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通用32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 篇1
曾經聽過這么一個故事:一位的科學家曾經作過一次關于天文學方面的講演。他描述了太陽如何繞著我們稱之為星系的巨大的恒星群的中心轉動。演講結束時,一位矮個老婦人站起來說道:“你說的這些都是廢話。這個世界實際上是馱在一只大烏龜的背上的一塊平板。”這位科學家微笑著答道:“那么這只烏龜是站在什么上面的呢?”“你很聰明,年輕人。”老婦人說,“不過,這是一只馱著一只一直馱下去的烏龜群啊!”。這個故事自然很荒謬,可是確實我們對宇宙了解的太少了。
宇宙是怎么來的?什么時候會消失?它為什么如此神秘?這些問題只能靠探索來解答,在眾多的宇宙樹的探求者中,有位名為史蒂芬·霍金的人,取得了很多的果實,《時間簡史》就是這些果實榨出的汁。
從亞里士多德的地心說到哥白尼的日心說足夠說明這個由一切時間和空間的綜合——宇宙的神秘性,但宇宙怎樣產生的呢?宇宙因為一個奇點在150億年前的大爆炸膨脹產生的,美國天文學家哈勃提出星系的紅移量與星系間的距離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導出星系都在互相遠離的宇宙膨脹說,說明了宇宙的膨脹一直進行著。
我們誰也不知道宇宙這個時間和空間的綜合體什么時候會消失,但可以確定的是宇宙是神秘的,是不可侵犯的(至少現在不能一個人前往宇宙),在宇宙中充滿了未知,蟲洞,黑洞,星系,平行宇宙一切的一切都顯得那么神秘,可這一切都由人類的探索精神挖掘出來的。說白了,宇宙就象一個大袋子,從古到今,有許多人伸進探求的雙手,有人獲得了袋中的獎勵,有人卻無獲而歸,雖然不知道這袋子什么時候來的,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消失,但從一開始的地球,到太陽系,在到銀河系,最后到現在的整個宇宙,這都是人類對未知的探求的結果,想到這兒,我又不禁想到《時間簡史》的作者霍金先生,一位被鎖在輪椅上的天空探索者。而他的思想的凝聚——《時間簡史》中對光和時間空間的敘述,讓我首次知道了現在的星空是很久以前的樣子,即使你在晚上對著一顆星星微笑,那大約也要很久以后那顆星星在能看到你的笑容,這是因為光需要傳播時間,從光源到地球要很長的時間,如果在此時太陽不發光了,那這一時刻的地球要等到8分鐘后才能知道。這也足以說明宇宙的廣大無邊。這一切也都來源于人類對未知的探求!
人類的探索精神是最重要的,眾所周知霍金只有3個指頭能動,但是他的探索精神幫助他走向宇宙,并且促使他成功的出版了《時間簡史》這部世界名著,正如達爾文所說“我之所以能在科學上成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科學的熱愛,堅持長期探索。”探索會使你也獲得成功;所以,請不要忘記人最重要的東西——探索!
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 篇2
最近讀了《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感觸良多。
《時間簡史》是由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黑洞理論和“大爆炸”理論的創立人史蒂芬·威廉·霍金撰寫的一本有關宇宙學的經典著作,是一部將高深的理論物理通俗化的科普范本。
這本書讓我明白明白了許多科學知識。包括,全書的重點宇宙的起源與結局,作者對于時間的觀點,物理學的未來等等。這本書的內容很深奧,我雖然不能完全讀懂,但已經受益無窮。
我從這本書中得到許多做人的的道理。比如從本書的作者史蒂芬·霍金身上學到了堅強。他因為在21歲時不幸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癥,所以被禁錮在輪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1985年,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被徹底剝奪了說話的能力,演講和問答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盡管被病魔折磨著,但他的思想理論依然放射著耀眼的光彩。他是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是當今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還被稱為“宇宙之王”。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起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寫出了科學巨著《時間簡史》。馬克思說過﹕“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他這種堅強,不放棄的精神,也許比我們從書中的得到的科學知識更重要,更值得學習。
此外,這本書告訴我們,任何事都要用科學的眼光看待。要科學的看問題,不能沒有證據地盲目相信一些不科學的理論,即使找不出正確的答案也不能胡亂猜測。我們在學習上也應該是這樣,我們不能因為偷懶,一些題目不會而不去弄懂它。如果這樣,那么永遠攀登不上學習的高峰。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做任何事都要科學的,有計劃性。
我還認識到,人在宇宙面前,是很渺小的,宇宙的運轉的不可逆轉的自然之力,我們要向大自然學習。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人們根據蛙眼的視覺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種電子蛙眼。這種電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樣,準確無誤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物體。把電子蛙眼裝入雷達系統后,雷達抗干擾能力大大提高。這種雷達系統能快速而準確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飛機、艦船和導彈等。特別是能夠區別真假導彈,防止以假亂真。大自然給了人類智慧,給了人類思考的能力,但在一些體能方面卻遠遠不如其他生物,這就讓我們學習,才能勇登高峰。
《時間簡史》是一本好書,希望大家也能看一看。
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 篇3
從識字以來,我讀過很多書:《西游記》《俄羅斯童話》《上下五千年》……然而,現在五年級的我有些不滿足于這些書了,開始對《前世今生》《時間簡史》一類講述哲理、科學的書興趣盎然。雖然初看上去,這些書枯燥無味,但是細細品味,卻常常引發我無限的思考與遐想。下面,來說說我讀《時間簡史》的故事吧。
第一遍讀《時間簡史》時,我只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大都是跳讀,略去了那些艱澀難懂的部分,只看有趣的內容。但即使這樣,仍覺得無聊,先后也只是翻了兩頁,便束之高擱了。
直到有一天,無聊的我,抱著好奇的心,再次打開了那本黑色封面的《時間簡史》,低下頭,靜心地品味起來。我隨手握起鉛筆,點點劃劃,慢慢記下自己的疑問,一躍而出的靈感……咦!什么時候那些黑白的文字漸漸生動了起來?慢慢地,我被帶入了一個科學的世界:與亞里士多德觀賞水、火、土、木幾顆星星的變化;與托勒密一起鉆研宇宙中心的秘密;與哥白尼、伽利略一起用真理、事實來推翻錯誤的理論……一頁一頁,我認識了偉大的發明家愛因斯坦,堅持真理的伽利略,發現地心引力的牛頓;我了解了反粒子、對偶性、小圓周、光子的概念……與此同時,我也提出了不少疑問:宇宙的中心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每顆行星的小圓周都是一樣的?在恒星光譜中,什么顏色代表最熱,什么顏色代表最冷?行星與恒星各是怎么形成的?……一堆數不清的疑問,讓我不斷地查電腦,翻閱其它工具書,甚至用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像唐僧念經一樣在爸媽耳邊不停地問,問到二老大聲喝斥也渾然未醒。無盡的問題縈繞在我的腦海,揮之不去。我對《時間簡史》的興趣也更加濃厚了。看到后面,不少先前的疑問迎刃而解,那種豁然開朗的滋味讓我欲罷不能。
有時候我也會自己去做試驗。我嘗試和伽俐略一樣,從樓上同時扔下兩個質量相差很大的瓶子,看看它們是否同時落地;當看到書上說:“飛船在太空中直線飛行,路徑影子投到地球上的二維影相就顯明是彎曲著”時,我也嘗試著用鉛筆在地球儀上測試;讀到“視差”這一段時,我也試過坐在車上看遠處一點也不動的太陽……那時的我,竟也感受點兒“科學瘋子”的味道。
在讀完《時間簡史》后,更多的書成為了我的閱讀目標:《果殼中的宇宙》《瑪雅歷法》《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感謝《時間簡史》為我打開了科學探索的大門!有時候,我也想過,以小學的水平來讀這一類書,是不是太困難,太“不求甚解”了呢?因此,我開始放慢速度讀,一點一點“煮”著讀,思考研究著讀。
這幾本書便成了我無聲的老師,將知識一點一點地送給我,引領我走向神秘的科學世界。雖然深奧難懂,但是依舊情有獨鐘。
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 篇4
很早以前就想閱讀霍金的《時間簡史》,尤其是里面關于黑洞部分的描述,它深深的吸引著我。只不過以前因為種種原因,使得我一次又一次與這部著作無緣。但是這次,我特意挑選了插圖本,希望不明白的地方通過圖片方式大概了解。事實證明這是有效的。
整本書分為十二章,再加上前面的前言和后面三位偉人的簡單介紹,他們分別是:愛因斯坦、伽利略、牛頓。
在第一章里,霍金談的是我們的宇宙圖像。他引用了數位偉人關于我們地球或者宇宙的描述,其中包括亞里士多德論證地球是圓的,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開普勒,牛頓,愛因斯坦等等。在第二章中,霍金談到了空間和時間。他還是在描述相關科學家的發現與理論,例如麥克斯韋理論預言的無線電波應以某一固定的速度運動等等。第三章,他談到膨脹的宇宙,認為宇宙是在不斷加速膨脹著的,最好的證明就是紅移現象。第四章是說不確定性原理,該理論是說粒子的速度和位置是不能夠同時被準確測量的。第五章說的是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從粒子的可分性一直分析到夸克,比較偏向數學。第六章說的內容,便是黑洞。在這一章里有一張圖分析,當具有30個太陽質量的恒星的引力坍縮便會形成一個黑洞。在其表面,引力場變得很強,光線都逃逸不出去。在這一章還提出了奇點,事件視界等概念。第七章說的是黑洞不是這么黑的。事實上它們是白熱的,正以大約1萬兆瓦的功率發射能量。第八章講到宇宙的起源和命運。這一章的內容探討了宇宙的起源和未來的走向。第九章是時間箭頭。第十章是蟲洞和時間旅行。這一章的想法都比較新穎,經常有相關的科幻電影想表現這類主題。第十一章講物理學的統一。第十二章是結論。
整本書粗略的翻了一遍,有些內容是涉及數學概念的,非常深奧難懂。不過幸好還有插圖,使我在晦澀的文字中依然保持極大的興趣,我覺得里面的插圖對我理解作者的意思有很大的幫助。如果說,曾經我對于蟲洞,穿越時空,黑洞是保持著科幻神秘的想法,那么當閱讀完這本書之后,我對于宇宙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變。現在可以以一種更加客觀,科學的眼光去看待那些觀點。例如時間不是絕對的,對于每一個人而言,都有他自己的時間,就像書中說的靠近黑洞的勇敢的宇航員,在他到達事件視界之前,他的時間與遠方太空飛船中的時間基本一致。然而當他達到事件視界的時候,他發出的信號由于被黑洞吸引將逃不出去,所以宇宙飛船上的人們將永遠收不到信號。也就是通訊時間間隔被無限拉伸,相比于之前固定的時間間隔來說,時間不就是改變了嗎?因此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好處是,多看書,多增長見識,這樣在以后面對紛繁復雜的各色說法的時候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和自己的判斷。
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 篇5
小學的時候就聽說了,史蒂芬·霍金所著的《時間簡史》,雖早想一窺究竟,但終究功力淺薄而沒有為難自己。我對于自然科學的喜愛可以追溯到兩三歲的時候,至今還記得,夜晚美麗而浩瀚的星空,使我第一次對自然發出了質問與感慨。如今,歷經十年數理化的修煉,終于功力激增,雖尚無渾厚殷實之深淀,卻已能了解少許,但有力余,便欲牛刀小試,有幸于圖書店中覓得此珍貴之書,便買諸家,悉心運氣以觀。此書雖銷量達1000萬冊,創科普著作之奇跡,引無數觀者摘鏡立目,但仍因其內容之艱深,專業知識之涉域甚廣,使文人墨客欲其書者盡折腰而視之為“天書”。
然也。霍金在書中系統地闡述了近代科學的發展史以及當代物理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如其中的波粒二相性,宇稱不守恒,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反物質理論,黑洞引力論等等,皆為大學理工科專業內容,常人想以此書作為茶余飯后的消遣用具,實非明智之舉。至此,四周時光,全為此書而費盡心思,雖尚不可徹悟其內之深涵,卻也略悉端倪,了明大意,知作者之用心。于此,便欲粗評一二,傾我心之領悟,流我思之感慨。對霍金——終為大師也自患異癥,身不由己。卻意志剛毅,才思迅捷,為此浩瀚之文,足可見其氣之深廣而奧絕也。
此書絕非僅以理科專著自居,更溢人文情懷并與機智修辭。此舉,實深刻記于我心,令我無能忘之。文中多有將深艱科學原理設喻為普通生活場景之實例,其構思之絕妙,設喻之恰分,使人嘆絕,不禁復感于霍之迅捷才思。如有幾例:霍將自旋為2(即旋轉一圈兩次重復自身)的粒子比喻為撲克牌中Q,仔細觀察不難發現,Q正是旋轉一圈后,兩次回到自身。又如,霍將時間無序度的箭頭成比作打桌球,打一桿后,原先有序的桌球,被分散為無序,而再打一桿使之重新回到有序的狀態是極不可能的。由此而揭示出時間作為熵的熱力學箭頭。如此之例,不勝枚舉。
