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星期二》的讀后感(通用16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相約星期二》的讀后感(通用1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相約星期二》的讀后感1
《相約星期二》這一書名在眾多推薦書目中引起了我的注意,帶著些許輕松的氣味。于是也沒多了解便從網上購買回來了。拿到書,題目下還有一行小字: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于是便猜想應該是一個老人與一個年輕人相約每個星期二探討人生這一話題吧。帶著這樣的猜想打開書頁,簡介讓我更進一步了解到這是怎樣一個老人,帶著怎樣的狀態怎樣講述著人生這堂課。而余秋雨先生娓娓道來的序言讓我又多了層感動。人生不是用來研究的課題,而是每個人活出的精彩,無法炮制,無法重來。莫里·施瓦茨,一個社會學教授,一生奉獻于教育,在與世長辭前不忘傾其所有,與自己曾經的得意門生,也就是本書作者米奇·阿爾博姆探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多個話題。學生將其整理成文,也給我們讀書人上了一課。
這堂課每個星期二上,吃了早餐后就開始,課的內容是討論生活的意義,是用老人的親身經歷來教授的。老人遭受著病痛的折磨,生活一日日無法自理,為何還要接受電臺采訪,還要每個星期二和學生探討這些話題?我在書中讀到這樣一段文字:老人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他問自己:“我就這樣枯竭下去直到消亡?還是不虛度剩下的時光?”他的決定是要把死亡作為他最后的一門課程,作為他生活的主要課題。他可以讓別人去研究,可以成為一本人的教科書。老人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但他的腦子卻仍活躍地思維,他要證明一件事:來日無多和毫無價值不是同義詞。帶著一絲傷感,多了一份好奇與期待,我繼續往下讀,去聆聽這位老人的教授。
幾乎是一氣呵成地讀完了這本書,我的腦中充盈著兩個詞:愛和坦然。愛貫穿著老人的一生,他說:“你要使生活有意義,你就得獻身于愛,獻身于你周圍的群體,去創造一種能給你目標和意義的價值觀。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施愛于人,并去接受愛!崩先嘶疾∏爸贫艘粋名叫綠屋的計劃,為貧困的人們提供心理治療。他博覽群書為他的課尋找新的思想內容。他走訪同事們,與畢業的學生們保持聯系,給遠方的朋友寫信。他情愿花時間去想想口福和賞玩自然,而從不浪費在電視喜劇或周末電影上。他建立了一種人類活動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愛護——這一模式充實著他的生活。這更是他施愛于人的表現。而病后,他也毫不避諱地接受他人的關愛。老人對愛的理解和詮釋,對生活的珍惜和和時間的利用,讓我備受感染。而他對于死亡前的那份坦然,更讓我汗顏。他欣然的接受生老病死,誰都必須經歷這一關,那你是選擇在病痛折磨中慢慢死去還是抓住最后的尾巴再精彩一回呢?老人選擇了后者,他到最后一刻還要去奉獻出一份力,去啟發身體健康而內心迷茫的人們。莫里說:“拒絕衰老和病痛,一個人就不會幸福。因為衰老和病痛總會來,你為此擔驚受怕,卻又拒絕不了它,那還會有幸福嗎?”那么面對這個讓我們無法拒絕而又害怕的時刻,我們該怎么辦呢?莫里的答案就是:與生活講和。一個平靜而有震撼力的結論。他認為:“死亡是一種自然,人平常總覺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實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罷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懷抱里講和吧。”他繼續說到:“只是當你還健康的時候,你應該發現你現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實的東西。當我應該是個孩子時,我樂于做個孩子;當我應該是個聰明的老頭時,我也樂于做個聰明的老頭。我樂于接受自己賦予我的一切權力。我屬于任何一個年齡,直到現在的我。我不會羨慕你的人生階段——因為我也有過這個人生階段。”環顧我們周遭,青年人揮霍青春;中年人攬鏡自悲;老年人追悔過往……這一切都是在浪費有限的生命而已,我們真正該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階段、不同環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經在不遠處等著你,就算病痛已經纏上了你,你都有權力去享受快樂和幸福,而不是誠惶誠恐地度過余生。
讀完這本書,不再是看題目時的輕松了,而是覺得在輕松的同時還要加上一份沉重些的思考。輕松的是要學老人面對人生的態度,坦然的接受順境或逆境,生老病死。沉重的是這樣一位老人慢慢離開了我們的視線,沉重的是我們該如何正確地去看待死亡,去看待人生的一次次的抉擇。如何才能像老人一樣活出那份豁達,也無私地去奉獻一生。
《相約星期二》的讀后感2
