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初中讀后感(通用8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羅生門》初中讀后感(通用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羅生門》初中讀后感1
“羅生門”是從日語交流來的詞語,這一詞有“各說各話,真相不明”的含義。陷入羅生門中的人表現出自私性,并且逐漸演化成外人看來真相難辨,同時又都難以拿出有力的證據揭穿謊言,所以在“真相”與“假象”之間徘徊。
《羅生門》的故事發生在一個看見橫尸都不會驚慌的荒涼時代。故事在我看來就是一個講述人性本惡的故事,每個人心里都有惡的種子,這種惡念在面對生存抉擇時會劇烈膨脹,直至占據一個人的心靈。家將從開始時對惡念的猶豫,到遇見老嫗作惡時的義憤,再到最后自己成為強盜。我認為老嫗給了家將一個變壞的理由,也可以說是一個借口,同時也是老嫗為自己的惡行所做出的辯解“我已經走投無路”“我施惡的人也并不是什么好人”,家將用別人的話為自己的惡念找到了出口,他甚至變得比老嫗更加殘忍,老嫗奪取的對象是無知無覺的尸體,而家將卻把惡作于活生生的老嫗。每天都面對著死亡,也許下一個死的就會是自己,如果說作惡是更容易活下去的方式,那么每個人就會直面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惡意。
《羅生門》是一篇具有迥異風格的小說,它讓我們清晰并帶著沉重的心情看到了問題的存在,但人們卻無法解決。分明在黑夜中能看到一絲光亮,但卻抓不住,出不去。作者讓我們發現困惑,而這樣的困惑卻不局限在某個年代,而是存在我們身上永久的精神枷鎖。最后,我們看到,瘦弱的芥川被這樣的枷鎖壓倒了。讓人不禁思考一個問題:有多少人能承擔起這樣的思索重任呢?
《羅生門》初中讀后感2
因為黑澤明拍的一部同名電影,《羅生門》可能要算芥川龍之介所有小說里最為人所知的一個。但看過小說后便知,電影其實并非改編自這一篇,而是取材于另一篇《竹林中》。真正的小說《羅生門》,故事十分簡單,篇幅也很短小,講的就是一個饑寒交迫的武士遇到一個同樣食不果腹的老婦,在與之對話后突然大悟,放棄了思想掙扎,下手搶劫了老婦然后逃走的事。
動亂災害不斷的年代,給包括人心在內的一切都披上一層灰暗的色彩。落魄的武士在走投無路、無以為繼的情景下,不得不放棄良知以求活命,但能夠看出,即使在作出了決定之后,他仍然對殺人越貨這種行徑心存懷疑。可是,偶遇老婦的一番話,讓他放棄了原本處于道德層面的掙扎,退回到活著還是等死的簡單自問,從而做出了棄義偷生的選擇。
老婦是為了生計去拔死尸的頭發,武士是為了生存搶走老婦衣裳,這么做都非他們所愿,但除此之外,便沒有更好的活下去的出路。在那里,生死變成了超越道德的首要矛盾,而一條生命本身并沒有善或者惡的區分,于是正義與罪惡的界限模糊了。
武士最終心生歹念搶劫而逃,小說也在這荒誕的結局之中,引人走向對自身行為更深層的思考。善與惡的界限究竟在哪里?是否為了生存就能夠無所不為?是否為活命而被迫做出的事就都能夠得到諒解,都能夠逃脫良知的審判?
