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呼蘭河傳》優秀讀后感2000字

時間:2021-07-29 10:11:40 讀后感 我要投稿

《呼蘭河傳》優秀讀后感2000字(通用5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呼蘭河傳》優秀讀后感2000字(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呼蘭河傳》優秀讀后感2000字(通用5篇)

  《呼蘭河傳》優秀讀后感2000字1

  美和追求美人類固有的天性,人們欣賞自然的美,創造生活的美。而作家藝術家們開墾出人類美的藝苑,以自己的才華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態的藝術之花,為人類生活增添無比絢麗的色彩。

  “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對《呼蘭河傳》這部作品的評價。這部書是著名女作家蕭紅后期的重要作品。在中國三十年代文壇上,年輕的女作家蕭紅以她清新自然的筆融描繪了東北邊陲小鎮呼蘭河的風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獨特的藝術個性,為世界文苑開出一朵美而不艷的奇葩。

  在這部溫婉如詩的小說里,蕭紅筆下的“我”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童,滿懷著對于廣闊世界的好奇和爛漫的童真,用一雙清澈的眼打量著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園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說的開篇,作者細細的描繪了小城呼蘭河的風俗人情,在她的眼里,這個小小的縣城里,有著心智未開的居民和鄉村應有的純凈生活,雖然不如大城市的繁華,但也別有一番風味。

  作者描寫童年時的愛玩的花園:花開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象飛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象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愿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他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我特別喜歡這一段,童話般的意境,詩意的語言,又簡單活潑,寫得多么好!

  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小團圓媳婦那一章,看得讓人透不過氣來!和蕭紅同樣大的一個女孩,也就12歲。12歲一個天真爛漫的年齡,本該在父母面前撒嬌,卻千里迢迢到這里當童養媳,因為活潑,不像媳婦,所以受到婆婆的打,叫她變得更懂事更聽話,這打持續一個冬天,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頓,有幾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幾回。我也用燒紅過的烙鐵烙她的腳心……”她婆婆這樣說,打她是為了讓她懂規矩!后來女孩子給他們折磨得快發瘋了,他們就聽跳大神的話請人給她洗熱水澡,滾水,昏過去用冷水澆醒再洗,洗了三回,就這樣活活把人折磨死了!愚昧,可悲!

  整篇小說樸素流暢,宛如你與作者在一個美麗的繁星當空的夜晚,聽她娓娓講述著呼蘭河—她美麗的家鄉。盡管凄婉,盡管優郁,卻仍然美麗得動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說更為誘人。

  看完這本書,我在想,每個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樣,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盡管那里充滿著無知、愚昧、苦難、悲涼,甚至絕望。但是她還是用最平和的語氣描述著一切,以一顆包容的心將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讓我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將來再來回味這份屬于自己的美好童年。

  今天我讀了一本叫《呼蘭河傳》的書,書里講了好多“我”和祖父有趣的故事,如果想知道就往下看吧。

  我記得有一段特別有趣,講了“我”在后園里摘了一束玫瑰,給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還說:“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聞見。”從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愛我。

  作者出生時祖父都已經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歲時,祖父快七十了,七十歲的祖父非常愛作者,他們爺倆在后園笑個不停。祖父的后園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樣,就怎么樣,一切都是自由的。

  書里講到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個大坑里淹死過人、豬、狗、貓、馬,那個大坑家家戶戶都知道,有的人說拆墻,有的人說種樹,就是沒有說把這個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樂的,也是寂寞的。她從小在后園里長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后園里一起玩,一起干活,作者和祖父時時刻刻在一起,童年充滿了快樂。

  文章中寫到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該是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而她卻早早的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媳,是多么的可憐!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我們的新社會,人們用知識變得智慧,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沒有男女的不平等,沒有可怕的戰爭。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時光總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顆善良、熱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這美好的時光吧!

