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讀后感(集錦1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字經》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字經》讀后感1
自從上學期以來,我校開展了《三字經》朗誦活動。從中我學會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其中‘’青赤黃,乃黑白,此五色,目所識。酸苦甘,及辛咸,此五位,口所含。膻焦香,及腥嗅。這段話使我感受十分強烈。
這段《三字經》是教育我們珍惜每一粒糧食,尤其是讀了相關的故事。我思緒萬千。
陳遺是個小官他十分珍惜糧食,每天把鍋巴收集起來,在一次打仗時,他們的糧食吃完了沒有陳遺突然想起了鍋巴,他拿出鍋巴分給戰士們吃,解了燃眉之急。
通過這個故事我明白了:糧食是來之不易的,我們應該珍惜每一粒糧食。糧食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的用汗水換來的。想到這我的腦海里浮現出了我每天吃飯的樣子,要是吃米飯,我的嘴像是個漏勺一樣,漏了一桌子,而且我還挑食,奶奶說我,我還跟奶奶頂嘴。想到這兒,我感到非常慚愧,為以前的所作所為感到深深的自責。我從今以后要珍惜每一粒糧食,并且告訴我身邊的朋友也要珍惜糧食。
《三字經》讀后感2
三字經這本書內容豐富,讓我學到很多的知識,這本書里有原文欣賞、精彩解說、故事鏈接。我們先解識一下吧,如第一句說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意思就是說:每個人生下來,本性都是善良的。小時候,這種天性人人都相近,差別不多。但是長大后,每個人受環境和教育的不同影響,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之分。于是原來都是善良的本性,因此而相差得越來越遠,形成了有善有惡的分別。就如孟母三遷的道理是一樣的。孟子家第一次在墓地附近,孟子就學下葬祭祀人的樣子,孟母看見了就把家搬到了市場旁,可孟子又學小商販的叫賣聲,孟母只好又把家搬到學校旁,孟子這才開始認真學習了。
每一本書都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老師讓我更加聰明起來。
《三字經》讀后感3
寒假里,老師布置了背誦《三字經》的作業,剛開始背誦時我覺得特別的難,而且特別枯燥乏味。媽媽告訴我,不要著急背誦,先把每句話的意思弄明白,再讀一讀后面相應的小故事。慢慢的,我喜歡上了《三字經》,它竟然像魔法一樣特別的吸引我。
《三字經》簡潔明了,每句只有三個字,卻蘊藏著中國千百年來璀璨的歷史文化,從歷史故事到古今圣賢,從美德故事到人生哲理,寓意深刻,引人入勝,回味無窮。
《三字經》中有太多經典的小故事值得我們去學習,像孔融讓梨,黃香溫席等,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古人好學的故事。“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它的意思是路溫舒小時候家境貧寒,放羊時就割沼澤中的蒲草編成“簡”,抄寫從別人那里借來的《尚書》。另一個叫公孫弘的人,也因為買不起書,就在竹林間削竹簡抄寫《春秋》。他們都因為貧窮買不起書,但是都懂得不能荒廢學業,一直勤奮苦讀著。讀到這時,我就想到了我自己,我現在的教室寬敞明亮,我的老師和藹可親,我有漂亮的課本和豐富的課外書,我有這么優越的條件,還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學習呢?
《三字經》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它啟迪著我做人的道理,指引著我學習的方向,它是我最好的朋友!
