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挑戰》讀后感(精選11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孩子挑戰》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孩子挑戰》讀后感 1
通過讀《孩子挑戰》這本書又讓我學到了很多育兒理念,作為一位老師和一位媽媽共同身份的我,通過閱讀書中的案例,更深刻的體會到,這些案例都存在于我們身邊的生活中,我也有過案例中的媽媽的舉動,案例后面的分析和講解對我有很大的幫助!
首先,讓我明白了父母和孩子之間應該怎樣做到平等和尊重!以及怎樣更有效的應對孩子的各種狀況!讓孩子承擔責任,尊重規則這則是我們家長的一種挑戰!孩子的行為背后都是有目的的,相信大家也都犯過類似的錯誤,沒有用更有效的方法來面對孩子的行為做法。在孩子有不當行為時,我們也不能強迫孩子順從,而應該用鼓勵的方式激發孩子,讓孩子主動懂得規則進而主動的遵循規則。在鼓勵孩子時也要得當,注意語言藝術,也不能一味的鼓勵和贊美,否則,孩子會自傲認為自己什么都很棒,在以后的生活中無法受挫,反而得到負面的影響!鼓勵時鼓勵孩子的行為本身,讓孩子有更多的動力讓自己進步。所以在孩子合作和表現好的時候給予孩子恰當的鼓勵,這樣才能幫助到孩子!
其次,孩子需要勇氣,在生活中我們都喜歡以大人的角度去判斷去衡量孩子的行為,我們可能是習慣了責怪,批評孩子,讓孩子不再有勇氣去面對和嘗試新的事物,他們會感覺自己還小,什么都不會也做不好,氣餒的心理逐漸嚴重,就等待著家長的幫助,自己不再嘗試進步!書中有段話給我留下了深深印象,“媽媽退后一步,和孩子保持一段距離,伸出手在孩子差一點能夠到的'地方。這樣,媽媽鼓勵了孩子,也給予了孩子足夠的空間,這樣也適合孩子生活的其他內容,我們向后退一步,給孩子空間,給孩子鼓勵,但不插手”我們是孩子的向導,我們不能主宰孩子的一切,我們陪伴不了孩子一生,我們要做的就是培養孩子有勇氣去面對失敗,讓孩子從中學習到成長的經驗,所以我們該放手是就要放手,給孩子一片天空,讓孩子去面對!再孩子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我們再給予幫助,讓孩子感到一種滿足,有一種成就感!
陪孩子成長也是作為家長和老師的一個修行的過程!我們應該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杜絕一切不成熟做法,多學習進而提升自己使自己和孩子都更加完美,更加的自信!給自己充沛的正能量來面對孩子!陪孩子成長自己!加油!
《孩子挑戰》讀后感 2
感謝同學推薦給我這本書,孩子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挑戰,也讓我們修煉自己成為更好的人。有時候我們會害怕,怕對孩子管理太嚴格阻礙了孩子的手腳,又怕太放縱孩子養成壞的毛病。但我們更怕的是因為自己的無知,而不懂孩子,不懂得該怎樣愛孩子。所以最需要受教育的其實是為人父母,只有這樣才能更懂得孩子,去見證他成長的神圣和充盈。
書中每一章節里都有一些真實鮮活的人物事例。孩子與家長之間發生的故事,細節動作語言都是真實生活的反映,很貼切很生動。作者從心理學的角度對事例進行詳細的的分析講解,然后給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對我們做法有指導作用。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但是孩子們之間又有很多共性的東西。作為一個孩子的母親,如何更好的給予孩子愛和自由,是我們家長的必修之課,也是不斷追求學習的目標。讓孩子尊重規則、承擔責任、贏得合作,這是我們家長面對的永恒挑戰。
文章中的很多事例有我們和孩子的影子,也是我們經常犯的`錯誤。媽媽要求小力先寫完作業再吃飯,而奶奶卻總怕孩子餓著,一會給小力送個蘋果,一會給送塊餅干,一會又端杯水放在桌上,小力是一邊吃一邊喝,就是沒心寫作業。看到這種情況,小力媽媽非常生氣,怪奶奶只知道嬌慣孩子。
很多年輕的父母因為自己工作的原因把孩子交給祖父母帶著,但又不認同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于是在教育孩子方面經常和祖父母發生沖突,破壞了家庭的和諧。祖父母喜歡孫子,他們有特殊的地位,可以只寵愛而不用擔負太多教養的責任,若是爸爸或者媽媽被祖父母的溺愛所困擾,智能說明他們對自己沒有信心,不知道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有多大。我們需要做的是改變自己,教給孩子正確的方法。
