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錢穆《國史大綱》讀后感

時間:2021-10-21 09:49:45 讀后感 我要投稿

錢穆《國史大綱》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錢穆《國史大綱》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錢穆《國史大綱》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

  錢穆《國史大綱》讀后感1

  平常我喜歡看書,上大學時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籃球場、自習室和實驗室就是圖書館。幾乎每個星期我都會去一趟圖書館。如果因為學習或其他事情很忙,長時間不看書,心里就會不踏實,總覺得缺點什么。

  我喜歡廣泛地看書:從《春秋左氏傳》的動輒火拼到《鐵凝散文集》的細膩描寫宛如細水長流,從《金屬材料學》的寬泛講述到《固體物理》的嚴謹推導,從《老人與海》的硬漢形象到《飛鳥集》的恬淡老人,從《誅仙》中張小凡的執著到《夢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書籍一直陪我走過了大學四年,從來不離不棄。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在這里,我想向大家推薦一本書:《國史大綱》,作者錢穆。錢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錢老寫過很多關于歷史的書,我都喜歡看。其中尤其喜歡看錢老的《國史大綱》。讀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從書中感受到錢老對祖國的強烈的熱愛。大師對祖國的熱愛躍然紙上!

  《國史大綱》是讓人尊敬的,因為她有一個讓人尊敬的作者。錢老在《國史大綱》的序言里說,編寫該書的背景為抗戰時期北大、清華等大學都遷入昆明成立西南聯大,錢老任教于西南聯大,苦于沒有合適的給學生講歷史的教材,于是在戰火中編寫了該書,歷時數載。如此認真寫書的作者現今社會不多。而錢老只上過小學,但博學篤志,終成大家。只錢穆的名字就足以讓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國史大綱》是讓人溫暖的。整本書大師對祖國的熱愛一直溫暖著看書的人。打開書序言就可以看到“當信任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我喜歡看歷史類的書籍,對歷史的要有“溫情”是我第一次聽說。我們接受的高等教育要求我們要像旁觀者一樣看待歷史,看歷史不應該帶有感情!秶反缶V》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歷史,這對于喜歡嘗試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相當具有誘惑的。

  《國史大綱》是讓人興奮的。繼續往書后翻看,錢老沒有讓人失望。錢老寫到中國的思想家孔子比西方的思想家蘇格拉底等人早幾百年。常常聽到中國比西方國家落后,對于自信越來越少的中華民族人民而言,看到這頁幾行字無疑是讓人興奮的!驕傲的!

  《國史大綱》是發人深省的。接著看書,我們可以了解到漢唐詳細的稅制,農民需要繳納包括徭、賦、役等多種稅,最高時可以達到三分之一,低的時候也有十六分之一。對比現今政府取消農民的舉措,令人稱贊!我們還可以看到歷史不一定就嚴格按照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劃分。我們一直的印象是中國有長達兩千年多年的封建社會,其實不然。因為到了漢朝權力機關已經由之前的皇帝代表的貴族統治轉為丞相代表的士人階級組成的政府和皇帝代表的貴族一起統治。丞相對皇帝負責,皇帝如果不稱職也會受到彈劾。王莽走向政治舞臺中心就是很好例子。到了隋朝的科舉制度使選拔人才也有了公開客觀的標準。這表明中國已不再是君主專制,而封建社會的標準是皇帝代表的貴族統治形式的君主專制。因此不能認為中國有長達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的封建社會,中國社會形態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這點可以推廣的生活、學習以及工作。

  《國史大綱》是簡練的。我看過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那也是一本好書。也從一個特別的角度來看待歷史。在視角方面可能《國史大綱》遜于《萬歷十五年》,但是在用詞方面后者遠遜于前者。中國漢字的美在《國史大綱》中體現得淋漓精致。

  《國史大綱》是完整的。就像完美的東西是不存在的一樣,《國史大綱》也有瑕疵。該書在關于民族方面有些偏激,在閱讀時需要特別注意。但是這些掩蓋不了大師的魅力,恰恰顯示出大師不是神一樣不可靠近,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具有感情的人。

  《國史大綱》遠不止是一本完整的、簡練的、發人深省的、讓人興奮的、讓人溫暖的、讓人尊敬的書。有些收獲只能意會,無法言傳。這里我向大家推薦這本書,分享我讀這本書的快樂!

