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論語讀后感900字

時間:2021-06-24 11:34:38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論語讀后感大全900字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讀后感大全9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讀后感大全900字

論語讀后感大全900字1

  《論語》是中國古代的四書之一,一直以來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我們都沒有很好的去領會其中深刻的文化內涵和人生哲理,今天有幸讀了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不由豁然開朗。通過于丹教授對《論語》的詮釋,在那簡短的文字、樸素的語言里讓我們得到了一次心靈的洗禮,一種精神的升華,穿越兩千五百年的歷史滄桑,感受到遠古圣賢們那種溫暖,平和而不失莊嚴的人格魅力。

  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就是《論語》的思想精髓之一“忠恕”。他告訴我們無論身處怎樣激烈的時代都應該調整好心態,做最好的自己,不強人所難,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學會包容和理解。拿于丹教授的話說,就是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所謂,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因為寬廣的胸懷足以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看得更高、走得更遠。

  “愛人”,“知人”是《論語》里孔子的另一個思想精髓所在。關愛別人就是仁慈,了解別人就是智慧。我們只有具備了一種仁愛之心,才能達到孔子所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取其譬,可謂人之方也已。”的理想境界。當我們在做好自己有所建樹的同時,還應該身懷仁愛之心,幫助他人,助人為樂,使我們的內心有一種“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幸福滿足感。

  細讀《論語》,仔細體會一番,它所帶給我們的那種平和、淡定的精神之光時時觸動著我們躁動游移的心靈。它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當我們貧窮時學學顏回吧,“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無論生活多么的清苦,顏回都不改變樂觀的生活態度,不被物資生活所累,始終保持一份恬淡安寧的心境。《論語》告訴我們不僅要做一個善良高尚的人,還教給我們君子之道,孔子謙虛的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一個內心無比仁厚,寬和的人,不會計較得失,可以真正做到內心的安靜、坦然。而強大的內心足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遺憾。“君子不憂不懼,不怨天,不尤人,上學而下達。”縱然我們離君子的距離還遠,我們也應該不斷學習,做最好的的自己,從今天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只有內心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我們才不會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愿我們的生命在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不斷得以提升,使我們的生命充滿價值,充滿意義。

論語讀后感大全900字2

  《論語》是一部年代久遠體量博大內涵豐富道理深奧文字怪僻的中國古文化經典。《論語》是"語言的論纂"是一部言行錄主要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學追記孔子的言行。其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涉及哲學歷史社會經濟軍事文化藝術宗教等諸多方面。特別是以"仁義"為核心的忠恕孝悌寬信敏惠智勇剛毅溫良恭儉讓等道德規范或者說從樸素的自然法則中演繹出來的生命的大智慧確實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水平時至今日仍不乏借鑒意義和實用價值。

  孔子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其思想學說是以"仁義"為核心的德政與禮治其天道觀是唯物崇尚自然的其人生觀是重實踐重人倫重內省而積極投身于社會現實其教育思想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循序漸進啟發疏導的普及教育其經濟理念是"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達以得民安民其軍事思路是"足兵""武備"以反對擅滅人國擅滅人祀的戰爭征伐而不一般地反對所有戰事。同時孔子窮其大半生的精力立杏壇以授學開私人教育之先河救典籍于整理弘傳統文化之流播。"三千徒弟子七十二賢人"成就了孔子"萬代師表"的悠悠英哲名;《詩》《書》《禮》《樂》《易》彰顯了圣人"世界先賢"的熠熠赤子情。

  孔子仰其憂患心思與情懷誦諸道義仁德文章影響千秋彪炳萬里。以"仁義"為內核以"中庸"為準繩的倫理哲學以及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理想的儒家學說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霜雪雨而長青猶茂成為中國社會的立國安民思想。傳統的儒家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和理論蘊含著許許多多人生哲學和做人的道理。閱讀儒家經典可以使人知識更豐富頭腦更清醒更加有智慧更加勇敢和勤勞;還可以提高人們的修養使人們懂得誠信仁義禮讓善良謙虛友愛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的最基本要求。

  中國傳統文化它不僅在歷史進程中產生過巨大影響而且在現代社會仍能發揮很大作用。當今由于我國近年來對學生人格素質道德品質培養的關注度不夠青少年道德品質暴露危機。現在強調少年兒童閱讀傳統文化經典尤為必要彌補道德教育的缺憾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和人生觀。

