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讀后感范文(通用5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后感范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
在非暴力溝通一書的后記部分,作者講了他舅舅和他外祖母的故事。表面上看,這故事似乎與此書沒有多大關系,但認真品味,感覺這故事是把握全書精髓的鑰匙。這把鑰匙告訴人們:在與他人或與自己溝通時一定要充滿愛心,不然書中介紹的那些溝通方法就降格成了技巧和話術,而這樣的溝通其實也是暴力的。
在非暴力溝通中,愛心為何這么重要?因為這可以有效防止我們在溝通時,掉入人們習以為常的打標簽,先入為主的陷阱。語言是人類用于人際溝通的偉大發明,只有掌握好這工具,才能過上正常的生活。但語言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描述我們周遭的客觀和主觀世界。把顏色數字化后就會發現,在這世界上竟然有1600多萬種顏色,相比之下,人類用于描述顏色的詞匯卻寥寥無幾!另一方面,詞匯是穩定的,但詞義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和心態下,對不同的人是會變化的。比如讀了《非暴力溝通》一書中的某一章節后,飽經滄桑的人說“懂了”,初出茅廬的人也說“懂了”,雖然是同一個詞匯,但詞義卻是不一樣的。這也是為何在本書的379~381頁,作者拒絕用業內公認的學術性方法去和精神病人溝通的原因。如果沒有愛心,是無法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很多難以用語言描述的心理狀態的。
無論是請求他人做某事或是自己計劃做某事,人們都希望能心想事成。當請求和計劃能滿足真實的需求時,心想事成是比較容易做到的。那么怎么才能發現真實的需求呢?作者告訴我們,不能簡單去聽需求方在說什么和做什么,因為同一詞匯可能會有不同的詞義,同一行動可能會有不同的動機。只有通過觀察和感受,不要受說什么、做什么的干擾,才有利于找到最接近真實的需求,所提出的請求才可能被接受。
1943年夏季,還是童年的作者一家搬到了美國密歇根州的底特律。搬來后的第二個星期,他家附近一處公園發生了一起嚴重的暴力事件,這個事件萌發了作者對非暴力溝通的關注。《非暴力溝通》首發出版的具體時間無從查考,不過據網上的資料,大約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作者所提出的非暴力溝通方法就已被用來為美國聯邦政府資助的學校項目提供糾紛調解和人際交流技巧培訓了。
2019年1月,《非暴力溝通》一書的漢譯本由華夏出版社翻譯出版,此時距首部蘋果智能手問世己過去了兩年。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幕的徐徐拉開,給世界帶來了數不清的顛覆性改變。對于《非暴力溝通》一書中介紹的方法也不例外。個人感覺,至少有兩點對《非暴力溝通》一書中介紹的方法提出了挑戰。其一是信息不斷以翻倍的方式暴增著,而每個人每天所擁有的時間卻仍然是不變的24小時。結果人人都很匆忙,時間也被高度碎片化。浮躁的心態,讓打標簽成了人際溝通中的標配;其二是有越來越多的人借助智能手機,在各類網絡社交平臺上進行不見面的溝通交流。這樣的溝通交流,不僅因為萍水相逢而極度缺乏信任,而且面對面溝通交流時,那些豐富的動作語言也難以被感知。在這種情況下,《非暴力溝通》中介紹中的那些方法如何來加以變通運用?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2
首先,這確實是一本好書。在前面的書評里面看到有人說中文的翻譯很牽強,由于本人沒有看過英文原版,對這點不好做任何評價。假若在看的過程中有覺得語言不是那么流暢的地方,鑒于看本書注重的是其實用性,也就完全不覺得有什么了。
