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孔子讀后感

時間:2022-02-09 09:51:14 讀后感 我要投稿

孔子讀后感(通用40篇)

  讀后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然后將得到的感受和啟示寫成的文章叫做讀后感。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孔子讀后感(通用4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孔子讀后感(通用40篇)

  孔子讀后感 篇1

  有一天,孔子帶著他的弟子參觀魯桓公廟,看到廟里面有一個很奇怪的東西,傾斜地放著。孔子就問管廟的人:“這是什么東西啊?”管廟的人告訴孔子:“這是宥坐器。”

  何為“宥坐器”?就是安放在國君座位右邊的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有什么用處呢?我們聽聽孔子怎么說:

  “哦,既然是宥坐器,那我知道:它里面沒有水的時候,是傾斜的;水裝到一半的時候,是端正的;裝滿的時候,它就傾覆了。”

  說完,孔子轉身對他的弟子們說:“現在我們就試驗一下。”實驗的結果果然如孔子所說,當水滿了,這個東西一下就倒了,水全潑灑出來。

  孔子對弟子們說:“小心啊,萬物都是這樣:自滿一定傾覆,驕傲一定倒臺。”

  子路懵懂,問孔子:“老師,我們如何才能讓人生完滿而又不傾覆呢?”

  孔子說:“你記住四句話: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聰明要用愚來守。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功勞要用讓來守;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勇敢要用怯來守;富有四海,守之以謙——富有要用謙來守。這就是損之又損之道

  損,就是減損。孔子是在告訴我們,人生要學會做減法。我們總是想著往我們的人生中填充什么,務求填滿,做加法;但人生更重要的是做減法。有了什么不一定幸福。有了錢就幸福嗎?有了權就幸福嗎?還真的找不出一個東西,可以保障我們的幸福完滿。但是,假如我們沒有了一些東西,我們還真的就會幸福。比如,浮躁、焦慮、貪欲、嗔怪,蠅頭小利的競爭之念,種種人生的得失之憂,這些東西沒有了,心靈平靜,那可能真是幸福。

  這就是損之又損之道。

  孔子讀后感 篇2

  負您的希望。孔子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備受后人贊揚。今天,讀了《孔子的故事》,我懂得了許多……

  孔子一生都在學習,不論身處何方。有一次他被媽媽送到爺爺家,僅僅在爺爺家停留了短暫的幾年時間,他就一口氣讀完了爺爺的所有藏書,懂得的知識甚至已經超過了爺爺。盡管如此,他還是虛心向別人請教。我們應該學習孔子這種不驕傲自滿,低下頭來聽從別人教誨的精神。我平時總很自大,不愿意聽從別人,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正是因為驕傲自大,所以犯了不少錯誤,但通過讀這本書,我下定決心要改掉這個毛病,要像孔子一樣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態度。不僅如此,孔子還有股子堅毅不拔,頑強拼搏的毅力,他不論做什么事,都會不達目的誓不罷休。而我呢?常常看書只看一會兒就睡著了的,孔子的學習態度與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我不能再這樣了,我要在學習的時候有一種鉆勁,只有肯鉆研才能更好的運用學習的知識,才能更優秀。

  孔子還十分注重人與人之間的禮節,不論貴賤,見了都會先行禮。盡管孔子是一個赫赫有名的教育家,但他還是俯下身來關心人民。他沒有現在的某些當官的那么傲氣十足,而是體恤民情,想方設法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盡管孔子做的事有許多我做不到,但是我可以從小事做起,以后也要多多幫助他人,讓我們的世界充滿愛。孔子就是以這些好品質才受到了人們的敬仰,我也十分佩服孔子,佩服他的虛心,佩服他的堅毅頑強,佩服他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品質。

  讀了這本書,我改變了很多,我以后要多多向孔子學習,將他的好品質發揚光大!

  孔子讀后感 篇3

  開學第一周,我看的第一本書就是《孔子的故事》,內心頗為感動。

  孔子是儒家學派創造人,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粟邑,生于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他是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也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在這本書里,孔子是一個善良、聰明、重情重義、誠實,為了天下太平而活著的人。

  這本書詳細描繪了孔子從出生到他死去的29個故事。作者李長之一絲不茍,本書幾乎每一頁都有兩三個腳注,運輸有幾十多種之多,可稱言必有據。孔子早年好學;中年就把這些知識都運用到教育、政治上了,并且可以將學到的知識舉一反三,更好的教育他的弟子們。而且還出國,帶著自己的弟子游學了14年,學到了更多知識;晚年他輕視政治,注重教育,還在60多歲高齡中創作了《春秋》等書。他值得我們尊重、學習。

  孔子一生說過許多名言,“名無信不立”“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是告訴我們要誠實;“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告訴我們要認真學習、復習;“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告訴我們要謙虛好學。虛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的一個字,是“仁”,并且對中國社會有著很大的影響。孔子仁學的內涵:一、以人為本,仁者愛人,仁者人也;二、為人由己,這是仁學得實施方式;三、血緣基礎,總的來說,仁學就是孔子想讓我們懂得忍耐,要善良。現在這個社會上有很多不懂仁、不會愛的人,而且有些人還很殘忍,殘殺一些自由自在動物。這一幕幕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必須得阻止這些不仁的人。

  如果所有人都可以懂得仁并去做,我相信這個世界將會變成美好

  孔子讀后感 篇4

  讀完關于霍金和孔子的文章我受益匪淺,霍金,他是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與理論物理系教授,他雖然患有嚴重的殘疾,雙手只有3個手指能動,但是他沒有放棄他一直努力地去實現它他,他憑著自己的精神完成了這次不同尋常的理想人生。

  霍金,他出生的日子正好是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紀念日,一些人認為他很有福氣,但是他認為他和普通人一樣,他小時候也很頑皮喜歡做一些小發明來開拓他的思維空間,上中學時,一位數學教師激發了他對物理學的興趣他認為化學是一有趣的學科,但他想探索宇宙的底蘊。

  中學讀完后他考入牛津大學,他不負父親的期望并考上理論物理學業的博士研究生,在研究學習階段霍金得了一種怪病,這使得他更加遲鈍,但是他并沒有放棄自己并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他認為自己要為人們作出貢獻不讓自己淪入苦痛以回報上帝對他的恩惠。

  后來他努力研究天體學,他將熱學引入黑洞的研究這大大加深他對黑洞的認識,由于他在天體物理學研上獲得取得優異成績,他獲得1978年愛因斯坦獎,現在霍金已經年過中旬,但他還經常去外地游玩好像一個年輕人。

  孔子,這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他為中國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在世時已被喻為“天縱之父”,《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這本書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孔子的這種習慣對我們子孫后代都有著重要影響,孔子不畏艱苦帶領弟子周游列國,但是他沒有受到各個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并沒有灰心喪氣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他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如果我們堅持自己的理想不放棄不拋棄,那我們就一定會在一件事上取得優異的成績。

  孔子讀后感 篇5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我相信大家都知道,這句話是孔子讀書的名言。其實我很早就知道孔子這個人了,就是對他不夠了解,只是學習過程中,一直沒有學到這個人,眼看就要上六年級就要畢業,我還以為我再也學不到孔子的文章了,出乎意料的是6B23課學到了孔子這個人。

  我們學到孔子的文章是《孔子游春》,這篇課文主要寫了:孔子帶弟子們支游賞泗水河畔迷人的景色,孔子借水談志向。其實這篇文章表面寫孔子和弟子游賞,實際是寫孔子借水和弟子們談怎樣做人。其中,孔子說的話令我映象最深的是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靈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沒有一定的形狀,或方或長。流必向下,和順溫柔,它好像有民情義。水穿山巖,鑿石壁,從無懼色,它好像有志向。萬物入水必能蕩滌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來,水是真君子啊!這句話表達了四層意思。1、水仁厚無私;2、水溫文爾雅;3、水百折不撓;4、水求真求善求美。這句話并不是孔子在正直贊美水,而是孔子借水的品質希望弟子們能做一個像水這樣的人,做一個真君子。

  通過我學這篇課文,我了解了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肖479)春秋末期魯國人,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我從《兩個小兒辯日》我知道了孔子是位待人平等的人。

  通過學習《孔子游春》這篇課文知道了孔子是位富有智慧,善施教化的人,其中富有智慧我是從孔子帶弟子們游玩,教育弟子們看出來的,他把自己想教的東西通過實踐來表現出來,陸游有一首詩這樣寫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想孔子也是這樣想的,他想要在特殊的情況下,弟子們才會記得更牢。

  真不愧說孔子是“千古圣人,萬世師矣”呀!

