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海海》《活著》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生海海》《活著》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書這種事情,真是逼不得。缺少這種自發(fā)能動性,書中即使真的有黃金屋或顏如玉,也是枉然。跨年那兩天讀了兩本書,不妨談?wù)劇?/p>
第一本是麥家的《人生海海》,第二本是余華的《活著》。
我是先讀完《人生海海》的,花了兩個晚上,正好從20xx年讀到20xx年,讀完又馬不停蹄把《活著》重溫了一遍。《活著》讀起來快,一是字數(shù)上少于前者,二是讀過一遍,對書中的人物及情節(jié)還有一些殘存的印象,上一次讀還是20xx年,昔日挑燈夜讀的場景,今時歷歷在目,諷刺的是上學時我最討厭看書。
兩本書放在一起讀,有種更全方位的感受,上校和富貴的命運雖截然不同,但其生活的那個年代卻相差不遠。在同一個年代里,兩個人物的命運與時代的命運交融參雜在一起,從中感受到的除了活著不易外,更加體會到人與環(huán)境的.緊緊相連。如水與魚之間的關(guān)系。所以說一部民族的歷史,也就是一群人的歷史。
在我媽那輩的認知里面,由“家國”觀念主導,認為沒有國即沒有家,我不反對這種觀念,畢竟靠著這種觀念,在近代史中,在關(guān)乎民族存亡之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她們那輩受到的教育是把國家比喻成一個大家庭,因為家庭中有愛的成分,把國家視為母親,自己就能沐浴在母親的庇佑之下。而隨著社會進步,過去的家庭結(jié)構(gòu)也在發(fā)生變化,家族式的小集體轉(zhuǎn)化為社區(qū),街道辦事處,本來是靠宗親相幫的事情,被國家機關(guān)取代。我媽那輩的思想里存在家國情懷,認為這是國家母親的恩愛。但在我看來,這是社會進程的自然變化,這變化的背后有著某種力量,使出這股力量的是某些人,他們信奉著他們的思想。所以,國家不過是一個大的單位,它跟家庭相比,是不存在什么自然而然的愛。
這是從國到家的俯視角度,而從家到國的仰視角度來看,即從個體到集體的角度來看。個人與集體的關(guān)系,也就舉重若輕。個體在時代洪流中,一方面要接受生為人的無常,另一方面也要接受來自集體的裹挾。小說中對應(yīng)的那個年代,我們能夠顯而易見個體命運是如何被集體思想所摧毀的,但是放到大的層面來看,他們的犧牲常常無人問津。這也就是我看小說,看到人物悲慘命運時的感動來源。我感動,并不是因為他們大無畏,我感動是他們面對這樣的命運時,全盤接受,沒有悲天憫人,而是繼續(xù)去活著,去愛著。
在余華的雜文集中,我看他談到《活著》,他說:活著只是為了活著本身,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余華把活著看作是一種本能,一種生物體為了延續(xù)下去的竭盡所能。我把這稱為是一種勇敢,一種高貴的品質(zhì)。不是視死如歸,也不是忍氣吞聲,而是對命運的反抗。上校也好,富貴也罷,他們沒有在某一個夜晚覺得命運坎坷,從而走向結(jié)束的道路,這或許就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類最為特別的地方。他們依舊嬉笑怒罵,用生命去感知生命,用時間去體驗時間。他們的命運并不燦爛,如同一道頃刻間就會坍塌的危墻,而在危墻之上,在磚與磚的縫隙之中,在那狹窄之地,依舊盛放著艷麗的花朵。
人身上的韌勁常常體現(xiàn)在他面對危難的時刻,活著才有可能贏。這是一句挺雞湯的話,但事實不正是如此嘛!
【《人生海海》《活著》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活著英語讀后感07-30
活著讀后感作文11-24
活著讀后感_650字01-21
余華《活著》讀后感01-19
活著讀后感3000字04-15
活著之上讀后感_讀后感大全01-21
《活著》讀后感(匯編15篇)01-13
活著讀后感作文12篇11-24
活著讀后感作文1000字11-24
活著活著活著-說明文-高三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