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心得(精選19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心得 篇1
我們的生活過得太躁。看完朱光潛老先生送給我們的十二封信后,這是我最大的感受。十二封信,每一封有著一個主題,本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但在我看來卻包含了所有。每一封信中都顯示著這位美學大師的學識淵博,相比之下,我們太過渺小。渺小的我們可能一生本就達不到那種高度,卻仍不肯踏實下我們那顆浮躁的心。
先生在開端便推薦的那些書目,坦白講,看過的聊聊無幾。每天,我們都忙忙碌碌,有時連午休的時間都被占用。志愿者活動、社團活動、各種各樣的大賽、學生會工作,每天忙到不可開交,沒時間上課、沒時間做作業、更沒時間看書。每天熄燈后,靜靜躺在床上,好累,卻想不出來我們都做了些什么,對被消費的時間又充滿愧疚,無能為力的進入夢鄉。一個月后,又發現我們想做的一件都沒有做成。我們真的很忙嗎?答案,不忙,浮躁且急于求成。
每天抽出點時間讀點書,在朱光潛先生看來這是最重要的吧,要不然也不會放在第一封信的位置。是啊,我們都在忙,不過應該每天留出固定的時間來看看書,并不一定要獲得黃金屋,至少可以修身養性,增加修養。俞敏洪大學四年讀了800本書,現在想想,平均一天半一本書,這還是要算上放假的時間。我們四年下來,能看上80本書的人,應該都算不少了吧。我們缺少的不是看書的時間,而是一顆愿意靜下心來看書的心境罷了。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滌我們浮躁的心,無論是讀書、靜動、選擇,亦或是親情、友情、愛情,給我們的不是直接告訴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而是用淵博的知識,一位長者的口吻,引發著我們的思考。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劉同,用他親生的經歷,引發著每個共鳴器發出自己聲波;用他奮斗的經歷述說著,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經說道:現在的學生,特別希望有人能告訴自己一個如何能夠快速成功的方法,越來越焦急,可大多數只停留說,遠離了做。是啊,我們多么渴望成功,能夠有一番作為,太著急了。一顆急躁的心,又怎能造就一個踏實前進的自己。劉同像哥哥一樣勸誡著眾多的弟弟妹妹“現在大學生很多說話會經常傷害到他人,用詞不準確,需要多讀書。”
誠然如此,每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的我們,是時候需要靜一靜了。“終南捷徑”隱居是入仕的捷徑,同樣靜心是我們成功最大的捷徑。我們一直在苦苦追尋,奔波于各個講座,希望能從中獲取如何成功的方法,可我們卻錯過了最簡便的一種。
十二碗圣水喝下,明一詞:靜心。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心得 篇2
朱光潛是我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開拓者,一生有多部美學創作和譯作,對我國的美學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開明書店1929年出版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他的第一部著作,作品是以中學生為讀者對象針對當時國內青年、學生在人生道路上的種種迷茫、彷徨、苦悶以書信方式撰寫的。它由夏丐尊的序、十二封信、兩篇附錄、一篇代跋組成,文體舒緩,娓娓道來,對文學、人生、升學、審美以及情理等多個問題,做了深入的探討。作品篇幅較小,但是它的影響力卻是巨大的,一版再版成了當時的暢銷書,朱光潛也成為了廣大青年的朋友,《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可以說是朱光潛的奠基作。這本書不僅對當時青年有重要意義,對我們當代青年知識分子也有巨大的指導意義。
讀了這本書給我最直接的感受是親切,整部作品朱先生都是以朋友的口吻和讀者平等對話,信中以“你”為對象寫,讀時感覺像一位朋友正在與我輕松對話,每封信署名“你的朋友”讓人備感親切與真誠。并且作者在闡明問題時不是站在高處談大道理而是走近讀者舉出自己的切身經歷和讀者談文藝談人生,這種方式是讀者最喜歡,也最容易被讀者接受。“談讀書”他告訴了我們讀書的重要性和怎樣讀書,他沒有告訴我們必須讀哪些書而是舉出自己愛看的書和讀書的經驗指導讀者自己選擇書籍。在第七封信“談升學與選課”時作者又結合自己在高等師范學校選國文課的經驗,說明選課要符合自己的興趣。“談擺脫”是說要懂得舍棄,但不僅是舍棄而是有取舍的舍棄。其中舉了“禾”、“禹”,他們都是作者的朋友,也就是說作者完全把自己擺在和青年們平等的位置上將心比心的談這些事。“談人生與我”信中作者剖析了自己的人生觀,讓讀者觸摸作者的心靈,拉近了讀者與作者的距離,這種仿佛和作者面對面的交流方式真的讓人很放松,不會因為他是大家就讓人覺得他高高在上遙不可及,反而可以感覺到作者的溫度。