作者使一本原先注定對常人繁雜、枯燥、乏味的理論科學知識專著,變得如此豐富,多彩而有趣,實在值得稱頌與敬佩。讀書使人明智,此言非虛。《時間簡史》一書就是把讀者引向宇宙的起點和萬物的本源,從而引發我們對個人、對同伴、對事件、對社會、對生命、對世界、對意識等等等等的思考,進而使我們在自身尋找本質。無意中便提高了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此書從宇宙圖象說起,系統地介紹了時間、空間、量子、自然力、黑洞、蟲洞等內容。我們在與作者一同思索中,墮入了科學的迷幻之網,似乎時而看見一絲亮光,也許那就是未來的可以認識的世界。
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 篇6
盡管人類已經發展到了信息和航天時代,可是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還停留在一千多年以前的水平,時間和空間到底存在不存在,時間和空間到底是什么,一千多年來,人們一直苦苦追問。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困惑是現代科學探索迷茫與混亂的主要原因。時間和空間問題是擋在科學理論發展道路上的兩座高山,不逾越這兩座高山科學就無法向前發展。
在人類社會的早期,人們將一年分割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中國還將四季細分割為24個節氣;人們將一天分割為上午、中午、下午、傍晚、午夜、黎明,中國還將一天細分為多個時辰。
霍金先生是如何看待“時間”這個觀念的呢?文中說過“直到本世紀初,人們還相信絕對時間。也就是說,每一事件可由一個稱為“時間”的數以唯一的方式來標記,所有好的鐘在測量兩個事件之間的時間間隔上都是一致的。然而,對于任何正在運動的觀察者光速總是一樣的這一發現,導致了相對論;而在相對論中,人們必須拋棄存在一個唯一的絕對時間的觀念。代之以每個觀察者攜帶的鐘所記錄的他自己的時間測量——不同觀察者攜帶的鐘不必要讀數一樣。這樣,對于進行測量的觀察者而言,時間變成一個更主觀的概念。”
遠古人類有了簡單的思維活動后,從白天黑夜的交替,月亮圓缺的交替,季節冷熱的交替,逐步產生了日,四季,年的認識,這些都是個體對時長的感覺與認識,還沒有上升到時間的概念。
牛頓對時間感覺是正確的,但是,牛頓認為"時間是客觀存在的東西,無疑是錯誤的。宇宙并不存在時間這種東西,時間是人為的產物。
下面我們再來聊聊空間。通過閱讀,我明白了,我們這個世界是二維空間,和三維空間很相似。打個比方,一只螞蟻要從紙的這頭到紙的那頭,不能往前也不能向后。假設紙無限大,那么螞蟻就永遠到不了地點了。那么如果說螞蟻將紙用口水破出一個洞來,是不是就可以瞬間到達他要去的地點呢?對的!這也就是四維,五維甚至十維、二十六維的奇跡!
有人堅信只要科學家們夠努力,是有五六維空間的;有人說,我們最多也就只是能夠接近五六維空間,但并不能真正找到;還有人認為,什么五六維空間啊?根本沒有這回事兒!雖然也有人贊同二三點,但是更多的人、更多的科學家都還是贊同第一點的。
今天,我深深地和大家一起了解了時間與空間,其目的是為了讓大家更好地了解相關聯的一些科學知識。例如:相對論……霍金先生在坐在輪椅上時還能完成如此偉大的著作,有如此頑強的毅力,怎能令人不佩服?
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 篇7
浩瀚的宇宙,神秘的地球,以及那些目前為止人類尚不足以弄明白的事物總是像磁鐵般地吸引著有著強烈好奇心的人們。無論是年少的還是年長的,人們總是去不斷的學習,為的是能更好地了解我們周圍的各種事物。身為二十一世紀新一代的青年,我們有責任也更有義務去學習,了解,研究我們所處的環境。為此出于強烈的好奇心,利用周日難得的機會我認真地讀了霍金先生寫的《時間簡史》一書,讀完之后掩卷長思,細細的領略其中的哲理,讓人耳目一新。
這本書是以普及科學知識為目的的著作,他教會了我們如何正確地看待世界以及我們周圍的許許多多的奇異的事情,讓我們學會了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難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類的歪理邪說。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就比如人人討厭的蚊子,我想沒有一個人會同意上帝創造蚊子這種生物,但是它又的確是我們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分子,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我們不能因為自我的關系而剝奪另一種生物存在的權利。看待事物要用科學的眼光,同樣對待學習我們也要用科學的方法。怎么說呢,科學史上的每一個重大發現無不都是科學家們大膽假設小心論證而發現的,因此在學習方面我們也應該貫徹這種思想方法,不僅是在學習計劃的制定上而且也應該在學習方法的應用上。一個周全的嚴密的學習計劃對于學習的時間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諺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而好的學習方法,將有助你的聽課,自學,以及課后的復習,預習,這些對于大學生而言是相當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能養成這樣一種好的習慣,對于將來工作會有相當大的幫助。今后的社會是一個快速發展,信息廣泛交流的人才展示平臺,而嚴密的思維邏輯以及科學的做事方法便是其中的兩件法寶,可以幫你在茫茫人海中脫穎而出,在人生的舞臺上盡情地展現自我,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一本好書不僅能教給別人知識,更主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有所感,《時間簡史》就是這樣一本讓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書。而對于這本書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對于人類的觀念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他的貢獻竟然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來的,這才是真正空前的——他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身體的不幸讓霍金體會到了地獄般的煎熬,然而他卻以孜孜不倦的科學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締造了人類的天堂。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虧我選擇了理論物理學,因為研究它用頭腦足矣。”
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
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 篇8
暑假時,我饒有興趣的簡讀了一本暢銷全世界的科學著作——《時間簡史》,其作者是當代著名的宇宙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斯蒂芬·威廉·霍金。這本科學著作可以說的上是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結合的最完美的一本書,出這點之外,此書還詳細的闡述了黑洞效應和大爆炸及宇宙奇點問題。
倘若這本書以數學公式、證明過程和科學術語為主,那么我認為它不可能這么暢銷全世界。這本書正是以它通俗的語言文字、幽默的插圖、強有力的論證過程和獨特的思維方式將讀者帶入廣漠無垠的宇宙,去體會黑洞邊緣的神秘,去感受大爆炸的壯闊,發人思考,引人入勝。
《時間簡史》的重點就是概述黑洞和宇宙奇點大爆炸理論,它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開始一步一步的探討,補充了廣義相對論中的一些不足。作者認為宇宙是從一個密度、時空曲率無限大的奇點通過大爆炸而開始的,在大爆炸中,物質的溫度非常高。在隨后過去的一秒鐘中,宇宙的溫度急劇下降,下降到大約100億攝氏度,于此同時也在不斷地膨脹,就使得正電子和反電子(帶正電荷的電子)互相碰撞以此湮滅,并釋放出大量光粒子,來維護宇宙的平衡。到了后來,得以有強力的作用從而使物質不斷聚攏,聚攏,這就形成了古老的星球和星際物質。我們的地球,也是通過這樣的物質聚攏才形成的。
而書中的另一偉大成就是對黑洞的研究,黑洞最開始是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一書中作出的一個預測,他假設如果存在一空間的曲率非常大,物體的逃逸速度非常快,快到連光也不能逃離這樣的空間。那么這樣的空間可以稱之為“黑洞”。但他認為既然連光也不能逃離黑洞,那么我們也無法觀測到它,它名副其實是一個非常黑的洞。但霍金結合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后提出:黑洞其實不“黑”,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還有這很高的溫度。正因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滅了,所以我們很難觀測到它。黑洞以極高的速度放射能量,當能量耗盡時則會向宇宙大爆炸那樣從一個奇點發生強烈的爆炸,并在宇宙中消亡。
從這本書中我不僅獨到的是宇宙物理知識,我還讀到了一種敢于同命運抗爭,頑強不屈和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眾所周知,霍金出這本書時已是全身癱瘓,可以活動的僅是3只手指。在這樣的條件下他憑著那充滿智慧與知識的大腦,毅然對宇宙發出思索,對真理發出挑戰。最后他成功了,出版了這傲然屹立于科學文獻之林的偉大著作。讀完此書我受益匪淺,我學到的東西遠遠不止那些,而更多的精華還有待于我更深一步的閱讀,更深一步的探索。最后我引用牛頓的一句話來結尾:“我不知道世人怎樣看待我。我只覺得自己好像是在海邊玩水的小孩,偶爾是到美麗的貝殼,就高興不已。但面對真理的浩瀚大海,我仍茫然不知。”
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 篇9
一本好書不僅僅能教給別人知識,更主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有所感,斯蒂芬。霍金先生寫的《時間簡史》就是這樣一本讓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書。讀完之后掩卷長思,細細的領略其中的哲理,讓人耳目一新。
霍金教授在這本書中試圖用一種通俗易懂的闡述方式來解釋高深的物理知識,以到達讓大多數人都能看懂的目的。盡管如此,這本書看起來還是有必須難度的。在這部書中,他帶領讀者遨游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夸克、“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并對宇宙是什么樣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問題做了闡述,使讀者初步了解狹義相對論以及時間、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學的奧妙。
品讀書籍,不得不贊嘆霍金教授那如絲般縝密的邏輯性,你會發現字里行間無不顯示出他過人的才智,他能夠把相對論當做孩子手中的乒乓球來形象地描述相對論中時間與空間是無法分離的這一物理規則。書中的偉大成就之一是對黑洞的研究,黑洞最開始是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一書中作出的一個預測,他假設如果存在一空間的曲率十分大,物體的逃逸速度十分快,快到連光也不能逃離這樣的空間。那么這樣的空間能夠稱之為“黑洞”。但他認為既然連光也不能逃離黑洞,那么我們也無法觀測到它,它名副其實是一個十分黑的洞。但霍金結合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后提出:黑洞其實不“黑”,它能夠放射出正反粒子,并且它還有著很高的溫度。正因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滅了,所以我們很難觀測到它。黑洞以極高的速度放射能量,當能量耗盡時則會向宇宙大爆炸那樣在大擠壓奇點處出現局部區域或整個宇宙坍縮,從而消亡結束。
《時間簡史》的作者,斯蒂芬。霍金教授,就是這樣一位時間的巨人。霍金的生平是十分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景下做出的,這真正是空前的。他在天體物理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霍金用他被禁錮的身軀,以堅強不屈的意志,在宇宙中暢游,他憑借自我的智慧,向真理發出了挑戰,為人類的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感嘆霍金教授帶給我的龐大科學信息之余,更多的是敬佩他敢于質疑、敢于想象,更勇于論證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我們在教育引導學生過程中應重點保護的,萬萬不可有意無意地扼殺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好奇心。這本書,不管我們是否能讀懂,總會讓你受益匪淺。捧起書本來,徜徉在其中吧,你會覺得其樂融融!