  孔子讀后感 篇6

  孔子,每當看到這兩個字眼,我心中總會涌起深深敬佩之情。他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人民稱為孔圣人,萬世師表,即使到如今這發達的時代,孔子對我們的影響還是十分深遠的,他的話語仍令我們受益匪淺。《孔子的故事》讓我兩次深刻地領會到孔子的思想。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孔子在62歲時已帶弟子周游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險,但卻曾未受到重用,但孔子卻未因此而退縮,仍是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

  “安貧樂道”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之間,他寧可承受貧窮的生活也不會放棄道義,他的高尚品德依舊深深打動首我們。然而孔子也并非完全不求富貴,只求道義,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這才是我們應當學習的人生之道。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以好學著稱,對任何知識都十分有興趣,因此他博學多才。孔子不僅勤奮好學還十分謙虛。“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這些名句都是孔子授予我們寶貴的學習經驗。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常常幫別人改正錯誤。“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等,這都是孔子做人的準責,而我們做為華夏文明的繼承者也應學習孔子的精神。

  在《孔子的故事》中我學會待人善良,樂于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引領我從一個幼稚的孩童成為一個明理的學生。孔子真是一個偉大的人物,《孔子的故事》真是一本受益匪淺的書。

  孔子讀后感 篇7

  《孔子家語》和《論語》性質上是一樣的,都是孔子當年教學的時候弟子各有所記,記錄孔子言語和孔子當時與弟子等有關人物進行對話的記錄。但是《論語》是選出來的,如果說《論語》相當于孔子的語錄的話,那么《孔子家語》相當于全集。從規模上講,包括標點在內,《論語》只有兩萬多字,而《孔子家語》卻多出近四倍,相對來說材料比較完整。

  因為《論語》都是語錄,而《孔子家語》提供了一個通篇的語言背景和環境,更加系統。比如關于《論語》成書問題,以往覺得篇章之間是隨意堆砌,但如果看了《孔子家語》,可以發現其中的內在關聯,它是按照對于孔子思想的內在認識和系統看法排列的。二十篇《論語》都服從于整部《論語》的中心思想,而一篇內的各章《論語》是對該篇的中心思想的闡述與發揮。《論語》是結構嚴謹、邏輯嚴密、體系完整的大論著。

  《孔子家語通解》是對《孔子家語》進行通盤解說的一本書。《孔子家語》曾被誤認為出于三國時期王肅偽造,其中大量的珍貴資料長期被棄置不用。由于學術的發展,人們逐步認識到《孔子家語》的重要價值。為了推動孔子、早期儒學和中國“元典”文化的研究,《孔子家語通解》誕生了。

  本書以“通解”為名,首先有通盤解說全書的意思;本書的《代前言》是對《家語》成書、流傳及真偽等問題的梳理;每篇正文之前以“序說”通說全篇,幫助讀者理解全文,而后按段落分為“原文”、“注釋”、“通解”三部分;本書立足學術前沿、展示研究成果,在深入研究《家語》全書及各篇的基礎上,本書的序說認真、細致、準確、條理,注釋與通解則網羅、綜合各家,充分吸收了現有注解成果。

  孔子讀后感 篇8

  孔子,他一生堅持理想,雖四處碰壁,卻絕不放棄。經歷艱苦卓絕的人生歷程。他最終使自己從一個普通人成為圣人。成為萬世師表,成了我們中華的民族信仰。

  孔子,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中,是極受尊重和推崇的。他是中華的文化象征,是中華道德文化的核心。在漫長的萬古長夜里,如果沒有孔子,世界就不會有天亮。曾子曾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一個士不可以不弘揚剛毅。

  孔子,他次次碰壁但終究以剛毅的心,重新組建偉大的理想。它承載著千年的夢,所以任重也,其道必為遠之。他時刻把“仁”作為人的第一標準,到死還在想著仁愛,天下大同。孔老夫子的境界無人可比呀!

  我們學習孔子,就讓自己清楚,孔子是誰?他一生奉獻在追逐真理的道路上。打擊可以毀滅庸人,而豪杰之士,則會在打擊中百煉成鋼。一個人怕的不是沒有能力,怕的是自己沒有追逐理想的勇氣。孔子做了乘田,他就好好干,手低,是腳踏實地干好本職工作,受人之祿,忠人之事。眼高,不看眼前的一切局限性,明白自己尚有更大的理想追求與抱負,這才是真的有理想。

  一個人要看清楚自己的能力,無能力也罷,只看能否有自知之明,有主見。

  孔老夫子教我們,為人要勤于思考。不思考則腦無用,缺少適度的堅守、淡泊:缺少彈性,也不能成為人才、成為完美的人,不是看你有什么物質,而是看你腦子里有沒有智慧。男兒當自強,有什么、沒什么,都是自己創造的。對,也是孔夫子教我們的道理。

  孔子,他不僅屬于春秋時代,他是千秋萬代的楷模,人類的先師。

  孔子讀后感 篇9

  寒假里我讀完了《中華美德故事》這本書,我覺得其中《孔子好學不倦》的故事,對我的啟發教育特別深。

  這個故事介紹了孔子的好學精神:孔子60歲了,還要拜師學琴。他學琴與別人不同,別人總是迫不急待地要求學新曲子,往往一首曲子只學兩三天,可是孔子學一首曲子埋頭一練就是十天。明明已經熟練了,可還是不肯換新曲子。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孔子不但要把曲子練熟,而且還要通過曲子旋律來揣摩出曲子的精髓和主人公的人品、個性、精神甚至外貌。孔子的好學精神,深深地感動了他的老師。想想自己,我感到非常慚愧。

  有一次,在家里做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時遇到了一個難題,怎么也想不出該怎么做。這時,我想干脆明天早上到學校看其他同學是怎么寫的,把答案一抄不就完事了嗎?第二天晚上作業發下來,我得了優秀。老師還表揚了我。可是,現在翻開作業本一看,好像優秀上多了個黑點。

  今天讀了孔子的故事,讓我又想起了這件事,對待學習要認真,碰到困難要虛心向老師請教。

  這個故事,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習是進步的階梯、是成功的基石,只有勤學、好學、不弄虛作假才能取得成功。”

  孔子讀后感 篇10

  《孔子如來》這本書,闡發了孔子思想的現代價值,傳遞了文化的涵養和力量,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孔子如來》這本書。

  在這本書眾多文章中,使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逆向而行”這篇文章了。這篇文章主要講了,懂得放松,不和別人比但求超越自己的曾點和目標遠大的子路、踏實苦干的冉求、小心翼翼的公西華,都表明自己的觀點后,曾點得到了孔子的肯定。

  還記得我剛升初中的時候,生活過的又忙又亂,每天吃飯,上樓梯都需要看著表。覺得每天除了作業還是作業,枯燥極了。每天只要一提起作業,心情就會變得沉重起來。但是讀了這篇文章之后,我懂得了逆向而行,漸漸地學會了放松,學會發現生活的片刻美好,不必把自己繃得太緊。

  人就像一根琴弦,如果繃的太緊,遲早會斷開的。我們要學會適當的放松,有時你放輕松的去面對這個世界時,也會發現全世界都在對你微笑。

  我們要像撿拾金幣一樣把來到眼前手邊的喜悅收集起來。照亮并且溫暖自己,哪怕只有短短的幾秒的快樂,也是灑進心里的陽光,可遇而不可求,給人生算小賬的時候,總是算負分,永遠不記得像花草一樣開在路邊的喜悅,永遠不記得日子里像清水一樣的安好。不記得流轉于身邊的溫暖情誼。

  就這樣,我學會了自我調節,放松自己,讓自己每天都能有一個好心情,做到“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希望大家在負擔很重的時候,懂得淡定、放松、超脫。其實放松也是為了更好的前進,休息是為了更好的學習。有的時候逆向而行,淡定,從容,你就會看到和別人不一樣的風景。

  孔子讀后感 篇11

  今天,老師帶我們學習了《孔子學琴》這篇課文。掩上書卷,我眼前仿佛出現了這樣一個場景:在孔子家中,孔子正畢恭畢敬地彈著師襄教給他的一首曲子,師襄則坐在一旁,捋著胡須,面帶微笑地聽著。整首曲子完成的十分順利,師襄說:“這首曲子你會彈了,可以學一首新曲子了。”而孔子搖搖頭:“我只學會曲譜,還未學會演奏技巧呢。”幾天后,師襄又來到孔子家中,只見孔子的手指運用自如,琴聲如小溪流水般悅耳動聽,便說:“你已學會了演奏的技巧,可以學一首新曲子了。”而孔子卻誠懇地說:“我還沒領會曲子的思想內容,這樣演奏怎會使人感動呢?”過了些時候,師襄再次來到孔子住處,一進門,他就被激情洋溢的琴聲迷住了,仿佛被帶到了一個從未到過的境地。一曲終了,師襄站起來,激動地說:“你已領會了樂曲的思想內容,彈出了音樂的精神,能學一首新樂曲了!”孔子又搖了搖頭說:“不行啊,我還沒體會出作曲者是一位怎樣的人呢!”又有了一段時間,師襄又來聽孔子彈琴。突然,抑揚頓挫的琴聲戛然而止,孔子激動地站起來,大聲說:“我知道作曲者是誰了,他就是體恤百姓、胸懷博大的周文王!”

