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讀屈原的《楚辭》有感

時間:2023-06-19 14:31:31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讀屈原的《楚辭》有感(精選10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屈原的《楚辭》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屈原的《楚辭》有感(精選10篇)

  讀屈原的《楚辭》有感 1

  五月在過去現在未來都會屬于一個人——屈原。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后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汩羅江而死。

  讀著《楚辭》,五月的種子在心中慢慢發芽,我仿佛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詩人目視著滔滔江水,感嘆著人生的無常。也許,對于屈原和宋玉,人生都或如浮萍一般無根無蒂,陌如塵土。國家的命運,人民的疾苦和自己的生命,到底該選擇哪一個? 以前覺得,屈原死得不值。屈原之死,不能改變楚王的昏庸,奸臣的諂媚,也不能改變楚國被滅亡的命運。秦統一中國是歷史大勢所趨,屈原之死不過是螳臂當車,自不量力,是愚忠,甚至是愚蠢。可是我讀完《九章》,我覺得他的死是應該的,是順理成章的。

  一個人經歷了那么多的煎熬,奔波過那么多地方,屈原太孤獨了,太勞累了,又是太渺小了。天地那么大,山原、江水、滔滔洪流、滾滾紅塵,他只是其中的一粒芥子。生與死,對于浩蕩的宇宙來說,實在不算是什么。何況這個世界上,早已找不到一個能了解自己的人了,這樣活著,實在是一種痛苦。

  江畔的詩人叩問蒼天,蒼天無語,凝視大地,大地無聲,過盡千帆驚回首,報國無門的詩人只剩下腳邊的落英和盈袖的花香。地老天荒,卻等不來一個王。屈原的生命,該是一個臻子永恒的過程,因為他在那些落英繽紛的年華里,培育出了千古不滅的故事。朝賜你財物,午賜你宅院,暮賜你美麗的人,說不定何時就想賜你一死。可你忙于政務,又怎能留國王的夸獎是一種帶回鉤的暗器!

  你短暫的生命留下的篇章,他們都活了幾千年,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箭的自由就是弓的自由?濤濤滾滾洶涌澎湃,但它淘不盡,淘不盡高尚的靈魂。昂首是春,俯首是秋,如此的氣質,如此的.靈魂,剛勁堅毅地挺立在天地之間,留給后世的人們永久的仰望、膜拜。

  《楚辭》中我選不出最愛的一段,因為每一段都是那樣的美好。我只愛那美麗的章句,愛那凄美的風格,更愛屈原純潔的心靈。

  讀屈原的《楚辭》有感 2

  讀楚辭,最想說的,是《九章》。讀下來才發現,其實是屈原從生到死的心路歷程。

  《九章》實在看得我很痛苦,《哀郢》、《抽思》、《懷沙》《回風》,大概是里面最重要的五篇東西。

  《涉江》里的屈原已經被放逐,沒有了另外兩篇《惜誦》、《思美人》然對楚王念念不忘的“愚忠”之情,他已經明白自己和郢都黨人是不可能和平共處的,他很憤怒,他一面表白自己多么清白高潔,一面痛罵那些小人多么骯臟丑惡。這篇其實是我在《九章》里最喜歡的一篇,它的調子很高,看著很過癮,很解氣,很“憤青”,也沒有接下去幾篇那種幾乎可以讓人心神俱碎的悲哀。那個時候的屈原大概還年輕,還有朝氣,還有幻想,可是看下去才知道,所謂吶喊,也不過就是彷徨的前奏。

  《抽思》是彷徨。這時,屈原被放逐得更遠了,他還在念著楚國的臣民,可是更多的卻是一份沉痛。他找不到路,四顧茫茫,沒有人了解他的心思,他回不去郢都,只能盼望著靈魂能夠飛回到故鄉去。教科書上的屈原,是不屈的斗士,是剛直的高士,可是從《九章》里看去,不論哪一篇,我都只能讀出屈原的孤獨,超越一切天地力量的孤獨。

