘來。”
近日與一朋友聊天,他回憶起青春年少的自己,馳騁在足球場上揮汗如雨,或在冰天雪地中自在滑雪。臉上洋溢著微笑,那是很美好快樂的歲月:走南闖北,相聚相離,有笑與淚,有失意和奮斗,有圓滿亦存在遺憾,但至始至終,一直在追尋著生活中的美。于他而言,美麗在一瞬間,幸福而簡單。當然,我閱歷太淺,思想單一,不敢簡單談論或評判一個人的三分之一的人生如何度過,我只是站在剛滿23歲的門檻來拾人牙慧。且行且努力,生活中總會有一個小小的驚喜,在不知不覺中盛裝蒞臨。借用昨日在論壇會上周厚云教授的一句話說,有意識的努力,無意識的發(fā)現(xiàn)。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人性的枷鎖名著讀后感 14
這本書的閱讀時間正好跨年,新年的第一天,在火車上面讀完的,讀完的時候天色已經(jīng)完全黑了,我嘆了口氣,合上書,毛姆的那個時代,那些時間,空間,人物的故事,也都嘆息著遠去。
總體而言,我會給予這本書相當高的評價,部分可能是出于我對于成長小說的偏愛,部分是因為作者本身講故事和刻畫人物的能力實在是高超。我現(xiàn)在的年紀又恰好是故事結(jié)尾主人公的年紀,因而這種共鳴的感覺彷佛讓我找到了指路明燈一般。我想,對任何一個年輕人,主人公的境遇或多或少都有參考之處。
小說的名字叫做“人性的枷鎖”,我不知道如何進行準確的翻譯,文章中提到的”HumanBondage”似乎是在說,人生無意義,擺脫意義的枷鎖。可那是在主人公人生低谷時的所悟所想,對于人生的答案而言,無意義自然算的上是非常有誘惑力的一種,不過,對于年輕人來說,無意義的思考無異于深淵邊漫步,稍不留神就會被無意義的深淵吞噬,這是思考的陷阱,意識到這一點只能滿足開始時那種得到答案的幸福,稍后而來的后果卻不一定時每個年輕人都可以承受的。無意義也會同樣變?yōu)榧湘i。
生活的起伏在年少時代看似平平無奇,可那些左右的決定將會影響接下來一輩子的時光。主人公的起伏看起來更具戲劇性,和自己的身體,和信仰,和學業(yè),和愛好,和朋友,和職業(yè)選擇,和戀人,和貧窮,和人生意義,每一項關(guān)于生命和生活的議題在書中的二十五年間都有討論,作為讀者,有時候情不自禁的`會想,如果我處于這種情境,我該如何選擇呢?那些和我們選擇相近的部分,我們會感慨著微笑,和我們選擇背離的部分,又會義憤填膺,“主人公真是個蠢蛋!”。不過作者巧妙的把自己的回答和解釋留到了文章末尾的地方,既然人生無意義,每種選擇自然也毫無意義可言。
舉例子,我特別留意的有兩處,一處是糾纏著不停出現(xiàn)的主人公的初戀,我本來覺得主人公是個好小伙子,可是這段的描寫卻讓我覺得他是天字第一號大傻瓜,只想快點看完這部分,可是沒想到這個人居然還反反復復出現(xiàn),倫敦這么大,消失在人海中多少次總能聽到消息或者巧合的碰到,主人公嘛,自然一如既往的讓我覺得蠢。——這是選擇不合己之處
另一處是文章結(jié)尾,主人公境遇變化,意外收獲的芳心,似乎談不上愛情,但是反倒讓主人公反思自己的選擇和更加現(xiàn)實的人生意義,此處作為結(jié)尾給了文章好的結(jié)局,也被迫著讓所有讀者接受“這是一個好故事“的現(xiàn)實。我很喜歡這樣的結(jié)尾,對主人公的選擇也感同身受——這是選擇合己之處。
作者寫作此書的時候,已經(jīng)過了這個年紀,而我身在其中,境遇平平無奇,但是心境的變化卻和書中的主角一樣波瀾壯闊,這是年輕人的疾病。如果真的有神明,那這個枷鎖倒是非常有趣:最重要的,影響生命的那些選擇和經(jīng)歷,在身處其中之時,往往很難看得清。
人性的枷鎖名著讀后感 15
初看到書名,還以為是本艱澀難懂的哲學類書籍呢,哪知一翻開,立刻就被吸引了。這本書很好看,而且不管你年齡大還是小,只要你 看了這本書,相信一定會引起你的思考,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會碰到類似的問題,那就是 人生無處不枷鎖!
