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后感600字(通用13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后感6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后感 篇1
人生如茶,靜心以對。只有守住內心的淡定與寧靜,才能在茫茫的人生旅程中欣賞到最美麗的風景。
無意中看到《心平氣和的一年級》這本書,就被它的題目所吸引,一年級的孩子是如此的不懂規矩,是如此的活潑好動,怎樣才能做到心平氣和,這需要一種怎樣的境界呀?于是下定決心要看完這本書,看過之后發現自己缺乏的東西太多,要學的東西更多。
今年我又重新教回了一年級,面對一年級的學生,我的“管理”絕招就是:猛敲桌子、瞪眼怒視、大喊制勝。這樣一來,咋一看,好象所教班級課堂常規極好。在我沾沾自喜的同時,卻越發地覺得自已失去了原有的溫柔,日日暴躁起來了,并且訓斥的次數多了,就沒有效果了。
作者薛老師在文章中提到“老師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安靜,老師首先得做到“靜”,“講課聲音盡量小,學生讀書要求用心但輕聲”,“反復表揚完成任務之后安靜看書的孩子,有意識的反復強調,讓他們懂得靜是好的”。要求“看黑板的時候,她先目光閃電般地掃射每一個角落,發現分心的,寧可疾步走過去,告訴他看黑板,也不大聲呵斥。”她十分排斥大聲斥責孩子,排斥嚴厲地批評。
為了實現安靜教學,薛老師做了各種有益的嘗試。薛老師說:“優美的音樂,能在潛移默化中,將孩子的心靈導向寧靜優雅,同時,也使他們對音樂有了鑒賞能力。”因此,她每天讓一年級的孩子聽音樂,靜靜地趴在桌上,慢慢地,讓很鬧的孩子終于能坐得住,能靜下來,對盡快適應小學生活大有幫助。
反觀自己上課,害怕學生聽不到,總是用最大音量不斷重復,有時候還用上小蜜蜂,期望用高分貝的聲音來蓋住學生吵鬧的聲音,殊不知這樣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老師的聲音要大,是為了蓋主學生的吵鬧聲,在老師高分貝的刺激下,學生變得更加躁動,吵鬧的聲音也更加響亮,老師只好再一次用更加響亮的聲音來上課。在一次又一次的惡性循環中,在一次又一次的錯誤實踐中,我們的孩子離“安靜”越來越遠,他們的心態離“心平氣和”也越來越遠,取而代之的則是“躁動和不安”。
我們在教學中也要像薛老師那樣,注重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氛圍。時間長了,孩子們自然會輕聲慢語、以禮待人,適應了小學的生活。只有靜,才適合讀書,適合思考,適合孩子的成長。培養孩子的靜氣,是家長和教師的共同責任。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后感 篇2
讀完薛老師《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我卻久久不能平靜了。教過一年級的我深有體會,剛入小學的孩子特別愛嘰嘰喳喳,靜不下心來。因此一年級的老師,是和忙亂、著急、緊張這些詞相連的。其實,這是我們老師自己沒有擺正心態。對于新入學的孩子,我們總覺得他們這也不對,那也不規范,恨不得“一口吃成個胖子”,一下子就把自覺學習、認真聽講、按時作業等等我們認為好的學習習慣都給養成了。
但薛老師不是這樣。開學初,她的態度是“一要責任明確,二要慢慢加任務。就像現在對于行為規范的要求,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只強調安靜一條。等這一條入他們心,真正成為班規了,再提其他的。樣樣都抓,必定樣樣抓不起來。”多么平實的語句啊,卻把教育的有序性講得明明白白。
一年級的常規教育,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了,而孩子們不可能短時間內全部做到。這就要求我們對孩子不能一下子要求太高,只能一點一滴地幫助孩子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薛老師特別喜歡使用蒙特梭利教育法中的“靜寂游戲”,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與家長積極配合教育,讓孩子養成終生受益閱讀習慣。這都是我今后要學習的地方。
