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阿Q正傳》有感800字(精選19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阿Q正傳》有感800字,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阿Q正傳》有感 1
魯迅先生喜歡嬉笑怒罵,諷刺是他常用的寫作武器。這讓我覺得他是一個很刻薄的人。他的嘲諷用在那些不識時務的政治家身上比較貼切,而用在那些本應在世間受到憐憫的可憐兒身上就不盡人情了。看看魯迅先生寫的每個章節的標題:優勝紀略,戀愛的`悲劇,從中興到末路,大團圓……讓人看了只能趕到無奈而又無力的微笑。
他是一件工具,在家務繁忙的時候,人們才會想起他的存在,他是一個被人遺忘在角落的社會最底層人物,他很可憐,但又不至于讓人們對他像對祥林嫂那般產生憐憫,因為他也有可恨的一面。他雖然會迫于生計去做短工,但也是得過且過,對于與他的命運那樣悲慘或比她更不幸的人們他采取的是其它人對他采取的態度――侮辱、欺凌,是個典型的流氓混混,其實在我看來阿Q是未莊所有人的縮影,又或者是當時中國社會的縮影:愚昧無知,階級思想嚴重,沒有人權意識,具有嘲笑別人的不幸從而達到自身心理平衡的精神勝利。但這又怪得了誰呢?當時的人們都沒有知識或思想上的覺悟作為武器,來抵御壓迫。
他是一個小丑,在人們空虛到百般無聊的時候,便去招惹他,將他僅有的自尊心都踩在了腳底下。俗話說,狗急也還會跳墻。阿Q被羞辱后本能地與別人打了起來。他打不過而他也終究不是勇士,受了一肚子氣最后還是自取其辱。但他只是在形式上失敗了,在精神上,他還是個勝利者,以他的想法是: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這樣一句話就能讓他心滿意足地離開。
就是這樣一個讓人又憐又恨的人,因為小事丟了工作,賠了自己所有的家當,唯唯諾諾地受擺布,受壓迫,還能麻木到將變賣家當所剩的幾文錢拿去若無其事地喝酒。我真懷疑這個人到底有沒有靈魂!他除了本能地吃、喝、拉、撒外,過的日子都是糊里糊涂,后來,他到城里作了賊,偷了小東西回到未莊,身價就一下子漲了不少,但好景不長,因為參加了“革命”被捕,成了殺雞儆猴的替罪羊。但魯迅先生終究是睿智的,他將阿Q的愚昧借著去殺頭又深刻地,血淋淋地刻畫了一番。最精彩莫過于文章最后兩段,將民眾的麻木地平淡描述了一番。
讀《阿Q正傳》有感 2
阿Q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流浪者,但在全文中他似乎沒有得到愛神的眷顧,這作為一個正傳人物愛情缺失對阿Q來說未免太不公平了。
可誰又能說流浪者不配有愛情?只要是一個人,總會有七情六欲,阿Q也不例外,他想女人想得失眠,他“喜歡”吳媽,而且敢于向吳媽表白,只是“我和你困覺”讓人覺得好像在耍流氓,可要讓阿Q一本正經,引經據典地表達愛意:“如果我只有兩天時間來把握,一天用來出生,一天用來死;如果我只有兩天時間來把握,一天用來想你,一天用來愛你……例如這樣浪漫的話能從他嘴里出現,那么他也就不是我們所了解的阿Q了,而是那Q大師了。但阿Q終究還是阿Q,他只能說出這樣的表白以至于直接得近似流氓的表白。但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一個人不會無故說出一句話來,即使是在最緊急的情況下說出,那也是經過思考的。”由此可見阿Q是經過思考的才說出來的。只是由于語言水平有限,才讓人聽上去那么不舒服。
可是吳媽對阿Q一點感覺也沒嗎?那么她為什么要趕到城里看阿Q游街?難道只是出于可憐和不忍嗎?那么是因為阿Q流浪者的身份,或是拿不怎么帥氣的樣子?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吳媽為了保住自己的名節才不惜加入把阿Q送上絕路的行列。封建禮教以至束縛著婦女。從“女子無才便是德”到足不出戶,再到用又長又臭的裹腳布巴腳里里外外地裹住。于是足不出戶,不知天下事,這長長的裹腳布把婦女的`思想也嚴嚴實實地裹了起來,什么追求自由,愛情,結果只會以悲劇收場,還落下個壞名聲。再加上孔夫子雪上加霜,火上澆油的幾筆,更是讓舊禮教理直氣壯,根深蒂固。吳媽正是這遵守封建禮教的模范,名節這東西是更碰不得的。更何況他是阿Q呢?這個低人一等的流浪者,即使吳媽有那么一丁點喜歡,那也是名節的大事。要怪只能怪啊Q自己,誰叫他是衣著破爛的流浪者,一個被人當作笑料的人,總之和阿Q這樣低賤的人在一起,簡直是往自己的名節上倒污水,這可是吳媽一萬個不愿見到的。于是這樣,阿Q這個流浪者被這些名節,禮教給斷送了前途,還斷送了自己的性命,我們阿Q就這樣去了,這就是流浪者的愛情。
讀《阿Q正傳》有感 3
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落后農民的典型。他深受剝削壓迫,卻極為糊涂落后,其性格呈現出十分復雜的狀態。不過在諸多因素中,有一個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精神勝利法”。阿Q不正視現實,不思做真正的反抗,而用“精神勝利法”,自欺—知道臨死前,在死刑判決書上畫圈,他也“立志”要比別人畫的圓,結果畫成了瓜子模樣,他還自己安慰:孫子才畫得很圓呢!
