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讀后感范文(通用8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心流》讀后感范文(通用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心流》讀后感1
“你幸福嗎?”“你快不快樂?”這是近幾年在社會上流行的一個提問,也是每個人在探問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隨著物質生活的富足,人們開始關注精神生活的內涵,但在這個過程中也發現了富裕的生活不一定帶來幸福的體驗。《心流》一書便是告訴讀者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感,細細讀來于你于我都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心流,是指我們在做某些事情時,那種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這種狀態下,你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在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們會有一種充滿能量并且非常滿足的感受。
當我們做一件事時,如果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過程具有一定的挑戰,而我們的技巧又跟這種挑戰匹配,且能在過程中不斷獲得反饋,那我們就能集中全部的精神能量于這件事上。結果并不重要,關鍵是這個過程,你在此間達到“心流”的狀態,便能體驗到快樂。
我自己就有這樣的經歷,當我閱讀一本書時,如果這本書只是一本閑雜文字(不具備挑戰),那我就會經常從書中走神,注意力無法集中。而如果我看的是一本主題比較復雜的書(有挑戰),我想從書中獲得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有目標),那我就能聚精會神地咀嚼文字(提升閱讀技巧),深挖作者的本意(獲得反饋),這時我感覺周圍的空間和時間似乎都不存在了,我想這就是“心流”的狀態吧。每天我都會帶一本書在包里,上下班的交通車上,通過獲得閱讀“心流”,我便不會受到塞車和顛簸的煩擾。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提供給我們進入心流的環境,比如感官之樂:運動、聽音樂、看書、享受美食等;思維之樂:記憶、寫作、白日夢、演講等;工作之樂:創新工作方法、換個工作思維等;人際之樂:結交知己、把配偶當朋友、獨處時自得其樂等。當我們進入心流狀態,內心的體驗品質就能得到提高,這就是幸福和快樂的來源。
書中還說到,我們快樂與否,端視內心是否和諧,而與我們控制宇宙的能力毫無關系。金錢、地位、權力只能帶來一時的控制感和滿足,卻不一定能改善內心體驗的品質。追求內心和諧,唯有從掌控意識著手,成為“自得其樂的自我”。人最害怕的是自己對事物的評價,而不是事物本身,也就是說同樣的一件事,你對它的闡釋不一樣就會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同樣都是雨,近代人寫出了“秋風秋雨愁煞人”,而古人卻寫道“天街小雨潤如酥”,一個顯得冷硬肅殺,一個卻軟潤舒心。所謂掌控意識,也就是說的這點,我們要控制所接收到的資訊,決定讓哪些資訊進入自己的意識,如果不假思索讓所有的外部資訊都進入意識,那就會造成內心秩序混亂,也就是書中所說的“精神熵”,嚴重的也就成了精神分裂癥。
現代人因為比古代人獲得了太多的自由,也就面臨更多的選擇,特別是現在移動通訊技術的發達,讓每一個人都能隨時隨地獲得無限的資訊,所以現代人才會更加苦惱,不知作何選擇,從而內心秩序混亂,體驗的品質降低,感覺不到幸福快樂。每一個人,不論是政治家、科學家、外科醫生,還是藝術家、運動員和生產線上的操作者,唯有給自己樹立明確的目標,不斷提升自身的技巧去面對挑戰,才能集中精神能量在做事的過程中,才能發現樂趣,最終才能收獲幸福。