其次就是這本書寫的是青年們感興趣的問題,并且寫得很有趣味一點也不枯燥,讓人愛不釋手。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可以說是一口氣讀完的,因為每篇信都很有意思,看了一篇就想看下一篇。可以看出作者在寫這些信時都是經過藝術加工的,將深奧的理論問題融化在讀者熟悉感興趣的事物中,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寫得既活潑又生動。像“談靜”,“動”是要活動才能保持生機,提倡在活動中排解煩悶,“靜”是要保持心靈空明才能在靜中領略生活中的趣味,要讓青年們懂得生命是動靜結合的。他舉了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讀者耳熟能詳的例子來進行說明,后面還引了日本小林一茶、陶淵明、王摩詰的詩作來說明靜的趣味,讀者就在看這些可愛例子的時候知道了生活中是充滿情趣的要懂得領略生活的美。“談作文”他舉了幾個大文人作文章的趣事典故,“談在盧佛爾宮所得的一個感想”以一群游客看蒙娜麗莎的表現引起讀者興趣,信中有趣吸引人的地方還很多,對于浮躁的青年人抓住他們的興趣給他們講道理才能使他們聽進去,朱先生對這點很清楚,這整本書都緊扣當時青年人的心態和最關心的問題來寫,很多問題即使是80多年后的我們讀起來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而這本書最讓我喜歡的是,它看似平凡卻包含有很深的思想內涵值得讀者細細品味,它教會讀者正確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作者毫不吝惜的將自己的人生理想,對待人生的方法,價值標準與讀者分享,這種過來人的經驗對于處在迷茫中的青年們猶如一盞明燈讓青年們找到正確的航向。“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這句話出現在附錄二,而他在《談美》里也多次提到了這個觀點,它是朱先生的人生理想,就是要超脫個人的欲念牽絆,執著人生為社會做出貢獻。作為祖國的未來,青年們都應該學習這種精神。書中談到的這么多問題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真心的勸導青年們要正確看待人生,眼光要放長遠,要踏踏實實的下真功夫,要注意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不要隨大流只考慮功利的東西。今天的大學生在選擇自己的專業、參加學生組織或做其他什么事的時候往往也犯功利的毛病,只是想到這樣做會對自己升學找工作有幫助,卻不去想想自己到底想不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我們應該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且要腳踏實地的做,這樣的生活才有意義。“無言之美”可以說是這本書中最易看出美學知識的一篇了,我們不僅從中學到了詩畫音樂等含蓄留有余地的美學原則,還可以領略到作者的生活態度,藝術的生活是超現實的生活,當在現實生活無能為力的時候暫時到理想的生活里去,不是消極的避世而是一種調節,好更好的回到現實的生活去改造。要怎樣才能做到藝術的生活呢那是美術家音樂家們擅長的,就是要有一顆審美的空明的心和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我是這么理解的。我想看到這本書的讀者都會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的,都會從這本書中得到很多啟發吧。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真的是很有魅力的一本書,不僅是對當時的青年們對我們現在的青年朋友也是有很大的指導意義的,教我們看待人生的方法,引領我們到美學的世界,是很值得欣賞的一本書,青年朋友們都不應該錯過這本書。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心得 篇3
看完朱光潛老先生送給我們的十二封信后,我十分受益。十二封信,每一封都有一個主題,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但作者在這本書中娓娓道來自己對生活,對人生獨一無二的見解。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作者豐富的學識和內涵。
朱光潛老先生在開端便推薦了很多書目,但坦白來說,看過的寥寥無幾。每天的時間總是在一睜一閉中悄然消逝,繁重的學業讓我們忙得不可開交,更不必說靜下心來,去品味一本書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關于讀書的名言,我們背起來朗朗上口,但從沒有真正做到過。
在朱光潛先生看來,每天抽出點時間讀書是很重要的。是啊,我們每天都在忙碌中度過,但仔細想來每天抽出一段時間去讀書并不難,我們不必從中得到黃金屋,也不必從中得到顏如玉,能夠保持愿意靜下心來看書的心境足矣。
十二封信如一碗圣水,洗滌我們浮躁的心,無論是讀書、靜動、選擇,亦或是親情、友情、愛情,作者并不是直接告訴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而是用淵博的知識,一位長者的口吻,啟迪我們,促進我們思考。在《談動》中,朱先生提到我們之所以煩憂,是因為我們的生性被抑郁,要想快樂,須得使你的生機能舒暢,能宣泄。很多時候,我們一遇到煩惱,就想獨自一人呆著,什么都不做。但之后細細想來,好像根本就無濟于事。我們總是傾向于抑制自己的情緒。不開心,我們硬要自己堅強不哭;想傾訴,我們硬要自己留著面子不說;想瘋想叫,我們硬要自己保持所謂形象。但有時,發泄自己的情緒也不是一件壞事。