每天早晨起床,小易和媽媽總要經歷一場戰爭,三番五次的喊都喊不起來,快要遲到時,小易才在媽媽的拉扯下穿上衣服,急匆匆的送去學校,遲到是經常的事情,小易回家便和媽媽鬧:“都是媽媽的錯誤,我又遲到了。”第二天早上,同樣的劇目還是上演。
其實媽媽只要給孩子一個鬧鐘,告訴孩子不再負責叫他起床和準時送他去學校,因為是他去上學,而不是媽媽上學。媽媽不在催促孩子,放手尊重孩子,如果他們拖延或者遲到也不介意,我們只管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該起床起床,該上班上班。孩子其實比我們想的要聰明,他們知道自己該怎么做。很多時候,我們要做的只是多想一些,然后那個合理的自然結果就出現了,我們只需要問自己:“如果我不插手,會發生什么?”遲到了,自然有老師懲罰,不吃飯,自然會餓肚子。
吃晚飯時,小明邊吃邊玩,媽媽總怕孩子餓著,追著喂飯,其實孩子不吃飯或許是真的不餓,或許是想得到父母的關注,不吃就不吃好了,一頓飯不吃不會餓壞孩子的。但是要記住,兩頓飯之間是不允許吃東西的,這樣下次在吃飯時,小明就知道要好好吃飯。
吃東西以維持生命,這是人類的本能。當孩子吃飯出了問題,一定是父母的方式出來問題,吃東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不用企圖用說教來說服孩子吃飯,不用管孩子這些閑事。孩子可以選擇吃或者不吃,他可能餓或者不餓,這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們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承擔這些后果。
這只是比較典型的,其實還有好多好多事例,這本書真正體現的理念是面對孩子出現的問題要:和善而堅定,不懲罰、不驕縱,平等尊重。
分享幾句經典:
1、我們要的是進步,而不是完美;
2、生活,只有當下的時刻。如果我們在當下做了正確的事情,我們就是在朝著進步的方向邁進;
3、每天改善一點點,加在一起,就會大大增加生活的樂趣。
《孩子挑戰》讀后感 3
這一章的章節名是“現代父母的兩難處境”,那我們需要弄明白的第1個問題就是什么樣的處境是“兩難”的處境。不考慮文章中提供的材料性內容,下面我將根據我們學生時代學的做語文閱讀理解的方法,把整個第一章的內容分段,然后分節理解。
第一章的內容包含23段,我們可以將這23段內容分為4個小節。
第1節的`劃分為第1段至第9段,這一節主要講的是現代家長遇到的諸多困境,作者通過諸多現象的描述來說明這一點。
第2節的劃分為第10段至第12段,這一節主要講的是造成這種困境的兩種常見的流行的但是不正確的原因分析。
第3節的劃分為第13段至第17段,從這里開始,作者開始引出自己的觀點,在這一節作者分析的是因為社會發展所以造成了我們現代家長的這些困境。
作者前面講了很多很多,其實就是為了在這里引出他自己的觀點。他認為,與上古社會相比,西方社會已經向前發展了很多,但是現代家長依然是按照傳統規范來教養孩子的,而這種傳統規范與現代社會大趨勢的民主理念是沖突的。因為隨著整個社會民主理念的提升,孩子也明顯的感受到了,所以孩子們會要求他們能夠和大人一樣享有平等。而作為家長,我們不僅在行為上,甚至在思維上都還沒有接受這一點。
應該也是在這里,作者說明了“兩難”的處境是什么樣子的。也就是第12段最后一句話:傳統方法已不適用于今日,而同時,我們還沒學會新方法。
第18段至第23段劃分為第4節,在這一節,作者開始深入闡述家庭中的“民主”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在這一部分,作者首先否認了民主是絕對的自由,把放縱當成民主的做法。作者認為:民主是自由與規范并行的一種方式。也就是說不能是以往的那種完全沒有自由家長強權的方式,也不能是極端的完全沒有規則來約束孩子,結果讓孩子成了小霸王的那種狀態。
具體怎樣將自由與規范并行,應該就是這本書之后將要詳細展開的部分了。
《孩子挑戰》讀后感 4
結束完春節熱鬧的走親訪友,一切都將步入正軌,包括我的閱讀時間。
很慶幸,遇上這樣一群媽媽,總在不斷地互相提醒要堅持學習,彼此成為了彼此的動力。上班伊始,《孩子·挑戰》讀書會舉行了簡單而熱烈的總結會,提醒我,該適當的總結一下。因為僅通讀一遍,故而體會還不一定足夠深刻、通透。
這是一本關于兒童心理學的育兒書籍,以眾多淺顯又實用的實例告訴我們身為父母者的努力方向。
整本書觸動我的話語有很多,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媽媽退后一步,和孩子保持一段距離,伸出手在孩子差一點能夠到的地方。這樣,媽媽鼓勵了孩子,也給予了孩子足夠的空間。這也適合孩子生活的其他內容,我們向后退一步,給孩子空間,給孩子鼓勵,但不插手。”這是一幅極生動的畫面。