  孔子之所以琴藝爐火純青,是因為他虛心求藝,刻苦練習。其實在生活當中,我們不要只去看一些人的燦爛輝煌的一面和登峰造極的成就,最重要的是要從他們的背后那辛酸的淚水和苦澀的汗水中吸取精華,投入自己的經歷中。俗話說:“有付出,才有回報。”是呀,如果沒有春天的播種和夏天的耕耘,哪里會有秋天的豐碩果實呢?

  孔子讀后感 篇12

  我在我的臥室里津津有味的看著一本書,叫《孔子的故事》。這里面主要講了孔子的一生,讓我知道了孔子是多么的偉大。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是《孔子和老子的會見》。因為孔子好學,于是,去京城洛陽見老子。老子聽說孔子要來了,便套上車,到郊外去迎接。又叫他的僮仆把路打掃干凈。孔子也依照當時的禮節,從自己車上下來,把作為見面禮的大雁捧著,送給了老子。因老子比孔子大得多,所以經驗閱歷也豐富的多,他所接觸的文物史料也遠比孔子這時所已接觸的廣博得多。因此,這一次會見對孔子是極其有益的。孔子向老子請教了很多東西。甚至就是孔子所熟悉的禮數方面,也證明老子比他懂得多。

  最后,我喜歡這幾句話:“第一,你所鉆研的,多半是古人的東西。可是古人已經死了,連骨頭也爛了,不過剩下那么幾句話。你不能把那些話看的太死。第二,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生得是時候呢,固然應該出門坐坐車,闊綽一下;如果生的不是時候,只要過得去,也就算了。第三,我聽說有句老話,會做買賣的都不把東西擺在外面,有極高的道德的人都是很樸實的。你應該去掉驕傲,去掉很多的貪戀,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這對你都是有好處的。一切事不要太任自己的信,這樣在家庭也不合適,在朝廷也不合適。”還有一句話是:“鳥,我知道會飛,可是會飛的還常被人射下來。魚,我知道他會游水,可是會游水的還常被人釣起來。獸,我知道它會走,可是會走的還常落了網。”

  另外,我們要像孔子一樣,具有一種堅持不懈的精神。

  孔子讀后感 篇13

  今年暑假我看了《史記》一書,其中(孔子學琴)這篇我讀了后感慨萬分。

  這篇文章主要講孔子60歲時還向一位琴師學習彈琴,老師師襄子教他一支曲子,孔子每天都認真練習這支曲子,絲毫沒有厭倦和懈怠的情緒,足足練了十天,老師聽他的彈奏已經十分純熟。就對他說:“你可以學新的曲目了。”孔子卻說:老師,雖然我已經爛熟于心,但我總覺還未掌握節奏的技巧,后來他練一段時間,師襄子又聽他彈奏,不絕贊嘆,認為他已經掌握了節奏的技巧,可孔子仍然搖頭對老師說,他還沒真正地領悟樂曲表達的思想感情,于是孔子繼續練習這支曲子,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又來聽他彈琴,說他已經領悟了曲子的思想感情,可孔子再一次搖頭說,自己還未想像出作者是個什么樣的人,事隔多日,老師再來聽他彈起曲子,師襄子有了一種奇妙的感覺,仿佛看見一個人正在嚴肅而深沉地思考……

  孔子也說:是啊,現在我可以想像出這個人的樣子了,他就像一個王者——周文王的樣子,師襄子聽到這兒,深深地拜了兩拜告訴孔子這支曲子名字就叫《文王操》啊!

  我讀后想到了自己,感到十分慚愧,我平時學小提琴總是拉熟就行了,認為自己已經不錯了,根本就不想吃點苦多練。

  我每次做奧數題也是如此,只要會第一種解題方法就不會再去想第二種、第三種解題方法了。媽媽說我不求甚解,讓我再想第二種解題方法,我就會十分生氣,暴跳如雷,甩筆扭頭就走。自從看完這篇文章,想到了孔子60歲開始學琴,學得還那么刻苦認真,精益求精,我下定決心向孔子學習,學習他這種精益求精的學習精神。認真學習,刻苦拉琴,讓自己的學習和拉琴更上一層樓。

  孔子讀后感 篇14

  孔子周游列國,大概從55歲開始,68歲時結束游歷,共用了13年時間。然后,孔子回到故鄉魯國,致力于講學著書,7年后,即孔子73歲時,與世長辭。

  那么,在孔子長期的游歷生涯中,有過開心的經歷,也有過兇險的遭遇;有時被人歡迎,有時被人追殺,甚至“惶惶如喪家之犬”。可以說,孔子在游歷中失去過很多,但始終堅持自己的夢想未變。這種堅持,最終成就了孔子。

  由此,我想,每一件事情的成功,無不需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的代價。比如,明時的徐霞客,長年在外游歷時,也遇到過強盜,并與之發生過殊死搏斗。但徐霞客并未因為游歷途中會遇上壞人而停止游歷;假如這樣的話,我們今天或許就看不到《徐霞客游記》了。

  所以,如果一個人選擇了一條路,并要把這條路走到底、走出光明來,就注定要承受未知的壓力與煎熬。倘若你堅持住了,就會過上你想要的生活;倘若你堅持不住,中途放棄了,或許對你來說,一時可以輕松下來,但你在年老時,必會為之而痛悔。

  因此,每每看到孔子周游列國時期的種種艱辛,我想,上天應該是公平的,你的成就往往與你承受的艱辛成正比。如果你連這些艱辛都不能夠承受,上天又怎能放心把那樣的輝煌交給你,又怎能放心交給你?一個人的財富,不僅僅是現有金錢數量的多少,抑或是可視化的物質,而應該是一種常人難以想象的壓力,別人承受不住,你能夠承受住,那么,你一定會出人頭地,不過時間早晚而已。

  任何人,都應該有足夠的耐心等待成功的到來,在這過程中,努力地在你的夢想征程上前仆后繼。孔子能,你也能,一定!

  孔子讀后感 篇15

  自古以來,有多少人像孔子一樣心懷大志,并盡一切努力完成它呢?久仰孔子大名的我,懷著神往的心情,讀完了《孔子》這本書。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在公元前479年去世。他生于魯國昌平鄉,逝后葬于曲阜北郊的泗水邊,即今日孔林。孔子生前,以“仁”為中心,不僅要在社會上取得自立,事業上有所發展,還幫助別人做到這些。

  我最感興趣的是“孔子的教育特色”這一章。孔子懷抱著改革天下的宏愿,除致力政治外,尤其注意百年樹人的大計。我敬佩孔子的有教無類。孔子弟子三千,品類復雜,有貴族、巨賈、貧民、大盜等,孔子皆一爐而治之,并沒有藐視窮人,這在封建社會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所以我十分敬佩孔子的有教無類。

  讀到這兒我想起我們的班主任李老師。雖然李老師并沒有孔子這樣的創舉,但她認真備課、認真上課,一絲不茍的精神也讓我十分感動、敬佩。記得有一次,李老師正專心地上課,無意中,把書本斜了一下,就是這一下,我認識到了老師的認真:嶄新的書本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鮮紅的字,我驚訝了,平時我們做的筆記只有一點點,但老師卻寫了整版的筆記,幾十分鐘的課,老師可能就要備幾個小時,我仿佛看見李老師在課桌前專心致志地查資料、備課,我被感動了,更認真地聽課,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回報老師課前課后所做的努力。

  讀了《孔子》,我了解了孔子一生的作為,并更加尊重孔子。我要努力學習,長大做個有用的人。

  孔子讀后感 篇16

  寒假期間,我從寒假作業里讀了《孔子少年的故事》,使我明白了任何天資的背后,更多的則是辛勤的汗水和超凡的努力。孔子的勤學苦練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的主要內容講的是他之所以能成為弟子三千、名揚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時候的刻苦勤奮分不開的,也正所謂是“天才來自勤奮”。

  讀完后,我為孔子那種對學習那種鍥而不舍的精神深深震憾,聯系到我自己,感到萬分慚愧,記得有一次,我把老師補置的作業留到晚上做,結果到了晚上我又要看電視,差不多想睡我才想起作業沒寫,但已經挺不住了,然后心想:“明天早上再寫吧,反正老師也不會講。“于是,我把作業和書整理好放回書包,躺在床上睡著了。就這樣,我養成了懶做家庭作業的習慣,每次都是等到晚上,晚上又等明天早上,結果沒有一次完成,一次次被老師給批,我的學習成績一段時間開始下滑,看到比我差的.同學成績都比我好,我難過得想哭,好在我有一個緊跟我學習的好媽媽,她知道我的成績是懶造成的,為了讓我及取教訓,他語重心長的對我說:”兒子,你知道了成績下滑的痛苦了吧,如果你不想繼續這樣下去,你首先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每天放學回家必須先把作業完成再去玩,否則往后下去你的成績更不會好。”聽了媽媽的話,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且下定決心改正自己的缺點。

