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后感(通用6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目送》讀后感(通用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目送》讀后感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龍應臺
如果你看過《安妮日記》,你就會學會堅強;如果你看過《老人與海》,你就會學會堅持;如果你看過《夏洛的網》,你就會學會真誠;如果你看過《目送》,你就會學會關愛和孝順。
是的,關愛和孝順,這本書里無疑體現出了作者對兒子的慈愛,對母親的孝順。從作者的母親對作者的愛到作者的愛對他兒子的愛。讓我們從文章中感受出深深地情誼。龍應臺的母親因為得了老年癡呆癥,所以見過的人、見過的事、聽說過的,全部都記不住。包括自己的女兒,也就是作者,并未記住,見過就忘。我能理解龍應臺的心情,無奈和辛酸,把自己一手撫養大的最親的摯愛,居然記不住他,雖說在記憶中有雨兒這么個人,卻不知道龍應臺就是他女兒。如果你的媽媽有一天和你說我不認識你,你是誰?當你在夜晚默默幫他蓋被,她拍掉你的手然后說我不認識你不要碰我的話后,你就會體會到這種感覺,那么的難過。作者盡可能的抽出時間看母親,只為了想讓她記起自己而已,這本是每個母親都會、而且不需要子女去說的事兒,可在作者看來,讓母親記住自己已經是天方夜譚罷了。
對于兒子,就是你站在小路的這一段,看著她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對于作者來說,看到兒子發的母親節禮物,心里有些開心,因為安德烈貌似意識到了母親對自己的關心,所以發了這個網站。孩子長大了,獨立了,對媽媽的依賴性不大了,什么事都自己去做,可能做事的時候即使有一些小問題也不會想到媽媽這兩個字了。
中國夢,我的中國夢就是希望那些已經成年的人,不管有多忙,都可以陪陪父母。你可以忽視他們在你年少時生病送你去醫院,一夜未眠;你可以忽視他們在你的野蠻耍賴下帶你去他們可能覺得浪費或者沒有錢去的地方;你可以忽視他們從幫你換尿布到送你出國。但是你不可以忘了,他們是你的父母,養了你十幾年甚至更久的人,最親最愛的人。我更希望那些有孩子的在外打工幾個月甚至一年不回家看兒女的人,可以抽空回家,盡管你很忙,盡管你可能抽不出身。但是記住,一定要去看他們。他們是孩子,還需要父母的愛。他們不是父母溺愛的,萬千寵愛集齊一身的孩子。他們需要關愛。你或許會說他們有叔叔阿姨老師陪著,不會寂寞的,但是你想過么,這些親人再親,也親不過你們,因為你們是生他養他的人。謝謝龍應臺的這本書,讓我體會到親人的可貴。
父母,親人無疑是你最親的人,所以,抽空陪陪她吧。
《目送》讀后感2
《目送》是由七十四篇散文組成。其中讓我猶為影響深刻的一段是: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當看到這一段的時,不由想起小時候讀的一篇文章,朱自清的《背影》,雙淚盈眶。
好好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寸時光吧,不要總以為未來還有很長的時間,回頭看看,無情地歲月已不停地在他們身上刻畫年邁的'痕跡……
《目送》讀后感3
床頭柜上靜靜的躺著我很喜歡的一本書,每天閑暇之余,都會翻上幾頁,輕輕的讀出聲來,細細咀嚼,慢慢體會,“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初次讀到《目送》是在初中的語文課上,那時候的我,因為年齡和閱歷的關系,還不能對這篇文章有深刻的了解,慢慢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的增加,當我重讀這本書時,我似乎恍然間明白了作者所要描述的那種對父母、對子女、對朋友以及對人生和生死的豁達以及懷念的濃情。