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 篇10
在孩童時期,我們總是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我為什么是“我”而不是別人?”、“我們的宇宙到底是什么東西,它是否有邊際,它是否有一天會消亡?”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會經常縈繞在我們稚嫩的腦海中。可是隨著我們漸漸的成年,這溯本求源的好奇心、毫無束縛的想象力卻淡去了,開始滿足于各種現成的似是而非的論斷,于是,眼中的世界慢慢地由奇妙的立體變成了平淡的扁平。然而,對自我存身于其中的宇宙的神秘感卻永遠潛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普及版)就試圖帶我們這些常人去解讀時間和空間的奧秘。
在書中霍金以詩一般的語言向我們描繪了他所理解的宇宙:“我們生存在一個奇妙無比的宇宙。僅有憑借非凡的想象力才能鑒賞其年齡、尺度、狂暴甚至美麗。在這個極其廣袤的宇宙中,我們人類所處的地位似乎微不足道。所以我們試圖理解這一切的含義,并且了解我們在宇宙中的主角。”
盡管只是“普及版”,但以我目前的知識水平,很難真正理解霍金到底想要告訴我們什么,所涉及的哲學理論是同樣偉大的,我實在理解不了,只能是最粗淺的體會,所以,也寫不出什么東西來了。
霍金的經歷和他的科學貢獻一樣是一個奇跡,他20歲時即被診斷出患有漸凍癥,醫生甚至預言他當時還僅有兩年的壽命,然而霍金卻創造了奇跡。因為特征性表現是肌肉逐漸萎縮和無力,身體如同被逐漸凍住一樣,故俗稱“漸凍癥”。盡管如今他只能坐在裝有馬達的輪椅里,依靠一個電腦發聲合成器,以正常人十分之一的速度與人“交談”,但他卻同其他科學家一樣,用自我的經歷告訴世人:執著的探索精神是生命的最大動力。
就是這樣一位被漸凍癥固定在輪椅上的人,他的思維卻穿越時間與空間,追尋著宇宙的盡頭、黑洞的隱秘;他敏銳的直覺和堅定的推理直接挑戰已被人廣泛認同的傳統量子力學、大爆炸理論甚至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我心中,除了這本著作所帶來的洗滌與震撼外,剩下的只是對這顆偉大心靈的崇拜與敬仰!
雖然我不僅僅不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并且也不可能真正理解一顆偉大的心靈。可是在瑣碎的生活中我覺得還是有必要讓《時間簡史》把我沐浴一番,這樣,它能使我在這個變得日益浮躁和功利的世界里沉下心來,收拾一下雜亂的思想。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每個人都有必要翻開《時間簡史》,讓我們一齊,心平氣和地傾聽霍金對我們人類和宇宙說了什么,盡管你可能聽不明白。
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 篇11
假期到了,老師讓我們讀兩本散文和一本小說,然后任選其二寫兩篇讀后感。然而我感覺讀這些浪漫主義的文章屬實對人生的意義不大,于是改讀了《時間簡史》。
《時間簡史》給我的感觸很大,同時也為我帶來了許多問題和猜想,而本文就將探究并說明眾猜想之一——宇宙的構成規律。
宇宙的構成是有規律可言的。閱讀中,我發現了一個大多數人都發現了的規律:電子繞原子核做的運動就像行星繞恒星做的運動,這就像是在說明宇宙的基本規律是不變的。曾有一句話:“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將這句話與這個規律聯系起來,我做出了一個猜想:“是否每個原子都是一個星系,每個星系都是一個原子?”也許這個世界是無限大也是無限小的,在分子中有一個比我們的宇宙小的多的另一個宇宙,而在更大的世界中,也許我們的地球僅僅是一個未被其他生物觀測到的質子。如此解釋,這個世界仿佛變得很簡單,無限大的無數世界和無限小的無數世界相連,從而形成一個無底洞一般的系統,而生命或人類也許只是系統中的“生成物”或“漏洞”。
在讀完有關夸克的一章,我更想證明世界并沒有科學家們想象的那么復雜了。
第五章《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寫道,中子和質子由六種分別叫做“上”“下”“奇”“粲”“底”“頂”的夸克構成。換句話說,構成質子和中子的夸克大體上僅僅只有六種。六種夸克通過不同的組合變成不同的中子和質子,從而構成世間萬物。這似乎從一個物理問題變成了電腦編程的問題。
讀到這里,我突然想到曾在哈爾濱遇到的一位智者告訴我,可能世界的構成就像電腦編程一樣,通過“0”和“1”的不同組合,編出五花八門的事物,組合成宇宙。而我們完全可以想到,六種夸克類似于“0”和“1”一樣的編程代碼。
可是在一段時間后,我又想到,夸克的內部仍有許多層夸克,于是我推測,最外層的夸克僅僅是已經由最內部的“0”和“1”夸克構成的“001”或者“100”之類的半成品。我們世界的構成代碼也許比想象的困難,也可能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更加簡單。
那個人還曾說過一個我很認同的觀點,就是在人類所能觀察到的事物愈接近于無限時,便愈容易產生一種類似于“系統錯誤”的、無法觀測的狀態。就拿黑洞為例,物質在坍塌時,質量變得無限大,于是便產生了可以吸入并毀滅一切物質的能力,這多像電腦中出現的BUG!宇宙還有許多無限的東西,例如物理題中經常出現的無限勻速直線運動,反比例函數中的無限接近于0,或是圓周率π……
宇宙無限,無限到小孩子不愿觸碰,無限到大人仍在探索。幼稚的我只是在巨人可能錯誤的結論上利用自己可能錯誤的理解能力得出可能錯誤的猜想。
是啊!我也僅僅是會用幼稚的思想表達成熟的見解罷
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 篇12
從識字以來,我讀過很多書:《西游記》《俄羅斯童話》《上下五千年》。然而,現在五年級的我有些不滿足于這些書了,開始對《前世今生》《時間簡史》一類講述哲理、科學的書興趣盎然。雖然初看上去,這些書枯燥無味,但是細細品味,卻常常引發我無限的思考與遐想。下面,來說說我讀《時間簡史》的故事吧。
第一遍讀《時間簡史》時,我只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大都是跳讀,略去了那些艱澀難懂的部分,只看有趣的內容。但即使這樣,仍覺得無聊,先后也只是翻了兩頁,便束之高擱了。
直到有一天,無聊的我,抱著好奇的心,再次打開了那本黑色封面的《時間簡史》,低下頭,靜心地品味起來。我隨手握起鉛筆,點點劃劃,慢慢記下自己的疑問,一躍而出的靈感。咦!什么時候那些黑白的文字漸漸生動了起來?慢慢地,我被帶入了一個科學的世界:與亞里士多德觀賞水、火、土、木幾顆星星的變化;與托勒密一起鉆研宇宙中心的秘密;與哥白尼、伽利略一起用真理、事實來推翻錯誤的理論。一頁一頁,我認識了偉大的發明家愛因斯坦,堅持真理的伽利略,發現地心引力的牛頓;我了解了反粒子、對偶性、小圓周、光子的概念。與此同時,我也提出了不少疑問:宇宙的中心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每顆行星的小圓周都是一樣的?在恒星光譜中,什么顏色代表最熱,什么顏色代表最冷?行星與恒星各是怎么形成的?。一堆數不清的疑問,讓我不斷地查電腦,翻閱其它工具書,甚至用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像唐僧念經一樣在爸媽耳邊不停地問,問到二老大聲喝斥也渾然未醒。無盡的問題縈繞在我的腦海,揮之不去。我對《時間簡史》的興趣也更加濃厚了。看到后面,不少先前的疑問迎刃而解,那種豁然開朗的滋味讓我欲罷不能。
有時候我也會自己去做試驗。我嘗試和伽俐略一樣,從樓上同時扔下兩個質量相差很大的瓶子,看看它們是否同時落地;當看到書上說:“飛船在太空中直線飛行,路徑影子投到地球上的二維影相就顯明是彎曲著”時,我也嘗試著用鉛筆在地球儀上測試;讀到“視差”這一段時,我也試過坐在車上看遠處一點也不動的太陽。那時的我,竟也感受點兒“科學瘋子”的味道。
在讀完《時間簡史》后,更多的書成為了我的閱讀目標:《果殼中的宇宙》《瑪雅歷法》《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感謝《時間簡史》為我打開了科學探索的大門!有時候,我也想過,以小學的水平來讀這一類書,是不是太困難,太“不求甚解”了呢?因此,我開始放慢速度讀,一點一點“煮”著讀,思考研究著讀。
這幾本書便成了我無聲的老師,將知識一點一點地送給我,引領我走向神秘的科學世界。雖然深奧難懂,但是依舊情有獨鐘。
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 篇13
通過對于宇宙狀態、規律的探索,解答很多心中的疑惑。與此同時,也增加新的疑問,比如:宇宙的多樣性意味著什么?作為物質的人,看似無序的反應和多樣性里面,有沒有可以從物理方面找到的解釋?人的思維,如何從物理(或者化學)的規律去解釋?等等。因為這些疑問,有了看一看純物理理論方面書的想法,《時間簡史》作為這方面比較不錯的科普讀物,被列入了閱讀名單。
和認識、經歷、思維方面的變化有關,現在看這樣一本比較理論的書,發現了很多樂趣,也多了很多不同角度的啟發。一方面,明確了很多之前似懂非懂的概念和定義,受益匪淺;另一方面,通過不同的概念,去聯系很多實際遇到的事物,找到很多共有的規律,或者至少增加了理解的能力,這個方面的思維變化,對于眼界的提升,難以言表。
總結了一些收獲,不一定全是《時間簡史》里面,也混合一些其他關于宇宙的認識,整體看看,有些是成品,更多應該是半成品:
宇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定義是無限可能性的集合體。
因此,變化(或者運動),是宇宙的根本特征。所以靜止,只是事物的表象或者是與時間結合之后在一個時間點(或者時間段)上的相對產物。
宇宙的范圍實在過于廣闊,微觀和宏觀的差異無以概括(不同的時空范圍,有完全不同的運動規律),那么,真正根本的宇宙定律,它就是不存在的(這個不存在是對于人來說的,也就是對于人的硬件大腦來說,人現有的腦細胞數量無法運算和破解這些問題,作為人,是存在上限的,這個上限,可能離宇宙這個級別,很遠)。
因此,對于人來說(人的多樣性相對于宇宙,應該是渺小和簡單的),探索宇宙的根本,應該放在自身上,放在自身探索和認識的態度上:開放的、正向的、敬畏的態度。這也許是人,唯一能做的。對于人類所有的認識,一定在一個前提或者范圍內的,超出這個前提或者范圍,認識將失效。
人,是宇宙多樣性的一個體現,可能只是宇宙多樣性中的一粒塵埃,所以,在另一個‘眼界’上(物理時空范疇),一定可以找到人與人之間不同的原因,和人的思維和行為的規律。
宇宙的力量,除了用‘神’,實在難以用其他語言來表達。不過這個‘神’,也是分級的,如果以星球為界,往宏觀(太陽系、銀河系、星系團等等)或者微觀(細胞、分子、原子、電子、中微子、夸克等等),都是升級的過程。人在一些層面(星球?),已經很接近‘神’了。
