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清代學術概論》讀后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代學術概論》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清代學術概論》讀后感 1
最近拜讀了梁啟超先生的《清代學術概論》,感慨頗多。此書原為梁啟超為蔣方震所著的《歐洲文藝復興史》所寫的序言,由于梁啟超下筆不能自休,短短幾天,竟成數萬字之文,于是獨立成書,可以說這本書是梁啟超先生無心插柳的著作。通觀全書,不僅可以視之為一部論述清代“思想界之蛻變”的學術論著,也可言之為梁啟超個人的學術回憶錄。全書以梁啟超回憶的形式寫成,書中雖然有些偏頗之處,但此書涉及了考古學、地理學、金石學、哲學、經學、史學、文獻學、詩歌、歷法、數學、佛學、美術、水利等學術領域,而貫之以時代思潮興衰轉承的主線,可以說氣勢磅礴,思路明晰,一氣呵成,可稱之為“近代學術史上的一件珍品”。此書使我受益最深的是梁啟超所提出的研究學問所應具有的精神——善疑、求真、創獲。我僅從這六個字淺談一下我的感想。
一、善疑
梁啟超在書中寫道“可以知學問之價值,在善疑、在求真、在創獲。所謂研究精神,歸著于此點。”梁啟超將“善疑”視為研究學問的首要精神。他在書中高度評價了“善疑”的閻若璩和胡渭。梁啟超認為閻若璩攻《偽古文尚書》,漸開學者善疑之風。胡渭的《易圖明辨》,也觸及宋學主要根基,使宋學受到致命傷。由此可見,梁啟超極為贊賞這種“善疑”的精神。
梁啟超本人也是一個善疑的人。他不僅對古人的權威定論敢于提出質疑,而且對待自己的恩師也是如此。如梁啟超質疑其師康有為的治學方法,認為他過于重視主觀,而輕視客觀事實,而且不能擺脫依傍別人的風氣。在向西方學習的浪潮中,他更是反對其師的故步自封、僵化保守,而認為應當因時而變,最終導致師徒論見不合,分道揚鑣。
朱熹有言曰:“學貴在疑,大疑則大悟,小疑則小悟,不疑則不悟。”我們應該做到真正的善疑,能夠在常人不疑之處,提出深刻而正確的疑問。這對于治學者來說是一樁嚴格的考驗。它不僅需要嚴謹的學風,還要有較為深厚的知識積淀和高尚的學術道德。因此,這對初步踏入學術殿堂的人來說確實困難重重。但是學習是一個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充實自己,不斷的設疑、存疑、破疑,從而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二、求真
梁啟超在總結清代正統派學風特點的時候提出“凡立一義,必憑證據”“孤證不為定說”“隱匿證據或曲解證據,皆認為不德”“凡采用舊說,必明引之,剿說認為大不德”,這幾點都是在講“求真”的精神。他認為清代學者中,“求真”精神最好的踐行者就是戴震,“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是戴震踐行“求真”的最好說明。梁啟超認為,這種“求真”精神為我國古代書籍的輯佚、辨偽、整理、校勘等方面取得了對后世極為有用的成果,他高度贊揚了這種事實求是的治學精神。
古人治學如此,當今亦然。在當代,求真的治學精神仍然是每個學人都要遵守的準則,治學者只有求真、求實,其學術成果在本學術領域內才能經得起考驗和推敲,從而具有真正的學術價值。“求真”甚至被多所高校作為校訓中的一詞,然而頗有些諷刺意味的是當今高校中學術造假現象卻屢禁不止。學術上的造假如同假冒偽劣的商品,雖然不至于危害人的身體,但有悖于學術研究的求真精神,更重要的是從這種行為我們可以看到此類人學術道德的淪喪。
當代社會很浮躁,這種浮躁同時也滲透到了學術領域,在各種利益的驅使下甚至扭曲了真正的學術精神,但我們應當清楚,不論社會如何浮躁,“求真”的治學精神仍然需要我們每個人去支持和傳承,只有這種精神得到延續,學術才會得到真正的發展。
三、創獲
對于“創獲”,我想從兩方面來理解。
首先是“創”,即創造。對于清代學術啟蒙時期的代表人物顧炎武,梁啟超很是推崇。他認為顧炎武在學術史上最大的貢獻在于“建設研究之方”。梁啟超總結其方法,列舉有三,而首先就是“貴創”,即抱有實事求是的客觀精神,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不拘泥于成見,提出自己的學術思想。
其次是“獲”,即收獲,有所得。這里的'“獲”也許不僅僅單是自己有所得,也指令后人能有所得。這一點我們能從梁啟超提倡的經世致用觀點中看到。在書中梁啟超對于顧炎武等人重視“致用”的學術的態度給予了積極的贊揚。
經世致用的思想可謂影響深遠。鄧小平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其實也是經世致用的體現。但是不能否認,過于重視致用會有很多問題,梁啟超在書中就涉及了這個問題,他看到了學子之求學者,不以學問為目的而以為手段,其十之八 九,動機已不純潔,用為敲門磚,過時則拋之而已。
創獲精神對于當代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啟示,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創造性距很多學生還是比較遙遠,縱然是標明素質教育的當代,考分仍然是衡量一個學生是否能夠接受更好教育的重要標準,而分數高低則取決于與標準答案的相符程度,但是有些學科尤其是人文學科的答案并不具有唯一性,而標準答案卻是唯一的,這就在無形之中扼殺了學生的創造精神,因為那些考題不要求學生提出任何疑問,完全是一種灌輸性的、記憶性的知識,在這種狀態下,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就會有一定的困難,當我們的鄰國日本都頻頻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當中國的教育面對“錢學森之問”時,不管是教育管理者,還是從事基層教育的工作者,在面對這種尷尬的同時,是否能引起反思?