  《哀郢》是傷逝。楚國的都城郢都已經被攻陷了,我的戰國史不太好,只是記得楚國并沒有就此亡國,楚王帶著他的臣子跑了,很快又組織了一個新的小朝廷。可是此時貶謫在外地的屈原卻沒有這群“楚跑跑”們的厚臉皮,他寫了《哀郢》,哀郢是心碎,我幾乎不忍卒讀。然而他的第一句詩卻是“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受難的始終是百姓。

  最后的一篇是《懷沙》,其實不能用先生的《朝花夕拾》來概括,可是我覺得,他們的宗旨是一樣的,那就是,應該是收拾好一切的時候了。《抽思》、《哀郢》、《悲回風》,這三篇的`調子都是很低沉很壓抑的,而且是一篇比一篇壓抑,讓人看得全身不舒服。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并不是《九歌·山鬼》中的那種薄霧冥冥的“鬼氣”,而是一種從心靈的力量,壓制得你透不過氣來。

  讀完《九章》,閉上眼睛,就可以看見這樣一副場面。楚地奔流的江水,高聳突兀的巉巖,屈原帶高冠,衣廣袖,一個修長而靜默的背影就那樣立著,舉手投足間只有兩個字:孤獨。試著讀《楚辭》,特別是讀《離騷》、《國殤》、《哀郢》、《卜居》、《漁父》時,心中狂躁不安。《楚辭》猶如疾風暴雨,控訴人間罪惡,特別是屈原的憤世嫉俗,特立獨行都讓人產生緊張與不安。奇崛的語言和瘋狂得失去控制的想象,都讓人情緒不寧。

  不管如何,我明白,我現在的心境,需要的是回環往復而不是狂亂無章。這時候的《楚辭》,于我而言大概是一劑良藥,多服為宜!

  讀屈原的《楚辭》有感 3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眾人皆醉,何不餔其槽而歠其離?

  何故深思高舉,自令見放為?

  在湘江江譚邊,漁父遇到了屈原并認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閭大夫,于是,兩人便開始討論深刻的處世之道和人生哲理。《楚辭·漁父》記載的就是漁父和屈原的討論過程。并且由漁夫的談吐舉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漁父,按文中的話來說是“與世推移”,是一個懂得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托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操。

  漁父是作為屈原的對面存在的,面對社會的'黑暗、污濁,屈原按文中的話來說是“深思高舉”,則顯得執著,決絕,他始終堅守著人格之高標,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寧愿舍棄生命,也不與污濁的塵世同流合污,雖然理想破滅了,但至死不渝。

  司馬遷為人熟悉的大人物,他與屈原也是相反的人。他是用生來創造生命的價值,而屈原是以死來體現生命的意志和尊嚴。

  生命的價值不在長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漁父提出的問題與談論的人生見地或許是對屈原的試探,或許是一種真誠的勸說,然而屈原的回答卻是態度鮮明,立場堅定毫不妥協:“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攜與最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驟諫君而不聽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掛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的悲嘆的回風,一位偉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羅江邊。

  正是屈原這種甘愿清白以死,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崇高品德堅貞節操連同其不朽詩篇使他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優秀的詩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

  讀屈原的《楚辭》有感 4

  我第一次讀《離騷》的時后,還是在升入四年級之前的暑假,那個時侯絲毫不懂,合著注音和釋意,一點一點的閱讀、背誦。在我對楚辭沒有了解的情況下,憑借著一種感覺,我愛上了楚辭。

  直到現在我明白,那種感覺就是對屈原的敬佩和尊重。在我心中,屈原是一箇無可否認的天才詩人,佢的人生充滿了浪漫。在佢的詩中,有高冠長佩的美人,有芬芳淸幽的香草,有飛馳云端的遠游,這一切都似眞似幻。

  屈原的詩永遠是夢與眞的結合,分不淸哪些是實,哪些是虛,與莊周夢蝶頗有些神似。唯一不同的是,莊子是飄逸的,而對于屈原來說,佢的責任感成了桎梏,牽絆住了佢的手腳,使佢的命運和楚國的命運牢牢的捆在了一起。