《相約星期二》講的是一位患有重病的老人,同時也是一位執掌教壇一輩子的大學教授,在自己為數不多的歲月中,不是在感慨命運不幸,不是在惋惜自己的一生,而是思考人生,將自己的感悟以每星期二相約的形式,講給一位曾經教授過的學生,那里沒有繁瑣的公式,有的只是對生活的思考,對人生的感悟,對人性的解剖……
老人的情況一天天變遭,但他仍然關注外界,他會為遠在他國的難民的困難而憂慮,而傷心落淚,那時他不是一個病入膏肓的老人,而是一位有憐憫之心的老者;他從不自怨自艾,他會因為由于他的開導使他人舒展眉頭而快樂,從而覺得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他愛他的家人,愛他的朋友,愛他身邊的所有人,當大家都陰沉著臉給他舉行葬禮時,他會說:到時不要燒過頭了哦。他就是這么一位樂觀,豁達,超脫的老人。我認為的超脫是游離于生活之外,超然脫俗的感覺,其實呢,不然,是經歷生活的酸甜苦辣,而后看淡所謂的挫折,困難,有種“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怡然心境。
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們還沒來得及反應,它已經從身邊悄然而逝。有時老是感慨:時間都去哪了?時間從指間溜走,從發絲間飛過,增加了我們的年輪,親吻了我們的臉頰,觸碰了我們的額頭,豐富了我們的思想……有時總是回憶那美好的青蔥歲月,不想讓時間在臉上留下痕跡,()可是在回憶的過程中時間已飛馳而過,要做的是珍惜當下,關愛親人。過去的已經成為歷史,未來還未出現,唯有今天掌握在手中,是上天的恩賜……
在未來的道路中會遇到很多困難,保持花開靜好的心境,追求樂觀、開朗、豁達的人生態度,學習愛和對生活的不懈追求。
《相約星期二》的讀后感3
人總是傾向于為自己找各種各樣的借口,在看到別人談論深刻的或者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話題時,總會滋生出“此人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想法,而這一切,也許只是自己缺乏改變的勇氣,我們的教育教授給我們的并不總是正確的,只有堅強的人才敢勇敢的拒絕接受,而我無疑是個懦夫。沒有自己的想法,每天的忙碌只是為了以后的車子、房子、票子,每個人都在追求的生活,從來不會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需要的是什么,過去的兩年里,日子過的渾渾噩噩,毫無意義可言。
關于世界——我的眼界是如此的狹隘,我的心是如此的小,我對他們毫不關心,即使同情也不走心,愛,這個話題過于深刻,我不知道如何去愛也不知道如何接受被愛,也許這并不是我失去了愛的能力,而是我處于愛中而不自知。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也許是該多出去走走,看看這個未知的世界。
關于自憐——只有你覺得可怕時才是真正的可怕,每個感到困惑和迷茫的人都需要這份醒豁。
如何思想,如何評判,都必須自己選擇,不能由任何人替你做決定。
《相約星期二》的讀后感4
《相約星期二》是行將去世的社會學教授莫里在每個星期二教給他最喜歡的學生米奇的最后一課,沒有書本沒有時限,是有關人生的話題。“相愛或者死亡”是莫里教授的禱文,貫穿他的整個課堂。
莫里教授認為現在的社會文化是灌輸人賺錢、養家、買房、買車……等一大堆的瑣事,而沒有教人學會照顧自己的真正所需,重視物質的追求而忽略了精神的滿足。對于這樣的文化不要逃避,唯一的辦法是不相信原有的文化,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化。
對于自己的夢想,也許在現實生活里實現很困難,但一定要堅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被周圍人的思想所影響,爭取取的家人朋友的支持。
在自己的文化中,莫里教授認為最重要的'是: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于人,并去接受愛。
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沒有了愛,我們便成了折斷翅膀的小鳥。
把自己奉獻給愛,把自己奉獻給社區,把自己奉獻給能給予你目標和意義的創造。
莫里教授樂于與人交談,活著就要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同他人交談,去感受他們的思想。
我想我要學著象莫里老人一樣建立自己的文化,學著去愛,學著去給予,學著去交流,學著去關心,建立自己愛的文化,堅持自己的夢想,獲得生活的真正意義。
《相約星期二》的讀后感5
看完這本書,我用了半個月時間,每看完一篇都讓人深思,讀后感也不知道如何寫才好,沒有多少文采,只能發表看到某段話時當下的感想。
剛開始看沒有多大感觸,直到第49頁看到:“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施愛于人,并去接受愛!蔽液仙蠒,想想自己,發現這27年我很樂于享受后半句,卻很少去做前半句。還記得父親曾跟我說過:“只有你先對別人好,別人才會對你好!备赣H說的和莫里教授所傳達的意思一致。但是我們又能真正做到多少呢?
翻到第57頁,當我看到莫里說:“如果你想讓別人相信你,你首先應該感到你能信任他——即使你是在黑暗中,即使你是在向后倒去!边@句話對我的工作很受用,初次接觸的合作伙伴總是充滿了疑慮,總是不相信對方,其實猜疑都是多余的,在你不相信別人的同時又如何讓別人相信你?