論語讀后感大全900字3

  孔子教授學生文、行、忠、信四項內容,我們作為老師應該教授給學生的。現在的教師面臨巨大的升學壓力,在教學過程中更注重“文”,卻忽略了“行”、“忠”、“信”。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教師在注重知識傳授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

  孔子是如何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教授學生的文、行、忠、信的呢?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最好的教學方法。老師在非常了解學生的狀況時,非常熟悉所教知識或學生所學知識時,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把學生帶入了一個思考狀,一個學習狀。

  其要義是教師要了解學生,教師在上課時,知道學生在想什么,要說什么。要求學生能夠做到“舉一反三”,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對他們進行啟發、開導,這是符合教學基本規律的。教學中更應該多重視學生學的過程。

  舉一反三是最好的學習方法。一般情況下,人類對事物的認識總是以舊事物作為參照的。因此,要了解或創造新事物,就要從已知的事物中尋找思路和靈感,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現實生活、工作和學習中,我們應善于觀察事物,勤于動腦,凡事多問個為什么,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推理分析,做到“舉一反三”,這樣,我們必然能夠時時處處都能有所收獲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既是學習方法也是教學啟示。善于學習的人總是能在一定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知識,而不善于學習的人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卻收效甚微。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獲取知識的能力變成自身素質的一部分。只有“學而不厭”,不斷探索,才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獲得更豐富的知識,也就能更好地位教學服務。教師是學生的榜樣,希望學生“學而不厭”,教師就要“學而不厭”。“身教重于言傳”,“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學生的一生。一個勤奮學習、善于思考的老師,其學生也必然會繼承老師的勤學善思的傳統。“學而不厭”是“誨人不倦”的基礎。沒有“學”的基礎,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是不可能做到“誨人不倦”的。否則,“誨”也將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缺乏趣味、缺乏創新的。“誨人不倦”要求教師能夠做到樂教、善教。在享受到教育的樂趣和幸福的基礎上,認真研究教育教學中“誨”的方法、途徑、內容,才能真正做到“誨人不倦”。

論語讀后感大全900字4

  《論語》這本書,是孔子的弟子與再傳弟子們將平日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一些言行合為一處而成的,其中孔子的言論、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甚至有了專門的學派:儒家。

  孔子沒有留下任何一本可以完全證明是他寫的著作,我們了解他的思想,僅僅能從《論語》中尋找線索,可見這本書的歷史價值。

  《論語》中,多為孔子講禮、仁、君子之言語,也有許多評價名人的話,但我覺得,我們讀《論語》,應將重點放在孔子以老師口吻說的話上,這樣,如同他穿越時間,在向我們講課一樣,讓我們明白事理。并且,在這些話中,孔子所提倡的大多數都是我們普通人做得到的,是有益處的,何不試試呢?

  比如整本書的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我最喜歡的章節之一。

  它分三句,我認為第一句其實是提倡不讀死書,即學習知識、道理,不能一直存著不動,最好時不時去實踐一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確實,我也試過幾次,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運用剛學的簡便運算,對著長長的收銀條快速幫爸爸完成了核對,我真的感到很高興。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認為是勸我們要珍惜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因為彼此之間能獲得快樂;如果有朋友從遠方來看望自己,自己感到快樂,是因為知道朋友在乎與珍惜自己。也許,有朋自遠方來,古人會比現在的人更加感到快樂,因為他們與朋友的每一次相聚與離別,都有可能是最后一聚、最后一別,交通不便是他們最大的敵人,我所在的四川省,古人就曾說過: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認為是勸我們不要過于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他們詆毀自己,可能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的真實動機,不了解自己,并非惡意傷人心。如果真是這樣,那就不必生氣了,為什么非要讓別人了解自己?孔子這句活中,提到對“君子”(我認為是指道德高尚的人)的一點要求。即做到“人不知,而不慍”。

  在整本《論語》中,孔子多次提到了對君子的要求,但每次不盡相同,有時為了突出君子的高尚,孔子還以“小人”(我認為是指道德較低下的人)與君子作對比,如:“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我覺得,雖然身處兩千多年后,我們仍然可以用《論語》中君子的道德標準來規范自己,盡力去做一個現代的“君子”。

  《論語》中可以引申出很多東西,里面運用古文講述的道理也可以讓我們思考良久,我只是盡自己的能力寫出了對《論語》中一章的片面理解,已經有一些字數,可見整部《論語》及孔子學問的深奧無比,很難理解透徹,孔子的弟子子貢也說過:“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