我想,正是這種“精神勝利法”,使阿Q一輩子被剝削被壓迫被欺凌,卻始終處于一種麻痹狀態,直至被無辜殺害。
而魯迅塑造阿Q的目的,也是為了“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阿Q是那個“吃人”時代的特定社會的產兒,有其鮮明的個性,因而是具有巨大概括力的成功的典型。阿Q即使在現代社會,也帶有很大的普遍性,其“精神勝利法”是社會的通病,并非落后人士所特有。
當與別人茶余飯后的談資時,用并不存在的過去來夸耀于己,僅為獲得心靈上的一絲慰藉。
他遭別人毆打,無力還手,懊喪過后,心想:我總算被x打了,他太強了。于是心滿意足起來,似乎轉敗為勝,向別人表白未果,于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想著自己的優點去與對方的缺點比較,然后妄自尊大,接著又歡天喜地的進行另一次戀愛。
這些社會上“精神勝利法”的.現實確實是橫亙在我們面前的嚴峻挑戰,只有找準這一現實問題的“題眼”,才能找到破解的鑰匙,一方面,現代社會的競爭壓力,使得如此“悲劇”不斷上演;另一方面,人們自身的不思進取使得他們一味的追求精神上的安慰而毫無實際行動。
“精神勝利法”的存在,也提醒我們,如果這成為一種常態,那么社會進步將不復存在。因此以實際行動沖破精神防線的建設迫在眉睫,決不能讓社會成為精神中的廉價物,行動中的奢侈品。
“精神勝利法”也許有其可取之處,但弊大于利。因此,要不斷探究幾千年來其演化軌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精神勝利法”真正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創造出與時代夢想交相輝映的燦爛成果!
讀《阿Q正傳》有感 4
世人皆想成為英雄,但最終活成了普通人少時,讀此書只覺阿Q是個欺軟怕硬,懦弱卑劣而又可憐的小說人物。如今再讀方窺得一方天地:阿Q是“當世”的普通人,更是“再世”的普通人。
在讀“序”時,眼睛已是霧氣繚繞。魯迅先生特地去調查阿Q的“前世今生”,為其立傳。可傳中的阿Q依然是“不獨是姓名籍貫有些渺茫,連他先前的‘行狀`也渺茫”。在世時,用不上他便不被想起,也無人關心其生平經歷與去處。去世后,連名字都無跡可尋。這也如“再世”的普通人,現世安穩數十載,出世往往被淡忘。不知被銷戶后,電腦可還有我曾存在過的記錄呢?
阿Q生活在一個封建,落后的未莊。靠打短工維持生計。深受當時的地主階級與封建禮教的毒害。使得他麻木健忘,妄自尊大,自輕自賤,愚昧無知。暗無天日的社會底層生活,“精神勝利法”是他立身之寶,快樂之道。他沒有目標,得過且過,生活困難卻依然堅持生活。他是“當世”社會環境的阿Q,“再世”社會環境中依然有阿Q。不可否認,未來的我們,大多數人是“再世”的阿Q!
你們覺得很阿Q可愛嗎?我認為阿Q是可愛的。任何一個被生活狠狠凌虐之后仍然努力生活的人都是可愛的。有些人鄙視他的“精神勝利法”。認為他愚昧無知,自欺欺人。可如若他沒有“精神勝利法”!那他在吃人的封建社會還能夠生存嗎?他身處的社會環境,限制了他的發展。他是一個農民,但他的生活并不局限于一畝三分地。他會做短工,進過城,雖保守,但比大部分的`農民更圓滑善于變通。故我認為“再世”的阿Q,并不丟人。他比大部分人善于發現機遇,更有機會走向成功。
我想:也許少時的阿Q也如少年閏土般活潑可愛,質樸天真,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如“再世”的我們,有著遠大的理想和強大的社會責任感。可終是閏土彎了腰,阿Q被立了傳,“再世”現出了佛系。
我愿意為我的空想而付出努力,但我并不會將努力過后的結果看得很重。我想要在這個時代留下印記,我也尊重時代的選擇。
我們都在努力不被人忘記,但世間只有一個魯迅。
讀《阿Q正傳》有感 5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是作者對阿Q這個人物的描述,也是后世讀者最大的感觸。也許是應了那一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吧!
阿Q是一個身處社會底層的人士,沒有任何的家庭背景,也沒有固定的職業。給別人做短工,沒有任何的存在感。受盡欺辱,受制于現實,卻也沒有反抗現實的毅力。他衣衫襤褸,無蔽體之縷,他的棉被、氈帽、衣衫已被抵押出去換了現錢,不知該如何評價他的這種行為,是為了生存?可他還是能去酒館喝酒,可他還是會去押錢?現實固然不夠完美,可沒有反抗過,怎知它真正模樣?