我一直主張在確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大膽放手地讓她去嘗試,成功也好,失敗也罷,予她都是寶貴的體驗,也是她寶貴的自己認知的過程。我們只需在她身后適當歸整好就可以,雖然會疲累些,但這與她成長相比來說,又算得了什么?因為,世上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別離。我們身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日漸日近的別離:孩子們終將離開我們的懷抱與呵護去向TA的新天地,TA以何種姿態、以何種信念邁向TA的`新世界,全在于我們的引導。
一直以來,我自身的成長都是順利而又溫和的,周圍親友給予我的都是和善與陽光。就算是到后來遭受了失去第一個寶寶的刻骨銘心的痛苦,在拼死走出那段陰霾之后,也依然不能磨滅我對這世界的熱情與喜愛。整個過程,父母以他們的方式給予了我最長情的鼓勵與支持,沒有討論,沒有深究,更沒有責備,只是給予了我沉默、深長地陪伴,陪我走過重創、自責、平復繼而能平靜回望的整個過程。
父母給了我時間讓我能思考,給了我空間讓我能平復,給了我無異于最大支持的沉默的守護、鼓勵、支持,這就是戰勝困難的勇氣的來源。
切身的體驗,讓我悟明白:勇氣,需要最長情的鼓勵。
孩子在體驗過程中,我們總喜歡以大人的角度去衡量、審視、判斷,穿反鞋子、打翻東西、弄臟衣服,我們習慣斥責、批評甚至責打,殊不知,漸漸地,我們也打碎了孩子想通過發展自我能力而為自己定位的意圖。我們給予他們的訊息是他們太弱小,不斷地匡限,讓孩子受挫、氣餒。
不管大人還是孩子,都需要有直面不足的勇氣,生活一定會有挫折、傷害和打擊,孩子必須在生活的微小中去體驗、感受、戰勝它,我們必須保護并鼓勵孩子保持這種勇氣。“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相信并肯定孩子,適時給予孩子鼓勵和勇氣——面對、承受并修正錯誤(失敗或挫折)的勇氣,幫助孩子走出負面情緒,是身為父母應該學習的必修課。
我們做不到一輩子保護孩子,于是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訓練和培養孩子有勇氣、有力量面對生活的起起伏伏。尊重孩子,包括孩子有權利學習如何面對、克服困難。我們應當信任孩子具備這種能力,我們應當也必須有意識地退后,讓孩子去經歷、去成長,并隨時準備好,在他無法解決時給予幫助,漸漸地,培養出孩子的滿足感、成就感。
做媽媽,做家長,是一個修行的過程。不斷地去發現問題,學習如何解決問題,以致真正化解問題,不斷對自己進行否定,在摸索中學習與寶寶牽手前行。讓我們在前行中不斷遇見更美好的自己。我是,寶寶亦是。
《孩子挑戰》讀后感 5
臘月二十三那天,北京的習俗是過小年要吃餃子。尼莫爸在外面有飯局,快到吃晚飯的時間了,我自己在廚房里煮餃子,尼莫在客廳玩兒樂高。
這時窗外有人開始放鞭炮,聲音很響,尼莫沖進廚房,一把抱住我的腿,聲音顫抖的說:媽媽,我害怕。
我趕緊關火,抱起尼莫說:媽媽知道了,這是放炮的聲音,今天是小年,大家放炮慶祝呢。
尼莫把頭扎進我懷里,說:媽媽保護我,放炮的聲音太響了,我害怕。
我拍拍尼莫的后背,安慰了一會兒,尼莫的注意力被餃子吸引了,開始看我煮餃子。
想起來尼莫每次聽到類似的聲音,比如會發聲的電動玩具,打雷的聲音,都會很緊張。
尼莫一歲時,我們在頤和園玩兒,北宮門門口有個賣玩具的奶奶,把一個黑色的眼鏡兒和大鼻子模具套在自己的眼睛和鼻子上,用嘴巴一吹,伸出來一個大長舌頭,還伴隨著吹哨子的聲音。
奶奶看見尼莫走過來,對著尼莫突然吹了一下,尼莫渾身一哆嗦,哇的大哭起來。我趕緊把尼莫抱走了,尼莫死死的把腦袋埋在我的肩頭,走出公園很遠都不敢抬起來,我告訴尼莫,我們已經出來了,看不到賣玩具的奶奶了,尼莫才怯怯的抬頭,滿臉的淚水。
此后,我們每次去頤和園我都避開北宮門,因為那個奶奶每天都在公園門口賣玩具。偶爾必須經過,我會讓尼莫遠遠的等著,我自己先過去告訴那個買玩具的奶奶,請她等我們走過去再示范她的玩具。即使這樣,尼莫遠遠的聽到奶奶發出吹哨子的聲音,還會非常緊張。
尼莫是個活潑好動,熱愛探索的孩子。他對聲音的敏感也讓我很困惑,上網咨詢了育兒專家,答復說可能是“統感失調”,原因是嬰兒期缺乏皮膚接觸,抱得太少,爬行不夠。
聽到這個答復,我反而很確信尼莫不會是統感失調,他出生以后,每天都盡量多的做撫觸,抱得也不少,尼莫七個月開始爬行,我更是充分提供條件讓尼莫更多的爬行。
那么原因究竟出在哪兒呢?