  《呼蘭河傳》我讀完了,可我的思想還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

  《呼蘭河傳》優秀讀后感2000字2

  以冬天開始,以死亡結束,讓人不由自主地疑惑,這部以兒童視角來書寫童年往事的作品為什么會如此蒼涼?《呼蘭河傳》雖然是在以兒童的角度看世界,卻無時無刻不體現出一種強烈的女性立場與生命悲劇意識。

  首先,這部作品中蕭紅選擇了一種童年視角表現出一種對苦難的直視,尤其是女性的苦難,對女性坎坷遭遇的關注和同情。卑微的地位和無常的命運經常將一些作為弱者的女性推入絕境。這些加諸在女性身上的磨難多種多樣,而作品集中體現了三種,首先便是失子。像《呼蘭河傳》中的王寡婦,因為十月懷胎和生育的過程,無論孩子是男是女,女性都要比男性對孩子有更多的牽念,失子之痛成為了已為人母的女性的一種噩夢。其次還有受虐,無論是女兒還是媳婦,受虐的女性在作者筆下都是屢見不鮮的,就像妞兒玩久了就要被她父親毆打,然而可悲的是,雖然女性一生幾乎都要經歷一些殘暴的對待,在很多時候她們卻要把這些傳遞下去,所以才十二歲得團圓媳婦才到胡家就被婆婆的“下馬威”打的不成人形,在婆婆對道士的自白中可以看出她對團圓媳婦所謂的下馬威實際上是一種非人的折磨。這樣受虐的直接結果便是很多女性的非正常死亡,《呼蘭河傳》中團圓媳婦的死幾乎成了全書最喧鬧卻最悲哀的一個場景,在大家的圍觀之下,被開水燙得死去活來的小女孩不久便離開了人世,馮歪嘴子的媳婦由于長期的營養不良和痛苦的生產也是年紀輕輕就香消玉殞,然而“傳說上這樣的女人死了,大廟不收,小廟不留,是將要成為游魂的”。作者雖然以兒童的視角觀察世界,卻有意無意的聚焦在一代代女性所遭受的不平和苦痛,并加以毫不掩飾的呈現。

  其次,選擇這樣的兒童視角也體現出了一種對男權社會秩序的恐懼和回避。在《呼蘭河傳》中作者提到了自己與父親關系的疏離,在重男輕女的社會大風氣下,女兒總是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照顧。在《呼蘭河傳》中作者寫道,“正在這喊之間,父親一腳把我踢翻了,差點沒把我踢到灶口的火堆上去”。在作者的敘述中沒有流露過多的感情,然而最悲涼的地方正是對這樣不公平對待的習以為常與理所當然,在眾多親屬中小說中的“我”只和祖父親近,因為在祖父那里能感受到這個冷漠喧囂的社會中唯一的人性關懷。“走過院子,看到那垂落的夾竹桃,我默念著: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在類似這樣的語句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流露出對童年的留戀。對作者來說不只有自身經歷的一種關愛的殘缺,在看過那些關于女性的.人間慘劇,女性作為弱者所遭受的種種不幸之后,小說中的“我”總會不由自主的回避這種社會秩序。而作者選擇這樣的兒童視角也說明了對童年一種無憂無慮的心境的懷念,對這種社會文化形態的控訴與無奈。

  另外,這種對秩序的恐懼與回避直接導致了小說主人公的一種自我隔離,體現在作品中就是一種揮繞不去的孤獨感。一方面,缺乏應有的關愛,小說中作者并沒有記錄主人公與同齡玩伴自由自在的游戲,而是讓她們都呈現出一種孑然一身的孤獨狀態。雖然《呼蘭河傳》中的“我”經常賴在祖父身邊,但一旦缺少了祖父的陪伴“我”就會感到異常的寂寞無聊。作者反復寫道,“我家是荒涼的”,“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然而這樣的荒涼也存在于精神層面。

  蕭紅由于其早年失家、情路坎坷、病痛纏身的曲折命運和戰亂頻仍,顛沛流離的生活環境都使《呼蘭河傳》這部作品雖然采用童年視角,卻表達出無限蒼涼。在《呼蘭河傳》中不難發現,作者將在知敘事與限知敘事中自由轉換,由于《呼蘭河傳》是一篇自傳體小說,在這樣的全知視角與限知視角的轉換中可以發現體驗自我與回憶自我同時存在于作品之中,使兒童視角蒙上了更多的成熟色彩。《呼蘭河傳》無疑關注了更多更復雜的社會現象。小說中的“我”雖然年齡很小,卻對當地的婚喪嫁娶風俗禮節都了若指掌,蕭紅在作品中想要集中體現的是這個病態的民族和社會。作者將跳大繩說成這個地方精神上的盛舉并進行了詳盡的描述,在廟會上人們想拜娘娘廟卻一定要先拜拜老爺廟更表現出了一種在迷信思想中也無孔不入的男尊女卑的思維,還有放河燈,看大戲,對這種種現象的描寫都體現出作者站在女性立場上對這個病態社會的揭露與諷刺。