阿Q精神總是或褒或貶的出現在我們生活中,可我如果沒有讀過《阿Q正傳》,我或許會以為那時一種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打不死的小強”的精神,可讀過文章的我才知道那是一種可悲又可笑的精神。阿Q精神的主要內容有奇特的精神治療法,欺軟怕硬和轉嫁痛苦。
阿Q總能在自己的假想中制勝。當他被店老板打時,他很不爽,可當過十幾秒后,他一轉身,便說是“兒子打老子”,以此來安慰自己,然后高高興興地跳著走了。當別人要他承認是人打畜生時,他就自輕自賤地承認:“打蟲子,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所以他又勝利了。他總是以自己獨特的思想,以自己為第一個,別人沒有而他有來安慰自己,得到精神上的勝利。
他的欺凌弱小,欺軟怕硬也是被作者體現的淋漓盡致:當他遇到無法抵抗的對手時,他便求饒,然后將自己所受的委屈轉嫁給比他弱小的人。他以自己麻醉的手段,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卻不能完全正視自己被壓迫的悲慘地位。因此,他便也不會去反抗,不去追求更好的生活,改變自己的現狀,只是得過且過的.困于自己的舒適圈,以消極待世!
無論何時,總少不了阿Q精神的人,但更多的是溫暖,善良的人。只愿每個人都能積極向上,樂觀待世。生活總會有不如意的地方,我們應該正確對待,面對現實的不如意,更應該樂觀進取,取得優秀的成績,來反抗現實,而不是生于底層,滿足于平淡無奇的生活!
得過且過,不是生活應有的模樣!
讀《阿Q正傳》有感 6
“反正打人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另一個自己,有什么大不了的。”“平日里威風的趙太爺,現在成了自己兒子,哈哈!”這個總是這樣自己安慰的阿Q,讓人想不記住都難。
他是個流浪漢,一直過著小混混的生活;接著,他又開始“搞革命”——做強盜,結果被抓住了,游街示眾槍斃!
他是可悲的,可笑的,更是可憐的,讓后人記住的,是他的“精神勝利法”。
說實話,其實我曾因為自欺欺人,而失去了一個寶貴的獎項:學奧數的時候,老師總是讓我們自己查漏補缺。我知道自己最差的就是圖形方面,但復習了幾天后,我的耐心就徹底沒了:“煩死了!”我一做完作業就跑去玩了,根本沒有把它放在心上。后來,老師問:“大家復習好了沒有啊?”我心想:反正老師也不知道我會不會,隨便蒙過去吧!于是,便大聲回答:“好了!”后來倒也做過幾次測驗,只是僥幸沒有出到圖形方面的題,我也以無所謂的姿態混了下去。
到了正式考試,試卷一發下來,我完全蒙了:居然有4題圖形方面的題!總共占了31分!我完全不會,迷茫的望著試卷——這下,我是徹底的完了!
忐忑等到分數后,我無比懊惱:差一分就一等獎了!如果我當時復習了,多做幾題練習,就起碼能做對一題,就有一等獎了!這下完了,一年多的心血都被自欺欺人給害沒了!我再怎么懊惱也沒辦法了!像我一樣的'人還不少:作業沒做,就騙老師說“沒帶”;走路摔跤,就怪地板;考砸了,就說自己沒發揮實力……這些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一昧自己安慰的人,是不會進步的。
大家都知道NBA球星科比,他曾說:“我投了154個三分球,只中了44個,有110個不中。”于是,他給自己定了個目標:每天都要投1000個球。他日復一日地練習,球技越來越精湛。能明白自己的不足,針對自己缺陷來練習,這才是他成功的原因!
敢于直視自己的缺陷的人,往往都比那些“精神勝利”的人強!因為那些“精神勝利”的人,往往都在自己陶醉,自欺欺人,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不會進步。
讓我們直視自己,不再自欺欺人,不做下一個阿Q!