《談靜》則講到了“生活在于感受,領略。”當今的生活比過去多姿多彩很多,可是我們卻可以常常聽到別人哭喊著“好無聊!”。路上邂逅的鳥語花香,如霧般輕柔的雨,粗獷熱情的陽光,與日月對歌的山峰都無法引起我們的注意。我們將這歸咎于社會太喧囂,卻沒有發現自己就是浮躁中的一份子。生活有無趣,在于你有沒有去為自己尋找樂子。
如同朱自清先生說的“如入寶山,你絕不會空手回去的。這本書總是可以讓人在浮躁中尋覓到一處寂靜,引人深思。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心得 篇4
我喝下十二杯酒,暢說人生。我頗為喜歡這種濫話題——人生與思考。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一味承受無盡的知識而不加思索,以無涯隨有涯,終將殆矣。
我總是迷茫,不知所措,我曾在黑夜中奔跑,星星是光,月亮是光,你也是光。黑夜不一定黑,白晝也不一定是白。你可想過這樣一句話,“我閉上眼時,是黑的,那我睜開眼時,一定會看到光明嗎?”但,無論如何,我都喜歡這個世界,愛這所有的缺陷。
朱老先生告訴我:“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我更喜歡朱老先生那句:“生活就是為著生活,別無其它目的。”不被他人左右,這是我的生活,僅屬于我,我沒有目的,我只是在享受著它。我不愿沉浮在深淵中,我想嘗試所有,無論如何,我都要去,那是我想去的地方,是理想的人生;我自己的人生由我思考。我逃避過,但也勇敢過。朱光潛有言:“學離不掉問,不會起疑問便不會有學。”對未知的好奇與興趣便是思考及疑問,學起于問,因有問而求索,從而實現學的目的。
宋濂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趨百里外,因問求答,對不解提出質疑,對興趣之處虔心求索,雖愚卒獲有所聞,宋濂苦學便是問而后學的過程。學貴有疑,引領學者上下求索,從而獲得真知。李時珍生于醫學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對醫學十分癡迷,發掘醫理藥性,求根問底,不斷探索,加之醫學上的天賦與慧根,著成《本草綱目》,造福天下蒼生。學當有疑,以推成出新,尋回重重迷霧下的真相。
伽利略勇于質疑亞里士多德的力學理念,兩個鐵球同時落下,用事實否定千年定律,推動物理學的發展。因有疑問,問而后究,終獲箴言;因有質疑,從而多加研究,革故鼎新,不斷完善現代理論體系。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起疑基于思考,基于批判性的思維。即使是天之木鐸孔子,亦曾櫛風沐雨向老子求學。
學貴有疑,疑而后問,乃是一種謙卑的姿態。覽盡世態炎涼,人間冷暖,方知人微弱如塵,不過天地蜉蝣、滄海一粟,當以謙卑的態度,不斷求索質疑,汲取新知,彌補自身的瑕疵。不思則罔,不疑則殆。行成于思,學貴有疑,秉求索之心,懷疑而究之,方成學問之道。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心得 篇5
花開花落,云卷云舒,時間在四季的變換中悄然逝去。
無知無覺間,我也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青年。這個詞匯與我而言似乎陌生卻又熟稔,仿佛是本就扎根于內心,時機到了,他就自然而然的出來了。青年或是對無憂童年說的一聲再見,亦或是對成長與責任的呼喚。
對此,我有迷茫,有疑惑。我不知成為青年的我將如何自處,更不知道成為青年要面臨的是什么。我也未曾細想,直到我看到了這一本令我心中一震的書——《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我喜歡他簡約的封面,給人干練安心的感覺。
習慣于先看目錄,入眼第一章節就是讀書。沒錯,讀書確為重中之重。
翻開書就極為喜歡他的文風,親切可感,無說教與高高在上之意。
身為一個中學生,我基本不花時間在課外閱讀之上,因為滿心覺得如此厚重的教科書與教輔已足以滿足我的內心世界。也常以中學課業繁重為理由逃避課外的閱讀,朱光潛先生一針見血的戳破了我這自欺欺人的想法。的確,時間是擠出來的,有心怎樣都能讀。各類教科書鞏固基礎知識,教給我們學識上的知識,而課外書則能教會我們做人。在校園的象牙塔內,我們無法感知社會,學會相處之道,談論之宜。在課外書的世界里,或許是另一番世界,感受你所從未感受的,以他人之經歷充實個人之生活,豈不妙哉!
動與靜,情與理,講求的也不過是中庸之道罷了。
煩惱從何而來,無人能道清,只知靜時平添煩惱,許是庸人自擾罷了。閑愁,閑愁,閑而愁,動時愁或消。朱光潛先生的“盡興”二字也是刻進了心里,生活目的,生活方式皆在此二字里。靜,是一種修養,在浮世中略靜,在鬧中覓靜。不必大動,無需過靜,做一個有趣味的人,感知自然,感知身邊的人,做一個遭人喜愛的人。論靜,論動,不過都是一種生活方式罷了。
情與理之間總有一個平衡。身為青年的.我也不能苛刻的要求自己過于理性,畢竟人是一種擁有情感喜怒的生物。過于理性未免太過于不近人情,理性的生活是片面的生活,以理智支配情感,無疑是一種最差的生活方式。理性的判斷,加之感性的調劑才是值得的生活。理勝于情,情過于理,倒是印證了孔夫子的過猶不及。中庸實為最佳!