書中的第一個故事講到了,逐漸長大的兒子,一次又一次的離別,留給作者的只是一個又一個的背影。字里行間可以深深的感受到,作者對孩子離開的不舍之情,可同時她又是一豁達開朗的母親,她知道,總有一天孩子會離開自己,她懂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飛,去尋找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就像她在書中說的那樣“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這不由的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父親,雖然父親讀書不多,但對我的學習卻很重視,回想起讀書上學的那些年,一直有父親的陪伴與鼓勵。記憶中,每次結束假期即將返校的前幾天,父親都會再三地囑咐我,“到學校里,要記得吃飽穿暖,喜歡的東西就自己買,錢不夠就打電話給我,給你寄錢,一個人在外面讀書,要好好照顧自己。”坐上前往學校的大巴車,揮揮手與父親告別,我暗自慶幸不會再聽到父親嘮叨的話語。然而,現在想起來,父親那時候懷著怎樣的心情送別我離開家,離開他的身邊,當時目送我離開的父親,一定也充滿了對孩子的擔憂和牽掛。當看著父親的鬢角一點點變白,皺紋爬上額頭的那一刻,我才知道,那個曾經高大威武的男人在慢慢地變老……
世上有多少婉轉的歌聲,卻唱不出父親的溫暖,世上有多少華麗的辭藻,卻描繪不出父親的愛。都說,父愛是深沉而偉大的,他的愛沒有隆重的形式,沒有華麗的包裝,卻一直默默的伴著我們成長。歲月匆匆,時間就像指尖抓不住的流沙,而我能做的就是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常回家看看,陪父親吃吃飯、聊聊天,用心照料他的生活起居,用愛陪伴他的喜怒哀樂,用事業感激他的精心培育。
《目送》讀后感4
繼生命實景寫生的《孩子你慢慢來》、“家書抵萬金”的《親愛的安德烈》之后,《目送》作為龍應臺先生“人生三書”之三,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的《背影》”。作者無愧是語言的大師,在書中用萬丈深情,常用蒙太奇手法,寥寥數筆,勾勒出一葉知秋的思忖脈絡和琳瑯滿目的生活點滴,引人入勝,讓讀者如同身臨其境一般,感受著作者的喜怒哀樂。親切細膩而又鞭辟入里的文字讓讀者浮躁的心靈迅速沉淀、平靜、沉浸、思索。
龍應臺先生文筆洋洋灑灑,以見葉知秋的敏銳記錄著熙熙攘攘的世間百態,憑借超人的閱歷和國際的視野,將對生命的種種體會、感悟傳達給讀者。其中,既有對親情的追求,又有對友情的珍惜;既表示對戰爭的厭惡,又表述對弱者的憐憫;既含有生態平衡的思考,又包羅咬文嚼字的樂趣;既表達對繁雜人性的窺探思索,又抒發對無情歲月的感慨嘆息;既飽含對每一片土地最深沉的愛戀,又提出不同文化制度最深刻的見解;既包括對文明和野蠻薄弱界限的抨擊,又蘊含對歷史和現實力不從心的無奈。
筆鋒時而犀利,橫眉冷對、針針見血,讓人振聾發聵;時而哀婉,欲說還休、一言難盡,讓人感同身受;時而率性,冷嘲熱諷、字字珠璣,讓人醍醐灌頂;時而深情,翹首以盼、含情脈脈,讓人深銘肺腑。
文字或豪情萬丈,毅然決然,如巍峨高山之巋然不動;或溫柔婉約,多愁善感,似潺潺流水之潤物無聲;或天馬行空,無拘無束,如天邊云彩之漫無邊際;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似和暢惠風之如沐春風。
在《目送》中,讀者可以欣賞悠閑美麗的自然景觀,也會目睹朝不保夕的戰亂土地;可以斥責揮霍無度的半老徐娘,也會同情底層壓迫的可憐民眾;可以羨慕兩肋插刀的朋友情義,也會反感爾虞我詐的丑惡嘴臉。
“一萬個讀者有一萬個哈姆雷特。”若用辯證眼光看《目送》,一方面其主基調為“深邃、憂傷、美麗”,“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字里行間彌漫著閑適消極的情緒,缺少了生命中至關重要的昂揚、灑脫與豁達。另一方面《目送》全書邏輯不是非常清晰,散文之間斷斷續續,聯系不緊密、中心不集中,“形”“散”之后無“神”“聚”。