總之薛老師的肺腑之言,深深打動著我,促我反思。心平氣和取代急躁,這是我們面對稚嫩的孩子多么需要的心態調整。讓我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不斷努力,不斷完善自己吧!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后感 篇3
薛瑞萍老師《心平氣和的一年級》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了她再一次帶一年級后的每日經歷,語言樸實又不乏生動,在普通的敘事中向我們展現了她精湛的教育教學藝術,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詳細記錄了自己是怎樣從焦灼走向平和,她的班級又是如何走過了艱難的時期,從而建立了良好的秩序。
現在我也在教一年級,幾乎每天都是這樣沒完沒了地叮囑學生注意事項、一遍遍地重復各種要求、大聲地叫喊保持安靜……身心疲憊、精神煎熬,整個人在忙碌、繁雜、焦躁中度過。一個月下來,嗓子全啞了,身體也感覺要支撐不下了。所以當我看到薛瑞萍老師在文章中寫道“盡量放低聲音說話。盡量態度溫和感覺效果反而好些。”我的感受特別深。薛老師還舉了個例子:比如放學排隊:“現在我們安靜下來,我們變成了一塊石頭,我的頭不動了,我的肩放平了,我的身子靜下來了,我的手不動了,我的腳不動了,我像塊石頭。現在我點到誰的名,請你拿好自己的東西到門口去排隊”。老師點名的聲音越來越輕,孩子排隊的動作也越來越輕。是啊,在學生的眼中,老師就是榜樣,老師就是模范,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言行。面對吵鬧的學生,老師的大聲呼斥或許能威懾住學生,但也只能說是一時,日后,學生就有可能學著老師的樣,為了使自己的聲音清晰,一個比一個大聲說話,安靜的環境從何而來?
拜讀著薛老師的作品,感動著薛老師的真誠,銘記住薛老師的教誨。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后感 篇4
最近有幸讀了薛瑞萍老師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這本書以每日記載的隨筆方式向我們歷數了薛瑞萍老師在第三次帶一年級時的點點滴滴,或滔滔不絕的長篇感悟,或隨心而發的三言兩語。全書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也是對我啟發最大的一部分——走向平和。記述她與一年級孩子共同成長的點滴。第二部分:請跟我來。收錄的是薛老師給孩子家長的信,每一封信都是她與家長的真情對話,都體現了一個教師應有的責任感和愛心。第三部分:平和也輻射。收錄了她的帖子帶給周圍人的影響的見證及在現實教育教學中的借鑒意義。第四部分:聆聽大師。這一部分可謂是一針見血,點破了她“心平氣和”支撐的理論來源:對蘇霍姆林斯基等大師的理論潛心揣摩和領悟----“心平氣和地對待學生,對待孩子。讓我們慢慢來吧。我們原本準備用一生的時間來愛孩子的——不是嗎?方式過急的時候,只能讓孩子懼怕學習。還可能鑄成一生難以追悔的大錯。”
如果只看這書名——《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我想很多人都會以為這位薛老師是一位理想主義者,教一年級,能做到心平氣和?可當你真的走進書中,你會被那一個個樸實無華的故事所吸引,它和你傾訴著一位普通教師的悲喜和憤怒,讓你在一個個真實的小故事中感悟深刻的道理。這些看似隨性的瑣碎記錄,沒有掩飾什么,沒有矯揉造作,卻折射出薛老師執著而獨到的教學思想。在薛老師的眼里,教育不再只是瑣碎、辛苦,而是可以美得如花、靜得如水、純得如雪。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后感 篇5
朋友推薦一本薛瑞萍老師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原本以為是閑暇之余的消遣之作,細細品味之下,卻感慨萬分,唏噓不已,同時又發人深省。
讀書之始,我是覺得應該對自身的啟發不是很大的。因為我是教數學的,而薛瑞萍老師是教語文的,雖同為一年級教師,但在一些方面始終有著細微的差異,比如薛瑞萍老師教拼音時就提到,語文和數學是不同的,是可以混著拖的,所以在教孩子們拼音時,她是有很大耐心的,可以一點點的慢慢的教孩子們,但是數學卻不一樣,數學不像語文,有著閱讀作為溫床,可以讓孩子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慢慢體會與領悟,數學有著它的客觀性,它要求迅速準確,所以本身比較枯燥一些。深入閱讀之后,才發現,教語文和教數學有什么區別呢?不都是教書育人嗎?于是才認真的去閱讀,去體味薛瑞萍老師在書中表達的涵義。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心得所獲。
