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孔子傳》讀后感(精選5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孔子傳》讀后感(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孔子傳》讀后感1
今年寒假,我和爸爸、媽媽去了山東曲阜拜祭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爸爸為了讓我更多地了解孔子是多么了不起的人,就在孔廟給我買了一本介紹孔子生平的書——《孔子傳》,可惜我的眼睛散了瞳,所以只能麻煩爸爸媽媽幫我念。這本書主要寫了孔子一生不平凡的的經歷,他在魯國做過“委吏”、“乘田”這樣的小官,還當過大司寇,最后被排擠,“禮樂治國”的抱負化為泡影,孔子開始周游列國、游說諸侯,但是沒有一個國君采用他的學說,迫不得已,他開了一個學堂,設教授徒,他有三千多個學生,其中七十二個很有名,比如顏回、子路、子貢等等。孔子73歲去世,一生修訂了《詩》、《書》、《禮》、《樂》,寫了《春秋》等著作,被后世尊為“萬世師表”。
讀這本書時,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是孔子青年時向師襄子學琴的故事,因為我也在學琴,孔子學琴讓我感受到了孔子精益求精的求索精神。師襄子作為老師都夸贊孔子彈得很好了,孔子卻說:“曲子我是彈熟了,但是指法、技巧還不純熟,我還要接著練。”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領略到曲子的內在含義了,可以學新曲子了。”可是孔子覺得自己還沒領悟出曲子的作者和他的志向情操呢,又繼續練起來。
師襄子見孔子聰穎過人,這樣高難度的曲調不僅能精熟彈奏,而且能領悟到它的精義,激動的說:“夫子真是當今的圣人啊!”讀完這個故事,我很慚愧,因為我學琴時很不認真,總是糊弄,學了點兒皮毛,就沾沾自喜,覺得很了不起,其實太不怎么樣了,今后,我要向孔子學習,做每一件事都要認認真真去做。
這是我讀《孔子傳》最大的收獲。
《孔子傳》讀后感2
在過去的歲月里,通過學習《論語》,對孔子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知道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但是《論語別裁》只是對《論語》這部著作,做了精湛的詮釋和注解,對孔子本人的記載較少。因此,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感覺是站在門外邊讀,里面的許多知識不理解。正好,在暑假中,我買到了曲春禮教授所著的《孔子傳》。
這本書,對有關孔子的大量的歷史資料進行了一番精心的取舍,用優美的,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從對孔子本人的刻畫和對歷史事件的敘述中,比較詳盡的介紹了孔子曲折、坎坷的一生,再現了春秋末期諸侯割據、爭霸吞并的歷史。通過讀《孔子傳》這本書,使我對孔子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認識。
孔子作為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有其不可磨滅的功績。他設教授徒,開創了私人辦學的先例,一生共收徒3000人,精通“六藝”者72人。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孜孜以求,不恥下問,總結出了一整套治國平天下之道和教學經驗。其中很多的教學經驗,也正是我們做老師的所要學習的地方,有很高的借鑒價值。孔子的一生在政治上并不得志,但是在他任中都宰和魯國大司寇時,曾將魯國治理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表現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遺憾的是,他雖然歷盡艱辛、周游列國,最終不為各國國君所重用,只能勤奮讀書,設教授徒、盼望能為國家多培養有用之才。
孔子的父親是叔梁紇,他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一員猛將。由于立戰功,魯君封他為陬邑大夫。叔梁紇的第一個妻子為他生了九個女兒,他覺得愧對祖宗,于是又立了一房妾,雖然為他生了一個兒子,卻是殘疾的,先天跛腿,取名孟皮。叔梁紇后又娶曲阜名門顏蘘的小女兒顏徵在為妻。顏徵在漂亮賢惠、德才兼備。她和叔梁紇結婚兩年,還沒有孩子,于是他們就到泥丘山神那里去求子。果然,到了年底,顏徵在生下了一個孩子,取名為孔丘,他就是后來的偉大的圣人孔子。
孔子從小聰慧過人,起初他的母親教他讀書識字,但是漸漸地他母親發現,孔子需要學的東西太多了,就讓孔子跟著他的外祖父學習“六藝”。由于孔子的勤奮好學,他的博學多能,逐漸得到了人們的承認,開始有人登門求教,那個時候收下了第一個弟子顏路,即顏回的父親。孔子的理想就是能讓自己的滿腹經文,得到用武之地,但是由于當時魯國宰相的嫉妒,一直沒有得到重用,只有下決心:創辦私學,設教授徒。
