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書有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弟子規》讀書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弟子規》讀書有感1
我相信大家對《弟子規》并不陌生,可是它到底是一本什么樣的書?朋友們,請允許我把我與它的故事給你慢慢道來。
記得,我第一次與《弟子規》的親密接觸,是在三年級上學期的課外閱讀課。李老師對《弟子規》這本書很是情有獨鐘,老師說過,學習《弟子規》關鍵是要領會書中的道德規范、處世準則,以指引人生航船。只要我們深刻領悟書中要義,我們就不會在驚濤駭浪中觸礁,就不會在艱難跋涉中迷途——天呀!好厲害的樣子!時至今日,我仍然最期待李老師上的課外書閱讀課,覺得他深奧的言語背后必有深意。李老師的多次“慫恿”下,我竟能把《弟子規》一字不落的背誦下來。
每當我打開《弟子規》總序開篇——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李老師抑揚頓挫的解說言語和嚴肅的形象,總會在我腦海浮現。我終于理解李老師當時的解說,“總序開篇”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
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么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
我發現在學校的文化長廊,或品讀或徜徉都是一種人生的享受。琳瑯滿目的古籍今典和沁人心脾的書香,讓人仿佛置身于與先賢古哲交談的文化盛宴……為什么千年前的《弟子規》對今人仍有如此重要意義?我想就像李老師說的那樣吧——它是堅強的,是不屈的。它的意義是讓人們難以抗拒的,它的真理是每一個人都應具有的。它的美麗,是世人共睹的。
讀書是有力量的,讀一本好書如同得知心的朋友讓人循循向善,讀一本經典則能開辟人生境界,讓人踏地頂天無愧于世。感謝李老師的“慫恿”讓我在浩瀚的書海中,發現并愛上屬于自己的美麗一角。我將以《弟子規》為范——我的老師,我的朋友,它指引著我走向黎明,引領著我走向成功。
《弟子規》讀書有感2
小時侯的我嬌生慣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知道關心別人,體諒別人,不理解父母,不知道父母吃了多少的苦。
時間飛逝,眨眼間,我已經上了中學,首次接觸了《弟子規》,并認真完成老師的作業,基本改掉了"小皇帝"的風格。
在平安夜那天,教《弟子規》的于老師講的是關于孝敬父母的事情,講了很多類似于"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話,并且留了一個作業——為父母洗腳。這對于在家中頗有"小皇帝"的風格的我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一般,雖然在學習《弟子規》的期間很努力的做家務,可洗腳這個作業還是無法讓我接受,因為心中突然冒出了一個字"臟"。雖然明知應該孝敬父母,但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這個現實,只是想在心里偷偷地把這個作業深深地埋藏起來。
第二天,于老師果然問了大家有沒有為自己的媽媽洗腳,磨不開面子的我不知所措,只好隨著大家舉了手,老師好象猜透了我的心思,說的什么我也記不清了,只記住了一句話:"父母為我們做了這么多,我們連為父母洗個腳都不肯嗎?"當我正回味這句話時,老師說:"大家也可以讀一讀《弟子規》,讓心平靜下來。"
放學了,寫完作業后,我讀起了《弟子規》,讀著讀著,心情越來越沉重,讀到了"入則孝"這部分中的"親愛我,孝何難。"時,突然想起了媽媽為我做的所有的事,我便想努力地把作業再從心底挖出來。這時,媽媽回來了,我便拉著媽媽去洗腳。當脫掉媽媽的鞋和襪子是那一刻,我驚呆了,媽媽的腳被磨出了一塊塊的繭子,不知所措的我問了一句傻話:"媽媽,疼嗎?""傻孩子,繭子怎么會疼呢?"媽媽邊說邊撫摩著我的頭。
"小皇帝"終于知道了淚水的滋味,是咸的,它包涵了所有的自責和歉意,我認認真真地為媽媽輕輕地洗腳……
我要感謝《弟子規》,是《弟子規》找回了我的孝敬心,是《弟子規》教會了我如何做人,《弟子規》改變了我,《弟子規》一定會讓我更完美!