  從此往后,我努力改變自己的懶惰,終于在這個學期的期未考試考出了好成績,盡管不是最好,但我從中悟出了只有付出才有收獲的喜悅。

  孔子讀后感 篇17

  孔子,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一本書上,我終于“接觸”到了孔子。

  有句話說得好: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就是只學習不思考,就會陷入迷茫之中,只思考不學習,是一個消化、吸收的過程,只有這樣,在能做到心中有數。反過來說,如果不努力吸收知識,總有一天,連思考的能力也會退化的。

  雖說孔子年輕時就已出了名,但孔子仍不驕傲,非常謙虛。有一次,一位百姓問孔子:“你這么淵博,你會的玩意兒簡直讓我們叫不上名來!”孔子聽后,便有禮貌的說:“我會什么呀,我只不過會駕車罷了。”原來當時有六種本領:禮節、音樂、射箭、駕車、識字、計算。這些是一個全才的人必須具備的,在這六種本領里面,駕車是被認為最底下的,所以謙虛的孔子只承認了這一樁。孔子小時候也很愛讀書,有一次,城里的人讓讀書人去給皇帝的兒子念書,孔子激動不已,馬上去報名,這些人冷漠的對孔子說:“你一個小毛孩兒,又不是什么名人,有不出名。跑來這兒干什么呀?快走快走!”這些話讓孔子很憤怒,同時也激發了孔子,他每天更加發奮讀書,吃飯、睡覺,不管什么時候,只要有時間就看書,終于,孔子快成年了的時候,漸漸有了名氣,也有人找他拜師了。

  雖然孔子已經死了幾千年了,但孔子的思想卻對我們產生了無法估量的巨大影響,我們要學習孔子這種精神!在課堂上我要認真聽講,不能開小差,也不能取得了一點好成績就驕傲自滿,而應該學會謙虛,毛爺爺爺爺也說過:“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我要把這句話牢記在心。

  孔子讀后感 篇18

  課文《孔子拜師》主要講述了孔子30多歲的時候,感覺自己的知識不夠淵博,離開家鄉曲阜,到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的故事。在這個故事里,我看到了孔子謙虛好學,彬彬有禮,老子禮節高超,謙虛謹慎。

  孔子已經是當時非常有名的學者和教育家,但是他并不滿足,還要學習的知識,并且不畏艱險、跋山涉水來到千里之外,向老子學習。我要向孔子學習,學習他謙虛好學、彬彬有禮的精神品質。我有時候考試成績比較好,就沾沾自喜、驕傲自滿。通過學習課文,我知道了學習是沒有止盡的,偉大的教育家孔子都能認真求學,更何況我們這些剛剛步入知識殿堂的小學生呢?在今后的學習中,我一定要學習孔子的學習態度,認認真真學習、踏踏實實做人,長大后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主要寫了孔子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可他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于是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幾個月后來到了洛陽,在城外,孔子看見一架馬車,車旁站著一位70多歲的老人,孔子想這位老人可能就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于是上前行禮,問到:“老人家,您就是老蚺先生吧?”“你是——”孔子連忙說:“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請老師收下我這個學生吧?”老子說:“研究學問你不比我差,為什么還要拜我為師呢?”

  孔子說:“學無止境!”這充分說明了老子、孔子都很謙虛,禮貌待人,而且表明學習是沒有盡頭的,值得我們學習。我還認識到“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的真正含義,這將激勵我努力學習。

  孔子讀后感 篇19

  今年暑假,媽媽給我買了幾本課外讀物,其中一本是《孔子》里面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教育了我。

  在書中,我了解到:孔丘的父親叔梁紇有9個女兒,還有一個兒子,叫做孟皮,可他的腳有些毛病,所以叔梁紇不太滿意,他決定再去外求親。后來他父親和顏大人的女兒顏征結婚生下了孔子,漸漸的孔丘到了三歲,他聰慧過人,又活潑機靈。可就在這年十月,叔梁紇離開了人世。顏征對孔丘說:“孩子,娘是為你而活著的。”說罷,向曲阜城走去。在曼夫娘的幫助下,他們在曼夫娘家旁邊住下了。曼夫經常帶孔丘去教堂看祭祀,孔丘一回來就向媽媽問這問那,顏征看孔丘如此好學,就說:“孔丘,娘一天給你講一個故事,你要記住才行,好不好。”孔丘高興地直拍手。一天中午,孔丘要求媽媽教他讀書寫字,顏征十分高興,只用了半天的工夫就學會了200個生字。又愛上了《易》學,經過了長時間的努力,成為了大學問家。可孔丘覺得依然不夠,就駕起馬車,來到了洛陽,找到了老子,用了半年的時間,終于學富一車,回到了家鄉,并開了一家私塾,專門教學。

  讀完這本書,我知道了孔丘雖然丑,可他卻并不自卑,甚至比正常人更好學;更勤奮;更加的聰慧,并且他還十分的謙虛,雖然他聰慧過人,還滿腹經綸,可他依然要千里迢迢的去洛陽拜師學藝。小時候在家里就幫媽媽燒火,洗衣,做飯,到了晚上,還和媽媽一起編草鞋。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一定要向孔丘學習上課認真聽講,聽老師的話,學習多動腦筋,回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認真完成作業的情況下多讀書多學習做個聽話孝順的好孩子。

  孔子讀后感 篇20

  這個星期天,我到博庫書城里轉悠,卻始終沒有找到自己喜愛的作品。突然,一陣書香傳來,牽著我的鼻子走了過去,定睛一瞧,是一本名叫《孔子》的書。我欣喜若狂,立刻拿起它飽讀起來。

  一打開書,一位書中的小精靈就為我做向導,帶我去了孔子的世界……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國偉大的哲學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從小就懂得體諒母親的困難,每天都按照母親的要求把學習放在第一位,從不惹母親生氣。他好學上進,生性聰明而且善于思考,在艱難困苦的生活環境下,憑著自己的勤奮,學會了禮、樂、射、御、書、數等六項基本功,為后來參與各項社會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母親的關懷和教育下,孔子相當好學。為了求學,他一大清早就到老師門口等候;炎炎烈日下,站在老師門口,直曬得他頭昏眼花,眼冒金星,但始終沒有改變他的求學決心。正因為他的好學,他在各方面的知識都達到了博大精深的程度,并以此為基礎,創立了儒家學說,成為了一代偉大的哲學家。看到這兒,我不禁陷入沉思:孔丘雖然長得丑,可他卻不自卑,像正常人一樣的生活,甚至比正常人更好學、更勤奮,并且還十分的謙虛,雖然他已滿腹經綸,可他依然要千里迢迢的去洛陽拜師學藝。他為了讓媽媽省心,一有空就在家里幫媽媽燒火,洗衣,做飯,到了晚上,還和媽媽一起編草鞋。再看看我呢,學習上經常會為了一點點小成績而沾沾自喜,有的時候還喜歡賣弄;生活上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僅不體諒父母的辛苦,有的時候還要挑三揀四,與孔子一比,真是差距太大了!我真的要多向孔圣人學習,以長補短。這頓大餐真讓我大飽口福,我以后要多嘗嘗這種“大餐”,豐富我的知識,快樂我的生活。

  孔子讀后感 篇21

  快樂的寒假,我像飛出籠子里快樂的小鳥,坐在刺桐公園的石椅上,掏出吳祚來寫的《孔子學堂》,聚精會神地閱讀起來。

  多么引人入勝的經典古文呀,我稚嫩的心靈跟著《論語》簡練深奧的文字,與孔子完成一次跨越時空的交流,在樸實的生活之中和道德對話里得到蕩滌。

  從《孔子講道》我明白只有追求真理,才能實現人生的目標;從《朝聞道,夕死可矣》我感受到仁愛、智慧、勇敢是真正的伙伴;從《知之為知之》我感悟到:只有刻苦、持之以恒地學習,才能收獲知識的果實。

  其中,我最喜歡《君子(上)》這篇論述。孔子告訴弟子:“君子無所事。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這句話對我們有什么啟發呢?其實說白了,就是凡事不能與別人爭執不下,即使在比賽中,也應該互相謙讓,這才是一個君子應有的修養。看來,我也算是“君子”。

