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課》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課》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后一課》讀后感1
祖國,這個生我們養我們的地方,她的存在,我們早已習以為常,可是突然有一天,你失去了她……——題記
在我們心中,“祖國”不是一個普通的名詞。她意味著大地、江河、語言、文化、民族、同胞……愛祖國,就是愛這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物。
《最后一課》的主人公小弗朗士以前是一個貪玩、不愛學習、稚氣的孩子,但在知曉自己的家園不屬于自己,而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已被被人占領時,才懂得珍惜,才變得成熟懂事。作為烘托主人公的那位韓麥爾先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這位先生,是多么熱愛他的法國語言啊!他把語言比作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把她當做黑暗中的光明;絕境中的希望。
最后,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幾個大字“法蘭西萬歲!”他愛自己的祖國,把靈魂注入身體;失去了祖國,仿佛被抽走了靈魂,行尸走肉一具。然后他呆在那兒,頭靠著墻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放學了,——你們走吧”。”這些都突出了韓麥爾先生熱愛祖國,熱愛母語,熱愛學生,恪盡職守的品質。
很多人認為,漢語不需要學,但是,那些人錯了,國語中蘊含的不只是簡單的漢字,而是祖祖輩輩傾盡心血凝注成的,是我們民族的魂。我們又何嘗不應該學習小弗朗士和韓麥爾先生呢?我們不該像他們那樣熱愛祖國,熱愛母語?他們在自己的祖國已經淪陷的危機時刻,還對母語不離不棄。我們生長在和平年代,不該更應該珍惜學習的機會?
《最后一課》讀后感2
一打開都德的短篇小說集,我就被第一篇《最后一課》深深吸引住了。
小說主要講了普法戰爭時期,普魯士軍隊占領了法國阿爾薩斯。普魯士人剝奪了法國人學習本族語言的權利。一所鄉村小學里,阿麥爾老師在上最后一節法語課,他刻意穿了禮服來上課,從來不識字的市民也來參加,經常逃課的學生弗朗茲也認真聽課了。在課程快要結束時,老師在黑板上寫下“法蘭西萬歲”。小說通過學生弗朗茲的敘述生動表現了法國人民遭受異國統治的痛苦,表達了法國人對祖國的熱愛和期待國家解放的堅定意志。
文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弗朗茲經常逃課、遲到,沒有珍惜學習的機會。當阿麥爾老師說:“總是認為‘我有的是時間。明天再學吧。’總是把教育推到明天,結果連自己的語言都不會說、不會寫!”我就想到平時我也沒有好好利用時間來學習,有時候寫作業東看看、西摸摸,下意識地多玩一二分鐘。“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每天這樣讓時間浪費,時間就會偷偷地從身邊溜走,最終我也將一事無成。這樣的損失又該如何彌補呢?再看看文章中提到阿爾薩斯的孩子們以后沒辦法再學習自己的母語了,只能去學侵略者的語言。這是多么可怕又羞恥的事情啊!現在想想,身處和平時代的我沒有經歷戰亂、沒有殖民掠奪,卻經常因為一些難背的單詞,難懂的古文,難解的數學題而放棄學習,真的非常慚愧。很多東西往往失去才會珍惜,我要好好檢討自己,珍惜無憂無慮的時光,認真學習和生活,追求自己的夢想!
《最后一課》讀后感3
小時候,當失去一件可貴的東西,母親總是哄著我,把我從絕望中帶出來。當今天,我讀了《最后一課》后才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心痛,真正的離別……
《最后一課》這篇課文講了阿爾薩斯被敵人侵占后,師生們又氣憤又沉痛地上了最后一課……讀第一遍時,我讀不出什么門路,可當我讀第二遍時,師生們的沉痛我可以理解,人民們的憤怒我可以明白。敵軍們簡直如虎如狼!多么可愛的家園被他們的一聲號令搞得心灰意冷……我很敵人,恨愛搞破壞的人,更恨那些厚臉皮的“狼狽”!
當我讀到韓麥爾先生自我批評時,我就感受到了:老師是愛學生的,小弗郎士也是愛學習的,同時也是愛老師的!
“法蘭西萬歲!”沒錯,侵軍就是法西斯。幸福的人被敵人趕走,美好的村莊被侵占,這都不是人做出來的!韓麥爾先生的話是對的,只要心中不滅,就算失去家園,失去親人,仇依然可以報的!
韓麥爾先生,加油!我支持你!永遠支持你!