《弟子規》讀書有感3
利用暑假,我好好學習了《弟子規》。《弟子規》里教我們許多良好的習慣、品質,對我們與人、親友、社會交往,培養良好的品質有著很大的幫助。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當我讀到只一句時,對這句中的“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不怎么明白,于是便好奇地翻開這句的解釋:讀書的方法要注意三到,就是信道、眼到、口到。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地做到。讀書是正在讀這一段就不要想到別的一段。這段還未讀完,不要應為沒有興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別的一段,而東翻西閱,比坑定寫信來,按部就班地讀完。讀書是要有規范,讀一本書或一門功課,要有比較寬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為時間多余,等期限快到了才開始用功,一急之下反而耽誤事情,所以一規劃好就要開始趕緊用功。原來是這意思。看來,《弟子規》中的文言文字雖少,但表達的意思卻很深奧,值得我們去學習,探究里面豐富多彩的人生哲理。
平時,我在寫作業時經常分散注意力,一會兒玩筆,一會兒喝水,一會兒想別的事。記得有一次,我汗流浹背地走回家,喝了水,吃了東西后,就急忙打開語文評價手冊來訂正。沒有仔細看原文,草草地看了題目就盲目地把答案寫了下來。結果,第二天老師批改完后發下來,我打開本子,上面寫著三個鮮紅而又醒目的字:看原文。我只好仔細的熟讀原文。“找到了,找到了。”就是這句,我高興地說。看來,只有認真仔細地理解、思考才能把每一件事做好,做完美。
《弟子規》里還有著許多“規矩”,等著我們去學習,去理解,去體會。
《弟子規》里這些“規矩”看似平常無奇,但做起來卻不容易,如果我們認真去踐行,給父母開來的快樂是無限的,給自己帶來的收獲也是巨大的,所以,我們從小就要養成好的言行舉止、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將來,一定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就。
《弟子規》讀書有感4
最近讀了老師發的《弟子規》,使我漸漸感悟了它的意思,《 弟子規 》 讀后感。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后的感受吧!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里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讀后感《《 弟子規 》 讀后感》。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里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謹〉,我們生活中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后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現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盡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于別人怎么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么才能做呢?學知識。怎么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的!
《弟子規》讀書有感5
最近讀了《弟子規》,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里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里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再來是謹,我們生活中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后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最后是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現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盡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于別人怎么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么才能做呢?學知識。怎么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讀書有感6
我喜歡看書,就如高爾基說的:“我撲在書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然而在這千千萬萬本書中,我偏偏對《弟子規》這本書“情有獨鐘”。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寫的。它是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的,總共360句,1080個字。這本書用“短小精悍”的句子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孝順父母、誠實守信的人。其中“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命,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一段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命,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段話的意思是:父母呼喚你時,應及時回答,不能慢吞吞的很久之后才回答。父母有事交給你干,要立刻去做,不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時,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教誡你時,應該虛心接受,不能強詞奪理,讓父母生氣傷心。
每當讀完這一段話時,我總會想起黃香溫席這個故事。黃香溫席這個故事主要講述了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人,年紀剛剛滿九歲,就知道孝順長輩的道理。每當炎炎夏日到來的時候,他就給父母搭蚊帳,扇扇子,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蟲扇開,讓父母睡得更好;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母的被子變得溫暖,讓父母睡得更好。
不用父母交代,九歲的黃香就能自覺幫父母做事,現在再想想自己以前對父母交代的事愛理不搭的態度,臉不禁火辣辣的:是啊,父母手把手的把我們拉扯太不容易了,我們做為兒女就算傾盡一生都回報不了,連一點力所能及的事都不愿意去做,更別提什么報答父母了。但是有些兒女卻一而再再而三的傷害父母,總認為父母為自己做的事是理所當然的,自己不需要聽父母的教導和做他們交代的事。在這里我希望這些人可以早點醒悟過來,多替自己的父母著想,不然等到父母對你完全失望的那一天,想后悔也來不及了……
讀了《弟子規》,我懂得了:“父母呼 ,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 父母命 , 須敬聽。 父母責,須順承”。希望大家都能明白這個道理!