論語讀后感大全900字5

  《論語》是一部經典國學著作,眾所周知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整理的,內容為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比較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思想:“仁、義、禮、智、信”。其核心思想為“仁”,他所提出的“仁”實際上是一種公益的思想,希望建設一個公益的社會。

  對于《論語》的內容,我們在初中時就開始接觸了,至今過了六七年,但譬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經典語句我們依然隨時都可脫口而出,這說明經典就是容易深入人心,但當時尚且年少,對其內容頁大都一知半解,現在重新再細細品讀,便對其內涵又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論語》全書有很多章節,但我最喜歡“學而第一”章里的內容。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則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則主要是要同學們適應新環境,好好學習,培養君子風度,搞好團結,正體現了其“禮”的思想。這一則也被收錄在中學語文課本的《論語》十則里,第一次學時,我并沒有真正讀懂它的意思,尤其是“朋”字,一直還以為是“朋友”的意思。這樣又證明了《論語》的又一則“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如果我沒有重新認真的去復習,又怎會知道這里的“朋”不是朋友的意思,而是指聚在一起學習的同學們呢?

  還有一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一則我經常用來提醒自己,為人處世要常常自我反省,從而自我提升。這一則的意思是:曾子說:“我每天做三個方面的反思:替人設想做到忠實了嗎?與朋友交往做到誠信了嗎?老師傳授的學業復習好了嗎?說明了作為一個學生每天應該堅持的三省內容。如果這樣堅持自省,那為人必定越來越完美,我們不僅現在應該堅持,即使畢業后不再是學生了也應該繼續堅持。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而《論語》中最能體現“仁”的一則是“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意思是說人如果沒有仁義,還怎么對待禮?人如果沒有仁義,還怎么對待樂?說明了仁是禮樂的基礎。一個人如果要成為君子,即思想道德修養高的人,“仁”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如果沒有“仁”,又怎會有其他的“義”、“禮”、“智”、“信”呢?換句話說就是沒有“仁”,就難以成為君子。

  《論語》文化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其所蘊含的豐富哲理時刻啟迪著我們的心靈,它告訴了我們如何為人處世,修身養性。愿《論語》文化可以繼續傳播擴散,經久不衰;愿社會充滿仁義道德;愿孔子向往的“仁”(公益的社會)能早日實現。

論語讀后感大全900字6

  于丹教授在她談《論語》心得時,開篇就講到: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標榜說,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于丹教授明確地闡述自己的心得:“《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我最欣賞的,就是于丹教授對《論語》的這種簡單,快樂的感悟。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母體文化。中華民族尊崇皇天后土,以大地為母親,所以形成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主體,以平和敦厚為特征的民族傳統文化。我們知道,西方國家以宗教立國,中國長期以儒學立國。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不管多少歲月的風霜雨露,多少朝代的更迭變遷,都沒有改變道儒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兩千年的農耕文明也就這樣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著儒家學說對國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我們都堅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我喜愛伺茶,每每在茶的面前,我會感到一切都變得平和美好。品味人生,憂患生命是茶道與儒家的共同主題。有人品茶“茶可雅志,茶可行道”,有人品茶“茶煙一塌擁書眠”,道心文趣兼備。過去儒士不能一日無茶,其文也不能不常以茶為喻,我感悟到,這種閑適人生就是儒士茶人的品茗追求吧!于丹教授理解《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子并以此來影響著他的弟子。”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溫暖的,快樂的生活?我理解為:平和。

  茶是個和氣的性子,與誰都合得來。柴門也進得,侯門也進得,不卑不亢,不做寵物狀。所以,和柴米油鹽醬醋過日子的時候,也能與琴棋書畫詩酒共發雅性,且在那個浪漫天地里,還擔任著缺一不可的角色。只是就像一個藝術天賦極高的人一樣,絢爛之后歸于平淡,自己不評說,只待旁人去品味罷了。在儒家的眼中,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倒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平和,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是中庸之道。平和下來,會使人“怡”,“怡”者,正是和悅,愉快之意。在茶道講求的要讓身心“怡”的過程中,就又與《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于丹教授語)不謀而合了。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茶者喜歡龍井,有愛好烏龍茶一樣,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不奪其真香”,“不損其真味”,那么,還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論語讀后感大全900字7

