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曾國藩領導策略有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體會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曾國藩領導策略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放假后從學校圖書館借來了一本書——《曾國藩領導策略》。讀完后發現曾國藩不但領導下屬有方,對育人也有其獨到之處,從中也學了些皮毛。
第一,諄諄善誘。曾國藩是一位杰出的培訓大師,辦團練之初,對于如何調教好一幫手上長滿老繭的農民,他很是動了一番腦筋。
當時的清朝正規部隊——綠營的士兵嬌生慣養,軍紀極差,對百姓強搶強要,自然得不到百姓支持,結果被太平軍打得落花流水。如何培訓好這幫農民兄弟而不至于重蹈綠營覆轍呢?他親自填寫了《愛民歌》:“三軍個個仔細聽,行軍先要愛百姓。賊匪害了百姓們,全靠官兵來救人。第一扎營莫偷懶,莫走人家取門板;第二行路要端詳,夜夜總要支帳房;第三號令要嚴明,兵勇不許亂出營。軍士與民如一家,千萬不可欺負他。”整篇《愛民歌》通俗易懂,沒有什么深奧的大道理,都是平時行軍、扎營、打仗的一些注意事項,農民兄弟一看就明白,也樂意接受。
第二,不厭其煩。曾國藩在興辦團練時每天士兵早操他都要親自訓話,對一些簡單的軍紀軍規反復講解,不厭其煩,直到士兵養成良好的習慣。
一部《曾國藩家書》沒講什么大道理,實際上是曾國藩在教家人、部屬、學生如何做人做事,其內容無所不包:如何走路、寫字、讀書,不早婚,不坐轎,新屋落成不準寫侯府或相府字樣,兒媳婦及女兒每月要做多少針線活,女兒婚后不準長住娘家,老家的丫環長大了要嫁出去等等,指導得細致入微、很繁瑣。通過不厭其煩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方法,曾國藩除了帶出一大幫部屬、學生成為總督、巡撫、將軍外,在家教方面也無人能及。曾氏一門自曾國藩至今已有七八代人,代代秉承其家教,均有大才。
第三,因材施教。曾國藩教育農民:好好打仗,打贏了就會有錢,回家可以當地主;他教育讀書人:好好打仗,打贏了就可以做官,可以光宗耀祖。
曾國藩的“因材施教”符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認為:每個人都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是最高需求,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自我實現目標。曾國藩識別了農民和讀書人不同的自我實現目標,并將他們的自我實現目標與湘軍的'團隊目標結合在一起,對他們分別進行最有效的激勵教育。這樣,農民和讀書人這兩個素質和能力結構完全不同的群體就同樣愿意拼命為曾國藩打仗。
第四,以身作則,榜樣教育。曾國藩認為“天下唯有恒字是第一美德”,他本人就是恒的榜樣,他寫日記堅持了幾十年,直到斷氣那天還寫有日記。
曾國藩教人要勤奮,認為“即令世運艱屯,而一家之中,勤則興,懶則敗”。他本人就是勤奮的榜樣,每天除了處理繁雜的公務,要寫日記,還要至少讀10頁史書,平均兩天寫一封書信,利用戰爭余暇他還寫出了多本學術著作。
曾國藩教人要儉樸,認為“士農工商,勤苦節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他本人也是儉樸的榜樣。他當總督后還穿粗布衣,吃飯每餐不重葷,最多4個菜,讀書用的竹書箱也一直用到總督府。
曾國藩身邊的部屬、學生、幕僚耳濡目染后,自然有樣學樣。曾國藩所處的晚清是一個政治黑暗、軍隊腐敗、社會風氣很差的時代,通過他的言傳身教,三四十年間官場及民間一改頹靡風氣,居然形成了中興之象。所以,有史家說曾國藩使晚清延長了60年壽命。
以身作則,道理非常簡單,但要做到并且堅持一生,卻是極大的難事。因為一個人最大的困難永遠來源于對自己的否定和突破。
【讀曾國藩領導策略有感】相關文章:
讀《中庸》有感02-09
讀兒子有感01-23
讀《前倨后恭》有感01-22
讀《童年》有感12-08
讀林清玄有感12-14
讀《寓言》有感01-21
讀《老舍》有感02-20
讀《李白》有感06-25
讀蝶戀花有感09-28
讀張愛玲有感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