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學》讀后感(通用22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兒童心理學》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 篇1
關于教育的三個常規問題,我想教師重在思考怎么教的問題。因為,教什么的問題有課程綱要和教材的明示,為什么教的問題那是職業的使命,為國家培養建設人才,滿足社會需要,只有這怎么教的問題,才是職業化、專業化的根本所在。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怎么學,怎么學得更好,是教育研究和行動的出發點和主要依據。其中,如何抓住教育契機,就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而不讓孩子錯過教育良機,又是一個十分嚴肅的命題。
邊玉芳等人編著的兒童心理學中,列舉了許多中外今昔的`經典實驗,從實踐到應用分析,我感受到教育契機十分重要,許多例證都指出了一個大略的時段(年齡段),顯得有些宏觀,談到的啟示和建議也較抽象。者能夠提醒讀者,啟發思考,引發相關聯想,從而指導和影響實際。那么,陷于日常瑣碎事務中的教師,在教育工作中,能否達到要求,積極抓住契機給予適當的反應施教,很耐人琢磨。
首先,教育肯定存在教育契機的問題,其中不乏實例,教師也都認可,不必贅述。
其次,教育契機是否要激發創造,自然是應該的。只是,教師積極自主地引發教育良機是上策。這是責任所在。該如何創造教育契機呢?如果能夠把創造契機和實施教育并行同時完成,肯定是上上策。更多的時候,我們是要有意無痕地創造,然后在水到渠成時引導學生達到我們的教育目標。所以,教育契機的出現,看似偶然,也是必然的。這樣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能夠順應并接納對方的終極的或階段性的狀態。如果要向下猛藥,那有風險,要慎之又慎。我認為,“塑造”如此,“矯正”亦如此。例如矯枉過正的策略,最好作為創造契機的策略,而不好作為矯正的辦法。因為,給教育對象一個心理上的舒緩的過渡階段,是以人為本,否則容易出現逆反的現象。
當然,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怎樣抓住契機施教。最好的辦法和途徑是教育對象能夠自我教育,其次是同伴互助,再次是師長引導,在活動中實現教育目標。
盡管兒童心理學一書談得更多的是兒童的教育,其實有許多觀點和策略也適合青少年。本文前半部分好像主要針對德育方面,其實教學方面也同樣存在契機問題。在每節課、每周教學安排中都有教育契機問題要解決。在聽課時,常有這里的異議。他或她怎么不這樣說呢?要是那句話能夠這樣說多好,那樣教學情境肯定就又是一番模樣,效果會大不一樣的。如此之類,遺憾多多。排除其中個人風格的原因,其實這里有許多遺憾,都是身在其中的授課人沒有抓住教育良機的遺憾。
那么,如何處理才能夠避免或者少些遺憾呢?教師加強學習,多反思多實踐,做有心人,在相互學習中不斷積累教育智慧,提高專業化水平,是正確的道路。學會創造良機,抓準契機施教,是其中重要的內容。這一直是衡量一個教師是否優秀的重要指標。
別讓孩子錯過受教育的良機,是責任,是使命。我們要努力提高相關專業技能,不辭使命,加強自主實踐研究十分重要,這是可以自己獨立去做的一件事情,得來也比較實在。加強教學反思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 篇2
一、讀懂幼兒行為背后的心理原因
任何一個孩子,他的任何一種言行,你再無法理解,他的背后必定存在某種原因。隔壁班上有這么一個孩子,每到中午明明就故意發出各種怪聲,在老師多次的說教下他還是屢犯不改,我總覺得他的這種故意搗蛋行為和他的家庭有關。經過多次和他接觸后,我問他為什么午睡的時候總是發出怪聲呢?他說:“睡不著。”“為什么睡不著呢?”他哭喪著說“我想媽媽了,媽媽不要我了,老師也不喜歡我。”后來我了解到,他是一個離異家庭的孩子,從小缺乏母愛,幼兒階段的安全依戀沒有得到滿足,試圖通過發出怪聲這種行為來緩解內心的焦慮、不安,并引起他人對他的關注。對于這樣的幼兒,教師投入必須更多的關愛,讓他感受到母親的溫暖。
通過此案例可知,在教育崗位上,兒童心理學是一門極其重要的學科,教師對幼兒行為的理解、評價,教學活動的開展,都應該建立在兒童心理發展規律、以及水平的基礎上。但是,在我從業的過程中,正真能把兒童心理學運用到兒童的學習生活中的教師還是有所欠缺的。孩子在生活、學習中存在的一些現象諸如:破壞性行為、注意力分散、遺尿等現象,我們不能簡單地從表面來分析孩子身上存在著哪些問題,因為這些問題的本源來自于孩子的心理問題。所以,作為一個教師,一定要尊重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切忌脫離幼兒的發展規律而進行施教,只有建立在幼兒心理發展特點上的教育才是正真適宜兒童的教育。讀完皮亞杰的《兒童心理學》,我更加認識到了兒童心理學的重要性。
二、尊重兒童的'發展規律
皮亞杰是瑞士杰出的心理學家,也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他在《兒童心理學》中提出了兒童發展的認知要經歷的四個階段,分別是:感覺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和形式運算階段(7歲以上)。通過以上的四個階段,兒童從最初的反射性探索行為的小嬰兒逐漸成長為具體的的、符合邏輯思維的成人。兒童只有在前一階段完成的基礎上,才能開始后一階段的學習。兒童應當順著這四個階段的順序發展自己的認知能力。
1、象征性思考階段(2~4歲)
這一階段的幼兒主要是運用象征符號進行思考,主要特征就是象征性游戲,如娃娃家等。在這類游戲中,幼兒能通過一些代替物進行思考,如把洋娃娃當做是自己的小寶寶,把放了泥土的水當做是咖啡、把繩子當成是自己的尾巴等等,幼兒的思維已經超越了當前的實際情況。在此類游戲活動中兒童的想象力、語言能力、社會性都都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2、直覺思維階段(4~7歲)
這一階段的幼兒主要是通過對具體事物的直觀感受來學習的,如客觀事物的形狀、大小、輕重、顏色等,但是還不能進行抽象的概括、歸類。根據皮亞杰的研究,在這一階段的幼兒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思維泛靈論,物質不守恒,把不在眼前的說成是看到的,把不存在的說成的是經歷過的。比如:今天老師打我了、我們學校里的大樓要倒下來了、我家里有一艘很大的飛船、小紅花傷心地哭了等,現實是老師輕輕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以引起他的注意力、幼兒園里的教學樓在加固、游戲的時候用積木搭了一架飛機、早上老師給小紅花澆了水。
三、在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進行施教
1、在幼兒成熟的基礎上開展教育
成熟主要是指幼兒大腦神經的發育程度。皮亞杰認為,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是建立在幼兒成熟的基礎上的,幼兒能否完成某項任務,還要看幼兒的成熟度,美國心理學家格賽爾的雙生子爬梯實驗同樣也證明了成熟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我也深刻地體會到了成熟的重要性。在大班上半學期的數學活動課上,我教孩子們認識數字5、6,我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5個或者是6個蘋果,基本上每一個孩子都能用小手指指著蘋果正確數完,但是當我最后問孩子你數到有幾個蘋果的時候,他們像猜謎語般地回答我有8個、4個、9個等等。這個現象在大班上學期的幼兒中普遍存在著,這些孩子他們只是會機械地數數,還沒有達到理解數的含義的水平階段。此外,現在社會上開設的很多的幼小銜接的補習班,教授幼兒拼音、漢字,甚至有些教英文的,這些現象嚴重超出幼兒的成熟水平,拔苗助長是不科學的。
2、取材于幼兒的經驗
皮亞杰提出,經驗是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獲得的,隨著新的經驗不斷地獲得,幼兒的認知結構不斷重組、完善,美國教育家杜威也強調了經驗的重要性,他認為,幼兒的課程應當以幼兒從環境中自己探索得來的經驗為主,只有取之于幼兒生活經驗的,才是幼兒感興趣的、真正適宜幼兒的。此外,《綱要》和《指南》中也提出了教學內容一定要貼切幼兒的生活經驗。因此,經驗是幼兒心理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兒童對源自于自己生活經驗的的教學內容更感興趣,注意力也集中,他們能七嘴八舌地說出很多讓你出乎意料的事情來,如:秋天里的樹葉、可愛的小螞蟻、種子發芽啦等等。相反的,當我給他們講郵票的來歷、古代的通信方式等,孩子們根本就不喜歡聽。
3、不可忽視的社會環境
幼兒不僅需要從環境中獲得經驗,也需要社會交往。社會交往中的規則、文化、語言、數學等加速著幼兒的認知發展。正確的、適宜的社會經驗加速幼兒的發展,不正確的、不適宜的社會經驗會阻礙幼兒的認知發展。班上有一個叫小夕的幼兒,她的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較差的,活動中我向她提問的時候,她總是支支吾吾地不敢說什么,非常緊張。經過了解,原來是因為她體質比較弱的原因,她媽媽從小把她關在家里不讓她出去。后來通過和她媽媽的溝通,讓她了解了孩子社會交往的重要性。