芥川龍之介并沒有給出他的答案,他只是借筆下的人物承認了人性的黯淡一面,卻并沒有說這即是必然。
《羅生門》初中讀后感3
一間破殿,陳舊的牌匾,一場大雨,一個故事。人性就如此丑陋的被展現出來。
《羅生門》是芥川龍之介的代表作本身來自于佛教禪經中的故事。“薄暮時分,羅生門下,一個家將正在等待雨的過去。”就是如此的簡潔更能突顯他凌駕于情節之上,讀者情緒之上的冷靜敘述。
《羅生門》尤其精短,在芥川先生的小說里只有故事,讀來令人疑惑。不過,不可否認地,每次讀《羅生門》都會有種壓抑沉悶感:日落黃昏,陰霾密布,陰雨連綿,斷壁殘垣,烏鴉在頭頂盤旋,腳邊是無人認領的尸體……一副瘡痍景象,為后繼危險的情節做了鋪墊。老婦在女子尸體上拔發被一個從主人家被趕出的仆人撞見,仆人了解老婦用蛇干充當魚干賣錢謀生的故事后恍然大悟:兩人作惡撒謊都是為了生存,自己成為強盜又何嘗不可呢?于是搶了老婦的衣服逃走了。
無論是不積陰德的老婦,還是由“正義家”變成的強盜其實都一樣可悲可憐。天災人禍,生活所迫,這便是一切犯罪的借口,也是致使人性變得渾黑的原因。“當人的基本生存都得不到滿足時,做什么都可以原諒。”這樣的荒謬言論成了理所當然。可縱觀中國歷史,“不受嗟來之食”,“不為五斗米折腰”,“貧賤不能移”這些說法正好證明了這個世界上還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事——尊嚴。
社會復雜,善與惡都不是那么容易定義的。更何況人心復雜,善惡觀更是取決于人們對社會認知的深度和個人的理想目標而決定的。作為普通人,一定會把自己往“善”考慮。
只有在衣食無憂,風氣淳樸的社會中,人們才會有尊嚴意識,會懲惡揚善。在溫飽都得不到保證的社會中,罪惡感會被消解,善良和正義成為借口。
回過頭來,有軟弱的地方就有欺騙固然沒錯,然而軟弱從何而來?純然是欲望造就了軟弱。因為想保住現在自身的地位而軟弱從而欺騙他人。人們就是因為這種的思想而用謊言構筑看似光鮮靚麗的海市蜃樓。
陣陣微風拂過羅生門,如同欲念難盡。人心中的羅生門,又要多久才放晴一次呢?
《羅生門》初中讀后感4
用了大概四五天里的空閑時間,把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短篇小說集給讀完了。小說集一共收錄了芥川龍之介的二十五篇小說,這二十五篇小說里,都有個共同特性:短小精悍。
最開始的時候,我對芥川的認識,只停留于聽說過“芥川龍之介”這個的名字,但卻從沒有看過他的小說。就只是草草有個印象——芥川龍之介在文壇上好像是個了不起的人物。直到我這次翻開了《羅生門》這本書的序,才稍微對他有了些了解。果然,他和我最初的那個印象別無二致:芥川龍之介,的的確確是個文壇大家,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引用高慧勤譯者在序里的這段話,便足以說明他的重要性:“芥川果不負眾望,佳作迭出,成為日本短篇一大家。悠悠歲月,大浪淘沙,一個現代作家,能經得起時間的篩選,能在文學史上占有光輝的一席,具有文學史的意義,足以代表一國的文學,為世界同行所認同,當自有其卓絕之處。”是阿,讀完這部《羅生門》,我只后悔,沒有早些讀到他的作品。
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集,總是必定涉及到人性。譯者在序中也說:“讀芥川的小說,常讓人驚訝:他對人,對人性,怎么會有如許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在細小瑣碎平平常常的事物中,竟能將人性的某些方面,剖析得那么尖銳而透徹!”而追究個中原因,不得不提到芥川的生活背景:芥川的母親在其出生后八個月便精神失常了,他被交由舅父收養,等到他母親去世后兩年,他便正式成為了舅父家的養子。長大后,他愛上了一個女孩,卻遭到了養父家的強烈反對。“此事對他影響甚大,平生第一次在人生大事上遭遇挫折——觸碰到人的自私,哪怕是親人也不例外。”加之寄人籬下以及有個精神失常的母親…等等影響之下,芥川對人性有著深刻的了解。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便是“我經常對‘人性’表示輕蔑,那是事實。但又常常對‘人性’感到喜愛,那也是事實。”我想,正是因為如此,芥川的小說里,才總能夠看到人性。
