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學生《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一學生《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一學生《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
暑假中讀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我發現她不僅是位受人尊敬的女士,而且還是位和普天下母親一樣,對自己的孩子,飽含深情的媽媽。《親愛的安德烈》是由龍應臺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三十多封書信組成。他們在信里的交談,那么真實、誠懇。他們是把自己擺在了一個平等的地位上進行著交談,特別是那些在我們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母子倆的通信中,當然有爭執,也有分歧,但他們始終愿意試著去理解彼此。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臺來安慰他。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
讀了《親愛的安德烈》,感覺龍應臺仿佛就生活在我們身邊,她讓我們感覺親切,真實,也帶給我更多的尊敬。
初一學生《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2
讀完此書,陷入了深刻的沉思。這大概是一個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也是最珍貴的記憶。信里她完全扮演了雙重身份,不是一個母親對兒子的說教,而是用充滿愛的言辭和孩子握手言和。她并沒有過多的苛責他的孩子帶給她的陌生感和距離感,而是即可用了一種成熟而有遠見的方式和孩子洽談,她得到了孩子肯定的應答,不管怎樣這都是一個好的開始。
她試著站在一個成年孩子的角度去思索和考量,即使是一個不可跨越的鴻溝她也要企圖一試。因為她想要走進孩子的世界,以另一種方式讓他的孩子去接納她。
文化的差距,環境的影響,包括人被培養出來的習性,不得不說你若沒有且生經歷,你可能參悟不到他思想上的高度,行為上的寬度。更何況是兩個年代人,思想意識的局限性,安德烈和母親都打破了規則,不想被文化、傳統任何本質性的東西所影響 ,也在他們的交談中看到了他們對一個新時代的一切,所產生的獨特的見解和差異。我為此為之動容,這是在深遠意義上的為此打開心扉,知道了你在想什么,才不會錯過你成長的任何一個精彩的瞬間和艱難的抉擇。
初一學生《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3
這一周又讀了一本龍應臺的書,《《親愛的安德烈》》。
剛剛拿這本書就看到“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這句話印在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就覺得很奇怪,作者為什么這么說。后來看了這本書之后才知道,安德烈士想擁與一個成人應有的自由罷了。東西方文化對自由,獨立有著巨大的差異,成長在德國的安德烈對自己的母親有著不滿和疑惑。
自由是什么呢?難道就是書中提到的那些東西?絕對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樣的“自由”中,只會不斷使人墮落。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應該是每天都聽不到父母的嘮叨,無憂無慮地去享受生活。
是的,每人都想要自由,尤其像我們這樣的青少年,似懂非懂的人,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控制自己呢?我覺得應該不多,畢竟自控能力是一項極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會有那么多人認為自由是父母的施舍。可是反過來想想當我們長大成人后,又會不會給自己的孩子那么多的自由呢?有責任心的人都會說不。
我自己父母給予我的自由還挺多的。父母該給我們自由的時候會給孩子適當的自由,隨著孩子年齡的漸漸增長父母也會漸漸放寬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死死的。
在我看來安德烈也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從書中能看出安德烈的生活充滿樂趣。