看完第79頁時,是我對整本書感觸最深的一處,也是我唯一反對莫里之處。他說:“如果你能接受隨時死去的事實,你就不會像現在這樣耽于抱負了,你為此而付出時間和精力的事,你所做的工作也許就不再顯得那么重要了。”合上書,我想:“人類對物質的要求不是絕對的,看你處于什么樣的人生境遇,當你處于將死之時,物質便已然顯得微不足道,精神上的愛會成為你的第一要求,在親人的陪伴,愛人的守護面前,金錢就如糞土。但是當你依然處于健康的狀態時,物質便不可或缺,你的滿足感不僅僅只來源于精神,也來源于事業上以及物質上帶來的成就感,為了這份成就感這份滿足感,你不得不付出時間精力,而不是像莫言教授所說的“你為此付出的時間精力就不那么重要”。當你處于一個旺盛生命力的階段為什么要過一個瀕死的生活狀態。把握一個度,不要完全杜絕物質,也不要完全不在乎精神。不管在人生的哪個時刻,都不要放棄愛,愛別人也愛自己。
只想說《相約星期二》對我的生活、感情、事業都很適用,看完第97頁的時候,我笑了,因為發現我和莫言教授共同的思維方式,“你一旦投入進去,就能充分的體驗它,知道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悲傷,你認識了這份感情,現在我要超脫它。”說的真好,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處理情緒的方式,當傷心難受的時候,任由自己這個情緒的抒發,最后告訴自己這也是情緒的一種,沒有人一定要天天開心。超脫它,感受它,所有的情緒、感覺都被莫里教授描述成一場游戲——好了,哥不跟你玩了,哥要離開你。很灑脫,身為人,不就是像教授所說的一樣,就是來體味這世界的百態,開心、傷心、痛苦、嫉妒、憎恨。感受每一種情緒,經歷每一件痛苦的開心的事情,告訴自己這是屬于我這輩子獨有的經歷。不要被自己的負面情緒牽著走。
《相約星期二》的讀后感6
很早以前就聽人說過《相約星期二》這本書,書中說的是"一個老人"向"一個年輕人"講的"一堂人生課。拿來一讀,里面的道理還真值得回味……
書中講的是一個年逾七旬的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絕癥以后,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時間,給他的學生米奇約定每周的星期二聽他講課。老教授的談吐非常親切,幽默,對自己即將死去毫無忌諱,勇敢的面對死亡,讓人們對死亡消除了恐懼,他講的都是些生命和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問題,這堂課講了十四個星期,最后一堂課是葬禮。
他說:"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于人,并去接受愛。要有同情心,要有責任感,只要我們學會了這兩點,這個世界就會美好得多。"他說,你應該發現你現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實的東西;厥走^去使你產生競爭的意識,而年齡是無法競爭的,當我們應該是個孩子時,我樂于做個孩子,當我們應該是個聰明的老頭時,我也樂于做個聰明的老頭,我樂于接受自己賦予我的一切權利,我屬于任何一個年齡,直到現在的我,我不會羨慕你的人生階段——因為我也有過這個人生階段。他說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低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無所適從,惟有一顆坦誠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的面對整個社會……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許不經常討論這些問題,但我認為老教授的話很樸實,很耐人尋味,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們應該向莫里老教授那樣,把握好自己的生命權利,有一顆健康的心態,博大的胸懷,審視我們自己,不要一味的索取,一味的埋怨,不要怕,不要悔,要有同情心和責任感。這樣我們才活的更有意義。
《相約星期二》的讀后感7
莫里教授得了肌萎縮側束硬化癥。比腫瘤更殘酷的絕癥。
如果還有一個完全健康的一天,你會做什么?這是學生在莫里教授臨終前幾天提的一個問題。教授想來想去,最滿意的安排竟然是這樣的:“早晨起床,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一次只請一兩個,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他們的問題,談彼此的友情。然后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的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教授說,我會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個好覺!蹦镒詈蟮脑竿谖覀兛磥硎呛苋菀讓崿F的,我們每天過的不正這樣平凡的一天嗎?人在健康活著的時候,每天都在做著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美好而奢華的夢,或許是住上小別墅,開上寶馬車,或許是功成名就……就在我們每天在忙于追夢的時刻,
不要去無謂地把自己搞的很痛苦。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感覺。一個人并不是除了偉大就是卑賤,絕大部分就是平凡,偶然來到這個世界,平平凡凡活著,安安靜靜離開。其實幸福很簡單,就在平凡之中。
《相約星期二》的讀后感8
乍一看這標題像是一部愛情小說吧!其實不是!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臨終老人和他的學生的故事。老人是社會學教授,他已年邁,患了絕癥,他的學生是一名記者、作家,老人每星期給這個學生上最后一門課,時間是星期二。這便是這本書書名的由來。
這門課上了十四個星期,每個星期學生都如約而至。他們談論的話題有:世界、自憐、遺憾、死亡、家庭、感情、對衰老的恐懼、金錢、愛的永恒、婚姻、我們的文化、原涼。最后一堂課是老人的葬禮。每上一次課老人的病情就會加重,說話就會更困難。到最后,要靠學生不停地用力地敲打背部才能說出話來。他是一名終生的教師。他留給了人們無限的思考!也許談人生太大、太空洞,但是人生的確很玄!誰也不知道下一妙會發生什么。誰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會有怎樣的故事發生。那么還在等待什么、猶豫什么、好好把握今天!每一個今天都是精彩的!