  小時候讀《論語》,是因為學校老師的要求,要背會,考試要考。后來讀論語,是對孔子的敬重,想要從中學會什么東西。讀的過程中,逐漸對孔子的思想有所理解,更懂得了《論語》在講什么。現在,我想把自己的一些理解告訴你,讓你也從中了解《論語》的奧秘。

  人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相提并論,孔子思想的深度與廣度,他和弟子所著《論語》的影響力,在世界范圍內確實可以和蘇格拉底相提并論,在今天甚至還要大于蘇格拉底。孔子的言行涉及面很廣,孝道、治學、治國、為政,幾乎涵蓋了人生中所有的重要場合,你的困擾,你的疑惑,總能在論語中找到答案。可能有時候里面的一些話會顯得有些過時,但是重要的是你自己從中得到的感悟,以及對人生的理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原來說的是不同的人對學習的理解,以及由此所產生的學習快慢好壞的差距。但是我從中也體會到一些有關為人處世的道理,人應該做自己感到快樂,感興趣的事情上,而不是刻意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這樣是沒有好結果的。只有你樂于做一件事情,你才會可以專心、深入的去做,最后有所成就。而在有所成就的基礎上,更應該有著“修身、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目標,不枉人生一世。

  《論語》也對我的專業學習有著深遠的影響,醫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關乎人命,容不得半點虛假!在學習過程中就要秉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守則,絕不可以不懂裝懂,這不僅是對自己的不負責,更重要的是,將來進入醫院,這會害了病人。一個不嚴謹,不懂裝懂的醫生絕不是一個合格的醫生!

  醫學也是一門不斷進步的學科,而且進步的速度正不斷加快。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一名好的醫生,就要不斷學習,永遠保持一顆求知的心,做到學而不厭。不斷豐富自己,接受新的知識,新的理論,并且適時實踐總結。我想,這樣的醫生,才不會落伍。這次疫情,成千上萬的人民深受其苦,國家真正處于危難之際,這是一場沒有硝煙卻有不少犧牲的戰爭!而在這場戰爭中,第一線的戰士就是醫生!是他們,不顧前方艱險,毅然決然的沖在抗疫第一線,哪怕有去無回。這些醫生,是我們的前輩,是我們的楷模!

  《論語》帶給我的感悟,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講完的,不是普通的詞句所能表達的。那一點一滴深厚的人生哲理,慢慢滲透入我的心,陪著我在醫路上走下去。

論語讀后感大全900字8

  中華文化,千年積淀,深深的凝聚在《論語》一書中。

  ——題記

  本人才疏學淺,未能參透《論語》一書中深刻的道理,也未能根據書中內容而引經據典地講出一連串的引人深思的感想。但在此,我只求簡略的談一下我在看完《論語》一書后的感受。

  “仁”

  孔子一生富有政治理想,推行禮治德政,其學說核心為“仁”,因此,“仁”也是《論語》中的主要內容。“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可見“仁”在孔子心中的地位之高。但到底,什么是“仁”,如何才能做到“仁”呢?于是,孔子便說“剛,毅,木,訥,近仁。”孔子認為:“剛強不屈,果敢堅毅,質樸老實,言語謹慎,(這四種品德)接近于仁。”具有這四種品德的人僅僅是接近于“仁”,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仁”呢?或許,連孔子心中也沒有明確的答案,也或許,“仁”在孔子的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地位之高甚至于沒有一人可以達到。因此,只要做到接近于“仁”便已不錯了。

  “學”

  孔子對教育事業的貢獻也非常大,他主張“有教無類”興辦太學,弟子達三千之多。那么,孔子又是怎樣理解和對待“學”呢?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告訴我們學習的重要性;“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告訴我們“學”的態度;“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與“習”的關系;“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與“思”之間的相輔相成。……

  這些語句從古至今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偉大的學者為了一個簡簡單單的“學”字而不斷努力,奮斗,傾盡自己的一生。

  “君子”與“小人”

  在《論語》中,“君子”與“小人”可謂是高頻率詞,而孔子也曾發表過很多關于這兩個詞的言語。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太多太多的語句告訴我們“君子”與“小人”的不同,太多太多的語句警戒激勵著我們。可是,如何才可做到“君子”呢?孔子說:“君子不器。”于是,我們便開始學習各種文化知識,我們每個人都在爭做德智體美勞全優的現代學生;孔子又說:“君子成人之美。”于是,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幫助著他人,以此來方便他人,快樂自己;孔子還說:“君子恥其言而過起行。”于是,“少說多干”成為了我們的口號。

  “君子”于“小人”絕非幾句話就可以辨別清楚的,但若無這幾句話,則可真是分不清了。

  薄書一本,一萬余字,細讀一遍,一生無害。

論語讀后感大全900字9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的理解是,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那么,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才能游刃有余,不感到疲倦。

  我認為,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做到“學而不厭”,為什么呢?