初一學生《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4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作者龍應臺用她優美的語言向我們描述了父母的無奈和辛酸,還有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交流的方式,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她給她兒子安德烈的第一封信“十八歲那一年”。
因為這一封信讓我看到了一個想深入孩子內心,想真正了解孩子,想打開那扇神秘的、無形的大門的母親。而那時雖然我們懂得了孝敬父母,卻也還是遠遠不夠的,不是嗎?從這封信中間我看到了母愛的偉大和無私,被母親愛著的孩子是幸福的,我們也都和安德烈有過相似的經歷和感觸,比如:父母的關心,可能被不懂事的我們嫌棄,被我們當做嘮叨,不想去聽。
當我看完這本書,我看到安德烈的.變化,他從無奈的跟媽媽說幾句,就覺得沒什么話可以跟媽媽說,還覺得很厭煩,到最后主動的想跟他媽媽多說話,多交流。想想現實中的我,雖然懂得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但是行動上卻做不到對父母的關心。
通過這本書我也知道了自己應該理解父母的苦心,好好學習,不讓父母擔心和煩心。
初一學生《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5
首先我要說,這對母子的關系可夠鐵的。“親愛的安德烈”“親愛的MM”,哦,天哪!也許他們老外寫信在名稱前都必須寫個“親愛的”,總之在十年以內,我和媽媽還不會出現這種稱呼。
安德烈和我還是有些共同點的,我承認,我比他年輕一點,他比我帥很多。然后,我們都擁有一種令人懊惱的東西----過盛的母愛!就像她搞不懂在十六歲時,他媽上廁所前還要問他要不要也去上一下廁所一樣。我也搞不懂為什么,再過一個月就要滿十三歲的我,每次過馬路媽媽還要強制性拉我的手,所以使盡全力把手抽出我媽的手掌心成為了每次過馬路的必修課。
我并不貪心,說真的我媽要是有龍應臺大媽的一半就很好,因為她已經認識到了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而我娘卻把我完全當作幼兒園小朋友來照顧。
看了他們母子三十多封信,我感覺那不像是母子通信,而是兩位老友在閑談,又是表達政治立場又是閑扯時尚。龍大媽倒也強大,臟話臟字都敢往上放!盡管這種母子關系比起那種“兒啊!注意身體!”“娘啊!您辛苦了!”之類的要怪許多,但就我而言,我更向往前者,原因很明顯,那更適合當代少年,不是嗎?
初一學生《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6
在圖書館兜了兩年,每次瑟瑟去檢索學校網站檢索,永遠都是“已借出”狀態,沒想到最后是微信讀書讓我圓夢了,感恩~
安德烈,習慣了德國自由的生活,真切體會了liberal,很欣賞他,完全獨立的思想,還有自己的喜好,聽歌消遣。而MM則是從歷史從現實中走出來的時代智慧女性。很喜歡龍應臺的文筆,每個對生活小細節的刻畫都讓人能真切體會到彼時彼景。
看完這本書,我最想說的反倒不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交流,我慶幸我有一對善解人意的父母,而站在父母的角度想,可能我是一個可以讓人放心的孩子。有時候也覺得放蕩不羈也要有度吧,畢竟人生活在這世上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indivisual,而是別人生命中的一部分,或深刻或淺痕,都存在過。
看過1988的人可能會比較能理解做父母的不容易吧,德善排行老二,她不喜歡吃黑豆,她也想吃雞蛋,但是每次都那么剛好只有兩個煎蛋,她沒有跟姐姐弟弟搶,因為她知道爸媽難做,但是有一天她還是忍不住了,總是被忽視肯定不好受,她爸爸過后跟她說 “對不起,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有了你們也是第一次經歷,所以希望你能包容”。
鼓起勇氣,好好生活吧。你若不負生活,生活便溫柔待你。
初一學生《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7
大年初四請假去書店狂購一通,其中一本《親愛的安德烈》吸引了我的眼球。買回來后,一手抱著秣秣睡覺,一手看書,基本上一口氣看完了。
這是龍應臺和她的兒子安德烈在三年之間的書信集。看完后,我最大的感觸是,這根本就不象是一個18歲的孩子寫的信,很多地方非常深刻,涉及到對人生、社會等多方面的討論,一個從小被父母包圍、嬌寵,沒有經過歷煉的孩子是斷斷寫不出這樣的內容的。甚至我都有些汗顏。