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我在《孩子:挑戰》中讀到這樣一段話:“我們有必要區別一下驚嚇和恐懼。一個年幼的`孩子突然聽到一聲巨響或者摔倒了,他會受到驚嚇,這是個很短暫的瞬間反應。而恐懼是第一次受到驚嚇體驗的延續。只有當父母也被同樣的事情驚嚇,并且無法擺脫自己受到的驚嚇,孩子受到驚嚇的體驗才會發展成恐懼。也就是說,如果父母當時保持冷靜和從容,那么受到驚嚇就僅僅是一次經歷,而不會發展成孩子的恐懼”“一個孩子忽然面對一個陌生的、他覺得害怕的環境,這時他有幾個選擇,他可以停下來看看大人怎么做,可以撤退或逃避,也可以利用恐懼”“如果大人小題大做,很可能就開啟了他利用恐懼的旅程。大人講話的語氣、對這件事情的反應,引導著恐懼是否繼續發展。大人們表現出過度焦慮,于是孩子發現害怕能夠引起成人這么大反應,這多么令人驚訝!而這只是個開始,接下來有可能是更多的害怕、更大的反應、甚至是過分的關注,以及被抱起來的各種安慰,而這個恐懼能夠很有效的引起大人的劇烈反應”
我仔細的回憶,記得尼莫還不到一歲的時候,有位鄰居家的小哥哥玩兒電動警車,尼莫好奇的在旁邊觀察,小哥哥熱情的把小警車放在尼莫手里,并順手打開了警笛開關,尼莫嚇了一跳,趕緊松手。小哥哥還熱情的把玩具車往尼莫懷里塞,我趕緊拿開,說”寶寶害怕了,他不喜歡這個聲音,你自己玩兒吧“說著我就抱著尼莫趕緊走了。后來還發生過類似的情形。
我覺得有可能是我過度的反應造成了尼莫的恐懼。
接下來的幾天,鞭炮聲時常會響起來。尼莫還是很害怕,每次都沖過來說:媽媽,我害怕放炮的聲音。我真心的鼓勵他、表達出對他的信任:媽媽聽到了,你能學會不害怕。尼莫尖叫著要求我抱抱時,我只是鼓勵的拍拍他的肩膀。
這樣做對我并不容易。這需要我摒棄傳統的理念——認為不理睬孩子這時的恐懼和痛苦是殘忍。如果我不這樣做,那么尼莫害怕大的聲音的問題就永遠不會解決。我們通常認為,當孩子經受苦難時,我們必須去安慰他。而實際上,我們這樣做是在增加孩子的痛苦,孩子將繼續保持自己的恐懼,以得到我們的同情和關注。
“如果我們的孩子覺得生活中充滿了恐懼,他們就無法面對和解決問題。恐懼不但不能提高克服困難的能力,反而會降低這樣的能力。一個人越擔心害怕,就越容易招致困難和危險。然而恐懼卻能很成功地引起他人的注意,讓別人為自己服務。
沒有哪個父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但我們必須明白,苦難不可避免。事實上,勇敢的孩子所受的痛苦會更少。恐懼讓痛苦增加、擴大,恐懼讓當事人實際遭受的痛苦更加嚴重和劇烈。我們需要幫助孩子面對及接受疼痛和苦難。當我們被孩子的恐懼影響時,我們就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膽小。”
尼莫聽到鞭炮聲還會緊張,但是已經沒有以前的反應那么強烈了,有時也會要求我抱他,但只是為了去看看窗外美麗的煙花。
《孩子挑戰》讀后感 6
《孩子,挑戰》這本書告訴我們:尊重孩子,讓他們為自己的事做主,并能承擔相應的責任。具體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可樂”對于部分我讓他做的事(洗臉、刷牙、穿衣服)開始說“不”,然后觀察我的反應。我生氣過,也罵過,后來干脆說:“好吧,你想怎么做就去做,自己承擔責任。”
唯有他體驗過自己的行為可能帶來危險時,才會懂得如何安全地生活。當然有一些事是無法通過后果來反思當初行為的正確的`(沒有后悔藥),那就得溫和而堅定地阻止,并講清道理,孩子會很容易接受。
有時候,就是這樣一種簡單的方式,就可以解決許許多多的問題。
《孩子挑戰》讀后感 7
德國教育家魯道夫·斯坦納曾寫到,教育是一種愛的行為。這種行為會使人類走向自由。什么是自由?自由即不帶偏見地了解真相,感受對他人的愛和慈悲,用內在的正直品格去引導行動。
《孩子,挑戰》確實是一本非常好的書,上次讀書會我們只讀了兩章就感覺收獲頗多,所以很多朋友希望我下次接著分享。正正媽媽到今天為止已經全部讀完了,佩服她的毅力和堅持,其實這本書連讀三遍都不為過,因為每次讀的重點和心情都不同。因為是第一次當父母,沒有誰教,也沒有專業知識武裝,更沒有強大的內心力量,所以跟孩子相處,我們遇到的總是這樣,那樣的挑戰和問題,面對孩子的挑戰我們也筋疲力盡,無力感時常存在。但是這本書可以給我們很多幫助,很多具體的實例,怎么說,怎么做,解析的非常透徹,具有非常強的指導意義。
下面是正正媽媽寫的非常深刻的讀后感,征得她的同意,特意寫出來分享給大家,讓我們共同學習。
《孩子挑戰》這本書是我目前為止讀過最有用的一本書。書中每一章節里都有一些真實鮮活的人物事例。孩子與家長之家發生的事,細節動作語言都是真實生活的反映,很貼切很生動。再加上對事物的分析講解以及解決辦法都對我們有指導意見。作為一個孩子的母親,如何更好的給予孩子愛和自由,是我們家長的必修之課,也是不斷追求學習的目標。這本書通過實例講解生動的闡述了父母與孩子之間應該如何做到平等和尊重:以及如何更有效的應對孩子的各種狀況。讓孩子尊重規則、承擔責任、贏得合作,這是我們家長面對的永恒挑戰。