《三字經》讀后感4
我國上下五千年有著璀璨的歷史和文化,其中有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我最喜歡三字經,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兩句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它的意思是指后天環境對學習、成長很重要,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做事要專心致志,持之以恒。
有一次,我在寫作業的時候,我的心根本就沒在學習上,而是早就遠走高飛了,我用手支著頭,望著窗外發呆了20多分鐘才開始寫字,還沒寫到一半,我又開始玩玩具了,又玩了十幾分鐘,就這樣,一個小小的作業我竟用了兩個小時,不但字沒寫好,而且錯了好幾道,還受到了媽媽一頓批評。
還有一次,在上語文課的時候,老師在認真給我們講課,我望著窗外,想著下課怎么和小朋友玩,正在這時,聽到老師喊我的名字,說:王子晗,你來回答這個問題。我才回過神來,支支吾吾半天說不上來,自然我這一堂課的知識也沒學會。
所以,在今后,我會牢記這段話,專心學習,把這國學文化精髓深入到生活學習中,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
《三字經》讀后感5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三字經》是中華典故,主要是偏重于歷史知識、自然知識、生活常識的傳授。三字一句,文字淺明,句子短小易懂,每兩句押韻,容易念也容易背,可以鞏固記憶。
我認為《三字經》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說“教”和“學”的重要性;第二部分講封建倫常的一些話;第三部分介紹時目、四時、五行、六谷、六畜;第四部分介紹歷史;第五部分則說了一大串歷史上勤學發奮的人物故事。
我認為《三字經》是一本非常好的書,讀了《三字經》后,我由“玉不琢,不成器”得知人不經磨練不會成功;由“人不學,不如物”得知一個人不學習,沒有知識就連一個物品都比不上;由“古圣賢,尚勤學”得知即使是古代圣人孔子也勤學好問,何況我們呢?由“幼不學,老何為”得知如果青少年不學習,到老就不會有什么出息。
總之,《三字經》是一本好書,讓我受益匪淺。
《三字經》讀后感6
在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道路上的良師益友。不論是在道德品質、文化修養上都會受益匪淺。雖然,在這本書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這些不足之處,不正是要我們這些具有開放性思想的中國人去改變、探索嗎? 每看一篇,我都會陶醉在經文的韻律和生動的故事中。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
時光流逝,有些東西會被遺忘,但有些東西卻被傳承下來,《三字經》在歷史的長河中,被保留了下來。她是中國古代文明中的精華,也為中國古代文明也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三字經》這壇是窖藏千年的美酒,愈久彌香,在新時代的今天,教化人心,必將永遠地散發出醉人的芳香。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一本好書就是一個良師益友”,讓我們靜下心來,捧起書,在淡淡的的墨香中與哲人會面,與良友交談,增識長慧,開悟人生。朋友,讓我們一起來愛書,讀書吧!
《三字經》讀后感7
我學《三字經》所感陽春三月,風和日麗,正是讀書的好時節。沐浴著縷縷晨曦,我捧起了《三字經》。剛開始我并不理解《三字經》的真正內涵,只是覺得三字一句的話讀起來比較順口也比較好記,后來媽媽過來陪我一起讀,媽媽讀完一小段后再給我講解其中的故事和所蘊含的道理,讓我能真正的了解《三字經》。
當我讀到“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時,媽媽耐心地給我解釋其中的含義:晉朝的車胤在夏天抓螢火蟲并放入沙袋中,作為一盞燈,用來夜讀照明;孫康在冬天夜里借大雪的反光來照明讀書。他們雖然家里貧寒,但是仍然堅持學習,從不間斷。雖然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教育的環境也改善了,沒有必要像車胤一樣要借助螢火蟲的光才能學習,也不必像孫康一樣要借大雪的反光來照明讀書。但我所學會的是他們的那種苦學精神。它的真正含義是告訴我們學習要刻苦,要堅持不懈地讀書學習,長大以后才能成為飽學之士。
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認真堅持不懈地讀書學習,將來一定能有所成就。正如老師所說的:“世界再大也不怕,學好文化走天下。”這就是我讀三字經后的一點感想。其中的道理將永遠留在我腦海里,伴隨我一生的成長。
《三字經》讀后感8
《三字經》的原文雖然只有一千余字,但全文的內容結構嚴謹,文字簡練,內容包羅萬象。它里面有尊敬父母、友愛兄弟、團結一心、奮發有為等行為美德,同時也包括許多我們應該掌握和了解的自然及歷史知識。
當我讀到“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句時,就想到為人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如果只給他們提供物質所需,撫養他們長大,卻沒有好好教育他們做人、做事,這就是父母的過錯。同樣,老師如果沒有在學習上好好教導學生,讓學生產生懶惰心理而不好好學習,學生因此而荒廢學業,這就是老師的過錯。由此可見,古代人對教育有多么的重視呀!