人、事物和力量,都是客觀存在的。只是從人的角度去看(或者說是人的局限)的時候,開放的、正向的.、敬畏的態度是關鍵。有了這樣的態度,才能平和面對,面對人、事物和力量,面對未知和不能掌控,面對規律。
也許,人的存在價值,就是去接近和感受‘神’的存在吧。
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 篇14
夜晚抬起頭將視線投向廣闊而深邃的天空,深邃的藍黑色天空像一個神秘的漩渦。宇宙是多么的浩瀚,它到底有沒有邊界。黑洞是多么恐怖而神奇,掉進里面的東西究竟會去向那里。時間是多么的無窮,逝去的時間到底魂歸何處。這些疑問常常充斥著我的腦海。直到讀了《時間簡史》,我對這些問題終于有了一些更深層次的了解。
在科學文明的21世紀,如果有人說宇宙是一個烏龜馱著的平板,也許三歲的孩子也會覺得可笑,可是我們對宇宙究竟了解多少呢?早在公元前340年,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論天》一書中,就已經能夠對于地球是一個圓球而不是一塊平板這一論點提出兩個很好的論據。亞里士多德認為地球是不動的,太陽 月亮 行星和恒星都以圓周為軌道圍繞著它轉動。他相信這些,是由于神秘的原因,他感到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且圓周運動最為完美。托勒密模型也為預言天體在天空的位置提供了相當精密的系統。然而,1514年一位名叫尼古拉·哥白尼的教士提出了一個更簡單的模型,他的觀念是,太陽是靜止地位于中心。后來,兩位天文學家——德國的約翰斯·開普勒和意大利的伽利雷·伽利略開始公開支持哥白尼的理論,盡管它所預言的軌道還不能完全與觀測相符合。……從龜背駝平板的理論,到地心說,再到日心說,人類對于宇宙的了解可謂越來越科學話。但宇宙仍是一個深不可測的名詞,宇宙到底如何開始,它到底有沒有盡頭,這些問題只有經過科學家的繼續探索,才有可能得出結論。
科學的事例和科學的專業術語,這本書讓只有淺薄物理知識的我讀的有些吃力,但依舊深深為它而著迷。同時也對這本書的作者,史蒂芬·霍金產生的了解的欲望。霍金,這個21歲便被禁錮在輪椅上,卻用他的智慧征服了全世界的人。他不能寫字,看書必須依賴于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必須讓人將每一頁攤平在一張大辦公桌上,然后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閱讀。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寫出了享譽世界的《時間簡史》。他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身體的不幸讓霍金體會到了地獄般的煎熬,然而他卻以孜孜不倦的科學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締造了人類的天堂。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虧我選擇了理論物理學,因為研究它用頭腦足矣。”
作為一名高中生,我們擁有健康的身體,更應該為了科學探索而努力。我們應當如這本書中一樣,看待事物要用科學的眼光,在生活中善于觀察,遇到問題大膽假設小心論證。也許我們無法超越霍金、哥白尼等偉大的科學家,但我們可以在思考和探索中提升自己。
《時間簡史》是一本好書,在這個盲目的世界里給我帶來了科學的清醒。它的各種深奧之處自然是我無法完全體會的,但它所描繪的宇宙、時間、空間卻深深的震撼了我。
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 篇15
你最后一次讀書是什么時候?毫無疑問,閱讀是一項無價的活動。但讀書的的習慣卻卻在衰減。大多數人聲稱他們沒有時間閱讀。但是普通人看電視的時間卻超過兩個小時。閱讀是一種思維訓練,它和體育鍛煉一樣的重要。
時辰,古時一天分12個時辰,采用地支作為時辰名稱,并有古代的習慣稱法。時辰的起點是午夜。顧炎武《日知錄》:“自漢以下。歷法漸密,于是以一日分為十二時,蓋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廢……然其(指杜元凱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謂子時也,雞鳴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時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時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黃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一日分為十二,始見于此。”
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俗語。圭表所測得的每一太陽方位,漸漸有了一個固定的名稱,這就是時辰的來歷。到了隋唐,“太陽方位計時”正式演變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刻制”與“十二時辰計時”并用,使得中國古代的計時制趨于完善。
明末清初,西方機械鐘表傳入中國,在采用十二時辰的同時,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由于百刻制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不好計算,又先后改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規定一晝夜為96刻,每個時辰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和下四刻。
中國古典小說常有“午時三刻開斬”的說法,如,《西游記》第九回:“卻說魏征丞相在府,夜觀乾象,正萟寶香,只聞得九霄鶴唳,卻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著他午時三刻,夢斬涇河老龍。”午時三刻,按照的計時方法,是差十五分鐘到正午12點。按陰陽家說法,此時是陽氣最盛,而現代天文學認為正午最盛,兩者說法略有不同。午時三刻是古代重罪犯人行斬刑的時辰,此時開刀問斬,陽氣最盛,人死后的陰氣會立刻消散,罪大惡極的犯人,被斬后“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罪刑輕者,可在正午開刀行斬刑,讓其有鬼做。
古代使用銅壺滴漏計時,以下漏擊點為名。一更分為五點,所以,一點的長度合24分鐘。如《西游記》第九回:“卻說那太宗夢醒后,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點,太宗設朝,聚集兩班文武官員。”
在你的一生中,你會經歷無數的改變(學校、工作或城市),這時需要你用新的關系取代舊的關系。有時,這些調整比預期更難或需要更長時間。而閱讀有助于減少疏離感和孤獨感。特別是在你覺得你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只有你自己的時候。
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對你來說時非常有益的。事實上,閱讀能讓你變得更聰明。研究也表明,閱讀不僅使你的思維更加流暢;還有助于改善你的理解能力和提高情商。
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 篇16
宇宙是無限寬廣的,我們看不到它的邊際,我們生活在如此龐大的環境中,在這個環境中,究竟還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原來的整個宇宙都擠壓成一點,那是宇宙的密度和時空曲率都是無限大,那是大爆炸的時刻,大爆炸后宇宙膨脹帶可以使溫度達到約100億攝氏度。又過了99秒后,宇宙的溫度降到10億攝氏度,產生了一些元素,之后宇宙僅僅繼續膨脹,漸漸的形成了星系、恒星等等。
先來介紹一下廣義相對論:它是愛因斯坦于1920年以幾何語言建立而成的引力理論,統合了狹義相對論和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將引力改描述成因時空中的物質與能量而彎曲的時空,以取代傳統對于引力是一種力的看法。
我們的這個世界是一個彎曲的空間,幾何平面是一個二維的平坦空間,在它上面的測地線是直線,而地球的表面是一個二維的彎曲空間。假如你開飛機從紐約到馬德里,如果一直向東開,你一共要飛行3707英里,而如果你沿著彎曲一點的路線飛:先往東北方向飛,再轉向向東飛,最后再轉為向東北方向飛,而這一共只飛了3605英里,比筆直向東飛少了102英里,這是因為在地圖上看到的路線是被拉直的實際上它并不是“筆直”飛的。
既然我們這是一個彎曲的空間,那么我們在宇宙中可以找到到其他星球的捷徑嗎?
1935年,愛因斯坦和納珍?羅森指出有蟲洞的東西存在,但他只能維持很短的時間,宇宙飛船來不及穿越,如果來的及穿越,就有可能進行時空旅行。蟲洞對我們對研究外面的星球有著重要的意義,幫助我們減少時間,不然的話,我們還沒打那個星球就在飛船上死去了。
我覺得時空旅行應該是一個假設,只有當一個物體達到光速或接近光速才有可能實現,而我們目前的水平達到光速實在是比登上水星都難,說不定我們以后能發明一個讓物體達到光速的機器。但假如真的可以時光旅行,為什么未來的人類沒有一個帶我們這個時代旅行呢?難道誰外星人真的就是我們未來的樣子?空間旅行現在是不可能的了,我們還是想一想怎么才能比別人的時間過得慢呢?
時間的流逝快慢和人在地面的高度有關,根據廣義相對論來說,時間在距離地球表面越近的地方運動的越慢,所以假如有兩個同時出生的男孩,不考慮其他因素,把第一個放到山上養,第二個放到平原上養,那么第一個男孩會比第二個老的更快。
宇宙真的是太奇妙了,科學家竟然發現了這么多不可思議的現象,但是還需要我們以后去更好的證實它們。宇宙的奧秘還有很多很多等著我們去發現呢,讓我們一起好好學習,準備好為未來的科學事業奮斗!
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 篇17
步入大二初便計劃閱讀這本書,不同的年齡段去閱讀這本書其實是有不同心境和思維方式的,在以往我會覺得這樣的書會非常干澀,讓人難以讀懂。就如同我在閱讀《瓦爾登湖》時,其實是不太明白其中內涵的。
但現在閱讀就會感慨原來如此。
《時間簡史》這本書讀的人可能不多,但我相信只要讀過這本書的人就一定有這樣一種感覺:窺探茫茫宇宙,人生的那些小事又何足讓你筋疲力盡,何不到茫茫宇宙中暢游一番。這不就有了蘇東坡的“寄浮游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既然從古自今即使如此,我們又何必再為此小事而傷神呢?