說話我家里,就是我和我的父母的家里,其本質就是一個階級社會,一個專制社會。長這么大對家庭的唯一感覺就是想逃離,之前一定要我具體地分析我還真是說不上來,反正就是受不了家里。我的父母的溝通方式就是完全的暴力溝通:在我的小時候那是身體的暴力,也就是直接地用武力等強制力來使得他們對我的所有請求都得以實現。在我漸漸長大了以后,我所做的事情也越來越符合他們的價值觀。或者說,在我漸漸長大了以后,我慢慢地學會了這個世界上的一些通用的價值觀,即明白了這個社會對我們的要求,如一個好學生,一個好女兒,一個好女生,一個好朋友,一個好的女朋友……然后我會表現出我應該表現的樣子。所以在這段時間里我們家里都相安無事,基本上我和我家里人的關系很和諧也很和睦。再后來,我做了一些不符合他們的想法的選擇,然后和他們之間的矛盾就又出現了,在階級社會里面,有矛盾就有壓制,有壓制就有強制和暴力。這個時候的所有暴力,就轉變成了隱蔽的暴力,從他們跟我的談話上面,從他們的命令上面,從他們的表情和動作上面等等,來讓我覺得難受,給我壓力從而強迫我做出讓他們滿意的選擇。
在這個過程中,我已經從那個認為自己應該成為應該成為的人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一個人在外求學和工作的過程中,我做了太多我不應該做的事情,同時我從其中確確實實體會到了樂趣;與此同時,我還是會認為我做的這些事情是不對的,是不應該的,所以我都會瞞著。也就是說,我察覺到了我不可能做什么都去滿足這個社會的規范,并且開始去做那些確確實實能夠滿足我的需求的事情,可是在思想和認識上并沒有改變。
根據書中的說法,這個時候的我,對人會很冷漠。而事實也確實如此,在考研的那大半年的時間,我一個人住,我誰都不聯系,連電話也不怎么接的。那個時候我很沮喪,覺得自己很失敗,什么都做不好不能夠做一個符合這個社會的要求的,符合父母的要求的,走出去能夠閃閃發光的人,讓父母覺得很驕傲的人。很有自暴自棄的想法,于是乎每天都在自己租的房子里面睡覺。
當然考研是沒有考上的,那就找工作好了。找到了一個在浙江的偏遠的小山村的工作,所有的人都說不好但是我還是去了那里。只要是能夠離開就好,反正我什么都沒有,還有什么可怕的,又還有什么更糟糕的呢,所以也沒有什么好怕的,畢業的時候雖然也舍不得也還是開開心心就去了。去了那里吧,也確實是蠻開心的。
然而這不夠,逃避沒有解決問題。
只要沒有徹底懂得我為什么是一個人,而不是一把椅子,我就會繼續遇到麻煩,因為我以及我的人生都會繼續致力于滿足這個社會以及和我有關系的人的要求和想法,就像一張椅子一樣認為自己具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功能和義務,那么不管我實際上怎樣想怎樣認為,我的人生的意義就是為完成某些功能或者某些義務。這樣我就永遠也不會去理解我是個什么樣的人,我有什么樣的想法,我喜歡什么,我討厭什么,我的人生需要怎樣的滿足;我也永遠都不知道也不會愛自己,事實上我也不可能去愛別的什么人,或者這個世界了。
如果繼續當椅子的話,那我這輩子都只有繼續郁悶的份了。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3
閑來無事把最近幾年很火的暢銷書《非暴力溝通》看完了,一句話總結這本書:在說話之前先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別人的感受,并且在說話的時候語氣溫和且表達意思準確。下面我來簡單的介紹一下本書介紹的非暴力溝通的4個要素并結合自己的理解與在現實中的應用。
1、觀察:勿與評論混淆
觀察的語言表達的定義: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和情境中,清晰的行為結果。觀察是要有依據和事實證明的,比如具體的時間點、頻率、某個具體的方面、數額等。
這章主要想表達的是有時候我們會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在無意的情況下表達出來,從而讓聽的人先入為主或者一開始就產生厭惡的情緒。就比如說你女朋友跟你說:你不愛我了,你第一反應就是:我哪里不愛你了?將觀察與評論混為一談,別人就會傾向于聽到批評,并反駁我們。如果你女朋友說你好久不陪我了,你就會反思自己是不是最近很少花時間陪她忽視了她的存在,而不是在想:我怎么不愛你了?