本書具體闡述了孩子不當行為的表現以及背后可能的目的,也給出了指導意見。例如四個錯誤目標:過度關注、權力之爭、進行報復、自暴自棄。然后通過好多章節具體分析這幾種情況。這些在大部分孩子身上也普遍出現。很多事例也有我和孩子的影子,也是在我身上經常犯的錯誤,下面就幾個事例簡單分析一下。
我經常在孩子犯錯以后立即指出孩子的缺點,沒有給他繼續嘗試的機會。如:孩子希望自己洗手,我會覺得自己洗手會弄濕衣服或者把水弄的到處都是。我就對孩子說:“正正,你自己別洗手了,不然會弄得到處都是。”結果是我幫他洗了手。本來他想自己洗手,他有能力自己洗,我卻通過語言及行為打碎了孩子想自己洗手的意圖。我們常常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給孩子帶來的感受,孩子卻因此受挫。我們應該給孩子更多的空間。一次做不好沒關系,可以讓他不斷嘗試,給他更多的信心,他會自己做的很好。
我和正正出去玩滑梯,我經常會提醒他:“在小朋友后面排隊。”“不要碰到別的小朋友”小心,危險,“等小朋友滑下去再滑”“我們去玩個別的吧”經常說類似的話,怕他受傷也希望他遵守規則,不放心孩子。看完書才覺得這是一種過度保護孩子的方式,剝奪了孩子的自由,總是以我為中心,要讓他按我說的去做,處處攔著孩子,讓他內心變得膽小。生活中一定會發生各種情況,孩子要學習怎樣去自己面對各種困難。孩子們更需要自由和空間,而我們做的只是默默的陪伴,在必要的情況保護和指導,而不是將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孩子。
有時候和孩子說“我跟你說過很多次了,吃東西前要洗手,你怎么還記不住呢?”每次這樣說下次還這個樣,這是我們身邊普遍存在的現象。他違反了規定,但是引起了媽媽的關注。這時候我們也許不應該用語言去應對而是應該用行動。不強迫孩子改變而是決定自己的行為。我可以說:“如果不洗手,我就不和你一起吃飯。”然后離開餐桌。如果再不洗手,我們不需要說話,只要行動就可以了。如果多說話必然爭執起來,最后如果孩子哭了,我們就掉進了孩子的圈套。所以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就先改變我們自己的行為。
以上只是比較典型的`,其實還有好多好多事例。讀過此書,真的發現了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也學到很多應對問題的方法。日后可以加以借鑒和運用,這本書真正體現了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和善而堅定,不懲罰、不驕縱,平等尊重。還有我平時也不太會鼓勵孩子,本書中也有教我們多鼓勵孩子,而不只是贊美。總之,以后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在最后我想借用本書的一些我認為的經典的話與大家分享。
1、我們要的是進步,而不是完美。
2、生活,只有當下的時刻。如果我們在當下做了正確的事情,我們就是在朝著進步的方向邁進。
3、當你讀這本書時,你可能會發現有些問題很有道理;同時,你也會發現,自己犯了和書中父母類似的錯誤。如果我們沒有發現自己的錯誤,就無法學習和進步。
4、每天改善一點點,加在一起,就會大大增加生活的樂趣。
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還有更多經典的,希望大家有時間也看一看這本書,肯定會受益匪淺。我想以后我也會改善自己的語氣和態度,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和孩子一起面對更多的挑戰,這也是我們做家長的責任和義務,給他們創造愉快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在陽光下健康快樂的成長。
《孩子挑戰》讀后感 8
第一次線上讀書會《《孩子:挑戰》已經結束。被小敏老師帶入線上讀書會,對于我來說這是一個讀書的新模式。學習是一種信仰,堅持21天就會成為一種習慣。沒想到這次堅持了39天,拿到了一個全勤的卓越獎。
育兒先育己,培養孩子也從培養自己開始。
起初因為好奇、有興趣、熱愛讀書,后來發現這本書太神奇:書中的每一個挑戰,我都遇到類似的境遇。為人父母,每天面對孩子成長變化的各種問題,有問題似乎是一種貶義,把問題看成挑戰就會變成一種積極有能量的態度。
這本書最觸動的我的地方:
全書總計230千字,但是浮出來到我的腦海里幻化成這些詞:“和善、堅定,發現孩子行為背后的目的”。
這本書可以作為經典的寶典,反復讀,反復思考、研究、演練,讓這些方法成為最自然的與孩子溝通相處之道。
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改變:
第一章:現在父母的兩難處境P17—大人常說:照我說的去做,而不是“照我做的去做”
以前,總是告訴霖霖不要吃零食,而大人卻經常買經常吃,所以她不聽不做。
如今,我改變了,我也把零食戒掉了,她對零食也漸漸失去了興趣。
第二章:了解孩子:P37—大多數家庭都存在競爭現象,尤其是老大和老二之間,他們會刺激對方朝相反的方向發展,如果父母常用兩個孩子作對比,誤以為這個方法會刺激孩子們更加努力,實際上會更糟糕。
以前:妹妹吃東西不挑食,我們總會說姐姐像妹妹這么小的時候啥都不吃,蔬菜不吃,你看妹妹吃的多好啊,每次這么說,姐姐越會氣餒的選擇相反的方向。
如今,我鼓勵姐姐,妹妹有她的喜歡口味,你有你的,只要你保證每天的各種維生素是均衡的你可以選擇不吃。有這么幾個蔬菜營養很高,你選幾個你愛吃的,姐姐就會選擇吃木耳、蘑菇、胡蘿卜、西紅柿。
第三章:鼓勵:P57,一個行為不良的孩子,是個氣餒的孩子。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
以前:無法區分贊美和鼓勵,以為贊美就是對孩子的關注和愛,其實這是一種自己感覺愛孩子的敷衍態度。
如今,我學會了鼓勵孩子的細節之處,細小變化,讓孩子覺得媽媽是真正的在傾聽和關注她。
第四章:孩子的'錯誤目標P85—想要一眼辨認出“適當關注”和“過度關注”之間的區別,并不太容易。秘訣在于家長有能力了解全局。
以前:只知道,孩子的錯誤表現是為了尋求關注,但不清楚還有適當和過度兩種區分,如今:我會觀察哪些是可以立即滿足的,哪些是延遲或者不去滿足的需求。
第五章:對懲罰和獎勵的誤解P99—懲罰只能幫助孩子發展處更強烈的的反抗和挑戰。P105—孩子的好行為來自于他們希望通過貢獻和合作獲得歸屬感的天性。
以前:每次孩子犯錯誤,說教幾次無用后,我會變得怒不可揭,脾氣非常暴躁,嚴重的時候會打她們,事后又覺得內疚后悔。這種生氣也是對自己無法掌控局面的一種煩躁。如今:我通過制定約定邀請孩子來進行商討并讓她提供方法和行動,效果越來越好,我對孩子的耐心電量不斷增強愛。
第六章:利用自然結果和合理邏輯結果P118–很多時候,父母有很好的機會讓孩子體驗自己不良的行為造成的后果,但因為父母出于對孩子的憐愛,想要去保護她們,結果奪走了讓孩子體驗的機會。
以前:每次孩子穿鞋穿錯,我都會幫她脫下來重新,這樣的動作能快點,可是她并沒有因一次終結。
如今,她再穿錯了,我會問她的感覺怎么樣?她說不舒服,我告訴她不舒服就是鞋子的方向反了。你每次根據自己的舒服度來調整穿鞋的方向。她也再沒有問過是不是穿反鞋了。
第七章:有時候我們很難區別堅定和強硬的不同。堅定對孩子很有必要,提供界限,沒有界限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以前:只會使用強硬或者驕縱,如果是無傷大雅的事情就會仁慈的對待,可是如果孩子繼續做和我的意識相悖了我又會拿出強硬的態勢壓過去。
如今:我學會用和善的態度給孩子建立規則,如果違反了規則也會堅定的告知:“這個事情不可以,因為…”
第八章:對孩子表現尊重,P133—只有當我們信任孩子,信任他的能力時,才能真正的表現出對他的尊重。
以前:總覺得孩子太小,有些東西做不好大人可以代替來做,等大一點后一切都會變好了。
如今:第一次沒有做好,我會鼓勵她繼續完成,我教她方法,因為我相信我的孩子是有這個能力,只是沒掌握方法和沒有做到足夠多的訓練。
第二十四章:不參與戰爭,P283無論孩子們發生的沖突的原因是什么,父母試著幫孩子們扯平或者進行決斷只會讓問題更嚴重。當父母敢于孩子之間的沖突時,其實是在剝奪他們自己學習解決沖突的好機會。
以前:每次兩個孩子打仗都會找我告狀,我要不停的說教這個,責備另一個,結果吵架繼續升級,我被累的精疲力盡。
如今:每次兩孩子沖突,我會抱抱她們給一個安慰先,然后告知她們自己去解決,即不去當律師也不當法官。
第三十八章:家庭會議,P409家庭會議是以民主的方式解決家庭難題的方式之一。就像它的名字,指的家庭所有成員共同討論和解決問題的會議。
以前,我們都是替孩子做決定。總以為孩子小,她們的想法和做法都不成熟。
如今:開了兩次家庭會議后,孩子的思考性和積極性在增強,甚至她的想法超出我們的預期,因為是會議上統一約定的結果,她也很愿意去找遵守執行。
小結:“已為兩個女孩媽媽的我,或許早已忘記自己兒時調皮、任性、噘嘴、發脾氣、故意跟父母做對時心里在想些什么了。而今天,我的孩子們其實與當年的幼兒我的情緒和心境一模一樣。
看完這本書我總是試圖把自己縮小成為案例中的那個小孩或者角色換位為我的女兒們,那我會希望我的父母怎么做?我會變得更有力量而不是覺得無助呢?我們在這個永恒的循環里一直尋找、追憶和思索。
學習正面管教及閱讀《孩子:挑戰》猶如是找到一步時光穿梭機帶我“回歸”遙遠的童年,重新與“自己”面對面了。因為只有了解所以才會理解。
《孩子挑戰》讀后感 9
通過讀《孩子挑戰》這本書又讓我學到了很多育兒理念,作為一位老師和一位媽媽共同身份的我,通過閱讀書中的案例,更深刻的體會到,這些案例都存在于我們身邊的生活中,我也有過案例中的媽媽的舉動,案例后面的分析和講解對我有很大的幫助!