  一部《楚辭》是以屈原的畢生心血所作,每一首詩都浸透著詩人的血淚。直到今天,透過凄美憂傷的詩句,還能體會到屈原的執著、痛苦、憤怒和思念。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少年得志的屈原已經不復存在,只有一個顏色憔悴、行吟江畔的老翁,在風雨中默默的堅守著自個的'理想,用枯槁的軀體緊緊抱住祖國的土地,諦聽著來自內心深處的呼喚。

  我曾在許多箇無人的靜夜裏背誦楚辭,那種凄冷的美感,使夜閑的月光更加皎潔冷淸,奇寒徹骨。從未有一部作品,使我的心那樣冷,那樣靜。

  對我來說,楚辭的艱深晦澀如同曲折的小路,但佢的美,就像小徑上幽靜美麗的風光,徹底折服了我,把我帶進了另一片明媚而晴朗的天空。

  所以在每次旅游的飛機上,我都會溫習楚辭。優美的詩句,使旅途不再艱苦漫長。我從心底裏熱愛那些詩句,每時每刻都不曾忘記。在我困惑迷茫的時后,楚辭中的詞句,如淸泉一般灌溉著我的心靈,給了我勇氣和信心。

  我選不出最愛的一段,因為每一段都是那樣的美好。我只愛那美麗的章句,愛那凄美的風格,而且更愛屈原純潔的心靈。

  自從第一次翻開那本書開始,我就和美麗的楚辭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現在,對楚辭的熱愛依然不變。希望每一天,我都能擁抱那些可愛的詩句,在陽光中品味楚辭中語言的魅力。

  讀屈原的《楚辭》有感 5

  曾讀過很多古典名著,從《唐詩三百首》到《三國演義》,從《孫子兵法》到《韓非子》,從《世說新語》到《隋唐演義》,從《論語》到《四書五經》……然而,我最愛的,還是那本《楚辭》。

  也許無數詩篇被埋沒于悠悠歲月;也許無數曾輝煌一時的文人墨客悄然逝去,在歷史這片海中翻不起一絲浪花來。然而楚辭,為什么能在健忘的人們心中停留千年之久,屈原那孤獨消瘦的背影為何能屹立在人們心頭,撐起一片天空?

  讀楚辭,猶難忘離騷。無數次翻看,指尖輕觸在沒有溫度的紙張上,泛起一片沁涼和辛酸。“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及信饞而齋怒!”,帝王昏聵多變、善惡不分、忠奸不辨;“為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舊貴族嫉賢妒能、結黨營私、讒佞貪婪,朝堂之上竟沒有屈原的立足之地,因為那樣腐敗的政治容不下一點干凈!很難想象,在那樣的境遇下,屈原是懷著怎樣的委屈與堅貞寫下千古絕句。他的失望,他的憤慨,他的隱忍,他的彷徨,他的忠誠,他的執著,在詩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在絕境中,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江山社稷,是蕓蕓眾生。君王的疏遠,貴族的抨擊,即使這些讓他的理想破滅,然而他還是不肯放棄,抱守著一次又一次的絕望等候著光明,期盼著希望。他崇高的.的愛國主義精神,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概,值得我們追隨下去,學習一世。

  在詩中,我仿佛能看到無數個不眠之夜,搖擺跳躍明滅不定的燭火下,屈原怔怔地凝望著王宮出神,輾轉難眠,哀傷嘆惋。司馬遷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說:“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原就是這樣懷著報國之心,度過了半生哀愁。他在不斷追求畢生的信念,命運一次次拋棄了他,但他從沒有放棄,為國,為民,也為了自己的責任。

  也許,在逝去的那一刻,他不解,他絕望,他哀痛,他心憂天下……但他沒有退路,也不想有退路,他出淤泥而不染,他從未向腐朽低頭,他用錚錚傲骨敲響了千秋絕唱,他的精神將永遠屹立在我們心中!