首先是“定能生慧,靜納百川”的睿智,這對于教低年級孩子的老師來講,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智慧,面對那些天性好動,又不懂世事的孩子們,有時候真的很難做到心平氣和,但是身為教師,這卻是我們必備的一種素養,說到老師這個職業,不得不說我們的鼻祖孔子,他老人叫就曾說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說明“不慍”是為師者的一項重要品質。
其次是溝通,教師不僅僅是要和孩子溝通,更要和孩子的家長們溝通,“家長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家長在教育中的地位,只有處理好教師、孩子、家長的關系,教育的質量和水平才能真正提高,而教師在這當中,就起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橋梁作用,所以家長會不應該是讓老師說說孩子的“小報告”,更應該讓家長、孩子以及老師做一個深層次的交流。
最后是“金誠所至”,薛瑞萍老師通過記錄教學中的點點滴滴,讓我們深刻的感受到了她為了教育、為了孩子的那份真誠和熱忱。教師不僅僅是一個職業,更重要的是一份責任,唯有懷揣這份責任,才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才能真正無愧老師這一職業。
都說老師是園丁,培養著祖國的花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既然選擇了這一神圣的職業,就讓我們用汗水和心血,灌溉他們的成長,靜待那花開之時。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后感 篇6
花了二天時間一字一句地看這本沉甸甸的書。一邊翻閱一邊思考,還不忘對比著。思緒又回到了課堂,那些難忘時刻像快照一樣在我腦海中一一跳動。看到感動之處嘴角不自覺地往上翹,一個人偷偷樂著。“心平氣和”就是一種心態,一種方式。對學生,對家長,對同事。音樂使人愉悅,音樂讓人安靜,音樂是休息和調劑的好方式。再次看到這里,我就有更深的體會了。對剛上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寫是次要的,首要的是紀律,平時上課一會兒點這個小朋友做好,一會喊那個小朋友認真聽地次數已經很多了,所以在午自習這樣人文性的課堂內我要學以致用,讓音樂駐孩子們的心間。一些好聽的兒歌就讓孩子們自覺得閉上了小嘴,安靜地聽著,閉上眼睛,搖頭晃腦,沉醉在這音樂之中,陶醉在這片色彩斑斕的天地之中。
看云老師從8月30日一年級新生久學開始到第一學期結束的工作日記,讓我深深地體會動“心平氣和”已經是工作的最高境界了。每一天都會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每一件事都要妥善處理,這是一種何等偉大的境界呀。
喜怒哀樂人間有之,為了一個無心的動作,看云老師想到了對孩子的影響,都要自責許久,回家之后還得做檢討,讓學生喜歡的老師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形成的。
讓家長了解孩子,肯定孩子。《請跟我來》的一封封用心良苦的家信就拉近了孩子和家長和老師的距離。多么讓人愛戴的老師啊!孩子們能有這樣的老師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那么激動,那么入神的看完了《心和氣和的一年級》這本給我人生教學啟發的書。一位好老師,一本好書,一次精神旅行!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后感 篇7
讀完《心平氣和教一年級》感觸很多,啟發也很多。我從心理特別害怕一年級,因為這一年是老師和學生最艱難的一年,班主任總是忙亂的、嘈雜的、緊張的,嗓子總是嘶啞的,甚至說不出話。它很難和“心平氣和”這四個字劃上等號。于是我懷著一分好奇,帶著一分疑惑,走近了薛老師和她的孩子們,感受著屬于一年級的“心平氣和”。 這是一本原生態的教育隨筆,書中沒有大套大套空洞的理論和抽象的概念,而以一則則短小精悍的教育日記,一個個樸實無華的教學故事,折射著教育的真諦,其中許多觀點和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1、 秩序從安靜訓練開始。