  錢穆《國史大綱》讀后感2

  讀《國史大綱》的的第二階段已經告一段落,已經減少了第一階段看書的那種生澀感,當時看著繁體字相當頭大,現在聯系著上下文的理解好多了,有可能也是第二階段所看的內容在朝代上跨度不大,所以沒有在借助喜馬拉雅了,度娘嘛還是沒少用了。看書的速度還是不快,時間調整的不好,這一點還需要好好計劃,擠出充足的時間細細讀書,但是每年到臘月公司的情況,擠出的時間就想睡覺啊。

  這一階段看的是西漢、東漢、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剛剛一統的中國,又開始四分五裂了。西漢自漢高祖到平帝共經歷了二百二十一年,王莽從攝政到建朝滅亡共經歷了十八年。漢高祖得天下,“封同姓王,封功臣為侯”,所以政府的組成人員分為四種,第一類人是宗室,第二類人是以軍功受封的侯。第三類是富人,這些人選為郎、吏。第四是雜途即文學、儒士。王莽以后,漢宗室光武復興,成為東漢,一共十三帝,共一百九十六年。這個時期的政府是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的,一是王室二是政府,王室又分為王室自身、外戚、宦官。東漢諸帝大部分童年即位、或者夭折,以及絕嗣,所以多母后臨朝,母后后面是一個大的外戚集團,宦官也在王室與政府之判分下也得到了地位。沒有向心力,只顧自己的集團利益,這樣豈能長久。于是三國魏、蜀、吳鼎立。魏,除曹操后追封為魏武帝外,共五帝四十六年。蜀,四十三年共劉備和后主劉禪兩位皇帝。吳,孫權,共四位大帝五十九年。“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篡位成功,繼位十六年后,滅吳完成了一次大統,共五帝五十二年,貴族家庭的腐化,賈南風、八王之亂,西晉氣數漸散。晉室遷都南京,史稱東晉,共十一帝一百零四年。東遷時,衣冠也跟著南渡,北方的中國便陷入了紛亂中,割據成了五胡十六國,先后共一百三十六年。東晉的日漸蕭條,門第的日漸成長,晉室分崩離析,宋、齊、梁、陳合起來稱為南朝。此時北方經歷了五胡的長期紛擾之后,也找到了復興的新機運,北魏、西魏、北齊、北周合起來是為北朝。一路數下來,心情還是跟著跌宕起伏,“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還是無限感慨。

  這一大期間,中國的士人入仕的途徑經歷兩個階段,慢慢的正要走向科舉制度。首先是察舉制,東漢的兩大入仕之徑一個是地方察舉,另一個公府徵辟。地方察舉由賢良方正、能言善辯之士到孝廉。文帝時“孝剃、力田、廉吏”是最深得朕心的,徵辟制,皇帝親自招是“徵”,待遇極高,朝廷設壇席,帶若神明,相當重視,官府叫“辟”。九品中正制,就是魏尚書陳群提出了九品官人法。朝廷用人委托尚書,尚書根據中正所銓定的等級,委以重任。州設大中正,中央官兼職,郡設小中正,小中正根據所知給出評價,大中正在根據評價,定品級升遷或者罷免。中正與察舉相比較:察舉之權在地方官,中正制度下奔集中央;察舉制度只為士人入仕的初步,以后官位的升降在于中正之品狀,品者履行,狀者才能,品可以定,狀于入仕之后另有考法,九品中正制上承察制,下銜科舉制存在了有四百年之久。其后緊緊銜科舉制。每一種納賢制度在當時都覺得符合當時的社會選材標準,但最終都淪為了黨派的工具,結黨營私,拉攏自己的關系,掛著納賢的牌子,趕著利己的勾當。