很慶幸,在茫茫書海中我能選擇它,給我的將不只是迷途中有了方向,黑暗中有了閃光,更是一種心靈的震撼。
西天漫漫,人海茫茫,做最好的自己……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心得 篇6
十二封信,一封封,一沓沓,一筆一劃匯成潺潺教誨,在書中聚集成了一本頗有分量的書——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潛先生于20世紀20年代留學期間,用自己的方式,專門寫給青年人的,表達了他對青年人的赤誠關懷和殷切希望。讀罷此書,如同和長者交心,懇切的言辭,語重心長的教誨,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感悟與思考,更是溫暖和感動。
—封封書信,流露出的是朱光潛先生的情懇意切。
信中首稱“朋友”末署“你的朋友”,通篇下來,好像一位熟悉你的老朋友與你交心,而不是一位刻板嚴肅的學者再長篇大論。
十二封書信,十二個不同的話題。他會在每封信結束說“再會!”會給與青少年最真誠的祝福:“就在此祝你,談談笑笑,跑跑跳跳!”會為你加油打氣:“朋友,讓我們一起努力罷!”合上書,腦海中朱光潛的形象仍揮之不去:目光溫和,縱然滿頭銀發,身形消瘦,卻飽含了篤熱的情感,溫文的態度。
一封封書信,引著我們去思考生活學習。
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談讀書。讀書在我們學習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是,該讀怎樣的書?“你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所以你須慎加選擇。”朱光潛先生給了青年讀者一個滿意的答案:”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特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思考。”
讀完后細細深思,信里所寫的,不正是“碎片化閱讀時代”下許多年輕人的真實寫照嗎?讀一本書,大多時候囫圇吞棗,只講求讀一遍的快樂與刺激,疏于思考,到頭來讀過的書不少,學到的東西委實不多。
除此之外,朱光潛先生還點出:“讀書是一種樂趣,就像是探險,從書海中選擇一本適合自己的書,必須經過萬千跋涉所得到的,其中滋味更與何人說。”談讀書,不僅僅是鼓勵我們讀書,我想更深層次的讓我們在書中提升自己的境界。
書信雖然已經歷大半個世紀,青年人的成長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過去的年輕人成長過程中面臨的煩惱同樣困擾著當代青年,朱先生的文字樸實無華,諄諄勸導,為迷茫的年輕人帶來了繼續前行的力量。感謝在迷茫的歲月,遇到了朱光潛先生的十二封信。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心得 篇7
最近讀了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看這本書的過程中,就像朱光潛先生站在我身邊語重心長地與我談話一般,誠懇真摯,親切自然。里面的每封信都令我受益匪淺,很多的話讀來雖然淺顯易懂,但都蘊含著很多深刻的道理。下面選取幾封信談談我的感受。
第一封,《談讀書》。讀完這封信,不禁想了想過去的自己,空閑的時候還能抽出一點時間看看書,但稍微忙一點,就會將讀書這件事置之腦后。不僅是看書,背單詞,鍛煉也是如此但捫心自問,再忙的日子,其實也能抽出時間完成這些有益的小事,只是自己不斷給自己找借口一樣。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言:人類學問逐天進步不止,你不努力跟著跑,便退伍落后。我們在大學正是吸收各種養分的時候,應該抓緊一切時間,豐富自己,充實自己。
第二封,《談情與理》。讓我感觸最深的有三句話:我們應該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狹隘的;我們應該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冷酷的。我們都知道,理性固然重要,但感性卻也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理性能讓我們置身事外看清某個東西,但感性更能讓我們深入其中感受這個事物。感受加思考,感性與理性,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擁有的態度。
十二封信,各有各的側重點,各有各的哲理,朱光潛先生的十二封信,著實讓我受益匪淺。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心得 篇8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書是由朱光潛先生旅歐期間寫給國內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潛先生所寫的這些內容并不是對青年們進行道德說教,而是對他們進行有益的勸導。他就像是讀者的一位老友,分享自己獨到的見解,就如談寫作時所說的:“文章像其他藝術一樣,“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影響我最深的一封信,是首封—《談讀書》;我是一個十分懶惰的人,特別不愛看課外書,每次看書都是被迫無奈。但是閱讀完這封信后,我不禁想到之前的自己有多愚蠢。
書籍好比鑰匙,它能幫助我們打開知識的大門;書籍好比帆船,它能幫助我們駛向成功的彼岸;書籍好比陽光,它能幫助我們掃除內心的黑暗。我們可以在書中找到自我。“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是啊!真得沒有時間嗎?真就那么忙嗎?每次同學圍成一團,分享自己的閱讀之路時,我卻是滿頭霧水,同坐在一個教室,同樣的環境,那為什么別人有時間,而自己卻沒有呢?
短短的一句話,成為了點金之筆。我不能在繼續荒廢下去了,我要做出行動,改正缺點,閱讀是一件十分平凡的事情,但我認為我能做到堅持閱讀,這件事就不再平凡。堅持閱讀需要足夠的耐心,正如人生的歷練,在一次次的歷練中成長。
我是一位很敏感的中學生,同時這也成為了我的一大煩惱,一個眼神會讓我幻想出很多事情,無論是對同學,家長還是老師。因此我媽媽天天說我感情太豐富。
談到感情同時就會想起理性,我有一位很好的朋友,她是一位理性強的人,如果我說錯了一些事情,她就會與我講起道理,但有時我并非那個意思,所以在理性和感情之間真的有間隔嗎?過度的理性可能會使感情產生裂縫,感情同時也會讓我們做出不同的選擇。感情豐富了我們的生活,理性控制了我們的行為,就如同“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這也讓我產生了許多疑惑。
閱讀過朱光潛先生的《談情與理》中,他認為:“仁”勝于“義”,情感的生活勝于理智的生活。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漸漸長大,同時情感也更加豐富,肩負的責任也增多,人生就像在做選擇題,在一次次的選擇中成長。
人的一生中所要面對的事情千千萬萬,誰也預測不到下一秒會發生什么。人生聚散無常,起落不定,但走過去了,一切便以從容。
