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追風箏的人有感1000字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追風箏的人有感10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看完這本萬人好評的世界名著,心里的感覺不是所謂的升華和救贖,而更可以說是懷疑和沉重。也許我寫的是讀后感的讀后感,看了這本書太多的正面評價,我卻總覺得都在一廂情愿地解讀。
首先,我們撇開這些并不能說明文學作品的真正價值的東西:政治史詩、控訴戰爭、種族歧視等等。將書中的人物形象單純作為文學形象而言,無論是阿米爾還是哈桑、父親的形象無疑都具有典型意義,但也并沒有達到恰當描繪的程度,即,沒有達到我心中的經典的標準。人物的塑造是動態的過程,但是主角哈桑,從少年一別便再無什么劇情,永遠定格在那個從幼時起便無限勇敢忠誠的形象。阿米爾到美國之后的經歷與全書情節的'聯系不夠緊密,無論是結構還是情感的聯系都較為松散,這也讓阿米爾形象的突然轉變即贖罪之旅的開始顯得突兀。
再拋開人物形象和寫作技巧不談,被大力追捧的所謂書中反映的“自我救贖”的價值觀本身就很有問題。 如果說哈桑的忠誠、勇敢和捍衛給了我們一個“兄弟”的正面榜樣,那么阿米爾的妒忌、懦弱、冷漠、背叛、陷害就是無可寬恕的反例。很多人為阿米爾的自我救贖而感動,為了那個結尾露出的不經意的微笑欣慰。但我不。自我救贖,只是改正錯誤的一個過分好聽的名字。從阿米爾的經歷就能看出,錯誤就像謊言一樣,是越滾越大的雪球,一旦開始就無法停止。從妒忌哈桑的受人喜愛,到故意侮辱和戲弄,再到對傷害的袖手旁觀、為了讓哈桑離開的故意陷害,阿米爾從來沒有想過怎么停止第一個錯誤的想法,而是任由妒忌和好勝越來越強,任由自己縱容自己的懦弱和自私:為了父親的喜愛,就可以犧牲仆人。是的,只是個哈拉扎人而已。不管他自己的心情是如何痛苦糟糕,他后來如何醒悟和彌補,他給哈桑帶來的傷害已經永遠無法補償了。
我們給了知錯就改太高的評價,卻忘了這本來就是應該的。我們給了阿米爾太多的寬容和諒解,卻沒人同情哈桑和阿里的遭遇。何況,這個錯誤不是偶然,不是天災,不是為了另一個崇高和善意的理由,而是完全自私,完全蓄意,是阿米爾一步一步,自己設計,自己選擇的。就像一個人蓄謀殺害了另一個人,之后對著他的尸體痛哭一樣。為什么我們要這樣贊揚這個人的痛哭?給上一代的傷害,以為在孩子身上就能彌補。為什么不能在當初,就留給他一個快樂的生龍活虎的父親?這就是我質疑的。
如果作者只是像巴金在《隨想錄》中的一樣,只是想記錄一樁惡行、記錄悔恨的感情,那我不會提出任何意見。重點是,《追風箏的人》的作者跟讀者一起,給了那個輕飄飄的風箏過于豐富的內涵。阿米爾被阿塞夫打得鼻青臉腫、跟將軍毫不隱瞞地道出實情,都讓讀者覺得他很酷。尤其是最后一段的,“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唇上掛著一個像潘杰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我追。”很容易將讀者引向一種假性的輕松和喜悅的心情——仿佛一切都可以變好,一切錯誤都可以消逝和彌補——而萬千讀者就跟著這只高高的風箏,得到了凈化和升華——原來原本膽小、惡毒的我們,也可以這么勇敢和善良。是的,這就是我們自己給自己灌的一大碗雞湯。 對于《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本身我并沒有太多的意見,因為它的記錄基本也還是平靜的,沒有過多刻意的引導和升華。在我看來,這本書最多可以看成主角對這一生的錯誤和改過經歷的誠懇的絮絮叨叨,最多是生動地展現出,人性可以這么惡毒和懦弱,也可以受到觸動而回歸正途。
我只是想對那些受到了感動的讀者說,不要把知錯就改當成一種太過崇高的品質,那只是身為一個人應該做的,也許我們更應該時刻提醒自己不要犯錯;不要為自己的錯誤尋找任何的借口,更不要大方地承認和接受自己身上惡劣的品質,那樣只會讓你越來越無可救藥;不要以為所有的偉大和崇高都在于先成為一個不好的自己,再戰勝那個不好的自己,有的人生來就是、并且一如既往擁有純潔和高貴的靈魂,更不需要做一些看起來很動人的事情。告訴自己,正直和美好的一切是本就應該的常態,也許我們,都會少走一點彎路。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1000字】相關文章:
讀魯迅《風箏》有感范文11-04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字_讀后感800字01-20
讀《追夢路上,讓靈魂發光》有感01-27
夢想,永不放棄—讀《追夢少年》有感01-20
讀《讓被幫助的人有尊嚴》有感01-20
讀《偷影子的人》有感-讀后感01-22
所謂的人生——讀《西游記》有感01-21
追夢的人勵志作文11-12
悲慘的人力車夫—讀《駱駝祥子》有感09-22
追風箏的人 好詞好句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