《相約星期二》的讀后感9
我不喜歡莫里,盡管他那樣的人很難得,如果碰到的話我肯定也會為那樣的人所觸動、引發各樣的情緒,被他的魅力所折服。還好書籍給了“離他很遠”這種理所當然的心理距離。他看似完美,因為他正是非常邪惡,他的真誠為目的服務:永生。一個終生的教師,這看起來很感人,我在其中看到的卻是“一個總是試圖教化他人的人”,這是很危險的。人必然會受自己的經歷所限,也總有與主流追求的價值觀相悖的時刻,“沉迷物欲”與“追求情感”并不總是主流,甚至“成為一個正直的人”“幸福的人”也不總是主流。人們在現實里多有掩飾,一個追求精神的人也可能表現出沉迷物欲的樣子,說到底用語言將行為道德化分類本就是不合理的,那意味著總有人被否定。
這本書讓人不安的也在于此:看似你無法否認的真理,又時常顯示出對另一些的壓迫。而作為擁有話語權的人,他的聲音必然使另一些聲音被淹沒,即便另一些聲音并不主流,甚至卑劣,那也是人類的情感,并且某個時刻表現出不被主流認可的卑劣的人,并不是那個人的全部,他也不應該因為那樣的時刻而被予以一種俯視的同情。舉個例子大概是:你覺得嫉妒不好,為了幸福我應該避免將它看得太重。而我理解的是:你覺得嫉妒不好,我也覺得,但為了幸福我不會選擇避免與它接觸,而是為擁有這份人類的情感而感到一絲甜蜜,不幸是人的一部分,不幸的情感也是,究竟是承認它更容易達到幸福還是否定它更容易,就像“為什么非得追求幸福”一樣,如果將語言用于純粹分類,而與道德分割開來,一切會不會變得更加容易呢?
《相約星期二》的讀后感10
當我終日忙碌,在生活的風雨里疲于奔命;當我恐于衰老、畏懼死亡,在戰戰兢兢中迷失方向,莫里老人總會在書香氤氳里款款走來,讓我由疲憊困惑、心悸沉寂歸于平靜。
讀完這本《相約星期二》已過了余日,那些文字卻依舊像漸漸彌散的芬香,久久駐留在心房,帶給我溫暖的感動。書中講述一位名叫莫里的教授不幸患了絕癥,步步為營,生命的燭光即將熄滅。病重期間,莫里與來看望自己的學生米奇·阿爾博姆相約,要為米奇在每周星期二上一堂課,課程關于人生。其中莫里老人談到生活,他詮釋了一生的真理,使人透徹又沉思。
我們曾經認為的一切艱難、坎坷,一旦釋然便晴空萬里。莫里老人面對死亡那份從容、鎮定與適應,使人無法不對這個甚至無法行走的老人肅然起敬!爱斈阍诖采蠒r,你是個死人”“我的意識還活著……我成了宇宙的一部分”甚至“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一個承受痛苦,被絕癥一點點侵蝕的人對生活如此樂觀,這正是莫里說過的“最難的事”——與生活講和。他最終做到了。他雖在無盡疼痛與折磨中度過,但他擁有過愛,擁有過青春,也擁有過一切正常人擁有的東西,他已釋然,所以他并不羨慕健全的人。每個人亦可以做到放寬一切,仔細想想,我們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不如意,是否只像蠶繭外薄薄的絲衣——看似是牢不可破的囚籠,其實只需輕輕一下便可輕易化解?
什么是我們夢想中完美的一天?與莫里老人比起來,我們是在上帝的寵幸中誕生的孩子,不應再對這無比美好的一切無止境地進行物質索求,闊氣的豪宅,嶄新的鈔票,高檔的晚宴真的是我們需要的嗎?學著試著去追求內心深處真正的幸福,在自然的懷抱里講和吧,不是平庸倒退,而是一種幸福的境界。“早上去散步,去健身房,與朋友共進晚餐,晚上去跳舞!蹦锵胍摹巴昝赖囊惶臁弊屓瞬幻獬泽@。現在,你驚訝的同時,請好好質問自己。在這里,莫里老人所陳述的生活的追求,每個人學了一輩子,但沒有人全部理解。學得多的人總是快樂的,他們會很享受、滿足而不奢求。奇怪的是,幾乎所有人都只會在生命最后一刻看開一切,認為自己生而有幸。這大概是面對死亡,一切都太渺小了,一切都可以看得不那么重,或許真實的生活不需要金玉其外的華麗彩飾,簡簡單單的快樂足矣。
這個故事,這些課,這段話,都是生命的樂章在彈奏,是靈魂牽出了漣漪。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一堂人生課,它們在紙上的厚度莫非太重,重到誰都無法承擔。每當我將目光灑落在素雅的封皮上,心靈便會被洗滌一次。甚至想忘記繁重的學業,拋棄生活的煩惱,再次拿起這本曾帶給我感動與感悟,透徹與深刻的書,再次與莫里,與米奇一起上的一節人生的必修課。
《相約星期二》的讀后感11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
—題記
米奇和大部分人一樣每天忙于枯燥的工作中,如果不是偶然調換電視頻道,看到一擋節目,他的生活可能會繼續下去。那檔節目的嘉賓竟是十幾年前與自己相約再見的教授—莫奇。當得知莫老患上AlS時間不多時,他去找了教授。從他們相擁那刻起,時間為十四周的必修課,上課鈴聲便已敲響。他們相約在每個星期二見面。莫里說:“我們都是星期二人”。課堂上不需要課本,但討論的題目很多。設計到愛情、工作、社會、年齡、原諒,以及死亡。這堂課親切、嚴和、幽默。莫里老人對死亡的理解也令人敬佩。