一年級剛入學的常規教育很重要,當我面對一年級孩子的時候,希望他們急速地成長起來,恨不得今天上學明天就學會了怎樣學習。但是開學初,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薛老師只強調“安靜”一條,特別注重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氛圍。時間長了,孩子們個個都是輕聲慢語、以禮待人,適應了小學的生活。只有靜,才適合讀書,適合思考,適合孩子的成長。培養孩子的靜氣,是家長和教師的共同責任。家長和老師要做到的是:自己先不制造噪音。以靜傳達靜,以靜滋養靜----盡量柔和地和孩子說話。
2、 適當且平和的懲戒。
看云非常重視懲戒的方式與分寸,年幼的孩子們也準確地理解了老師的苦心----“老師罰我們就是喜歡我們。要不然的話,我們就會學壞,成為壞孩子。”下面是看云與家長的談話:“已經處理過了,你不要聽見孩子們的報告跟著虛張聲勢。沒什么的,該讓你知道的事情我會告訴你,像這樣的小事情,教師已經即時懲戒過的,你最好裝作不知道。被嚴密看管和雙重監視的感覺,是很讓孩子沮喪的。只能抵消我的教育效果。
3、抓好閱讀教育
聽低年級孩子們讀書,往往覺得他們拖調子如唱歌,每屆孩子都是如此,薛老師頑固:孩子們不達要求就不放松,教師一遍遍的領,讓孩子們感受語言中的音樂節奏。薛老師的頑固讓我感動,也讓我下定決心,今年的孩子們要抓一個新模式出來。
讀薛老師的文章,不僅能從中讀到我們小學老師真實的日常生活,更能得到許許多多的教育智慧,而且讓我們在工作中真正的受用。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后感 篇8
這幾天再次重看薛瑞萍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頗多感觸。有些想法,在腦子一閃而過,再回憶時,卻有些飄忽。所以覺得應該寫下來,一則加深印象,二則結合自己的教學,提供借鑒,提升水平。其實,看任何書都應該如此。
最初,是書名吸引了我——《心平氣和的一年級》,多好,多難!我當前正又教第二輪的一年級了,無法和心平氣和聯系在一起;我周圍的同事帶一年級,無法和心平氣和聯系在一起;同事的女兒上一年級,作為一名母親的她無法和心平氣和聯系在一起。正因為親自參與過,正因為深切的知道其中的艱辛,我才被“心平氣和”深深吸引。
寫在前面的話吸引了我。“很多時候,工作不僅是艱辛的,也是孤獨的。”艱辛來自于體力,孤獨來自于心靈。只有你明白自己這樣做的原因,他人無法認同。尤其是處身教育教學,常常會發現,你所從事的,有時候不僅是改變一個人,而是改變一個家庭,一種習慣,一種風氣,甚至一種社會現象。你也會發現,教學如同戰爭,沒有硝煙,卻常有傷亡,你的理念不一定會引起家長共鳴,也不一定得到同事的肯定。必須承認這種孤獨,然后堅持。
“家庭教育一團糟的教師,不大可能取得事業的的成功。”原本就是如此,自己的孩子就是你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的最好證明。不必找什么借口,也不必尋找理由開脫,我們今天心平氣和的學習,不是為了批判,而是為了更好的前進。
如同為此書寫序的張翼健老師所言,看多了所謂教育專家的空洞理論、晦澀概念、時髦語言,越發覺得此書的難能可貴。教育本就是長期堅持不懈的過程,數一生如一日,方可結出碩果,又和那些漂亮語言有什么關系?薛瑞萍老師的不間斷讀書,不間斷反省和思考,不間斷和學生、同事、家長溝通,是足以讓我們身處一線的教師心靈豁然開朗,如逢甘霖的。我愿照著她做的去做。
“最后以她的關于語文教學的一句話結尾:“我想語文和數學的不同,在于語文是可以混著拖的,是可以在不求甚解中慢慢明白的。”是啊,想自己當年甚至現在,看很多書不都是一知半解么?就這樣看,也沒有在中途查字典,請教別人,語文水平不是高出別人很多么?這其中,課外閱讀是最有效的途徑。然而在現實的教學中,在面對孩子們的時候,我卻是急功近利,總想著抓緊時間,反復掌握語文書中的知識,卻沒有為孩子提供足夠的課外閱讀。于是,語文如同無源之水,無根之木,盡管學生花費精力、時間,效果總不盡人意。課外閱讀,我們真的認識到了它的好處嗎?我們除了對學生提出課外閱讀的要求外,為他們提供方法和素材了嗎?我們面對語文時,真的將重點放在了課外閱讀嗎?我們真的明白語文作為工具存在的意義嗎?