作為教師,要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自我發展的本能,對于幼兒的教育,一定要在熟知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進行,才能真正明白幼兒需要的是什么!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 篇3
作為小學教師,了解兒童心理是非常必要的。兒童是人生起點時期,是一個生機勃勃,充滿生命力的時期,也是人類個體心理發生發展、撒播智慧種子的播種季節。我細細品讀了朱智賢的《兒童心理學》一書。書中非常細化地從各個部分對兒童心理學進行了研究和分析,使我更加清晰地了解兒童。
我在讀完以后有這樣的認識:
第一,教師只有認真學習教育心理學,才能知道作為一位人民教師,必須具備哪些優秀的心理品質,從而自覺地培養這些心理品質。
第二,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只有學習了教育心理學,才能系統而全面地掌握學生認識過程的規律和年齡特征,才能選擇適當的教材,采取相應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品德。
學習過教育心理學的教師,就能夠掌握學生品德形成的規律,及在各種因素影響下形成的心理特點;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學地總結教育經驗,我覺得這也是第一點的基礎,是為提高教學質量作準備的。
通過這次讀書,讓我想到了我現在教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鮮活的個體,每個人的性格都有巨大的差異。而一些所謂的讓我們感到頭痛的孩子,我現在也能上升到科學的理論的層面來理解他們的.所作所為。他們現在的一切的不良后果,都不是一朝一夕他們自身愿意形成的,他們都是經歷了無數的,長期的多方面的影響才鑄就了今天的他們。
所以要想幫助這些孩子,我們不能一味的批評教育,讓他們改正他們所謂的缺點,而是要真正的索根求源,找到問題的真正的癥結所在,再試著慢慢幫助他們克服那一系列的問題。教育的道路雖然漫長而艱苦,但我更加堅定而且明確了方向。下面我談一下我的感觸。
有些兒童對學校生活的向往,常常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由于學校的外表現象的吸引。例如,學校的校舍、桌椅、墻上的圖畫、很多同學在一起等等。有些兒童不能或不愿按老師的指示進行學習,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或粗枝大葉地去完成。對于在學習態度上還沒有準備好的兒童,教師應該采取積極的辦法由系統地來進行必要的教育工作。例如,用具體的范例來鼓勵兒童學習,啟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兒童參加班上的共同活動,培養他們按照教師的指示進行工作愿望,教會他們把學習和游戲區別開來,在學習時專心學習。
書中讓我明白了“建立關系”的重要性。在我以前的觀念里,好像只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了才會建立所謂的關系。其實與他人建立關系是兒童期最關鍵的任務之一,也是最早的任務之一,理解關系的形成是理解兒童發展的根本。而兒童關系的最初依賴于家庭關系,家庭作為一個系統不僅僅是它的組成部分的總和,而且是一個憑借自己本身的資格而存在的有活力的實體。影響兒童適應的是家庭的功能,而不是家庭結構,撫養環境的質量才是最具決定性的,最持久的影響。
兒童的發展是在人際關系的環境中發生的,關系主要是在家庭的環境中出現的,人際關系的質量決定了適應。從出生開始,兒童就預先被適應成要與他人形成關系。依戀關系在嬰兒期出現,在隨后的幾年里從反射式的行為模式發展的高度選擇性的,有計劃的和靈活的反應系統。發展與同伴形成的關系也很重要,但是這和與父母的關系不一樣。與其他兒童的交往幫助學得許多社會技巧,幫助形成兒童的社會身份,同伴合作也能促進智力發展,被排斥的兒童尤其有以后出現心理問題的危險。
書里特別強調兒童的情緒發展。情緒并不完全是消極的東西,它被認為對社會適應有幫助,更重要的是,它在人際關系中起重要的作用。情緒有生理基礎,是人類的天賦的一部分。新生兒就是通過情緒來滿足自己生理上的需求。讓兒童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是相當重要的,若不能習得這種技能會給他以后的社會生活帶來災難性的后果。這個能力的發展就是將看護人的外在控制轉移為孩子的自我控制,這個過程要持續整個兒童期,并且涉及到學習許多調節自我情緒及其表達的策略。
總之,《兒童心理學》這本書讓我更進一步了解到兒童一些心理行為偏差,也讓我結合班里個別學生的情況,有針對性的加以指導和教育。這樣一本好書,對我們教育工作者非常有幫助,我會在今后的教學生涯中,經常拜讀它,研磨它,用心理學的理論來指導我的教學之路。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 篇4
真沒有靜下心來好好讀過教育類的著作。在校長的推薦下,我選擇了一本朱智賢的《兒童心理學》閱讀。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意識到,了解兒童心理發展狀況,掌握兒童的心理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有多么重要。我多年從事的是低年級的音樂教學,所以我對學齡初期兒童的心理發展十分感興趣,我便重點學習了這一章節。
在課堂上,低年級的學生的注意力是最難掌握的。所以我們要先了解一下學齡初期這些孩子的注意力發展的特點,即:無意注意已經有很好的發展,有意注意還在逐步形成中。具體來說就是:
一、在教學影響下,兒童的有意注意正在開始發展,而無意注意仍起著重要作用。
二、在教學影響下,兒童對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發展,而具體的、直觀的事物在引起兒童的注意上,仍然起著重大的作用。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就該分別好好研究如何利用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這兩個方面來提高學習質量,發展兒童智力。首先,如何利用兒童的無意注意:
1、應該充分利用兒童的學習興趣。
2、應該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觀性。
3、應該利用兒童的情緒態度。
4、要積極防止可以分散兒童注意的因素。
另外,大力培養兒童的有意注意是必要的:
1、發展兒童對學習的自覺的責任感,在發展兒童有意注意上具有重大意義。
2、把有意注意發展為“有意后注意”,是保持和鞏固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
通過學習,我認識到,小孩子的有意注意的時間非常有限,當他們的有意注意的時間過了的時候就必須要運用直觀性強的,有圖案的有趣味語言的教材,或者是其他方法來引起兒童的無意注意調節學生的學習情緒。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的起著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這兩種注意必須有節奏地交替進行。抓住學生的有意注意來學習困難的課業或者講解教材的主要部分,在學生緊張的努力學習之后再用學生的無意注意完成輕松的環節,這以后還會成功地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
但是,如果過分偏向哪種注意力就會給教學效果打折扣。如果過分親睞無意注意,一味地為學生的興趣,為課堂的熱鬧,為活動而活動,為滿足學生成就感而過分降低學習難度,那么學生的能力肯定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時也可能會阻礙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力的發展。反之,如果過分強調學生有意注意,在教學模式上嚴謹再嚴謹,教學程度上難上加難,那么高強的壓力會給學生帶來逆反的情緒,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中一定要掌握好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使用的“度”的問題。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 篇5
在教育與發展的關系中,如何發揮教育的主導作用?這涉及到教育要求的準度問題,朱智賢教授提出:只有那些高于兒童原有水平,經過他們的主觀努力后才能達到的要求,才是最合適的要求。
是的,任何事和物都有一個度的問題。做一件衣服要掌握好尺度,做飯要把握好火候,一個人不能太老實,但一個人也不能太精明……這里我想說一說關于教師提問的“度”。提問的“度”有好多,如亮度、梯度、新度……但我認為提出問題的難度最重要。提出問題的難度合適,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燃起學生的思維火花,調動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如何把握好問題提出的難度呢?下面來談一談我的看法。
一、了解學生,把握學生真實的學習起點
布魯姆曾經說過,對教學影響最大的是學生已有的知識。把握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應該是我們教學的`起點。在設計問題時,認真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是必須的,但分析學生,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也是不容忽視的。如果學生在上課之前已經掌握了新課的知識,教師還在不停的問這問那,強迫他們從“零”開始學習,這樣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就會大大降低。