  “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么悲涼”,不同于一種溫馨童趣,蕭紅以兒童視角來書寫當年在呼蘭河城的生活卻像是一首余音繞梁的時代悲歌。究竟是怎樣莫測的命運,殘酷的生活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童年的腦海中使整部小說如此蒼涼?而在祖國的不知道多少個角落,曾經或是現在,那些貧苦的人們、弱勢的女性在生活中苦苦掙扎卻不自知。蕭紅自身的生命歷程仿佛也在詮釋著她筆下悲哀無奈的女性命運,但是她的人,她的作品卻超越了時代至今仍深深撞擊著人們的心靈。

  《呼蘭河傳》優秀讀后感2000字3

  有人說幸運的人,一生在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需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李玲老師,試圖通過蕭紅的《呼蘭河傳》來回答這個問題。

  蕭紅自傳體長篇小說《呼蘭河傳》,最終完成于1940年。這時蕭紅29歲,人在香港。1942年初,寫完這個小說一年多后,她就在香港去世了。呼蘭河本來是東北的一條大河,蕭紅用它來指稱自己的故鄉呼蘭縣城。現在呼蘭是哈爾濱的一個區,是大城市的一部分了,但是當年它不屬于城市,而是一個有著獨特鄉土風情的東北小鎮,與開放、摩登的“東方小巴黎”哈爾濱完全不一樣。《呼蘭河傳》是蕭紅在千里之外回望故鄉的作品。一個人“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時候對故鄉可能會有什么情感呢?

  思鄉是人類普遍的情感,但怎么思,卻各有各的不同。故鄉之所以與你血脈相連,就是因為它連接著你在那里的生活記憶。思故鄉,其實就是思你的過往生命。如果你當年在故鄉得到的是愛與溫暖,那么你的故鄉記憶自然就是暖色調的;如果你當年在故鄉受到的是迫害與歧視,那么你的故鄉記憶自然就是灰暗的。

  當然,人的經驗與情感往往沒有那么單一,你的記憶可能是溫馨與悲涼相交織的,那么故鄉在你筆下自然就是一半光明、一半灰暗。思故鄉,并不僅僅是思你的過往生命,而且還是思你的當下生活,思你的未來人生。如果我們現在的人生非常灰暗,那么,也許我們就需要借助過往故鄉記憶的明亮色彩來拯救自我,來照亮我們通往未來的道路,這樣,我們寫故鄉就有可能偏向選奇妙的事,寫完這個或溫馨或陰暗的故鄉記憶,我們現在的生命狀態就會被改變。過往的人生經歷、過往的情感記憶,被你的筆召喚出來,它就會變成你當下心靈的一部分。《呼蘭河傳》總共有八個部分。前面有七章,后面加一個小結。一、二兩章是對呼蘭河整體鄉土風情的描述,沒有固定的主人公,童年的“我”這個主人公也沒有出場。

  從第三章開始,小說的視角轉到了“我”家的后院,寫的就是主人公“我”的童年生活,以及“我”童年視野中所見到的“我”家院子中的人和事。我們現在來看蕭紅是如何回憶“我”的童年生活的。先提三個相關問題。第一個問題,“我”的童年生活主要在哪里展開?當然在“我”家的院子里,尤其集中在院內兩個地方:后花園和儲藏室。日后讓“我”魂牽夢繞的則是那個后花園。第二個問題,童年與“我”關系最密切的人是誰?是祖父!第三個問題,后花園這個核心地點和祖父這個核心人物,在“我”現在的回憶中是什么樣子的?是溫馨的還是悲涼的?與“我”現在的心靈有什么關系?我們帶著這第三個問題往下讀。先看蕭紅是怎么寫后花園的: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黃瓜愿意開一個黃花,就開一個黃花,愿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結,也沒有人問它。

  這里,動植物都擬人化了。花兒、小鳥、蟲子都變得有主觀意愿了。它們的主觀意愿有什么特點呢?都有生命不受壓制的特點,愛怎么樣就怎么樣,呈現出生命自由自在的特質。為什么會有這個特點呢?這個特點是從動植物自身的屬性里來的嗎?顯然不是。黃瓜開花后結果不結果,不存在它自己愿意不愿意的問題。黃瓜的生長遵循的是自然律,與自由意志毫無關系。這種自由自在的生命狀態,只能是來自作者的主觀心靈。蕭紅把自己關于生命自由的理想投注進自己的寫作對象了。古人早就說過:“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寓于海。”蕭紅把自己渴望自由的“情”和“意”投注到花鳥蟲身上了。黃瓜想結瓜就結瓜,不想結瓜就可以不結。這種藝術構思,顯然是一種童話思維。寫這樣的句子,蕭紅完全變成了一個純真的小女孩,沉醉到童話世界里去了。寫作時的蕭紅,放下成年人的理性思維,向童年在后花園中玩耍的那個小姑娘回歸,才會寫出這樣純真無染的句子。蕭紅的文學人格由此顯示出了她非常富有魅力的一面。我們不斷提到過去與現在的關系,那么,童年回憶所生成的溫馨的、本真的光芒,真的有足夠的力量去驅散一個歷盡滄桑的成年女性的生命荒涼嗎?