  離,別也;騷,愁也。

  ……

  楚辭,絢麗多姿,波瀾起伏,想象瑰奇,氣魄宏偉,情意真摯,大氣磅礴。即使荊棘滿地,即使挫折橫生,即使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無法追隨自己的信念,然而,穿過千年,我依然能感覺到詩人博大的胸懷,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修明法度舉賢授能的美好政治理想,在那片黑暗、腐敗、不公平的時代放射出希望的光芒。

  讀屈原的《楚辭》有感 6

  看到楚辭最開始想到的是屈原—一個以死亡來體現生命的意志和尊嚴的人,他是一個詩人,也是一個政治家,更是一個愛國者。他有理想,有目標,有政治抱負,卻也因此被敵對,被流放。他殷切的盼望著君主睿智、國家強盛,盼望著自己才華得以施展,能有所建樹,但他最終只剩無助和孤獨,對他來說,人生都如浮萍般無根無蒂,陌如塵土,一個人經歷那么多的煎熬,奔波過那么多地方,他孤獨、勞累,但自己卻那么渺小,國家的命運、人民的疾苦、自己的生命都無力改變,他找不到路,回不去郢都,只能用自己的生命來體現他對國家、對人民的愛,只盼著靈魂能夠飛回故鄉去。

  “紛吾即有此內美兮,有重之以修能”年輕的屈原,器宇軒昂,才華橫溢,他有朝氣,自信,是不屈的'斗士,“汨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光陰似箭,唯恐抓不住飛逝的時光,希望歲月來讓自己的心靈更加美好。“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更是體現了他為了國家強盛矢志不渝的精神。“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羌內恕已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忽馳騖以追逐分,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茍余情其信婷以練要兮,長頗頷亦何傷。”等等在現在社會同樣適用,人們忙著爭名奪權,追逐利祿,猜忌著別人,彼此間勾心斗角,相互嫉妒,忽視了本該有的追求,拋棄了內心原本應該擁有的純真和善良,這些話也告誡我們,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應當保留內心真正的美好和善良,讓自己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行為。“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意思是,趁你年輕還未衰老,施展才華還有大好的機會,沒錯,當下的我們,還年輕,還有時間和機會去追尋、去奮斗,去實現理想,不應該在該努力拼搏的年紀而懈怠,更不應該向自己認輸。“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茍不直,吾寧死”又是何等的堅定,這些更是值得我們終身學習。

  在《楚辭》中還有許多的道理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最應該學習的是屈原那濃厚而熾熱的愛國之情,一個人,無論身處何地,都應當真切的愛著自己的國家,還應該學習屈原那堅貞不屈,不卑不亢的高尚品德。

  讀屈原的《楚辭》有感 7

  暑假中偶然讀到《楚辭》,被其瑰麗的想象力、奔放的情感力、厚重的歷史感、舍我其誰的使命感所吸引。掩卷之余,我為其浪漫主義情懷與現實主義的悲憫所折服。同時,作為一個中國人,更為祖先文學上的高度和其中跳動不息的赤子之心而自豪。

  《楚辭》站在中國文化的源頭不遠,以它的深度刻畫了它的時代,以它的高度眺望著此后的幾千年。它展現了那個時代楚國的經濟、政治、哲學、宗教、科學、藝術的橫向剖面,更用無窮的營養滋養著后人。主要作者屈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其在流放、遭貶的過程中,目睹了楚國大廈將傾的危難和民生多艱的困苦,但思量自己卻不能扶大廈于將傾,解民生于倒懸,遂帶著滿腔的憤懣和不甘自沉汨羅。縱觀屈原的一生,作為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敗了,他的“美政”理想和改革事業永遠為后人惋惜;作為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成功了。

  屈子精神感人之處,還在于他堅持自己的理想和對理想執著的追求。為了理想,他“雖九死猶未悔”、“雖體解猶未變”。當理想無法實現時,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寧沉故國之鄉,也不出走他國,汨羅江畔縱身一跳定格成偉岸人格的永恒。屈子作品理想的特點,是他賦予自己理想以香草、美人的品格,寄托對理想的追求。這樣的精神,在任何時代都有其現實意義,特別在我們這個社會劇烈變動的'時代。