還清楚的記得我在教學4的分與合時,利用了教材的主題圖,讓學生操作小棒自己得出4的分與合,我想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口一定學習很熱情,但面對我的提問,他們總是帶著懶洋洋的,不屑一顧的表情。課后經過了解,他們在幼兒園已經滲透了,怪不得他們上課時提不起勁。
二、問題難度要適度,不可太小或太大
我們以學生的學習起點為參照物,那在提問時就要和這個參照物保持相對適宜的“距離”。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一個人面臨問題情景時,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當問題解決錯誤或失敗時會引起苦惱,可能阻礙進一步的智力活動;當解決的問題得到肯定,就會產生喜悅和自豪感,這種積極的情感能夠激勵人完成更艱難更復雜的任務。
因此,如果問題的難度太小,就不能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學生不會好好的去思考,久而久之學生將養成懶于獨立思考的習慣,這樣無論對學生的成長,還是老師的教學都是極為不利的;問題的難度太大,學生會感覺高不可攀,產生畏懼心理,這樣的課堂提問就像花瓶一樣,只是一種擺設,只能成為教師的“個人專利”,只會打擊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讓他們失去信心;只有問題難度適宜的,使學生經過一番努力后,“跳一跳摘到桃子”,這樣學生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的信心,以更飽滿的精神投入到以后的學習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更好的把握問題的難度,還需要我們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的進行嘗試和研究。同仁們,好好加油吧!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 篇6
小學生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在本階段內,兒童的認知結構由前運算階段的表象圖式演化為運算圖式。具體運算思維的特點:具有守恒性、脫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亞杰認為,該時期的心理操作著眼于抽象概念,屬于運算性(邏輯性)的,但思維活動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持。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這就構成了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與數學的抽象性之間的矛盾。特別是低年級小學生,由于其生理、心理上仍處于不成熟時期,對于相對抽象的數學問題,僅僅用形象的思維方式并不能完全解決抽象特別是稍微復雜一些的數學問題,并且,由于其他學科,特別語言的理解障礙,使得他們在理解數學問題時更難以恰當到位。有時他們只依靠某些簡單的關鍵詞匯理解或解決問題,但這并不能幫助他們完全理解抽象的數學現象。
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老師恰當地運用某些方法和工具如學具、教具與及適當的語言鼓勵等都能比較好地引導小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轉變為抽象思維。解決這一矛盾的方法之一就是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能有效地實現由具體形象向抽象思維的過渡。由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兼備,恰當地運用,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解決了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知識,從而有效地實現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
例如在“平移和旋轉”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很好地理解平移和旋轉這兩種運動方式,多媒體動畫出示游樂園的一角:摩天輪、轉轉椅、纜車、大風車、小火車等的運動,學生一邊觀看屏幕一邊用手勢表示這些物體的運動方式,并根據運動方式分類。學生在直觀形象的感知以及親身的體驗中,理解和掌握了物體的兩種運動方式:平移和旋轉。
再如:在教學“千克”和“克”、“米”和“厘米”等較小的重量長度單位時,可先用讓學生稱、掂、量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礎上利用已有的概念,用思維的形式建立起“噸”、“千米”等較大的新的重量、長度單位的`概念。通過具體的計算,引進運算定律;通過教具、實物的演示,引入幾何概念。概念的引入方式是概念教學的關鍵一步,這一步做得如何,將直接關系到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小學生掌握概念,是一個主動而復雜的認知過程,只有為他們提供豐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通過直觀教學,才能逐步抽象,內化成概念。?
我們通過形象操作、感受,直觀地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符合“感知——表象——概念”的兒童認識規律。這樣可以使學生直觀形象地感知數學的基本概念,并在大腦中逐漸形成具體而形象概念并向抽象的數學概念轉換,從事物的表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質特征,促進學生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的方向協調發展。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 篇7
作者是英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謝弗兒童心理學對兒童心理學這門學科現有的發現和成果做了一個介紹和總結,回答了近些年來家長、老師和社會都廣泛關注的兒童成長方面的問題。比如,有沒有一些正確的撫養孩子的方法,如何充分挖掘孩子的潛能,孩子的哪些問題是家長和老師需要了解和矯正的,兒童每天應該看多長時間的電視,能夠從兒童期的行為預測長大后的智力嗎,等等。兒童心理學的語言淺顯易懂,深入淺出。無論是選修心理學課程的學生,還是各級教育工作者,或者是想知道孩子為什么不高興了的家長,都會發現兒童心理學不僅有用,而且有趣。兒童令人著迷,兒童非常重要。這兩個非常好的理由使我們想對兒童了解得更多一些。兒童令人著迷是因為他們和成年人既相似又不同一方面,他們明顯有潛力發展出成熟個體才具有的各種能力另一方面,他們具有只在他們那個年齡段特有的能力和要求,需要我們去承認、去尊重,也需要我們去關注。兒童令人著迷還因為兒童期的本質就是發展變化。觀察新生兒長大成幼兒,再一步步長成學齡前兒童、學齡兒童和少年、青年,試圖解釋這些變化中暗藏的各種機制,這不僅吸引人的智力工作,而且能滿足感情上的需要。
早期經驗對心理有不可挽回的影響嗎我們在何種程度上是被遺傳因素塑造的為什么一些兒童比另一些兒童更早地獲得語言能力離婚對各個年齡段的孩子有什么樣的影響呢有最理想的方法幫助兒童學習解決問題的技能嗎哪怕僅僅是為了滿足我們的好奇心,我們也希望回答這些問題,以及其他很多在日常撫養和教育中產生的問題。兒童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社會的未來取決于我們怎樣帶大和教育下一代。這樣,又有許多問題產生了。是否存在著某些正確的撫養孩子的方法,可以幫助他們充分挖掘潛能呢有哪些冒險的因素是我們需要了解和避免的早期攻擊性是預示著以后暴力和犯罪的一個危險信號嗎兒童能夠彌補回失去的重要經歷嗎比如應該在嬰兒期和父母形成親密關系的經歷,比如在上學前要接觸很多讀物的經歷。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不僅對兒童的養育者有意義,對教育、福利、健康和教育領域的政策制定者也有意義,使他們可以制定出最符合兒童健康發展的政策。
兒童心理學的目標是要通過客觀研究建立起一個能夠回答上面提出的問題的信息基地。這樣,我們就能夠得到兒童發展本質的事實性結論,而不僅僅是一些看法。盡管兒童心理學還是一門年輕的學科,但它在過去的半個世紀左右有了長足的發展。因此,在這樣的一本書里要將它的方方面面都講清楚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相反,本書的目的`是要對現有的發現做一個總結,著重介紹近些年來大家廣泛關注的問題,并對兒童心理學的本質及其成就做一說明。
我一直認為兒童時期是一個很關鍵的時期,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而通常引起兒童發展各異的因素其實都和兒童心理的發展趨勢有很密切的關系,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一方面,他們明顯有潛力發展出成熟個體才具有的各種能力。另一方面,他們具有只在他們那個年齡段特有的能力和要求,需要我們去承認、去尊重,也需要我們去關注。