人生來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中,仔細想來,難道不灰心喪氣嗎?這部有點自傳體的小說是英國作家威廉.薩姆賽特.毛姆的力作,毛姆描述了菲利普 從 八歲到三十多歲的生活歷程,主人公菲利普遭遇了情感的枷鎖、金錢的枷鎖、宗教的枷鎖等種種羈絆,他在擺脫這些羈絆時,受盡了靈魂的拷問,從他相信上帝到不信,他的跛足讓他的人生受盡了冷嘲熱諷,童年孤獨而痛苦,上帝并沒有給他治好跛足,成年后他瘋狂的愛上了明明知道不值得愛不應該去愛的女子,他卑顏奴膝,喪失尊嚴的討好該女子,陷入了情欲的深淵,他的理性在愛情面前毫無用處。萬幸的是他堅守住了自己的目標 ,最終擺脫了枷鎖,他常常思考,人的一生為什么總是受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受他真心想做的.事情所左右?他總結(jié)出了人生的哲理,他說:生活毫無意義,人降生在這個世上,就是受苦受難,生活沒有意義,人活著也沒有目的,生命微不足道,而死也無足輕重,既然生活毫無意義,塵世也就無殘忍可言,生活就像一塊舊的波斯地毯,有許多的格局,每個人的格局都不同,幸福 和痛苦跟生活中出現(xiàn)的其他細節(jié)一樣,不過是使人生格局更趨紛繁復雜,地毯的顏色布局更鮮艷別致罷了。
菲利普擺脫枷鎖后,心靈獲得了救贖,我喜歡這時的菲利普,這時的菲利普溫和、自信,他不會在別人羞辱他的跛足時臉紅難堪了,他親切的同貧窮的男人、女人說話,對他們的生活認真的審視和同情,他心里時常洋溢著激情,他愉快的觀察著人生,他的天空是太陽當照,光芒四射!讀者看到最后也得到了慰藉,心情也舒暢起來,不再痛苦,心里洋溢滿了脈脈的溫情。這本書給我了啟迪,給我了一劑面對生活煩惱的解藥,生活不如意十之八九,只有努力多學習,提高個人的修養(yǎng),才能對生活持有一份淡然 和安定!把握當下,堅持自己的理想,努力完成自己所想要的璀璨生活吧!要不然,還能怎樣?哈哈
人性的枷鎖名著讀后感 16
讀完《人性的枷鎖》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波斯地毯”波斯地毯既是地毯也是隱喻,文中首次出現(xiàn)了克郎肖跟菲利普的對話,克朗肖就為了菲利普明白人生的意義,專門送了一塊波斯地毯給菲利普。
好的小說是什么樣的呢?我認為好的小說就是接近生活。那么我為什么讀這本小說呢?因為它很出名,是一部名著。然而,往往這樣的小說出讀者卻是無趣的,無趣到不能保證自己是否可以能夠完整的把它讀完。因為他會寫一個人的外觀,寫一件衣服,或者寫一餐飯,十分詳盡。可是只要你堅持讀下去你卻會慢慢的愛上它。
是的,就是愛上了他的真實與平淡。很多世界名著都是這樣,描寫的只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冗長而樸實的語句記錄著日常生活的瑣碎與變遷,和我們一樣也只是一個極其普通的人,我們就是在這平常而又平淡的生活中度過一生。
如果一個人沒有天分還要不要堅持呢?書中似乎建議我們放棄。我們不是天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yè)內(nèi)也成不了那個頂尖人物,你該怎么做?是盡快停步改投他行,還是繼續(xù)堅持?
勤奮而努力卻沒有天分的普萊斯的自殺似乎是作者在建議我們放棄,就連我們的主人公菲利普最終也放棄了繪畫這條人生路。人在成長過程中有這樣幾個階段;接受父母的普通,接受自己的普通,接受孩子的普通,我們大部分人終其一生也只是個普通人。不是人人都是天才,也不是人人都能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我們能做到的'就是一天天讓自己過好,使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書中諾拉可以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是善解人意的戀人。但是,往往這樣的人卻不被我們珍惜。諾拉獨立而堅強,對菲利普的愛平等而體貼,諾拉就像我們很多人都曾輕易失去的那個人。
生命到底有什么意義?或許你需要一塊波斯地毯來告訴你答案。每個人對生命都有不同的解釋與態(tài)度,作者殘忍的告訴我們生命是沒有意義的,又大但的讓主人公菲利普選擇放棄周游世界的夢想而勇敢的接受平淡的家庭生活。是環(huán)游世界更能實現(xiàn)人生的意義還是娶妻生子才是人生的意義?或者兩者都沒意義?我以為生命的意義在書里,可是翻了一大堆的書也沒找到滿意的答案。我以為生命的意義在親情,友情,家庭里,但他們告訴的都是他們自己的路而不是我的路。也根本不想照做。現(xiàn)在有很多人終日而思,四處尋找,對人生的終極問題并不能得出確切答案。每個人的生命意義只能他自己去找,就像克朗肖所提到的波斯地毯。我們經(jīng)歷的生命過程就像在織一張波斯地毯,有人織出了絢麗多彩,有人織出了雜亂無章,生命的意義就在這張地毯中,你織出什么樣子,就代表什么意義。但無論如何,你最好把它織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談人生的意義,我有時也懷疑這文學的意義,它沒有什么實際的意義。就拿我自己整天寫的這些文字來說,它沒有給自己或他人帶來明確的作用和實際意義,或許寫作和閱讀就是它本身,并不為某個人而存在,它的意義也只是取決于寫作和閱讀他的人。
既然人性的枷鎖永遠都在,那不妨大膽一點。就像毛姆表達的一樣:“人生既已如此顛簸可怖,知道它沒有意義反而使人鼓足勇氣、大膽面對。”我們一生所尋找的,其實都是配得上自己的東西。
【人性的枷鎖名著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09-13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6篇03-07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范文(通用21篇)01-04
誘惑的枷鎖作文07-11
掙脫習慣的枷鎖05-05
卸去分寸的枷鎖的作文10-24
卸去分寸的枷鎖作文07-15
卸去分寸的枷鎖作文08-14
英文名著人性的弱點讀后感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