  春節將至,購票大隊排成了頭不見尾,尾不見頭的長隊。我和爸爸從早上8點排到了下午2點,終于望見售票窗口的影子,我深吸一口氣說:“爸爸,我到旁邊去運動一下。”剛剛走出幾步,我看見離我們二三十米遠的地方有一個老爺爺,正顫悠悠地拄著拐杖,無精打采地排著隊。我想:這位老爺爺一定排很久的隊,開始體力不支!怎么辦呢?我跟爸爸小聲商量:“我們跟老爺爺換一換位置吧!”爸爸語重心長地說:“你真是一個懂得尊老、謙讓的好孩子。”我和爸爸重新站到隊伍后面排隊,但看到老爺爺買完票高興地樣子。我一點也不后悔。

  “君子明白正義,小人只知道利益”“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孔子的語錄像是冬天的陽光,帶來無比的溫暖;像是黑暗中的明燈,照亮前進的方向;像是甘甜的泉水,帶來心靈的滋潤。

  孔子讀后感 篇22

  讀了《孔子學琴》,我從中感受到了孔子能沉浸在音樂中,為什么他能沉浸在音樂里呢?我想是因為孔子心靜。我想起《三國演義》的空城計中,司馬懿說的一句話:“心亂則音噪,心靜則音純,心慌則音誤,心泰則音清。”我也是學琴的,我能體會到心靜和心亂音色的不同,要能心靜,就要心中有琴,琴人合一。

  孔子能夠將自己的身心浸入音樂的境界,我們又何嘗不能呢?想來也是,靜心是學琴的最高境界,難不成隨便一人都能到達爐火純青之地步?

  先不談琴,因為除學琴外也要學習孔子的精神,興趣是最基本條件,第二就是能靜心。

  外界給予自己諷刺挖苦之時會你會怎么做?堅持下來的大概沒有一成吧?孔子就是這樣的人,不顧外界的看法,自己堅持學琴,生活中也要這樣,不能遇到一點小挫折就退縮,更不能因厭倦而放棄,學而不厭,學習是永無止境的,不能有了一點成績就飄飄然,目中無人。

  剛剛說的興趣也是一大因素,但堅持自己的興趣也是一種本領。孔子埋頭苦練確實有點像現代人所說的“愣頭青”,但怪不得他,古人所了解的太片面性,只是苦練,沒有任何技巧性可言。但也并不是說此事就不對了,只是需要增加些技巧性而已。

  孔子在曲中所投入的感情也是我們不可忽視的,埋頭苦練只是一方面,感情在里面是起到重要作用的,一首曲子若是沒有感情,就只是一首曲子,你所付出多少感情,琴音就會回饋多少感情。

  總而言之,孔子學琴中所存在的優點,都是常人可望不可及的,這樣的人才是我們膜拜、敬仰的對象。

  孔子讀后感 篇23

  孔子,我相信這個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吧,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他的一生中,無時不閃現著他仁愛、好學的影子,他的一生固然坎坷,但仍阻止不了他對知識的渴望,除此之外,孔子還有一個偉大的夢想——使世界和平。

  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孔子在各國之間奔走,曾在許多國家做過官,但總覺得這官職不適合自己,無法實現自己的愿望,就一一放棄了。為了和平,他曾去過楚國等一些大國,他所創立的儒家思想已經成為華夏精神的一種內涵,已經溶入到了我們的生活之中,我可以不夸大其詞地說,孔子文化思想是我們中國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是孔子在《論語》中告誡我們后人要忠心,講誠信,常復習所學的知識。

  孔子在他那個時代得不到的和平,我們今天擁有了,可在他那個時代幾乎人人都有的品格,我們今天遺失了,不過也不能說遺失了,只能說是擁有的少之又少了,倘若把這些東西找回來,那么就真的是太好了。

  在《孔子的故事》這本書中,我最賞識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無類。孔子可以在那個時代不論富貴貧賤,不論年歲地位,只要你好學,他就愿意教,教任何人,使古代詩人倍出。可與之相比呢?現在的輟學兒童、留守兒童越來越多,和這些兒童相比,我真是太幸福了,有父母的疼愛,有老師的教育,這是這些兒童所無法享受到的啊!

  孔子在普及文化教育的事業上做了很大的貢獻,我由衷地期望我們這個時代也能有更多像孔子這樣的人,以實現我們的美好愿望:使幼有所愛,中有所為,老有所養,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

  孔子讀后感 篇24

  星期六陽光燦爛,我陽光從我的腳尖悄悄的爬上了我的膝蓋像現在玩耍。我靜靜的坐在飄窗上,看著這本書——《孔子的故事》這本書像把我穿越到了古代

  這本書主要講了:孔子從幼年一直到死去發生過的事情和故事。有許多篇章讓我深思熟慮。

  而在這其中讓我最受影響的是《孔子和老子的見面會》不要講了魯昭把孔子打發到,洛陽去觀光。好學的孔子,覺得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因為那在歷史悠久的京城洛陽有豐富的文化寶藏,而且大思想家老子也在那里,所以孔子就非常開心。老子一聽說孔子來了,便套上車到郊外去迎接他,又叫他的仆人打把路打掃干凈,孔子也照當地的禮節,從自己的車上下來,把見面禮大雁捧著送給了老子,老子比孔子的年紀大的多,那個經驗與閱歷也豐富的多,所以孔子覺得這是對自己極其有益的,孔子就在許多方面問老子一些問題,老子也按照真正的答案回答給孔子,孔子向老子請教了很多,甚至孔子最懂得禮數方面也向老子請教證明老子比他懂得多。孔子在洛陽住了幾天就要就要,離開了,老子依依不舍的跟他說:“聽說有錢人送行的時候是送錢,有得有道德的人,送行的時候是贈送幾句話,我沒有錢,姑且冒充一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送你幾句話吧。”老子老子叮囑了孔子許多,孔子深深地玩味了,老子的叮囑,懷著感激的心情離開了洛陽,從這里我知道孔子真的非常的好學。也知道了孔子很會虛心向別人請教。從最后一段話,孔子對老子的評價我也知道了,孔子對老子的評價是很高的。

  讀完這本書,我知道了,做人一定要虛心請教,才能懂得更多知識。

  孔子讀后感 篇25

  剛讀了一本書,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學當老師》。這本流淌著教育智慧的書讓我走近了孔子,走進了孔子的生活和思想,掩卷沉思,我們確實應該跟隨孔子學當老師。書的封面印著一行小字:師者,永懷教學之戀,永懷生命的恬靜、感動與美好。

  反觀教學現狀,中國的家長歷來責任心奇強,今天不愿意丟失落榜的臉面,明天更不忍心目睹孩子待崗的痛苦,于是各自使出渾身解數,四處奔走物色名師家教,充分發掘孩子的時間和智力資源,決不允許孩子蹉跎光陰,虛擲年華。這樣虔誠的近乎愚昧的愛,讓孩子埋藏了自己的興趣愛好,熄滅了童年所特有的智慧的火花、創造的靈氣,甚至不時演繹出觸目驚心的人間悲劇!十年寒窗,學生們犧牲了自己應有的自由連同自己的花樣年華。一些表面上看上去天真活潑、熱情開朗的學生,心中也會充塞著對學習的焦慮、填滿對生活的恐懼。曾經有個成績優異的孩子這么說:同學們都羨慕我:當班長、成績好、會彈鋼琴其實我也有煩惱。每天爸爸媽媽輪流管我學習:該做奧數了,該去練琴了,該讀名著了一刻也不得閑。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我們要學孔子的精神:潛心自己的事業,用純凈的良心成就一份責任,用艱苦的跋涉讓教育多幾份人性和溫暖。真的希望素質教育不再是浪漫的影像,而是真實的棲息;學校教育能應抹去追名逐利,呈現出生命的潤澤。在我們教師真誠的微笑里,蓄滿教育的陽光,讓我們一起蹲下身子,彎下腰桿,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聲音吧。

  孔子讀后感 篇26

  我有幸讀了《學學孔子怎樣當老師》這本書,深受啟發,真是受益匪淺。只感覺自己教學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堅定和從容。讀完此書,如沐春風,豁然開朗。做教師若不學孔子乃是一種缺憾。孔子不僅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論家,而且是我國古代的教育家,曾被評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所積累的豐富教學經驗,形成的博大精深、獨具風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國傳統教育思想中的寶貴遺產。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廣泛而全面:從教育理念到治學理念,從治學原則到教學目的,從教學態度到教學方法,從教師修養到教育手段,形成一套他獨創的、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思想源泉。

  通過讀《學學孔子怎樣當老師》這本書,我覺得在今后生活、教學工作中應該像孔子一樣誠實守信、以身作則、像孔子一樣約之以禮、重視自省、做到終身學習、不斷進取。像孔子一樣誨人不倦,對待學生一視同仁,關愛每一位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像孔子一樣學思并重,因材施教。像孔子一樣教學相長、重視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科學的思維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度,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學到知識,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總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取其精華融于現代教育的實踐中,這是保證我們的教育,特別是教育健康、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

  孔子讀后感 篇27

  這幾天,我一口氣把《孔子——影響世界的人》這本書看完了,在文字的徜徉中,我情不自禁地喜歡上了孔子,他讓我敬佩。我們歷史上有那么一位偉大的人物,我為他而感到驕傲、自豪。

  孔子如此博學多才,與他謙虛好問的美德是分不開的。“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可謂是家喻戶曉吧,它正是出自于孔子的筆下。孔子這樣流傳千年的偉人,不說三人,就是三千人,也沒有一個人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論啊!而謙遜的孔子卻說:三人同行,有一人必定是自己的老師。他又這樣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懂就不要裝懂,不懂就問才是最聰明的。當孔子遇到一絲困難,他就會不放過一切的向他人請教。我想:正是對學習的這種態度,才促使孔子的知識能夠更加淵博!