《最后一課》讀后感4
最近我讀了法國現實主義作家都德的作品《最后一課》。《最后一課》雖以普法戰爭為題材,卻不正面描寫戰爭,而是運用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選擇日常生活的一個場景——小學里的一堂課,來表現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和人民悲痛的情感。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全文的高潮,這部分運用了語言、動作和神態描寫,寫出了韓麥爾先生使出渾身力氣教完了最后一課。教室里每個人都恨不得一口氣學完所有的法語,最后當韓麥爾先生用盡全身力量寫下“法蘭西萬歲”兩個大字時,這兩個字就不僅僅是寫在黑板上,而是刻在了每一個法國人的心中。
作者是在告訴我們,民族的語言文化可以把被分離的人民團結到一起來。我們剛學的《別了,語文課》也告訴我們,作者雖然離開了中國,但是祖國的語言文化仍然留在他的心中,并且會繼承下去。很多海外華人也教導子女繼續學習中文。我作為一個中學生,有那么好的老師教導,那么好的學習條件,更應該學好母語,做一個真真正正的中國人。
《最后一課》讀后感5
剛開始讀,根本沒有興趣,沒有意義。自己很安逸,很無聊,覺得自己沒有那種可能,不會被別國侵略。命運不會那么悲慘。卻感覺我們的學習是如此的`辛勞,無奈,無望,迷茫,困惑,絕望。好像人生沒有樂趣,沒有新奇。
繼續讀,漸漸理解課文。文中寫到,最后一堂法語課的原因,是德國侵略法國。他們為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為了永久地占領這些地區,在被他們侵占的地方下令一定必須要說德國語言,學習德語!對此,韓麥爾先生的話讓我印象猶為深刻:“法國語言是世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神;又說,我們必須把它牢記在心里,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是的,各自民族的語言不都是最寶貴的嗎?這是我們生命的根,是民族的魂。可是,在我們的心目中,很多時候,對于祖國的文化,對于祖國的語言,好像是多余的東西,是多一些負擔罷了!甚至學習似乎是多余的。因此,我們對待學習的態度是隨便的,不以為然的,消極地。這是什么原因呢?難道不值得我們深入的反思嗎?我們自己是否在放棄了自己學習的權力?是否意味著有一天他們的悲劇可能在我們的身上重演呢?是否我們是否太狹隘,太無知,太愚蠢呢?學習該是這樣的無趣,令人厭倦么?學習的力量呢?樂趣呢?智慧呢?
我們該多點清醒,多點覺悟,多點聰慧,多多體會學習的快樂,祖國語言的優美,生動,美妙絕倫。要把學習當做自己的事,要認真嚴肅對待,自主自覺學習。可是,我們太不應該把學校當作混日子的地方;把課堂當作出風頭的地方。不應該死氣沉沉,情緒低落,無所事事,空虛無聊,更不應該變本加厲,交頭接耳,嘀嘀咕咕,吵鬧喧嘩。要來一場戰爭,來一場自我革命。深入體會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欣賞古今中外精彩紛呈的文化知識。
《最后一課》讓我們清醒吧!我們要做一個文明的人,有責任的人;要做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人,更要做一個善于學習,樂于思考得學生!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眼前做起,從小事做起,爭取一點一滴的成長。這樣,我們才沒有白學這篇課文,我們才是成長了的小弗郎士,還要超過他!我們要無愧于炎黃子孫的稱號,我們將來才有希望,才有做人的尊嚴和價值!
《最后一課》讀后感6
我的成績在班里不算太好,但也算不上太差。若這是我在學校的最后一天,我本應該高興,為終于擺脫了“機器人”般的生活的糾纏而高興,可仔細想想,我卻高興不起來。
最近學了一篇法國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從中我受益匪淺——不僅僅學到了愛國的情懷,也悟出了學習的真諦。
假如這是我在學校的最后一天,想想兢兢業業的管老師,幽默風趣的馮老師,“活潑可愛”的陳老師,嚴肅負責的陸老師;想想平日里總是陪我歡笑,打鬧的“哥們兒”;想想我們班那些成績優異卻有暴力傾向的“女漢子”們……
想到這些,我不禁鼻子一酸,眼淚差點奔涌而出。
回想起我剛進校門的時候,還是個懵懂的小孩子,整天癡人說夢般的幻想著:如果有一天不用上學該有多好啊!這樣我就可以一直陪伴著可愛的電腦游戲與動漫了。可現在到了最后一天,我卻不想走了。
有時候,人的心還真是奇怪呵!
雖然我不可能像小弗朗士一樣失去學習的機會,但若是真讓我離開這個朝氣蓬勃的校園,我還真的有些依依不舍了。教室前的桂花開了又落,我們就像樹上的桂花一樣,不可能永遠地粘在樹上,只有離開大樹,我們才能夠香氣撲鼻!
【《最后一課》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相關文章:
改寫《最后一課》01-24
最后一課優秀課件05-08
觀《最后一課》有感02-14
關于最后一課課件05-12
最后一課教案7篇02-08
最后一課老舍閱讀答案11-21
《最后一課》教學設計15篇12-20
《最后一課》優秀的教學設計12-27
《最后一課》教學反思15篇12-20
最后一課閱讀訓練及答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