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他考驗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品格和智慧。只有經受住考驗的人,才能享受到由痛苦轉換而成的財富。我認為這就如同我們現在的學習,學習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9年義務教育,再加上高中大學,起碼要16年,那換位思考一下,用16年的努力換今后幾十年的幸福,是否值得?社會是殘酷的,只有站的高才不會被人看不起,所以希望我們能好好讀書。
在尾篇《談人生與我》中,作者將自己當作一條草木蟲魚,順著自然所給的本性活著,生活就是為著生活。如果人生一帆風順將變得無趣單調,別再抱怨生活的苦,順其自然,在一次次的改變中成長!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心得 篇9
“人類學問逐天進步不止,你不努力跟著跑,便落伍退后。”當我看到朱光潛寫了這么一句話時,我便知道"學問之海無涯無際。”便對這本書產生了興趣。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潛先生在20世紀20年代留學英國期間,專門寫給中學生的、以書信的形式,每次探討一一個話題,探討讀書、習俗、革新、道德、升學與專業、參與社會運動以及人生煩惱與樂趣等。作者娓娓地談論了自己的觀點,給青少年以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的指引。
作者在《談在露浮爾宮所得的一個感想》中所談論的一個深刻的道理,我認為在當今是非常適合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過分推崇效率,做事難免輕浮粗率,所以難以做出艱苦卓絕的成就。這是一種十分可怕的現象,希望我們青少年能夠正確看待效率,做一個沉穩而不浮躁的人。
其中最令我受益的是《談動》《談靜》這兩篇文章。這兩篇文章中,作者道出了動與靜的好處。他說,動是人的一種天性,人需要順從這,種天性,心中的煩惱才得與宣泄,人才會感到快樂;靜即靜下心來感受,沉下浮躁的心,它能沉淀人的各種繁雜的思緒,過濾人的心情,讓人感受到靜中趣味。以前,我們總是被要求運動,理由是運動可以強身健體;總是被批評不能安靜下來,理由是臨近才能修身致遠。于是我們開始討厭課間十分鐘的體操,又不能忍耐課上四十五分鐘專心聽課。我們開始逃避,當我們需要安靜下來學習時,我們心里經常充斥著各種想法,變得煩惱重重,絲毫不得安寧。我認為,當我們明白動與靜的深刻含義,我們應弄清楚什么時候該動,什么時候該靜。相反,我們既沒辦法把自己的身體鍛煉好,又沒辦法讓自己的成績和學習搞好,反而還會變得消極低落、暮氣沉沉,在我們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里失去本該有的熱情與活力。
在當今社會,我們面對人生歧路時,我們不要一味地徘徊、顧慮,我們要學會擺脫得開,認定一個目標后,專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將其余一切置之度外。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滌我們浮躁的心,無論是讀書、靜動、選擇,亦或是親情、友情、愛情,給我們的不是直接告訴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而是用淵博的知識,一位長者的口吻,引發著我們的思考。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劉同,用他親生的經歷,引發著每個共鳴器發出自己聲波;用他奮斗的經歷述說著,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經說道:現在的學生,特別希望有人能告訴自己一個如何能夠快速成功的方法,越來越焦急,可大多數只停留說,遠離了做。
世界完美之處,便在于它的不完美,有缺陷方才有可能。成長的路上,不完美的我們總會被弄得遍體鱗傷,缺陷滿滿。直到后來,你才會發現,那些受傷的地方早已長成我們身上最“硬”的鎧甲,為我們披荊斬棘,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心得 篇10
十二封信,每封信里人生導師朱光潛先生就年輕人所面對的某一問題,給出自己的見解和建議。就讀書,先生認為“讀書不在于有沒有時間,而在于有沒有決心”,在書的選擇和讀書的方法上也要有所注意。就戀愛,先生認為“戀愛是人格的交感共鳴,所以戀愛真純的程度以人格高下為準。一般人誤解戀愛,動于一時飄忽的性欲沖動而發生婚姻關系,境過則情遷,色衰則愛弛,這雖是冒名戀愛,實則只是縱欲。我為真正戀愛辯護,我卻不愿為縱欲辯護;我愿青年應該懂得戀愛神圣,我卻不愿青年在血氣未定的時候,去盲目地假戀愛之名尋求泄欲。”
雖然這些信是將近一百年前所寫,但其中的哲理和技巧放在今天來看也毫不過時。“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先生關于百年前的年輕人存在的毛病的概括,放在今天也依舊一針見血。或許年輕人所面臨的困惑和迷茫,年輕人有的毛病,從古至今都相差無幾。
讀完這十二封信后收獲和感觸頗多,雖然這些道理并不新奇,甚至有些像心靈雞湯,但由先生之口說出來卻極具信服力和感染力。有句話叫“懂所有的道理,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但我相信這些道理一定會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影響自己,鞭策自己朝著更好的方向走去。也遺憾沒有在更年輕的時候讀到這些信。
“我不在生活以外別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別求生活目的。世間少我一個,多我一個,或者我時而幸運,時而受災禍侵逼,我以為這都無傷天地之和。你如果問我,人們應該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說,就順著自然所給的本性生活著,像草木蟲魚一樣。你如果問我,人們生活在這幻變無常的世相中究竟為著什么?我說,生活就是為著生活,別無其他目的。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說,人生是多么苦惱呵!我說,人們并非生在這個世界來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為朱光潛先生的豁達灑脫人生態度所感服。
也為自己在某些生活態度上與先生達成一致的看法而感到喜悅。如我也認可在人生中生活始終排在第一位,而生活又在于體驗和感受。如先生所說“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人生樂趣一半得之于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謂“感受”是被動的,是容許自然界事物感動我的感官和心靈。這兩個字涵義極廣。眼見顏色,耳聞聲音,是感受;見顏色而知其美,聞聲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當然,對于生活中美的感受、樂趣的發現我遠不及先生。