首先,讓我明白了父母和孩子之間應該怎樣做到平等和尊重!以及怎樣更有效的應對孩子的各種狀況!讓孩子承擔責任,尊重規則這則是我們家長的一種挑戰!孩子的行為背后都是有目的的,相信大家也都犯過類似的錯誤,沒有用更有效的方法來面對孩子的行為做法。在孩子有不當行為時,我們也不能強迫孩子順從,而應該用鼓勵的方式激發孩子,讓孩子主動懂得規則進而主動的遵循規則。在鼓勵孩子時也要得當,注意語言藝術,也不能一味的.鼓勵和贊美,否則,孩子會自傲認為自己什么都很棒,在以后的生活中無法受挫,反而得到負面的影響!鼓勵時鼓勵孩子的行為本身,讓孩子有更多的動力讓自己進步。所以在孩子合作和表現好的時候給予孩子恰當的鼓勵,這樣才能幫助到孩子!
其次,孩子需要勇氣,在生活中我們都喜歡以大人的角度去判斷去衡量孩子的行為,我們可能是習慣了責怪,批評孩子,讓孩子不再有勇氣去面對和嘗試新的事物,他們會感覺自己還小,什么都不會也做不好,氣餒的心理逐漸嚴重,就等待著家長的幫助,自己不再嘗試進步!書中有段話給我留下了深深印象,“媽媽退后一步,和孩子保持一段距離,伸出手在孩子差一點能夠到的地方。這樣,媽媽鼓勵了孩子,也給予了孩子足夠的空間,這樣也適合孩子生活的其他內容,我們向后退一步,給孩子空間,給孩子鼓勵,但不插手”我們是孩子的向導,我們不能主宰孩子的一切,我們陪伴不了孩子一生,我們要做的就是培養孩子有勇氣去面對失敗,讓孩子從中學習到成長的經驗,所以我們該放手是就要放手,給孩子一片天空,讓孩子去面對!再孩子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我們再給予幫助,讓孩子感到一種滿足,有一種成就感!
陪孩子成長也是作為家長和老師的一個修行的過程!我們應該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杜絕一切不成熟做法,多學習進而提升自己使自己和孩子都更加完美,更加的自信!給自己充沛的正能量來面對孩子!陪孩子成長自己!加油!
《孩子挑戰》讀后感 10
這個星期,大寶跟我和他爸一起住,這是我希望的,不過在和孩子相處中也出現不少問題。比如說,早上起床,躺著等著我去幫忙穿衣服;不刷牙;上廁所不沖廁所;而且我說話,她沒聽見似的,強調三遍,若無其事。最后想了一個主意,也就是昨天晚上開始實施的,短期效果很是不錯。心里很竊喜。主意就是利用獎勵機制,表現好,可以積分換零花錢。比如說,昨天晚上,睡覺前主動喝牛奶不磨嘰,積一分;刷牙不反抗,積一分;上廁所,自覺沖廁所,積一分;早上自己穿衣服,積一分;效果真的很不錯,不費我口舌,很開心的完成了。不過上學時,又讓我給她買彩筆,花了32元,我說從積分里扣,她欣然接受了。
今天送她上學回家,坐下來好好翻看《孩子:挑戰》一書里的幾個章節,竟然發現我做錯了,不能這樣引導孩子。
第五章節對懲罰與獎賞的誤解獎賞孩子和懲罰孩子一樣,對他們的人生觀都是弊大于利,這兩種行為都缺乏尊重。我們會對下級的好行為進行獎賞,而對相互平等和尊重的關系中,人們做完一件事,是因為這件事本身需要被造成。這時的滿足感來自于和諧的互助和合作。
案例:
媽媽給了八歲的.比爾一塊錢,兩人一起在超市的時候,比爾去旁邊面包店買了面包。回到媽媽身邊時,媽媽讓他把找的零錢給她。可是比爾生氣地喊道:“你要那些零錢干嗎?!”媽媽很納悶:“干嗎?比爾,我需要那些零錢呀。”比爾生氣地把零錢塞進媽媽手里,憤怒地大喊:“我不明白,我給你幫忙呀,對嗎?”媽媽更納悶了:“是,兒子,你忙了一個大忙。”他們走向車子時,比爾還是充滿了怒氣。
就像比爾去買面包,媽媽買別的東西,兩人在合作。可是比爾卻不認為他做的事情是對幸福家庭的一點貢獻,他關心的是自己。比爾之所以憤怒,是因為他想的是“買面包對對我有什么好處”,而結果“什么都沒有”!這太不能讓人接受了!由此可見,比爾的人生觀很狹隘。他本來應有的社會歸屬感的關注點,被“只用獲得,才有價值”的錯誤價值感掩蓋了。他認為自己做事情只有得到回報,自己才有歸屬感。
感覺我也是拿著物質利益換來孩子的合作。書上說其實沒必要賄賂孩子,孩子們其實都有想有好行為的愿望。孩子好行為來自于他們用賄賂換去孩子的好行為時,其實我們是表現自己對孩子的不信任,這樣的行為會讓孩子很氣餒。如果發展到“除非獎賞讓我滿意,否則我干嘛要合作?如果沒有特別的回報,我才不貢獻”的觀念。那我更無奈了。孩子滿足感要通過貢獻與合作得到。當我們通過獎賞贏得孩子與我們的合作時,事實上我們剝奪了孩子從生活中得到基本滿足感。
感覺有點道理深奧,有些不太明白,需要細細體會,總結一下:①我們和孩子是平等的,讓孩子合作,父母不能使用家長特權去命令孩子;②我們和孩子是平等的,不能對孩子進行獎勵個懲罰;③孩子做一個事情,是這件事情本身需要他完成;④孩子需要通過貢獻與合作來得到基本的滿足感。而不是父母的獎賞和贏得。
特別喜歡一句話:為什么要給孩子付錢讓他們做家務活兒?他們在家里住,有食物吃,有干凈衣服穿,享受家里的一切,如果他要追求平等,那同時也應該有分擔勞動的義務。關于零花錢,他們有完全的支配權。而與做家務活兒沒有關聯。