莫里老人逼視著自己如何一部分一部分的衰亡。這比死亡殘酷的多。他不能動,活著全靠別人幫忙。他是怎樣對待的呢?對別人的照顧開始覺的不便,但又很快釋然了。他說:“我感覺到了依靠別人的樂趣,此刻當他們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長瘡的乳霜時,我感到了一種享受。當他們替我擦臉或按摩腿部時,我同樣覺得很受用。我會閉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顯得習以為常了。就像回到了嬰兒時期。有人給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們都有當孩子的經歷,它留在了你的大腦深處。對我而言,這只是再重新回憶起兒時的那份樂趣罷了。這種心態足以化解一切人生悲劇。他還說:“你就應懂得一個道理,拒絕衰老和病痛,一個人就不會幸福。正因你終究會變老的!碑斚,青年人揮霍青春,中年人攬鏡自悲,老年人追悔莫及,這一切不過都是在浪費時間生命而已。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用心去感受不同的階段,不同階段下的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經在不遠處等你,就算病痛已經纏上你,你都有權享受幸福和快樂,而不是誠惶誠恐的度過余生。
我們的人生總在不停的奔波當中。上學、就業、升職、結婚、生子、創業、賺錢,太多的羈絆使我們感到勞累。為什么呢?因為我們需要,大多數人都毫不懷疑這一點。但是莫里老人告訴我們: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說:“擁有的越多越好,錢越多越好,財富越多越好,商業行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們反復地對別人這么說—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認為這是真理。大多數人都會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方向。簡單來說,我們總落入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買的東西是你的需要還是品牌圈套;追逐名利不擇手段是你的需要還是世俗的脅迫。最快樂的是人而不是神。只要你肯,你就可以摘下面具。放松別人,放飛自己。
莫里選擇了在他昏迷后第一次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候停止呼吸。他走了,走的令人心痛。我堅信他是有意識這么做的。他想安寧的離去,就像安寧的活著。我仍記得他說的那句話:“只要我們彼此相愛,并把它珍藏在心里,我們即使死了也不會真正的消亡,你創造的愛依然存在著,所有的記憶依然存在著,你仍然活著,活在每一個你觸摸過,愛撫過的人心中。”
而這門課,還在繼續。你說,我聽。
《相約星期二》的讀后感12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在七十多歲時患上了一種叫做ALS(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的病,也就是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霍金所得的那種病。這是一種非常兇險、無情的神經系統疾病,它通常從腿部神經麻痹開始,一點點地向上蔓延,先是腿行走不靈,然后是無法站立、無法坐直,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時為止;艚鸱浅5男疫\,他的病情不是持續惡化的,而是一次發作以后就會平穩很長的一段時間,然后再有下一次的發作。一般情況下,這種病都是持續惡化的,從生病開始,留給病人的時間一般不超過兩年。莫里就屬于這種情況。
知道自己得了絕癥后,莫里決定帶著尊嚴、勇氣、幽默和平靜活下去。他與他的學生米奇約定每個星期二見一次面,一起討論“生活的意義”,包括“死亡”、“恐懼”、“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會”、“原諒”、“有意義的人生”這些重要的課題。米奇是一個專欄作家、記者,他堅守和老師的這一約定,將每周二的時間空出來,退掉所有的約會和事物,飛行數百公里來到莫里家中,和莫里一道談心。從第一次相約到最后一次見面,這樣的討論持續了14個星期。米奇眼看著他的老師一次比一次衰弱,直到葬禮來臨。
余秋雨在這本書的中文版序言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我們人類的很多行為方式是不可思議的,有時偶然想起,總會暗暗吃驚。
譬如,其中一件怪事,就是人人都在苦惱人生,但誰也不愿意多談人生。稍稍多談幾句的,一是高中畢業生,動筆會寫“生活的風帆啊”之類的句子;二是街頭老大娘,開口會發“人這一輩子啊”之類的感嘆。兼有人生閱歷和思考水平的人,一般就不談人生了,這是為什么呢?