  我們來看這段話:呼蘭河這小城里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在埋著我的祖父。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七十了。我還沒有長到二十歲,祖父就七八十歲了。祖父一過了八十,祖父就死了。從前那后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我們從這段話中體會到的是什么心情?是悲涼,是傷感,對不對?此時,蕭紅歷盡了歲月的滄桑,而且有家不能歸。她把這種生命狀態比喻成“逃荒”,這真是有無限的悲涼啊!

  《呼蘭河傳》優秀讀后感2000字4

  其實在幾個月前曾和《呼蘭河傳》打過照面,也許當時的心情氛圍還不適合這本書,就與蕭紅擦肩而過。如今重新捧起這本書,已經一發不可收拾的喜歡上了書與蕭紅。

  該怎么說這本書的文風呢?清新雅麗,或冷靜清幽,亦或童趣自然?我覺得大概都不是,或都是。讀著讀著,常常會出現幻覺,覺得仿佛文字里有自己的影子,常有心有靈犀之感,同時竊喜自己并不孤獨。

  靜靜的歡愉,簡單的生活。

  祖父于蕭紅而言,是最親的情,是永恒的愛與樂。唯有祖父,總是不厭其煩的教她辨別谷子和狗尾草,雖然“我”總是敷衍著祖父。唯有祖父,總是做著同樣的惡作劇,摘帽——藏帽,惹得小孩子哈哈大笑。唯有祖父,會童趣地應答”我“的問題:為什么櫻桃樹不開花?“因為你嘴饞,他就不開花。唯有祖父,會被我惡作劇后,不僅不惱怒,反而笑得不能自已,看到祖父不笑了,我又“提醒”祖父,祖父又憋不住得大笑,就在這循環往復間,成了“我”與祖父最默契的言語。唯有祖父,一遍又一遍的擦拭著我捯飭出來的舊東西……后園是我與祖父的游樂場,更是我們的生命自由呼吸的棲息地。難怪蕭紅說:”我拉著祖父就到后園里去了,一到后園里,立刻就另是一個世界了。決不是那房子里的狹窄的世界,而是寬廣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遠,用手摸不到天空,而土地上所長的又是那么繁華,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覺得眼前鮮綠一片。”我與祖父,祖父與我,一高一矮,一老一小,就在那落日余暉中,在那簡樸后院里,吟著詩歌,說著家長里短,聊著花草樹木,望著變幻多端的火燒云,時光靜靜的,一切都那么恬淡自然。

  祖父帶給蕭紅的是兒童最需要的關注和陪伴,這永遠是她未來的人生波折中的精神慰藉,是她悲涼人生里的一抹暖陽。

  鮮活的場景,真實的回憶。

  翻著書,一步步走進蕭紅的回憶,讀著讀者,總是會心一笑,如此真實,如此貼切。我喜歡用手對著那白白透著花窗欞的紙窗捅幾個洞,若不加以阻止,必得挨著排給捅破,若有人招呼著我,我也得加速地搶著多捅幾個才能停止。這簡直把小孩子內心想法寫得淋漓盡致,這種加速搞破壞簡直就是常事,讓你不要扯草了,好吧,使勁兒扯幾根再離開;讓你不要看電視了,一定要把眼睛睜得大大的,像要把動畫片吸干似的。

  下雨了,別怕,設法鉆進缸子里去,頂著缸子走了幾步,天昏地暗,索性蹲在韭菜很厚的地方,坐在“小房子”里,坐累了,又變成行走的“小房子”……看到這里,我情不自禁笑了起來,雖然蕭紅沒有得到所有親人的關愛,但這種放養式的生活,也讓日后洋洋灑灑的筆墨中增添了多少自由,釋放了多少天性啊!