讀《阿Q正傳》有感 7
眾所周知《阿Q正傳》不僅是魯迅最優秀的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上最杰出的小說,所謂“曠代文章數阿Q”。小說集中塑造了一個充滿精神勝利的阿Q形象,這一形象不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時期落后農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當時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揭示了國民的劣根性。
無論從藝術概括的深度和廣度來說,阿Q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當高明的,其精當的環境描繪,精彩的對話描寫,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現,冷峻峭拔、含蓄精練又飽含諷刺的.語言都讓人贊嘆。可以說,《阿Q正傳》已經成為后人難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學習的一個典范。
但是,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陽也難免有黑子一樣,《阿Q正傳》也不是白璧無暇,在它第九章《大團圓》的最后寫阿Q臨刑前看到眾看客的眼光的一段心理描繪,在藝術上就存在明顯的硬傷。
當阿Q看到那些等著為殺人喝彩的人們,作者這樣寫到:“這剎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風似的在腦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腳下遇見一只餓狼,永是不近不遠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時嚇得幾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這壯了膽,支持到未莊。
可是永遠記得那狼眼睛,又兇又怯,閃閃的像兩顆鬼火,似乎遠遠的來穿透了他的皮肉。而這會他又看見從來沒有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鈍又鋒利,不但已經咀嚼了他的話,并且還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東西,永遠是不遠不近的跟他走。這些眼睛們似乎連成一氣,已經在那里咬他的靈魂。”
《阿Q正傳》就像是一個凹透鏡,當時的人們就像是一束光,這束光穿過凹透鏡集聚成了明亮的一點,這一點就是阿Q,他的身上匯聚了所有當時的中國人的東西……這本書深刻的記錄了當時人民不可要的想法,他那自欺欺人不肯面隊現實的性格,反映可當時中國人們的軟弱。
這種性格特征不僅是阿Q,而且是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們的精神狀態。阿Q給了我不可以自欺欺人的例子,他激起了我應該面對現實,更不為自己所面對的困難克服。
讀《阿Q正傳》有感 8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所帶來的影響,絕不僅僅只是一部小說帶來的文學影響那么簡單,最重要的是文章最深層,對當時的社會丑陋狀況和民族劣性的無盡批判,以及由此喚起的人們心中的無限感慨的社會影響。
但凡看過《阿Q正傳》的,沒有一個不被阿Q那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中描寫了阿Q幾次被打的經歷:“阿Q在形式上打敗了,被人揪住黃辮子,在壁上碰了四五個響頭,閑人這才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面對在大庭廣眾下的如此屈辱,常人定恨不得鉆進地縫里,沒想到阿Q竟“站了一刻,心里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于是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如此唾面自干,真是讓人怒其不爭!由此也可以看出,主人公阿Q是一個多么卑賤、多么沒有自尊的小人。
不僅如此,當別人欺負他有癩瘡疤時,他竟說別人“不配”揍他,而當別人逼他說“人打畜生”時,他卻又軟弱了,屈服地說“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么?”但他卻認為自己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這種自己安慰,在他看來,是一種精神勝利法,但在我看來,實在是一種最低賤、最讓人瞧不起的討好法。
人人都認為阿Q是可笑的,但我認為,他也是不幸的。天下雖大,屬于他的土地竟無一寸,他像豬狗一樣棲身于土谷祠,還時不時地被榨取點“孝敬錢”。他的物質生活已苦不堪言,還受到精神上的'凌辱和欺侮,在毫無辦法的情況下,他也只能采取這種可笑的精神勝利法,所以他最終成了一個任人戲弄、任人宰割的“活物”,這是十分可悲的。
魯迅先生曾言:“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阿Q一直在容忍,容忍著這個社會對他的不公平,他只會在內心痛恨那些欺負他的人,卻永遠不敢付諸行動,給那些人一點顏色瞧瞧。如此的軟弱,也難怪他一直棲身于社會的最底層,直到死亡,也未能翻身。
重新走近阿Q,反觀我自己,反觀我們這個社會形形色色的人們,我發現其實阿Q存在于每個人的身上,甚至相比那個時代的阿Q,有些人有過之而無不及。我真希望,人們能從可悲可憐可憎的阿Q影子中擺脫出來,成為一個脫胎換骨的新人。
讀《阿Q正傳》有感 9
今天因為學校減輕我們壓力,特意在6樓階梯教室里播放了一部由著名作家魯迅寫的阿q正傳改編的一部話劇,另我最深刻的片段是:
阿Q在社會的不平穩下,總是想讓別人去高看他,高看他的位置,其實他什么也不是,片段是因為他與胡媽之間的誤會,導致了大家對他的看不起,都躲著他走,于是,他在這就呆不了了,被逼迫之下,去了城里和革命黨合作下,在一家貴人家偷走了金銀財寶和漂亮的衣服,回到鄉里給賣了,他就用來賣東西的錢開始浪費,當浪費時,原來不和他好的人全都過來假裝和他好,騙吃飯,總有一天紙里包不住火,錢花光了,喝酒的時候給說露嘴了,這時,大家又都全不理他了,全都說他是小偷,這說明了,他不能意識到自己的位置,但因為他自己占那么一點點兒,而大多數的原因還是在當時舊社會的制度。
把阿Q的舊社會和我們的新社會相比下,就拿我們的新社會來說把,我們做人一定要認清自己的位置,我們現在還是學生,學生學生,以學為生,要好好學習,不要把家長的希望變成失望。
現在,有的人說,學習沒有用,即使考完大學,也找不到工作,但是話不這么說,我們說說我們國家的`科技水平迅速的發展,不就是靠這些這些大學生來完成的嗎。
為什么現在的大學生能滿足以前的想象呢,因為現在,有文化就可以食不裹腹,夜不避體,想阿Q那個社會的來說,就是有沒有文化,都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導致了中國逐漸落后,讓外國的侵略者很容易的欺負我們,沒有知識這個國家就不會進步,更不會有新一步的發展與創新了。
其實,在我們現在現實的生活中,也有阿Q這種的人,混日子,不學習,這樣的都有,現在的社會說白了就是競爭,你有能耐就有飯吃,沒有能耐,你什么也別想有,所以在我們這一代雖然阿Q這種的人,但是下一代,我不希望再有阿Q這種的人了,阿Q這種沒有知識,還想有地位和面子的人,就是社會上的渣子,讓我們用自己的知識來奉獻國家,推動國家經濟發展與建設。
讓我們的國家——中國更加強大!