《時間簡史》所闡述的大部分內容都會牽動你的每一根神經,讓你為之動容,為之感嘆。茫茫宇宙在她誕生之日起就注定有那么多的故事,讓你有讀不完的精彩,讀不完的快樂,更有讀不完的追求。回首往日,生活讓我輩容顏盡失,儼然失去了生活的無窮空間,在被填充滿滿的生活中,我還能找到什么呢?對,也許那是對的,當一個空間束縛你時,你需要做的不是逃離這個空間,而是在另一個高度去享受它。達到這個高度需要不是一本書的閱讀,而是對一本書的感悟。
《時間簡史》一本科學界的劃時代著作,為何被冠以人生的禮贊。不有一位名人說的好嗎:有一百個人讀《紅樓夢》,會有一百零一個觀點去洞悉這部偉作。一部科學著作除去它身上的科學價值外,還有它那不可或缺的文學光環。科學留給理性的人,而文學留給的是感性的人。而具有的是理性的頭腦感性的思維,因而我讀《時間簡史》就會有不同的思維火花碰撞出來,讓我不禁一陣舒心,快感之意不言而語。
忽然間我發現平日里的那些瑣事早已把我的生活搞的亂七八糟,讓我渾渾噩噩,但終不知為何忙碌,為何心驚膽戰。如今換個高度,你會有不同的感受,生活依然忙碌,但你卻不會心碎,因為一切已變得那么淡定,那么從容;生活依舊殘酷,壓得喘不過氣來,但你不會放棄,因為你早把一切盡收眼底。原因在于你站得高度不同,把生活的高度比作宇宙空間的長度,這種比喻不禁讓人有些難以理解,但細究起來,還是頗有意味的。廣度決定高度,高度決定人生的寬度,寬度就是人的施展程度了。由此可以看出眼界之廣可以反應出你的思維的廣度。放棄思想包袱,做一個輕松的有心人,不要等到自己累壞了,才知道自己在做無用功。
《時間簡史》一部科學著作折射出不同的人生理論史,準確的觸及了自己人生的感悟,能夠更好地明悟自己的道路,很多理論的變更都給了自己處世之道開導,很多困擾都一一化解,看長遠點明白自身所想,其實才免了愚弄。
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 篇18
今天游戲玩的有點膩,閑的長草想轉換心情就去看書,正好翻到《時間簡史》,很隨便的翻了翻,循著目錄挑了點喜歡的部分看了看。
然后看到了這句話,太浪漫了:“我們看到的宇宙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存在。”
我簡直要戀愛了。
之前也有草率粗糙的看過生物、物理和化學的書籍,小時候也會對自然和宇宙之類的產生好奇和興趣。關于生命的進化、起源、演化或者諸如此類的內容,眾說紛紜于是只挑選我中意的理論相信了。
我想我還是愿意非常高興的承認,大部分情況下我對生命保持熱愛,不論是我的生命還是別的什么的生命。自宇宙誕生直到現在,生命的不斷的演化,使得無機物能夠最終呈現出復雜的生命現象……以至于允許在諸多的人類中有這么一個花時間想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的我存在。生命的一切從微小的細胞器一直到龐大的生態鏈都完美的像是藝術品,我不清楚上帝是否存在,但是光是從一個創作熱愛者的角度來說,我認為這使人快樂。
宇宙花費了百億年的時間完全隨機的允許微小的粒子自由構筑,生命的產生對于這個宇宙而言只是一個偶然,但是在如此龐大的基數下生物的演化又是某一種必然,優勝劣汰,而好的會繁衍生息,不好的也會被安置于地殼與博物館。這足以使我感到快樂,我也許不是最好的,但我不可或缺,我微不足道,但是缺少了哪怕一個細胞器細胞都無法正常運轉,我是被需要的,和所有這世間的生命一樣,我是被愛著的。
我小時候很害怕死亡,總會感到沮喪,想著我死去了就永遠死去了,但是實際上,恰恰相反。
組成我的身體與組成世間萬物的都是化學元素,微不可察的原子分子以及更加細微的東西,當我死后,塵歸塵,土歸土,我會回到女媧的手里化作一捧黃土,或者我的靈魂會去見上帝,這都很好,像是落葉歸根化為春泥一樣。
我會是我,我會出生,我會死。
我的生命對宇宙而言稍縱即逝,而換個角度來說,我又是永恒存在的。
生命對于外界與內在的條件需求是如此嚴苛,要經過那么漫長的時間才能允許一個區區百年的個體在這兒胡思亂想,我之所以活著,活在這個世界上,因為世界允許我存活在世界上,換言之,一切條件都是適合我存活的世界,所以我才會活著。
甚至可以說,我會活著,我會存在,這是偶然的必然,是奇跡,是因為我被宇宙愛著,我被期望活在這個世界上,因此我出生了。
從前我總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或者活著毫無意義,現在的話已經不會那么想了,我是真切被需要的,我也是真的被愛著的。這樣的想法讓我產生一種奇妙的充實和幸福。
這真的非常美妙,如果允許數以萬計的猴子和打字機連續不斷的工作上百億年,只為了打出莎士比亞的詩的話,我愿意做其中一個。
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 篇19
有位名人這樣說:“時間究竟是什么?沒有人問我,我清楚,有人問我,我想給他解釋,卻茫然不解了。”有一群科學家,就是沖著空間和時間的神秘,不斷地奮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霍金,我想他的著名更是因為他是個身殘志堅的睿智者。
霍金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得了盧伽雷氏癥病,從此被禁錮在輪椅上,到后來他得了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剝奪了他說話的功能。但是他并沒有因此就一蹶不振,雖然他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動,但他卻用驚世駭俗、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大膽提出了目前最偉大的宇宙學說,解開了許多宇宙之謎。
這本書讓我聯想到很多的事情,世界萬物的形成,人類及各種動植物的最初形態-成長-發展-衰亡的過程和輪回;就像草,世界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各種小草。它們在冬天會枯萎、發黃甚至死去。但是,每年的春天一到我們又能見到翠綠的草原,正是應驗了一句古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試想這不也是一種死亡后的重生嗎?
在地球上,我們每個人都只是渺小得如一粒沙子;在整個太陽系中,地球也只不過是千萬星球中的一顆;而在宇宙中,太陽系是不是只是渺小的一個,我們人類的位置又是在哪里呢?
回歸到地球上的萬物,不管是人還是植物,都會有終結而被取代的一天。因為宇宙是不規律的,正因為宇宙的不規律才有現在的太陽系、現在的地球以及現在的人類和現在的美好生活。浩瀚宇宙,遼闊蒼穹,我們何其不只是一粒微塵,一粒各有缺陷,需要互相交融溝通的塵土。而世界上亦沒有十全十美,不管是對待自己的還是他們的錯誤,我們能做的是只是以一顆微塵謙卑的心,給予多一點包容少一點責備,因為我們都是生活在一個不規律的宇宙之中,我們需要互相理解!
一本好書不僅能教給別人知識,更主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有所感,《時間簡史》就是這樣一本讓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書。而對于這本書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對于人類的觀念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他的貢獻竟然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來的,這才是真正空前的——他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身體的不幸讓霍金體會到了地獄般的煎熬,然而他卻以孜孜不倦的科學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締造了人類的天堂。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虧我選擇了理論物理學,因為研究它用頭腦足矣。”這正證明了約翰·彌樂頓的名言:“頭腦是他自己的住所,他在其中可制造地獄的天空,也可制造天堂的地獄。”
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
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 篇20
浩瀚的宇宙,神秘的地球,以及人類尚未弄懂的問題,都如磁鐵般吸引著我們。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在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探索著自己不知道的東西,為的就是能更好的了解周圍的事物。21世紀是個發達的世紀,我們就更應該好好地去研究身所處的環境。出于強烈的好奇心,我認真地讀了史蒂芬。霍金先生寫的[[時間簡史]]這本書。里面講的是一些根據科學原理而得出的推論。起先,我是并不太懂這些內容。但是,合上書本仔細想想,細細地品味其中的哲理,倒也讓我耳目一新。
首先,這本書以科學的目光來向我們證明,每一個事物的存在都是有理由的,而不能因為某些問題太難懂了,所以就盲目的去相信一些什么歪理邪說,那樣是不對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就比如說是人人討厭的蚊子,我想沒有一個人是希望老天爺將它創造出來的,可是,它又確實是生活在我們的大千世界,如果有誰想要使蚊子滅絕的,那是根本不符合常理和科學原理的。看待事物要用科學的眼光,同樣,對待生活和學習也是如此。每一種發現與發明,都是經過科學家們的研究與探索才得到的。因此,我們在學習方面上也要這樣,有一個自己的嚴密的學習計劃,而好的學習計劃呢,可以有助于你的聽課,復習,這對于一個小學生而言,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過程。如果養成了這樣的一個好習慣,那么,在日后的社會上,它就會給你很大的幫助。
其次,以前,不管在什么課上,我只要懂得了一些知識,或者是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就會以為自己懂得了很多似的,總感到內心有一股莫名的興奮。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的推移,我才知道,只認識一些道理或公式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在生活中,知道一些平常而又普通的知識的人,數不勝數。我被他們夾在中間,自然是沒有什么特別之處,甚至,有些時候會被別人比下去。總的來說,知識不可能只被幾個道理所埋沒,人們也總是想方設法的去尋找更多的秘密。這個未解之迷解開了,下一個未解之迷又在等著你。而到底最后這個未解之迷有沒有被解開。還得靠你自己的努力。就像學習一樣“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無法在學習上做到最好,那是因為學習上根本沒有最好,你有的只是和別人較勁,和別人爭奪,這樣才能取得好成績,獲得好前程。
最后,讀完了這本書,我的腦子還縈繞著許多的問題,宇宙曾經到底有沒有發生過大爆炸,地球以前是不是一個無限的小點。我還是困惑。從這本著作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多走進生活,多學多問,才能獲取更多大自然的奧秘。
讓我們記住霍金先生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
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 篇21
《時間簡史》這是一本包含了非常多文字的書,連作者自己都說,這是一本很長很長的書,長到幾乎要把整個時間都包含進去。然而,時間又是根本沒有始終的,它不可能被任何空間所包含。所以,時間的無始無終也就成了書的作者霍金教授在整本書結束的時候要表達的終極意圖。《時間簡史》這本書可以說是一部寫給普通人看的物理學著作,用最簡單的語言闡述最深奧的宇宙原理,同時,它也是一本當代青年不可不讀的經典名著。
我讀完《時間簡史》,獲益匪淺,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宇宙有開端嗎?如果宇宙有開端的話,在此之前還發生過什么事情?宇宙從何處來,又向何處去?時間的本質是什么?它會有終結嗎?過去與將來之間的差別從何而來?為什么我們記住的是過去而不是將來?這是我們很多人都曾經思考過的問題,同時又深深地被困惑,無法解答。對自己存身于其中的宇宙的神秘感卻永遠潛存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
文中提到宇宙大爆炸發生1秒種后溫度降為100億度,那么爆炸前的溫度是多少呢?在網上查找相關資料相結合后知道宇宙大爆炸前的溫度為10的32次方絕對溫度。這是經近代高能物理學家所證明的溫度。雖然這龐大的數字,特殊的單位我都無法理解,但我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
根據研究發現,宇宙在大爆炸后在10的負23次方每秒,這一瞬間的時間,宇宙就膨脹了10倍,那么這個宇宙膨脹的速度大概是10的31次方米/秒,這是什么概念?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光速是不可超的,除非是在靜止的狀態,質量為0的光子,才可能達到光速,光速是每秒種30萬公里,那么就是3乘10的8次方米每秒,而宇宙膨脹的速度遠遠的億萬倍地超過光速。在大爆炸開始10的35次方米每秒以內的事情根本沒辦法知道。再來說宇宙大爆炸的速度,這個速度既不能快,也不能慢,如果慢的話,所有星球就會被萬有引力拉回來,整個宇宙大爆炸要精調到10的55次方分之一才可能達到爆炸所需要的速度。
是我的水平不夠,讀書不仔細,看了整本書中也只能談談宇宙大爆炸,其它諸如“多維弦理論”等更復雜的概念就不敢涉足了,以免獻丑。不過,霍金先生在書最后所寫的確實挺有意思的:“然而,如果我們確實發現了一套完整的理論,它應該在一般的原理上及時讓所有人所理解。那時,我們所有人,包括哲學家、科學家以及普普通通的人,都能參加為何我們和宇宙存在的問題的討論。如果我們對此找到了答案,則將是人類理智的最終極的勝利——因為那時我們知道了上帝的精神。”
人類需要了解自己,以前的自己,宇宙中的自己,人類渴望了解,在不斷了解中不斷進步,不斷地走向未來。
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 篇22
《時間簡史》是由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黑洞理論和“大爆炸”理論的創立人史蒂芬霍金撰寫的一本有關于宇宙學的經典著作,是一部將高深的理論物理通俗化的科普范本。
“任何物理論總是臨時性的:你永遠不可能將它證明出來。不管多少回實驗的結果和某一理論相一致,你永遠不可能斷定下一次結果不會和它矛盾。”是我看《時間簡史》中所得出來的結論,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所有的物理理論,你永遠不可能說是真理,哪怕是準確推測了千萬次,只要下一次出現了不符合的推斷,那么這個理論就不成立。
正如我在網上所看的馬克思的座右銘,思考一切,換而言之也就是懷疑精神。懷疑精神是人類前往的動力,只有這樣文明才會進步,不然將會面臨的結果只會停滯不前。以前,我從來沒有過這個觀念。
讀了這本書后,腦中一直旋繞著許許多多的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過大爆炸?宇宙到底是不是一個無限小的一個點?會坍塌,還是最后趨于穩定?宇宙是無邊無際的還是有盡頭的的?人類能否發明出時光機回來過去?所有問題迎面而來。
霍金曾說過:“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完成我對宇宙的認識,這包括宇宙為什么會存在。”包括霍金在04年也宣布過關于黑洞的理論存在的錯誤。他說:“黑洞并非如他和其他大多數物理學家以前認為的那樣。
宇宙是神秘的也賦予黑暗,但是在我們內心之中有擁有著這樣的宇宙!