芥川大概是個較悲觀的人吧,所以在他的二十五篇小說里,大概有二十篇講到的都是人性的丑惡和不堪。諸如《羅生門》,是活活餓死還是成為強盜?家丁原本的猶豫在一秒內便有了答案——“此實乃不得已,不然就得餓死。”;又如《蜘蛛之絲》,廂犍陀“只顧一己脫離苦海,絲毫無慈悲心腸,受得應得的報應,又落進原先的地獄。”;再如《枯野抄》,“古往今來無與倫比的一代俳諧宗師芭蕉庵主松尾桃青,在‘無限悲痛的’眾弟子簇圍之下,溘然長逝。”……好多好多,都被他用了寥寥幾千字,向我們展示了人性的利己本質。
雖然大多數都是描寫了人性的不堪之面,但《羅生門》里也偶有描寫人性可愛的一面。
其中,我最喜歡的乃是《黃粱夢》這一篇。呂翁原以為盧生經歷了“人”的一生后,便“子對人生之執著與熱情,該可減卻幾分吧?既知得失之理,死生之情,人生誠無意義耳。然否?”卻得到了盧生的這番答案:“唯因虛夢,尤需真活。彼夢會醒,此夢亦終有醒來之時。人生在世,要活得回首往事之際能無愧于說:此生確曾活出個名堂來。先生以為然乎?”可以說,我是非常地贊同盧生這番話了,因為我也有他的這般想法。人就活這一次,怎么能不好好活著呢?在彌留之際回首了一番往事之后,無愧于此才能去的安心阿。
《羅生門》,實在稱得上是不朽之作。
《羅生門》初中讀后感5
面對死亡的威脅,你選擇當強盜,還是餓死?從思考到遲疑最后心中有了答案,到底是什么改變了家丁的內心?讀完羅生門后,我久久地陷入了沉思。荀子主張性惡論,人生來就是利己的,但可以通過后天的教化慢慢改變。可感化真正起到作用了嗎?當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當絕無外人可以探知真相時,你選擇自己,還是他人?
家丁是可憐的,遭遇戰爭年代,主人拋棄,流離失所,孤零一人只能在羅生門處躲雨。起初,他在餓死還是當強盜這個問題上還是缺乏勇氣,只能說是有心無膽。那是什么改變了他?
二樓的老婆子是可憐的,本應是享老福的年紀,卻躲在死人堆中取火,在死人堆中尋找生存來源。當家丁看到老婆子拔死人頭發時,他的第一反應是“——餓死還是做強盜,恐怕他會毫不含糊地選擇餓死”。這時的家丁初次真正見識到惡的一面時,他從心底里厭惡,難道僅僅是厭惡老婆子嗎?不,他厭惡的同時還產生了有做強盜想法的自己。
當家丁弄明白老婆子所做一切的緣由后,他自己開始被老婆子影響到,利己主義的思想卷土重來,這時,他下定了決心,奪走老婆子的衣服逃走。
回頭再讀一遍故事,面對死亡的威脅,你是選擇餓死還是當強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孔乙己一生潦倒,卻依舊選擇“之乎者也”;漢朝匈奴猖獗,班超毅然棄筆從戎。我們可以說孔乙己太懦弱嗎?我想他所需求的東西太合乎情理,只得教人把斥責的話生生咽回肚子里……
芥川龍之介的小說寫作風格總是獨具一格,慢慢悠悠的環境中總能突顯人物的心境,敘事手段同樣獨具特色,不禁使人感到一種獨特的魅力。
讀完《羅生門》后,不禁又使我想起來另一部書籍《三體》,當艦隊背井離鄉后,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家園的破滅,能源告急,食物危機,語言已經成為沒必要的工具時,梅杜薩之筏的景象再次顯現。道德是人類文明建立起來的規則,那么脫離了人類的團體后,或者說即使做了超越道德的事情后也不會被人們制裁的.時候,人們行為的準則又會變成什么樣呢?為了集體奉獻自我,還是為了自我殺害其他人?