我覺得,大多數智者躲避這個問題,是因為領悟到自己缺少談論的資格。再大的專家也不能說自己是人生領域的專家!接薪甜B越明白這些道理,因此就越少談論。
那么,誰有資格談論人生呢?余秋雨分析了各種類型的人,認為大家都在等這樣的一個人:“他不太重要,不必在臨終之時承擔大多的外界使命;他應該很智慧,有能力在生命的絕壁上居高臨下地來俯視眾生;他應該很了解世俗社會,可以使自己的最終評判產生廣泛的針對性;他,我硬著心腸說,臨終前最好不要有太多子女圍繞,使他有可能系統有序他說完自己想說的話,就像一個教師在課堂里一樣——那么對了,這位老人最好是教師,即便在彌留之際也保留著表述能力,聽講者,最好是他過去的學生……”這樣說來,莫里確實是非常適合的。莫里自己可能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會與他的學生相約。
這是一堂關于愛的教育課。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愛自然、愛身邊的一切,是莫里給我最深的感受。莫里說,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于人,并去接受愛。他說,要有同情心,要有責任感。只要我們學會了這兩點,這個世界就會美好得多。盡管莫里病魔纏身,但當他們父子三人坐在一起的時候,常常會有瀑布般的感情宣泄,親吻,打趣,相擁在床邊,幾只手握在一塊。莫里認為:如果沒有家庭,人們便失去了可以支撐的根基。我得病后對這一點更有體會。如果你得不到來自家庭的支持、愛撫、照顧和關心,你擁有的東西便少得可憐。愛是至高無上的,正如我們的大詩人奧登說的那樣,“相愛或者死亡!蹦飳Υ笞匀坏膼郏x了讓人心動:“我注意到了樹上的變化,風的大小。我似乎能看見時間在窗臺上流逝。這是因為我的時間已經到頭了,自然界對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見它時那樣強烈!睂θ伺c人之間的關系,莫里也有自己的看法:許多人過著沒有意義的生活,即使當他們在忙于一些自以為重要的事情時,他們也顯得昏昏慵慵的。這是因為他們在追求一種錯誤的東西,你要使生活有意義,就得獻身于愛,獻身于你周圍的群體,去創造一種能給你目標的意義的價值觀。我們過多地追求物質需要,可它們并不能使我們滿足。我們忽視了人與人之間互相愛護的關系,我們忽視了周圍的世界。“愛會贏。愛永遠是勝者!薄皼]有了愛,我們便成了折斷翅膀的小鳥”。
這是一堂讓人產生頓悟的啟蒙課。莫里說:“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的底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忌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無所適從。唯有一顆坦誠的心方能使你悠然地面對整個社會。”這段話是如此的樸實無華,但何嘗不是對人生謎底的一種詮釋呢。我們有的時候,對于自己做過的一件事情,常常感到不如意,因此心中始終有一個結;如果別人對自己不公,也常常會記恨在心,難以釋懷。莫里說:臨死前要先原諒自己,然后原諒別人!坝浐藓凸虉潭际呛翢o意義的,這種情緒讓我抱憾終身。”我在想,干嗎要等到臨死前才“原諒自己,原諒別人”呢?從今天做起不就更好?莫里說:“錢無法替代溫情,權力也無法替代溫情。我能告訴你,當我坐在這兒等待死亡時,當你最需要這份溫情時,金錢或權力都無法給予你這份感情,不管你擁有多少財富或權勢。”關于這個話題正面的或者反面的事例我們生活中太多了,但聽聽莫里的話,我們還是能夠有所觸動。
這是一堂關于心理健康的修身課。米奇去聽課時,需要先與理療師一起拍打莫里的背部,而且要拍得很重,目的是要拍打出莫里肺部的毒物,以免肺部因毒物而硬化,不能呼吸。請想一想,學生用拳頭一下一下重重地叩擊病危老師裸露的背,這種用拳頭砸出最后課程的情景是觸目驚心的,沒想到莫里喘著氣說:“我……早就知道……你想……打我……!”而米奇接過老師的幽默,說:“誰叫你在大學二年級時給了我一個B!再來一下重的!”還有一天,莫里設想著幾天后死亡火化時的情景,突然一句玩笑把大家逗樂了:“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边@樣的一種心態,真讓我們這些看上去非常健康的人感到汗顏。
如果再給你完全健康的一天,你會做什么?這是米奇給莫里提出的一個問題。莫里思考了一個人的最低需要和最高需要,發現兩者首尾相銜。他說:“早晨起床,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我一次只請一兩個,于是我們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他們的問題,談彼此的友情。然后我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的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晚上,我們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鴨子——我喜歡吃鴨子——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我會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個好覺!痹谀锟磥,只要明白了什么是真實的需要,就會走向關愛和奉獻。
一天,莫里對米奇說,他已經擬定自己墓碑的碑文。碑文是:“一個終身的教師!