其中令我最難忘的一句話是“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此時此刻,我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幅畫面,蠶正在吐絲將自己包裹,蜜蜂在花叢中穿梭……我心中涌起一股熱血,蠶能吐絲結繭,供人織成絲帛;蜂能釀造甘甜的蜂蜜給人食用,人生在世,倘若不用功學習,荒廢了功課,沒有本領回報社會,那就連小小的昆蟲也不如呀!所以,我們學生不能荒廢了學業,要好好學習將來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做為一個現代的學生,我們應當將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去其糟粕,留其精華,世世代代永相傳。
《三字經》讀后感9
《三字經》之所以家喻戶曉的原因,是由于它內容豐富,知識性強。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朗朗上口的韻律,飽含哲理的內容,讓我在美的熏陶中得到品德教育。“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孟子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頭懸梁,錐刺骨。”這是《三字經》中激勵人勤奮學習,發憤圖強的典故。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一位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就像一塊玉,只有打磨后才會成為器具,如果沒了打磨就永遠是一塊玉石。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懂文化。只有不斷努力地學習,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三字經》就像一個老師,教導著我們,為我們鋪設人生的道路,讓我們成為有用的人。今后我要向這些優秀的古人學習,學習他們克服困難、勤奮學習的精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三字經》讀后感10
“如果不去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受到變遷,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這是錢文忠教授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對這句話,情有獨鐘,因為人性格的養成是要受到后天教育的影響,對于18歲以下未成年人,他們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上網、打游戲、逃學、說臟話,這些現象在中學生中已經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這才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對于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老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為什么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己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為什么不用心一點兒呢?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讀后感11
《古人讀書的方法》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人人可以讀書,但讀書要得法,應該學習古人的讀書方法。歐陽修根據自己的需要,選了十部書,總字數為455865個字,自己規定每天讀300個字。讀完后,又規定每天背誦150個字。這樣,他總共用了十年半的時間就完成了。每日定量計字,同樣能學到知識。
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知道了讀書方法的重要性。呂老師嚴格要求我們背課文、三字經、古詩文以及成語接龍等,提高了我們的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讓我們能出口成章。古人說的好:“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一生之計在于勤”。
這學期,爸爸給我做了一個新的作息時間表:早上,洗漱完畢后,我大聲朗讀課文、三字經等;晚上,認真完成家庭作業后,我要復習今天所做的練習、預習明天所講的內容。背誦三字經和古詩詞時,對于不懂的字詞句子,通過查找資料明白其中的含義。這些好的學習方法,對我有很大的幫助。在以后的學習中,我還要進一步調整,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成績。
《三字經》讀后感12
從老師教我們唱《三字經》這首歌開始,就深深的被她吸引,一遍又一遍的讀。
《三字經》包含了各類知識,它分為六個部分。“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讓我明白了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為人子,方少時”至“首孝悌,次見聞”使我明白懂禮儀,孝敬父母,尊敬兄長;“知某數,識某文”到“此十義,人所同”讓我了解了一些名物常識;“煩訓蒙,須講究”到“文中子,及老莊”讓我快速瀏覽了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經子通,讀諸史”到“通古今,若親目”我游歷了伏羲神農至清代的朝代變革;“口而誦,心而惟”到“戒之哉,宜勉力”我深知只有學習勤奮刻苦,長大才能有所為。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香九齡,能溫席”,黃香九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他年紀雖小,卻懂得子女都應該孝順父母的.道理。為照顧父親,在炎熱的夏天,小黃香拿著扇子在爸爸的床邊,把枕頭、席子都扇得涼涼的,把蚊蟲都趕得遠遠的,然后才恭恭敬敬地請父親去休息。冬天天氣寒冷,黃香每天晚上替父親鋪好被褥后自己先鉆進去,用自己的體溫溫暖冰涼的被窩,然后再去請父親來睡。小黃香九歲就能如此體貼的照顧父親,我們的九歲又在干嘛呢?