人人都有利己主義,但同時人人又有選擇的權力。羅生門的雨不可避免,但希望每一個候雨人都可以等到一片屬于自己的晴天。
《羅生門》初中讀后感6
聽說過羅生門,就是不知道羅生門是什么意思,原來是指虛偽與真實之間的辯論。羅生門這本書,是由短篇散文合成的,雖然里面的題材很普通,其實很精彩,很吸引,簡單的題材后面告訴我們一個個的道理,真與假,虛與幻,惡與善。
《鼻子》寺內的高僧長著一個垂到下巴的鼻子,也一直為這個長鼻子而煩惱不堪。有次,無意得到縮短鼻子的偏方,嘗試之后真的把鼻子縮短了。高僧并沒有因此而高興,反而產生悶悶不樂,希望鼻子恢復原狀,等到恢復原狀了,心里的不開心也隨之化解。
人是矛盾體,明明已經擺脫了困境,卻懷念起以前的種種。到底是現實的殘酷,還是曾經的一切一直值得擁有,而不想突然被破壞了,從而對現實產生抱怨?可能是出于內心的習慣,習慣之后突然改變了,反而懷念以前。現實中的我們也會產生這樣的矛盾心理,當困境擺脫了,理想實現了,以為會得到滿足,然而不是的,而是產生一種空虛和寂寞的感覺,想要回到過去。
《山藥粥》一個下級武士從來沒有喝過一頓飽飽的山藥粥,因此希望能夠在平生里能夠一次喝個飽。有次,機會來了,真的可以喝上一頓飽飽的山藥粥,可惜,在喝了些后,看著一鍋鍋的山藥粥,反而產生反胃的感覺,不想再喝了。
山藥粥是理想,等到讓理想變成現實之后,反而覺得一切都是不真實,很虛幻。曾經一直所期待,所執著的理想,在實現之后,原來不過是如此,甚至對理想產生一種恥笑的態度。也曾經以為理想是偉大的,永恒不變的,原來等實現之后,更像是一個笑話。
《蜘蛛之絲》書中主人是一個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的大盜,有次不忍心殺死一只正在爬行的蜘蛛,而放它一條生路。因此在下地獄時,佛祖見他還帶有一絲善心,打算用蜘蛛絲把正在地獄受苦受難的大盜,脫離上刀山下油鍋的痛苦。在沿著蜘蛛絲爬了一段過程時,無意中往下看時,看到一起跟他下地獄的人群,也接二連三的沿著蜘蛛絲拼命的往上爬,就生氣了,然后就阻止下面的人繼續往上爬,最后,蜘蛛絲斷了,大盜再次掉落在地獄里。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惡人永遠都是惡人,不會因為做了一次好事,還保留一顆善心,只不過是做了太多壞事后而出現疲倦感。惡人的心里始終保持著一顆卑鄙無恥之心,只是在等待報應。更不能一時對惡人產生憐憫感,而伸出援助之手,因為,不知什么時候,惡人會反轉過來狠狠一擊。
《魔術》“我”去見一位會變魔術的朋友,在見識過朋友變的魔術之后,很想學,卻抵不過心里的欲望,最后以失敗告別。
人,很容易受到財富的誘惑,只要接觸到,就會一發不可收拾。口中所說的理想,更多是來源于對財富的喜愛。理想實現了,預示著財富就會離自己越來越近。理想跟財富是掛鉤的。
《杜子春》杜子春在無處可去之時,一位老人突然出現在他面前指點迷津,之后成為洛陽首富,過著三年奢侈的生活后,潦倒后無處可去。這時,老人又一次出現指點迷津,杜子春又成為首富,又過上三年奢侈的生活后,又潦倒后無處可去。感受到人情冷暖的他,拒絕了老人的指點,反而希望能夠像老人那樣成為神仙。老人多次吩咐他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不要說話,一旦說話就成不了神仙。杜子春經過多次的磨難后,看到地獄的父母變成老馬,不斷受到鞭打,于心不忍的他終于受不到父母被鞭打到皮開肉綻,奄奄一息而說話。因此杜子春成不了神仙,這時的老人反而受到感動,讓他到泰山南山的茅屋里,過上田園生活。
杜子春成為首富時,所謂的朋友遍布天下,當他貧困潦倒時,所謂的朋友全部離他而去,一個人流落街頭也沒有人救濟他。窮在鬧市無人識,富在深山有遠親。人都是現實的,不管任何時候,有錢的時候,稱兄道弟;沒錢的時候,誰也不認識。朋友都是靠錢來維持的,特別是在走投無路的時候,根本就不會有人伸手拉你一把。靠得住的,只有父母。父母永遠都在背后默默的支持。
《竹林中》在竹林中發現一具尸體,大盜說他殺的,尸體的妻子說她殺的,尸體的靈魂說他自殺的,到底哪個說的話是真實的,只有他們幾個知道。