當然,瑕不掩瑜,讀者應去粗存精,取他山之石精華、去少量之瑕疵糟粕,滋養精神、陶冶情操。
宏觀層面看,構成《目送》濃墨重彩的華章部分,當屬描述百善之首的父女、母子“孝”之章節。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短短的一句話扣動了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了多少發自肺腑的共鳴。第三章節父母親情的描寫,字字泣血,竟能讓人心潮澎湃、物我兩忘、深省深思、苦痛自責,余音繞梁,三月不知肉味。“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父母親情的含義在娓娓道來的敘述中逐漸清晰、逐漸明了。“父母”二字,一個默默無聞的質樸稱謂,與一切如雷貫耳的頭銜、光彩奪目的職業毫無聯系,卻擁有著世間重逾千鈞的分量。
父母親情是偉大的。親情中,父母永遠以孩子為先、舐犢情深。對父母來說,親情是不間雜任何雜質的奮不顧身,是不求任何回報的甘之如飴,是關鍵時刻可以無條件信賴的堅強后盾,是閱盡世事滄桑后仍為子女撐起天空的竭盡全力,是遭遇不識大體、動輒得咎之事的包容忍讓,是面臨危險沖鋒在前的毅然決然、義無反顧,是危機過后深藏功名的淡泊坦然、無怨無悔。
父母親情是平凡的。親情中,父母的關愛無微不至、悄無聲息。對父母來說,親情是三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的付出、有求必應的慈愛,是榨干自身價值、哺乳孩子的任勞任怨,是在約定回家時間前一小時瑟瑟寒風中等待的堅定,是泊位停車之時關懷操心的殷切目光,是進家門前后的噓寒問暖、關懷備至,是臨出發前的大包小包、諄諄教導。
親情偉大而平凡,然而孩子們通常夸夸其談者居多,躬行實踐者甚少。縱覽古今,不外如是,數見不鮮。唐詩宋詞元曲,高談闊論、壯志未酬者眾,良辰美景、云朝雨暮者多,父母慈愛、頤養天年者少,何也?一個重要原因是欠缺感恩之心。我們往往一方面習慣父母的無私奉獻,另一方面又忽視父母的養育恩情,甚至求全責備,放大缺點,嫌棄父母的啰嗦、叱責父母的過錯。時間委實能淡化一切,但最關鍵的因素,還在于主觀上被淡化的心甘情愿和故作不知,客觀上的屈服現實和精致利己,對現實卑躬屈膝,對父母頤指氣使。我們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顛簸在時間的海洋里,須使自身的一言一行都能經得起時間的淘洗,莫讓親情的裂縫可悲地擴展成不可逆轉的鴻溝。
“人生本來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場,情再深,義再厚,也是電光石火,青草葉上一點露水,只是,在我們心中,有萬分不舍。”
每每想到父母已逾知天命的高齡,自己與父母相聚之日愈來愈短之時,心里就一陣苦楚。所能做的僅僅只是相聚之時多一些陪伴討樂、和善忍讓,珍惜生命里為數不多的相見之日,紓解父母對老去的不安和焦慮,換位思考、及時行孝、奉養父母,報昊天罔極之恩,盡菽水之歡,杜絕“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不讓親人靜默難過的場景布滿歷史的縫隙。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目送》讀后感5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匹配只意味著你和他的命運是看著他漸漸遠去,并在余生中離去。你站在這條路的盡頭,看著他在路的轉彎處漸漸消失。此外,他用背悄悄告訴你:“不要追。“
我們一生都在追逐別人的背影。然而,當你轉身時,你會發現有人在我們身后靜靜地等著你。我們將永遠有強大的后盾。他們不遺余力,并要求不返回,但我們沒有真正給他們任何東西。當你一次又一次離開時,他們看著你的背影,從不挽留或后悔。你轉過身看見他們了嗎?