  “大風起兮云飛揚”漢高祖的一腔豪情壯志,也凸顯了這個朝代對文化的重視。西漢中央政府之文治思想,最早由賈誼提出了裁抑諸王國、捍御匈奴、教育太子、尊禮大臣、闡楊文教、轉移風俗幾大項。漢武帝即位,銳意改革,領軍人物董仲舒,重要舉措為設立五經博士,專門研治歷史和政治,雖不直接參加實際政治,但是還是有自己的見解,也逐漸的在發揮出了作用;為博士設立弟子員,額定五十人,可以入仕;郡國長官察舉屬吏的制度;禁止官吏兼營商業;打破封侯拜相的慣例。民間的儒業普遍發展,博士弟子額日益增添,以此循環,形成門第,后置成“二重君主”的觀念。大門第大家族們隨晉室東遷以后,隨意圈占土地世襲,貴族公子無近憂無遠慮,隨意肆情放志。北方留下來小門小戶為了生存不得不與五胡建立關系,靠自己的才能維持生存,保持著清醒與斗志,兩者相較,誰輸誰贏一目了然。

  看了忘,是現在的狀態,多虧還有每天的去打卡可以回顧一下,要不然,一輪過后還真就記住了一個書名。加油!加油!

  錢穆《國史大綱》讀后感3

  《國史大綱》是一本簡要的中國通史,跟我們之前讀過的《中國史綱要》有一點相似,但二者的側重點完全不在一個地方,從目錄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中國史綱要》著重講每一個歷史時期的特點,包括這一時期的衣食住行;而《國史大綱》則更為嚴肅,圍繞一朝政治,興起滅亡。

  另外,作者的文風也截然不同,《中國史綱要》的作者翦伯贊具有很強的邏輯性,每個時期有代表的地方都會自然地提及,并配以實例和自己的講述,像一本歷史故事一樣;而《國史大綱》完成于抗戰年代,所以書中字字透露出了作者錢穆的憂患情緒,他像一個歷史的訴說者,把最主干的部分立在那里,用迫切的話語喚醒人們去改變,更加醒目,更加清晰。

  例如書中有一段錢穆痛切警示國人的話語:國人懶于探尋國史真諦,而勇于依據他人之說,因而肆意破壞,輕言改革,則自食其惡果。他反復強調中西文化演進不同,不能簡單地用西方歷史來套用中國歷史,必須肯定不同國家民族之間文化的特殊性、差異性,以及文化價值的相對性。讀到這里仿佛感覺到,這不是一本歷史書,而是一本政治書了。讀它的收獲不在于了解這一段歷史的概況和特點,對問題的分析、對精神的培養、對當今的警示恐怕是我們從中可以得到的更大收獲。

  有人說近現代史有許多大家,但要真想讀,就讀錢穆。這句話我很贊同,雖說之前也看過《中國史綱要》,雖然同是中國通史,但帶給我的感受卻截然不同。同樣是關于歷史的介紹,從錢穆的介紹中,我們除去歷史,還能得到更多關于哲學、政治、價值之類的東西,他是一個真正關注學術的人,真正學養深厚,融會貫通,他把對中華民族的熱忱記錄于紙背,用歷史作為嘴巴,講出心底的感情,講明未來的政治。

  價值決定人生,什么樣的價值觀,決定一個人擁有怎樣的人生。錢穆的價值觀決定了他獨樹一幟的風格,學術深厚,態度也端正,只有學品人品都值得夸贊的人才可以稱作大家,在我心中,錢穆是這樣的一位大家,我讀他的思想,渴望從中獲取一絲的領悟,渴望受到他一絲的影響。