讀書,不僅是所有功課的根壤,也是認識世界的基礎。學習成績如何,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熱愛閱讀,我們掌握了這項技能,我們能憑借這個周游世界。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后感 篇9
匆匆讀完《心平氣和一年級》,兩個觀念留在了我的心頭:第一,作為老師要懷著一顆平和的心,心平氣和的引導孩子,做好一位老師該做的事;第二,就是作為老師要多讀書,在讀書中尋的心平氣和,在讀書中尋找心平氣和的理由,在讀書中找到心平氣和的方法。讀書,思考,是看云的生活方式,愛學生,愛讀書,是看云的職業觀。看云,一位愛教育,愛學生,愛思考,更愛讀書的老師,從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師成長為一名在教育界的領軍的人物,我們不得不嘆服她的勤奮,不得不驚嘆她的優秀。
耳畔流淌著音樂,柔柔的,《給我一個班,我就心滿意足了》就如行云流水般澄清明凈,每一個美麗的文字,都仿佛如春雨滴在了我的心坎上,并在這新的土壤里生下了根,這,我知道。
這本書分《教育,對成長的迷戀》、《語文,美麗的生命之旅》和《書籍,一片豐沃的原野》三輯,《教育,對成長的迷戀》寫的是班級工作中發生的一系列小故事集她的處理方式及思考,《語文,美麗的生命之旅》則書寫了它獨特的語文課堂記對語文教學的思考,《書籍,一片豐沃的原野》則將許多的書,經典的書加了鹽和糖等佐料,調配成了一大鍋一大鍋讓人百吃不厭的濃湯。
薛老師是因為愛孩子而做教師的,薛老師是因為愛讀書而教孩子讀書的。她的職業觀是:愛讀書和愛孩子同樣重要。她每天都要大聲朗讀一小時,或是在自己的學生面前,或是在安靜的空教室里。她說“六年如一日,盯住一個班的學生,用你的愛讀去帶動學生的愛讀,用你的愛表達去帶動學生的愛表達。”她要求學生“書包里可以不帶語文書,但不可以不帶課外書。”她的學生中的佼佼者這樣寫道:“同學們都在讀《我為歌狂》和《幻城》之類的校園小說,一堆一堆談得好開心,于是我也借來讀,可是實在覺得沒勁,我根本讀不進去。就只好去讀我的《簡·愛》了!”做個書香老師是優秀教師生活的方式之一。
“站在臺上,我就是語文。”“白紙黑字,這就是語文。”如此自信,如此純粹。“我以我的方式積年累月地經營。沒有奇花異卉,也看不出誰是‘棟梁’(我跟孩子說,不許說要做棟梁的話,因為你們是人!),我甚至不敢過分樂觀于他們將來的語文學習,但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屬于我的六年里,這里的野花灼灼綻放,這里的小樹生氣蓬勃!”“我在我的另一個小小的園子里,要怎么掘,便怎么掘。”“讀書,寫作,對話,思考。這就是語文。我愛讀,帶著學生讀;我愛寫,帶著學生寫;我愛思考,帶著學生思考。老師臺上口若懸河,燦若蓮花,學生下面對答如流,滔滔不絕。這就是語文。”自信而有個性是教師成長的基石。
最后,請記住薛老師的一句話:“大量地,高品位地讀;自由地,誠實地抒寫;勇敢地,大膽地思考——這,就是我磕磕碰碰一路走來的,越來越堅定的語文學習之道。”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后感 篇10
慕名已久的一個系列,在教完一年級的這個暑期才開始,相見恨晚。
心平氣和是個好詞,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卻是解決許多問題的良方。不過,身體力行起來,真不簡單!看薛瑞萍老師把它作為美好的境界來追求,也把它作為對自己的最好獎賞,字里行間沉甸甸的,原來盡是為這四個字所傾注的殫精竭慮。
心平氣和第一步:自信。