  其一,我們都知道,現在知識的數量正在以幾何級的速度遞增著,作為教師必須不斷地更新知識,才能適應知識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不能總抱著自己原有的那一桶水不放,而是要讓你那一桶水長流長新,不能讓它成為死水,那就必需要學習,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增長智慧,只有不斷學習,也才能不斷充實自己、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其二,學習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假如你認為學習是件苦差事,是很無奈的事情,厭倦在所難免,又怎能學的下去呢?不知道孔老先生“學而不厭”是否也有這層含義。只有把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當作生命的必須,你就會心甘情愿地學習,主動地學習,并且能在學習中享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和幸福。

  其三,學習還應該掌握好的方法。會學習的人總是能在較短的時間里獲得大量的知識,而不會學習的人則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卻收效甚微,尤其是現在已經進入信息社會,獲取知識的渠道有許多,信息量巨大,如何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信息,并且獲得信息后又能及時進行整合加工,變成自身素質的一部分,這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學而不厭”,不斷探索,才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擁有更豐富的知識,也就能更好的為教學服務了。

  其四,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我們希望學生“學而不厭”,首先教師要“學而不厭”。“身教重于言傳”,“親其師,信其道”,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一個善于學習、善于思考的老師,其學生也必然會繼承老師的傳統養成善學善思的習慣,要是教師厭倦了學習,學生又怎會熱愛學習?

  所以,教師要“學而不厭”。

  只有“學而不厭”的老師,才能做到“誨人不倦”,只有在“學而不厭”的基礎上,教師才能“誨人不倦”。沒有前面“學”的基礎,就不可能有不倦的“誨”,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是不可能做到“誨人不倦”的,否則的話,“誨”也將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沒有趣味、沒有創新了,這樣的“誨”自然也不會去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而是只把學生當作儲存知識的容器,更不會關注學生的心靈、人格、健康了,這樣的“誨”甚至可能會誤人子弟、害了學生呢。

  “誨人不倦”,我的理解是樂教、善教。

論語讀后感大全900字10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這些道理看起來很樸素,這些辦法有時候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

  孔子特別強調做事情的分寸,“過”和“不及”都是要盡力避免的。

  此外孔子還提倡仁愛,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

  有人問他:“以德報怨,何如?”孔子的回答是:“以直報怨,以德抱德。”

  這就是孔子告訴我們的處事態度。當然孔子也不提倡“以怨抱怨”,同樣“以德報怨”也不可取。因為如果你采用“以德抱怨”你要獻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對已經有負于你的人和事,這也是一種人生的浪費。

  那么在這兩者之外我們只好采用第三種人生態度去處世了。那就是用你的公正,你的率直,你的耿介,你的磊落,也就是說,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去坦然面對這一切。

  孔子的這種處世態度就是告訴我們,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今天我們都在說避免資源的浪費,卻忽視了心靈的荒蕪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費。

  那么我們做人又該怎樣與朋友們交往呢?《論語》告訴我們說,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

  這就是禪道中所推崇的一個境界,叫做“花未全開月未圓”。這是人間最美好的境界,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園,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仍使你的內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

  做事,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那么言下之意就是“在其位,一定要謀其政。”那么我們做事的原則是什么呢?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孔子的意思是說,君子對于天下事,不刻意強求,不無故反對,沒有薄,沒有厚,沒有遠,沒有近,沒有親,沒有疏,一切按道義行事。

  孔夫子最鼓勵的就是少說多做。做事要積極,說話要謹慎,這種謹慎在《論語》中被概括為“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這樣做事的好處就是“寡悔”讓自己少一點后悔。

  在現實的社會中我們常常聽到有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處世艱難。其實,與其抱怨,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們真的做到了做事把握分寸,說話少一些抱怨,少發一些牢騷的話,那么我們就能夠修身養性,也就會少很多煩惱,自然就會懂得很多為人處世之道。