孔子的教學方法是循循善誘、因人施教。他同時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大膽質疑,他區別不同情況進行解答。他的學生中有的性格粗魯、憨厚,有的耿直、淳樸;有的擅長舞劍,有的長于辭令;有的謙虛,有的逞能;有的適合教書,有的適合做官……孔子總能找到適合教育他們的方法,并且讓他們心服口服。看到這里,我想到了我的學生們,他們都是鮮活的生命,千差萬別,老師在沒有對他們做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就用統一的教學方法要求他們,讓他們做到一致,那是不現實的。因此,作為老師,還要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才可以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學生來。
《孔子傳》讀后感3
這幾天,我讀了朱老師推薦的鮑鵬山的作品——《孔子傳》,毫不虛假地說,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了孔子這個在世人眼中偉大的人物。
《孔子傳》這本書以“十五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為題,分析六章,為孔子作傳。這本書用平實的語言描述了孔子的思想以及孔子對一些事情真正的見解。通過閱讀這本書,我重新認識了孔子這位偉人。他不似人們眼中的那樣神奇,在我看來,他只是對于一些道德上的問題更加敏感罷了。無論什么事情,孔子都有自己獨到的想法,而這些看似奇怪的想法卻總能讓我在困惑迷茫時茅塞頓開。如果你不了解孔子,你會說他很偉大,是中國主流思想的創始者。當你真正了解了孔子,就會懂得他的偉大之處不僅僅是開創了儒學思想,他更是一個有溫度的.人。
人們通常認為孔子是一個道德主義者,這是因為自古以來孔子都是人們眼中對禮的要求最為詳細規范的學者,孔子對于不道德的人,不道德的行為,的確是非常痛恨的。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也一直認為孔子是一個道德主義者,但是,在作者鮑鵬山的筆下,孔子并不是一個道德主義者。他覺得孔子并不認為單一的道德可以解決社會問題,更不認為對人做嚴格的道德要求就可以改變人的品行。同時,孔子堅決拒絕絕對道德主義。我非常贊同作者在這一方面對孔子思想的理解,一個國家不可能僅僅通過道德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否則法律豈不是虛無的存在了么?因此,孔子并非是一個完全的道德主義者,從他對于絕對道德主義所持的反對態度就可以看出。
說到道德,孔子在這方面的突出貢獻是世人皆知的。道德,即禮法。魯國大夫孟僖子曾因在外交時被人嘲笑不懂禮儀而下定決心學習“禮”。他臨終時說:“禮,人之干也。無禮,無以立。”還囑咐兩個兒子要向孔子學習“禮”,可見,孔子對于“禮”的見解是被世人所肯定的。
孔子對老子的評價也是非常獨到。大家都熟知孔子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實際上,這還是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的思想。當孔子的學生問到老師對老子的評價時,孔子這樣說:“天上的鳥會飛,地上的獸會跑,水中的魚會游。飛的鳥,我知道怎么辦,用箭射;游的魚,我知道怎么辦,用鉤釣;跑的野獸,我也知道怎么辦,用網抓。可是對老子,我真的沒辦法,因為他既不是天上的飛鳥,又不是地上的走獸,還不是水中的游魚。他是什么呢?他是一條龍。”這還真是頗有味道的評價,也讓我從中感受到了孔子對老子的欣賞。
孔子對君子與小人的憂樂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君子享有終生的快樂,而沒有一日的憂愁。小人則不然。他在沒有得到所求之物時,為不能得到而苦惱;等到終于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又擔心會失去所有,所以,小人有終生的憂愁,卻沒有一日的快樂。這番言論讓我對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差別有了重新的認識。君子從不會因為害怕失去而憂愁,所以君子終生快樂,小人的患得患失讓他們永遠處在愁苦的困境里,無法得到救贖。不得不說,孔子的言論和思想總能讓我對不解的事物豁然開朗。
孔子的眼光總能欣賞到真正有趣的靈魂。孔子欣賞曾皙逍遙自在的情懷,可見孔子并不是一個板正嚴肅的學者,他崇尚快樂,這讓我覺得孔子內心是個有童心的小孩子。
這本書確實讓我獲益匪淺,或者說,在我心中重塑了孔子的形象。實際上,讓我敬佩的,不是孔子的偉大,而是孔子超越凡人的人生智慧。它會讓我懂得如何去生,如何去追求。
《孔子傳》讀后感4