有對自己在所從事專業中輕車熟路的底氣。薛老師對所從事的小學語文教學有縱貫六年的把握,何時何事應如何輕重緩急,心中有數。同時,對“語文”的本質,有超脫考試體系的認識。這個自信,既來源于不可或缺的教學經驗積累,也來源于同事之間、同行之間有益的廣泛交流,更來源于愛讀書、愛“啃”深書的個人愛好習慣。
心平氣和第二步:干勁。
千萬不要以為心平氣和就是坐在那兒不動什么也不干。有意思的是,生活中往往是最忙的時候心里最松快,不痛快總是在無所事事的時候找上門來。薛老師這個一年級可不閑啊!先不提帶過一年級的老師都知道的部分,看薛老師還做了些什么:每天的教育筆記,就是我們手中這部書的第一、三部分;給家長的信,具體內容有別于公事公辦的真摯程度,詳見這部書的第二部分;給孩子們的'音樂,光看看書中提到的曲目,難道你真的相信是毫不費力順手拈來隨意放的,沒有經過精心挑選?給孩子的評語,一學期每個孩子日記二則,算一算,一個學期以20周計約140天,五十多個孩子共計110至120則,平均每天一則,也得把一半的周末搭進去,容易嗎?家中兒子高三,這是多少父母心力憔悴的一件事,卻見薛老師娓娓道來,似乎并不辛苦,這樣的心平氣和,不說學養,就這干勁也夠咱狠狠學的。
心平氣和第三步:合作。
一本書讀下來,涉及的大人的名字之多。教育,并不是閉門造車能夠成就的,做成一件有意義的哪怕是小事,也需要眾人抬柴火焰高。薛老師的合作者,從自己的兒子,到身邊的同事,到學生的爸爸媽媽,到志同道合的網友,一步步,都不是孤膽英雄的沖鋒陷陣,每一回合,都如有高參添翼,良人解語,不是一個人在戰斗。贏得如此多的合作者“跟上來”的魅力,如同上了年份的陳釀,是薛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功德,不是三言兩語化學分析就能剖析的。例如,兒子在高三之時是如此的親子關系,十數年來的功力說得清么?家長在“跟上來”這個過程中的變化,不光從第二部分的書信集能見其心血,字里行間都是推動家校合作的用心和用功。例子不用多舉,合作,是擺在從優秀到卓越之間的必修課。
在我的二年級開始時,我繼續讀《我們二年級了》。雖然薛老師總是不忘在書里說“語文與數學不同”,但為人師者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應不會作此分別的吧。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后感 篇11
當我有幸能擔任一年級教學時,我有些膽顫,想孩到子們那種自由散漫,毫無章法可言的樣子。終于開學了,我將面對著32個孩子。由于孩子們剛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他們的眼里充滿天真無邪,在他們身上看不到半點規范的行為,他們不知道什么時候該上課了,也不知道上課了又該做些什么。從老師口中說的最多就是“快坐好”“小眼睛看老師”“小小手要放好”等“專業”術語,其次就是一遍又一遍地跟他們強調日常行為規范。幾天下來,我害怕走進一年級的教室,甚至有點絕望。就在這時,《心平氣和的一年級》一書讓我看到了希望,就象抓住一根救命草,三五天反復的拜讀。
作者薛瑞萍,她只是一位普通的語文教師,但她卻有著普通教師難以企及的廣博精深的專業素養、開闊睿智的人文視野。從她的字里行間我看不到絲毫的煩躁、郁悶。而是處處充滿著和諧、輕松愉快。本書分為四大部分:走向平和、請跟我來、平和也輻射、聆聽大師。
第一部分“走向平和”,薛老師把這一學期分為五個月分別來記載。第一個月,薛老師對于剛入學孩子的無序、擾嚷早有準備,雖然工作起來也是非常艱辛繁瑣的,但她一直提醒自己要心平氣和的去面對這些活潑可愛的孩子。她首先強調的是一個“靜”字,老師講課聲音盡量小,學生讀書要求用心但輕聲,反復表揚完成任務之后安靜看書的孩子。而我們的老師卻做不到這一點,在三樓都能聽到一樓一年級老師上課的聲音,而學生讀書的聲音也是聲聲入耳,甚至有些刺耳。