誠然,外界的物質條件和環境是讓人幸福的必要條件,而個人內心的和諧有序才是獲得幸福的充分條件。愿每一個人都能在生活中體驗到“心流”,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
《心流》讀后感2
初見《心流》,以為僅僅是一本普通的關于心靈雞湯的書籍;初閱《心流》,知曉這是一本科學的著作,通過科學的研究方法去解決心理學始終無法解決的幸福問題,很多書籍的作者都是參考了《心流》的研究結果再得出他們的學術結果;再讀《心流》,反復翻閱,加深感悟,它教會我如何提升幸福感,獲得幸福的能力。
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怎樣才能提高幸福感?幸福無法度量,《心流》作者認為幸福源自于我們內心的秩序,通過引入物理學概念“熵”,提出“精神熵”這個概念,認為我們精神的混亂程度與人生的痛苦程度相關,資訊對人們意識中目標和結構的威脅將導致內心失去秩序。“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優體驗,就是“心流”的概念。當你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達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獲得內心的秩序與安寧時,一種極大的滿足感悄悄地潛入了你的心,使你感到快樂,這就是“心流”的體驗,而“心流”感受的出現就是真正的幸福。
迎著風慢跑,壞心情隨汗液排出了體外;地鐵上,讀到一本好書,竟然坐過了許多站;某天上班效率奇高,前一天的難題,輕松搞定;這些都是生活中“心流”的體驗。書中作者做了大量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54%的“心流”狀況發生在工作的時候,18%的“心流”狀況發生在休閑中,沒有質量的純粹放任的不斷“熵”增的休閑方式并不能給人帶來“心流”的體驗。現代生活中,工作占據了我們大量的時間,如果我們能夠學會識別并想辦法創造更多的心流體驗的話,我們可以把每一個工作的時機都轉換成沉醉的時刻。
怎樣獲得“心流”?書中提到,心流產生的關鍵是技能與挑戰的平衡。當技能大于挑戰時,人會覺得無聊;而當挑戰大于技能時,又會覺得焦慮。當技能熟練度遠大于挑戰難度時,人的精神狀態是放松的,當挑戰難度上升,技能熟練度保持不變時,人處于控制狀態,比如在駕車時,如果人能確切掌握周圍環境所存在的客觀風險,那么就會產生控制感,即不會因為周圍環境產生困擾。當技能熟練度和挑戰難度同時達到一個高峰值時,心流就產生了。
當挑戰難度太大,處理事情的技能熟練度跟不上時,焦慮的狀態,此時增強技能,就會從自我激勵狀態過渡到心流體驗。精神高度集中的人,時間感會消失,會有一種忘我的感覺。知行合一,全情投入,心流不是高大上的職位才能獲得,就算你的工作很簡單,每天做著簡單的動作,但是如果能夠非常投入喜歡做這份工作,肯定也是以此為樂的。
《心流》系統的闡述了心流的理論、進入心流狀態的條件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獲得心流的方法,為人鋪就通往穩定幸福的高速公路。越是成長越是能感受到書籍的力量,安定人心,指明方向。
《心流》讀后感3
自己目前的三大核心價值觀為健康、幸福、自我成長,幸福是一個較為抽象的詞,很難用具體的語言去描述,自己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不知道如何去追求幸福。
在這本書中,作者給出了追求幸福的具體路徑:心流——即最優體驗。并且也概括了心流的成因和特征:
第一,注意力。他說:體驗過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樂是嚴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換來的。
第二,有一個他愿意為之付出的目標。那目標是什么不要緊,只要那目標將他的注意力集中于此。
第三,有即時的回饋。
第四,因全神貫注于此,日常惱人的瑣事被忘卻和屏蔽。
第五,達到了忘我的狀態。
在讀這本書之前,自己或多或少有過心流的體驗,比如在冥想的過程中、在跑步的過程中、專注思考問題并且想出解決方法的時候……