而全書對于兒童教育并沒有提供可供操作的具體建議,只可作為更加了解兒童的專業背景書籍來讀。對我的主要啟發是:
1、兒童心理發展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先天論、刻板理論都不足取。不要輕易給自己的孩子定性定型,因為兒童的可塑性是很強的。
2、安全保障、必要時提供幫助、在具體事例中提供經驗、以身作則,除此之外相信孩子的自我發展能力。
3、孩子的心是永遠操不完的,家長有兩種態度要不得:一種是事事操心、處處焦慮,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常常患得患失,覺得自己犧牲和付出那么多,外界包括孩子都不理解、不合作,滿腹委屈不平抱怨;一種是總是自私地抽離,覺得養育教育孩子更多是對方或爺爺奶奶輩的事情,自己不管不顧或者只是無奈地做一些最基本的撫養工作。
4、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天使,不論他/她的來到是多么得偶然。他/她的性別、性情、身高、相貌都是那么偶然的唯一。他/她是你生命的又一個起點,你只能付出自己最大的智慧和努力去陪伴她們成長,同時祝福她們,也祝福你自己。
5、是否做到讓孩子健康成長的試金石是:孩子懂事之后對你的態度。這種態度在他/她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可以考察。他/她是否真心愛你、疼你、欣賞你、感謝你,慶幸有你。
6、不同孩子有不同的天賦,但是在你的幫助和努力下,他/她都能成長為最好的自己!養育兒童的不同方式。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 篇8
踏上講臺已近三年了,在感嘆時光飛逝的同時卻還有著很多的困惑,我覺得現在的孩子太累了,分數依然是教育的最高指揮棒。如何才能讓學生更快樂的在知識的海洋里暢游呢?《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給了我很多啟示:除了用因材施教的手法來塑造孩子之外,我們還得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孩子,深入挖掘每個心靈的閃光點,給孩子一個更全面、更客觀的評價,這樣我們的良心才會坦蕩,這樣孩子的笑臉才會燦爛。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指出:“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欣賞和贊美。”也許你不經意的一句話或是一個微笑,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評價,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
記得有一次開校會,我表揚了一個小女孩,她學習不太,但非常刻苦,在沒有老師、家長督促的情況下,在寒假中做了幾本的讀書筆記。我無意中發現了,就隨意表揚了一下。但后來這個女孩的語成績明顯提高,英語老師也反映英語有進步。我沒想到老師的表揚有這么大的動力。
最近班里也有這樣一個男孩,成績也不算,但有美術方面的天賦,這次出墻報我讓他當我的.助手,他表現得非常。當我看他埋頭制作時臉上是那么地自信,我很高興,當聽到其他同學流露出對他的贊嘆和羨慕時,我更覺欣慰,因為此時他和同學們沒有把分數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我更慶幸我保持了這個孩子的自信。
最后我想說:賞識你的學生,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欣賞孩子的長處,肯定他們的每一個細微進步,讓他們不斷體驗成功的喜悅,找到學習的快樂和自信,并真誠地幫助他們,那么,奇跡隨時都可能發生。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 篇9
捧起這本書,我的眼前仿佛浮現出那位細心、酷愛閱讀的小姑娘的身影。她是我帶了四年的學生,心思細膩學習成績優異。我擁有著學生家長、班主任的雙重身份,在學校面對五十多個“小可愛”,回家還要管理一個“熊孩子”,工作生活中難免出現磕磕絆絆、不盡人意之處。對于不太會掩藏情緒的我來說,也許是臉上的愁云影響了學生,“老師,這本書借給你看看!”孩子怯生生地將這本《實用兒童心理學》拿到了我面前。真的很欽佩孩子獨特的眼光,閑暇時翻閱幾頁,總會讓人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本書從孩子說謊、罵臟話、愛頂嘴、唱反調、拖拉、磨蹭、不愛學習,只想玩、依賴成性等方面對孩子進行個性分析、壞習慣形成的原因,告訴我們責備和處罰是無法有效抑制孩子養成壞習慣的,只有利用能夠感動孩子的教育方式來引導孩子才能幫助孩子徹底改掉壞習慣。讀完了這本書,我再次深深地意識到: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傳不如身教。
眾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即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即啟蒙之師。墨子說:“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家庭是人生熏陶的開始,人的許多基本能力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他們像攝像機一樣的眼睛“記錄在案”。任何說教、批評、指責都不如父母言語行動的表率作用來得直接、有效。如果父母或家人經常在孩子面前說謊,或是父母常常說話不算數,說一套做一套,哪有資格教育孩子為人真誠、言出必行、誠實守信呢?那么孩子也很容易從父母身上學會說謊的行為。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希望孩子誠實守信,父母必須率先做到,所謂“身正則不令而行,身不正則雖令而不從”,就是這個道理。
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認為:“在孩子面前,父母是一本活著的教科書,而孩子猶如一張白紙,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父母灌輸怎樣的思想就會留下怎樣的印記。父母對自己的要求,父母對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對自己的一舉一動的檢點,這正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俗話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個樣子。”這句話完全可以說明言傳不如身教的道理。在這個世界上,孩子都是通過模仿來學習的,而他們的第一個模仿對象正是父母。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每位父母都可以從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父母要求孩子相信的,自己必須相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身體力行;要求孩子全面發展,自己先要活到老、學到老;要求孩子不說謊話,自己就不能胡說八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
孩子的心靈是一塊奇妙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獲;播下行為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獲;播下習慣的種子,就會獲得品德的收獲;播下品德的種子,就會獲得命運的收獲。教育是一種慢藝術,作為孩子的媽媽、一名教育工作者,僅以此段話獻給大家以此共勉!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 篇10
新一期的共讀營即將開啟之際,領讀老師對《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做了詳細的介紹,我已經迫不及待地去網上查找相關的資料了。這本書的作者讓·皮亞杰是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的兒童認知發展的四個過程是教育者們所熟知的,但對于他的著作,說實話,這是第一次拜讀。
這是一本理論性很強的小書,每一章的閱讀都有些費勁,但我也努力通過快速瀏覽與實際案例相結合,對于不懂的地方反復咀嚼,還通過閱讀共讀群里小伙伴們的觀點進行思考,一遍讀完,雖感覺只學到了皮毛,卻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現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享。
一、突破舒適區踐行終身學習
在閱讀了第一章的內容就讓我不禁感嘆,在教育發展的這幾十年間,似乎人們并沒有改變對教育的認知,大家都認為教師是知識的傳遞者,包括我們教師自己。而在信息技術發展如此迅猛的當下,基本上所有的知識點都可以通過書籍、網絡找到,我們讓孩子們背誦記憶的知識最終又剩下了多少?
如果一個老師始終用自己過時的經驗去教育新時代的學生,那么各種問題就會接連發生。醫生、工程師等職業每年都會有知識的更新及各種考核,那么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我們,是否也堅持學習,跟隨時代的腳步呢?