后來我慢慢地發現老師說話的聲音大,未必所有的學生都能聽得很清楚,我也嘗試著聲音稍微小一點去上課,也讓學生輕聲的去讀書,發現學生也越來越用心去聽老師講了。薛老師把開學第一個月每天以日記的形式把學生的點點滴滴,把班上所發生的一切都以日記的形式記錄起來,那些做的好的地方,存在那些不足之處還需訂正以及這一個月以來的親身感受,都有詳細的記載,這一點很值得我們老師學習。
后面的四個月里,從薛老師的字里行間看到的是教師與學生的和諧,教師與家長的和諧,學生與學生的和諧,教書與育人的和諧。其中有一個觀點我非常認同:“家長都希望教師多提問自己的孩子,惟恐孩子發言表現的機會比別人少。其實,對于孩子來說,首先需要學會的是傾聽,這才是學會學習的關鍵。”在我的教育工作中也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所以我現在很注重培養學生如何用心去聽別人回答問題。
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各科都需要考試了,剛開始時有的學生還不適應,所以成績不太理想,這時有些家長就開始有點毛躁,其實一次考試的分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識掌握了沒有,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喜歡讀書。通過家長會,很多家長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作為教育者,要想讓孩子喜歡讀書,必須自己先做讀書人,教師如此,家長也是如此,薛老師幾乎每天都要讀書,既使有一天不讀書,都會感覺不安,而我們的老師、家長又有幾個每天堅持讀書了呢?值得我們反省。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后感 篇12
印象中,帶過4個一年級了,這其中,有三個擔任班主任。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擔任一年級班主任的時候了,這些剛踏入校門的小東西們,活力無限,但什么規矩又不懂,這邊一會兒哭了,那邊一會兒要去尿尿,早晨不會讀書需要老師領著讀……沒半個月就差點累趴了,還好,那些沒有經驗的日子,幸虧有年輕旺盛的經歷。看薛瑞萍老師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了過去,這細碎繁瑣的日子,唯有親身經歷過并且擔任過班主任的老師才會有深刻體會。這些小小的能人兒,個個像秋天飽漲的豆粒,一不注意就到處亂蹦亂跳開了,除了其他老師在上課,否則簡直是分分鐘都不敢讓他們離開視線。
薛老師一直嚴格要求自己,聲音要小而柔和,“我的靜和柔是會傳染的,安靜總會從一些孩子到達另一些孩子”,這種柔和安靜狀態的美好,直到今年我才有所體會。當我心平氣和,柔和而安靜的時候,學生們感受到了,并且這種柔和和安靜傳遍了整個教室,只有心安靜柔和了,才能體會和感受到彼此之間的愛吧,那節課,我和學生之間產生了一種心連著心的愉悅。下課了,我離開教室的時候,溫佳諾跑到我身邊對我說“老師,你好溫柔啊!”望著她仰望著我的天真小臉,一種神圣從心底升起,多么可愛而又容易滿足的小天使啊!我真的應該再改變一下自己的脾氣,每天這樣溫柔地對待他們。
孩子一天比一天長大,一天一個模樣,多想把他們的每一天都記錄下來,可是,如薛老師所說,“機械的瑣碎的重復的——最艱苦的,恰是最沒有寫頭的”每每想要記錄,但每每又感覺瑣碎和機械重復,終是放任了自己的懶惰,任由時間大把大把從眼前溜走,任由那些平常但對孩子成長來說又不平常的日子滑過,一去不復返。敬佩薛老師,能夠在這繁重而瑣碎的日子里,堅守記錄,堅守著平凡而又偉大的日子,堅守著自己的初心。