“每讀到一種好作品,看見自己所久想說出而說不出的話,被他人輕輕易易地說出來了,一方面固然以作者‘先獲我心’為快,而另一方面也不免心懷慚怍。”讀這十二封信,常有先生所說的這種感覺。為彌補這種慚怍,就要向先生學習,更加用心去感受生活。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心得 篇11
“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
作者對現代青年的毛病,曾這樣慨乎言之。
青年,作為每個時代關注的對象,他們的發展,關乎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未來。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生動的事例,向著青年闡述著一代前輩對后生的希望和期盼。只為了新興的青年,能將真正價值的忠告,印入心孔,銘記于心。
即使是跨越時代的鴻溝,朱光潛先生對青年的教誨,仍不失學習甚至銘記的意義。在當代這個競爭強烈,制度革新,生活面貌翻天覆地地變化的時代里,每個人無不在奮力拼搏,而在這奮斗中,能夠上岸的人卻又少之又少,究竟應當是怎樣才能遠離這樣的人生悲劇。
也許“擺脫”才是出路,正如書中所言,“‘擺脫’不開便是人生悲劇的起源。”對于生活中琳瑯滿目的機會和選擇,我們惟有認定一個目標,并專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在這條道路上拼盡全力,將其余一切置之度外,才能贏得超越他人的權利和優勢。“擺脫”身邊的雜念和負重,才能“跑”得輕松,免除煩惱與不安。
“人生的悲劇則多生于沖突之不能解決。”人生的煩惱和失敗多是因為事業上,生活中的矛盾不能化解。對于這些,就應該篤定信念,堅持理想和選擇。生命的道路上歧路千差萬別,卻僅有一條路可走,有所取則必有所舍,因此青年應當果斷選擇,不要等光陰散盡才回望當初。
然而世間難有人能真正地擺脫,即使是作者本人也難免渾弄是非,所以才有生活中的不順和困境。青年涉世未深,犯錯則更是經常。看待挫折也尤為重要。作者在《談人生與我》中就寫到“人生本來要有悲劇才算人生”。人生的悲劇固然不愉快,但悲劇也是人生的部分,正像小說情節曲折,青年面對這些,應當懷著樂觀的外世心態,接納這些人生的轉折。
青年人要有能夠“擺脫”的生活的勇氣,才能贏得能熱烈的人生的權利。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心得 篇12
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感覺每一封信都令人嚼味,每封信都會給人帶來新的感受,很多的話讀來淺顯易懂,卻是我們往日思考的但無法表達出來的。我們只有結合自己的經歷,才能體會出話中含意。在本書中,可以從中發現某一個觸動你內心的句子,雖然里面有些章節可能感覺不太適合現在的步調,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會或多或少能從中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得到你所希望領悟的精華。
閱讀的好處不用多說,只是我們很多都不知道閱讀的方法。最高峰的時候,我兩三天就可以看完一本很厚的書,可是看完以后,收獲只限于當時,后來就逐漸淡忘的。長久如此,我不覺有種讀了也忘記,何必做無用功的感受。可朱先生在書中提高,我們面對伶俐滿目的書,要學會選擇。按照機會成本來說,你多讀了一本無用的書,就代表你會少讀一本有意義的書。所以我們應該多多傾向于選擇經過歷史檢驗的,有價值的書。另外,讀書還在于感受,在于記筆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在讀書的時候,是邊思考,邊閱讀,而不是一味的接受,以致最后不留下半點痕跡。
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的嗜好,沒有一種在閑暇時可以寄托你心靈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比方一本小說,平時自由拿來消遣,覺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來當課本讀,用預備考試的方法去讀,便不免索然寡味了,興趣要逍遙自在的不受拘束地發展。所以為培養讀書興趣起見,應該從讀課外書入手。
雖然這十二封信我沒有完全讀完,但是我會利用接下來的時間慢慢讀得,雖然里面有些章節感覺可能不太適合現在的步調,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會或多或少能從中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得到你所希望領悟的精華。也希望群里的朋友們能利用空閑時間認真地讀讀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們來完成某些任務,而只是希望你能從中發現某一個觸動你內心深處的句子足已。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心得 篇13
你是否曾期待擁有這樣一盞明燈:它在你失去方向時為你大開光明之路,在你生活慵懶時提醒你青春以奮斗為歌……這是一盞溫柔的明燈,語氣親切隨和,深入人心,你能在他身上感受春陽般的氣息。
如果你曾期待過,品味朱老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這位真摯又極具智慧的導師,這位質樸無華的朋友,和藹可親地和我談心,汩汩地流出了他露珠似的深邃的思想和為人為文的品格。
朱老在全書開篇寫《談讀書》中,以勸告的口吻,父母的角度愿我們從當下做起,培養閱讀興趣,時不我待,他說:“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忙里偷閑,這不難做到,在本文后半部分,談及我們應該讀什么書,我想,當代青年應全面發展,而不該隨波逐流。朱老先生在此為我印證了這個觀點,“時間是最好的導師”,這位導師為我們篩選出的書籍,是上等的優品,這是最扎實的閱讀書籍。我們有部分父母,認為這些舊書、名著是唯一適合青年閱讀的,我覺得不然,不應沉浸在這老套、陳舊的書籍中,這樣無法跟進社會進步的步伐,更容易缺失自身原有的創造潛能,因此我認為青年應放眼長遠,選擇性閱讀部分當代火熱的文學書籍,古今結合,才能深入心靈,找到這世界最好的解藥。
現實世界中,作文可謂青年人最頭疼的事,對于我來說也是。讀了《談讀書》,不妨讀《談作文》,相信你頭頂的明燈必更添一絲光明。由于內容繁多,愿你自己品味。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的人生即隨這時光流逝到處奔波,有迷惘的時刻,也有清醒的時刻。何為青年?青年即是能受得住考驗,經得住風吹雨打,有信心,有希望,還有毅力的人,就像老先生所說:“人家既然可以做得到,我就沒理由做不到。我們不能妄自菲薄,自暴自棄。”
愿你能在這樣一盞明燈中尋找正確的心靈,謹以此文,與君共勉。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心得 篇14
青年應該如何讀書?讀什么書?