  錢穆《國史大綱》讀后感4

  《國史大綱》是錢穆先生于民國二十八年六月完成的一部通史性著作,此書以傳統社會價值作為其立場,符合傳統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全書共有八編,四十六章,從虞夏時期一直寫到民國時期。因其寫作之初,是將其作為一部教材來編寫,所以力求簡要。雖然具體細節雖展開不夠充分,并且其中有些地方也值得商榷,但其論點皆切中時代之要害,可謂入木三分,很見其深厚的史學功底。所以凡讀史者莫不應通讀此文章,借以培養自身的歷史思維以及歷史情懷。

  凡讀一本書,亦是在讀一個人,讀此書之作者為人為學之道。史書也不例外,這就和“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同理,《春秋》與孔子其人有脫不開的關系。故欲對《國史大綱》的意義有更為深的理解,必然要對錢穆其人有更為深入的了解。此下凡列與其有關錢穆之故事以增進讀者的理解。

  在民國文化革新時期,當胡適學派反對“崇古”與“迷信”,對中國傳統文化及上古史作存疑與否定態度時,錢穆等人立表異議,說“余任上古史課,若亦疑古,將無可言”。他在《國史大綱》一書中也說道:“今求創建新的古史觀,則對近人極端之懷疑論,也應稍加修正。”錢先生后來坦率地表明自己不同于古史辨派的一味疑古而是在求真的基礎上提出新說:“······而余則疑《堯典》,疑《禹貢》,疑《易傳》,疑老子出莊周后,所疑皆超于頡剛。然竊愿以考古名,不愿以疑古名。疑與信皆須考,余與頡剛,精神意氣,仍同一線,實無大異!

  而對于《國史大綱》的創作背景我們也需要明白。當抗戰爆發之時,錢穆倉促地從北平逃離至西南大后方,教學多年來的大量教材悉數失散,此時中國面臨國家存亡時節,錢穆有感于中國國運飄渺,盡管他本身相信抗戰中國會贏得勝利,但也對中國的命運抱持最壞的打算。錢穆在云南鄉下的偏僻之處,寫下國史大綱,他是抱著中國人寫中國最后一本史書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國不幸敗戰覆亡,至少留給后人一本中國史書,讓后人知道中國的歷史及文明成就,激勵后人復興中國之心。 而中國于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錢穆的最壞打算沒有發生。所以說錢穆先生著《國史大綱》更多的是在考量歷史對于國人的價值。

  近年來,牟經濟發展之思維甚囂塵上,歷史這樣一個極具魅力的學科漸漸被人們所遺忘以至于誤解。有鑒于現實與歷史之間碰撞,通過閱讀史書,這是在其中尋找自己的答案。

  凡讀史者,先排除其中被迫讀歷史者,即使有志于歷史學科的人也對于歷史抱有不正確之思想。我們必須明確,所有欲在國史上有大出路的人,不單單需要豐厚的歷史學識以及敏銳的歷史視角,更多的則是需要一種研究歷史的人文情懷。這在錢穆先生列于書前的諸信仰中一條有關,即“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本國已往歷史之溫存與敬意。”這種歷史情懷只有在國人上才可發掘到,而西人治國史能難有這樣一種情懷。這不免使我想到,治史的眼界取決于一種個人的情懷。就如同面對于黑白兩種顏色,有人喜愛白色,竭盡其能去說白色的好。有人喜愛黑色,竭盡其能說黑色的好。而大情懷者則是融黑白于一,但卻又不完全囿于黑白之色。

  讀完此書,我也對于國史之價值進行考量,若談及狹義的歷史,則便是各類歷史書籍上分宗列舉之實例,而要談廣義上歷史,則便是歷史背后所蔓延而出一種精神力量,也就是一種文化的價值。狹義上的歷史可以使人明智,而廣義上的歷史則已經超出具體之實物,變成了一個特殊的價值符號,我更愿把其當國人的一種普遍的信仰。