《弟子規》讀書有感7
讀了《弟子規》后,我明白了什么叫尊老愛幼,什么叫孝敬父母,什么叫勤儉節約,什么叫寬容大量……這一切一切,都是讀《弟子規》給我帶來的收獲。
當我讀到“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的時候,我想到了自己,媽媽叫我去晾衣服,而我卻慢吞吞地應了一聲“哦……等等!”然后又一頭埋在電視堆里,要媽媽再三催促才去晾衣服。這是多么不應該啊!當我讀到“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的時候,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父母親有了過失,當子女的一定要勸諫改正,而勸諫的時候,絕對不可板著面孔,聲色俱厲,臉色要溫和愉悅,話語要柔順平和。假如父母親不接受我們的勸諫,那要等到父母高興的時候再勸諫。倘若父母親仍固執不聽,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親陷于不義,甚至放聲哭泣,懇求父母改過!對比起我自己,我真感到慚愧!爸爸媽媽批評錯了我,而我沒有做到“怡吾色柔吾聲”!只是板著臉孔跟爸爸媽媽講道理!當我讀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時候,我的臉“唰”地一下就紅了,因為我時常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事跟弟弟爭吵,爸爸媽媽來勸我們不要為了這點小事去爭吵,要和兄弟姐妹好好地相處,姐姐就應該讓弟弟,而我卻認為爸爸媽媽偏幫弟弟,常常讓爸爸媽媽為了我們而操心!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慚愧極了。當我讀到“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的時候,我知道了我們的時間是十分有限的,它可能會在你聊“QQ”的時候,偷偷地從鍵盤上流走了;可能會在你看電視的時候,乘機從遙控器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們盡情玩耍的笑聲中悄悄地滑走了……
《弟子規》給我帶來的實在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點,也使我下定了決心,指明了我追求的方向!
啊!我終于知道了老師叫我們讀《弟子規》的用義了——學會做人,做一個孝順父母、團結兄妹、珍惜時間、誠實守信、認真學習的人!
《弟子規》讀書有感8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弟子規》是清朝的`李毓秀所寫。我讀了這本書,不但體會很深,而且也學習到了許多新的知識。我還懂得了學習要有方法,才能取得成效。
其中,有一則是“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則的意思是:讀書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者都要切切實實地做到。這則有一個故事叫《落李不動》,故事是講楊愔小時候特別愛讀書,而且學習十分專注。有一次,楊愔坐在一顆李子樹下看書。熟透了的李子從樹上掉了下來,其他的孩子都紛紛跑來搶奪,但楊愔還是一動不動、聚精會神地讀自己的書。后來,正是由于學習時專心致志,他的學識也就很高,并成為了當時的宰相。我自己與楊愔比起來真是差遠了,我每天寫作業和讀書時總是靜不下心來,一會兒喝水,一會兒又吃東西。這樣,不但影響了寫作業的速度,而且錯題很多,學習效率低。我要向楊愔學習,讀書要專心,不能三心二意,注意學習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受益匪淺。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讀書有感9
爺爺對我說過:"上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主要在個人的努力。經過那件事后,媽媽又研制出一套方案,那就是"拆機法"把顯示屏和鍵盤、鼠標放在桌上,主機卻不見了蹤影,后來我才發現,是被鎖在桌子下面的保險箱里了,這回的方案直到現在我都沒有破解,請看到此文章的人給我想一套方案,有重謝。
在小時候我背過《弟子規》,但幾乎都忘記了,也不了解其中的含義,聽錢文忠老師一講,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弟子規》分: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與余力學文。《弟子規》里關于孝的部分,講述了一個臥冰求鯉的故事:晉朝的王祥對自已并不是很慈祥繼母,都非常孝敬。在冬天里,繼母時常想吃鯉魚,王祥竟然赤身臥在冰上去找魚,這時,冰裂開了,跳出兩尾鯉魚。這則故事使我懂得了:孝不是交易,是無條件的,孝也是人的根本。我想到:對于我的親生父母,我該怎樣孝敬他們呢?我現在還小,無法用大量的體力勞動和外出掙錢孝敬父母,但能在細微之處做點事。以前周末回家,我會偶爾在早上起床后,給媽媽倒杯涼白開,以后我要堅持這個習慣;父母掙錢很辛苦,以后,當我花爸爸媽媽錢,正要買東西的時候,應該好好想想,有沒有這個必要,能不能節約一下,對于父母給我買的東西,要愛惜使用......我想這也是孝吧!