  首先,中國的傳統價值歷經幾千年傳承,經過近代的淬火磨練,在灰燼中依然閃爍著鉆石一般的光芒。我們一定要自信于我們優秀的

  文化和傳統,這是我們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的精神特質。當我們灰暗彷徨時,不妨讀讀那些先賢留下的華篇,仿佛站在歷史的河邊,聆聽先賢的精神教誨。“帝高陽之苗裔兮,......”所謂傳承,不僅在于血脈,更深厚的在于精神。當然,對本國文化的自信,不是固步自封。只有根植于本民族的傳統和文化,我們才能更自信更包容面對整個世界。

  其次,知榮明辱,是屈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在那些“世事洞明”、“人情練達”者看來,屈原的是非分明、毫不妥協無疑是不諳世事、不識時務。但是正是這種在艱難世事下,知不可為而為之、舍我其誰的勇氣支持了中華文化歷經狂瀾而不倒。在一個物欲橫流、世風日下的時代,這種精神越發顯得耀眼奪目。和諧社會需要一種內在秩序,一個精神缺失、進退無據、無所依憑的社會是不可能成為和諧社會的。而這種價值重構的內在依據,一定需要從屈原所代表的中華文化上去尋找,唯此才能不迷失本心。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讀屈原的《楚辭》有感 8

  離騷,猶離憂也。我看離騷,通篇“尋求”二字。屈原實已看破,但不罷休,看破之后,還要尋求,上天入地,求不得,死。屈原是中國的浮士德。浮士德臨死之前,說:美!得其善終了。離騷末段,屈原寫“亂曰,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居”。屈原到底看破之后,沒有看破這個看破。這是老子的境界。唯有如此,天地之間,才能相安無事。

  屈原是很有姿態的,他哭,不是胡亂大哭,要拿柔軟蕙草,才掩面大哭。想象這樣一個場景,他手持蘭草,菱葉為衣,蓮花為裙,帽子高聳,佩劍奇詭,行走在幽昧竹篁之中,極其講究,做足悲哀的姿態,有趣,如同電影畫面。屈原創造了中國第一個詩人形象。中國第一個詩人就是如此器宇不凡。“攬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制支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人生各有各的樂事啊,我偏好美潔已成自然。)中國最早的唯美主義宣言。

  騷體,濃醉之體。屈原說“眾人皆醉我獨醒”,實為不然,屈原是濃醉之后說醉話,酣暢淋漓,反反復復,老子是酒后吐真言,說一是一,不肯多說。

  愈是古代的人,與神的關系愈近。拋去“生產力不先進”不說,我認為彼時的人,更有神性獸.性。現在的人,只剩下了被教化了的“人性”。 屈原筆下天地、日月、山川、鬼神,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詩經是穿著粗葛布,風中沁著汗水味的,最常見的植物是篙和艾草、葛葉,間或提到桃花、楊梅。離騷,九歌,熙熙攘攘地漲滿蕙草、靈芝、椒樹、蓮花、荷花、蘭草、木蘭、秋菊、辟芷、江離的香氣。“芳芳菲兮襲予”“芳芳菲兮其彌章”。時人著有一本《夏木簌石的百合》,也可寫一本《屈原筆下的植物》。

  “余處幽篁兮不見天,路險難兮后來。表獨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晝晦,東風兮神靈雨。” 54字,幽篁道險山巔云朵\黑夜東風。 漢語的濃度。屈原是造境的大師。屈原幽昧之境,后世李長吉得其真味。

  屈原字靈均,靈,神也,均,調也。“靈”與“天”結合,“均”與“地”對照。上可安天,下可安地。忠君為地,忠君不得,飛天。

  宋玉的悲哀是天高氣清的`悲哀。木心說屈原是瓦格納交響曲。那么宋玉就是肖邦小夜曲。

  宋玉的寫法有現代因子。他寫:凄涼,若人在遠行,又像登山臨水送人踏上歸程。“憭溧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讀楚辭,陌生化的觀感,經驗之外的詩性。古文,陌生的興奮。