我之前會覺得追求幸福就是要生活當中一直都開開心心,這樣的生活才算是幸福的生活;但是現在我覺得這種想法過于理想化和完美主義,此刻的我更傾向于這樣一種想法:生活當中的大部分時候,我們都沒有什么特別的感受,但是會有很多微小的瞬間,讓我們得到心流的最佳體驗,或者讓我們感受到一些消極情緒。
生活的感受并不一定是連續的,生活本身也是極其復雜的,我們努力去創造屬于自己的最佳體驗,就已經擁有了一個幸福的人生。
《心流》讀后感4
終于一口氣讀完了這本不算厚的《生命的心流》,感觸很多。
這是一本教會我們如何生活、如何尋找快樂的書。顯而易見的,我們每個人都是有個體差異的。不可否認,每個人的家庭背景、成長環境對自身的生活有著很大的影響,但是,選擇快樂的生活卻是靠自身的自主性決定的。
一個人只要不是十分貧窮,即使給他再多的金銀珠寶,他所獲得的快樂程度也不見得會提升。的確,這叫好比叫一個饑餓的人去吃蛋糕,只有吃飽前的那幾塊蛋糕才會帶給他快樂,相反,如果超越限度,蛋糕帶給他的快樂感受則會遞減,甚至產生負面的影響,經濟學中把這個稱為“邊際效應遞減”,很是貼切。在我們獲得基本的生存條件后,我們就應當轉而去追逐理想,去設定我們生活的目標。正如書中所說,“沒有夢想,沒有風險,生活也就變得微不足道”。
這本書的重點是“心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做事的靈感。然而很奇怪的是,當我們放松下來看電視或者上網時,我們所獲得的心流與感受恰恰是很少很少的.。但當我們拿起筆來工作或者學習是,我們獲得的心流則是最大的。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們設定了明確的目標,全神貫注,集中精神與我們所做的事上。你會被塑造成一個什么樣的人,最終是受你追求目標的左右。一個人若缺乏一貫的目標,就會三心二意,難以貫徹始終。毫無疑問的,有些人在某些方面的確很有天賦,他們對音樂、數字很敏感,但若想成為真正的音樂家、數學家,則需要不斷的投入精力去練習。這讓我想到了“刻意練習”。
在工作生活之余,我們也應該學會休閑。一般來說,我們的休閑集中在電視和上網上,其實我們也有自己的愛好,音樂、運動等,然而這些愛好需要我們過多的準備時間,因此我們往往在短時間內選擇電視,即“被動式休閑”。被動式休閑不需要我們耗費太多的精力,也不具備什么挑戰性,因而它很輕松,但同時,我們也不會獲得很大的樂趣。過多的被動式休閑也會讓我們產生松懈感,精力不易集中等問題。所以,在我們的日常休閑中,我們應當培養自己的愛好,即使我們所付出的努力很大,但相反我們得到的樂趣也是很大的,同時我們也會培養起我們自己的健康的休閑方式。
在我們的生活中,工作、休閑過后就是社交了。人是群居動物,我們需要家人、朋友的陪伴,我們需要有人分享我們的快樂,分擔我們的傷痛,社交活動帶給我們的快樂是最大的。那些患有抑郁癥的病人,他們在于外界交往時往往是正常的,但獨處是,則就會引發他們內心的恐懼。所以,與人交流,與人溝通會帶給我們心靈的觸動,會讓我們體會到更多的快樂。
《心流》讀后感5
本書讓我們思考的有關幸福的問題,是我們在心理學上無法定義的幸福。
幸福是無法用實驗去衡量的,尤其是在幸福的量上。人的精神熵是跟人的痛苦直接掛鉤的,這提到了米哈里的研究。
熵本來是研究混亂程度的一個單位。在這里用到了情緒上,精神熵的反面就是叫心流的東西。總之,我們要找到減少精神熵的方法。
當我們感覺比較好的時候,像有一股洪流在帶領著你時,那就叫做心流。在生理學上和心理學上,共同認同的一個真正的幸福的概念。我們的心流更多的出現在什么時侯,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那些娛樂游戲,還有一些休閑活動,是無法帶來更多的心流體驗的,反而會帶來精神熵的膨脹。更多的心流體驗出現在工作中。如果想獲得更多的心流體驗,就要沉醉于自己的工作當中。
我們在工作或者生活當中,因為一件小事而讓我們分心,就會讓我們的精神熵膨脹。人最怕的不是得意忘形,而是失意忘形。我們要注意力集中,而不是為外界復雜的其他的體驗而帶走。我們要追求自己的最優體驗,而不是什么其他的體驗。每一次心流體驗中,會讓人獲得一個成長。當我們能夠挑戰極限的時候,就可以達到知行合一的體驗。這是一種渾然忘我的感覺。