“對于我而言,讀書是一種內在需要也是為了保持一種上升的有活力的狀態。”薛老師的這句話,仿佛一直存在我心里一樣,幫我說出來了。可是,生活這樣多姿多彩到處都能吸引我的眼睛,書也讀一點,但總是時而走神和分心,常常有的感覺便是“昨天沒有看書,心里空落落的”。我想,在今后的日子里,要向薛老師學習,每天都要讀書,和教書,安安靜靜,心無旁騖。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后感 篇13
一年級,是小學階段的初始,看到一個個可愛的小不點,我便會心生柔軟。由于小學與幼兒園的不同,或許他們還不知道上課不可以亂跑,或許他們還不明白下課才可以去廁所,或許他們還不清楚什么叫做作業。面對這樣的他們,薛老師卻略帶得意地說,“一年級的好處是看見孩子一天跟一天不一樣,真有成就感”。
我很佩服薛老師能讓調皮的一年級學生安安靜靜的坐下來學習,她說“我總提醒他們聲音輕些再輕些,少用嗓子多用心”。這就是薛老師讓我贊嘆的地方—薛老師每天都讓學生聽音樂,選擇適合孩子的音樂,培養學生在音樂中修身養性。薛老師讓孩子們聽抒情柔美的輕音樂,聽《春野》、《友誼地久天長》、《梅花三弄》等等。當悠揚的音樂響起,學生們很自然地就會安靜下來欣賞美妙舒緩的音樂。這樣,老師不費吹灰之力,就使得小學生安靜下來了。而且,還讓學生們感受了音樂的魅力,一箭雙雕,何樂而不為呢?
對我感觸最深的也最精彩的是薛老師在一學期內給家長寫的二十幾封信。她把這一組信叫做“請跟我來”,也就是意味著老師和家長同心合力地完成一年級小學生的教育任務。她說:“今后,關于孩子的讀書,關于家長的讀書,以及教學教育中的其他課題,我們會根據具體情況向您提出建議,僅僅是建議。如果您愿意,如果你真的很愛你的孩子——請跟我來。”同時她還要求家長都能寫回信,互相交流。由此形成了第二個網絡,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互相貫通了。——這也許是今日教育界的一件刻不容緩的大事,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要教育家長,教育家長怎么做好一個家長,怎樣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一起成長。讀過之后我頗受啟發,不能忽視與家長的溝通與交流,所以我經常與家長溝通聯系而且也學習薛老師的方式寫郵件或書信的形式及時的跟家長交流,讓家長更多的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情況,我發現不僅孩子們習慣的養成提升較快,而且在教學中我也輕松了許多。
我深悟了教育的美麗源于用心去感悟。在薛老師的眼里,教育不再只是碎煩、辛苦,而是可以美得如花、靜得如水,純得如雪。在日復一日看似單調與重復的教學工作中,用心,才可能挖掘出快樂與幸福。現在我每天記著教學日記,發現用心去體會用心去觀察,每一天都能發現一些奇聞趣事,累并快樂著,這就是現在的我的生活狀態。一位大教育家說過:千教萬教教人做人,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不僅如此,以后我也要試著用更輕柔的聲音說話,老師的安靜和柔和是會傳染的,安靜總會從一些孩子到達另一些孩子。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后感】相關文章: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的讀后感11-03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后感04-16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后感(通用5篇)04-19
心平氣和的成語解釋10-29
心平氣和的成語接龍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