"時間是藏在黑暗中的一只溫柔的手。事物從一種恍惚狀態轉移到另一種恍惚狀態。“當你真的轉過身來看著他們時,你的黑發就像墨水一樣,但現在你的頭發被雪覆蓋了。歲月帶走了他們的青春,但他們在臉上留下了痕跡。當你轉過身,他們看著你,只是微笑,但誰知道里面的苦澀?世界上只有父母在等你,只有父母在默默守護著你,只有父母一直在關心你。
《目送》在龍應臺讓我想起了我的母親。
涼爽的夏風吹著我的臉,綠柳像我的母親一樣遙望遠方。我母親站在柳樹下,看著我遠去的身影。我轉過身看著她。她的眼睛隨著我一點一點地移動。她的眼里充滿了內疚和順從。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她沒有陪我。因為她知道有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在山那邊等著她。我有點失落,但我還是獨自踏上了上學的路,因為我知道“有些路,只有一個人能走。“我們盡了最大努力去學習如何成功地沖刺100米,但是沒有人教會我們如何在跌倒時保持尊嚴。當你的膝蓋流血時,如何清理傷口,如何包扎;當你感到難以忍受的痛苦時,你會用什么樣的表情去面對別人?當你倒栽蔥的時候,你如何治療你心臟出血的傷口,如何獲得內心深處的平靜?當你的心像玻璃一樣破碎時,你如何清理它?“沒有人教會我們如何接受失敗,但是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有很多人關心我們,他們都在等著我們。但是這條路注定是孤獨的。很多人來來去去,你是唯一一個解決這條路上發生的事情的人。沒有人能取代你。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坦然接受現實,勇敢地面對未來的挑戰。我們不能避免在路上絆倒,跌倒時要站起來。這沒什么大不了的。”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須來自孤獨。“沒有人能陪你到最后。這條路上只有你一個人。他們都是你生命中的過客。我們必須學會獨立、勇敢和敏銳。愿我們每一個走在人生道路上的人都健康。
前面的路不容易走,但是一路上有許多美麗的風景在等著我們。你必須堅持下去,因為在這條路上只有你一個人。”有些事情只能由一個人來做。有些障礙只能由一個人跨越。有一些路,只有一個人能走。"
《目送》讀后感6
去圖書館借龍應臺的《目送》這本書,是在剛和母親通過一通電話的午后,她照例叮囑我工作再忙也要按時吃飯、多運動、注意身體,我也是照例不停“嗯嗯”應之。我承認我借這本書的初衷是被那段廣而傳之的話所打動,想要一窺整本書的究竟,那段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或者看過——“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所以在翻過了“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的第一部分里幾篇散文后,它就一直躺在書架上,直到最近工會搞閱享讀書活動,我又把這本書給撈起來繼續閱讀。
在這本散文集里,龍應臺用近乎白描的筆觸,勾勒了兒子長大、父親去世、母親漸衰、兄弟姐妹漸行漸遠的人生歷程,但其中的深情卻讓我產生了一種悲涼之感,那份感同身受讓我萬分心疼我的父母。人生行至中途,會面臨種種尷尬和困境,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中年危機,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壓力,靈魂想要突圍再攀高峰,而肉身已然重重枷鎖不復年輕矯健。
我的父親近幾年的脾氣越發倔強古怪了,我能感覺到他還是很關心我,但是我們溝通起來卻并不順暢,仔細回想,這種改變是四五年前奶奶意外腦溢血去世后開始的。彼時我還在讀研究生二年級,那天考完試回家在火車站,父親開車來接我,在三岔路口,他沒有走回家的那條路,我問他是不是走錯了,他突然就哭了,哽咽著告訴我奶奶去世了,我們現在去殯儀館。后來我才從母親那兒知道前因后果:在我回家的前兩天,奶奶在父母都在上夜班的一個晚上突然腦溢血,從床上摔倒地上,爺爺進屋的時候就已經去世了。懷著沉痛的心情料理完奶奶的后事,父親明顯越發沉默了,我猜他很悲傷也很自責。我毫不懷疑父母把最多的愛和關懷都給了我,人類的愛是動態傾斜的,總是上一代向下一代傾斜,父母看子女,看到的是生機活力更是自己的延續,而子女看年邁的父母,好像看到未來的自己,衰老、緩慢、病痛、糊涂。我們會害怕,害怕自己有一天也會變成那樣,所以一個通常意義上上有老下有下小的中年人,一般會把火熱的心和大部分的關注放到子女身上,而往往忽略老去的父母。這是一種自我投射,是人類延續基因所決定的不公平,這也可能是我父親自責的根源。所以奶奶去世后,父親加倍對爺爺好,盡最大努力照顧好老人家,害怕再有遺憾。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走了,人生就只剩歸途。作為獨生子女,我想都不敢想如果有一天,父母真的走了自己該怎么辦?所以第一次看到那首倒敘的詩,眼眶就濕潤了,后來央視把這首詩改成了一則公益廣告,逢看必流淚。
【《目送》讀后感(通用6篇)】相關文章:
2022《目送》讀后感02-14
《目送》 讀后感600字02-10
《目送》名著讀后感范文02-22
《目送》的學生讀后感02-22
《目送》讀后感12篇02-20
目送龍應臺讀后感1000字02-10
《目送》700字讀后感范文02-09
目送讀后感集合15篇02-27
讀《目送》有感通用15篇02-10
《目送》教學設計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