當我聽到:緩揭簾,勿有聲,這句話時,我突然回憶起了一件往事,一次我去數學金老師辦公室,出來的時候,我一個箭步,順手將門一帶而過,門‘咣’的一聲巨響,關上了,把屋里的老師們都嚇了一跳,媽媽正好在現場,立馬說我:“門應該輕輕關上,你這樣做,顯得你很沒有教養,對老師很不尊重。”我當時挺不服氣的,還嘰哩哇啦解釋了一通。現在想想,覺的很不好意思。
聽錢文忠老師講《弟子規》,我的心能放的很平靜,邊聽邊想到以前做過的很多事情是否正確,如果錯了,應該按《弟子規》中哪點去改才對。既然《弟子規》可以給我明白那么多寶貴的道理,那我就要經常學習它,將它運用在我的實際生活中。
《弟子規》讀書有感10
欲治國先齊家,欲齊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先師孔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特別要講信用;然后要有一顆慈悲的愛心,對一切事物都平等博愛,善待天地萬物,自覺保護生態環境;更要主動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最后在利用剩余的時間和精力,來好好地學習其他有益的學問。
我們90年代的小孩,似乎每個人都呈現出不同于別人的個性。有的時候,我們愛去哪就去哪,根本不會跟父母說;有些時候,我們回到家里,就一頭栽進房間里,根本也不會跟父母說。其實,在背后的父母都隱含著無比的擔心。孩子在外邊的時候,擔心他是否迷路了,被拐了。我們根本不會想象到他們的焦慮,只會自己玩,不會想到別人的感受。我們愛我們的父母就該“出必告,反必面”,即出去的時候告訴父母知道你們去哪里,回來的時候,要當面告訴父母我們回來了,讓他們放心。
曾經,我跟我的哥哥姐姐們相處,或許是因為我們玩得太熟了,所以我總愛直稱呼他們的名字。也許是因為習慣了吧,我叫他們名字時候,他們也不見怪,哥哥姐姐們也沒跟我說過什麼怨言。但其實,他們自己背后可能有些怨言,但卻不會跟我說任何,或許怕我難為。我愛哥哥姐姐們就該“稱尊長,勿呼名”,即稱呼長輩的時候,不要直稱呼他們的名字,要稱號“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等稱呼,尊重他們,因為他們是長輩。
我最喜歡不分大小的跟長輩說話。有的時候,遇到我跟他們意見不同時,我總愛大聲反駁,不分尊卑。他們有時候也會教訓一下我,但我總是這樣子左耳入右耳出,不太理會。其實,他們內心也很不滿,但也不會狠狠地罵我,而我也不會想到這一點。我們愛長輩就該“尊長前,聲要低”,即與長輩說話的時候呢,聲音要柔和適中,不要大大聲音地駁回,雖然他們比不會很嚴厲地教訓,但其實他們內心也不好受的。
《弟子規》讀書有感11
國學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本,有勵志向學、勸人向善的《三字經》,有教人做人與感恩的《弟子規》等等。每本都是各朝代的名人之著。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弟子規》。
《弟子規》是我國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書中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等方面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
起初,我不是很明白其中的意思,每天只是搖頭晃腦地背,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慢慢地,我領悟到了其中的含義,例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主要意思是:在家中,父母呼喚我們的時候,應該馬上回答,不能慢慢吞吞的回答;父母有事叫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里面去,當我們做錯事情,父母責備我們時,應當順從并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從這里我知道怎樣才能做一個孝順父母的孩子。我常拿這些規矩來反省自己的言行。以前父母要我幫忙做一些家務或額外出一些題給我做時,我不是推托就是不理或是頂嘴,現在回想起來,心里非常后悔。是啊,這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教我實踐知識,教我如何獨立,教我如何做人;這是父母在課外時間輔導我學習,給我灌輸理論知識,讓我頭腦更加豐富。而我不但不感謝父母,反而做出上述之舉,我這種行為就是不孝的行為,就是沒有細心感受父母對我無微不至的付出,缺少了感恩的心。現在,無論在哪里,我常常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并具有一顆感恩的心。在學校,我尊敬老師,團結同學,樂于幫助別人,遵守校紀校規,遇到同學之間打架現象,我會馬上上前去制止;在家里,我常常主動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父母要輔導我學習,我很樂意地接受。例如:有一次我父母都外出,我一個人在家,等他們回來時,我已經將熱乎乎的飯菜端到了桌上,父母見了都夸我長大了,會體貼人了;在外面,遇到有需要幫助的人,我會主動地給他們提供幫助。有一次,我和媽媽乘公交車去中山,中途上來了一位老大爺,車上又沒有座位,見此,我就趕快站起來給他讓座。……
《弟子規》確實是一本好書,值得我們一讀。
《弟子規》讀書有感12
今天爸爸又叫我讀《弟子規》。我可是讀了N遍了,曾經背都背得滾瓜爛熟,現在還讀,豈不是浪費時間?如果用來玩悠悠球該多好啊!因此我老大的不愿意,可是又沒辦法,誰叫他是我老爸呢!