這本書的閱讀,用楊老師的話說,就是跳出閱讀的舒適區,磨一磨自己的腦子。只有不斷學習,不斷用所學聯系實際,指導實際教學,才會受益,而且會進入良性循環。
我一直認為,老師應該是終身學習的最好踐行者,不斷學習、不斷提升、不斷研究、不斷發現,用自己的學影響帶動孩子的學,不要當學生發展的天花板,而是要做學生能力發展的促進者,學會成為引導員,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遵循規律科學引導
既然要做引導員,那么一定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就一定要學習兒童心理學。本書中介紹了兒童認知發展的特點,我的理解就是,兒童的發展跟年齡和身心發展分不開,我們不能要求一個7歲的孩子去做10歲孩子做的事情,可能他的`認知達不到,不能很好地完成,甚至會產生壓迫感,從而產生抗拒心理。所以針對不同階段的孩子,我們要去創設合適的情境去幫助他達成目標,也就是跳一跳能夠著樹上的蘋果即可。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養成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做到就是遵循孩子認知發展規律,設計適合的課程和互動體驗,在讓他保有對學習的興趣的同時,激發他對相關科目的好奇心,通過游戲、動手實踐、表演、合作等方式讓學生獲得相關學科的學科素養,培養相對應學科的學習能力。
所以在這里,老師要做研究員,研究每個孩子的特點,從而提供適合個體的精準引導,正如我校今年提出的“看見每一個孩子”,只有看見他,不斷發現他的優點,才會讓他更加自信、從容、有尊嚴地成長。
三、自主學習發展創新
本書揭示了兒童認知原理,也就是學習是怎么發生的。教師只有對兒童心理學有所了解,就能理解兒童自發的反應過程,從而加以利用、引導,促進兒童自主學習。學習終究是自己的事情,要激發學習的內驅力,把學習的永動機裝在每一個人心中,只有這樣,他們才會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學習,在一次次的實踐體驗中,獲得學習的成就感,促進知識結構不斷更新,從而提出創新的思考或成果,這難道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嗎?這也注定是一個良性的循環。當然,前提是要有教育的大環境,老師、家長都必須懂得兒童心理學,只有這樣,才能家校合力,助力孩子自主發展,創造美好未來。所以,從當下開始,去學習、去讀懂每一個孩子、看到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智慧引導,助力成長。
學以致用,知行合一,閱讀專業論著,提升自身素養,做新時代教師,育時代新人。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 篇11
近期讀完了《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我深有感觸:每一個兒童,他們的智力、性格、身體都是不同的,他們處于不同的家庭,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下,在不同的學校上學,受到不同的教育,他們的成長將會是各不相同的,他們的未來也將會是各不相同的。
這本書作者,皮亞杰是當代西方國家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早年研究生物學,后來研究兒童心理學,創立以他為首的日內瓦學派。這個學派在當代西方心理學界占有顯著地位,享有盛名。
皮亞杰的教育理論將兒童思維的發展劃分為四個大的年齡階段。分別為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針對這四個階段幼兒的年齡、心理特點,皮亞杰在系統地進行研究之后,得到了一套科學的結論。這一結論使后者受益匪淺。它有助于我們教育工作者更科學地了解孩子每一階段的特性,并能根據這些特性針對性地設計一套適時適合的教育方案,這樣的教學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書中很多的理論知識都是滿高深的,有些講解是很全面,但是范圍也廣,沒有多少細節,畢竟皮亞杰是理論的創始人,自然說話不一般了,那么我就教育學和兒童心理學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吧,很淺顯的把自己的經歷做個簡單的總結。
每一個家庭都是不同的,他們的貧富不同,家庭成員的文化素養不同,對待事情的方法和態度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等等,這就使得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是千差萬別的。家庭又是社會的細胞,是兒童最早接觸到的社會環境,那么家庭的各種因素,如經濟狀況、成員結構、家長的職業、父母的教養態度等都對兒童個性的形成產生影響。在這些因素中,父母的教養態度被認為是兒童個性發展最重要的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生活、性格、習慣的養成等。有部影片中說,法官的兒子不一定是法官,而小偷的兒子一定是小偷。當然這只是影片中的臺詞,并不具有權威性,但是這也同時說明了家庭影響的重要性。學好難,而學壞容易。家長的高尚品德,孩子一定會受到影響,但是不一定也會成為高尚的人,可如果家長的自私、貪婪、粗魯等惡劣的思想,卻一定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升級為媽媽后,我感受更深,雖然兒子還很小,但模仿能力卻很強,大人一個不以為然的小動作,他稍后就會重復給你看。別以為嬰兒就沒有他的心理動態,孩子一出生便開始了心理活動,他的每一個動作就是他心理的表現。所以為人父為人母的我們,為了孩子,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作風,要為孩子做鏡子,做榜樣……
學校是小學生成長的主要陣地,他們的整個小學時間,除了回家吃飯、睡覺、假期,幾乎都是在學校里度過。學校對小學兒童個性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教師的影響。如果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的話,那么小學教師對小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則真正起到了榜樣作用。由于受到年齡、心理等條件的限制,很多小學生對老師有一種恐懼和崇拜感,他們會盲目模仿老師的一切。因此小學教師一定要在對學生進行言教的同時,注意“身教”的作用,用自己的優秀的一面來輻射、影響學生,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對他們個性的形成與發展影響也是很大的。老師要是多表揚、鼓勵某一個同學,那個學生就會產生自信,就會有勇氣,就會在學習和生活中顯現出自己的能力和才華來。同樣,如果老師對一個學生諷刺、打擊,那么這個學生就會在老師、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應有的能力也得不到發揮。
課堂教學的作用。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學生通過課堂教學進行系統的知識學習,同時也培養了自己的堅持性、主動性、獨立性、自制力和探索精神等個性品質。特別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深入淺出、形式多樣的講授,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而這些對于學生良好個性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所以,我們做小學老師的一定要重視自己的課堂教學,它將關系到幾十個孩子的學習成長。
班集體的影響。對小學生而言,班集體就是他們生活的小社會。小學兒童學習生活的班集體,對他們個性的形成與發展有很大影響,特別是良好的班風使學生形成團結友愛、合作、大公無私等個性品質。同時,在一個班集體中,每個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和組織紀律性。因此作為班主任,一定要讓班級成為一個優秀的班集體,讓它成為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搖籃,以便能成功地把他們送交社會。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 篇12
最近,有幸拜讀了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著作《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一書,受益匪淺,這本書給了我很多的啟發,讓我重新認識了我的學生,學會去關注這些孩子的心理發展歷程,從而更了解他們。今天,我想談談讀完書中第二章節“兒童心理學及青少年心理學的進展”后的一些感受。
這一章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皮亞杰對于認知的兩個方面:圖像與操作。心智自然生長,經歷了“感覺+運動”主導的初級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其特征是轉化體系的逐步形成,我們把認知的這一方面稱作“操作”。有認知工具專門處理狀態,或者說把運動和轉化描述成一個個前后相隨的狀態,我們稱其為“圖像”,比如說感知、模仿,所謂內化的模仿,就是由心理圖像構成的。
書中舉的例子都很有意思,讓人很容易就聯想到自己的.生活。比如說在講兒童的心理圖像發展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在前運算階段,圖像還是靜態的和可復制的,這是由于兒童還沒有預測運動或變化結果的能力。比如說,4—6歲的兒童會通過拉伸一根彎曲的鐵絲來感受一段弧線變直的過程,兩種狀態的突變在他們腦海中的映像,只是在一根曲繩旁邊在擺一根直繩子,他們無法想象曲直之間的變化狀態。只有在具體操作的影響下,圖像才變得更加靈動且具有預見性,這個能力要在兒童7-8歲或更大時才能發展起來。因此,心理圖像的發展并不遵循自主原則,他需要 外來因素的干預,干預的性質是操作。
在形象記憶和一般記憶之上,我們可以證明記憶結構化和記憶存儲對操作、對動作的圖式化有密切的關系。例如,比較下列三組兒童對一套積木組合的記憶。A組:兒童只是觀察搭好的積木;B組:兒童自己重搭;C組:兒童觀察成人搭建。我們可以發現:B組的記憶效果有明顯的優勢。由成人演示的C組并不比直接觀察的A組效果更好,這再次說明了如果我們只在兒童面前演示,而不讓他們自由操作,就失去動作本身所含有的信息價值和培訓價值。
這章給我的啟示是:在教學活動中,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動手操作,在頭腦里建立表象,從而加深他們的印象,教師不能包辦代替,只看不做,效果可能并不會理想。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 篇13