這些天,我讀了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一章“誤讀書”,并且深有感觸。
信中寫到讀書的重要性,而讀書在現代似乎更偏向于上學時,人們剪貼出,用來上課的教科書的內容。但現代的青年的生活充滿著無形和有形的各種誘惑,如:手機、電腦、電視、小說、漫畫、網絡游戲……現在,網絡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多的青年沉迷到網絡之中,如果他們能夠靜下心來,抽點時間,讀一讀自己感興趣的好書,對自己的修養也會得到提高,隨之而來的就是讀什么書的問題。
眾所周知,在現代,讀書是非常方便快捷的,只要手機在手,隨時隨地可以閱讀。但現在網絡上充斥著的是各種“沒營養”的垃圾書籍,嚼之有勁,而食之無味,更無法下咽,純屬浪費時間。所以,正如書中所說“書是讀不盡的,就讀盡也是無用,許多書沒有一讀的價值。”所以你須要慎重選擇,如朱光潛所說“別人只能介紹,抉擇還要靠你自己。”另外,書中也有教讀書的方法:第一,凡是值得讀的書,至少需兩遍。第一遍應快讀,著眼在解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要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應用筆記錄綱要、精彩部分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但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的思考。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一本有用的書,是一本青年不應該錯過的書。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心得 篇15
在現代高速度發展的社會,人們的交流,工作,學習越來越快速。雖然說這樣的“高效率”帶來了更加豐富的物產,使我們的社會經濟不斷發展,讓中國離實現“偉大復興夢”的目標越來越近,但是同時人們也越來越心浮氣躁了。正如朱光潛先生在“談在露浮爾宮所得的一個感想”這一封信中所說的“我們固然沒有從前人的呆氣,可是我們也沒有從前人的苦心與熱情了”是一樣的。
現在競爭越來越激烈,每個人都想自己投入與別人相同的時間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成年人希望賺到更多的錢,學生們希望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又因為“科學愈進步,人類征服環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環境的能力愈大,的確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時也易生流弊。困難日益少,而人類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輕浮粗率,而堅若卓絕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所以就導致了“在這個現世紀忙碌的生活中,哪里還能找出三年不窺園,十年成一賦的人?哪里還能找出深通哲學的磨鏡匠,或者行乞讀書的苦學生?”
沉靜的苦心和長久的熱情,原是藝術創造、成就事業的關鍵所在,但是在如今卻成了極為稀有的品質。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心得 篇16
最近,讀了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讓我受益匪淺。
在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時,我感覺身臨其境,就好像朱光潛先生站在我的旁邊,語重心長地對我講話,誠懇親切,真實自然,里面的內容讓我讀懂了不少道理。信中的字雖然通俗自然,但字字都有它的意思和道理。在第一封信里談的是讀書,在信里說道,“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我想到了我自己,在平常的生活中,我經常說自己沒時間。現在看來,“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只要你能充分利用時間,就不會沒有時間。有很多人說沒時間看書,如果你每天能抽出一點時間,一天至少也可以讀很多頁,一個月加起來就可以讀一整本書,一年就可以讀好幾本啦。你能否在課外讀書,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在第九封信里,是談情與理。“仁勝于義,問心的道德勝于問理智的道德。”這句話我認為是對的,在生活中越理智的人,身邊的人越少。
看完了《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我知道了做人要把握好時間,不要做事太理智,要多點情感,這些讓我終生受益。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心得 篇17
四十年代那個艱困的時代,朱先生是武漢大學外文系主任,教授英國詩歌,卻擅長用中文的經書詩詞去解釋英詩的意象。而這本書是他二三十年代留歐8年中,為《中學生》刊物寫的數篇稿件輯結而成。
先生28歲留學愛丁堡大學修英國文學,也修哲學心理學歐洲古代史和藝術史,又到法國巴黎大學修文藝心理學,后又在德國斯特拉斯堡大學修德文。先生是譯過柏拉圖,黑格爾的名滿天下的學者,但是《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寫得如此平實誠懇,從讀書作文升學社會責任以至于戀愛問作文題都以朋友的方式娓娓道來他的感受,不知不覺撼動你的心靈,激發你去思考。
我曾想,那樣今日不知明日的戰爭年代,政府為什么還要公費送學生去研究文學哲學,又為什么還有先生那樣不浮躁的學者在可以沉下心去做學問。大抵是堅信詩歌文學對改變人生改變社會的力量吧。
薄薄一本,多次再版,應該只因為這是一本經過時代淘汰卻巍然獨存的書。40年代,《十二封信》被奉為青年的開竅之書,大半個世紀之后,對于現在的青年,甚至中年,依然是一本有價值的書。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心得 篇18
人類學問逐天進步不止,你不努力跟著跑,便落伍退后,這固不消說。尤其要緊的是養成讀書的習慣,是在學問中尋出一種興趣。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嗜好,沒有一種在閑暇時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