時間簡史讀后感二宇宙是怎么產生的呢?很多人一直都被這個問題所困擾,當然我也不例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帶著好奇心在寒假中閱讀了《時間簡史》一書。《時間簡史》一書是一部關于“宇宙”的書籍。當我翻開這部書時,我就仿佛走進了宇宙,在宇宙中游歷。不知不覺,我已經讀完了這本神奇的書。讀完這部書,我深有感觸,尤其是第6章講的“黑洞”。讓我久久不能忘卻……
“黑洞”這一詞相信大家都并不陌生。但是又有幾個人真正了解“黑洞”呢?我想絕不會有很多。在《時間簡史》這本書中當然也介紹了“黑洞”,時間簡史用通俗的語言告訴了我們“黑洞”的定義:超強的引力以至于光都無法照射便被吸回的空洞就叫黑洞。連光都無法照射出來!我這才感受到了黑洞的力量。當我真正了解“黑洞”知道了“黑洞”的定義時,我不禁贊嘆道:這就是科學啊!真厲害!
是啊!這就是科學,是它讓我們知道深海底下有什么?是它讓我們感知到宇宙!浩瀚無垠的宇宙!是科學充實了我們的生活!是科學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我們應該感謝科學,感謝那些為科學在奮斗的科學家們!
眾所周知,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規定,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一切物體運動速度的上限。在我看來,就是一切有正質量的物質都只能無限接近于光速而不能到達,就更別提超越了。
讀了《時間簡史》這本書,我才真真正正感受到了科學。科學是無止境的,科學能夠探索宇宙,深海等等等等。我相信,科學一定會越來越發達,撥開未解之謎的迷霧,為人類造福!讓人類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五彩繽紛!
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 篇23
道說:這里是人間;佛說:這里是六道之一;上帝說:這里是天堂和地獄之間的戰場;哲學說:這里是無窮的辯證迷霧;物理說:這里是基本粒子堆砌出來的聚合體;人文說:這里是存在;歷史說:這里是時間的累積。所有的解釋都在這里,看來這個世界是有無數面的不規則體。
在這么多種解釋中,你更愿意相信哪種呢?我更相信物理。萬物的真理不一定適用于所有地方,不一定是真的,但是人類那短淺的目光,這些真理似乎已然是現實中的財富,我并不認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就是現實,你難道沒有懷疑過你是否真實存在,沒有想象過你其實是沒有任何能耐的物種嗎?
霍金教授親口說過:“能看懂此書的每句話,那你已經具備了能考物理學博士的資格。”很顯然,我并沒有,但我愿意跟隨《時間簡史》去了解什么是宇宙,但一旦踏入,如同恐怖的深淵,越深知自己的渺小,越懷疑現實的存在,在深淵里,我掙扎的問題就是:到底什么才是現實?
我們肉眼所看到的顏色只是太陽照射后反射出來的,這是太陽固有的顏色,試想有一天太陽的顏色轉變了,那這整個世界都不是你現在看到的樣子。
宇宙中有一樣叫黑洞的東西,據說只要進去,那就出不來了,大家愛好物理的都會應該記得一句話,“所有的時間與空間不會消失,只會轉化”。那么,那些消失的東西轉化去哪里了呢?或許轉化為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去了,也或許這條法則根本不成立,就像牛頓的萬有引力,這條曾經被人認為是亙古不變的定律,就被一座在美國西部的森林所打破了。
我并不否認《時間簡史》是物理學的寶庫,是有著常人無法理解的真理,但真理又何謂真理?五百年后,我們現在的真理還是真理嗎?真理難道不就是放著讓一代代人去研究,讓一代代人嘗試打破,看看是否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的嗎?
所以我更想要的是“懷疑”這本偉大的科學著作,可那種已經在星河中的觀點,是我這種還在仰望星空的人所能“懷疑”的嗎?可即使不能,我們也不應該停止探索的步伐,因為太陽底下無新事,所有的時間與空間都在那兒,他就這樣發生,他就這樣運動,只在于你有沒有發現。
現實是我們永遠不能確定的東西,無論科學有多先進,思想有多進步,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你做的東西是否存在,你只知道你做過,你看到你生活在地球上,既然宇宙那么茫然,那么浩瀚,你怎么知道這“地球”就不在“黑洞”里,你怎么知道人類就不是一種物種轉化為另一種物種的銜接點?又或許像人類創造的機器人一樣,你怎么知道你不是被“創作”出來的?又或者向人們所說的:天才與瘋子只有一線之隔。你怎么知道你不是在那一線之中,越發深刻“思考”,越深刻的在“恐懼”中。
我相信,我可以堅持去“懷疑”,我想要看到我向往的境界。
心懷宇宙,就可以用位于顱腔內那個中樞神經系統的主要部分,超越星河,奔向人不可企及的科幻世界。
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 篇24
這個春節花了半天時間看《時間簡史》,實話說雖然這本書已然經過編撰,評述已經更加通俗易懂,可是從小物理成績就差的我讀起來依然稀里糊涂,貿貿然寫下一點讀后感表示一下對自我的嘲諷。
看過《時》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整個物理學是人類在總結對宇宙和時間的一個漸進認識的過程,從哥白尼到伽利略,再到馬赫,牛頓,以及之后的愛因斯坦再到當代的霍金。都是后人在總結前人的研究和思考的基礎上提出新的觀點然后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過程。牛頓說他不是個偉人,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這個道理。伽利略經過研究哥白尼的地心說而提出日心說和地動說,牛頓在此基礎上研究出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再提出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再到此刻霍金的時間簡史,他們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加上自我的思考,總結提出了新的理論。可見沒有事物的發展是一觸而就的,人類社會的提高就是來源于人類對未知事物不斷地孜孜以求的思考,辯證和總結。
雖然從小物理很差,可是我一向以來對天文和地理很感興趣,中考時候地理甚至還拿過滿分,只是對理論物理這樣的抽象的純理論基礎學科理解起來很困難,肯能是抽象思維本事不足吧。所以看了《時間簡史》后對其中所闡述的理論還是有一些自我的看法。
《時間簡史》在我膚淺的認識看來是向讀者描述這樣一個世界:整個宇宙是一個服務器,宇宙中的所有物質小到基本粒子,大到小行星,彗星,行星,恒星甚至星系都是跟這個服務器連接的一個節點,他們獨自運行又經過服務器相互關聯,依靠各種基本物理法則相互作用。服務器的運行是單向的不可逆的,不可存檔當然也不可能回檔。各個節點之間經過各種光波等來通訊,因為相互之間的距離以及各種光波在傳播路徑上受到的各種影響等原因產生網絡延遲,導致節點之間的通訊并不一樣步。節點由于自身運行速度的質量等等原因導致相對于其他節點的運行時間是不確定的,可是每個節點相對于整個服務器的運行時間確是固定的。所以在A節點觀察B節點和C節點的狀態和在D節點觀察B節點和C節點的狀態可能得出完全不一樣的結果,而在服務器觀察A,B,C,D節點狀態的結果是確定和一致的。這又讓我聯想到人類社會,人類社會也是一個服務器,每個人都是這個服務器的一個節點,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特點,各自生活的圈子。很多人看似遙不可及,卻在這個大的服務器下頭相互影響,哪怕是十分細微的。有一個社會學研究的理論認為哪怕完全不可能認識的兩個人之間只要經過6個中間人就能夠建立聯系,這是經過很多統計學研究得出的結論。反過來
看這個宇宙,我認為是不是也存在類似的節點能夠讓宇宙中遙不可及的兩個互不關聯的節點建立最短的聯系路徑。這就像一些物理學家正在研究的蟲洞理論。
我相信按照目前人類的科技發展速度用不了多少代人就能夠讓我們人類走出太陽系,甚至走出銀河系,在宇宙這個服務器肆意漫游。
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 篇25
時間看不見,摸不著,且人人擁有。
有些人習慣于把時間收縮,收縮到一輩子就等于一天;而有些人,卻可以將時間無限膨脹,膨脹到令宇宙萬物臣服于他的腳下。《時間簡史》的作者,斯蒂芬·霍金教授,就是這樣一位時間的巨人。他以堅強不屈的意志,在天體物理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不僅告訴了我們宇宙是怎樣誕生的,它從何而來,又向哪里去的;更讓我們認識到,時間竟可以這樣書寫!