《相約星期二》的讀后感13
父親走后,重讀《相約星期二》,關于父親的點點滴滴不斷在腦海中浮現,壓抑的感情不斷釋放,最終淚流滿面。看著莫里教授在生命的最后14周里,與生活講和,深受病痛的折磨依然能為陌生人遭受苦難而傷心流淚,向他的學生米奇分享關于對死亡、對家庭、對愛等人生重要課題的句句箴言,我漸漸釋然了。
去年11月份吧,當血清甲胎蛋白含量急劇上升,藥效漸漸下降,父親的身體也在慢慢變差,最終在大年初一腸胃出血之后,我意識到那一天不久就要到來了。而這個情況又不能和母親說,也沒有和哥哥姐姐說,真相除了增加他們的痛苦和心理負擔,毫無意義,只能期盼奇跡的降臨。父親最終在今年5月中旬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也擺托了折磨他的病痛。
在最后的一個月里,父親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病房中度過,生活已不能自理,由家人日夜陪床照顧,而我遠在天邊,只能每天打電話問候。那天早晨,我像往常一樣擠公交去上班,看到哥哥發來的消息,說醫生建議我們辦理出院手續回老家,我意識到該來的還是要來了,但也沒想到卻是那么突然。想著把手上的工作抓緊辦完交接清楚,乘坐當天傍晚的航班趕回家見父親最后一面,沒想到還沒登機,就收到父親離世的噩耗,直到現在也沒能原諒自己。
父親走后,自家兄弟幫忙張羅料理后事,我趕回到老家已是半夜,看著父親靜靜地躺在紗帳里,只能默默接受。悲痛欲絕的母親在屋里臥床不起,由姑姑嬸嬸們陪著,說話有氣無力,看到我回來之后,不禁放聲大哭,念叨著父親棄我們而去,而我從此就變成了沒有父親的人了。屋里哭聲陣陣,為了不讓母親再分心擔憂我們,我只能故作堅強,強忍淚水,握著母親的手安慰她,只是此時此刻再華麗的話語也顯得蒼白無力,只能默默地陪著,告訴母親還有我們在。來到靈堂,掀開紗帳,看著父親的遺容,淚水在眼珠里打轉,強忍著低聲啜泣,儼然一個沒心沒肺的不孝子。隨后與叔叔合計著各個事項,得知事情安排妥當之后回到大廳,一直坐著直到天明。
料理后事,安頓好母親之后,懷著復雜的心情返回這邊。白天沉浸在忙碌的工作中,下班后拖著疲憊的身體行尸走肉般走在街道上,整個人跟丟了魂似的。父親生前,我一直安慰開導他,看開點,不要抱怨命運的不公。每次他看到一些異常的指標,試探性地問我病情怎么樣了,我只能小心翼翼地引導他,從最積極的方面去解讀各種化驗和檢查結果,有時自己竟然也差點信以為真,以為奇跡會出現,最終證明只是自欺欺人罷了。父親走后,我時常在想,為什么會是我,為什么偏偏是我的父親攤上這樣的事情,為什么!也時長會責怪自己,為什么在父親身體有異樣的時候帶他去體檢,也很恨自己沒有能力去嘗試療效可能更好的治療藥物,以為自己做的是“理性選擇”。
以前和朋友閑聊的時候會提及子欲養而親不待,沒想到一語成讖,也許真的是只有經歷過,感受過,才能有更加深刻的體會,才會去做出改變吧,F在所能彌補的,只能是多打電話陪陪母親聊天,督促她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多走路健身活動筋骨,每年做好健康體檢和高危疾病的篩查。家人平安,才是最大的福氣吧。
《相約星期二》的讀后感14
在書店的一角,我發現了《相約星期二》這本書。小心翼翼地翻開它,仿佛一個初生的嬰兒,我在接受著洗禮,如同一個虔誠的教徒,我在輕輕地禱告。那晚,當我終于在手電筒下合上這本書時,《相約星期二》對我的影響之深,是先前的哪一本書,也是之后的任何一本書都比不上。
莫里老人認為:在美國,乃至全世界,人類的追求進入了誤區:擁有越多越好,商業行為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人們反復這樣對我們說,我們又反復對別人這樣說,直到人人都認為這是真理為止,。而對他自己而言,心中最滿意,最夢幻的一天的安排輕松,愜意,而毫不奢侈。從某種意義上對他來說,一個人生活的最低標準和最高標準幾乎是一致的,沒有矛盾的。他的這種平和的心態大概和中國古代的隱士的心態有異曲同工之處吧!他的那種與世無爭,歸于自然讓我思考:社會上那些終日追名逐利,勾心斗角的人,到底活得累不累。他們那樣做得到了些什么?如果把他們擁有的一切和莫里擁有的一切比較,那他們用畢生精力換來的那一切究竟還有多重的分量?在莫里最后的這門課程里,愛是永恒的主題。他說:“愛是唯一理性的行為。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接受愛并施愛于人。沒有了愛,我們就象折斷翅膀的小鳥。”莫里在向全世界呼吁愛,呼吁人性的回歸。
莫里的課,最終將在死亡里劃上句號。他說:“要學會和生活講和!彼J為這是人生最困難的事。他住死亡面前,真正做到了與生活講和。他平靜地,以一種超然的心態體驗著,死亡。這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他說:如果早知道自己可以這么平靜地面對死亡,那么過去還有什么困難可怕呢?這句話,是一位臨終老人說的,對我們而言,它可以是一種激勵,激勵我們向生活中每個困難挑戰。希望等到幾十年后,我們不會心懷遺憾地說這句話。莫里老人以他自己獨特的方式向我們詮釋了人生,詮釋了死亡。
讀完這本書我腦海中反復回響著莫里老人說的話:“學會原諒別人和原諒白己,人不應該陷在懊悔的情緒中無法自拔,這對你是沒有益處的!蹦锢先耍退麑θ松膽B度,以及他說過的話,值得我們在生命細細品味。
《相約星期二》的讀后感15
莫里在患了絕癥以后,妻子總是無微不至地照料著他,兒子們總是抽空來陪他,鼓勵他。(他不希望孩子們放棄自己的工作專門陪他,他不愿因自己影響到孩子們。)讓他擁有了死時的安寧與寬慰。
莫里說:“假設我離了婚,或一個人生活,或沒有孩子。這疾病——我所經受的這種疾病——就會更加難以忍受。(莫里得的是肌肉萎縮癥,從腿部開始肌肉萎縮,萎縮部位慢慢失去知覺。這種肌肉萎縮會一直發展,從腿部到腰部到胸部,最后到肺,直至停止呼吸。在病情的發展中,莫里經受著腿部僵硬、腰部僵硬、胳膊僵硬、臉部僵硬,嘴巴僵硬,甚至全身僵硬的痛苦折磨。)我不敢肯定我是否應付得了它。當然,會有人來探望的,朋友,同事。但他們和不會離去的家人是不一樣的。這跟有一個始終關心著你,和你形影不離的人不是一回事!