  獨特的視角,創意的想法。

  院子里總有些破敗的東西,打碎了的大缸,破了口的壇子,豬槽子,鐵犁頭,所以作者說“說也奇怪,我家里的東西都是成雙的。沒有單個的。鉆頭曬太陽,就有泥土來陪著。有破壇子,就有破大缸。有豬槽子就有鐵犁頭。像是它們都配了對,結了婚。而且各自都有新生命送到世界上來。比方缸子里的似魚非魚。大缸下邊的潮蟲,豬槽子上的蘑菇等等。”是啊,多有道理啊,那么不堪入目的殘垣,在作者筆下卻有了新的理解和生命!

  田地里,那些生生不息的植物,在作者眼里也如此個性。花開了,它醒了。蟲子叫了,它說話了。倭瓜愿意爬上架就上架,愿意爬上房就上房。黃瓜想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愿結黃瓜就結黃瓜,就是一個黃瓜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無所謂。多瀟灑啊,其實這倒映的是一位率直的作者,一個富有靈氣的蕭紅。

  落后的小鎮,不盡的凄涼。

  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么這么悲涼。

  就這么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道破了作者的深意,看似一個寧靜的小鎮,確是一個五臟俱全的小社會,里面有說不完的心酸,道不盡的惆悵,歸根結底在于人的貧窮與愚昧。跳大神、放河燈、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舍不得吃喝的人們,卻花錢給神鬼。最讓我難受的是團圓媳婦,多好一個姑娘,總是笑瞇瞇的,嫁入老胡家開始,就跌入了痛苦的深淵。為了好管,婆婆不盡的打呀、罵呀、燙呀……一到深夜,那凄慘的哭叫聲便開始了,不知這聲音傳到大家耳里,會不會揪呀揪的心疼?愚昧,讓如花似玉的姑娘失去了生命,像野草般,輕輕地來,輕輕地走,甚至沒有誰能為她說一句話。

  團圓媳婦的離開,會不會成為呼蘭河人心里的一滴淚,無時無刻叩問他們的靈魂?正如作者說:”人生為了什么,才有這凄涼的夜。”

  這本書里藏著明快的童年,卻無處不散發出凄涼的氣味,隱隱心痛……“那些字句,最平常不過,卻能在人心里一點一點蝕出一個大坑,令人空空落落地直想落淚……”

  《呼蘭河傳》優秀讀后感2000字5

  《呼蘭河傳》這本書,我最初非常喜歡,喚起了童年在小鎮的舊事,比如走街串巷賣小吃的,家家戶戶看火燒云的,佳節寺廟上香的,老老少少夏夜乘涼的……有種說不出的親切與溫馨感覺。可讀到后來卻愈發感到悲涼,不禁讓我想起讀過的一則夜鶯與玫瑰的故事:夜鶯欣賞于一青年愛情的偉大,甘心用自己的鮮血浸染玫瑰樹,在月色里用歌聲使紅玫瑰誕生來使青年與他的愛人能夠跳一支舞。然而當青年拿著那朵用生命與歌聲換來的紅玫瑰給他的愛人時,女郎卻說花配不上自己的衣服,比不上大臣送的珠寶首飾。一怒之下的青年將玫瑰丟棄,一個車輪便將它碾過。我不知道為何會聯想到這個絕美又哀婉的故事,大抵是因為生命的熾烈,無論是夜鶯還是人,生命本身就蘊含著希望,美好,然而也暗藏著死亡,帶來苦痛,意外與悲傷。《呼蘭河傳》里的人物生來平平靜靜,死了也平平靜靜,“一年四季,春暖花開、秋雨、冬雪,也不過是隨著季節穿起棉衣來,脫下單衣去地過著。生老病死也都是一聲不響地默默地辦理。”但,我相信他們都曾向往著幸福,雖然幸福的念想總化為絕望的泡沫。