如同入定一般。我們能夠做到投入,而且不在乎時間長短的變化。這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幸福。我們的目標不是外在的東西,而是一種體驗。
心流的關鍵詞叫做成長。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把自我變得更復雜,就可以使自我獲得一個新的成長。我們要想成長,就要找到成長的臨界點。讓人和神結合,把人的意志,精神和身體完美結合。我們沉浸在其中,才能獲得深的體驗。我們很少調動感官去體驗心流,而思維的樂趣更容易讓我們體驗心流,我們要去尋找體驗學科中思維的樂趣,把興趣愛好發揚光大。心流是自己成長的過程,業余的人也會做一些事情,樂器,體育等等。雖然水平沒有達到他那個水準,但是也會產生心流,找到成長的通道。
弗羅依德說過,快樂的秘訣在于工作與愛。我們要能學會像玩游戲一樣工作。我們要打破文化的悖論,重新認識我們的工作,如何閑暇也決定著我們生活水平的高低。未來不僅屬于受過教育的人,還屬于那些善于閑暇的人。一個人如何利用他的閑暇時間,是放縱,還是去做一些事情,這也是能夠決定他一生的成就。
我們年輕人需要思考,我們如何度過閑暇的時光。我們應該把下班后的另幾個小時,當作一天當中的另一天來對待。在一個人孤獨的時候,他內在秩序的維持,會變得十分的困難。我們從小要學會獨處,跟一個人面對面的談話,也是能談出心流體驗的,當你專注傾聽對方的時候,你就會和對方產生一種默契感。所以認真的傾聽很重要,不要輕易的反駁,不要輕易的說出自己的見解。讓對方感覺到你對他的重視和尊重。只有在人際交流中需要全心意的關注對方,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這樣就可以達到一個新的心流體驗的高度。
苦難是人成長的契機,讓我們遇到的苦難是為了什么?心流的核心含義是讓我們能夠去追尋人生的意義,我們要找到時刻活在心流當中的感受。
《莊子》中庖丁解牛的例子很吸引人。“以神御刀,不以目視刀。”這讓我想起了禪宗和武術。
心流說的不是心靈雞湯,而是保持專注高效的提升幸福感的一種科學。另外,有點像匠人的精神。在匠人專注的時候,就會進入心流的狀態。在心流的狀態下,或許你不會累,可以忘記時間流逝。
當我們不僅僅就是追求安全感,社會地位,權利等等的時候,我們的心流、我們的人生其實就已經開始進化。而進化權就掌握在我們每個人自己的手上,就如同命運也把握在自己手上一樣。
我們可以選擇是去做一個精神的流浪漢,還是做自己的主人。我們要時時刻刻活在心流當中,就像佛經中所說的入定的感覺,我們要做自己的主人翁,要找到活在心流當中的感受。要時時刻刻開開心心,并把握住此刻我們快樂的意義。
《心流》讀后感6
我是不是一位有創造力的人?我能否發現身邊有創造力的人?有創造力的人要具備什么樣的性格特質?或者有什么樣的思維表現?《創造力:心流與創新心理學》這樣闡述:創造力的人要有聚合思維,更要有發散思維。偉大的藝術和偉大的科學都是通過想象躍入一個與當下不同的世界。藝術與科學的完整特點是:超越我們目前所認識的真實,去創造新的真實。就如愛因斯坦所言“藝術與科學是逃離人類所設想出的現實的兩種形式”發散性思維通常被認為是偏離主流的思維,因此富于創造力的人會覺得孤獨,不被理解。因此就更促使創造力的釋放,創造出新的世界。
天時地利顯然很重要,但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天時地利交匯點,即使他意識到了,也很少有人知道該怎么做。我想到老子《道德經》有句話“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就是我們飽覽群書,博聞強識,會給我們工作帶來很多便利;但要真正產生大的作用,就必須忘記那些,把博聞強識轉化成自己的思想。也如《倚天屠龍》張無忌向張三豐學太極拳一樣。
該書還指出富有創造力的人10對明顯對立的性格“一個體通常體力充沛,但也會經常沉默不語、靜止不動;二人很聰明,但也很天真;三性格是娛樂與守紀律,負責與不負責的結合;四個體可以在想象、幻想與牢固的現實感之間轉換;五兼容了內向與外向這兩種相反的性格傾向;六個體非常謙虛,同時又很驕傲;七而富有創造力的男孩更敏感、更少侵略性,女孩更堅強、更有影響力;八通常被認為反叛的、獨立的;九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熱情,但他們同樣會非常客觀對待工作;十坦率與敏感使他們既感到痛苦的煎熬,又享受巨大的喜悅”。也正如卡爾·榮格(瑞士)我們的每一個突出性格都包含著一個被壓制的陰影面,而大多數人拒絕承認這一點。然而那些正是我們通常的所作所為,因此我們不斷與自己斗爭,試圖突破扭曲真實自我的個人形象。也許這掙扎、斗爭就是創造力的力量之源吧。