于是我無奈地拿著書,有氣無力地哼著:"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哼著哼著,幾年前第一次學《弟子規》的情景又浮現出來:和藹可親的蔡禮旭老師笑瞇瞇地問我們,《弟子規》是用來干什么的呀?有同學回答是用來讀的,也有同學回答是用來背的……蔡老師伸出一個手指頭堅定地說《弟子規》是用來"做"的!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對照《弟子規》我發現我有不少地方還沒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有時只顧自己玩,對父母、老師的話當作耳邊風,父母、老師沒有打我是對我的愛護,我應該體諒他們的良苦用心,從現在起要認真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我趕緊坐好,認真的讀起來。"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爸媽叫我早點起床,要么鍛煉身體,要么誦讀經典,因為一日之計在于晨,一生之計在于勤!最近一段時間我發現我有點懶散,有點拖拉,這其實是浪費時間,看來,這又得改了。爸爸教我"坐如鐘,站如松,臥如弓,走如風!"又說"靜如處子,動如脫兔"良好的學習習慣無疑會提高學習效率,爸爸說這也是珍惜生命的表現。
而"勿畏難,勿輕略。"則是鼓勵我在學習中要知難而上,不要輕易言放棄,要刻苦鉆研,在鉆研中獲得樂趣。當讀到"非圣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時,自我感覺良好,因為我讀的就是圣賢的書,有些同學看一些不適合的書,讀這些書,不但蔽聰明,壞心志,而且浪費了讀好書的時間,損失可大了。
感謝爸爸又讓我讀《弟子規》,從中我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自己的優點。我要把《弟子規》當作我的良師益友,讓它作為我生活學習的指南。
《弟子規》讀書有感13
“孝”這個字,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陌生,第一次聽到,仿佛似懂非懂,漸漸,都讀過了許多關于孝心的文章,或許我才真正的明白,但似乎有點晚了,長大懂事的我,不可能再像小時候一樣黏著爸爸媽媽、去講肉麻的話……這些,全都被我爛在肚子里,留下的卻只有那些十分客套客氣的話語。應該是因為《弟子規》的存在吧,把我對孝的理解更加深刻、明白……
“你怎么了?”“是不是發燒了?”“讓我摸摸看”“要不要去醫院啊”“今天想吃什么”……好熟悉的臺詞啊、每次你一生病了,這些都是會在你身邊圍繞著的話語,是不是聽得耳朵都起繭了呢?那,如果是父母生病了。你會不會先嘗嘗藥,嘗嘗他的藥苦不苦,燙不燙,你會不會晝夜都不離開他,守在他身邊,伺候在他身邊呢?你會不會盡心盡力,全心全意,沒日沒夜的照顧她?妳會不會擔心父母,擔心他們會不會照顧好自己?妳會不會去嘮叨父母,嘮叨他們要按時吃藥、多喝水?拜托聽聽自己的聲音,妳做到了么?如果做到了。我想、這就是孝道。
從小到大,好像一直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父母去世了怎么辦?”我希望父母可以一直一直陪我到老,但又能怎么樣么?古人說守孝要二十七個月,因為哺乳期是二十七個月,所以在古代,只要有父母去世,都必須要守孝,搬在父母的陵墓旁邊,吃素、陪著他們。我懂我,只要是為了父母,我什么都做,就算受傷,我始終堅信—“孝心一定會感動天地!”我一定不會始亂終棄,因為我愛她們、真的好愛……
學習古人的孝心,我愿自己真的能說到做到,但又糾結的不想做到,因為我不想為父母守孝,不想父母離開我的身邊,希望他們高高興興、健健康康的,這樣或許慵懶的我是不是可以不用做到呢?即使會被人誤會、指罵,但我覺得已經值得了,因為我的不孝,但那也代表了我所愛的父母、妳們---一切安好!