梁啟超在百年前提出的科學研究精神確實值得當代人去學習和思考,我們在折服于大師高超的學術水準之余,更應該深入的領會一代學術大家嚴謹的治學精神和良好的治學方法,只有這樣,才無愧于作為一個真正的史學后繼者。
《清代學術概論》讀后感 2
《清代學術概論》是近現代著名學者梁啟超先生撰寫的一部學術史著作,它不僅是一部關于清代學術發展脈絡的概述,也是理解中國近代思想變遷的重要參考。閱讀此書,可以深刻感受到梁啟超先生深厚的學識底蘊和敏銳的時代洞察力,對我個人而言,讀后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學術發展的宏觀視野:梁啟超以廣闊的學術視角,將清代學術置于歷史長河中考察,從明末清初的學風轉變,到乾嘉考據學的興盛,再到晚清今文經學與西學東漸的影響,系統地展現了清代學術的演變軌跡。這種跨越時空的敘述方式,讓我對清代學術的整體面貌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學術與時代背景的互動:書中特別強調了學術發展與社會政治、文化環境之間的密切聯系。例如,乾嘉時期的考據學興起,部分原因是對清初文字獄的避諱反應;而晚清時期,面對西方列強的壓力和內部危機,學術界開始積極尋求變革,引入西學。這種將學術置于具體歷史情境中的分析,讓我意識到學術不僅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時代精神的反映。
學者個性與學術創新:梁啟超在書中不僅關注學術流派的更迭,還生動描繪了諸多學者的個性特征及其對學術創新的貢獻。如顧炎武的`經世致用思想、戴震的考證嚴謹、康有為的今文經學改革等,這些學者的個體差異和創新精神,為清代學術增添了豐富多樣的色彩,也啟示了我在學習研究中應保持獨立思考,勇于探索未知領域的重要性。
反思與啟發:通過閱讀《清代學術概論》,我深刻體會到學術研究應當具備歷史意識和問題意識,不僅要追溯學術源流,更要關注其背后的社會動因和時代意義。同時,書中對中西文化交流的探討,也促使我思考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在尊重傳統的同時,開放包容地吸收外來文化精華,促進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清代學術概論》讀后感 3
《清代學術概論》是近現代著名學者梁啟超先生撰寫的一部學術史著作,它不僅是一部關于清代學術發展脈絡的概述,也是理解中國近代思想變遷的重要參考。閱讀此書,可以深刻感受到梁啟超先生廣博的學識與深邃的思想,以及他對清代學術研究的獨到見解。以下是對該書的一些讀后感想:
學術轉型的宏觀視角:梁啟超在書中將清代學術的發展劃分為啟蒙期、全盛期、蛻分期和衰落期,這一劃分不僅揭示了學術發展的內在規律,也反映了社會歷史變遷對學術的影響。通過這種宏觀的視角,讀者能夠更好地把握清代學術的整體趨勢和各個階段的特點。
經世致用的學術導向:書中特別強調了清代學術“經世致用”的特點,即學術研究緊密聯系實際,服務于國家治理和社會需要。這種導向不僅體現在考據學、理學等傳統學問中,也促進了實學、西學的興起,為后來的洋務運動、維新變法等社會變革提供了思想基礎。
中西文化交流的反思:梁啟超在書中對中西文化交融的探討,顯示了他作為近代知識分子的開闊視野。他既肯定了西學東漸對清代學術的沖擊與促進作用,也反思了盲目排斥或全盤西化的偏頗,提倡一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融合之道,這在當時具有重要的思想啟蒙意義。
學術大師的人格魅力:書中對顧炎武、黃宗羲、戴震、阮元等清代學術巨擘的介紹,不僅展現了他們的學術成就,更突顯了他們的人格魅力和治學精神。這些學者的嚴謹求實、勇于探索的'精神,對于今天的學術研究依然具有極大的啟發和激勵作用。
歷史的連續性與斷裂:《清代學術概論》還讓我們思考學術發展的連續性與斷裂問題。梁啟超指出,清代學術是在批判繼承明代學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時,鴉片戰爭后,西學的傳入又導致了學術傳統的重大變革,體現了學術發展中的繼承與創新、傳統與現代的張力。
【《清代學術概論》讀后感】相關文章:
經典清代詩詞(精選30首)05-23
藝術概論教案01-25
農學概論試題09-24
設計概論論文12-18
朱自清的著作概論01-08
朱自清代表作有哪些09-13
藝術概論試題及答案08-19
文學概論試題及答案06-29
大學《法學概論》試題05-09
經濟法概論試題《經濟法概論》模擬試題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