每個人的內心都存有兩面,真實與虛假并成一體。在真實的面前,虛假會用謊言瞞天過海,欺騙所有人的耳朵,以換取一席之位。而真實的表現,反而讓所有人產生一中虛幻的構想,在徘徊中來回確認。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只有當事人所知道。
《報恩記》船長投資的貨船遇到風暴沉沒后,不但把錢全部賠光,還欠下債款。在偶然之下,小偷闖入到船長的家中,無意中得知船長在二十年前救過他一命,現在船長有難了,打算報答當年的恩情。后來,船長的兒子無意得知事情后,打算用自己的命換取小偷的命,算是報答小偷曾經的幫忙。
惡人有惡報,好人有好報,有善良之心的人會得到好報。人,無論如何都要帶著一顆善良之心,就算是無心之舉,別人也會記得恩情。報答的恩情從來都不會提早或者過晚 ,而是剛剛好。行善積德,總會有收獲的時候。
《小白》名叫小白的小狗,看到隔壁的小狗小黑被屠戶設計捕殺,而選擇臨陣退縮,跑了。后來,小白得知自己的毛全部變黑了,主人也認不出它來,只好狼狽的逃跑出去,四周流浪。感知自己軟弱的行為之后,打算去做好事,并救了很多人的命。后來,小白的毛變白了,也回到主人的家中。
不管什么時候,不能因一時膽小怕事的行為而遲疑,該出手就出手,救人一命勝在七級浮屠。做了好事總會得到好報,只是時間的問題。
挑了好幾個自己喜歡的故事,寫了感想。人的一生中,是在現實與理想中度過,既有歡樂,也有憂愁,可能也會在得與失之間徘徊不定。
《羅生門》初中讀后感7
我曾聽說,住在羅生門的惡鬼因為害怕人性的殘忍而逃跑。
1950年,《羅生門》被黑澤明搬到銀幕上。電影《羅生門》為原著中的《竹林中》,只不過將地點竹林換成了羅生門,小說僅寥寥千字,但卻揭示人性利己的本質。
看完小說不得不使人驚訝:芥川對人,對人性怎么會有如此的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在細小瑣碎、平平常常的事物中,竟將人性剖析的那樣尖銳而透徹!
小說《竹林中》是以樵夫、行腳僧、捕快、老嫗、大盜、女人、男人亡靈(借巫女之口)七人的供詞寫的。每人的供詞都互相矛盾,大盜、女人都自供為兇手,而死者借巫女之口,卻說為自殺。七段口供,互相矛盾,其中必有人隱瞞真相,或每人供詞有真有假。
那么,為什么要說謊呢?可見每人心里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小說通過沒有結論的案子,讓讀者看到人性丑惡的一面,耐人尋味。
芥川的小說,一字一句揭露了人性丑惡的一面,結尾令人深思。
《羅生門》初中讀后感8
封面造型一眼認出是讀客圖書,好奇下次讀讀客的書能不能換個封面
對《羅生門》和芥川龍之介聽聞許久,在其他日本作家的書中也曾見到,能有機會參加書友會共讀是很幸運了(雖然我還沒看完)
一直以為《羅生門》是個長篇,沒想到整本書由18篇短篇小說集合而成。
《鼻子》和《羅生門》兩篇的譯者是魯迅先生,從名氣來看魯迅先生名氣確實大,排在前面也合乎道理。不過興許是白話文興起不久的緣故,讀來總覺得有點奇怪,后來找了另一個版本的《羅生門》才覺得通順多了。
看看停停終于把《羅生門》看完了,短篇小說集很好看,看完感受大師不愧是大師,芥川龍之介真是厲害。
書里印象很深的故事是《河童》,提起河童就想到日本,神奇動物2馬戲團里也出現了河童。河童這個故事有些類似桃花源,“我”誤入河童國,居住一段時間后回到人間。與桃花源不同的是河童來到人間看望了“我”,武陵人卻與桃花源再無聯系。再后來“我”被當做瘋子關進了精神病院。“瘋子”的故事總是有趣。
芥川龍之介的小說中暗含用意,有幾篇讀完卻感受不出究竟在表達什么,云里霧里若有若無。還有些沒讀懂,以后再讀吧,時讀時新。
【《羅生門》初中讀后感(通用8篇)】相關文章:
羅生門讀后感范文02-09
羅生門經典名著讀后感02-10
關于羅生門有感初中范文500字02-09
未來的門作文(通用15篇)01-21
未來的門作文通用15篇01-18
初中作文讀后感通用15篇02-18
高爾基《童年》初中讀后感(通用5篇)06-19
2022門面租賃合同(通用6篇)02-25
紫藤羅瀑布說課11-12
紅羅女的故事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