2、感受:勿與想法混淆
清晰表達自己的感受,第一,要區分哪些是感受。“我覺得”、“我以為”不是在表達感受,也不是在表達感受;第二,建立感受的詞匯庫。
這個第二點我認為是第四點的一個分支,第四點是提出具體的、正向的,而不是抽象的、負向的請求。他主要想說的是我們在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準確的表達出自己的意思,而使得溝通的順暢。具體操作在第四點講。
3、需要:是感受的來源。
感受和需要之間的關系:我們的需要、期待、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因而,不是追究別人的責任,而是體察感受背后的自我需要:我的哪些需要、期待或價值取向沒有得到滿足?
書中舉的例子是A:驚了,居然有那么多未婚先孕的B:你擔心他們的孩子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A:是啊,如果我這樣做我爸會殺了我的B:看起來在過去未婚先孕的后果極其嚴重?……書中在回答別人的感受時通常用反問句來猜測別人內心真實的想法,這種說話方式有點像心理醫生在不停的問問題,我建議少用用這種方式跟別人說話,一是很無聊二是會給一些人心里壓力,但是我們可以借鑒這種方式,比如說你女朋友跟你說:哇!這個口紅的色號好好看。你別反問她你是不是想買了?你應該直接跟她說我下單了。總的來說考慮別人說話的深層意思應該是每個人的必修課,我們在平時說話的時候應常常考慮別人在想什么,尤其是跟女生說話,她的每一句都有著她的深層意思,多一個心眼多一點脫單的概率,熟讀《情商》祝大家都能找到一個好對象。
4、請求:提出具體的、正向的,而不是抽象的、負向的請求。
請求的藝術:
提出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
提出需要做的是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
同時要伴隨著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請求對方的反饋,確保我們的意思與對方的理解相同;
明確談話的目的。
跟第二點差不多,說話一定要說清楚把你想說的東西用精準的話說出來,不然就容易產生誤會,就比如說最近發生在我身上的故事。我問老師能不能帶我畢設,老師回復:你是一個人不?我還可以帶一個人。我以為老師能帶兩個人誰知道老師的意思是她只能帶一個了,害得我推薦的那個同學白高興了。這四點要素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第三點,只要做好第三點你就能做到非暴力溝通,其他的要素我認為只是起到輔助的作用,最重要的還是《情商》,說話不要讓別人太討厭。
另外本書中有一個很新穎的觀點我認為大家可以學習一下,就是在你不想做一件事或沒毅力做一件事的時候,你可以對自己說:我應該去做這件事,因為這對我有好處而不是說我不得不去做這件事,這樣有助于增加你的行動力。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4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大家初次看到時會覺得溝通怎么會和“暴力”扯上關系呢?初次接觸這本書,是我的閨蜜、大學老師隆重推薦給我的。她告訴我能從本書中找到人與人之間以及家庭成員之間溝通的秘籍。我的孩子正處于青春期,而且高考在即,他此時的心理狀態,包括和父母的溝通問題以及我個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困惑,讓我對這本書充滿期待。我希望能從自身改變,讓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身心愉悅,讓生活變得和諧并充滿歡樂,所以我迫不及待的閱讀起來。
本書的作者和創始人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Marshall Rosenberg)。他早年生活在美國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充滿暴力的生活環境促使他去了解是什么讓人們互相傷害,以及什么樣的交流方式有助于矛盾的和平解決。這個愿望引起他對臨床心理學的興趣。1961年,他從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獲得了該專業的博士學位。他的導師是卡爾·羅杰斯。1963年,他創立了非暴力溝通模式。非暴力溝通作為一種交流方式,目前已在世界各地被廣泛地運用到各個層面和各種環境中,幫助預防和解決學校、家庭、商業、醫院、監獄等環境中的矛盾與沖突。2006年,盧森堡博士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
書中說到的暴力不是我們字面理解的狹義的概念,書中提到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系,出于對生命的愛而希望人們思想和行動的改變,從而有助于生命的健康成長。
