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一讀道德經讀后感五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最新高一讀道德經讀后感五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新高一讀道德經讀后感五篇1
《道德經》強調尊重自然規律,順應潮流。“人遵法,地遵法,天遵法,路遵法。”道即法,法源于自然。人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所作為。違反自然規律必然要受到懲罰。工業發展造成的環境污染直到今天才被認識到。教育也是如此。只有遵循教育規律,孩子的成長規律,順其自然,因材施教,才能有效。《道德經》說:“教學無字,無為之利,天下所希冀。”教育不是讓老師多教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體驗,收益會更大。
《道德經》用簡單的辯證方法論審視世界和生活,多次強調“做而不猶豫,生而無有,行而不依靠,行而不生”。一個人做事要腳踏實地,不求華麗的辭藻;有所作為,不能居功自傲,應該謙虛謹慎,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自己是最難的,所以說“知人者智,知友者智”。很多人犯錯,往往是因為缺乏自知之明,帶著一點點成績得意忘形;如果你遇到一點挫折,你就會失去信心。
《道德經》用辯證思維審視人生的不幸與福報。所謂“不幸靠幸福,幸福靠不幸”。因此,人們應該為和平時期的危險做好準備。事情順利的時候要想到自己會遇到的各種挑戰,讀完覺得困難的時候要想到美好的未來。《道德經》也告訴人們,有一件事是可以通過犯錯來避免的,那就是我們常說的“知足常樂”。“罪大惡極
《道德經》最后一章說:“信仰不美好,善言不可信;好人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知,知者不知。天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勿爭也。”真實的話不華麗,華麗的話不真實;好人不善于辯論。人們不一定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炫耀,自以為什么都懂的人不一定有知識;自然法則是讓萬物受益,而不是傷害;高尚的人的準則是默默工作,不與人競爭。我覺得應該以此為座右銘:不要聽華麗的詞藻和美麗的奉承;不炫耀,好好學習;努力工作,謙虛謹慎,為人民做力所能及的貢獻。
最新高一讀道德經讀后感五篇2
今天終于達到誦讀道德經100遍,總算擺脫了被債主催債的感覺,一鼓作氣來寫個博吧。
但初讀昭昭,多讀昏昏;讀經日益,感悟日損。被顧老師逼著寫博,倒讓我回憶起讀研時候的趣事。
那時,我們戲劇專業總共3個導師,各帶1~2個研究生,總共也就4人。所以,上課都是直接到老師家上的,有時上課是討論名家名劇的文本,有時候老師放碟片。看碟片當然是很開心的,不料看到興起處,老師遙控器一拿,“咔”就暫停了,“這一段咱們來分析一下!”頓時就懵了。畢竟看碟片的時候是投入情感在看戲,需要的是共鳴效果;忽然大腦要切換到理論剖析,轉為邏輯思維,大腦處于空白狀態,不得不快速搜尋大腦每個角落回憶可用的情節并找到可用的理論框架。再接著看碟片都有點抖抖索索的感覺,不時用眼角余光看看老師是不是要拿遙控器,也試圖調動一些腦細胞在看劇同時做些分析,但后者基本上很難做到,老師暫停的時候,我們4人總是處于茫然狀態,而且看得很不盡興。
讀道德經寫博的難也在此,讀經時,隨著遍數增長,愈發如小和尚念經般有口無心,按照顧老師的理論是無需用腦,但總結出東西寫博卻少不得要用腦,兩者切換,不免恍兮惚兮。
姑且勉強擠一點“牙膏”:
道德經有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感覺這是顧老師最為津津樂道的句子之一。而我個人的感悟恰好可以倒過來說,即“日益為學,日損為道”。
在人生的最初階段,因為我們的身體、生活狀態是“日益”的,所以我們的精力會更多地甚至全部地投入在外在的東西中,比如“為學”,比如追名逐利。那個階段,我們志得意滿、意氣風發、揮斥方遒,相信人定勝天,相信事在人為,相信“我能”。但是當我們的身體、事業、生活的其他方面在慢慢走下坡路即“日損”的時候,大家又會不約而同地轉向內在,即“求道”。雖然具體的道各式各樣,也許是儒,也許是道,也許是佛,也許是基督,也許是心理學,也許是瑜伽,也許是別的什么心靈雞湯,也許就是什么大法。因為看到了我“不能”,人的盡頭是“神”的開始,是“道”的開始。
最新高一讀道德經讀后感五篇3
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語堂曾經這樣說過。
對于《道德經》,很多人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對于我這種凡夫俗子,才在短時間內粗讀了一回讓國內國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經》,要寫出一篇震驚全場的讀后感,實在是笑話。不過,在此,我僅表達一下我對看完《道德經》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開頭一句,揭示的是人們的價值觀問題,價值觀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開頭這十二個字是通篇的總綱。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禍于身,免禍于社會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條人生道路,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走法。
一是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順其自然,返樸歸真之道。
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這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命題,可是,當我們真正選擇起屬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時候,卻難免會碰上不少阻礙。當代社會,名與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順其自然,返璞歸真的人又有多少?恐怕大多數人都會持否定的答案。但是,我并不認為《道德經》是高高在上,遙遠而不可攀的。當我們看透世俗的風景,也許我們會靜靜地看細水長流。在假日愜意的下午,品上一壺上等的茶,細讀《道德經》,感受它對心靈的洗禮也不一定。