  古今中外,但凡做學文的人都具備謙虛好問的精神。愛迪生勤奮好學,勤于思考,成為世界聞名的發明家。屈原洞中苦讀,終于成為一位偉大詩人。南宋詩人陸游自幼好學不倦,最終成為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學家。顧炎武讀破萬卷書,最后成為一代大學者……不正是這種謙虛好學的精神,才使他們孜孜不倦,勤奮刻苦,由此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嗎!

  讀著讀著,我的臉不知不覺地紅了。我正是缺乏這種不懂就問的學習態度,不懂一個問題則是埋在心里,過去了就過去了。到頭來,不懂的問題越來越多了。一旦養成了這種對于知識隨隨便便的壞毛病,遇到的麻煩事兒可就多嘍,學習也就進入了惡性循環。

  想想自己的行為,讀讀孔子的事跡,我明白:要想成功,是不能離開謙虛好學勤奮的,就像愛因斯坦所說的1%聰明加99%汗水等于成功。

  孔子讀后感 篇28

  孔子的課堂豐富多彩,與現在大不相同。他不布置作業,不考試,不懲罰學生,而是與同學們交流知識,周游列國,讓同學們只是面更廣,學到更多知識。

  在《孔子學堂》這本書里,我們不僅能夠知道孔子言行的原文與翻譯,它給我們呈現出孔子上課時的情景,讓我們更了解到孔子是一個講理、禮讓、謙虛的人。

  孔子從不寫書,而他和他的弟子討論的話題都是常見的,也是從古書上總結的。可他們卻能夠“溫故而知新”,從舊的知識中找到新的理解和體會。有時一個話題能夠聊上幾節課,孔子老師也會有時被同學們問得答不出,只能思考,卻不會為學生的問題而惱怒。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可見禮讓多么重要,只要禮讓治國,還有什么事辦不到呢?人們要學會禮讓,別人就會尊敬你;國與國之間互相禮讓,戰爭也不會發生;君臣民之間互相禮讓,這個國家民心不會動搖,將堅不可摧。孔子對他人禮讓相待,他人也就以禮相待。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幾個人走在一起,一定有我的老師。每個人都有長處與短處,要學會謙虛,要相互學習。孔子老師在談論“君子”時,子貢夸他而孔子卻說這是給他戴高帽子。以及談論其他問題時,孔子讓學生們各抒己見,只要有道理,就值得深思。可見孔子是個多么謙虛的人。

  走進《孔子學堂》,讓我們重新認識到一個不同的老師——孔子,他在課堂上與學生們討論,讓學生們學會為人處事的道理,怎樣才算有君子風范,讓學生們在社會上能更好的生活,交到更多朋友。如果每個人都有孔子的精神,那么世界不再有戰爭,各地都有你的朋友,那是多么美好!

  孔子讀后感 篇29

  當我讀到孔子好學不倦地學琴這個故事時,令我深感啟發,令我非常得感動。就讓我來跟大家說說他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贊揚孔子好學的精神,孔子都六十歲了,還拜師學藝,真令人佩服。他學琴跟別人大不一樣。此話怎講?就聽我慢慢道來。別人學一首曲子,往往只學一兩天,就學好一首曲子,迫不及待地學另外一首新曲子。而孔子學一首曲子,埋頭苦練就是十多天,明明已經練熟后,卻不肯學另一首新曲子,還是要練已學會的曲子。這又是為什么呢?原來孔子不僅要學會曲子,把它練熟,還要以曲子的旋律揣磨出創作人的姓名、人品、性格,甚至他的精神。孔子好學,孜孜不倦的精神令孔子的老師都非常感動,最終,孔子終于成功了,完成了他的目標。

  唉,我跟孔子簡直是一個鮮明的對比吶!我深感慚愧。有一次,我遇到了一道難題,我左思右想,絞盡腦汁,怎么也想不出這道題目的答案。突然,我想起在參考書上有這道題目的答案。我心里似乎有兩個小精靈,爭吵不停。善良的小精靈說:“不行,好孩子要不恥下問。““哼!才不是呢!還是看參考書吧!這樣快一些。“邪惡的小精靈說。說著說著,便打了起來最終,是邪惡的小精靈獲得了勝利。于是,我快速翻開參考書,連忙把答案抄了上去。作業批好發下來后,我得了個優秀,還被老師重重地表揚了一番。可是,當我再次翻開作業本時那個大大的“優“字,它好像在問我:“你真的懂了嗎?嗯?“我現在越想越難受,今天,孔子學琴的故事提醒了我,作為副班長,在班級里應該起帶頭作用,對待學習不能不懂裝懂,碰到難題要向人請教。

  讀了《孔子學琴》這個故事后,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好學,是進步的階梯,也是成功的基礎,只有勤奮好學,才能成功。

  孔子讀后感 篇30

  本學期限拜讀了高欣編著的《孔子叫我們寬容點》其中第一章《孔子做人之道》。它讓我知道做人是一門大學問,書中用淺顯的話語,告訴我們如何做人的道理。

  我國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教他的學生做人要可能寬恕就是恕別人!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推給別人。”其中的“恕”即“推己及人,仁愛待人”。遇到與人相處上的問題,應換位思考。就是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想別人怎樣對待自己,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希望自己在社會上能站得住,能通達,就也幫助別人站得住,通達。

  有了這樣的理解之后,作為教師的我們在平時教學中是不是應該有這樣的思考?作為老師無論與同事之間,還是跟與學生相處時,也應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念頭。曾經我們也做過學生,也知道當學生的辛苦,過去我們也有令老師頭疼的時候,也曾對著作業喊累,也有偷懶的時候,當然還少不了犯錯……現在我們的角色不同了,是老師了,慢慢的這些經歷也就淡忘了,站在講臺上的我們也許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教好我們的孩子們,從我們的立場出發告訴他們那樣做不對,應該這樣。但學生總是喜歡逃離我們的視線,愛和我們玩躲迷藏。讓我們也蹲下身來,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思考,多點體諒學生,設身處地的替他們想想,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其實孩子的某些錯誤是正常,可以理解。比如:設計課堂教學就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教學進度要考慮到學生智力能力,作業布置要考慮到學生的承受能力。在教學中我們應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平時多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需要和困難。我想這應該是因材施教的基本。當我們對孩子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耐心后,營造出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那我們老師教得也不至于那么累了,工作起來也就快樂多了。同樣,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人人做到了這一信條,就會相安無事,天下太平。當我們心情煩躁不安時,懊惱時,請提醒自己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讀后感 篇31

  寒假期間,我從寒假作業里讀了《孔子少年的故事》,使我明白了任何天資的背后,更多的則是辛勤的汗水和超凡的努力。孔子的勤學苦練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記

  故事的主要內容講的是他之所以能成為弟子三千、名揚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時候的刻苦勤奮分不開的,也正所謂是“天才來自勤奮”。

  讀完后,我為孔子那種對學習那種鍥而不舍的精神深深震憾,聯系到我自己,感到萬分慚愧,記得有一次,我把老師補置的作業留到晚上做,結果到了晚上我又要看電視,差不多想睡我才想起作業沒寫,但已經挺不住了,然后心想:“明天早上再寫吧,反正老師也不會講。“于是,我把作業和書整理好放回書包,躺在床上睡著了。就這樣,我養成了懶做家庭作業的習慣,每次都是等到晚上,晚上又等明天早上,結果沒有一次完成,一次次被老師給批,我的學習成績一段時間開始下滑,看到比我差的同學成績都比我好,我難過得想哭,好在我有一個緊跟我學習的好媽媽,她知道我的成績是懶造成的,為了讓我及取教訓,他語重心長的對我說:”兒子,你知道了成績下滑的痛苦了吧,如果你不想繼續這樣下去,你首先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每天放學回家必須先把作業完成再去玩,否則往后下去你的成績更不會好。”聽了媽媽的話,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且下定決心改正自己的缺點。