讀《阿Q正傳》有感 10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一生中創作的唯一一部中篇小說。小說以農村末莊為背景,講述了一個流浪雇農——阿Q的故事。
阿Q在村莊中倍受冷眼,他被人欺負后,總有話語來安慰自己,這種精神被稱為“阿Q精神”。這是這部中篇小說諷刺意味最能體現的,也是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從作者的出發點來看待阿Q精神,這是人懦弱、虛偽的表現。阿Q每次受欺負后,他總是找到安慰自己的辦法。在一次醉酒后,阿Q說自己是本村名人趙太爺的本家,趙太爺聽說后打了阿Q的嘴巴。這件事卻因趙太爺的名氣在村里流傳開來,阿Q因此出了名,即使是不好的事情,阿Q也得意了好久。被人打嘴巴本是一件羞恥的事情,阿Q卻覺得值得高興,因為他出了風頭。這是盲目樂觀、不理智、不客觀的心理,這是中國人病態的表現,是中國社會的典型現象。整部書中最令我眼前一亮的是,魯迅先生改編的古代故事。魯迅先生在故事中融入了自己的觀點,加入了當時中國的時代元素。在《采薇》中,叔齊和伯夷在首陽山上不食周粟,只吃山上的薇菜。一日一位闊人家的婢女路過,對二人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們吃的薇,難道不是圣上的嗎?”二人聽后不再食薇,二十多天以后被發現餓死在山洞中。婢女聽說二人的死訊不以為然認為自己不過是奚落了他們幾句,她們的脾氣不好,死了與自己無關,其他人竟紛紛信服,愛國忠烈叔齊,伯夷成了眾矢之的。魯迅先生選擇這段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冷漠自私,正是當時中國社會底層人民的真實寫照,古為今用,魯迅先生的構思實在巧妙!
魯迅先生一直在尋找救國救民的出路,不管是赴日學醫,還是后來棄醫從文,他的.愛國之心始終未變。“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對他一生最好的詮釋。近當代中國,已有無數作家,評論家無數篇文章談及魯迅先生,因為他是最偉大的“醫生”,他的文字化作鋒利的刀片,劃破國人心中的灰霾,他的精神猶如黑暗中的燈塔,指引中國文壇的前進方向。
從魯迅先生的書中,我看到了麻木社會的縮影,看到了過去,以史為鑒,才能更好的開創未來!
讀《阿Q正傳》有感 11
都說魯迅的文章是為了批判中國封建庸俗、腐敗的特點,揭示舊中國人民生活中的病態,喚醒國人的精神,令中國重新崛起。而對我來說,讀了《阿Q正傳》,我同時也深入了解了舊中國的生活背景。
世界上真有像阿Q這樣的人,既自輕自賤,又自高自傲,兩種過分的心理狀態集于一身。被人打時,他可以把自己想象為“蟲豸”;有了幾兩銀錢,面對趙大爺時,他又能視而不見,一副趾高氣揚的模樣。他的生活境地是如此悲哀,被人撞到墻上打,所有人都把他當做一個笑話,連同為下人的吳媽都看不起他。若是現代任何一個人像他這樣,必定都羞憤欲死。但他的'精神卻如此滿足,別人笑他,他卻引以為豪,生活潦倒,他從未想過要去改變……這種種,實在讓人怒其不爭。阿Q如此,無人覺得奇怪,以小見大,可見不知世界上還有多少個這樣的“阿Q”!這便是舊中國底層人民的可悲。
我一開始不是同情阿Q的。阿Q被人打后還以調戲小尼姑為樂,不將別人的侮辱當回事,這樣的人,似乎是沒什么好同情的。但他就因為向吳媽說起了自己心底的愿望,不僅被打了一頓,還就這樣日子越過越艱難。此時,我能夠清楚的知道,在舊中國,因中上層階級的剝削壓迫,一個人的生活可以毫無希望,甚至沒有女人愿意嫁給他,“斷子絕孫便沒有人供一碗飯”……不僅自己沒有生活的希望,連自己的子孫都沒有希望。舊中國的本質,就是剝削和壓迫,直到人毫無希望。也只有魯迅先生,才敢用如此驚心的筆觸,將舊中國令人心酸的一幕,真實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令我感受深刻的,還有全文的最后一幕:阿Q被革命黨抓起來游街示眾,然后被槍斃。在游街時,阿Q才終于意識到,有一雙雙“從來沒有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又鈍又鋒利”,既緩慢,又如此兇惡地,“不但已經咀嚼了他的話,并且還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東西,永是不遠不近的跟他走”。這些眼睛,或許是周遭眾人的目光,但又不僅于此,或許更是舊封建社會那些壓迫人的東西,禮教、道德、權利、階層……阿Q已經知道了,但其他人還未知道,他們不辨是非地,只因阿Q被槍斃就認定他是壞的,槍斃結束后,他們又不滿足,以為那是一個可笑的死囚,“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沒有唱一句戲:他們白跟了一趟了”!他們冷漠,對一切都不關心,如同行尸走肉,他們代表的就是舊中國。
愚蠢的世人啊!他們的腦中沒有是非,他們對任何生命的逝去都無動于衷,甚至他們都不知自己的愚蠢。我為他們可憐,更多的,是悲哀。
以前我總是認為魯迅先生的文章很難懂,里邊的暗喻、比喻等等我都不是很懂,但這樣仔細讀下來,卻發現這些文章,在某些程度上還是很明白的,他們都隱含著魯迅先生對中國封建社會的悲哀,同時希望這國人能清醒過來,真正的為自己而活。同時也給現代人以警鐘,不要成為阿Q,也不要成為圍觀看槍斃的人!