這就是家庭的部分涵義,不僅僅是愛,而且還告訴別人有人守護著你,我稱家為“心理安全”——知道有一個家在守護著你,只有家庭能給予你這種感覺。金錢辦不到。名望辦不到。
讀到這里我更體會家的重要。對“家和萬事興”“家是溫馨的港灣”等說法有了更深的感悟。
記得前幾年因小姑子一家結婚后一直沒搬出去住,大家住在一起。這件事常常讓我心生煩悶。于是和婆婆、小姑之間就有了一次次沒有硝煙的戰爭。家已是戰爭的導火索,讓我畏懼,讓我心涼。整天心力憔悴,更無精力投入工作?芍^家庭、婚姻、工作團團糟。
現在看開了許多,改變了許多,家庭也溫暖和睦了。我和愛人的工作也都大有長進。家是一個支撐,家是一個保護傘,家更是一個后備軍。
現在每當同事因家庭瑣事而生氣時,我總是開導她。家——離不開尊重、離不開理解、離不開包容,更離不開信任。莫里讓我對家愛得更深。
《相約星期二》的讀后感16
談完家庭,我想要說說婚姻,因為婚姻與家庭息息相關。
可是現在很多人不理解婚姻。80、90后的年輕人,要么過于自私而無法和別人建立真誠的戀愛關系;要么輕率地走進婚姻殿堂,然后六個月后又匆匆地逃了出來。60、70代的人們,又有多少人在無奈的維持婚姻,因為不信任、因為金錢等,婚姻已危在旦夕。
我們好多愛人并不清楚要從伴侶那兒得到什么,我們甚至連自己都無法認清——又如何去認識我們要嫁娶的人呢?又如何去協助我們最愛的人去獲得更高的人生追求呢?
其實愛情和婚姻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你不尊重對方,你們的關系就會有麻煩;如果你不懂怎樣妥協,你們的婚姻就會有麻煩;如果你們彼此不能開誠布公地交流,你們的婚姻就會有麻煩;如果你們沒有共同的價值觀,你們同樣會很麻煩。你們必須有相同的價值觀。
我見過這樣一對小夫妻,有二十七八的年齡,可以說郎才女貌,家庭殷實。按理說應該過得比較幸福?梢驗榕降牟乱桑鷶囆U纏,兩人總是吵架。日子過得不像日子,家過得不像家。的確,在當今社會,各種誘惑太多。好多女性朋友不相信愛人,總想把另一半拴在自己身邊,這樣才算安寧。可殊不知,男人需要的是自由,是讓家庭幸福的不懈奮斗,他們需要時間去打拼。
由此我想到了“男人就像風箏”這句話。風箏總向往自由,飛得越高越好。而放線的人就像我們的女性朋友,要么不敢放得太長,害怕風箏飛走;要么放高風箏以后扯得緊緊的,想緊緊控制住風箏。卻不知這樣做的結果:前者影響男人奮斗的腳步,后者成了勒拌男人奮斗的繩索。我前幾天才去放過風箏,發現怎樣放風箏能放的高而毫不費力。首先要把風箏放得足夠高,待風箏穩定后,線再放松一些,過一會兒還要時不時扯扯線。這樣做的好處是,既可以讓分風箏飛得再高些,還會提醒風箏不要偏離方向。而女人管男人就像這放風箏,把握得好會雙贏,否則雙方都會受傷害。
相信男人,給他們空間;給他們自由;給他們信任,還時不時地提醒他們。這樣我們收獲的是婚姻的幸福。婚姻只有兩種選擇:相愛或死亡。
【《相約星期二》的讀后感(通用16篇)】相關文章:
相約星期二英文讀后感10-10
讀《相約星期二》有感800字02-09
星期二祝福語06-22
相約世博會說課稿12-04
相約生態園02-08
與你相約歌詞06-25
相約在夏季作文02-25
2022相約冬奧高中作文(通用22篇)02-10
關于相約的中考滿分作文07-30
相約科技館作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