  凄涼之歌——王寡婦

  王寡婦的獨子到河邊去洗澡,掉河淹死了,從此以后她就瘋了,但她卻仍曉得賣豆芽過活。偶爾在廟臺上狂哭一場引起鄰人街坊們的同情,不過為時甚短因為人們看得多聽得多不以為奇或者認為“人間苦難的人多著呢”。我感到凄涼的不僅在于王寡婦遭遇的悲慘,也在于鄰人街坊們“三分鐘熱度”的惻隱之心。雖然尚可理解,畢竟在當今社會一個人的凄慘事件轟動一時被各大媒體咬住不放爆炒熱賣,然后隨著時間推移悲傷會淡忘,同情心些許會泛濫最后開始懷疑事件的真實性都已經司空見慣,但我想說的是無論何時,請心懷一顆慈悲之心,悲憫天下不幸之人,你可以不施以援手,但也請不嘲笑諷刺,更不要懷疑他們。或許有些事情是假,但若非有難處誰會編造傷疤用眼淚賺的同情與金錢?請用你的真心去接受他們的傷痛或者不同之處。凄涼之外我還感受到生活的無奈,王寡婦死了獨子后仍然是平平靜靜地活著,哭過后也是如此。她將難過埋在心底,偶爾情緒失控大哭一場又是明天,生活的馬車缺了誰照常運行,唯一做到的只能是向生活妥協,過好平淡的每一天。

  希望之光——扎彩鋪

  中國自古就流傳著“陰間”“陰曹地府”“地獄”等說法。人死后,靈魂進入陰間,陽間的親人怕他沒有房子住、沒有衣裳穿、沒有馬騎。活著的人就為他做了這么一套,用火燒了,到地府樣樣皆有。其實,這是活著的人的一種期盼向往,活著的時候做牛做馬,死后也希望像人間的老爺般有人伺候,能夠吃飽穿暖。扎彩鋪就是呼蘭河人的心愿寄托,是生活下去的精神動力,是希望之光。即使在現在看來這希望之光有種深深的絕望,是最無奈的精神支柱,甚至會說是奴役勞動人民的精神鴉片,然而沒有了這希望之光,心靈就得不到一絲的寬慰。就像現在佳節給祖宗上

  墳一樣,我們跪在墳前,雙手合十,默念愿望,虔誠莊重的模樣。只說,心誠則靈。

  脆弱之花——小團圓媳婦

  《呼蘭河傳》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團圓媳婦。她臉長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辮子快到膝蓋,不是一個媳婦,而是一個姑娘。眼前仿佛就出現了一個典型農村小女孩的形象,給人天真活潑之感。但村里的人卻說她不害怕羞不像個團圓媳婦、大模大樣的,兩個眼睛咕嚕咕嚕的轉。想來,她定是個聰明機靈的女孩,可在那時的舊社會,卻只遭來毒打。她具有反抗精神“你擰她的大腿,她咬你;再不然,她就說她回家。”而她的婆婆對她的生病卻不歸咎于自己的毒打,反而找各種偏方,比如跳大神,吃全毛的雞,扎谷草人等。最后竟然在眾人面前脫光她的衣服把她放在滾燙的熱水缸中。文章中的“我”這個小孩都能輕易看出小團圓媳婦的病結,但所謂的熱心幫助的大人采取的方法令人心驚。一方面或許是封建倫理的束縛,一方面或許也是科學知識的缺乏。這場悲劇以小團圓媳婦的死收尾,早已在意料之中。但更讓我心寒的不是那些“熱心幫助”的人,而是那些看笑話,湊熱鬧的人。不禁讓我想起魯迅先生曾目睹中國人圍觀日本人殺中國人,甚至有拍手叫好的。貌似魯迅先生曾批判這為國民的劣根性,麻木,軟弱,渾渾噩噩。國民的劣根性難除,國家富強就尚遠,唯一可做的就是愛國,無論何時用愛國之心愛人民之心落到實處,做切實可行,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用一副討厭的嘴臉嬉笑叫好。

  《呼蘭河傳》這本書有與外祖父在后花園嬉鬧的無憂無慮生活的童年歡樂,自我認為更多的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人性的弱點,還有封建社會生活的悲涼,她以兒童的視角寫出凄涼的故事,凄涼的人物,像那句話說的“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么這么悲涼。”但這些悲涼之事并不只在過去,也有在現代,這些才顯得愈發的重要,因為它們的解決推動著時代前進的步伐,讓未來沒有絆腳石,思想的前進才是社會前進的前提。

【《呼蘭河傳》優秀讀后感2000字(通用5篇)】相關文章:

呼蘭河傳讀后感通用15篇01-31

《呼蘭河傳》段落摘抄10-20

《呼蘭河傳》讀后感范文15篇02-08

呼蘭河傳讀后感(匯編15篇)02-04

蕭紅小說《呼蘭河傳》讀后感范文03-16

《呼蘭河傳》的好詞好句12-10

呼蘭河傳好詞好句摘抄12-06

高一呼蘭河傳讀后感作文范文01-25

讀《呼蘭河傳》有感_550字01-22

呼蘭河傳學生讀書筆記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