讀《阿Q正傳》有感 12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不但是文學家,而且也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他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紹興的一個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壽,字豫才,18歲改名為樹人。“魯迅”這個筆名是他在1918年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才開始用的。
魯迅的小說數量不多,但質量很高。魯迅的小說思想深刻技巧精煉。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國現代化文學中最重要的杰作,它寫于1921年最初分章發表于《晨報副鐫》,后收入《吶喊》!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莊為歷史舞臺,以主人公阿Q的活動為線索,以批判阿Q的病態心理精神勝利法為重點來組織材料。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從中國的現實社會出發,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著眼于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設計未莊這樣一個閉塞落后的江南農村,作為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阿Q這個形象,既是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阿Q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
阿Q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給人家打短工來維持生計。在他身上,最顯著的特點事“精神勝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輕賤,而又自己解嘲,自己陶醉。他的“精神勝利法”在那個時代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不僅是阿Q這樣的下層農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國民性。
當時的統治者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面對表權辱國的形式仍然自稱“天朝”,這不也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如出一轍嗎?再放眼今朝,社會在不斷地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許多的“阿Q”不學無術,游手好閑,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進,慢慢的墮落成為社會負擔,這些人及既悲又可憐。
《阿Q正傳》從他誕生至今,已經過去這么多年,“阿Q”已成了常掛大中國人民口上的一個常用名詞,“阿Q精神”也成為了自嘲或諷刺他人的用語。
讀《阿Q正傳》有感 13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之作。這篇小說十分的短,但從幾個方面寫出了當時我們國人的靈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于投機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個落后的雇農。作為一個落后的流浪的雇農。他的個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個性、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不僅與趙太爺迥然不同,就是與王胡、小D等也顯然有別。正想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著“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這不僅正面說明了阿Q作為一個流浪雇農的貧困生活,而且從側面表現了阿Q從本質上說來那種勤勞、老實、淳樸的農民性格。當然,阿Q也有一些流氣,但這除了社會的影響以外,應該說主要是受了壓迫的結果。這些地方都很簡單,也很明顯,一般人也都承認的。一個難于解決的問題是:阿Q是一個農民,但阿Q精神卻是一個消極的可恥的現象,應該如何理解呢?這確實是一個矛盾。要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要從當時的現實社會和阿Q本身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系上去找答案。
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評!《阿Q正傳》讀完了,《阿Q正傳》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盡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于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己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茍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己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并不懶惰,他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
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精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讀《阿Q正傳》有感 14
眾所周知《阿Q正傳》不僅是魯迅最優秀的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上最杰出的小說,所謂“曠代文章數阿Q”。小說集中塑造了一個充滿精神勝利的阿Q形象,這一形象不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時期落后農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當時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揭示了國民的劣根性。無論從藝術概括的深度和廣度來說,阿Q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當高明的,其精當的環境描繪,精彩的對話描寫,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現,冷峻峭拔、含蓄精練又飽含諷刺的語言都讓人贊嘆。可以說,《阿Q正傳》已經成為后人難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學習的一個典范。
魯迅先生的其中一部經典之作,《阿Q正傳》我讀完了,阿Q的形象印在了我的心中。我認為魯迅先生是想以阿Q作為代表,去描寫當時舊社會人們的共同特征和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我覺得阿Q他的個性非常突出,他與趙太爺,王胡和小D十分之不同,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著“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
我認為阿Q是個可憐的人,因為,他總是受盡欺凌。例如,有一次他喝了兩碗黃酒,便說自己是姓趙的,和趙太爺原來是本家,結果第二天就被趙太爺罵了一頓,還被打了。看到這里,我想起了魯迅先生說的一句話,“他未必姓趙,即使真姓趙,有趙太爺在這里,也不該如此胡說”。我在想,如果阿Q真的是姓趙的呢?為什么趙太爺可以姓趙,而阿Q卻不能姓趙呢?只不過是個姓氏而已。這或許是與貧富有關吧,趙太爺是有錢人家,而阿Q只是個給人打散工的農民,是個下等人。別人根本不尊重他,在這種生活中,他只能用“精神勝利法”來自己安慰,自己騙自己,例如,有一次,他被別人打,他就自己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還有勝利感呢!