老子的《道德經》雖然久遠,但它對于我們的現實意義卻一點也沒有“久遠”的意味。每讀一次,我們就有一次新的收獲。以上僅是我對于《道德經》的一些淺見,我建議每個人都應該讀一讀道德經,這不僅能陶冶我們的素養,也能使國家素養水平整體水平提高。
最新高一讀道德經讀后感五篇4
老子《道德經》的另一個廣博在于任何人讀之可以感悟出個體自己領域內的內涵和外延。也就是每個人都可以讀出自己貼切的答案和個體標準。
以上是從宏觀上對《道德經》的感受。而在微觀上,老子對自然存在、科學、宇宙守恒、人文、國家管理、戰爭、人性、生命、名利、權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獨到精確和細致的認識。
下面對《道德經》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與自己的觀念給出個人的感受:
(1)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章)
“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規律,如:星系的運動軌道,物質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運動軌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類發展的自然規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規律的確定性和因果關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規律的可以被人類認可和確定的現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類一旦用言語文字來表達就存在著不確定現象。用物理的觀念來分析就可以認為是一種動態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確定。也可以認為是指出人類的有限性而難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準確的自然動態。
“名可名”就是人類對一切現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認可了人類思想活動對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區分了“人類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這樣的一對排比句道出了宇宙無常和人類有常的界限。前面簡單的6個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類不同參照系下的各種理論體系的存在是一種自然存在的現象。
(2)“無為而無所不為”是一膾炙人口的名句。
無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事情。當你不做違反自然和違反社會規則的事件時,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無所不為。當然,在這里對“什么是違反自然和社會規律”的“無為”事件的判斷是必須具有各種層次的經驗和高度智慧。
舉一些在自然低層次且簡單的例子;例如:你不會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種“無為”。這種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種經驗的“無為”,而這種無為會給你的生命存在帶來關于該問題的保障,這種保障就是一種變相的“無所不為”。上面舉的例子是較為簡單而淺顯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據經驗給出相應的、各種參差不同層次的“無為”和“無所不為”。
最新高一讀道德經讀后感五篇5
“道可道,非常道……”一陣陣讀書聲回蕩在校園里。自從學校開展“與圣賢為友,與經典同行”讀書活動以來,校園里每天都飄蕩著整齊而有節奏的讀書聲。
當老師第一次捧著《道德經》,告訴我們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我就暗暗地下決心一定要認真地學習它。
可是當老師第一次用清脆的聲音帶領我們讀《道德經》時,我感覺到枯燥無味,一點兒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來。雖然如此,我還是不忘每天讀一讀,漸漸地我發現自己喜歡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著鳥兒的歌聲,迎著初升的朝陽,我坐在陽臺上,一邊享受著清鮮的空氣,一邊開始了晨讀。它給我的心靈開啟了一道門,引導我如何從小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
讀《道德經》后,我漸漸發現,原來做事馬虎的我竟安靜耐心地思考問題了,原來作業中潦草的字跡變得端正了許多。從誦讀經典書籍中,也讓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僅要能戰勝別人,更應該有勇氣戰勝自己。
《道德經》讓我受益匪淺。“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于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于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于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
【最新高一讀道德經讀后感五篇】相關文章:
《觀滄海》初一讀后感12-24
魯迅雜文初一讀后感07-06
五一讀后感200字10篇11-11
高一讀后感:《童年》_800字03-08
老舍駱駝祥子初一讀后感10-17
老舍駱駝祥子初一讀后感12-05
《紅樓夢》讀后感-初一讀后感12-20
哈姆雷特高一讀后感600字范文01-05
青銅葵花初一讀后感600字12-22
紅樓夢初一讀后感作文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