你長大一歲,你感覺興味的銳敏力便須遲鈍一分。達爾文在自傳里曾經說過,他幼時頗好文學和音樂,壯時因為研究生物學,把文學和音樂都丟開了,到老來他再想拿詩歌來消遣,便尋不出趣味來了。興味要在青年時設法培養,過了正常時節,便會萎謝。
許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讀現代出版的新書。因為許多流行的新書只是迎合一時社會心理,實在毫無價值,經過時代淘汰而巍然獨存的書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讀一遍兩遍以至于無數遍。我不敢勸你完全不讀新書,我卻希望你特別注意這一點,因為現代青年頗有非新書不讀的風氣。別的事都可以學時髦,惟有讀書做學問不能學時髦。
中國學生們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學時代就歡喜像煞有介事的談一點學理。他們——你和我自然都在內——不僅歡喜談談文學,還要研究社會問題,甚至于哲學問題。這既是一種自然傾向,也就不能漠視,我個人的見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歲以后的教育宜注重發達理解,十五六歲以前的教育宜注重發達想象。所以初中的學生們宜多讀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學生才應該讀含有學理的文字。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心得 篇19
讀書甚少,偶爾得知朱光潛先生,遂購來幾本其作品。近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此為作者旅歐期間寫給國內青年朋友的信。雖過去近百年,但今讀來仍為之共鳴。作者用這十二封信,推心置腹,對青少年正遇見的、很關心的話題,讀書、作文、升學等等,抒其意見,用淺析的語言娓娓道來。
勸青年多讀書,每天那怕讀三五頁,幾年讀下來,收獲也非常可觀,所謂積少成多。直言,能不能讀課外書,不是有沒有時間的問題,而是有沒有決心的問題。世間許多成大業者,其學問多在忙碌中做成。有了讀書的興致,就有可能在紛擾的誘惑中,多出一份抵制的力量。要讀書,則應讀有價值的書。讀無價值的書,或許無害,但浪費了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
勸青年在好動的天性之中,要培養能靜的能力。靜的修養,能讓人領略趣味,對于求學處事都有大幫助。常言說,冷靜處事,于靜中才能思考出妥當的辦法。
勸青年無論是選課,還是擇業,要考慮自己的興趣。與興趣資稟相近,可以發揮個人的才告,效用于社會。無論是做學問,做事業,在人生中都不是頂頂重要的事。人生最重要的事,應該是生活,享受生活。享受,不是頹廢,不是享樂主義,而是培養生機。假若為做學問為事業,而忘卻了生活,那種學問和事業在人生中便失其意義。不應當把自己看作社會的機械,而應當親近自己的興趣。一味地迎合社會需要而不顧及自身興趣的人,對于生活的真諦并沒有很好地領悟到,對于生活的樂趣也就并沒有很好地體會得到。實際上,對于事業和學問,興趣能幫其很好地助推其升華。
勸青年在基礎求學階段,于讀書時要廣開寬度,不必一味求專。沒有足夠的寬度,就形成不了專而深的精度。學知識,須知學問是有機的系統,學科之間常息息相通,牽此而動彼。譬如,文學中史學、生物、哲學等知識,如果只想通一竅,而置其它于不顧,那只能走向一竅不通的結果。
上次看見六六寫的一篇文章,提到一個在國內讀完初二而后隨父母赴英讀書的孩子,談到了中英教育差異。記得這孩子談了三點最大的不同:一是中學基礎學知識求寬度,不求深度,哲學,心理學等等都要學,還有諸如裁縫等選修課。二是注重求學能力培養。這女孩說,不要認為國外讀書很輕松,實際上比國內更累,因為老師追得很緊,留下的作業,得查閱大量的書籍和資料才能完成,學習到半夜是常事,但累而不郁悶,每完成一個項目,心中油然而生成就感。三是自信心的培養。這女孩在國內讀書時成績不撥尖,而不大受老師待見。后初到英國,語言能力弱,一度認為興許長大后只能從事粗糙的體力勞動,但老師和同學們,夸她,幫她,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來英國三年時間內得到的夸獎比前十幾年加起來都要多得多。待到六六問她今后的大學目標時,她微笑而又堅定地說,考牛津,當然是牛津,因為她優秀啊。
在其中一篇《談在盧浮宮的一個感想》中,作者結尾一句話是這樣寫的:“因為我知道,我們的學生們、學者們和革命家們都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耐苦,太類似美國旅行家看《蒙娜麗莎》了。”
這番話,過去近百年,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耐苦,應該說這樣的現象并沒有得到多大的扭轉和改變。甚至可以說,更為嚴重。
昨天去聽課,講者頭銜為北大客座教授,講解《弟子規》。聽了一天課,感覺猶如街頭攤販在吆喝得起勁,卻又實在又無貨可售,其動作神情堪比傳銷者,信口開河。今再聽某大學歷史系教授講國學,感覺實在很有收獲,肚里有貨,出口自然有據有觀點,是兜售學問者不可比者,可見在其學科領域,還是費了功夫。能不能耐住,是不是在認真做事,隨著時間過去,其功效就像女人懷孕一樣,終究會顯現出來。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作者用這十二封信,告誡青年朋友眼光要年得長遠點,務一求短期效應,要從根本上做功夫,要學會生活,忽隨了世俗圖近利。雖當初為寫給青年所用,但今讀來仍受益。讀后,推薦杜同學可一讀,不知有興趣否。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心得】相關文章: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04-09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11-18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01-28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07-11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范文04-01
《給青年人的十二封信》的讀后感07-14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03-24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通用19篇)06-17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范文(精選35篇)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