讀《阿Q正傳》有感 15
阿Q的精神勝利法在魯迅先生的筆墨“傳揚”之下得以流傳至今。然而,魯迅先生所想要傳揚的不僅僅是這些。其中還有更深刻,更能發人深醒的東西。
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是一個悲劇的人物形象。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阿Q不獨是姓名籍貫有些渺茫,連他之前的‘行狀’也渺茫”,阿Q渾渾噩噩地渡過了他的一生。因為阿Q的.人生目的僅僅是活著,他不會去思考怎樣更好地活著。這樣活著,和一個“活死人”又有什么區別呢?
阿Q一生最大的輝煌就是從城里回來的那段日子。在那幾天里,甚至未莊的趙大爺也對他刮目相看。但這些都不是通過光明正大的手段得到的,這樣說來,阿Q仍是可悲的。他受著強勢的欺負,卻又去欺負其他弱小;他本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卻又去恥笑和他一樣的窮苦百姓;他不知“革命”為何物,卻又因“革命”而喪了命……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阿Q不僅僅是一個個體,更是那段時期廣大群眾的典型代表。那是一個正值“改朝換代”的時期,國內清朝的數百幾基業搖搖欲墜,西方卻是在蓬勃地邁向一個嶄新的時代。傳統“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生活已經被打破,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渴望重新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但又不知道從何做起。他們就像是貝克特筆中的戈多,他們在等待著,等待著一個自己不曾了解的世界的到來。確切地說,他們選擇了服從命運的安排,不去嘗試,不去努力。
讀完《阿Q正傳》,我深深體會到了魯迅先生寫作這篇小說時的心情。魯迅先生就是那一個時代的引路人,他看到了人民群眾的痛苦,也看到了他們的希望。魯迅先生奔走相告,企圖告訴每一個人他所看到的世界,渴求給每個人帶來幸福與快樂。魯迅先生恨不得自己立刻變成一根巨大的蠟燭,即使燃燒自己,也要讓每一個人看清前進的道路,讓每一個人重拾前進的信心與勇氣。
讀《阿Q正傳》有感 16
《阿Q正傳》是魯迅創作的一部小說,它有力的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發現他筆下所寫的阿Q是舊社會所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為何會寫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為了想要宣泄對人性弱點的看法吧!
在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這實在是一個要不得的想法。“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后所發明出來的東西,說好聽一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駝鳥的心態,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鉆,不會真正的去解決問題,只能夠轉身就跑。在文章中阿Q為了減輕外力給來的欺壓和,阿Q只能自己麻痹和自欺欺人來逃避現實,于是愈陷愈深,他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精神勝利法是給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學,自己明明處于劣勢,但是卻又因為外在種種的失落,于是只有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安慰。
另外,阿Q生活在沒有人權的時代,他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他靠出賣勞力生活,給人家作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但是阿Q他連基本的人生權利也沒有,沒有屬于自己的土地,連一間棲身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長年在土榖祠里落腳,然后必須強迫接受有錢人的欺負,以及村里人們的戲弄、侮辱,這個現象讓我感到非常的'無奈,在現今社會似乎也是有類似的現象發生,似乎有錢人在社會里就是老大、而沒錢的就只能成為有錢人底下的玩具一樣被玩弄。在沒有人權的社會里他的這些做法是否可以給予同情呢?
這文章說明了當時的革命者脫離了人民群眾,革命思想不能為民眾真正所理解,生活在最低層的、受壓迫的、沒有進過城的農民以能看到殺害革命黨為榮,并深深理解了魯迅先生當時的哀痛與喚醒民眾的強烈心聲!
因此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
讀《阿Q正傳》有感 17
《阿q正傳》選自魯迅的小說集《吶喊》。魯迅是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之一。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沒落封建家庭。1926年以前,魯迅先后出版了《吶喊》《彷徨》兩本小時集,收錄25篇。魯迅于1936年10月病逝于上海。
這些小說反映了從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前夕的社會生活,《阿q正傳》是以描寫阿q的悲劇,把以權性為實質的精神勝利法——“阿q精神”當作一種國民弱點加以揭露,以促其覺醒,是震動文壇的一部杰作。阿q是辛亥革命時代落后的農民的典型。魯迅寫《阿q正傳》是為了叫我們拋棄精神法,走向實際的革命斗爭。