《時間簡史》告訴我們,現在生活的宇宙有自己的歷史起點,它大約誕生于150億年前,那時,宇宙只是一個點,不占有空間,也沒有時間的概念。在這一點發生了大爆炸,時間和空間從此開始,物質開始形成。最初,宇宙的溫度極高,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越來越大,溫度越來越低,宇宙中的能量與物質不斷發生復雜的反應,逐漸形成星系,空間繼續擴大,大約在距今50億年前,太陽形成。大約在距今46億年前,地球形成。因為地球,才有了人類,有了創造新世界的我們。
按照霍金教授的理論,宇宙持續地在膨脹,也許在膨脹到一定程度后,宇宙開始收縮,可能會收縮成一個點,一個不占有空間的點。到那時,時間結束。到底會不會這樣,現在還說不定。
固然時間將會結束,但對我們而言,那只是科學的某個概念,存在于未來的某個結點,也許那時又會有新的爆炸產生,新的宇宙產生,新新人類產生。周而往復。然而,我們即已幸運地存在于當下的空間內,就應該成為一個對得起“時間”的人,決不能辜負了那50億年前的爆炸。
對比霍金教授,我們是何等幸福。21歲時,霍金患上了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醫生說他至多只能活兩年半。這種打擊之大可想而知。但是,面對死亡,他沒有低頭。他對自己說:“時間只有兩年半,不算多,要努力做些有意義的事,讓生命留下一點輝煌。”最終,他成功了,成為了偉大的天體物理學家。他超越了時間與空間,與死神散跑。他的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風行世界。書中,解釋了宇宙、空間、時間以及黑洞的概念以及一些其它的內容,比如不確定性原理,簡單的說就是在測量一個天體的位置與速度時不可能同時準確測量,只能取其一。作者語言生動有趣而不乏深刻,字里行間都體現出了一位偉大物理學家的智慧與幽默。也許,這就是為何一本科學類的著作能風靡全球的原因所在吧!
通過閱讀《時間簡史》,普及天體物理的知識,讓我對宇宙的神秘產生了濃厚發興趣,更驚訝于那是多少次的必然與偶然,才有了太陽系,才有了地球,才有了孕育人類生命的場所。
月朗星稀的夜晚,我會仰望星空,感悟宇宙的奧秘。神秘夜空中的點點繁星,總是令我的思考走向深遠。就如同無法洞穿那無窮的宇宙一樣,我無法想象,霍金教授,是運用了怎能樣的力量才能完成這“時間”的書寫!他的書中的內容令我神往,他的精神更令我敬佩!
我們都只是時空中那微小的塵埃,但是,我愿意讓這塵埃能在時間的爆炸中,現出耀眼的光芒!
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 篇26
當愛因斯坦說到“上帝不擲骰子”的時候,他錯了。鑒于黑洞給予我們的暗示,上帝不僅擲篩子,而且往往將骰子擲到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以迷惑我們。 ——題記
這個寒假,我讀了著名科學家史蒂夫霍金的《時間簡史》。
讀完了全書之后,我腦中一直縈繞著許多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過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曾經是一個無限小的點?宇宙到底是不是在無限的膨脹還是最后會坍縮?宇宙是無限的還是有盡頭?到底廣義相對論正不正確?人類能否發明出時光機回到過去或是來到未來?人類最遠能到達宇宙的什么地方?黑洞到底是什么樣的?物質的最小部分又是什么?……
可能這一切一切的問題,你或許現在就能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可是誰又能知道,你給出的答案或許就像是從比薩斜塔上落下的那兩個不等重的鐵球不同時落地的“真理”呢。可能僅僅在當時的情境下被人們所認可,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將會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來,告訴你不是這樣的;也會有更多的哈勃望遠鏡向你展示,原來宇宙真的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樣,此時你可能會有所迷惑,到底什么才是真理,沒有人能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一切都要交給時間。
最后,從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了解到科學上的很多重大的進展都是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們不盲目的追隨權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有時甚至冒著生命的危險才,提出的理論。首先我們應該慶幸自己趕上了這樣一個好的時代,有這樣好的環境來學習,拓展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培養自己的能力。其次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樣的條件來努力學習,在學習方面我們也不應該盲目聽從課本上的條條框框,而是應該帶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我們也應該多多向老師請教,畢竟老師的知識和閱歷還更加豐富的。同時在校學習的期間我們也應該逐步的走進社會,感受社會,了解社會,這也能更真切地給我們有競爭的意識,培養自己多方面思考問題的能力,亦即創新思維的培養。
一本好書不僅能教給別人知識,更主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有所感,《時間簡史》就是這樣一本好書。而我更是被作者霍金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他是有史以來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對于人類的觀念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他的貢獻竟然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來的,這才是真正空前的。身體的不幸讓霍金體會到了地獄般的煎熬,然而他卻以孜孜不倦的科學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締造了人類的天堂,這是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虧我選擇了理論物理學,因為研究它用頭腦足矣。”這正證明了約翰·彌樂頓的名言:“頭腦是他自己的住所,他在其中可制造地獄的天空,也可制造天堂的地獄。”
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
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 篇27
我是一名小學生,在我剛剛拿到這本由宇宙之王史蒂芬威廉霍金寫的《時間簡史》時,我的內心一股神秘之感有人而生。也讓我不禁想問:這本由史蒂芬威廉霍金寫的《時間簡史》會是怎樣的呢?就這樣,我懷著期待與愉快的心情翻開了《時間簡史》的導言部分。直到現在,我終于看完了這本書。在看完這本書的同時,我突然想到:高深莫測的宇宙,美麗的地球,就像一個接著一個的謎團,驅散一個,又有另一個擁上去,到了最后越來越多。人類有太多太多的值得去探索的奧秘,作為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人,我們應該去深入了解宇宙。就讓我們與宇宙巨人——霍金的《時間簡史》一起去初步了解宇宙吧!
霍金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得了盧伽雷氏癥病,從此被禁錮在輪椅上,到后來他得了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剝奪了他說話的功能,很難想象,就是這樣的一位雖身殘志不殘但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動的科學家,在科學界開啟了一個新的里程碑,在科學界引起了一陣熱潮。
《時間簡史》是一本有關宇宙學的經典著作,是一部將高深的理論物理通俗化的科普范本。這本書由于太深奧了,我讀了好幾遍才知道了一點點。
《時間簡史》中,有很多雖然都是靠霍金大膽推測的假設,如“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時間箭頭”等,但是簡直比擁有科學根據的宇宙問題還要深奧。我讀得猶如迷了路似的,昏昏沉沉。每一章雖然只有一頁,但字是密密麻麻的,連圖都要看了字才能懂得大概。
《我們的宇宙圖象》講的是:原我們認為金星,土星,木星,太陽,月亮等行星都是繞著地球轉的。直到一位名叫尼古拉哥白尼的教士坐了一個更簡單的模型才提出星星是繞著太陽轉的,但他卻并沒說書自己的名字,怕被異端陷害,一直是匿名。后來,兩位天文學家——德國的約翰斯開普勒和意大利的伽利雷伽利略開始公開支持哥白尼的理論,使得人們能正確認識宇宙。其中,令我映象最深的還有“宇宙的起源和命運”。
在大爆炸時,宇宙體積被認為是零,是無限熱的,密度大的。爆炸后,溫度逐漸降低,直到今天的狀態,然而目前宇宙仍然在不斷地擴大,書中還說“空間有限但沒有邊界......"還有什么“中”“質子”一些我僅僅聽人提到過的科學名詞。我無意之間瞄了一眼,讓我驚嘆不已“溫度在十億攝氏度以上,大爆炸后溫度又迅速下降了一百萬攝氏度左右。”我突發奇想:溫度是用溫度計來測量的,溫度計又是利用液體熱脹冷縮原理來制作的,霍金是怎么知道的?
有人說讀《時間簡史》艱澀難懂,但我讀《時間簡史》,僅僅是挑一些我感興趣的話題去讀,雖然無法理解,我也便無所謂了。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我以后一定多讀書,讀好書,做一個有學問的人。相信只要我為這個理想而奮斗,當我再一次捧起《時間簡史》時,眼前將不會是枯燥無味,只能看懂一點點的小屁孩了,而是眼前了然一新。
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 篇28
宇宙經過無數次的爆炸走向滅亡;又通過無數次爆炸留下殘骸而重生。在《時間簡史》中,霍金力圖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黑洞和時間旅行、爆炸與重生等科普知識,完全改變了人們有關物理學、宇宙和時間本身的觀念,向人們展現了當代有關宇宙的最重要的科學思想 這本書讓我聯想到很多的事情,世界萬物的形成,人類及各種動植物的最初形態——成長——發展——衰亡的過程和輪回;就像草,世界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各種小草。它們在冬天會枯萎、發黃甚至死去。但是,每年的春天一到我們又能見到翠綠的草原,正是應驗了一句古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試想這不也是一種死亡后的重生嗎?在地球上,我們每個人都只是渺小得如一粒沙子;在整個太陽系中,地球也只不過是千萬星球中的一顆;而在宇宙中,太陽系是不是只是渺小的一個,我們人類的位置又是在哪里呢?回歸到地球上的萬物,不管是人還是植物,都會有終結而被取代的一天。
因為宇宙是不規律的,正因為宇宙的不規律才有現在的太陽系、現在的地球以及現在的人類和現在的美好生活。浩瀚宇宙,遼闊蒼穹,我們何其不只是一粒微塵,一粒各有缺陷,需要互相交融溝通的塵土。而世界上亦沒有十全十美,不管是對待自己的還是他們的錯誤,我們能做的是只是以一顆微塵謙卑的心,給予多一點包容少一點責備,因為我們都是生活在一個不規律的宇宙之中,我們需要互相理解!宇宙是由微量原子通過迅速的膨脹直到爆炸,再在宇宙中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將爆炸后的相同元素的殘骸吸引到一起。成千上萬次的爆炸和一次次的萬有引力作用才造就了今天的宇宙、星系、地球和人類。這樣,我們不難想象滅亡之后的重生將會更精彩。就如同神話中的鳳凰,每次死亡都是重生的開始,都會變得更加美麗。太陽系如此、地球如此、人類也是如此。但這都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
也許等到地球、太陽系結束生命的時候,人類已經找到另外一個可以生存的星球。現在的人類只是整個地球的一個占有者,或許那時人類就是別的星域的主人了。霍金給我展現的這一切,或許有人會認為是危言聳聽,但是時間會是一個公平的評判者。然而,短時間內,我們能賴以生存的星球就只有地球,我們無法打破宇宙的法則,因此我們只能愛惜每寸時光,將每天都當做我們在世的最后一天,用生命感悟世界,才能使我們的每一天都過得更加充實,無悔。再聯想到我們這一代的高中生,我們將會是人類下一代最為重要的支柱,我們將要負責支起人類的未來,或許人類的未來就在我們的的手中。那我們還有什么理由浪費這寶貴的時間呢,我們有什么理由揮霍自己的青春呢,在一點的挫折前萎頓不前呢?看看霍金先生吧,身殘志不殘,不僅僅于疾病斗爭了數十年,還以超乎常人的毅力與無匹的智慧為科學的發展做了無比巨大的貢獻。上帝是公平的,關上了一張門卻總會為你再打開一扇窗。盡管如此,但是生活是不公平的的,因此我們只能用堅強的心靈去克服前方的困難。
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 篇29
讀霍金的時間簡史,斷斷續續用了一個月時間,有種高中物理書的既視感,能堅持讀完的原因很簡單:對時間的宇宙學思考很感興趣,雖然整本書讀下來還有些云里霧里,但還是從宇宙這個視角了解到了很多知識。
首先,人是怎么誕生的,地球從何而來,宇宙如何起始,這些困擾人們的問題一直被探索著,至今也沒有明確的答案,也許這就是不確定性原理的具體表現,目前研究結果比較傾向于宇宙奇點,即大爆炸作為宇宙的開端,經過很長時間的演化,有了地球這樣一個可以孕育生命的星球,再經歷很長時間的生命進化和淘汰,人的誕生也只是一個偶然。當然也可能是神創造了這一切,賦予一定的規則和定律。但無論是怎樣的開端,我們都不得不嘆服于宇宙的神秘性,這也讓人們樂此不疲的探索。
說到時間,我們很容易想到用時鐘及一些時間單位來度量,但如果放到宇宙的角度,時間是什么,時間有方向嗎,如果有,那么是否有不同的方向呢,比如一個花瓶上一秒是完整的,下一秒被風吹落到地上摔碎了,時間發展的箭頭是向無序性發展,這就是時間的無序性,這個方向我們可以記憶過去而不是未來。那如果時間箭頭是反向的,我們就能看到花瓶從無序的碎片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瓶子,那我們能記憶的是未來而不是過去,當然,這個有悖于我們的常識,宇宙發展的時間箭頭是傾向于無序度,這也是我們的心理學時間箭頭。
提到黑洞,它并不是黑的,我們觀測到的也只是黑洞的事件視界,因為光都無法逃逸,黑洞有著很高的能量及引力,黑洞里是時間的終止,從宇宙開始的最初時刻,就存在很多小的黑洞,稱為太初黑洞,這些黑洞不斷地向周圍輻射和擴散,到達黑洞的生命終點將會爆炸開來,當然這會是一個很漫長的時間線,可能幾百萬年或者幾百億年。連接不同黑洞或者平行宇宙之間的時空細管,被命名為蟲洞,蟲洞能夠提供時間旅行的可能性。
借用書中的一句話“為何宇宙是我們看到的這個樣子?”,答案很簡單:如果它不是這個樣子,我們就不會在這里。這個是對強人存原理很好的解析,我們是宇宙為數不多的能夠生存下來的高等智慧生物,所以我們有機會做出以上質疑。相對于強人存原理,是人存原理的另外一種觀點:弱人存原理,即我們不會對周圍環境做出質疑,因為我們感覺理所當然。在我看來,能夠生存在這個奇妙的星球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強人存理論教會我們學習和成長,弱人存理論教會我們要滿足現狀。
宇宙和時間一直按照它的規律運行,晝夜不息,我們人類只是渺小的存在,雖渺小卻從不終止對宇宙奧秘的探索,希望時間帶領我們,看到更多可能性。
人的一生相對于宇宙而言,就像白駒過隙,在有限的時間里,我們會遇到挫折,痛苦,磨難,當然也會有快樂和成長,這些都是我們需要經歷的,是時間和生命的贈禮,讓我們好好接受這份禮物,活出生命的寬度!