論語讀后感大全900字11

  《論語》是一部給人以啟迪的經典之作。它好似一株瑰麗奇葩,馨香撲鼻,意味悠長;又好似一顆璀璨之星,耀眼奪目,光照千秋……這不,就連我這個初碰《論語》的小字輩在拜讀一番后也明白了許多……

  通過讀《論語》,我明白了交友之道。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是啊,益友就像厚厚的百科辭典,你總能從與他的交往過程中,得到有益的幫助:當你猶豫彷徨、難以決斷時,益友的廣博多識可助你做出正確選擇;當你取得成績、獲得成功時,益友的逆耳良言可使你保持頭腦清醒;當你有了缺點、犯了錯誤時,益友的直言不諱可教你補漏改邪……而損友就如同污濁的沼澤泥潭,與他們交往,會讓你不知不覺陷入其中且愈陷愈深,貽害多多。《論語》讓我明白的交友之道就是慎重交友,善交益友,樂交諍友,不交損友。

  通過讀《論語》,我明白了心靈之道。《論語》中有這樣一段對白:“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細細品位這句話,我頓捂了一個道理:人生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其中,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痛苦;而且我們要盡可能地用自己所能去彌補這個遺憾。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的生活之道。

  通過讀《論語》,我明白了人生之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是啊,哲人眼中滾滾奔流的江河水,它不只是一種自然的存在,其中流淌的還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陰。就在孔子看著流水興嘆的同時,他也對自己、對他的學生、對千年萬代的后人描述了這樣一種人生軌跡:“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也許這一種人生軌跡并不適用于我們每一個人,但我們卻能夠以其為借鑒,設計我們自己的人生之道,那就是要認準人生目標,惜時苦干,當下的我要走出自己的人生軌跡,首先就得惜時勤學,只爭朝夕。

  當然,《論語》讓我明白的還有很多很多,譬如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仁義之道……只是紙短墨淺,小小的我怎能幾句話就說得清啊?!

論語讀后感大全900字12

  有幸接觸《論語》,孔老夫子給我們太多太多感受與遐想,談談自己的感受,分享一下自己內心的觸動。當然《論語》內容博大精深,畢竟理解有限,只挑揀自己內心為之觸動最深的。

  自我理解較多的與大家分享:

  于丹講到一個故事:有一位富孀,家財萬貫,她想聘用一位司機,所以就在全國招聘駕駛技術最好的司機,從上萬名應聘者中選出了3個人站在他的面前,她給他們出了同一個題“如果車子前方是一個懸崖,我考考你們的技術,你能把車子停在離懸崖多遠的地方?”第一個司機說我技術好,我能把車子停在離懸崖1米的地方停住;第二個司機說我能把車子停在離懸崖10公分的地方停住;第三個司機說我遠遠看見懸崖就停住,后來老太太錄取了第三個司機,因為這個世界,技術永遠不是最終的保障,第三個人之所以能被錄取不是靠他的逞能,而是靠他的沉穩與鎮定。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意氣用事的朋友圈中,想一想我們會有怎樣的結果?

  孔子說:“在這個世界上,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量、友多聞,益矣;友偏僻、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孔子區區20個字把好朋友分為3種,壞朋友分為3種,耿直、度量、學識(益友);偏激、優柔、奸佞(損友);禁不住讓我想起“人之初、性本善?”

  思緒就不由自主的回到童年,真好!童年總是懷著一份渴望與留戀;每當憶起童年,就忘不了在一起跳繩、一起往墻上摔泥巴、忘不了那追逐蝴蝶的身影、忘不掉那燦爛的笑容。

  童年的稚氣隨著年齡長大而逐漸遠去,轉而成為勇敢堅毅的少年。隨風飄逝的不僅僅是那一份稚嫩,更有那一份純真。童年,沒有灰色的陰霾,只是五彩的希望和憧憬。當長大工作后,利益蒙蔽了純潔的心,從此,那追逐夢想的心靈不再,希望不再,期待也永遠的離開。純潔如雪、干凈的沒有一點雜質的心不在閃爍,世界變得暗淡無光,真誠也早已消失不見。陽光依舊,卻已不再溫暖。眼看著多姿、純潔的童年,漸漸飄向天際,卻也無法挽回?