  從此往后,我努力改變自己的懶惰,終于在這個學期的期未考試考出了好成績,盡管不是最好,但我從中悟出了只有付出才有收獲的喜悅。

  孔子讀后感 篇32

  對于孔子,我們并不陌生。他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教育家。當然,這本書也闡釋了孔子對于他這一生的哲學和理念。不過對于這本書,我最歡的一句話還是,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用簡單話來說,就是防人之心不可有。"不逆詐"就是在和別人打交道時,不能先懷疑對方的動機,去質疑別人。而只有那些內心坦蕩,內心光明,充滿活力的人,才會傾向把對方想象成為一個好人,這就是“不逆作"。

  正是如此,如果一個人老是用猜疑的眼光對待別人,那么他就會失去生活、朋友以及周圍的一切。

  在我們班里,開玩笑的人,不少。如果他和你開一次玩笑,你就對他大喊大叫,無法理喻。那么這個人下次還會再主動理你嗎?還會跟你交往嗎?只會讓人感到自已是個愛發脾氣,不夠親近人的家伙,久而遠之,大伙便會主動疏遠你。

  比如我們班的x×,他最愛開玩笑,特別是跟我。但我不想去猜疑他,那樣只會讓自已變成"套中人",套在其中。而在學可忙碌時,有人跟你開個玩笑,是最好的。你既可放松一下身心,也可以感受到同學之間的友愛。細數下來,我也被他"騙“了不止五次,可我是快樂的,偶然被騙幾次又何妨?

  就如書上講的:人生最大的損失,恰恰是為了防止可能被騙,終身做了套中人,這樣,喪失的東西就多了,而社會也是這樣。

  假設在社會提倡"人防人",那么,便是一切人防著一切人,我防著你,你猜著我,那么這個社會便會徹底分裂。自認為,有防人之心所想的,便就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壞人。而人這一輩子,要是防人的話,肯定是拿大輩子的生命作交換。這樣活著,你愿意嗎?更何況每天都要提心吊膽,長時間下去,沒有一個人是不崩潰的。

  所以對于"防人之心不可有",我是支持的,因為防人之心是中國人的老毛病,而藥方正是孔子所說的話。

  孔子讀后感 篇33

  暑假,是個讀書的大好機會,我們可以充分的利用暑假這兩個月的時間,去讀幾本對自己有益的課外讀物。這次暑假,我過得很充實,也很快樂,因為我讀了很多課外書,并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想了很多。《孔子名言》讓我明白了許多平時學不會的做人的道理。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名言》這本書集合了孔子所說過的話,并進行深刻的體會,用一個個小故事,令讀者受益匪淺,明白了許許多多的道理。本書的主編何順用自己的筆調寫出了孔子的知識淵博,同時也告訴讀者正因為孔子能說出這么多有哲理的話,完全是靠它自身的努力和讀書。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向孔子學習!

  孔子的名言中,這句話讓我體會很深:真金要靠火來煉,在關鍵時刻去認識一個人。這句話的大意就是說:真金還得火來煉,看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是肝膽相照、同甘共苦的益友還是為利而來的損友,在平時往往是很難看出來的,只有到了艱難困苦的逆境,甚至生死存亡的絕境,才能認清它的真實面目。在利益面前各種人的真實面目都會赤裸裸的暴露出來。有的人在對自己有利益或對自己的利益沒有損害的時候,可以和你稱兄道弟、親密無間。可是一旦損害他們的了利益時他們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見利忘義,唯利是圖,一切的友情一切的感情統統都拋之腦后心里面只有自己的利益。而那些與你一起同甘共苦的朋友們在利益面前,會毫不猶豫的選擇他們與你之間的友情。這個時候,也是你真正認識一個人的時候。也許有些人在平時的日子里和你關系非常好,但他們在利益的面前或許不會選擇你,選擇了利益。所以,看一個人是不是你的真心朋友,往往是在最危險、最艱難、最關鍵的時刻。

  孔子讀后感 篇34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人,一生堅持理想,最終成了萬世師表。一本《論語》,道出了哲理,他的思想,讓人們信仰,他成了后世之人開口閉口的“子曰”,他就是孔子。

  孔子的童年并不幸福,兩歲時父親就去世了,而更悲傷的是,孔子十七歲時,相依為命的母親也去世了。孔子少年時期的艱難困苦,磨練了他堅韌的品格。在少年時期的謀生過程中,他學會了“小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而且在母親的引導下,孔子刻苦學習,儼然成為了“小六藝”方面的專家。然而孔子卻不以此謀生,因為他有更高的眼光。他認為,應該提倡“大學之道”和“君子儒”。什么是“大學”呢?孔子曾經說過:“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

  孔子說的這段話,詮釋了“大學之道”:不為了就業和謀生而學習,這就是“君子儒”。而和“君子儒”相對應的就是“小人儒”,即學習某一專業并以此謀生,又叫“專業儒”。“大學之道”不為就業,不為謀生,而是為了成人,成為君子,為老百姓謀幸福,為國家謀幸福,更為了天下謀幸福。

  不知不覺中,孔子迎來了自己的知天命之年。“天命”指的是上天的旨意。是否真的有天命?可以認為有,也可以認為沒有。我個人認為,天命是客觀存在的。我們生在中國,在怎樣的家庭里成長,有怎樣的父母,怎樣的兄弟姐妹,這就是天命。孔子認為,我們應該做到知天命。知天命,包含著三層含義:認識天命、敬畏天命、履行天命。知天命,能給予我們百折不撓地向著遠方前進的精神力量。人就是天命。

  孔子的三千學生,個個精明能干,其中之一的子夏所說的“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成為了復旦的校訓。孔子的著作《論語》被一代又一代人所傳頌,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石。

  用作者的一句話結尾:從此,孔子,不再僅僅屬于春秋時代,他屬于千秋萬代!

  孔子讀后感 篇35

  昨天,我們學了課文——《孔子拜師》。我深深知道了學無止境這個道理,讓我以后更熱愛學習了。孔子雖然年輕的時候就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但他還不滿足自己的知識。讓我深受啟發——以后在學習的道路上更嚴格要求自己,還要學孔子尊師重教的做法。孔子拜老子為師以后,還每天不離老師左右,隨時請教,更能看到他好學不倦的精神。讓我知道:讀書破萬卷,能行萬里路。因為,學習的道路是永無止境的。同學們,趁現在我們還年輕,為什么不認真學習呢?請牢記: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在人的一生中,更要活到老,學到老。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孔子拜師》。文章主要講的是:孔子三十歲時已經遠近聞名了,但是他還是歷盡千辛萬苦,來到了洛陽,拜老子為師,他謙虛好學,每天不離老師左右。

  讀了這篇文章,我十分佩服孔子謙虛好學的精神。他都已經三十歲了,也成為名人了,還要去洛陽拜老子為師。可是現在有很多人,一出名就會驕傲自滿,不求上進,只知道貪圖安逸。在去洛陽拜師的路上,他風餐露宿,日夜兼程,最后終于來到了洛陽,他的毅力多么頑強呀!見到老子以后,他每天不離老子左右,有不懂的問題就會問他,真是不恥下問。

  和孔子相比,我還相距甚遠呢!每次練小提琴時,媽媽都會給我指出毛病,我也會注意,但是每當練完一遍我就會坐下來休息,媽媽經常提醒我,可我總是不在意,總覺得自己已經練得挺好的了。現在想想,其實我還差得遠著呢!

  我現在每天晚上都要練快板和小提琴,雖然很累,但我不肯放棄每一項特長,因為這兩項特長我都很喜歡,以后我會努力把它們都練好。在生活中,我也能做到不恥下問。讀課外書的時候,我有不懂的詞就會問媽媽,媽媽也會耐心地給我解釋。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只要有付出,就會有回報。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學習孔子,做一個謙虛勤奮的人。

  孔子讀后感 篇36

  老子教導孔子說:“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是很注重德行的,但他們的容貌看起來會有些愚鈍。老子所說的“愚”,“不是智慧的缺乏,而且智慧的‘收藏’,不是智慧的不足,而是智慧的收斂,不是智慧的麻木,而是智慧的蟄伏。”

  比如,在街上發現了一個鼓鼓的錢包。有的人可能會說,今天運氣太好了,拿著這些錢去吃點兒好吃的吧。這樣的人會覺得自己很聰明、運氣很好。但這件事有其他的做法,可以撿起錢包交給警察叔叔,警察叔叔會根據錢包里的身份證明來鎖定失主。還有一種做法是,路不拾遺。有錢不撿,貌似很蠢笨,但細想開來,倘若每個人都能有君子的德行,對路上的錢包路不拾遺,那即使過一天、一個星期,哪怕過一個月,失主沿路尋找,就一定能找到丟失的、沒有被動過的錢包。如果每個人都因德而愚,世界會不會更多一些美好,更多一些信任,更多一些明媚。

  有一個大家都聽過的故事,國王發了一些種子讓孩子們種花,誰種的花最美,就選誰當繼承人,到國王約定好的日子后,孩子們懷抱各種美麗的花,只有一個孩子手捧空花盆,而最終國王選了他當繼承人,因為分發的那些種子都是煮熟的,根本種不出花。空花盆孩子老老實實播種照料國王給的種子,看上去是那么愚笨,但他誠信踏實的德行贏得了國王的信任。那么,到底是努力捧來美麗花朵的孩子更有智慧,還是空花盆孩子更有智慧?