在教育與發展的關系中,如何發揮教育的主導作用?這涉及到教育要求的準度問題,朱智賢教授提出:只有那些高于兒童原有水平,經過他們的主觀努力后才能達到的要求,才是最合適的要求。
是的,任何事和物都有一個度的問題。做一件衣服要掌握好尺度,做飯要把握好火候,一個人不能太老實,但一個人也不能太精明……這里我想說一說關于教師提問的“度”。提問的“度”有好多,如亮度、梯度、新度……但我認為提出問題的難度最重要。提出問題的難度合適,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燃起學生的思維火花,調動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如何把握好問題提出的難度呢?下面來談一談我的看法。
一、了解學生,把握學生真實的學習起點
布魯姆曾經說過,對教學影響最大的是學生已有的知識。把握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應該是我們教學的起點。在設計問題時,認真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是必須的,但分析學生,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也是不容忽視的。如果學生在上課之前已經掌握了新課的知識,教師還在不停的問這問那,強迫他們從“零”開始學習,這樣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就會大大降低。
還清楚的記得我在教學4的分與合時,利用了教材的主題圖,讓學生操作小棒自己得出4的分與合,我想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口一定學習很熱情,但面對我的提問,他們總是帶著懶洋洋的,不屑一顧的表情。課后經過了解,他們在幼兒園已經滲透了,怪不得他們上課時提不起勁。
二、問題難度要適度,不可太小或太大
我們以學生的學習起點為參照物,那在提問時就要和這個參照物保持相對適宜的“距離”。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一個人面臨問題情景時,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當問題解決錯誤或失敗時會引起苦惱,可能阻礙進一步的智力活動;當解決的問題得到肯定,就會產生喜悅和自豪感,這種積極的情感能夠激勵人完成更艱難更復雜的任務。因此,如果問題的.難度太小,就不能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學生不會好好的去思考,久而久之學生將養成懶于獨立思考的習慣,這樣無論對學生的成長,還是老師的教學都是極為不利的;問題的難度太大,學生會感覺高不可攀,產生畏懼心理,這樣的課堂提問就像花瓶一樣,只是一種擺設,只能成為教師的“個人專利”,只會打擊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讓他們失去信心;只有問題難度適宜的,使學生經過一番努力后,“跳一跳摘到桃子”,這樣學生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的信心,以更飽滿的精神投入到以后的學習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更好的把握問題的難度,還需要我們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的進行嘗試和研究。同仁們,好好加油吧!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 篇14
自己雖然教過智力落后學生三年的課程,但真的從來沒有好好地去研究他們的各個方面。通過近期學習《智力落后兒童心理學》,受益匪淺。本書從感知覺、注意、記憶、思維、言語、情感、意志及個性,八個方面系統地介紹了智力落后兒童的特點,為我們教學提供了幫助,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指明了思路。
學生在情感方面的表現:有時候我們的學生該高興的時候很木納,該傷心的時候卻一點兒表現都沒有,所以,感覺到他們沒有正常的情感表現。他們的情感只能維持很短的時間,消失快,受到老師批評后,一會兒就忘了。在道德感方面,表現出不知羞恥,不知難為情,也不懂的是非曲直。對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智力落后兒童往往只產生輕微的表面的情感體驗,而且很快由一種情感轉入另一種情感;而一些很小的事件又可能使他們久久不能平衡。如他們可能因為受了一點小委屈而痛哭流涕,但對自己的錯誤或家庭中的不幸事件卻無動于衷。有時我對他們笑,問他老師為什么笑,他們卻回答不出來。
雖然智力落后兒童在情感發展上存在一些缺陷,但是他們在基本情感活動方面,有與正常人一樣的需要:有安全的需要;有接受撫愛的需要;有被尊重的需要;有獲得成功的需要;有獨立的需要;有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的需要。這些對于智力落后兒童認知活動的發展和個性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他們的情感:
端正態度,熱愛兒童,以情育情。把愛心無私地獻給學生,真誠地關懷他們、愛護他們,幫助他們克服自卑自棄感,體會到教師對他們的愛和信任,感受到學習生活的溫暖,樹立起自尊感、自信心,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識。多用表揚鼓勵法,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的勇氣,擺脫由挫折和失敗造成的消極情感。教學中運用充滿激情的語言,有表情的動作,使表達更為生動有趣,吸引學生的注意,誘發學生的體驗,引起情感上的共鳴。
講清道理,提高認識,以理育情。讓他們了解必要的知識,懂得有關的道理,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事物的感情。對待學生,要耐心啟發,循循善誘,深入淺出地反復給他們講清道理,千方百計啟迪這些傷殘的心靈,把具體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和概括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講解。
創造條件,美化環境,以境育情。在教學中,要創造相應的情境,充分發揮集體和環境氣氛的熏陶作用,注意建立良好的集體和美觀的環境,為智力落后兒童創設一個民主、和睦、美好、愉快的學習環境,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
加強實踐,豐富生活,以行育情。多組織他們參加社會實踐,加強同伴之間的集體交往,發展其社會性能力,學會控制自己的情感。引導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務,使其體驗“成功”的歡樂情緒,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的信心,激發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并對所注意的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較靈活的思維、較多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促進智力的發展。
要求明確,指導具體,因人育情。要根據智力落后兒童所表現出的各自不同的情感特點,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培養。
相信通過以上措施將能夠培養智力落后兒童的自尊、自重、自立、自強的個性品質,提高他們適應社會和正常參與社會的能力。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 篇15
興趣是人對認識和活動的需要的情緒表現,是積極探究事物的認識傾向。興趣影響著人們對事物或活動的態度。當某人對某事物或活動感興趣時,他就會以極大的熱情去關注這個事物或活動,并力求去參與這種活動,希望能得到情緒上的滿足。
通過讀《智力落后兒童心理學》一書,知道了智力落后兒童與正常兒童想比較,在興趣上表現出一定的特殊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興趣單調,范圍狹窄。
智力落后兒童也有自己的興趣。但是大部分智力落后兒童的興趣僅僅局限于某種事物或活動上,而對其他各種活動則表現得十分冷漠,毫無興趣。智力落后的程度越嚴重,這一特點表現得就越明顯。如有的兒童只喜歡勞動,對其他活動都很厭煩,不感興趣,只要讓他勞動他就特別高興。如有的兒童只喜歡舞蹈,音樂課上一學習跳舞,他就有用不完的勁,而讓他唱歌,他卻無精打采。智力落后兒童的興趣單一,范圍狹窄,往往與神經過程的惰性、活動的狹窄是分不開的。教師在教學法中應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有意義的活動來培養兒童的廣泛興趣。
2、物質興趣占主導地位,而尤以食物興趣為主。
相對而言,智力落后兒童的興趣比較單一,而且多局限于對物質方面,特別是吃、穿等方面的需求。如在教學中教師發現,用糖、巧克力、水果等等食品作為獎品來獎勵上課認真聽講、遵守紀律的學生,效果就會比用鉛筆、本子作為獎品時明顯。
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把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兩種方式加以恰當的配合,避免智力落后兒童產生對物質刺激的`過分依賴心理,以使他們養成較高層次的精神興趣。
3、直接興趣占優勢,間接興趣發展緩慢
智力落后兒童興趣的產生往往僅局限于對某種事物的好奇心或者受某種具體、生動、新奇事物的影響,很難產生更深層次上的興趣,很難把所從事的活動或所做的事情與結果相聯系,不考慮活動的結果,只圖一時的快樂和滿足。
4、興趣的穩定性較差
智力落后兒童的興趣缺乏穩定性、持久性,易見異思遷。如當街上流行“呼拉圈”時,他們就要求父母給買,但由于不會轉,又用力不當,沒轉幾圈就感覺不好玩,就不再玩了。對于中高年級的健全兒童來說,他們除了好奇外,還有一種越轉不好就越要練,非練好不可的勁頭,而智力落后兒童卻很難有這種表現。這說明他們不管干什么事情,興趣都很容易轉移,很難出現較為持久穩定的興趣。
以后的教學中,應該結合所學到的理論,聯系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教育,這樣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到最好。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 篇16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憑著對學生心理教育的關注和熱愛,我參加了黔東南州教育局舉辦的幼兒教育心理學培訓,受益匪淺,感想頗多。幼兒教育心理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學校教育面臨的新任務和新要求。在現今的學校里,如何開展學生幼兒教育心理呢?我想就此問題談談自己從這次培訓中獲得的體會。