  是什么使我們改變了原有的“善”,是貧窮?是名利?難道脫離童年成熟的標志就是學會爾虞我詐、學會搬弄是非嗎?好像孔老夫子在幾千年前就已經預知未來,這也是我明白為什么叫“圣人”的原因了吧。現實社會我們給予自己的壓力太多了,自己虛榮心太強了。千紙鶴人那種“真誠”與“感恩”不是掛在嘴上的,而應體現在日常行為中,只有發自心底深處的那種善良才是最真的。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對與錯,只有站得位置不同而已。其實做好自己,保持一份童真不要刻意去追求,你將會永遠生活在陽光與微笑中。

論語讀后感大全900字13

  歷史最能檢驗一個人,一部作品,一個國家的成就。中華千年文化,《論語》一書在長河之中洗盡鉛華,煥發光彩,深深扎根于中華兒女靈魂之中。孔子,巨著的創作者更是在人們心中無法磨滅。文化的傳承者,開啟著被時光塵封的大門,向子子孫孫鋪展一條充滿哲理芳香的坦途。讀《論語》,是一種享受,在千年文化中穿梭,靜立碧水泮,獨坐澗亭溪,體會《論語》之中字字的精華,感受文中令人淵思寂慮的人生哲理。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最深處實乃做人,回首人生多少事,盡在茫茫一瞬間,人的核心便是為人也。孔子對于人生無疑是樂觀的,人生在世,每一階段都有自己應該懂得或者獲得的東西,人生應該是在不斷的前行中行進的。孔子一生活了七十二歲,經歷萬千坎坷,仍舊對人生保持著一個樂觀的態度,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恃寵不驕,兢兢業業。

  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在論語中,“仁”是思想核心。一是“仁者愛人”;二是“克己復禮為仁”;三是“仁者人也”。在當今世界,也不見得有人對政治有這么高的見解,以“仁”治國,國家可得以繁榮昌盛,欣欣向榮。一個成功的國家最需要的便是民心,而要得到民心便要“仁”。

  在學習上,孔子強調,思而不學則罔,學而不思則殆。在學習中,人們樣樣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要么只學不思,要么只思不學。作為一個大學生,在學習中,要懂得自我反省,自我檢測,自我充實。而不是在宿舍渾渾噩噩,不思進取。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必須學會學習,一個善于學習的人,會抓住身邊的每一個學習的機會,向這些平凡卻有著獨特的優點的人學習,向別人學習,就像置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大海之所以廣闊,是因為它能容納百川,而我們要學的精,就要學會學習身邊人的優點。

  在孝道上,孔子主張: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孝,是中國文化中最悠久、最根本、最重要而且影響最為深遠的中華傳統美德,是個人修身之道。論語呼吁我們要遵崇孝道,敬愛父母。在現如今的社會,我們都有迫不得已的理由離家遠行,有的為了工作,有的為了學習,可是,我們始終要記得,在某個遠方,有一根線在牽扯著我們的心,那就是父母,是家。

  不管它再遠,再舊,我們都要記得,百善孝為先,父母,永遠不能遠離。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才能不斷地進步。即使是在科技發達的現在,我們也不能忽視了《論語》對我們的重要性,要講孝道,重學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將我們中華的美德傳承下去,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中華兒女。

論語讀后感大全900字14

  《論語》由孔子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倫理思想、道德觀念等,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并稱“四書”。

  “學而時習之……”隨著開篇這句膾炙人口的“子曰”,讓我們打開《論語》這本國學經典,走進2500多年前孔子的世界。孔子在《論語》中主要講了仁、禮、德、學這四方面,其中關于禮,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八佾篇首孔子謂季氏的那段話,“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以季氏的官職,只有用四佾的資格,但他卻用了天子才能用的八佾,這對孔子來說就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了。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禮的尊崇和信仰。他對禮所持的這個態度,在《論語》中常常可以看到。孔子會哀嘆“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孔子會為難地邊贊管仲大仁,邊說他器小,“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那么禮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呢?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孔子在這里剝去“禮”復雜的外衣,道出了本質:與其奢侈,不如節儉。我覺得具體的有關禮的規矩、儀式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為什么需要禮,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自覺守禮。

  《論語》中,孔子在學、仁、德等方面的意見是比較統一的,但在禮的敘述上,讓我有些迷糊。類似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的話,不由令我疑惑起來。一會兒說寧儉,一會兒卻又不愿省去祭祖的活羊。到底是形式重要呢,還是本質重要?“圣人年紀大了,說話有反復也是正常”我心里這么想。直到在做春節小報時,我突然明白了。春節有很多習俗,比如貼春聯、吃餃子或湯圓、祭灶、迎財神……