  中國人與美國人不一樣,凡今日中國之文藝作品(文學、影視、繪畫等)皆重于對待歷史元素的回歸,而美國人則重于對不可考事物之想象。拋卻文藝作品與商業利益的掛鉤,我很容易發現所有這些背后的價值傾向。而要將民眾團結在同一面旗幟(不自覺的思維模式、不自覺的行為動機)之下,對于中國人而言,需要源自歷史而又更加抽象的一種歷史精神,而這也正是《國史大綱》這樣一部書真正所要追尋的價值。

  錢穆《國史大綱》讀后感5

  我一直以來對中國的輝煌燦爛的歷史很感興趣,通過國史綱要這門課我對中國歷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為了滿足我個人在這方面的需求我讀了《國史綱要》這本書,下面我來總結一下讀這本書的感受:

  當我開始讀這本書我發現《中國史綱》這本書確實很形象地描寫了當代歷史,更進一步地通過經濟、文化、制度等幾個方面來寫,我后來才了解這本書本來是作為高中及小學歷史教科書而寫,但遺憾地是其中只有上古篇完成,就作為一本教科書來說這是一本很好的書。而且我發現老師上課內容有些觀點及史實也來自于《中國史綱》,所以這本書很重要,也很有用。說起《國史綱要》,便不得不說錢穆,以及當時的背景。1937年抗日爆發,錢穆倉促地從北平逃離至西南大后方,教學多年來的大量教材悉數失散,時中國面臨國家存亡時節,錢穆有感于中國國運飄渺,盡管他本身相信抗戰中國會贏得勝利,但也對中國的命運抱持最壞的打算。錢穆在云南鄉下的偏僻之處,寫下國史大綱,他是抱著中國人寫中國最后一本史書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國不幸敗戰覆亡,至少留給后人一本中國史書,讓后人知道中國的歷史及文明成就,激勵后人復興中國之心。

  錢穆先生對歷史的溫情、敬佩與冷靜無一不在本書中有所體現。錢穆先生沒有講一些歷史上官場的爾虞我詐方面的內容,沒有披露意識形態的桎梏,沒有帝王將相的奇聞軼事浮于紙上,而是重點講解了中國文化方面的發展歷程,并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見解,同時他又不忘提醒后人如何對待和研究中國歷史。從夏商周文明的探索,至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期文化的繁榮,到秦朝一統天下建立封建專制帝國影響,到唐朝外交、經濟、文化發展的中興等等下來,貫穿整個歷史的主線是文化。對于歷史的更多的是敬意與冷靜,而不是偏激與失之偏頗。如今事實是強勢的西方文化盛行,國人數典忘祖,對自己古代燦爛的文化與優良傳統的不自信,認為外國的才是好的,才是值得學習的,我們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可是在書中錢穆先生鏗鏘有力的表達了對中國文化無比的肯定及自信。這點讓我敬佩不已。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四大文明中唯一流傳下來的古文明,需要保護更需要繼承和發展。認可并理解我們的歷史,對我們的歷史文明抱有崇高的敬意,會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這種民族的凝聚力,會讓我們走得更快更好。大多數人在一些枯燥乏味的歷史教科書的“熏陶”,熟知不少無用的典故,卻對其民族的精髓與意義懵無所知,這猶如空呼愛國。此其為愛,僅當于一種商業之愛。如農人之愛其牛.....愛國是要有基礎的,不知其源,怎知其性,不知其性,何談愛國;知其原方能愛其本,不懂我國歷史怎么能全心全意的為這個國家奉獻?歷史的意義在于知道我們國家的精神,學習民族的氣質,正是這種內在精神與氣質,支撐著我們的歷史延綿不絕,歷史是一個國家的骨架,后人如若不知,誰來繼續這個龐大構架的擴充?我們有別于其他民族的核心,就是獨特。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與氣質。這就是我們研究歷史的現實意義。所以說歷史并非毫無價值。相反,歷史的價值是普世的。