其實有了孩子后,有一些壓力,就是未來的教育壓力。我想讓他成為什么樣的人,怎樣教育,怎么以身作則,如何表率。這些年,我愈來愈覺得知識的短淺,不是專業方面的,而是文化方面。作為一個碩士畢業生,對中國的歷史了解多少對傳統文化了解多少?更不要提其他國家的歷史。很多社會現象,也沒有作過多的關注和思考。
這些年,也刻意的去看過一些相關的書籍,但還是太少太少,也很不系統。需要大大的補課。最起碼,我能夠在孩子應該讀這些書時,我能夠給以一定的指導,并和他討論。
讀書的任務很重,而且沒有時間再推托了。
努力,加油。
初一學生《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8
僅僅用了一個晚上,我一口氣讀完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這不是一本小說,是一本書信集。龍應臺,是一個出生在臺灣偏僻漁村,留學于美國,也曾扎根在德國,如今輾轉于香港臺北上海,游走在于書香飄逸的校園,徘徊在文人與政客交界線上的作家。在她身上,有豐厚的生活閱歷,有苦難生活留下來的純樸印跡,有寬闊的視野和胸懷,也有四海為家的無奈。
在眾多人生角色中,也許母親是她最愿意擔當卻也是最需要花心思的一份天職。因為她的出色,因為她與兒子們有不同的成長環境和經歷,更因為工作使得母子曾經四年兩地分隔,使得她扮演地非常辛苦。我們的作家在這兩個歐洲年輕人面前,兢兢業業報著小學生的學習心態,試著通過他們的眼光去看世界,不斷去學習怎樣做一個母親。
初一學生《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9
用了一天讀完了《親愛的安德烈》,給我的最大震撼是書中那些關于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的描述,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學生時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臺來安慰他,
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獲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取得的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里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初一學生《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0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臺人生三書中的一本,另外兩本分別是《孩子你慢慢來》、《目送》;個人十分推薦這本書,不僅僅是因為它獲得過“第五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南方周末》最受歡迎的專欄之一、《亞洲周刊》20xx年中文十大非小說類榜首暢銷書;更重要可能是因為書中36封家書,沒有華麗的語言,卻無處不流露出滿滿的愛。在讀信的過程中,看著龍應臺那一封封包含關心與愛護的回信,對父母會有更多的理解吧。
書中36封家書,個人對龍應臺分享給安德烈選擇伴侶的“心得報告”非常有共鳴。人生像條大河,可能風景清麗,更可能驚濤駭浪。你需要的伴侶最好是那能夠和你并肩立在船頭,淺斟低唱兩岸風光,同時更能在驚濤駭浪中緊緊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換句話說,最好他本身不是你必須應付的驚濤駭浪。說的真好,爹爹也曾經也告訴俺類似的話:將來一起生活的人,一定要有共同的目標,不僅要“同甘”更要能“共苦”,最起碼不要在該“共苦”的時候拖后腿。當然,不如龍應臺講的有哲理,卻對小編來說十分受用。
初一學生《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1
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你得從頭學起,你得放空自己。三年時間,母親與孩子書信交流,構成了這本書。
問我,瞭我,但是不要判我。 “問、瞭” ,是孩子喜歡、能接受的交流方式,但父母擅長的往往是“判”。交流變成說教,孩子選擇閉嘴。父母與孩子間,交流戛然而止。
由于時代、文化、品味不同,父母與孩子的代溝不可避免,如何減少因代溝產生的沖突,需要學習,需要抱著理解、溝通的心態,相互尊重。我可以不喜歡你的愛好和選擇,但我尊重、理解你的愛好和選擇。對父母,這樣做很難,但有效。
父母,特別是母親,應該早早明白,“孩子”是一個個人、一個“別人”,早已不是你的“孩子”,可是,要讓抱著、奶著、護著孩子長大的母親學會“放手”,把孩子當某個程度的“別人”,不容易啊!