“阿q本來也是正人,我們雖然不知道他曾蒙什么明師指授過,但他對于“男女之大防”卻歷來非常嚴;也有很排斥異端——如小尼姑及假洋鬼子正氣。他的學說是:凡尼姑,一定與和尚私通;一個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誘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講話,一定要有勾當了。這顯然是一種極端封建的婦女觀,阿q濃厚的封建觀念,隨時隨地把都在流露出來。反映了在封建社會時,人們對女性的.一種歧視,作為我們這一代人,應該平等對待每一個人,不分卑賤,沒有性別歧視。
“阿q近來雖然比較的受人尊敬,自己也變得更加高傲一些,但和那些打慣的閑人們見面還是很膽怯。獨有這回卻非常失勇了。這樣滿臉胡子的東西,也敢出言無狀么?”寫出了啊q的狂妄自大,愚昧無知,我們應該懂得謙虛,有時做不到狂妄自大的說出來。有時狂妄自大往往會為自己惹出一身麻煩,所以我們應該懂得謙虛。阿q的這種愚昧無知,也讓我覺得我們應該好好學習,增長知識。不要想阿q這樣愚昧無知,被人所恥笑。
讀了魯迅的《阿q正傳》讓我產生不少感想:反映出農村人民落后的一種社會風貌,也讓我們看見了封建時期的思想的落伍。我們應該好好學習,為國家貢獻一份力,讓中國跟上時代的腳步,跟上世界的腳步,讓中國與時俱進。
讀《阿Q正傳》有感 18
“阿Q”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是魯迅筆下的經典人物。而“阿Q精神”也是無人不知。《阿Q正傳》中的阿Q是一個受人欺負、若小的窮光蛋,而提到阿Q精神我想大家最先想到的也是“阿Q精神”最具代表性、最精華的部分——“精神勝利法”。俗話說:精神食糧。我想這也許就是支撐阿Q活到被槍斃那一刻的唯一的大堤,很難想象當這道大堤被沖垮后阿Q會是什么結果。文中的阿Q將這“精神食糧”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當有人打他而他無力對抗時,他總是說“這是兒子打老子”,而當他實在出不了氣時,便會自己打自己幾巴掌,心想:這是我在打別人。然后他便像一個真正的勝利者,昂首闊步、心滿意足。還有一些小細節,如文中阿Q曾說:“見過殺頭嗎?好看!”和最后阿Q被處死時,人們覺得好看,都不難看出當時人們的麻木心里。魯迅先生就是要表現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革命黨人為革命、為民主雖然不懼怕拋頭顱、灑熱血,卻不能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與理解,愚昧的人們卻在他們犧牲時看熱鬧。這一方面反映了當時人們在腐敗的清政府幾百年的統治下思想受到的'禁錮和麻木不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人們不知道辛亥革命的真正意義,只是見誰得勢就聽誰的罷了。阿Q精神也是當時人們思想的反映。
“阿Q精神”固然是不可取的,但這并不能說明它沒有一點可取之處。如果我們從正面看它,會發現他還是有一點有點的:其實有些時候,有些事情是應該看開些的,是需要精神勝利法來解壓的,當然阿Q的不思進取是不可學的,他每次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而新時代的人有時是需要自己嘲諷,精神勝利的,然而過后要知恥后勇。如果我們為一點小事而郁郁寡歡、心急成病是得不償失的。
讀過《阿Q正傳》后,我再一次重溫了那段歷史,并放眼未來。真的,向有句話所說的:“歷史是一個人終生終世的眼睛。”
讀《阿Q正傳》有感 19
閱讀了魯迅先生的小說《阿Q正傳》,我深深為阿Q感到悲哀,他可以說得上是個徹頭徹尾卑微到塵埃里的小人物,但造成阿Q這個小人物悲慘命運的就是那個麻木不仁的時代。
阿Q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遺忘和拋棄的人,他表面的高傲卻更凸顯出自己內心的卑賤。
被別人打時,他因膽小怕事和無還手之力而自己安慰道:“是兒子打老子”多么可悲又可笑!因不愿面對現實而自己欺騙的精神勝利法,維系著數百萬奴隸們的心理平衡,支撐著他們卑微地活下去。而阿Q只不過是他們中的一個典型代表罷了。
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女人,她不想斷子絕孫,他和常人一樣有七情六欲,他覺得他喜歡吳媽,于是跪下向吳媽告白,只是那句“我和你困覺,我和你困覺”。讓人覺得似乎只有調戲和耍流氓的成分,而這場戀愛悲劇完完全全剝奪了阿Q靠自己勞動養活自己的所有權利,同時也剝奪了人性,將阿Q逼迫到了偷竊的道路上。
阿Q還曾想過革命,但他自己也不清楚什么是革命,想要覺醒也不知道什么是覺醒,最后成為了可悲的替死鬼,成為了人們口中的談資,眼中的笑料。多么可悲又可笑的“大團圓”。
革命兜兜轉轉又回到起點,人們仍舊不懂什么是革命,只顧興致勃勃看阿Q送去殺頭,群眾們的眼睛比狼的眼睛更可怕。那是阿Q從未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他們又鈍又鋒利,似乎連成一氣,咬著他的靈魂。阿Q想喊‘‘救命”卻叫不出,兩眼發黑再也沒能醒來。阿Q死了,死在冰冷的.屠刀下,死在鋒利的眼睛里,死在封建的思想中。所謂的“大團圓”實質上卻是一場吃人的盛宴。
阿Q,一個悲哀、可笑、卑微到塵埃里的小人物,他一生的悲劇如一面明鏡,映射出了一個黑暗封建的社會,那些封建害人的思想和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同時也引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深思和反省。
【讀《阿Q正傳》有感】相關文章:
讀阿q正傳的感悟優秀07-05
阿Q正傳的教案08-23
阿q正傳的感悟03-27
阿q正傳教案04-03
阿q正傳的收獲與感悟05-24
《阿Q正傳》的備課筆記11-12
魯迅阿q正傳簡介11-28
阿q正傳 魯迅 賞析03-22
阿Q正傳內容簡介07-19
阿Q正傳教學設計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