本書提到非暴力生活的關鍵——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有愛、表達、感受、傾聽、感激等關鍵詞代表了作者對非暴力溝通的精髓,通過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和指責的模式,并用“選擇做”來取代“不得不”的'處事方式,讓我們的內心逐漸變得平和,積極的行動,重獲生活的熱情。
通過看這本書,我重新梳理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日常,“不得不”的生活模式拉開了我和家人的距離,不擅長的表達令我的工作黯然失色。我希望自己能真正的吸收書中的精髓,改變自己與家人、同事和朋友間的溝通方式,真正運用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享受和諧的家庭生活和工作氛圍,能夠讓自己在未來的生活中處處充滿激情,充分享受生活中的各種樂趣。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5
知道這本書是源于一個共同愛好心靈成長的好友推薦的,那天我咨詢她事情,她很激動的推薦我這本書說一定要好好讀讀,我抵擋不了她的熱情立馬在京東上下單了。京東很快,第二天就把書送到我手里。然而,那本書大概就在我的書架上靜靜的躺著超過了三個月,塑封都沒有開啟。
第二次,我再次遇到我的好友時,我發現跟她溝通似乎感覺更好了,很明顯的感到我的事情她都在認真的傾聽和感同身受。她依然強烈推薦這本書,而且告訴我說自己花了好多精力在學習,這一次我動心了。
這本書為什么沒有立刻吸引我的原因,大概吃虧在書名上。看書名以為在講溝通技巧,然而我對于寫“術”一類的書并不太感冒,我喜歡看“道”。我個人認為脫離了正確的道的基礎去研究術,似乎根基不牢,有走偏的風險,而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然而我還是高估了自己,這本書其實是術和道的結合,既有指點迷津的理念,也有立竿見影的實操,很值得反復看,反復練。
那么何為非暴力溝通呢?在我們的表達里面含有四個要素:
1)觀察,這種觀察不帶任何評價,只是描述自己看到的事情。
2)感受,說出自己的感受或確認對方的感受。
3)需要,看到自己的需求或鼓勵別人說出需求。
4)請求,清晰的表達出自己希望對方做什么,或確認對方需要自己做什么。看起來很簡單,但是練起來還是需要刻意的。
在生活當中,如果仔細觀察的話,我們的語言,很多時候都是評判,甚至會上升到道德評價。比如,你太不負責任了;我的孩子很懶。比如有同事對某件事提出我們認為不好的的疑慮時,我們通常會說,你太負面了。有沒有覺得這些對話里面,對方聽到了批評,不走心,甚至粗暴。有時候我們為了表達我們的欣賞,通常簡潔的一句:你好棒!你好優秀!雖然是表揚別人的話,但是,對方聽到了空洞的應付,一樣沒有很好的效果。如果能描述詳細的事情先,再表達自己的感受,那么這和表揚要具體到事情上的理念是一致的。
還有時候,我們也喜歡比較,比較也是一種評價。可是在生活中,我們已經太習慣比較了,我們家長為了教育孩子通常會拿鄰居家的好孩子來比較,學校會排名成績,這也是一種比較,團隊會排業績表,這也是一種比較。但是比較蒙蔽了我們對別人或對自己的愛,對自己的認可。在比較的環境中,只有在比得過別人時,我們才會覺得自己是優秀的是好的。如果哪一天落后了,或者換到一個競爭更激烈的環境當中,我們沒有能走在前茅,整個人都開始變得不好了,開始焦慮,開始否定自己。雖然適當的焦慮能引發人不斷的突破自己,但是我認為深切的認可自己,知道自己的狀態更加能給人于成長的力量。
再來看一下感受。本書是老外寫的,他說很多人都忽略感受,說不出感受來。而貌似我們中國人更含蓄,即使有感受也未必愿意大方的表達出來,大家都怕尷尬。可見我們的語言能表達內心是太有限了。書中有個例子:一位大學生說,室友將音響的聲音放的很大,他怎么也睡不著。作者問他有什么感受,他說我覺得晚上不該這么大聲。作者說這是看法,不是感受,讓他再表達一次感受,他說聲音太大了會打擾到別人,作者解釋說依然是看法而不是感受。大學生想了想,斬釘截鐵的說,我沒有什么感受!有幾次,我看了這本書后,我問兒子,媽媽答應陪你一起去外面玩,你有什么感受?他想都沒想直接回答我,沒什么感受。后來多啟發幾次,他會回答,我感覺很好啊。好是個很籠統的字,我繼續問,除了好呢?很開心啊,還有呢?沒有了。
為什么要關注感受,作者強調要傾聽自己和傾聽別人。傾聽是個技術活,我原幼稚的認為,傾聽就是人家在那說,我有能力不插話,現在看來,還需要注入情感的關注和感同身受。“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不替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那多美好……”的確,我們一聽到別人的痛苦或難題時,大都急于給予評判,建議,說教,安慰,或者同情,詢問等等,作者說這些都是傾聽的障礙,不要急著做什么,站在那里,自己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求,如果對方覺得我們已經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會變得輕松,或許就會停止了談話。這個的前提是首先我們得先了解自己的感受有傾聽自己的能力,只有照顧好自己,才能有力量照顧好別人。