幼兒教育心理學沒有嚴格的界限,由于內外因素的影響,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礙的情況是經常發生的,所以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有可能出現某些不夠健康的心理狀態。許多天才人物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不健康癥狀。例如荷蘭畫家凡高生前是一個畫壇無名小卒,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孤獨中生活,是一個躁狂癥患者,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作為禮物送給自己鐘愛的女人,最后不能忍受貧困和疾病的折磨,開槍自殺;蘇聯著名詩人馬雅柯夫斯基具有癔病性人格,情感多變,易激動,感情用事,好幻想,缺乏理智,缺乏自制力,由于他的戀人急著要去上班,沒有聽從他的'意愿留下來陪他談話而開槍自殺;美國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郁癥,由于不堪忍受疾病和心理上的重壓也是開槍自殺的。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這充分說明常態心理與變態心理之間沒有絕對的鴻溝。每一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礙,只是嚴重程度和影響學習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師也不例外。尤其是現代高速發展的充滿競爭的社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給教師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更可能產生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教師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為,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系,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因此,為了
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師的心理健康從根本上說還得由教師自己維護。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系--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優秀的教師在需要的時候能承受巨大的壓力,但他絕不應讓自己一直處于壓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損,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進行。身為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盡快適應新的教學觀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達到新的教學要求,才能尋求新的發展,也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師不斷地接受新知識,開拓自己的視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以更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中不盡人意之處,更少地體驗到焦慮和挫折,對維護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 篇17
學習了兒童心理學課程后的心得體會
心理學,一個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詞。一直以來我都對心理學充滿了好奇與興趣,但卻很少有機會接觸與之相關的課程。因此當我同事推薦我來學習時,我是報著一種很復雜的心情來的,在學習完第一節課后我便毫不猶豫的選擇繼續學習下去。
在接觸心理學這門學科以前,它總給我一種很玄的感覺,總以為它和算命一樣有點不可捉摸,但是通過這幾個月的學習,我被它的科學性,真實性所折服,可以說它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與此同時我還發現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樣重要,同時兩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心理學不僅具有科學性,而且也不乏應用性。心理學來源于生活,又指導生活。
對這門課程的學習雖然只有十二節課,說不上深入了解了關于兒童心理學的專業知識,但我確實收獲不少,心理學課程帶給我的是無盡的興趣、快樂與收獲。我學會了忍耐,學會了寬容。我的性格、為人處事的方式都發生了變化。開始學習如何去理解孩子,關心孩子,而不是停留在吃喝拉撒睡方面,逐漸開始觀察、了解孩子的心理,情緒上的變化,懂得包容和接納。
陳老師的授課深入淺出,讓我明白媽媽做為一個養育者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應該根據孩子每個時期身體狀況和心理狀況去理解孩子和關心孩子。孩子的不聽話可以正確理解了,他不是不聽話了,而是進入了實踐期有了自己的思想,此時應該為他們高興,而不是為此苦惱。因為他們長大了,長大不是我們一直期盼的事情嗎?不應該片面的去評價他是個不聽話的孩子。關心和理解是多么的重要呀!
好媽媽和壞媽媽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中間的差異有多大我們學過心理學課程的人才會真正的'明白和理解。好媽媽和壞媽媽在孩子的心中也會有不同的份量,我的媽媽能夠理解我和我的媽媽經常打我和罵我是不一樣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
如何做一個好媽媽將成為我以后一個重要的學習內容。學習完課程后我明白了:心理健康對一個孩子來說是多么的重要,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其中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更重要的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形成積極向上、樂觀的好的品質,才能面對這日易復雜的社會環境,從而更好的去生存和生活。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 篇18
最近幫主一向在看兒童心理學的書籍,我學兒童心理學主要有兩個目的:成為更懂孩子的媽媽;成為一個更好地分享者,讓更多的家長和孩子受益。
兒童心理學是什么嗎?兒童心理學是研究0-15、16歲兒童心理是研究不一樣年齡階段兒童心理發生、發展特點及其規律的科學。兒童心理學按年齡階段劃分為嬰生兒期(0-3歲)、幼兒期(3——6、7歲)、童年期(6、7歲——12、13歲)、青少年期(11-12歲——15、16歲)。
家長為什么要學點兒童心理學?學習兒童心理學能夠讓我們更加了解兒童在不一樣年齡階段孩子認知發展、言語發展、個性發展、記憶發展、學習潛力、思維發展和自我意識的特點,讓家長能夠更好地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在教育孩子方面尊重生命成長規律減少盲目性和焦慮性,即不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長也不放任自流的自生自長,最好的.教育都是恰逢其實、恰當好處的教育。
為了讓家長更好地了解兒童不一樣階段的心理發展特點,幫忙家長設置各階段合理的成長期望,明確什么樣的方法有助于孩子認知、社交潛力及心理的發展,什么樣的方式會阻礙其發展,給家長帶給一些恰當的教育方法,幫主整理一份兒童的年齡與相應行為潛力的對照表,期望幫忙各位家長更了解自我的孩子,成為更懂孩子的教育者。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 篇19
前段時間幼兒園布置每位教師要學習一本專著,我學習了幼兒心理學,通過學習,我深知:幼兒階段是人生的奠基階段,而幼兒教師是年輕一代最初的啟蒙教師,在幼兒成長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幼兒園不同于中小學,幼兒教育形式是以為基本活動形式,寓教于之中,是幼兒共同的活動形式。
作為教師首先應該是孩子的朋友,在平等的關系中,教師是幼兒的伙伴,使幼兒在心理上到安全,放松,讓他益生活在自由、尊重、平等、合作的氣氛中,在這氣氛中,讓幼兒充分的活動,獲得表達自己欲望和能力的機會。
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相同,有的孩子活潑大方,他們能主動表現自己,見到客人能主動打招呼,聽到音樂就能翩翩起舞,為大家表演,這樣的是我們所倡導的。但是有些孩子,他們在幼兒園里比較活潑,一旦離開了他們熟悉的環境,或家里來了客人,或者幼兒園來了陌生人參觀等等,他們便很膽怯,不敢說話。這種膽怯性格的形成,大多因為缺乏鍛煉的機會,缺少表現自己的勇氣的條件,如果不及時加以引導,將嚴重影響幼兒一生的發展。膽怯的幼兒往往沒有勇氣在眾人面前講話,或說話聲音很小,為改變這種膽怯的性格,我們努力為幼兒提供“說”的機會,讓幼兒在每個人面前表達自己欲望和自己的感情。
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樣去教幼兒、怎樣主動和幼兒溝通是很重要的。
第一、現在的教育觀,要求教師與幼兒的地位是平等的。
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幼兒,作為朋友坐下來與幼兒談心,了解他們的性格特征。這些來容易的話,做起來卻很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利,包括幼兒自己的權利,所以做什么都不要強制幼兒去做,可以去引導幼兒去做。教師以親切的話語,關心他們喜歡,做什么,需要什么。這樣既拉近了師生關系,又使我們目標得以實施。
第二、開展豐富多彩的游戲,讓幼兒從中得到知識。
在教育活動中,教師就盡量多設計一些與教育內容相一致的游戲。真正做到“在游戲中學習”。
第三、抓住幼兒的閃光點。
讓幼兒充滿自信做好每一件事,教師應多鼓勵幼兒,包括一些很小的事,對他進行贊美,他們定會有所發展,有所進步。在我的工作期間,在我帶班的有一個小女孩,小臉胖乎乎,可說話聲音比較小,別的小朋友干什么,她就跟著干,很少主動自己做什么。不過她很愛笑,每次她從我旁邊經過,我就會摸摸她的小臉告訴她,你真可愛。每次這樣的贊美,樹立了她的自信心。有一次,她主動到我這里對我說:“老師,今天我吃飯很快,能讓我帶隊嗎?”