《弟子規》讀書有感14
讀經誦典是我們學校的特色。本學期學校掀起了“誦讀中華傳統詩文”的高潮,并給每位學生發了細講《弟子規簡說》這本書。讀了《弟子規》后,我明白了什么叫尊老愛幼,什么叫孝敬父母,什么叫勤勞節約,什么叫寬容大量……這一切一切,真是讓我受益匪淺。
在《弟子規簡說》這本書中,使我體會最深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一句話。它的意思是: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是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里。我們犯錯誤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并且承擔過失,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生氣、傷心。一句看似普通的話,卻使我陷入了沉思,那是因為這剛好是我的弱點。一次,我又遇到了作業中的“攔路虎”,反復思考了很久,都沒有想出來,就去問爸爸。爸爸在給我講解的時候,我的心卻跑到正在播放的電視劇那里去了,當爸爸講解完后,我把答案寫了下來,其實我還是沒有理解題意和解法,還是不會做。考試時,有一道題目剛好是一模一樣的,結果我怎么想也想不起來。爸爸知道原由后,生氣極了,結果自然是被爸爸嚴厲地訓斥了一頓。我還有一點弱點就是父母讓我去做事,我都是拖拖拉拉的。記得上個星期六晚上,爸爸催我去洗澡,我嘴上雖然答應了,可是,手里拿著衣服卻還是站在電視機前看電視,不管爸爸怎樣說,我都是賴到電視節目播完才去洗澡的。現在,我讀了《弟子規》后,已經把我的小毛病給糾正過來了。
《弟子規》給我帶來的啟迪實在太多了,它就像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點,也使我下定了決心,改正缺點。為我指明了追求的方向!啊!我終于知道老師叫我們讀《弟子規》的用意了—學會做人,做個孝順父母、團結兄妹、珍惜時間、誠實守信、認真學習的人!
《弟子規》讀書有感15
讀《弟子規》之前我天真地認為我是一個“好人”,最起碼也算是一個孝順的人也是一個有愛心的人。讀《弟子規》之后我對自己是這樣評價的“孝道中的皮毛,愛心中的空心菜”。就是說孝我只做到知道我有父親有母親。可是從來不懂得感恩父母。父母愛我們是天下最大最真的愛,而如今的我們對父母“愛”更多的卻是隔閡與不耐煩。
翻開通訊錄看看通話記錄撥出去的電話號碼里幾乎找不到父母的號碼,偶爾看到父母的電話看看時間已經是半月以前撥過的了。那一刻你會想象什么?
我在那一刻腦海中忽然出現了一個公益廣告鏡頭。那也許是一個周末,也許是一個節假日。一位白發蒼蒼的慈母準備了一桌豐盛的晚餐。在等待孩子們的歸來,忽然一陣電話鈴聲響起,在廚房忙碌的母親匆忙地在圍裙上擦干了手,笑容可掬的接起了電話。電話里傳出了這樣的聲音:“媽我今天有事來不了了”,電話便掛斷了。母親久久沒有掛電話也許她還在聽什么可是此時電話里傳出的只有嘟嘟嘟嘟……那一夜蒼老的母親在沙發上和衣而睡了,因為她太累了連被子都忘蓋了。
這就是我們的父母,盼兒女回家的父母。她們需要的是兒女們能在周末或節假日回家吃吃飯,跟兒女說說話別無它求。這就是天下大愛無邊的父母。可是兒女們都忙、都忙啊!
《弟子規》第一篇我讀完了,這一篇也為我深深的上了一堂人生哲理課,我明白了父母的辛苦,父母的期盼。如今我們是做不到早晨起來前去給父母請安;也做不到晚上父母睡覺時給他們鋪好被子;也做不到父母身體不舒服時去給他們煎藥。但是我們可以做到每天給他們打個電話;可以做到每天告訴他們自己在外面很好,不要讓他們擔心;可以做到告訴他們要吃好一點,有好吃的再不要存起來;可以做到告訴他們身體不舒服時要按時吃藥。可以做到告訴他們今天你真的想他們了。
讓我們大家一起祝愿天下父母健康幸福吧!
【《弟子規》讀書有感】相關文章:
《弟子規》有感范文10-18
讀《弟子規》有感09-22
讀弟子規有感【推薦】11-14
【熱門】讀弟子規有感10-23
【薦】讀弟子規有感10-22
【精】讀弟子規有感10-22
讀弟子規有感【精】10-21
【推薦】讀弟子規有感10-19
讀弟子規有感【薦】10-18
讀弟子規有感【熱門】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