《三字經》讀后感13
在我五歲的時候,我和爸爸就開始學三字經了,每天晚上,上床睡覺的時候,爸爸就跟我講一段,再讓我背一段。日積月累,差不多一年,我和爸爸把一整本三字經看完了,也背熟了。
三字經的特點是每三個字一句,合轍押韻,朗朗上口。特別容易記。這本書講了很多內容,有歷史,有讀書的方法,著名的人物,還有自然……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下面這些內容: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稻梁菽,麥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俱。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此十義,人所同。當順敘,勿違背。上面用三到十的數,表示了天文、人文、地理、術數、植物、動物、感情、音樂……等各方面的內容。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三字經真是一本包羅萬象的書呀!
《三字經》讀后感14
小時候,爸爸媽媽為我買了一冊《三字經》。那時候,我喜歡看漫畫書,這樣的書我一拿到手就頭疼。在爸爸媽媽面前,我迫不得已的打開書。還挺有趣的: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使人讀起來朗朗上口。
愛看《三字經》,只不過覺得很有趣,但爸爸一次次抱著我念《三字經》,老板著個臉,表情很冷酷。其實,爸爸的真目的并不是一味的讓我讀。果不出所料,當我念的《三字經》出口成章時,爸爸便開始給我講解每一句的含義“人之初,性本善”:人的生命剛開始時,天性原來是善良的,性感脾氣也很接近。在這些經中原來也有有趣的人物和各種生動的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當我真對《三字經》產生濃厚興趣時,爸爸又用實驗和實踐讓我知道它的含義,一步一步地深入了解。
好書不厭百回讀。我開始背《三字經》了,一邊背一邊想它的含義,這樣既牢記了《三字經》的詞句,又能知道在生活中對我成長的意義。《三字經》已經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腦海里,永遠不忘。
《三字經》讀后感15
今天,我們學習了第18課—— 《三字經》(節選)。當我讀到“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的時候,我便不由自主的想起了以前的一件事。
那是一個炎熱的夏天,我還沒有開始上學,媽媽買回來一個大西瓜。切開它時,里面紅壤黑籽,水靈靈的,顏色鮮艷,看著就食欲大增。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也沒等爸爸媽媽,也沒給他們留,就直接的拿起勺子挖著吃。當我吃得所剩無幾時,有人從背后輕輕拍了我一下,嚇了我一跳,我一轉頭,原來是爸爸下班回來了。爸爸指著西瓜對我說:“兒子,你就這樣一個人吃了?怎么不想想媽媽和我呢?媽媽工作了一天,很辛苦了,還在為咱們做飯,你不心疼嗎?你這樣做對嗎?” 我聽了之后,面紅耳赤,愧疚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后來,爸爸又給我講了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從小特別懂事,尊老愛幼,利益面前先人后己,四歲時就知道把大梨讓給哥哥和弟弟吃,自己吃小的梨。也是從那時起,爸爸決定讓我背《三字經》,而且給我講述其中的很多典故。今天回憶起來,9歲的我竟然還沒有四歲的孔融懂事呢,真是不應該啊!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我永遠記住這些名言佳句,讓它們隨時隨地鞭策我,讓那些不光彩的事情不再發生。
【《三字經》讀后感(集錦15篇)】相關文章:
《三字經》讀后感(集錦15篇)06-18
《三字經》讀后感集錦15篇06-17
三字經讀后感(集錦15篇)05-25
三字經讀后感集錦15篇03-31
《三字經》讀后感(集錦10篇)01-11
《三字經》讀后感集錦10篇01-11
《三字經》讀后感悟01-15
★《三字經》讀后感01-08
《三字經》讀后感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