《心流》讀后感7
什么叫“心流”?作者奇克森米哈里是個心理學家,也就是他首先提出“心流”的概念,其實心流指的是人全情投入到一件事中的狀態。在心流發生時,人能夠全神貫注、心無旁騖,甚至會忘了時間的存在,卻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巨大的滿足感。
怎么能獲得這種簡單、高質量的滿足感呢?哈里給讀者們一個非常有趣的答案:培養與擁有至少一項自己長期的業余愛好。沉浸于讓自己著迷的愛好,如癡如醉,將時間賦予意義與喜悅,就是心流的作用。
書中還提到一個讓人深思的平衡時間觀,我們要把握自己的時間快慢平衡,需要慢下來的時間是和家人好友相處的時光、自我反思、為一個挑戰性任務做準備、思考重大的人生決策、創造性活動等等,而需要快起來的時間就是干家務雜活等體力勞動,注定無法達成共識的爭吵,生活用品的購買等。
有時候我們常常聚焦當下,而忘記事情換個時間維度來審視的話,也就是用長期價值來考慮,就容易犯目光短淺的錯誤。有些事情現在看起來對我們來說極其重要,但是五年后,十年后,二十年后等等,時間終會平淡一切的刻骨銘心,最痛苦的傷痕終究會結疤。因此,我們應該用平衡的觀點看待過去、現在和未來,用認真的態度過好當下的生活,并以“過去的反省總結”與“未來的期待視角”來連接過去與未來。
《心流》讀后感8
現代人總是處在兩種不幸福的狀態,不是因為生活平淡而覺得無聊,就是因為壓力太大而焦慮,我們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出獲得幸福的方法。什么是幸福?幸福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人生目標的副產品。真正的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樁事物,達到忘我狀態,并因此得到內心秩序和安寧的時刻。我們從生活中得到的快樂,歸根結底取決于心靈如何過濾和闡釋日常體驗。只有學會掌控意識的人,才能決定自己的生活體驗,從而達到幸福的境界。
要控制意識,我們就要了解人類意識運作的方式。作者借用了物理學中的“熵”的概念,提出了“精神熵”這個概念,用來指代意識趨于無序的狀態。一旦意識變得無序,也就意味著,人的內心失去了秩序,變得焦躁不安,這就是精神熵帶給人們的不好體驗。能夠對抗精神熵就是最優體驗,也就是心流。所謂的心流,指的是我們在做某些事情時,那種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這種狀態下,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在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們會有一種充滿能量并且非常滿足的感受。如打游戲的時候,我們會忘記時間、忘記吃飯,這種狀態就是處在心流當中。
如何獲得心流?
第一,要有清晰的目標;
第二,要有即時反饋;
第三,挑戰的難度與能力的相匹配。
只有滿足了這三個條件,我們的注意力會開始聚集,逐漸進入心無旁騖的心流狀態。
讀完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如何更好的工作?把工作當成心流的主要來源,把任務拆解到幾個自己能控制、能自我反饋的小目標,適時調整工作難度,為自己增加工作量,獲得更多心流體驗。
【《心流》讀后感范文(通用8篇)】相關文章:
《發現心流》讀書筆記01-21
望流紗瀑布08-17
答問如流成語解釋05-12
流觴宮曲散文01-28
左手年華,右手流痕12-09
泄密的心英文讀后感01-06
殘風若流1500字12-24
夜語流聲_650字02-14
材料作文:流不盡綠水悠悠04-15
時光易逝,記憶難“流”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