  讀書是自我流放的教育。

  現代人,比以前可憐的,要被迫接受更多的試探。

  越思索,越茫然,于是,便把茫然寫下來,這就有了文學。看書,和看畫一樣,看不出真理,而是一團茫然,一片美感,是一陣鐘聲,消失在云里。

  讀屈原的《楚辭》有感 9

  楚地,一個文化的烙印,其倜儻神秘,猶如含情脈脈的眸,時時抓住我的靈魂。

  屈原,一個落魄的楚人,其美德修辭,猶如無處無形的風,時時拂過我的心尖。

  那種憂郁,那種憤懣,那種千轉百折解不開理還亂的惆悵,歸根結底,都緣于那些溶入靈魂的深沉的愛。

  一、對楚地的愛

  “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就是這個句子讓喚醒了久違的淚水,如此的不加設計,不加醞釀的流淚!能夠想象,當屈原在吟到此處時,該是如何的百轉千折,如何的淚雨滂沱!

  其實,憑著屈原的才能和見識,要在別的諸侯國謀一個可以展示才華的職位并不會是什么難事。況且在東周時代分邦建國的體制下,離故土遠赴他國并不是什么“叛國行徑”,也不會有來自道德的譴責。士的橫行各國,諸侯、卿大夫的養士之風也非常的盛行。

  在《離騷》一文中,借助靈氛口勸屈原離開楚地,遠走他國:“勉遠逝而無狐疑兮,孰求美而釋女?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又有巫咸更為明確的指向——臣擇君并用了一系列的史例:“湯、禹嚴而求合兮,摯、咎繇而能調。......說操筑于傅巖兮,武丁用而不疑。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寧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在此屈原也表現出一種內心的極端矛盾之情,也考慮,甚至真的要“歷吉日乎吾將行”。可是就在那一刻,他還是以仆悲馬懷的委婉表達來展示自己的選擇。真的,什么才能讓一個極具才能的人人在即將遠離故土時體會到仆悲馬懷而不是壯志滿懷,最終還是以自沉作為挽救楚地的悲壯的諷諫?而如果《招魂》確系屈原所作,則更借巫陽口吻明確“魂兮歸來”的抉擇。而在《橘頌》中則借頌橘再申自己“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志向。不同的口吻,不同的'表達,最后都歸結于對楚地深深的眷愛。

  二、對楚君的愛

  對于懷王,屈原是懷著深深的知遇之情的。雖然在血統上屈原也算是一個貴族,但要被重用,官至左徒,對與一個知識分子來說也已經是相當的不容易了。在《九章.惜往日》中,屈原明確提到懷王對他的信任已經到了“秘密事之載心兮,雖過失猶弗治”的程度。所謂“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如此的待遇讓屈原如何能不感激涕零?可是后來的懷王,卻是“羌中道而回畔兮”、“與余言而不信兮”。最后,屈原被罷官甚至流放。而流放的原因居然是屈原對“黃棘之盟”的強烈反對!而他的反對、抗爭的所帶來的反應卻是:“蓀佯聾不聞”,乃至流放,“九年而不復”!美人遲暮,人生幾何啊?

  歷史證明了屈原預見的準確性,盟約只是讓秦國可以更好的實施遠交近攻的戰略,而其的虎狼之心更甚。懷王果然被扣,最后客死他鄉。可以想象,當時的屈原應該是多么的無奈傷悲加憤懣。可是即使這樣,他也只是強調楚王是聰明但被黨人遮蔽、欺騙。當我們一篇篇看下去:《哀郢》、《抽思》、《思美人》、《悲回風》........我們怎能不被感動?

  在懷王被扣后,主張積極營救,可是對于頃襄王而言,難道不是樂觀其勢?為了王位,兄弟父子自相殘殺都常見,更何況是借他人之手曲行己意!

  可憐的屈原,愛的如此的堅貞,如此的不識時務。可是因時務而流變的所謂的愛,是真的嗎?