《孩子挑戰》讀后感 11
最近在讀《孩子,挑戰》這本書。第一章《現代父母的兩難處境》中寫到:“隨著民主理念的提升、人際關系的改變,這樣的育兒文化受到很大的影響。從帝制農奴時代,到大憲x簽署、法國大革命、美國內戰,再到今天,人們逐漸明白了:人生而平等。這種平等,不僅僅是法律意義上的平等,更是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得到摸得著的相互尊重、平等對待。這個發展變化,暗示了民主并不只是一個政治理想,它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方式。”這點我深有感觸,在果果的成長過程中,我能很清晰的感覺到他其實是獨立于我和果媽的。我們常說“不能小看了孩子”,其實這句話也透露出我們常常小看了這些孩子。小看孩子的原因不外乎我們比孩子年長,知識和經驗更多,力氣更大,身體更強壯。然而,“事實上,孩子往往比我們有能力,很多時候孩子的聰明才智勝過我們”。就我的觀察而言,果果的思想是獨立于年紀身高體重等等這些可見的部分,不能說因為年紀等因素就說他思想不如成人,相反,在心思澄澈思維開闊、對新技能新知識的接納等等方面,果果就比我要強很多。比如前兩天果媽問他為什么喜歡學游泳,是不是因為游完泳后有蛋糕吃?“媽媽,你把我當成吃貨索。”果果的回答機智又幽默,令人意外又不禁莞爾。像這樣有趣的話很多,單就幽默而言,我和果媽都不及果果。
因為成長的經驗導致我們對權威的戒備和反抗,所以我和果媽一開始就決心放養果果。但正如書中所言,很快我和果媽便陷入“兩難境地”:放養過度,孩子常常不聽招呼,破皮耍賴,弄得自己焦頭爛額,情急之下很自然地拾起專制的大棒,甚至有時還覺得專制一下也還挺有效挺好。在打不打孩子這個問題上,就我所知,許多力主尊重孩子的家長對此都有所保留,但同時,在打過孩子之后,又深感自責。如書中所言:“承認懲罰及打罵的行為實際是為了緩和或掩飾自己的挫敗感”,這也是我的切身感受。而且,“當我們內疚的那一刻,我們的感覺像是在辯解,只要我內疚,那還證明我就是個好家長”。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不由得反思了一下,自己也曾這樣想,內疚時我會給自己一個臺階:我還是愛孩子的,只不過恨鐵不成鋼,可能著急了點。自己并沒有去認證思考方法到底錯在哪兒,而恰恰錯誤的方法是錯誤思想的體現。缺乏反省和持續學習的能力,可能也是當下絕大多數家長的通病。
其實還有更可怕的,因為拒絕專制,連父輩們的育兒方式方法都排斥了,還自以為了不起。若是靜下心來好好想想,可能也不完全這樣。父輩養育我們,做得也不差,至少今天我們還知道去思考如何做得更好。在我看來,父輩們接受的是經驗,這些經驗有些可能與今日開放和平等的.思維相去甚遠,不甚可取,甚至根本就是錯誤的,但有些經驗,生生不息幾十上百年,總歸有它傳承的道理。我以前就比較過奶奶和我們對待果果吃糖這件事,奶奶靠著經驗和自覺去做,效果比我們講道理去做要好很多,后來我對照書本,才發現奶奶她們其實就是將“無條件的愛”化在這一舉一動中了,不著痕跡。很多宏大的話題,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可以借鑒的,比如胡適先生他們當年倡導的整理國故,我們也可以討論討論父輩們的育兒經。開放,不僅向外,也向內;不僅面向未來,也需回顧過往。
其實不僅是父母輩育兒,在我們身處的當下,也還是有很多不堪之處。記得第一次參加游集學堂家庭教育讀書會,其中一個朋友很直接地說:“在當下這個國家讀這些書有什么用,我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把孩子送出國外,不要讓他再遭受苦難。”我相信有這樣想法的家長不在少數,有時我也會自問,我們這樣下去真的有希望嗎?“我們要做的,是當孩子對這些影響產生反應時,給予恰當的指導。外界影響本身對孩子不重要,他怎么反應才是最重要的。”書中這段話是針對“隔代愛”而言的,在我看來,也適合我們如何引導孩子面對這個世界。
記錄果果成長時,我有時會想,要是再回到過去,我會不會做得好一些,或者說,當初我認為自己對的地方,是不是真的就對了呢?我不敢肯定。我唯一能肯定的是,記錄和閱讀,實在是有助良多。
【《孩子挑戰》讀后感】相關文章:
《孩子:挑戰》讀后感09-13
孩子挑戰讀后感11-07
挑戰自己演講最大的挑戰就是挑戰自己演講01-31
面對挑戰勇于挑戰的名言10-12
挑戰自己挑戰人生作文09-18
挑戰自己挑戰人生高二作文09-27
挑戰_作文09-06
挑戰的作文07-17
挑戰人生02-02
挑戰_作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