  在學習中,我為了在短時間內把作業完成,會應付著寫,還想著自己好聰明,糊弄了老師,得出空閑時間干自己想干的事,但其實我欺騙了自己,考試會令我原形畢露。小聰明終究不能稱之為智慧。

  所以,我們要做一個有君子德行的人,不在意別人眼中愚鈍的自己,做正確的事,以君子德行要求自己,收斂智慧,蟄伏智慧,收藏智慧。

  孔子讀后感 篇37

  這篇又拖了很久,老是看了一段又回過去看前面相關篇目的內容,比如說到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就回去看“宋微子世家”,后來又說到孔子在魯國的經歷,于是又回去把“魯周公世家”瀏覽了一遍。這一篇通篇看來,總體感覺是:孔子一生在仕途上可說是郁郁不得志,四處漂泊如喪家之犬;在學術上卻是逐漸精深逐漸博大終于積累弟子三千,書成春秋經典。

  孔子為人謙恭好禮,有些過分好禮了,所以齊國晏嬰建議齊景公不用他,確實他不適合齊國的施政方針。要在春秋戰國時期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得臉厚、心狠、手辣,得見機行事善于權變,看樣子孔子不具備這些特質,而且他提倡的那一整套關于禮的理論,并不適合那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不實用啊。再說他臉皮也太薄了,與南子見了一面,回來被學生“不悅”,就急得發誓賭咒,“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不必這么緊張吧,反倒引人遐想。在他后期是有所醒悟了,會權變了,但他的形象已定型,沒人敢用他了。

  孔子真正令人稱道的,還是在思想上和教育上的成就,他整理編寫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確是中國千年文化中經典中的經典,他教育學生的種種言論,讓我在這里評價一句正確都覺得不夠貼切不夠資格,因為孔子的思想已經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每一個中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孔子思想的滋養,我們其實更多要做的是用孔子的思想來衡量現實的所作所為,而不是以一已之私對孔子思想進行評論。

  關于孔子的思想是一個太博大的話題,以我笨拙的筆墨無法寫出其中萬一,只是覺得很奇怪的是:一個說出那么多經典的對的話的人,為什么不能做對的事,讓他能夠在當世得償所愿施展才華呢?看到他那句:“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讓人不能不品出一些苦澀。

  孔子讀后感 篇38

  悄悄地,經典誦讀之風刮遍校園。徜徉在經典文化的圣殿,我結識了慈祥的孔子,雄辯的孟子,智慧的老子,幽默的莊子……其中,我最仰慕的是偉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孔子學堂》為我們呈現了孔子上課時的情景。在他的課堂上,不會有人抄襲,也不會有人作弊,他們都發揮著自己的真實水平,因為孔子提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知也”。相比較這樣真實的學習,不由得令曾經的我感到汗顏:

  那是五年級時的一次數學單元檢測,順利地解答完大半張考卷后,一只“攔路虎”把我難住了。任憑我絞盡腦汁,冥思苦想,還是想不到解題方法。于是,一個聲音在我左耳邊說:“到學習比自己好的同桌那里瞄一眼吧?”

  “不行,偷竊知識是不對的!”另一個聲音馬上在右耳邊反對。

  “可不瞄的話,這次就與高分失之交臂了。不達標多倒霉呀!”一個聲音很為難。

  “可那原本就不是你該得的。要是瞄了,你會失去更多的!”另一個聲音很堅決。

  “瞄一眼吧……”

  “不行,目不能斜視……”

  兩個聲音激烈地斗爭了好久,最終在虛榮心的驅使下,我還是選擇當了一回“長頸鹿”。

  事后,我向媽媽進行了坦白,媽媽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孩子,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看你這么坦誠,相信你一定知錯能改!做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不懂裝懂,明白嗎?”

  從那以后,考試時我一直堅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因為我知道在學習上弄虛作假,最后吃虧的肯定是自己。

  “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學堂》讓我更加了解到孔子的講理、禮讓、謙虛;《孔子學堂》讓我更端正自己該持有的學習態度;《孔子學堂》讓我更明確自己為人處事的原則……《孔子學堂》,有了你的指引,我一定會開創起一片屬于自己的精彩天地!

  孔子讀后感 篇39

  中國有許多令人贊嘆不已的傳統美德,其中最感人的就數孝敬父母了。玉祥臥冰為母求魚、仲由背米養雙親,謝定住打虎救母……這一篇篇催人淚下的親情故事都十分令人感動。其中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孔融讓梨》了。

  孔融4歲那年,家里吃梨,孔融看著幾個哥哥每人都跑過去挑去了鮮嫩澄黃的大梨子,他卻一直站在父親身旁,直到哥哥弟弟們都拿走了梨子后,才走到桌前,挑了一個最小的梨子。當父親問他為什么不挑大梨時,孔融回答:“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父親又問:“那弟弟不是比你還小嗎?”孔融卻巧妙地回答說:“我是哥哥,哥哥應該讓弟弟,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這一句句巧妙的回答,令后人驚嘆不已。

  再想想現在的小孩子哪家不是當掌上明珠寵著,有了好吃的,好穿的,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從來就沒有為家長,為別人著想。

  幾天前,我看了一篇文章,說是有一個小男孩非常愛喝飲料,有一天他讓他的爸爸給他買汽水。他爸爸來到商店門口,買了兩瓶汽水,因為天氣太熱了,他給自己也買了一瓶。那男孩子卻不解地問他爸爸:“爸,為什么買兩瓶?”可見,現在的孩子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從來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有時甚至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但4歲的孔融卻在一個小小的梨子中體現了他謙讓待人,尊敬長輩的美德習慣。

  而我們,21世紀的孩子們,是否也該因此深思些什么呢?

  記得一年夏天,外婆給我們買甜筒吃,我覺得姐姐的比我大些,我就想跟她換,可姐姐不愿意,就此吵了起來,我覺得那時候的我太不成熟,太不懂事,還太自私。沒有為別人多想一點。

  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時是一種尊重,有時是一種寬容,而更多的時候它是一種化解矛盾的良藥。所以在爭執面前,我們更應該以謙讓為主,退一步海闊天空。

  良好的道德,可以成就偉人,孔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要向他學習,多一份謙讓,多一份寬容。

  孔子讀后感 篇40

  今天,放學回家后,我從書柜里拿出李一本寫的<<孔子拜師>>這本書認真地閱讀起來,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了我。

  這本書講述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拜師的故事。孔子是一位對知識孜孜以求的人,他一生熱愛學習,到處向人請教,從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機會。由于孔子虛心學習、勤奮鉆研學問,他年輕時就已經成為很有名氣的老師了,但他從不滿足在學問上所取得的成就。他認為學無止境,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時,他決心再拜老師,繼續學習。于是,他離開自己的家鄉曲阜,來到距家鄉上千里的洛陽,拜當時的大思想家——老子為師。歷盡千辛萬苦,他終于找到了老子。可老子對他說:“你就是孔子啊!研究學問你不比我差,為什么還要拜我為師呢?”

  孔子說:“您的學問很深,跟您學習,必有長進。再說,越是研究學問,越應學習更多的知識。”老子很感動,就收了他這位學生。此后,孔子每天不離開老師左右,虛心學習,隨時請教。老子就把自己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學習結束了,辭行時,孔子懇求老師給予臨別的教誨。老子拉著他的手,情真意切地說:“有學問不淺露于外表,講道德不分貧富,你就是這樣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你對我的尊敬叫我感動。”孔子聽了老子的話,連忙行禮。回到家鄉。孔子在事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們稱贊孔子的學問,也很尊重他。

  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是:孔子是一位熱愛學習、知識淵博、品德高尚的人。《孔子拜師》的故事告訴我們:知識是學無止境的,因此學習知識必須孜孜以求,不要放棄任何學習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位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我們應該學習孔子這種熱愛學習、虛心學習的精神和有學問不淺露于外表,講道德不分貧富的高尚品德。

【孔子讀后感(通用40篇)】相關文章:

《孔子拜師》教學設計(通用15篇)12-29

孔子名言01-22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通用7篇)02-06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通用8篇12-22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通用6篇11-01

歷史名人孔子的故事(通用5篇)02-08

孔子名言名句01-17

孔子道德名言12-15

孔子_950字01-25

孔子歇后語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