  這些都是形式,都是用來表達人們追求團圓、平安、幸福等美好心愿的,而本質就是由這許多形式體現了出來。就像子貢覺得既然在禮崩樂壞的魯國,一切都只剩下有名無實的形式了,那為什么還要每月浪費一只羊呢?但孔子在意的就是這個形式,它是古禮!如果沒有了這個形式,禮就真的不存在了!我又想起在國學班上,大家一起學揖手禮見師長、見同學,現在這種禮儀只能在古裝片中看到,現實生活中哪還有啊。可與人見禮的本質還在呀,只是變成了鞠躬握手您好,點頭抬手說嗨了。

  在反復細讀《論語》后,我發現對于現在仍有很多意義,比如有關于學的,有關于如何做君子的、有關于富與貧的,甚至還有關于孔子那些個性鮮明的弟子們的。讓我不禁由衷感嘆,《論語》不愧是一部流傳至今的國學經典!

論語讀后感大全900字15

  幾乎每個人都知道顏回,但是一千個讀者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完《論語》后,我對顏回有了自己的看法。

  “孔子說:我不違背整天的詞語,如蠢,以為他們撤退省,足以發回也不傻。”這是老孔子顏回的評價,可以概括為“顏回大智若愚。”顏回看起來笨,其實他是一個聰明的人渴望學習,所以我們不能以貌取人。

  孔子作為老師可以不分貧富,只要是通過虛心求學生活的人,他都收下。當顏回進學堂時,只要磕三下頭便成了孔門弟子。一開始孔子教育并沒有一個特別需要注意顏回,只是我們發現他上課進行學習最認真,但從不發表意見。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孔子顏回發現后,中午放學總是最后一個離開學校,下午和早期學校。孔子覺得很奇怪:顏回,吃就吃這么快?于是,他派了幾個人回家,看看發生了什么事焉。

  原來,顏回家發展非常窮,所以我們住在城市貧民區,父母可以每天都要到自己田里去種地,只給顏回就是留下一鍋菜湯。顏回回到家后,就把菜湯倒到一個用竹子能夠做的每個碗里,津津有味地吃起來。有時菜湯喝不飽,他就跑到井邊,用水瓢舀幾瓢水喝,然后他們趕緊重新回到教育學堂。

  孔子非常欣賞顏回,所以他說:“賢,惠也! 一筐菜,一瓢飲,在小巷里,人們不能擔心,回來也不改變它的快樂。 賢者歸也! “

  不僅如此,顏回恭恭敬敬地說。他對孔子太不仁慈,以至于他的美德聞名于世,孔子說他“在三月的時候良心發現” ,但是顏回沒有照顧他的健康,英年早逝,孔子悲痛欲絕,他說: “唉!天空被哀悼!天空被哀悼! ”

  公爵曾問孔子:“有什么好學的弟子?”孔子說:可見日元多么重要回來孔子“有那些誰學顏回,不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的人現在也將死,未聞好學者也。!。”

  顏回是個肯吃苦耐勞的人。他沒有在現狀中抱怨,而是一個積極健康向上,努力工作學習,修身養性,成為了得到大家相互尊重不同的人。我們在生活中也要通過這樣。例如,這次考試考差了,不要灰心,不要抱怨,因為那都是需要我們可以自己的問題。我們國家應該根據分析錯題,以后上課認真聽講做筆記,才能不斷提高教學成績。這難道不是企業一樣的道理嗎?

  我們也可以學習顏回的另一個優點:尊敬師長。 老師面對這么大的班級,毫無怨言的把教授給我們的知識,我們不能不尊敬老師。 但我們不應該面對老師的恐慌,如果是這樣,就不能建立正常的師生關系。 顏回禮貌地指出孔子錯了。 這樣,我們在課堂上要認真聽講,不懂的問題可以向老師請教,吸收老師的知識,才能無愧于老師的辛勤付出。

  因此,我覺得學生顏回是個尊師重道,好學,大智若愚的人。他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好榜樣。

【論語讀后感大全900字】相關文章:

論語心得幼師讀后感02-09

《論語》讀后感-初三02-09

《論語》讀后感-1500字01-07

論語讀后感800字范文01-27

有關《論語》的讀后感范文03-15

論語讀后感精彩作文推薦06-06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初三02-10

《論語》試題12-29

論語好句10-18

《論語》讀后感5篇最新范文500字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