  《國史大綱》前言里指出了研究歷史的意義。很多時候我們在說為什么要學歷史的時候,都會說這么一句話:以史為鑒。問題是鑒個什么呢?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后記里說,已史為鑒是不可能的,歷史總在不斷的重復不斷的上演,該發生的一千年前會發生,一千年后還會發生,該犯的錯誤還是會犯!秶反缶V》前言里說,一個國家的國民,尤其是知識線在水平線上的國民,對本國過去的.歷史,應該抱有一種溫情與敬意,不妄自菲薄,不狂妄自大.。這樣的人多了,對自己民族文化理解更深入,國家才有向前發展的希望。評判歷史人物或歷史朝代之所作所為不僅要站在現代的高度去俯瞰全貌,而且要走進當時的環境中去體察其目的、背景。有可能以現代標準謂之野蠻的行為,在當時是進步是科學是有效的。秦皇漢武歷來是爭議極大的兩個帝王。其實爭議雙方都有道理,暴君也好偉人也罷,因為彼此觀察角度不同。我以為如果以秦漢背景分析以后世之影響力去考核,秦皇漢武都是偉大的皇帝。比如始皇帝刑法苛嚴,然背景是大亂之后的一統,“亂世宜用重典”,不嚴如何凝聚天下?何況苛嚴是有法可依,并非任意妄為。當然重典也應有度,只是這個“度”兩千年后無法精確計算。若以現代法律衡量,秦皇漢武槍斃一百次都不夠,最符合標準的不是袁世凱就是偽皇帝溥儀,如此豈不荒唐?再比如修秦陵、建長城,難道勞工們僅僅是被武力逼迫不得已而為之嗎?若如此,其工程質量可想而知,然結果卻是千年不朽。民工的責任心何來?關于秦暴政的來源多為漢代史家所載,如同清否定明一樣,我們不能否認漢代史家們有偏公允的可能。

  錢老提到了歷史資料和歷史知識兩個概念,使我恍然大悟,我一直以來所謂的喜歡歷史原來只是喜歡歷史資料,因為這樣能顯得自己很博學,在目前史學教育極度欠缺的情形下比較能吸引人眼球,現在想想簡直是褻瀆了歷史,可以說我以前對于歷史是急功近利的。其實一開始沒想到這是本教科書,一直以來想看久遠年代的史書,潛意識里覺得只有這樣才陪得上“歷史“二字,可是錢老這本書雖是教科書,但其服務于政治的意味不濃,其根本思想乃對于歷史的思考和反思,探究中國是如何興盛起來,又是如何淪落到如今這種地步,錢老期望在這種反思中尋求拯救當下中國的方法及思想。

  本書的引論部分詳盡地闡述了錢老的歷史觀,看后受益匪淺。本書成書于中華民族歷史上最黑暗最艱苦的時代,凝聚了作者對于本民族的強烈熱愛以及對于當下的社會深刻思考,當時史學界出現了三個派別,傳統、革新、科學,作者認為時下的歷史儼然成為政治的宣傳工具,例如,書中寫到:“革新派“主張“中國自秦漢以來兩千年,皆專制黑暗政體之歷史也”,又曰:“二十四史乃帝王之家譜”,他們眼中的中國歷史皆以“專制黑暗”一語抹殺“,他們把當下之病癥,一切歸罪于兩千年來之專制。顯然這是種很偏激的思想。然清帝退位,并沒有帶來他們所期望的改變,他們又把矛頭指向文化,曰:“中國自秦漢以來兩千年,思想停滯無進步,而一切事態,因亦相隨停滯不進”、“兩千年來思想,皆為孔學所掩弊”。而同時也有極力推崇古代思想的思想。由此可見,當時的史學完全淪落為政治的工具,這是作者所不愿看見的,我們對于自己歷史要分清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華,而后擇而取之。

  看到南北朝后我就開始看近代史部分了,我覺得目前官方的近代史教材都是經過過多的處理過的,我們都希望知道真實的歷史,我們認為這是每一個中華民族子孫所享有的了解我們民族過去發生了什么事的權利。錢老生活在那個年代,又以其高度嚴謹負責的態度撰寫的這本書,應該有很高的真實度。