  讀屈原的《楚辭》有感 10

  梁啟超說:“吾以為凡為中國人者,須獲有欣賞《楚辭》之能力,乃為不虛生此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我們小學時候班級里掛的名人名言。以前只是覺得這句話是讓我們去堅持追求真理,可是當你真正的走進楚辭這座華麗的城堡,你就不僅僅會為無可撼動的真理折服,更會被那華麗的詞藻,作者的偉大情感深深吸引。

  記得這學期,我們去高中見習,我們有一節課就是聽的屈原的《離騷》,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師的一個問題“屈原在《離騷>中將自己寫的那么美是不是有點自戀?”有的學生說有,有的學生說沒有。在這一學期的課上,紀老師跟我們講了很多后代人對楚辭的理解。我覺得楚辭之所以有這么大的魅力與屈原是分不開的。

  六朝時的劉勰曾有‘不有屈原,豈見《離騷》’的評論,如其所言,《離騷》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詩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現,這是屈原之前的詩作中所沒有的。透過《離騷》,我們看到的是詩人披蘭佩蕙,芳潔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剛直不阿,忠貞執著的偉大人格。面對現實的污濁險惡,屈原清醒地認識到前途的艱險和命運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寧愿捍衛自己的人格尊嚴,九死而未悔。如余秋雨所說‘世上所多者為小人,且令人防不勝防,多少人死在小人“一口一口咬死你”的嘴下。’屈原是杰出的詩人卻不是成功的政治家,在政治這個舞臺上,屈原不是導演,但是一心想要挽救楚國的危局。無奈奸臣當道,忠言難訴,屈原只能悲歌澤畔。

  因為時間不可輪回,我們已無從在回到屈子所處的那個時代,替他悲歌,替他憂。但是,屈原寫下了他的所感所想,我們現在的人才能感受到他的感情,當然這其中有不同的人的解讀。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林妹妹。對于楚辭,有的人讀到了一位忠臣心中的抑郁,有的人讀出了愛國的情愫,有的人看到了讀書人的清高,還有的人看到了人才管理的規則······

  我覺得屈原對于中國知識分子品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我在讀屈原之后的人的作品的時候,我都會看到屈原的身影。如西漢賈誼因為才高受嫉,謫遷長沙,作《吊屈原賦》,以屈原自擬。司馬遷從“屈原放逐,乃著《離騷》”(《史記?太史公自序》)的事跡中汲 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完成了《史記》的撰述。可以說,哪里有士子之不遇,哪里就有屈原的英魂,屈原精神成了安頓歷代文人士子的痛苦心靈的家園。陸游報國無門,身老家中,慨然嘆曰:“《離騷》未盡靈均恨,志士千秋淚滿裳。” (《哀郢二首》)“聽兒誦《離騷》,可以散我愁。”(《沙市阻風》)此外,如清人屈大均詩云:“一葉《離騷》酒一杯,灘聲空助故城哀。”(《吊雪庵和尚》)黃任詩云:“無端哀怨入秋多,讀罷《離騷》喚奈何??千古靈均有高弟,江潭能唱《大招》歌。”(《讀(楚辭)作》)由此可見,屈原以其卓越的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壯的情懷,鼓舞并感召了后世無數的仁人志士。屈原由于其憂憤深廣的 愛國情懷,尤其是他為了理想而頑強不屈地對現實進行批判的精神,早已突破了儒家明哲保身、溫柔敦厚等處世原則,為中國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剛烈之氣,培養 了中國士人主動承擔歷史責任的勇氣。這是屈原及其辭賦對民族精神的重大貢獻。

  其實,在聽紀老師上課時感覺就像是一位尊者在給我們講一個故事,沒有你死我活,沒有驚心動魄。一步步走進屈子的世界,他的悲痛已隨汨羅之水浩浩湯湯而去,而他的精神確如芝蘭之香久久縈繞在我們身旁。

【讀屈原的《楚辭》有感】相關文章:

屈原 《楚辭·九歌·國殤》原文及賞析07-07

關于屈原楚辭的優秀讀后感600字(通用7篇)07-25

讀《屈原》有感05-01

《楚辭.卜居》原文07-09

楚辭《大招》原文07-09

楚辭取名推薦03-07

楚辭詩經簡介03-15

詩經楚辭取名12-25

詩經楚辭名句09-22

最早的楚辭名句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