我當時真是又高興又驚訝,同時也感到老師一些無意的動作和贊美,對孩子來說卻是很重要的.,她會覺得老師是注意我的,老師是我的朋友,是值得信賴的。
所以,做為一名幼兒教師,既要當好老師,又要做幼兒的朋友,保證他們幸福的成長。
我當時真是又高興又驚訝,同時也感到老師一些無意的動作和贊美,對孩子來說卻是很重要的,她會覺得老師是注意我的,老師是我的朋友,是值得信賴的。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 篇20
在接觸兒童心理學這門課之前,我從來沒有對小孩子的心理有過深刻的學習和認識,他們做出在我曾看來很是幼稚的行為現在想起竟是那么可愛,他們的世界里沒有一絲雜質,對他們來說,快樂是最重要的,可是當我看完這個紀錄片卻開始懷疑,在這種教育方式下,他們到底還快樂嗎?
影片以入學第一天一個小男孩撕心裂肺的哭聲開始,進入這樣一個陌生的環境,面對一群陌生人,對于只有4、5歲的兒童來說的確是困難的,他們要接受新的環境,一點點對老師和身邊的同伴產生信任。在家里時,他們享受所有人的關注,是一個家庭的中心,而在有著一個2、30個小朋友的`班里,老師根本無暇照顧到所有的孩子。吃午飯時,一個小女生把湯飯灑了一身一地,帶著哭腔輕輕的喊著“老師,潑了?”一連幾聲老師都沒有趕來,那個一直在哭的小男孩一邊吃著飯一邊還不忘喊“我要回家?”看到這些,我不禁有些心疼這些孩子,也許過那么兩天他們就會習慣這種生活,不再吵鬧,但在我看來這只是他們看不到希望,放棄了掙扎。在未來,我也會成為一位媽媽,想到我也要把我的孩子送進這樣一個剝奪孩子本性的“牢籠”我不禁傷感起來,但這又是他們人生長必經的一條道路,去接受陌生的事物,去學會獨立,去磨滅天真和美好的本性,這又是多么的殘忍。
因為是一所寄宿制的幼兒園,這些孩子要在學校里呆一整個星期才能回家,這一周的生活全部由老師負責,睡覺時老師要一個一個把他們叫醒上廁所。洗澡的時候,一個班的小孩子不分男女全部脫光像一群小鴨子似的挨個被老師拽著用水沖澡。看足球賽時,老師責令孩子們坐下來看,要給中國隊加油,不要給其他隊加油。對于不聽話的小孩子老師則揚言要把他送去小班,對于這么大的孩子來說這已經是最嚴重的懲罰,甚至有個老師用“神經病”這個詞去斥罵了一個孩子。如果父母們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是這么被教育和馴服的,他們會怎么想,還愿意讓自己的孩子繼續在幼兒園呆下去嗎?快到周五了,孩子們都十分興奮,因為他們終于可以回家了,他們板著指頭數著“今天星期四,明天就是星期五啦!”當孩子們都陸續被接走了,還剩一個小男孩等著媽媽來接,老師說他每次都是最后一個被接走的,鏡頭里他在窗口坐立不安,滿懷期待的等著媽媽,一直等了很久終于等來了,看見媽媽后他滿臉都是笑容,我想他一定是怕被遺忘吧。我們不知道小男孩的媽媽因為什么事情耽誤了那么久,但是看著小男孩的翹首以盼,我無言了。做父母的是不是應該更多的關心自己的孩子,工作和應酬難道沒有孩子重要嗎。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 篇21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是研究從出生到入學前兒童心里發展規律的科學。它屬于心理科學,是心理學研究的一個分支,是專門研究學前兒童的心里。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包括:幼兒感知覺的發展、幼兒個性的發展、幼兒認知的發展、幼兒語言的發展、幼兒智力的發展、幼兒情緒的發展、幼兒的社會化。
通過學習,使我對學前兒童的認知、語言、情緒、個性和社會等方面的發展有清晰的認識。
1.學前兒童各種心理過程的發生和發展趨勢。學前兒童并不是一出生就具備了人類的各種心理過程,其各種心理過程的`發展是有一定的順序和發展方向的,且這些順序和發展方向是帶有客觀規律性的,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學前心理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就是探討學前兒童各種心理過程帶有規律性的發生發展趨勢。
2.學前各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征。研究學前兒童各種心理過程的發生發展趨勢是從縱向角度來談的,而研究學前各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征則是從橫向角度來看。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各個年齡階段會有規律地出現各自特有的、與其他年齡階段不同的、典型的特征。
3.兒童心理發展的個別差異。學前兒童的心理是各個不同、因人而異的,但個別差異的表現也是有規律可循的。不僅要研究兒童心理發展的個別差異的表現及其規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這些差異是怎么形成的。
學了學前兒童心理學,你就比較能理解每個時期的幼兒發展情況,你就比較能理解他們的行為和思維模式為什么是這樣,自然而然能夠和他們打成一片,而且能用他們接受的方式來教育他們,知道什么樣的東西他們能學會,超出他們認知發展的東西就不要亂教。過早強迫他們學習他們無法接受的東西,等于揠苗助長!!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 篇22
作為一名特殊教育的教師,通過學習智力落后兒童心理學,看過這本書后,以及這幾天來的教學實踐,我才發現還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看過《智力落后兒童心理學》這本書后,對其中感觸最深的恐怕就是第三章"智力落后兒童的注意"讀過文章才知道了其中的真正含義。
由于我們要接觸智障學生、尋找適合智障學生的教學方法,編制新的教材。這些都離不開對課程的了解與熟悉。針對中重度智力落后學生以后的學習,其課程的內容選擇要能夠綜合考慮到學生學科的知識體系的連貫統一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特殊需要,以及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將其有機的結合起來。
通過學習使我認識到造成注意范圍狹窄的外部原因是知識、經驗和實踐對提高注意的廣度很重要。智力落后兒童的認識能力差,知識經驗缺乏,生活范圍狹窄,是造成注意范圍狹窄的外部原因之一。使得他們學習速度慢,學習成績差。因此就需要教師經常幫助他們拓寬注意范圍,提高注意速度。再者智力落后兒童與同齡兒童注意力最明顯的差別是獲取知識緩慢和效能差,對學習成功的期待值較低,常有失敗的心理,缺乏學習動機。因此,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培養和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通過學習動機的`教育,啟發他們求知的念頭,利用原有的動機遷移,使他們產生學習的需要,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正確運用注意規律,針對智力落后兒童身心的發展特點,既要估計客觀條件,從有效組織教學內容和改革先進的教學方法入手,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又要考慮到智力落后兒童的客觀因素,嚴格要求學生。教育學生以頑強的精神去克服困難,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相關文章: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12-01
《兒童心理學》的讀后感(精選16篇)06-08
兒童心理學學習心得04-27
兒童心理學讀書心得10-21
兒童心理學心得體會08-23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通用14篇)06-08
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讀后感1500字06-08
兒童心理學學習心得體會10-01
兒童心理學學習心得范文(通用6篇)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