  對比一下現行歷史教材的基本體例,區別還是很大的。一是用詞概念。錢穆沿襲的都是傳統史家的詞匯——黨爭、王霸、民變、流寇……這些在今日教材的話語體系里或已不用,或者變為農民起義,涇渭分明。二是基本立場。錢穆分析北宋軍事積弱,包括幽云屏障之失、內政不振、武備朽鈍、兵制欠當、地方無權等等,而今日教材幾乎只論朝廷腐敗一點。相比而言,錢穆至少部分地接受當時的進步觀念,認為革命整體是合理的,雖然仍舊視大多數民變為災難。(但事實上中國的全部農民起義的確都不曾給社會帶來本質的進步,倒是破壞極大,因為主導者往往本身只是流氓無賴,除非像劉邦、朱元璋廣得讀書精英輔助,方能成事。)而現行教材幾乎是死守“人民必革命進步,朝廷必腐敗反動”的思維定勢雷池不敢稍動。而很顯然地,要成為“有知識之國民”,絕不應該滿足于信守那些不許講道理、“不容置疑”的定見。除這兩點外,在民族觀念、政治局面傳承流變等方面,錢穆的觀點也與現行教材不同,因為教材是以政治觀點為綱組織史實,而錢穆以歷史觀點為綱,雖然都是“信念決定論點”,然而政治觀點顯然要比個人化的歷史觀點僵硬,所以現行教材與這部六十多年前的教材相比,也要僵硬、枯索一些。

  《國史大綱》的作用主要是思想層面的,其主旨“則在發現其相互影響,及先后之演變發展,以作國人如何應付現時代之種種事變作根據之借鑒”。這說明作者的主要意圖是記述歷史以對時事及后世造成影響。錢穆先生寫《國史大綱》可謂用心良苦,他通過這本書表達了自己對國家和民族的信心和希望。

  那么我們應該以一種什么樣的態度去看本國歷史呢?先生說要懷有一種溫情與敬意,不會對本國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已往歷史為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歷史總有值得借鑒的地方,不可能是一無是處的,鑒古而知今,歷史總能帶給我們溫情。亦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對歷史毫無敬意可言)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于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前人不知后事,只是各行其是,焉能以己之過而責之于前人之身?總而言之,我們應該帶著溫情與敬意,帶著能夠鑒古而知今的心態去學習本國歷史,才能學以致用,才能報效祖國

  簡單的舉個例子,官方歷史教科書中,打著“扶清滅洋"口號的義和團,是以一個正面角色出現的,講他們如何愛國,而沒有提到他們的愚昧和殘忍,而本書有較為詳實的闡述。不過我要說明一點,知道歷史是一方面,如何看待又是一方面,我們知道了義和團的殘忍就可以了,畢竟在列強野蠻入侵我們的時候,給我們造成了無法估量的傷害,對他們的任何殘忍都是應該的,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那段令人心痛的歷史,我們要以此時時勉勵自己,努力讓祖國富強,讓中華民族迄立于世界的東方!

  讀這本書以后我收獲很大,對于中國古代歷史得到了深刻知識,滿足了我個人在這方面的需求,由于時間關系雖然我沒完整地讀完這本書但我了解還是比較深刻,通過讀這本書我對中國古代歷史的興趣更加提高了,具有魅力的中國古代歷史浮現了在我眼前,雖然是過去但值得研究...

【錢穆《國史大綱》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相關文章:

錢磊《城南舊事》讀后感(精選12篇)12-22

讀《小狗錢錢》有感15篇12-26

《童年》讀后感精選范文12-25

《凡卡》讀后感范文精選12-25

散步讀后感范文(精選16篇)12-25

《北京的春節》讀后感精選范文01-08

《吶喊》讀后感800字范文精選01-05

燈籠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12-22

除夕壓歲錢祝福語(精選50句)01-10

簡愛的讀后感范文(精選16篇)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