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 篇30
《時間簡史》一書是大科學家史蒂芬。霍金的名著,自一九八八年初版以來,已成為全球科學著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譯成四十多種文字,銷售了一千萬冊,成為世界出版史上的奇觀。有如我們當年讀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科學的終極目標在于提供一個簡單的理論去描述一個高深莫測的現象。霍金的學生、《時間簡史》的中文譯者吳忠超曾寫道:“他(霍金)象一個孩子,一個好奇的孩子,喜歡問最基本的問題,我為什么是我?時間是什么?我們從何而來,又往何處去?”他把宇宙本性最前沿的知識,通俗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有日月星辰的奧妙,才有時間的歷史。讀《時間簡史》,不僅使你了解到時間的起源與形成,更應懂得這位偉大科學家在時間暢想曲的后面,還有更多未竟的音符。
時間是每個人的終身伴侶。從少年到老年,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時間里穿過。有悲傷,也有欣慰;有眼淚,也有歡娛;有失敗,也有成功。時間的痕跡刻在臉上,也刻在心里。如果把人生比作壯麗的舞臺,那么舞臺上戲劇的演出水平不會僅僅取決于空間因素,還會有賴于時間條件;如果把度過生命的歷程比作攀登歲月的長城,那么時間戰略、時間信念、時間素質將決定攀登者的行進速度;如果把寶貴的生命比作閃閃發光的星星,那么星星的光源必然是長時間生命熱能的聚集。
時間也是一部年齡的哲學。富蘭克林曾說:“你熱愛生命嗎?那么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大發明家愛迪生,在他七十九歲時,自豪而風趣地對人們宣布“我已經是一百三十五歲的人了。”這是因為他積攢了超出常人多倍的時間財富。十六歲至六十歲,愛迪生通常每天工作十八到二十小時,六十歲以后,每天仍工作十六個小時。如按平常人一生活動和工作的時間來計算,他的生命已成倍延長了。所以七十九歲加成了一百三十五歲。其實,人的一生真要無端的浪費許多時間,從指縫間、從酒杯下、從無聊中。但我們并不經意,總覺得時間還長著呢!于是乎“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這樣的生活就縮短了你我的生命。年齡的加減法,加入的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時光,減去的是揮霍空耗的歲月。
我現在老了,懊惱自己年輕時尚不努力。但我羨慕現在的年輕人,因為人生的黃金時代是青年時期。青春的火花、友誼的暖流、生命的歡樂一起涌來,事業開始了最初的跋涉,人生揚起了破浪的風帆,生活領域急劇地展開,工作課題驟然增多。但我要用一個老者的身份,真切地告誡年輕的朋友們,真正生命的春天,是隨著理想種子的播下而來臨的。生活的海洋并不像碧波漣漪的西子湖,隨著時間的流動,它有時平靜如鏡,有時浪花飛濺,有時巨浪沖天……只有把握自己命運的人,才能創造生命的輝煌。
今日之日不可延留,昨日之日不能呼返。這位蜷縮在輪椅上、能與上帝對話的史蒂芬。霍金,似乎在《時間簡史》中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
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 篇31
這個春節花了半天時刻看《時刻簡史》,實話說雖然這本書已然經過編撰,評述已經更加通俗易懂,但是從小物理成績就差的我讀起來依然稀里糊涂,貿貿然寫下一點讀后感表示一下對自我的嘲諷。
看過《時》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整個物理學是人類在歸納對宇宙和時刻的一個漸進認識的過程,從哥白尼到伽利略,再到馬赫,牛頓,以及之后的愛因斯坦再到當代的霍金。都是后人在歸納前人的研究和思考的基礎上提出新的觀點然后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過程。牛頓說他不是個偉人,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這個道理。伽利略透過研究哥白尼的地心說而提出日心說和地動說,牛頓在此基礎上研究出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再提出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再到此刻霍金的時刻簡史,他們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加上自我的思考,歸納提出了新的理論。可見沒有事物的發展是一觸而就的,人類社會的進步就是來源于人類對未知事物不斷地孜孜以求的思考,辯證和歸納。
雖然從小物理很差,但是我一向以來對天文和地理很感興趣,中考時候地理甚至還拿過滿分,只是對理論物理這樣的抽象的純理論基礎學科明白起來很困難,肯能是抽象思維潛質不足吧。因此看了《時刻簡史》后對其中所闡述的理論還是有一些自我的看法。
《時刻簡史》在我膚淺的認識看來是向讀者描述這樣一個世界:整個宇宙是一個服務器,宇宙中的所有物質小到基本粒子,大到小行星,彗星,行星,恒星甚至星系都是跟這個服務器連接的一個節點,他們獨自運行又透過服務器相互關聯,依靠各種基本物理法則相互作用。服務器的運行是單向的不可逆的,不可存檔當然也不可能回檔。各個節點之間透過各種光波等來通訊,正因相互之間的距離以及各種光波在傳播路徑上受到的各種影響等原因產生網絡延遲,導致節點之間的通訊并不一樣步。節點由于自身運行速度的質量等等原因導致相對于其他節點的運行時刻是不確定的,但是每個節點相對于整個服務器的運行時刻確是固定的。因此在A節點觀察B節點和C節點的狀態和在D節點觀察B節點和C節點的狀態可能得出完全不一樣的結果,而在服務器觀察A,B,C,D節點狀態的結果是確定和一致的。這又讓我聯想到人類社會,人類社會也是一個服務器,每個人都是這個服務器的一個節點,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特點,各自生活的圈子。很多人看似遙不可及,卻在這個大的服務器下方相互影響,哪怕是十分細微的。有一個社會學研究的理論認為哪怕完全不可能認識的兩個人之間只要透過6個中間人就能夠建立聯系,這是透過超多統計學研究得出的結論。反過來
看這個宇宙,我認為是不是也存在類似的節點能夠讓宇宙中遙不可及的兩個互不關聯的節點建立最短的聯系路徑。這就像一些物理學家正在研究的蟲洞理論。
我堅信按照目前人類的科技發展速度用不了多少代人就能夠讓咱們人類走出太陽系,甚至走出銀河系,在宇宙這個服務器肆意漫游。
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 篇32
其實初讀《時間簡史》只是因為它是霍金的著作,只是為了在閑暇之余與朋友之間有一點談資罷了,不得不說這樣的科學著作實在難懂,相比我的張愛玲,三毛,劉墉來說卻是枯燥了一些,但它仍深深的吸引了我。將我引向了充滿幻想的未來。
說它單調是因為它沒有平平仄仄的語調,沒有風花雪月的場景,沒有催人淚寫的辭藻,但他,卻擁有極嚴謹的的探索科學的態度,以一種嚴謹的口吻向我們敘述著蔚藍的宇宙,神秘的黑洞。爸爸不止一次的提醒我說我再也看不懂這么深奧的著作,開始我還不以為然,漸漸的我發現我只能讀懂其中一點,而絕大部分仍是懵懵懂懂。
斯蒂芬·威廉·霍金,一個極平凡的人,他因為在21歲時不幸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癥,所以被禁錮在輪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1985年,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徹底被剝奪了說話的功能,演講和問答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但他的智慧彌補了先天的不足,輪椅上的他還是可愛的,值得我敬佩的。30歲,他考查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黑體一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溫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因為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最后以爆炸而告終。黑洞輻射的發現具有極其基本的意義,它將引力、量子力學和統計力學統一在一起。
霍金的魅力不僅在于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為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個知道他的人。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癥的他,幾乎全身癱瘓,不能發音。但他仍出版了《時間簡史》,成為全球最暢銷的科普著作之一。對于這本書我實在做不出自己的評價,因為,可能在之后的幾年,我才能讀懂這本書,可是我能感受到這字里行間的一份堅持,一份嚴謹,甚至一份心酸。
其實更多的我將這本書當作科幻小說來看,書里就是一個未知的世界,《時間簡史》中,霍金念念不忘的就是大統一理論,這是愛因斯坦未盡的夢想。霍金在本書中坦言,不能用單獨的美妙的公式描述和預測宇宙的每一件事情,因為量子理論的測不準原理決定了宇宙是不確定性和確定性統一的。在本書中,霍金通過地圖模型來說明宇宙的多樣性可能需要一組理論來進行描述。
《時間簡史》是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該書以睿智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后面真實的人性。該書本來就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為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對于非專業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絞盡腦汁都無法真正理解的,只能當科幻小說看。《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討論了虛擬空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一理論的努力,并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人的生存方式及進化原理作出了獨到的見解。
【時間簡史讀后感1000字(通用32篇)】相關文章:
時間簡史讀后感(合集15篇)04-23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05-16
《和時間賽跑》讀后感通用15篇04-24
張九齡簡史11-19
《談時間》讀后感04-18
《和時間做朋友》讀后感04-18
《時間之書》讀后感1000字04-20
尋找時間的人英語讀后感06-24
《萬物簡史》學生讀書筆記01-24
《魯迅與時間》讀后感350字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