孩子最初面對這個世界,需要母親。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母親需要做的,就是站在原地,看著孩子離開。對母親來說,這個過程是痛苦的,充滿不舍。但是母親退出,孩子才能成長、獨立。
雛鷹離開巢穴,方能學會振翅高飛。父母子女一場,終究是漸行漸遠的旅途。正如泰戈爾所言:“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著你,而又給你光輝燦爛的自由。”
初一學生《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2
陸陸續續的終于讀完了《親愛的安德烈》,給我的最大震撼是書中那些關于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的描述,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學生時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臺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獲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取得的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里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初一學生《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3
《親愛的安德烈》中,有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有年紀、閱歷導致的不同視野;有母子情感的聯結……對母親而言,兒女的長大總是意味著離開,束縛不是辦法,唯有放飛才能成就兒女的自我。龍應臺極力平視自己的兒子,對兒子成長中的困惑,她告訴兒子:“要在信仰和現實之間,很艱難地找出一條路來。你要自己找出來。”而對兒女而言,成長并不意味著放任,安德烈這樣告誡同齡人:“這世上任何事都緊跟著一個東西它叫‘后果’跟‘責任’。”
你可以看到龍應臺跟孩子分享自己成長的南部小漁村,那個貧窮而缺乏養分的環境,是怎么讓她學到對弱勢的同理心與悲憫;你可以看到安德烈怎么捍衛自己喜歡搖滾樂,喜歡電影,并且怎么從60年代的嘻皮文化中,叛逆出一種值得深思的價值;你可以看到這一對母子在面對該為“臺灣隊”、“中國隊”、“德國隊”加油時,拉扯出關于國族認同的辯證;更多的,你看到的,該是一種相濡以沫,對于理性,對于文明正義,對于教養的理直氣壯,超越母與子的輩份關系,很純粹的交流著。
久違的龍應臺,熱情未減,在這本偽裝成動人家書的暢銷書里,拉著兒子安德烈的手,透過文字,把我們帶到那個還有信仰,還有深刻人文關懷的地方。
初一學生《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4
作為父母家長,作者對成年孩子的感情態度和足夠的理解尊重值得每一位家長學習。非常贊同的地方是學校教育應該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應該培養人格的養成。就人格的養成來說,兩兄弟都有自己清晰的思維方式和表達自己想法的欲望和手段,有洞察世事和努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有為自己和別人的權益發出強烈吶喊的行動,這都歸功于母親一向主張的民主和給夠的自由。唯一我覺得不太完美的地方,就是母親本身的政治偏見。為了民主而呼吁民主,沒有充分了解大陸的背景。她忽略了民主要建立在理性的高素質和自律的法治精神之上,否則有可能就是災難。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個自立自強的獨立國家,不然,在別人操縱下的看似民主,怎么看都是鬧劇。作者總是以西方的價值觀來比對中國的文化,明顯就是對中國文化的不自信。沒有咖啡館就沒有文化了?咖啡對中國就是個舶來品,為什么中國的作品沒有在咖啡館里產生就沒文化了?
菲利普反而是比另外兩位更客觀,觀察也更仔細。中西文化差異大,龍代表的卻是西化的東方價值觀,不足以代表東方文化。
初一學生《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5
最近,我在讀一本課外書,這本書的名字叫《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是母子倆的三十六封家書。
龍應臺是安德烈的母親,當他們開始寫信的時候,安德烈十八歲,龍應臺之所以給安德烈寫信是因為她想知道十八歲的兒子內心究竟是在想些什么,就因為這,他們互相足足寫了三年。
在讀的過程中,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他們不僅僅是母子關系而是朋友的關系,他們之間彼此安慰,彼此關照,彼此聊天。我希望我的父母也能像安德烈的媽媽一樣,以朋友的方式和我進行溝通,互相體諒、互相尊重。
書中的安德烈生活得多姿多彩,非常快樂,他旅行,開聚會……可是我們的生活從早到晚一天都在學習,大人和老師們光知道讓我們學習,不給我們自由,我覺得生活少了許多樂趣。我知道學習對我們非常重要,可是我更希望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有所放松。
安德烈與母親龍應臺之間年齡相差近三十歲,他們之間對許多事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一方是代表中國文化思想,一方代表德國。其實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也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每當這時,我都會仔細思考一下,看看誰說的有道理,就采同鄉會誰的意見,我的媽媽平時比較尊重我的意見。
我還會細細品味這本書的。
【初一學生《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相關文章: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作文02-08
放手-《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8-07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200字02-09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300字02-10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800字高中02-09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11-22
初一學生《童年》讀后感06-15
初一學生讀后感:童年讀后感(800字)06-15
初一學生《水滸傳》讀后感02-12
初一學生紅樓夢讀后感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