第三個是需要。發現自己的潛在需要也是一種能力。有一些話語,比如“我沒辦法”,“不得不”,作者認為這些語言表明我們在逃避責任,把自己推向一個弱者的地位。其實我們很多人沒有認識到,我們的生活,我們面臨的一切選擇,都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即使我們不選擇,也是主動的選擇保持現狀。我們需要把語言換一種說法:我選擇做…因為我想要…。書中一位老師抱怨學校的評級說,“我討厭評級,這不僅沒用,而且學生會緊張。但我不得不評級,因為這是學區政策。”作者建議她換一種說法:我選擇評級,因為我想保住工作。那位老師立刻發現對于評級這件事,她有主動的選擇,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我很生氣,因為你飯吃到現在還沒吃好,都涼了。”“我很失望,因為你昨晚沒來參加我的生日party。”多么熟悉的句子啊,在我們生活當中隨處可見,但是很可惜這些都不是非暴力溝通提倡的方式。非暴力溝通提倡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感受自己做主。也就是,我很生氣,因為我…而不是因為你…。比如,“我很生氣,因為我看到你飯還沒吃好,我擔心你吃涼的飯會拉肚子。”“你昨晚沒來我的party,我很失望,因為我很想見你和你敘敘舊。”我想這和心靈成長領域里提倡的,“事情的發生和我們的情緒之間并無特別的關聯,只是我們賦予事情它意義了,我們自己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這種理念不謀而合。作者說,生氣的產生,是源于我們內心沒有被滿足的需要。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會發現,別人生氣是因為別人有需求,自己生氣是因為自己有需要。覺不覺的這個和“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這句話神似啊!當我們關注在什么需求沒被滿足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傾聽自己和他人了。
第四點請求。如何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請求,也是至關重要的。文中有個例子說,一位太太和先生說:“我叫你帶瓶醬油回來,可是你忘了,好煩啊!”也許太太是希望先生馬上出去買醬油,但先生很可能以為太太在指責她。類似這種誤解應該是很常見的吧。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說話方式這么的簡單粗暴,總以為別人都能明白我們的想法的疏于用心表達,其實都最后不僅自己失望,對方也有壓力。
請求和命令也是需要區分的。書中說,如果我們的請求沒有得到滿足,然后我們就開始責備或指責對方,那么對不起,這個不是請求,而是命令。真正的請求是能坦然接受和理解對方的拒絕的。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這種情況下,我們貌似目的達到了,但是我們收獲了隔閡和疏遠,對方在不情愿的情況下逼自己做了事,但是對方收獲的是對自己的討厭。看,兩敗俱傷,這實在是我們不愿看到的結果。
這本書寫的很實用,推薦給感興趣的朋友。作者總結,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別人,而是在誠實的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交流。全書提倡愛自己愛他人,人天生熱愛生命,樂于互助。這里,我只是寫了一點點感悟,如果你有機會靜下來親自看幾遍原書,一定會有更多心得和巨大的收獲。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范文(通用5篇)】相關文章: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長篇」06-12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600字02-10
《漫談溝通》課文片斷賞析范文12-29
部門溝通會議紀要范文01-14
高三溝通作文范文11-26
溝通_900字01-21
《童年》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05-21
童年讀后感范文(通用7篇)04-21
《童年》讀后感范文(通用7篇)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