寒假生活已經結束,談起充實,可算是讀了本好書,開始在網絡中收看熱播的《孔子》電影,后有在書架上找到這本《孔子傳》。以前,我只以為孔子是個不折不扣的書呆子,只會讀讀古人的詩、讀些論語。現在,我通過這部電影和書籍了解了他不僅是個書呆子,還是一個品德高尚的教育家和一個會用兵打仗的人,這讓我重新認識了他。在戰場上,他,是一名軍師;在宮殿里,他,又是一名教育家;在家中,他,是一名合格的父親。在戰場上,孔子只用了一千多名士兵嚇退了對方五萬多兵馬。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里講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孔子傳》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同事吧。在這個近80人的集體里,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后,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為政方面,孔子講得最多。可我是幼兒教師,對這一方面也不太感興趣,就草草地看了一點。自然,虎頭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雖然這本經書我沒讀完,但已從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時間和精力的話,我一定會仔細的重讀幾遍,細品其中。
《孔子傳》讀后感5
寒假生活已經結束,談起充實,可算是讀了本好書,那就是鮑鵬山老師的著作《孔子傳》。剛拿到這本書時,我在家擱置了好幾天,都不曾翻開,因為在我的印象里,介紹孔子的書無外乎“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堆砌,看起來艱澀難懂。另外,圣人的思想高高在上,非我等平凡小輩所能理解的,所以我有些抵觸情緒。終于有一天,我閑來無事,翻開了《孔子傳》,它竟深深地吸引了我,再難合上。
書的扉頁是孔子講學的一幅圖畫,更吸引我的是另一頁附的一首詩《仲尼》,它頓時把我領進了充滿詩情畫意的知識的殿堂。感謝作者鮑鵬山老師,把我們中國人共同的文化祖先孔子的思想這么深入簡出地介紹給我們,正如作者所說“這是一本給普通讀者看的”。在文中既有孔子思想精髓的原文,也有通俗的文言文翻譯,還有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在作者的筆下,孔子不再是只能頂禮膜拜的大人物,而是洋溢著人間氣息,有著與普通人一樣的七情六欲、喜怒哀樂。他的廣博學識和偉大成就,后人固然難以企及,卻有一種強烈的親切感,可以產生“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愿望。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學說的創始人。雖然他有治國之才,但他一生在政治上并不得志,不為國君所重用,最終周游列國,興辦私學,設教授徒,培養出許多有用之才。通過讀《孔子傳》,我對孔子有了更深的了解。《孔子傳》以完整的傳記形式講述了孔子從青壯年時期到七十多歲去世的事,包含遵循母訓、立志學禮、興辦私學、周游列國,到政途失意、潛心授徒、著作春秋等故事。
在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孔子堅信“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他堅持道義,為理想而奮斗終生。仁義禮智信,如果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當時的魯國政局混亂,孔子對此很感失望,這才帶著弟子開始周游列國,生活十分艱辛。我們甚至可以體會到孔子與其弟子們的艱難處境,特別是當他們到達陳蔡交界處時,已無丁點糧食,隨從的弟子疲憊不堪,餓得站不起來。但即使是在沒有糧食可吃,而且有人病倒、有人離開的情況下,孔子仍不間斷地彈琴歌唱來鼓勵弟子們。在弟子們的疑問聲中,孔子說到:“沒有經歷憂患與挫折,就不會思考得久遠;身體沒有受到節制,就不會智慧深廣。
怎么能說我們現在所遇到的困境不正好是我們的幸運呢?”在困境中,孔子讓我們感受到了他樂觀堅強,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精神。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都要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每一天,堅定不移的朝著自己的夢想努力。之后盡管遭誤解冷落而被迫周游列國,歷經磨難十四年,但最后魯國迎請他回國時,他還是非常樂意地帶弟子們回國傳授正道。孔子回魯后,魯哀公和季康子都對他尊崇有加,季康子尊他為國老,朝廷給他以優厚的待遇。但孔子卻依舊“不知老之將至”,要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實踐。孔子——我們中國人幾千年的精神家園!
也許很少有哪一本書像《孔子傳》這樣深深地震撼我的心。孔子的形象,謙和敦厚而又聰敏睿智,如大地能承載一切,如天一般剛健進取,如水一般真誠明澈能照萬物,我找不到更好的辦法來形容,只能如《中庸》上說“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與其說孔子是一個思想上的名師,不如說是我心里的一盞燈,現在的我,堅決堅持自己的教育夢想走下去,只要選擇了,就要無悔的走下去,像孔子一樣為理想而奮斗終生!
【有關《孔子傳》讀后感(精選5篇)】相關文章:
孔子少年故事讀后感02-19
《范仲淹傳》《王安石傳》的讀后感12-30
《杜甫傳》讀后感(精選5篇)01-23
蘇軾傳讀后感(精選10篇)02-18
有關孔子的名言名句01-14
拿破侖傳讀后感02-25
張愛玲傳讀后感04-29
《杜甫傳》讀后感03-22
杜甫傳讀后感10-12